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赵为王-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白起目光之中第一次出现了热切之意,看着王龁说道:“王龁,今诸事齐备,汝只需配合于吾,便可成就此大功!”
白起想要说服王龁。
只要王龁同意的话,那么白起的计划仍旧可以继续下去。
王龁沉默了。
刚刚被王龁掐得直翻白眼的王稽这个时候终于回复了过来,闻言立刻高声惊叫了起来:“将军,万万不可听此言!此乃违背大王谕令之举,必会惹怒大王遭受责罚,将军三思!”
王稽也很害怕王龁被说服。
白起目光炯炯的看着王龁,沉声道:“王龁,吾知范睢有恩于汝,但汝怎可为此私恩而弃国之霸业?上党郡能否归秦,全在汝一念之间!”
白起的话语在大帐之中嗡嗡回响,极具威慑力。
大帐之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王龁的身上,等待着王龁的决定。
……
王龁低头沉思半晌,然后缓缓的抬起头来。
“武安君,请交出兵符罢。”
王龁的语气非常坚定,毫无回转余地。
王龁话音刚落,白起的心就直接坠入了谷底。
王龁拒绝了白起的提议。
不会再有什么南上党围歼战,也不会再有什么长平战局的逆转。
有的只是议和完成后的退兵,以及数年来秦军白白付出的无数牺牲。
一切都结束了。
王龁走到白起的面前,从白起手中拿过了兵符,随后转身对着郑安平道:“郑安平,自今日起,汝复为裨将,率五百精锐日夜守护武安君于此,不得擅离!”
郑安平大喜,忙高声应道:“诺!”
王龁转头看了看白起一眼,似乎想要说些什么,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有说,带着王稽和郑安平离开了。
大帐之中又只剩白起一人。
白起静静地坐在那里,好像一尊沉默无言的雕像,大帐中的油灯里火苗静静地跳跃着,将白起的脸庞映照得忽暗忽明,在地上拉出了或长或短的影子。
时值寒冬,天地之间一片寒冷,但比这片天地更加冰冷的,是白起的心。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声幽幽的叹息自这名武安君的嘴里发出。
“想不到吾为国戎马一生,纵横沙场数十年未逢败绩,今日——却败在了自己人手中!”
第176章 从今日起,上党郡便为赵国所有!
公元前259年1月15日,长平。
随着冬天的到来,白色已经成为了这个世界的主旋律。
虽然今天并没有下雪,但是从大粮山颠往四处望去,却仍旧能够看到那一望无垠的白色。
一阵寒风呼啸而至,从盔甲的缝隙之间钻入赵括的体内,让赵括忍不住打了一个冷颤。
放眼望去,大粮山上下帐篷无数,但是出现在赵括视线之中的赵军士卒却少得可怜。
冬老爷的威力无论在哪一个时代,都不是人类所能够正面抗衡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必要的话,赵括也不希望离开帐篷,至少在帐篷里大家还可以挤着取暖。
一个声音从赵括的前方传来:“以汝之家境,想来得一裘袍保暖当是不难。”
说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赵国的大将军廉颇。
廉颇就站在赵括的面前,高大的身躯甚至比赵括还要高出半个头。
赵括缩了缩脖子,笑道:“某之麾下有一士卒患伤寒之症,故以裘袍为其保暖……阿嚏!”
一阵冷风吹到,赵括不由自主的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
廉颇并没有回头,而是冷冷的哼了一声。
几息时间过后,一条裘袍甩到了赵括的脸上,随之而来的还有廉颇平淡的声音:“穿上。”
赵括下意识的接住了裘袍,发现上面似乎还带着丝丝廉颇的体温。
“大将军,这……”
“穿上,此乃军令!”
赵括心情有些复杂的将廉颇的裘袍穿在了身上。
廉颇这件裘衣好像有点大,穿起来其实也有些漏风的感觉,但是不知为何,赵括的心中却有一丝暖意在悄然流动。
在来到前线之前,赵括的心中对于廉颇是颇为轻视的,觉得廉颇只不过是一个垂垂老矣,已经完全没有了雄心壮志只想龟缩求和的老不死罢了。
但是当赵括受赵丹之命来到了战场,亲自参与到了这场战争中之后,这种印象开始渐渐的产生了变化。
无论是在故关也好,屯留城也罢,赵括在和秦军的交手之中深切的感受到了秦军战斗力的强大,更和司马靳以及王翦这样的秦国新生代将官进行了一番面对面的“亲切交流”。
在这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之后,赵括完全推翻了自己的想法,开始对自己进行了反省。
只不过是像王翦和司马靳这样的将官就已经如此出色,那么能够统领六十万秦军横扫天下无敌手的那位武安君白起,又该是何等惊才绝艳的人物?
