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国和魏国作为小弟,则各自获得了四分之一的上党郡以及陶郡的一个县,这就是喝汤。
  说白了,赵国吃肉韩魏喝汤这件事情在长平之战中已经是既定事实,而赵丹目前所想要做的只不过是以外交的方式来将这种事实给确定下来,并且在以后的争霸路途中继续延续下去罢了。
  当然了,这些东西赵丹并不会完全告诉自己面前的这些大臣们,因为没那个必要。
  作为一名国君,赵丹最重要的责任无疑就是要制定赵国的整体方略,而具体的执行和操作,比如说外交、内政乃至作战再交给面前的这些大臣以及大臣们下属的官员和士兵们去执行就是了。
  细节可以商量,但是战略方针这种事情,就交给大臣们去自行领会吧。
  就在这个时候虞信开口说道:“大王,那魏王圉乃是亲秦之人,若大王欲连魏,此恐为一大阻碍。”
  是的,虽然说赵丹的确很想收魏国这个小弟,但是魏国愿不愿意当赵丹的小弟其实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不过对于这个问题,赵丹的心中其实早就已经有了计较。
  只见赵丹微微一笑,对着虞信说道:“虞卿勿忧,此时寡人已有计较。对了,寡人听闻那信陵君魏无忌已然北上,不日便可抵达邯郸。寡人欲收其为寡人所用,不知众卿以为如何?”


第180章 信陵君入赵,平原君让贤?
  之所以要把魏无忌拿出来讨论,主要是因为这件事情有些敏感。
  敏感的并不是因为魏无忌的身份。
  在见识过魏无忌的才能之后,赵丹已经是下定决心想要把这位信陵君收为己用了。
  以魏无忌的能力,赵丹当然不可能大材小用,但如果给了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势必又会让赵国政坛产生波澜,这才是敏感的地方。
  所以赵丹就是打算借着这个机会趁机观察一下,看看在场的这些赵国大臣们对于魏无忌的到来都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
  赵国之中两派的形成和明里暗里的对立,赵丹的心中自然是了然于心的。
  但赵丹并不打算去改变这一点。
  不仅仅是从帝王制衡的角度出发,同时也是因为赵丹希望能够看到赵国之中有不同的声音。
  当两种不同的意见和思想相互碰撞的时候,君王们就更加方便从这之中提炼出真正适合自己和国家的东西。
  真理总是越辩越明的。
  如果像历史上某些朝代那样儒家士大夫一家独大,导致社会其他阶层都被压迫得完全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完全无法得到该有权利的话,那么这个朝代注定是不能够长治久安的。
  归根结底,赵丹并不看重什么公族啊布衣之类的派别之分,只要你是支持寡人支持赵国的,那你就是赵国派,那寡人就用你。只为自己谋利而不为寡人和赵国着想的,那你就别在赵国混了。
  所以魏无忌的到来也是一个机会,一个让赵丹趁机观察到底谁是为了赵国,谁是为了己方一派,谁又是只为了屁股底下官位着想的机会。
  赵丹的话刚一落下,在场赵国诸大臣们脸色就都不约而同的起了某些变化。
  第一个开口的不是别人,正是赵胜。
  “大王,若信陵君愿入赵为官,胜愿以相邦之位相让。”
  赵胜有这个想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作为和信陵君魏无忌齐名的四君子之一,同时又身居赵国相邦这般高位,赵胜的消息无疑也是非常灵通的。
  当魏无忌北上的消息传来之时,赵胜的脑海里第一时间就浮出了不久之前的大梁城中,自己和侯赢的那一番对话。
  “若吾君奔赵,平原君以为吾君当居何位?可当得起赵相否?”
  “若无忌愿往邯郸,胜便向大王辞去相位,让贤于无忌!”
  “既如此,则吾君日后,便拜托平原君也!”
