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1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致一支大军崩盘,甚至由此危及到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啊,在这个大争之世,即便是如赵国这般天下第一的强国,也不是没有翻车的可能啊。
  毕竟在赵国之前,魏国、楚国、齐国以及被赵丹击败的秦国,统统都是从第一的宝座被拉下来的。
  任何一场战争,都是赌博!
  赢了,就可以成功更近一步,不停的赢下去,那么便会不停的朝着最终的目标靠近。
  赵丹觉得,自己所率领的这个赵国以潜力而论,其实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条件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打开地图的话就会发现,全盛时期曾经吊打所有不服的春秋霸主晋国,其疆域的百分之八十都已经落入了赵国的手中。
  不仅如此,赵国比起曾经的晋国来说更多了北方五郡、中山国故地还有河套两郡。
  所以现在的这个赵国,无论是领土面积、人口还是军队的装备、将领的水平以及整体的战斗力等各方面来看,都要超过原先的晋国许多。
  这是一个从晋国分裂出来,但却远比当年的晋国更强大的赵国!
  但必须也要承认的是,历史的车轮是滚滚向前的,时代也是不停在发展的,赵国虽然是比晋国强了,但是赵国所面对的对手,同样也比晋国当年所面对的对手要强上许多!
  所以现在赵丹所面对的困境,其实就和晋国当年所面对的困境差不多,甚至可能还要更糟糕一些。
  毕竟晋国当年还有吴国这么一个盟友在背后牵制楚国,可现在赵国却一个盟友都没有,还要面对来自其他三大强邻的群起而攻之。
  而且赵丹一点都不怀疑,一旦赵国露出败像,那么如今还在摇摆不定的韩国、燕国甚至是楚国都会立刻转变立场加入到赵国的敌人之中,踩在赵国的尸体上来一次超级盛大的狂欢派对,就好像二十几年前战国诸雄对齐国所做的那样!
  “砰!”赵丹面沉似水,重重的一拳砸在了桌案上。
  “寡人的赵国,绝对不能够成为第二个齐国,寡人也绝对不会是第二个齐湣王!”


第393章 无论生死,愿随侍大王身边
  《道德经》曾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对于赵国来说,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一次又一次的开疆拓土无疑就是“福”。
  但正是在这一次次的福气之中,赵国的祸也就悄然到来了。
  自从时代的车轮自春秋滚滚驶入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兼并也就变得更加的惨烈和残酷。
  春秋时代,大家起码都还要点脸,但是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国们为了生存和壮大,已经完全是无所不用其极了。
  脸?不好意思,要脸的早都死光光啦!
  美人计、暗杀、反间、离间、威逼利诱……等等等等,翻开战国时代两百多年的历史,就会发现所有人类历史上所能够使用的阴谋诡计,所有能够想象得到的最卑鄙无耻、最黑暗残酷的景象,都曾经在这片土地里上演过,绝无缺席。
  正是这无比残酷的时代让诸国不得不拼了命的想要让自己更加的强大,这才最终激发出了秦王朝这么一个前无古人的超级大一统王朝,开创了华夏之后两千年的煌煌乐章。
  当然了,对于赵丹来说,秦王朝这种事情就拉倒吧……只有赵王朝才是唯一的选择!