而能够和这位武安君白起对抗如此之久,并且仅仅不过是稍落下风的廉颇,真的就是和赵括之前所想的那般差劲吗?
赵括终于明白了过来,自己的确是小看了天下英雄,也高看了自己。
至少现在的赵括,还并没有达到白起或者廉颇这样的境界,也并没有拥有能够和他们平等过招的实力。
但好在赵括醒悟得并不晚。
赵括看着廉颇,心中暗想:“有朝一日,吾定也要如大将军这般率军征战沙场,得胜归国!”
是的,廉颇马上就要回国了。
在出征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随着秦王稷和赵丹在清河之会中签订了合约,秦赵两国已经全面停战,秦军也早在几天之前就已经开始按照双方的协议撤军。
此时此刻赵括和廉颇站在大粮山之上,可以十分清楚的看到一队队秦军从丹河对岸的光狼城大营之中走出,朝着西边而去。
秦军的人数很多,犹如一条黑色的长龙般在一片雪白的大地上缓缓而行,极为显眼。
又过了小半刻钟的时间,又是一队秦军士兵也离开了光狼城,在廉颇和赵括的视线中渐渐远去。
在这一队秦军士兵离开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人从光狼城大营之中走出来。
数十万秦军,终于从这一刻起彻底的离开了长平战场,踏上了归国之路。
这些秦军将会沿着白陉的西半部分,经过端氏、皮牢最终回到秦国的河东郡之中。
赵括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凌冽的寒风从鼻腔灌入他的身体,但他心中却是一片火热。
在漫长、血腥而又残酷的一场旷世大战之后,赵国终究还是战胜了强大的秦国,从秦国人的手中夺得了上党郡!
那支曾经不可一世,让天下诸国为之胆寒的大秦雄师,继九年前的阏与之战后,又一次的败在了赵国的手中!
九年之前,还是一名少年的赵括在邯郸城中听到自己父亲率领赵军得胜的消息之时,欣喜得一夜未眠,恨不得一夜长大,随父上阵杀敌。
九年后的现在,虽然赵奢已经不在人世,但是赵括却继承了父亲的遗志来到了长平,并且亲眼见证了赵军在这里的胜利。
不知为何,赵括的心中突然有些感慨。
父亲若在天有灵,想必此刻也当极为欣慰吧?
就在这个时候,廉颇缓缓的转过了身来,拍了拍赵括的肩膀。
“去罢。”
赵括一愣,不明所以的看着廉颇。
廉颇看着赵括,脸上突然露出了一丝笑容:“吾已向大王举荐汝为上党郡郡尉,掌上党郡之兵。汝需尽心尽力,护此郡安宁!”
郡尉乃是整个郡之中的最高军事长官,掌管着整个郡的兵权,平日操练士兵,战时率郡兵出战,地位仅在郡守之下。
再考虑到如今赵国也就不过将将十郡左右之地,这个郡尉一职可以说是相当高了,差不多就是一个省军区司令员的样子。
要知道除了长平之战这样的大战,通常赵国作战也就只会出动三到四个郡,如此一来的话郡尉往往就能够担任副将一职,甚至有些时候还能够成为主将!
以赵括的年纪来说,这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位。
赵括又惊又喜,急忙朝着廉颇行礼:“谢大将军!”
廉颇微微一笑,用力的拍了拍赵括的肩膀,第一次在目光之中露出了温和的笑容:“汝父乃吾辈军人楷模,汝亦在此战中证明了汝之英勇,若有一日吾老朽不堪为战,则这赵国之地,便该由汝等来守护之。”
廉颇顿了一顿,意味深长的看着赵括:“汝,可守护者赵国之安宁否?”
赵括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用力的挺直了胸膛,高声道:“括,敢不为赵国效死!”
在一片白雪皑皑之中,赵括在廉颇目光的注视下大步下山,身后还跟着一支整整五千人的上党郡郡兵部队。
赵括将率领着这支郡兵接管秦军刚刚离开的光狼城大营,接下来还会接管被秦军占领的西上党和南上党。
轰轰烈烈的长平之战,从这一刻开始正式落下了帷幕。
上党郡自今日起,正式为赵国所有!