  虽然已经时隔多日,虽然说出这句话的侯赢早已在大梁城中自刭而亡,但是赵胜想起这句话之时,侯赢的声音却似乎仍在赵胜的耳旁回荡。
  虽然赵胜有着诸多缺点,但是有一点却是这位平原君素来所坚持的,那就是——说话算话。
  既然是承诺,那么赵胜就一定会将承诺完成。
  赵胜原本是打算等到魏无忌到了邯郸之后再向赵丹提起此事,不意赵丹今天却先说了出来,因此赵胜便也就顺水推舟了。
  赵胜这句话一说出来,其他人全是一惊,就连赵丹也不例外。
  毕竟赵胜和侯赢的这番对话当时就只有他们两个在场,并没有任何其他人,所以当然也就不为人知。
  大殿之中一时间陷入了沉默,每一个人的脸上都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都在消化着赵胜突然抛出来的这个炸弹。
  这个炸弹可以说是一下子把赵胜的盟友、政敌甚至是国君都给炸得有些懵,毕竟谁也不会想到赵胜居然会直接让位,而且看上去一点也没有开玩笑的意思。
  过了片刻之后,赵丹咳嗽一声打破了沉默,扫了一眼诸大臣,缓声道:“不知平原君此见,诸卿以为如何?”
  诸大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是司寇赵豹率先站出来:“大王,臣以为信陵君虽以贤明而著称,然平原君亦是大才,又为大王尽忠多年,若弃平原君而令信陵君为相,似有不妥。”
  赵丹看了一眼赵豹,对于赵豹的反对倒也并不算太过意外。
  赵胜毕竟是公族派的领袖,就算是赵胜自己乐意让贤,那公族派的其他人也不会同意相位从公族派手中落到魏无忌这么一个外来者手里。
  果然在赵豹之后,楼昌也立刻发言:“臣以为平阳君所言有理。”
  赵丹将目光移向了另外一边,看向了布衣派的两位重臣廉颇和虞信。
  廉颇和虞信相互对视一眼,似乎是取得了某种默契,随后资历更老的廉颇率先开口了:“臣以为,信陵君乃大才也,大王理当重用。”
  赵丹闻言不由觉得有些惊讶。
  难道说布衣派已经和魏无忌达成了某种默契,打算全力支持魏无忌上位?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之前赵丹的某些安排倒是要重新考虑了。
  虞信当然也看到了赵丹的眼神,这位赵国上卿一下子就明白了赵丹的心中所想,忙道:“大王,以臣之见,信陵君理当重用,否则必令天下英才以为大王不以士人为重,有大材小用之嫌。然则信陵君毕竟初来赵国,若令其出任相邦,似又有不妥。”
  虞信话音一落,廉颇也是连连点头:“不错,虞卿所言,亦是吾之所想。”
  ……
  赵丹这才明白过来,感情并不是布衣派想要支持魏无忌出任相邦,只是想要将魏无忌给拉拢过来。
  自从蔺相如死后赵国六巨头就少了一个,之前是因为战争的原因没有安排,现在战争结束了,那么也是时候重新补满六巨头的位置了。
  可问题在于如今的布衣派之中并没有那种有资格有功绩进入六巨头之中的大臣,所以虞信和廉颇显然希望通过联手保举魏无忌的方式来让魏无忌进入到六巨头的圈子里,然后再争取让魏无忌加入布衣派这一边。
  至于支持魏无忌当相邦?这对于廉颇和虞信来说是不可能的。
  毕竟要当相邦的话,那布衣派肯定是要推虞信或者廉颇之中的一个。
  所以刚才纯粹就是廉颇说话说一半导致了赵丹的误会,好在虞信发现了这一点,把话又圆回来了……
  这番谈话说到这里,在场的所有人态度都已经摆出来了。
  除了赵胜本人之外,没有任何一个人支持魏无忌替代赵胜出任赵国相邦一职。
  布衣派和公族派在这件事情上可以说是取得了惊人的一致。
  事实上就连赵丹自己也是不支持这件事情的,因为在赵丹的心中对于魏无忌另有安排。
  魏无忌替换赵胜出任赵国相邦,可能确实会对赵国有一定的提升,但是赵丹觉得如果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安排魏无忌的话,那对赵国的帮助应该会更大。
  所以赵丹也不纠结,直接拍板:“既然如此,则信陵君为相之事,便日后再议吧。”
  这事情看上去似乎就应该告一段落了。
  然后并非如此。
  赵胜一听这句话就急了,忙道:“大王,胜心意已决,还请大王允之。若大王不从,则胜情愿辞去相位!”