  有时候赵丹自己也在想,如果自己能够穿越成赵异人的话,这事情应该就简单许多了……
  天意弄人啊。
  无论如何,既然成为了赵国的国君,那么赵丹自然就不会对那该死的历史和史书上的命运束手就擒。
  事实上,现在的赵丹已经成功的改变了史书上所记载的许多东西。
  但这还不够。
  赵国还需要更多的胜利,赵丹也还需要更多的胜利。
  如今的赵国强则强矣,但却远远没有到那种能够一览众山小的地步。
  在赵丹看来,只有当赵国能够达到历史上秦国在长平之战获胜后的那种对东方六国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之时,那赵丹才能够稍微的松一口气。
  眼下的赵国还远远不够啊,甚至连让赵丹松一口气的资格都还没有。
  要知道当时在长平之战获胜后的秦国,那可是连六国合纵都能够以一国之力而应对的。
  但赵国现在单单是面对三个国家的联手来袭,就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甚至可能会败北不敌的感觉了。
  说实话,赵丹真的很不喜欢这种感觉。
  但即便再不喜欢这种感觉,赵丹也仍旧在随后的赵国朝堂会议之中下了死命令。
  “给寡人传令庞煖、剧辛,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除非能够一举全歼敌军,否则的话绝对不能够轻易出击,只需要给寡人死死的守好南长城和巨鹿就行!”
  对于赵丹来说,关中方向才是真正的主攻点,邯郸虽然很重要,但正是因为这份重要,所以邯郸方向就只能守,而且必须守住。
  说实话,赵丹这时候突然觉得赵国的先祖选择邯郸这么一个地方来当首都,实在是有些欠考虑了。
  邯郸这个地方虽然地处中原,但是距离最强的敌人秦国实在太远,而距离魏国、齐国这些二五仔又实在太近了!
  当然了,即便如此,赵丹也并没有考虑过要将都城迁回中牟或者晋阳。
  中牟距离邯郸不过一两百里,和邯郸基本没差。
  而晋阳则位于太原盆地之中,既远离中原又远离关中,可以说是一个——更加差劲的选择。
  说白了,还是赵国的地理问题啊。
  其实赵丹的眼下还真就有一个很不错的地方能够作为赵国的首都,那就是当年晋国的老巢河东郡。
  在河东郡之中定都,既能够压制秦国,又能够确保从中原方面来的敌人不能够轻易的威胁到首都。
  当年晋国就是定都在河东郡之中,凭借着这份地利而在春秋时期的争霸过程中占尽了便宜,让楚、齐、秦等对手徒呼奈何。
  事实上赵丹已经不止一次的考虑要迁都河东郡了,可问题在于河东郡才刚刚打下来,而且赵国国库空虚,并没有如此巨额的金钱来支撑迁都行动,所以赵丹也就消了这个想法。
  但到了现在,这个迁都的想法却又不可遏制的自赵丹的脑海之中浮现了出来……
  当然了,也就是想想罢了。
  这社会就是这样,没钱啥都干不了,无论你是乞丐还是国君。
  会议过后,赵丹有些心烦意乱的站了起来,打算到花园之中透透气。
  此刻正是春末,各种各样的鲜花在赵丹的面前盛开,百花争艳,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由各种花香所混合起来的味道,让赵丹的心胸都为之一清。
  便在赵丹赏花的时候,一个轻柔的声音突然在赵丹的面前响起:“大王脸色似乎不佳,可是因为战事而烦心?”
  赵丹惊讶的回头一看,才看到王后韩婉就站在身后不远处,含笑看着自己。
  虽然已经生育了好几个子女,但是韩婉今年也不过才二十来岁,三十不到的年纪,柳眉凤目之间既有着那年轻的面容,又有丰腴得恰到好处的身材,虽然几度生产但却仍旧称得上纤细的腰肢,一颦一笑间那诱人无比、犹如成熟蜜桃般的风情,实在是令人沉醉。
  赵丹看着韩婉,忍不住露出了一丝笑容:“寡人没事,只是突然想来走走……”
  韩婉来到了赵丹的面前,伸手帮赵丹整理了一下被春风吹得有些乱的衣裳,轻声道:“大王日理万机,还需注意休息才是。”
  赵丹笑了笑,突然开口道:“王后……若是过些日子战事不利,汝便带着恒儿和偃儿回晋阳吧。”
  韩婉明显吃了一惊,过了片刻才道:“大王何出此言?”