第177章 归国无门的魏无忌
公元前259年1月16日,野王城。
魏国公子,信陵君魏无忌就站在野王城头,目光注视着脚下的道路。
在魏无忌的脚下,十万魏军正在缓缓出城,朝着东方的魏国本土而去。
魏无忌已经卸下了作战时的盔甲,穿上了一身平时的常服。
当然了,对于魏无忌来说这所谓的“常服”,那也都是寻常人根本连穿都穿不起的精致丝绸长袍,同时外边还套着一条狐裘大衣,再配上魏无忌本身的俊朗面容,看上去分外显出一股成熟的倜傥气质,令人心折。
必须要说,即便这位信陵君的出身不够高贵,那他单单靠着这张脸应该也是可以很好的活下去的……
不过即便颜值再高,当一个人开心不起来的时候,那么这颜值多多少少还是要打上一点折扣的。
魏无忌现在的心情就很不好,即便他前不久刚刚率领着魏军取了一场对于魏国来说已经是久违的大胜,并且击败的还是秦国这样的头号强国。
一阵脚步声从魏无忌的身后响起,然后慢慢接近。
来的是钟成。
这名年轻的魏国将军身上穿戴着一套整整齐齐的盔甲,走起路来腰杆挺得直直的,迈步时甲叶的摩擦声即便是数十米外也都清晰可闻。
钟成来到了魏无忌的身边,朝着魏无忌行礼:“上将军!”
魏无忌转过头来,看了钟成一眼,脸上露出了几丝赞赏的神色。
对于这位故人之子,魏无忌的心中还是颇为满意的。
在这些日子的多次战斗之中,钟成用实际行动和一次次胜利证明了他的确拥有着成为一名大将的潜力。
魏无忌开口问道:“大军行军如何?”
钟成道:“最后一部正在出城,最多不过半刻钟。”
魏无忌点了点头,对着钟成道:“善,既如此,汝便领兵回返大梁吧。”
说着魏无忌便从手中拿出了那象征着魏国兵权的兵符,放在了钟成的手上。
钟成大吃一惊:“大将军这是何意?难道大将军竟不率军回转大梁?”
魏无忌笑了一笑,带着几分无奈的语气说道:“吾窃符在先,杀晋鄙在后,所为皆非臣子之道,又有何面目见大王也?”
钟成显然根本没有想到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意识的就推辞道:“末将如何当得此责?若贸然领兵,恐受诸将责备,反而不美。”
魏无忌拍了拍钟成的肩膀,道:“汝有虎符在手,有何惧他人?且晋鄙之流,吾早已诛之,汝但率军去便是。”
钟成看上去显然还有些不死心,道:“上将军此番出征先破秦军,又得陶郡之地而还,且乃公子之身,与大王乃是兄弟。纵然有些许误会,想必大王亦能谅解。”
“谅解?”魏无忌听了这句话,忍不住微微苦笑一声。
如果魏王圉真的能够谅解魏无忌的话,那么魏无忌又何至于作出窃符杀晋鄙这样的事情?
但是做就做了,魏无忌并不后悔。
因为从一开始魏无忌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魏国!
只要能够让魏国继续生存下去,甚至是继续强大起来,魏无忌愿意做任何事情,即便是得罪自己的亲哥哥魏王圉也在所不惜。
从结果来看,魏无忌这一次的行动确实收到了极大的成效。
随着秦军在长平战场的失败,吞并了几乎整个上党郡的赵国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霸主级国家了。
在魏无忌想来,至少在未来的十年之内,秦赵争霸应当是整个华夏大地的主旋律。
在这样的情况下,原本被秦国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魏国就有了左右逢源的外交空间和机会。
只要操作等当,魏国其实也是有很大机会再度崛起的。
只不过那些事情看起来应该和魏无忌没有什么关系了。
魏无忌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看着面前一脸希翼的钟成,缓缓开口道:“吾确实不能回魏国矣。”
钟成的脸上露出了无比的失望之色。
对于年轻的钟成来说,他是真的发自内心的崇拜这位信陵君。
而且也不仅仅是崇拜,钟成的心中还很清楚,自己的父亲名义上是魏无忌的政敌,实际上却是魏无忌的秘密盟友。
正是因为有着这层关系的存在,钟成才会在关键时刻背叛了晋鄙,成就了魏无忌的夺权行动。
不仅如此,在这些日子以来钟成跟在魏无忌的身边,也同样受到了魏无忌的不少言传身教。
对于现在的钟成来说,魏无忌就相当于自己的老师、朋友和上司。
在亲身感受到魏无忌的人格魅力和治军能力之后,钟成深深的觉得——魏国不能没有信陵君。
所以钟成打算劝魏无忌归国,只可惜魏无忌心意已决,钟成的劝说注定徒劳无功。
钟成看着魏无忌问道:“既然上将军不欲归大梁,则欲往何国?”