第181章 别看你头铁,寡人一句话就能够搞定你
  是的,这就是赵胜的态度。
  大殿之中赵国君臣又是一片愕然,显然不明白赵胜如此坚持的意义何在。
  之前赵胜虽然看上去非常认真的样子,但是在场之人大部分还都以为赵胜就是装个样子。
  毕竟魏无忌是因为赵胜的出使才被迫逃亡赵国的,所以说赵胜心里可能有些不好意思想要报答魏无忌,因此才会摆出一副要辞去相位的姿态。
  如果是那样的话,那么当提议被驳回的时候就等于是给了赵胜一个台阶,赵胜就应该顺坡下驴不再提及此事了。
  然而这赵胜并没有按照套路走……
  很显然,赵胜是认真的。
  只见赵胜对着赵丹正色道:“大王有所不知,此并非胜一意孤行,乃是因胜在大梁城之时有诺与人。胜虽非不才,亦不可违诺也。”
  赵胜这一番话说出来,当真是斩钉截铁一脸决然,显然一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
  你不给我让位也行,反正这相邦我也不干了,爱咋咋地吧。
  虽然这个世界是一个礼崩乐坏,崇尚功利的世界,但是再黑暗的世界也总会有几丝光明存在,这个以不讲信用不择手段为主旋律的世界也总还是会有那么几个讲义气,重承诺的人。
  平原君赵胜就是这样的人。
  侯赢帮助了赵胜和赵国,现在便是赵胜回报的时候了。
  既然侯赢能够付出性命,那赵胜便辞去这相邦之位又有何妨?
  ……
  大厅之中再度陷入了沉默,只不过这一次的沉默比起上一次来说气氛显然要更加的诡异了。
  赵豹和楼昌大眼瞪小眼,看上去多少都有些无可奈何。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想圆都圆不回来了啊。
  而虞信和廉颇对视一眼之后,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一丝微不可察的喜色。
  如果赵胜坚持辞去相位的话,这对于布衣派来说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尤其是在赵丹已经开口不同意魏无忌继任赵胜相位的情况下。
  坐在王位上的赵丹看着面前一脸决然的赵胜,突然觉得有些头痛,忍不住伸手揉了揉太阳穴。
  你说这信守承诺吧,也确实是一个好品质,但是在这个时候搞出个一诺千金来,那就有点不合适了。
  但是赵丹的心里也很清楚,赵胜这是玩真的,如果赵丹不允许魏无忌作为赵国相邦的话,那么赵胜绝对会直接辞官走人。
  眼下的赵丹是绝对不可能答应让魏无忌出任赵国相邦的,不是赵丹不喜欢魏无忌,而是赵丹觉得这不符合赵国的利益。
  可如果不答应吧,赵胜这牛脾气上来那绝对说辞职就辞职了,到时候传出去的话赵胜的名声倒是肯定会上涨了,但是赵丹这个赵国国君说不得就要被扣上一个“有平原君此等贤君竟不能用”的反派帽子了。
  该怎么办呢?
  赵丹想了想,提起了手中的笔,刷刷刷的在面前的竹简上写了一行字,随后朝着赵胜招了招手:“平原君,汝可前来一观。”
  赵胜愣了一下,但还是站起身来,来到了赵丹的面前,捧起赵丹面前的竹简。
  当看完了赵丹所写的那一句话之后,赵胜的身体明显的震了一下,脸上露出了惊讶的神情:“大王,此事当真?”