  赵丹嘿了一声,过了半晌才道:“这兵者,诡道也。既然是行诡计之事,那么又有谁知究竟是寡人之诡计得成,还是秦王稷、魏王圉等人之诡计成功呢?未虑胜,先虑败,得给赵国留条后路啊。所以王后啊,汝只管收拾好行装,等到寡人令下之时便上路就是。”
  顿了一顿,赵丹似乎是怕韩婉担心,便又出言宽慰道:“王后放心,此战赵国必胜无疑,寡人只不过是……”
  “大王不必说了。”韩婉突然打断了赵丹的话。
  看着一脸诧异的赵丹,韩婉轻轻一笑,道:“大王,小童乃是赵国之王后,若是邯郸有难,小童又怎能做那逃兵?再说了,大王既是赵国的大王,亦是小童的夫君,夫君有难,为妻者又岂能独自逃亡?小童意下已决,无论生死,唯愿随侍于大王身畔!”
  韩婉的话虽然说出来的时候十分的轻柔,但是这轻柔之中却又带着无比的坚定。
  没有人能够改变她的决定。
  赵丹看着一脸决然的韩婉,突然感觉原本好像一座大山般压在心中的那沉重压力瞬间变得轻了许多。
  赵丹突然一伸手,将面前的佳人搂入怀中。
  在远处,三道小小的身影隔着一处花丛在悄悄的窥视着这一切。
  “伯兄,仲兄,父王和母后这是在作甚?”小小的女童一脸茫然的对着身后的两名哥哥发问。
  在女童的身后,赵偃一脸稚气的作出了回答:“孟妹,父王和母后这是在敦伦,敦伦汝知道吧?便是为吾等生出一位仲妹而努力……哎呀呀,哎呀呀,伯兄,汝为何扯吾的耳朵?”
  赵恒一边手拉着自己大妹的小手,一边手扯着赵偃的耳朵,边走边在嘴里没好气的哼了一声,道:“敦伦敦伦,汝知道甚是敦伦?天天挂在嘴边,也不害臊!荀师已来,该回去上课了!”


第394章 李牧南下
  河套郡,镇北城。
  这是一座刚刚建立起来不久的城市,事实上直到此时此刻,这座所谓的镇北城,也不过才刚刚开工半个月,勉强完成了城墙的搭建而已。
  对于任何一座这个时代的城市来说,城墙的搭建都是必须放在第一位的。
  有了高大的城墙,城里的人就有了安全感。
  安全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东西。
  但并不是只有城市才能够给予人们安全感的,军队也同样能够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当这座城市之中拥有着整整两万军队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一万赵国骑兵就足以横扫整个河套之中的所有游牧民族,两万赵国骑兵驻扎在此,更是足够让所有城中的林胡奴隶们乖乖的干着繁重的苦力活,在监工们的鞭子和大棒抽打之下也不敢发出任何的牢骚。
  好在让这些苦力们松了一口气的是,这样的日子终于要到头了。
  这一天清晨,镇北城外就响起绵延不绝的马蹄声。
  这千军万马开拔起来的迹象是如此的惊人,以至于漫天的烟尘都开始飘进了镇北城之中,大地也犹如地震一般不停的震动着。
  足足持续了半个时辰的时间,当监工们又一次开始喝骂着让奴隶们继续干活的时候,登上城头的那些奴隶们极目远眺,才发现那支最近一直驻扎在镇北城之外的骑兵大军已经带着滚滚的烟尘去到地平线的尽头了。
  作为这支骑兵的最高指挥官,李牧的心中一片火热。
  是的,固然这已经不是李牧第一次独立指挥大军出征了,但是这一次李牧所要攻击的对象也并不是那些对于李牧来说根本就算不上合格对手的林胡蛮子,而是在三年之前还是当世最强国的秦国!
  根据赵丹的要求,李牧将要率领着这两万赵军骑兵急速南下,给秦国人一个大大的惊喜!
  毫不夸张的说,李牧所率领的这支部队,绝对属于那种被寄予厚望,并且能够改变战局的存在!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李牧不但对于大力举荐自己的庞煖心怀感激,更对于能够大胆启用自己的大王赵丹无比的敬佩。
  士为知己者死!