魏无忌并没有任何犹豫,很快就给出了答案:“吾之家小皆在邯郸,吾当往邯郸一行。”
“邯郸?”钟成惊讶的看着魏无忌,说道:“上将军莫非欲要投效赵王丹?不过那赵王丹年轻有为,确属值得报效之君。”
不要惊讶钟成为什么会对魏无忌投效赵国之事如此宽容,在这个时代的士人心中国家就是公司,魏无忌这种公子去投效赵国,其实也就是某个公司老板的弟弟去别的公司打工罢了。
像四君子之中的孟尝君田文作为齐国公子,也曾经在秦国和魏国出任过相邦,所以这种事情虽然不常见,但还是可以接受的。
“投效赵王丹?”魏无忌闻言不由得哑然失笑,过了好一会才摇头道:“吾心为魏,岂有投效他国国君之礼?吾此去不过为和家小团聚,至于日后之事,却非此时可知也。”
钟成看着一脸平静但却又无比坚决的魏无忌,心知自己是不可能再劝得动这位信陵君的了,于是也不再多说,朝着魏无忌行了一个军礼:“上将军,保重!”
说完这句话之后,钟成转过身去,头也不回的走了。
看着钟成的背影渐渐的在视线之中消失,魏无忌也是一声轻叹。
“有家不能回,有国不可归,奈何,奈何?”
魏无忌转过头来,朝着身边早已经等候多时的一名男子说道:“吾等亦出发吧。”
一刻钟后,一辆马车在数十名骑士的护卫下,沿着弯弯曲曲的道路,一路向北而去,渐渐没入了被白色所完全遮盖的太行山脉之中。
第178章 给你甜头不是因为犒赏你,而是寡人要收你当小弟
公元前259年1月23日,邯郸。
这已经是赵丹回到邯郸的第三天了。
自从和秦王稷定下的条约之后,长平前线的停战就正式生效了。
当然了,赵丹并不知道是在这次停战协定生效的背后,秦军大营光狼城之中还产生了一些小小的插曲。
如果知道的话,赵丹绝对会笑得更加开心的。
不过即便如此,此刻的赵丹也已经笑得足够的开心了。
在赵丹的面前,赵国的五位重臣分别落座,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喜色。
长平之战所带来的惊喜,对于在场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无比愉悦的。
这些人身为赵国的最高领导层,他们的利益就和赵国是息息相关的,赵国越强大,他们的权力就越发的强大。
小国之君不如大国之相,这是春秋战国时代普遍现象。
就好像如今的秦国相邦范睢,只需要随随便便的一句话就能够将原本是魏国相邦,并且还是魏国王族一员的魏齐逼得狼狈身死。
这便是秦国身为天下第一强国所带来的福利。
一旦赵国能够超越秦国,成为天下第一强国,那么在座的五个人,就也拥有了这样的影响力。
除了已经去世的蔺相如之外,赵国的其余五大巨头都已经通通列席,就连一直以来领兵在外征战的大将军廉颇也不例外。
此时此刻正好就是廉颇在说话:“据前线回报,日前我军已完全占领上党全郡,依大王之令,陉城、野王等地均已交于韩人之手,由韩将军靳黈派兵接收。”
廉颇的话瓮声瓮气的,在大殿之中不停回响。
廉颇的话音一落,大殿之中的赵国君臣们就不约而同的松了一口气,就连赵丹也不例外。
毕竟秦国和秦王稷不讲信用是出了名的,就算是有了协议,那也不足以让赵国君臣们感到放心。
只有在真正确认了秦国人作出了实际行动之后,那赵国的君臣们才真的是把心放回了自己的肚子里。
不过虽然对秦国是放心了,但还是有人对廉颇刚刚所提到的另外一个国家有些放心不下。
这个国家就是韩国。
比如说赵豹就第一个开口了:“大王,韩人多年为秦国前驱,乃秦国之附庸,大王为何要将此三城交还于韩国?”