  赵丹笑了笑,道:“此事自然当真。如此,平原君想来当能回心转意。”
  赵胜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朝着赵丹郑重一礼:“如此,胜便替信陵君谢过大王。”
  说完了这句话之后,赵胜回身返座,却是不再提及这辞相之事了。
  旁边几名赵国大臣看得有些莫名其妙,但是却又不能开口询问,一时间只觉得心痒难耐,满腹问号。
  但赵丹看上去显然也并没有要揭晓谜底的意思,而是直接就换了下一个议题。
  “诸卿,燕王日前遣使前来欲与寡人议和,不知诸卿如何看待此事?”
  没错,随着秦国战败的消息传回燕国,燕王很显然是被赵国强大的战斗力给惊住了,再加上连日来北方普降大雪,燕军对赵国的攻势在赵军的顽强抵抗下寸步难进,为了避免单独和赵国对抗,于是燕国主动的朝着赵国提出了求和的请求。
  一听到这个消息,赵国群臣表情各自不一。
  平阳君赵豹重重的哼了一声,道:“想那燕王,不过弑父自立之徒尔,更趁长平战酣之际诱傅豹之流降燕,其后发大兵而攻赵,此岂能忍乎?臣请大王发兵伐燕,以正义之师惩此不义之国,此必为天下之士所赞也。”
  平原君赵胜这时候似乎也恢复了心情,重新回到了相邦的角色之中,对着赵丹说道:“大王,臣以为平阳君之见甚善。今既长平得胜,则赵国已为天下之霸主矣,若不对燕国之流施以惩戒,如何得显我赵国霸主之威?”
  就连虞信也开口道:“大王,臣亦附议。若一战灭燕国主力之师,则东北可得十年之安宁,大王可安心逐鹿中原,实乃上策。”
  这三名大臣轮流开口,虽然各自的说法不同,但是核心的想法都只有一个——干翻燕国佬!
  至于出兵之后会不会失败……秦国都打赢了,燕国算个啥?
  总的来说,在长平获胜之后,赵国的领导班子成员们看上去显然是信心十足,一个个都想要趁热打铁直接把燕国也一波带走。
  但话虽如此,赵丹仍旧有些犹豫,道:“如今乃是隆冬时节,大军调动不便,且粮草供应亦是问题。”
  赵胜大手一挥,语气肯定:“回大王,那齐国尚有三月之粮未至,粮草不成问题。”
  赵豹也在一旁出谋划策:“大王,以燕国之流亦不必出动大军,只需十万精兵足矣。若出动此数,则调动虽难但却并非不能为之,所耗费之粮草亦不多也。”
  给这两名大臣这么一说,赵丹又有些心动了。
  要是问赵丹想不想打燕国,赵丹肯定是想打的。
  作为一名穿越者加上赵国国君的身份,赵丹对于燕国这个成天就知道在后面扯赵国后腿的国家那是一点好感也欠奉。
  如果可以的话,赵丹巴不得直接一战灭掉燕国最好。
  赵丹先前之所以犹豫,只不过是因为觉得这才刚刚打完长平之战,然后又将赵国的大军在冬天调到北边去和燕国对抗,似乎有些劳师远征的意味。
  但是现在这些问题听上去好像又都能够解决的样子,那么打燕国可能也不是不可以尝试……
  就在赵胜、赵豹等人全力起哄,赵丹也开始动摇并且准备拍板出兵的时候,一个瓮声瓮气的声音突然在大殿之中响起。
  “大王,与燕国开战之事,万不可行!”
  这声音极其洪亮,一下子就将大殿之中所有其他的声音全部都压了下去。
  众人愕然转头,却发现说出这句话的人居然是——
  廉颇。


第182章 画风逆转的争吵
  当发现说话的人居然是廉颇的时候,在场的众人不由自主的就有些懵逼。
  说起来也有意思,在对燕国这件事情上,主战的赵胜、赵豹以及虞信这些人平时都是不领兵作战的。
  而偏偏在场唯一一个本职就是领兵作战的廉颇,却又是唯一一个反对和燕国开战的人。
  甚至有那么几个人在看到说话人是廉颇的时候,都已经开始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一个戎马一生的将军居然不想打仗?