很显然,赵豹对于韩国非常的不感冒。
事实上也不只是赵豹,在赵国的高层之中,对于韩国不感冒的可以说是大有人在,而且这种不感冒还不分派别,属于赵国政坛之中的主流声音。
在赵国人看来,既然大家都是三晋,那么你韩国就应该老老实实的给我赵国当马仔。
可韩国不但不给赵国当马仔,反而跑去给赵国的敌人秦国当小弟,这怎么能让人受得了嘛。
要知道这些年来,秦国可是给赵国太大的压力了!
正是因为压力这么大,所以赵豹这些高层才对秦国的狗腿子们如此的深恶痛绝。
如果韩国站在赵国这一边,那赵国之前的压力也就不会有这么大了。
赵丹笑了一笑,对着赵豹道:“平阳君多虑也。想那韩国所以为秦国前驱者,无非秦国势强也。今秦国已败于长平,又有楚国为边陲之患,短时间内却是难以顾及韩国。故此寡人施恩于韩国,无非是想要令韩国为寡人之赵国前驱也。”
没错,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恩惠。
赵丹虽然将一小部分的上党郡还给了韩国,但是韩国想要拿回这些土地,那也不是没有代价的。
这代价就是要当赵国的小弟。
有霸主自然就会有追随霸主的小弟,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对于像韩国这样的弱国来说,当霸主国的小弟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当然就是当韩国被其他国家攻打的时候,赵国会前来救援。
毕竟小弟被揍了大哥是当然要出面的,不然以后谁还跟你赵国混?
但当小弟也有坏处,首先被大哥呼来喝去到处跑腿是免不了的,然后就是一旦大哥心情不好了小弟还要挨揍。
韩国之前当了秦国几十年小弟,也同样被秦国揍了几十年,甚至秦国远交近攻的第一个目标就选择的是韩国,由此可见小弟的风险是很大的。
当然了,也有当小弟最终逆袭的,比如说在整个春秋以及大半个战国时代都给楚国当小弟,一当就是几百年的小弟秦国就把大哥楚国给逆袭了……
不过逆袭的样本实在是太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至于韩国会不会拒绝……
开什么玩笑,这件事情有韩国说话的份么?
无论在任何时代,小国都是没有人权的。
毕竟大国的拳头大,拳头大才是硬道理,这点早就被历史无数次的证明过了。
就好比现在赵丹要收韩国当小弟,但凡韩王然敢说个不字,那么明年春天韩国人就等着赵国大军上门吧。
在场的赵国高层都不是傻瓜,当然也都知道有小弟的好处。
毕竟好处我来,送死小弟上嘛。
于是赵丹要收韩国当小弟这件事情当然不可能有人反对,反而还得到了不少赞同。
相邦赵胜想了一想,道:“既如此,大王不如明年春天与韩王会盟,以令天下皆知。”
在春秋战国时期,通常来说大事都要双方国君亲自见面,也就是所谓的会盟。
一般来说,越强大的国家,国君会盟的次数就越多。
比如说秦王稷,自从继位到现在差不多五十年,可光会盟的次数都已经超过一百次了,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渑池之会”。
赵丹点了点头,笑道:“不错,这盟会却是要举办的,不知诸卿以为盟会所在地以何处为佳?”
赵国诸重臣一番七嘴八舌的讨论之后,决定将会盟地点选在赵国的中牟城。
之所以不选距离韩国更近的上党郡之中举办盟会,主要还是考虑到韩王然的自尊心。
毕竟上党郡在之前怎么也是韩国的领土,如果选在上党境内可能会让韩王然有种被羞辱的感觉。
在选定了中牟城之后,赵丹笑了一笑,道:“对了,另遣使去大梁,邀魏王圉也来会盟吧。”
“魏王圉?”赵丹的这个要求显然有些出乎在场赵国诸大臣的意料之外。
第179章 论收小弟对赵国的重要性
魏国和韩国,这是两个在战国中后期的弱国。
但这两国虽弱,却又在这段历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这两个国家位居中原要冲,和除了燕国之外的所有国家接壤。
这就导致了这两个国家的一个特性——既可以攻击任何一个国家,也可以被任何一个国家攻击。
秦国在战国时代的崛起,就和魏韩这两个国家离不开关系。
在蓝田之战中,正是凭借着韩魏两国在楚国境内的翻江倒海,让楚国腹背受敌不得不割地求和,从而使得楚国这个曾经强绝一时的南天霸进入了衰落之路。
而在五国伐齐之中,魏韩两国同样也参与其中,战争的结局以东帝齐国元气大伤而收场,齐国自此也开始衰落。
无独有偶的是,在刚刚过去的长平之战中,也正是魏韩联军在秦国人背后的胜利,最终迫使秦国不得不割地求和。
这三件事情独立看上去似乎都是偶然,但是将它们连起来看的话,那么就会发现每一次拉拢了魏韩两国的一方都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似乎并不能够用偶然来解释。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丹的心中非常清楚韩魏两国的重要性。
要知道赵国和韩魏两国一样,都是从春秋霸主晋国之中分裂出来的。
晋国那是什么国家?那可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
当赵韩魏三晋合一,那就相当于晋国重现,什么秦国楚国,又有何惧哉?