  总感觉这画风不太对啊!
  赵丹也给廉颇搞得一下子有些愣住了,过了好几秒钟之后才开口道:“大将军为何不同意出兵伐燕?”
  这不仅仅是赵丹的疑问,也是在座除了廉颇之外所有赵国君臣们共同的疑问。
  廉颇挺直身躯,高声道:“大王,长平开战至今已然一年时间,士卒早已疲惫,且多有思乡之意。如今方才与秦国议和,又召大军北上,此必为士卒所不满也。若士卒心生不满,至战场之上又何能尽心为战?以老臣之见,不如明春出兵,令士卒有时日修养,当可胜之。”
  这番话一说出来,在座的赵国君臣们一下子就全部明白了。
  廉颇并不是反对出兵伐燕,而是反对在这个时候立刻出兵伐燕。
  老实说,作为赵国军方的领袖人物,廉颇的反对其实还是挺有分量的。
  但别看廉颇虽然身为大将军,可却不代表着在军事问题上廉颇就能够一言九鼎了。
  在很多时候军事是要服从政治,或者说是要服从整个国家大局的。
  所以当廉颇开口之后,公族派三巨头之中一直默不作声的楼昌很快也开口反驳了:“大将军此言,未免过矣。士卒所效力者,乃大王而非其家人也!若大王有令而士卒不从,便是抗命之罪。若士卒上阵不奋力杀敌,则有亡命之忧。如此,何愁士卒不尽力为战?”
  廉颇重重的哼了一声,一双白色剑眉高高挑起:“楼昌,汝不过竖子尔,安敢妄议此军机之事!若以汝所言,则此战必败!汝可能负此败战之责?”
  楼昌被廉颇这番话噎得直翻白眼,有心想要开口反驳,但最后还是闭上了嘴巴。
  楼昌确实负不起这个责任。
  可楼昌虽然闭上了嘴巴,却又并不代表着就没有人继续反对廉颇了。
  只见赵豹也开口道:“大将军为何如此畏首畏尾,莫不是在长平被那武安君所算,故此不敢领兵出战?以吾之见,若大将军不愿出战,则乐乘年富力强,当可为主将。”
  赵豹这番话显然是借着在长平之战时廉颇被白起压制的事情来做文章,并且用乐乘作为对比来暗讽廉颇已经老了,胆子小到都不敢出战的地步。
  廉颇虽然耿直,但是毕竟也在赵国政坛混了这么多年了,赵豹话里的意思又哪里可能瞒得过廉颇了?当即便气得胡子乱颤,朝着赵豹喝道:“平阳君,汝莫要如此暗中讥讽于吾!燕国虽不如秦国,但亦是七雄之一,汝等怎可如此小看此国!”
  双方你来我往,吵成一团。
  赵丹看着面前这副情形,一时之间也有些犹豫。
  其实依照常理来说,赵丹似乎是应该要相信廉颇的,毕竟要不要开打那是国君决定的事情,而能不能打赢却是廉颇这种将军的判断更为专业。
  正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既然廉颇是如今赵国军方的首脑人物,那么赵丹显然就应该去相信廉颇的专业意见。
  问题在于廉颇这个专业人士的意见,可也是有着不靠谱前科的。
  十年前的阏与之战时,当时还在位的赵丹老爹赵惠文王面对着秦军大举来犯,第一个想到的领兵人选就是廉颇。
  结果廉颇是怎么说的?“路远险狭,难救。”
  很显然,当时的廉颇一点都不看好赵国能够在面对胡阳率领的十万秦军面前获胜。
  后来的事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主张出战的赵奢全歼胡阳所部,狠狠的打了廉颇的脸,顺便还踩着廉颇的头上了位,成为了名扬天下的马服君。
  而且不仅仅是阏与之战,就是长平之战中这位老将军的表现其实也有待商榷。
  在赵丹已经解决了军粮,并且坚定的支持了廉颇的坚守计划之后,廉颇面对着白起的攻势,最后竟然还是没有守住……
  如果不是赵丹一手策动了“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一事件的提前到来,并且又派出冯亭去说服了韩王然,让韩军临阵倒戈给了司马梗致命一击的话,单靠廉颇和白起对抗,赵国最后还是一个输字。
  虽然说赵丹也知道白起的确是一个不一般的对手,但是廉颇这接连两次和秦国大战之中令人并不是那么满意的表现,多多少少还是让赵丹心中对廉颇的信任度打了一些折扣。
  信,还是不信?