总有人说,作为一名普通乃至是废柴的穿越者,唯一的优势就是攀科技,不攀科技就一定会被历史上那些大才们吊起来打。
赵丹觉得这句话有待商榷。
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对于赵丹来说,最大的优势是对历史的熟知。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历史上啥都有,你好好学历史就啥都知道了。
学完了历史,就算你不懂怎么做,但你也可以“以史为镜”啊。
什么叫以史为镜?简单来说就是——抄。
嗯,抄这个字似乎有些难听,那就称为“借鉴”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所有的争霸格局和桥段早就被先人们给展示到烂了,赵丹所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争霸历史之中找出能够为自己所用的那些知识,然后去……嗯,借鉴一番。
借鉴谁?
赵丹现在就准备借鉴魏国的开国君主,魏文侯魏斯的外交方略。
众所周知,魏国在魏文侯魏斯的率领下,自正式得到周天子承认立国后便迅速崛起成为战国时代的霸主,在当时可以说是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
魏国之所以如此风光,固然有魏文侯的英明,吴起李悝的贤能,魏武卒的强大等等因素,但是同样也和魏文侯的外交方针有着极大的关联。
魏文侯所采取的外交策略其实非常的简单,那就是团结韩国和赵国,三晋抱团以一个整体的态度向外扩张。
在韩国和赵国的支持下,魏文侯命吴起向西一路攻占了秦国的西河之地,将秦国压缩到了仅剩关中,几乎到了要亡国的地步。
而在东边,三晋联军接连击败齐国宋国等国家,从东方夺取了大批土地,在扩张的同时有力的遏制了齐国的崛起。
在南边,同样也是三晋联手出击,将楚国打得连连败退。
而在北边,魏国通过赵国的支持灭亡了中山国,使中山国成为了魏国的土地。
考虑到地理因素,如果没有赵国和韩国的鼎力支持,那么魏国想要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完全不可能的。
既然魏文侯当年能够通过团结三晋来铸就魏国的霸业,那么现在的赵丹为什么就不能通过团结三晋来铸就赵国的霸业呢?
李世民抄得,寡人抄不得?
当然啦,就算是要借鉴,那也不能生搬硬套,必须要符合实际情况,盲目的照搬那是蠢才才做的事情。
用一句后世流传度很广的话来说就,那就是要搞一个“具备赵国特色的魏文侯式外交路线”。
比如说赵丹所提倡的这一次外交路线和魏文侯就有所不同。
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赵丹和赵国是老大,魏国和韩国如今只能充当小弟的角色。
老大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吃肉,而且能吃最肥的肉,而小弟只能喝汤。
而且老大也不需要害怕小弟的崛起,如果每一场大战都是老大吃肉小弟喝汤,那么小弟成长的速度显然是远远比不上老大的。
这就是为什么战国初年魏国一家独大,韩国和赵国虽然跟着魏国得了不少好处,但却始终没有强盛起来的原因。
当小弟显然是一件很没有前途的事情。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赵丹最近才萌生出来。
长平之战的结果就是这种“老大吃肉,小弟喝汤”思维的最佳体现。
在这场大战之中,赵韩魏三国联手出战,赵国作为老大获得了最大的那一块肥肉,也就是四分之三个上党郡。
韩国和魏国作为小弟,则各自获得了四分之一的上党郡以及陶郡的一个县,这就是喝汤。
说白了,赵国吃肉韩魏喝汤这件事情在长平之战中已经是既定事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