  就在赵丹心中纠结的时候,宦者令缪贤突然快步走入宫殿之中,朝着赵丹低声附耳说了几句话。
  赵丹在听到这几句话之后,原本有些紧皱的眉头瞬间就舒展了开来,脸上露出了笑容,甚至还追问了一句:“此事当真?”
  缪贤点了点头,又从怀中拿出了一封密信交给了赵丹,道:“此为详细战报。”
  赵丹接过这封战报,越看越是欢喜,最后忍不住放声大笑了起来。
  刚刚还在争吵的众位赵国大臣瞬间都停止了下来,用好奇的目光看着赵丹,显然都想知道到底是什么事情能够让赵丹一下子变得如此开心。
  片刻之后,赵丹的笑声终于缓缓停歇,但是在开口说话的时候却还带着几分明显的笑容。
  “诸卿,三日前庞煖率军破栗腹军于代郡,并生擒燕军副将栗腹!”
  在场的赵国大臣们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这竟然是前线传来的好消息。
  这个消息也让大臣们惊讶无比,要知道在北方战场上赵国只有五万边军,而燕国却有着足足二十万大军,以这样的兵力对比却居然还能够取得一场如此辉煌的胜利,显然是非常难得的事情。
  但是赵国大臣们其实并不知道,赵丹之所以在看着战报之后如此的开心,主要还是因为另外一个原因。
  在这封缪贤所呈上来的战报之中,赵丹终于看到了一个自从穿越之中就一直命人暗中寻找却又一直都没有找到的名字——
  李牧!


第183章 虽有廉颇乐乘庞煖,但寡人的心中还是李牧最重要
  北方战场上的战况,说复杂也复杂,给某些无良小说家写个几十斤重的竹简不成问题,但说简单也很简单,用几句话便可概括。
  依照赵丹面前这张战情汇报来看的话,庞煖显然是利用了栗腹由于下雪而麻痹大意的心理,在大雪刚刚停止的第二天发动了迅雷不及掩耳的突袭。
  栗腹率领的这支燕军偏师虽然数量倍于赵军,但是仓促应战之下却被有备而来的赵军杀得大败。
  而在这场大战之中,一名年轻的、来自高阙塞驻守部队的骑兵百将因为在追击之中生擒了燕军主将栗腹而得以在战报之中出现,这名骑兵百将的名字便是李牧。
  就在看到李牧这个名字的一瞬间,赵丹的心中就十分笃定,这一定就是那个历史上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戎马一生未有败绩,有“骑兵之神”称号的李牧大将军!
  老实说,赵丹之前还是有点担心的,因为赵丹在战前就猜测过会不会李牧就在这一次的参战赵军之中,万一李牧在这场历史上并没有发生的战争之中陨落的话,那么赵丹的肠子估计都要悔青了。
  千金易得一将难求啊!
  好在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看来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像李牧这样的人才就算是并没有按照原先的轨迹走,也仍然会闪耀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啊。”
  赵丹的心情非常愉快,或者应该说是——愉快得不得了。
  他当然有愉快的理由。
  如今的赵国其实并不缺少名将,廉颇、乐乘、庞煖等等,一个个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甚至赵括培养一下的话说不定也能够成才。
  但是在赵丹看来,这些人的重要性都比不上李牧。
  廉颇和庞煖虽然老而弥坚,但毕竟是老了,乐乘的话作为中生代将军年纪也不算小,赵括的话虽然年纪和赵丹差不多,但是能不能培养出来又不好说。
  而李牧不同,首先李牧是必然能够出头并且成为大陆顶级名将的,其次李牧的年纪也很年轻,最重要的是李牧还代表着未来将近两千年里都将会主宰战争的那个新兴兵种——骑兵!
  在整个封建时代的地球,人类建立的那个疆域最大的帝国叫做蒙古帝国,而蒙古帝国之所以能够以秋风扫落叶般的速度席卷几乎整个亚欧大陆,正是因为那支强大无比、所向披靡的蒙古骑兵!
  在这个车兵尚且还没有退出舞台,骑兵还是辅助兵种的时代,赵丹相信只要好好使用李牧这位骑兵之神,再配合上赵国本就冠绝天下的边骑军团,所发挥出来的作用一定会出乎这个时代所有人的想象。
  除此之外,赵丹更知道在华夏大地北方的草原上,一个名为匈奴的部落联盟此刻已经成型,并且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后在一个名叫冒顿之人的带领下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为华夏大地带来无数战乱和边患的匈奴帝国。
  想要提前消灭匈奴乃至平定漠南漠北,那都离不开骑兵,更离不开李牧。
  李牧不但将会是赵丹的王翦,更会是赵丹的卫青,霍去病!
  在这一瞬间,赵丹甚至有种冲动,一种想要直接把李牧给弄回邯郸直接保护起来的冲动。
  但是这种念头也就是在赵丹的脑袋里一晃而过,然后就被赵丹否决了。
  如果真的把李牧弄成温室里的花朵,那他又怎么可能成为那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骑兵之神呢?还是得像历史上一样放他在北方磨砺才是正道。
  赵丹心情畅快的抬起头来,脸上满是笑意,将手中的战报一扬:“此战报诸位爱卿都传阅一番吧。”
  片刻之后,大殿之中的几名大臣们通通传阅完毕。
  最先回过神来的赵胜眼睛一转,赶忙拱手笑道:“恭喜大王,贺喜大王。庞煖与剧辛两位将军破栗腹军于代郡,正是大王识人有方,方才能够有此大胜!”
  赵胜的这句话,听起来显然是在拍马屁。
  但大殿之中的其他几名大臣,其实心里都觉得赵胜说的很有道理。
  庞煖和剧辛,的确就是赵丹提拔起来并且派到北边去抵抗燕军的。
  而在得到赵丹提拔之前,庞煖只不过是一名隐士,剧辛也就是一个燕国落魄下野之臣。
  但就是这么两个看上去前途灰暗甚至人生都可能马上就要走到终点的老家伙,却在赵丹的信任下被提拔为赵国北方主副将,为赵国带来了一场不可思议的胜利。
  这不是慧眼识人,那什么是慧眼识人?
  不知不觉间,赵国诸位大臣心中对于赵丹的敬服又悄然增加了不少。
  每一名臣子都希望碰到一个会识人用人的君王,而赵丹现在的表现正是一名堪称优秀的君王表现。
  所以接下来那如潮的马屁声中就自然少了几分套路,多了几分真心。
  赵豹:“赵国有大王此等明君,称霸天下乃是指日可待!”
  虞信:“赵国有大王,实乃赵国之福,万民之福!”
  就连廉颇也开口赞道:“大王用此庞煖剧辛之流,吾本不以为然,觉得大王此举有些鲁莽。但如今看来,还是大王会用人!”
  赵丹听到这里眼皮子忍不住跳了跳,还是你廉颇大将军会夸人,夸人的感觉跟骂人差不多……
  但不管怎么说,这场胜利对于如今的赵国来说都是非常及时的,也让赵丹之前对燕国是战是和的犹豫通通消散。
  赵丹环视了在场之人一眼,开口道:“诸卿,寡人意下已决,将遣使往燕,令燕王交出傅豹等叛徒并撤出所有赵国土地,以此为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