  作为臣子,最希望的难道不就是像赵丹这样,能够让臣子们拥有一个尽情发挥舞台的好大王吗?
  李牧暗自下定决心,这一次一定要用一场辉煌无比的胜利,来报效庞煖将军的举荐之恩,来报效大王的知遇之恩!
  一想到这里,李牧就不由得下意识的夹紧了马腹,对着身边的亲卫们道:“传令下去,全军加速前进,务必要在日落之前到达肤施!”
  肤施这个地名,听起来似乎多少和女人有关,但其实不然。
  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是来自于一个男人,一个身份说起来还比较尊贵的男人。
  中山国被赵武灵王所灭之后,中山国的末代王子肤施就被赵武灵王给放逐到了这里,此地由此而得名。
  既然是一个放逐之地,加上又距离原先林胡人的地盘如此之近,想要在这里弄出一座像样一点的城市,显然就是痴人说梦。
  城市也好,国家也罢,想要变得繁华,最重要的前提是和平。
  没有和平,什么发展就根本无从谈起。
  事实上那位肤施王子在被放逐到这里不久之后,这里就成为了秦国人的地盘。
  肤施王子和他的族人们在秦国人来到此地之中就消失无踪,成为此地主人的秦国人毫不客气的将长城修到了这里,并且在肤施小城外的山上设立了一座烽火台。
  这一天黄昏,肤施小城外的这座烽火台之中突然冒起了滚滚的浓烟。
  很快的,一座又一座的烽火台被点亮了,在黄昏的天空下,这烽火台上的火光和浓烟显得无比的醒目,一路向南。
  最多明天早晨,咸阳城之中就会得到有北方敌寇入侵的消息。
  李牧勒住了马缰,让胯下因为奔驰了一天而有些疲惫、汗出如浆的骏马缓缓的停了下来,冷冷的看着面前的烽火台。
  作为曾经在高阙塞之中服役了数年的老兵,李牧当然知道烽火台的点亮意味着什么。
  但他不在乎。
  年轻的赵国将军嘴角微微一勾,露出了一丝嘲讽的弧度。
  “区区一道死城墙,又如何能够阻挡吾赵国大军的脚步?传令下去,今夜吾要在肤施城中宿营!城中秦军一个不留!”
  肤施只不过是一座小城,小到只有一百名秦军士兵驻守此地,区区一百名守军对于两万大军来说显然根本构不成任何的问题。
  攻城仅仅持续了两刻钟的时间结束了,随后又过了一盏茶时间,李牧就在一众亲卫的簇拥下进入了肤施小城之中。
  看着摆在面前的八十九具秦军无头尸体和八名俘虏,李牧的脸色并不是很好看。
  “还有四个人呢?”
  一旁的一名赵国二五百主赔笑回答:“将军,许是这支秦军编制不满。”
  “胡说!”李牧狠狠的瞪了这名负责攻城的二五百主一眼,声音甚至比这春夜的风还要冷上几分:“本将军不管汝用什么方法,都要把这剩下的三个人找出来!”
  一个半时辰之后,三颗血淋淋的人头提到了李牧的面前。
  “很好,从何处寻来?”
  “烽火台附近有一山洞……”
  “干得不错。”李牧拍了拍面前这名累的已经连站立都有些勉强的二五百主,凌厉的目光扫了一眼面前所有的中高级将官:
  “有长城防线在,吾大军入境的消息是万万不可能瞒得过秦国人的。但如果可以的话,本将军希望秦国人越晚知道我们这支兵马的数量越好!只要秦国人不清楚我们的数量,那么就一定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杀光站在尔等面前的每一个秦国人!”
  “大王在来信之中亲笔告诉本将军,若是此战得胜,那么赵国从此便一飞冲天。若是此战败北,或许赵国便要重蹈了那秦国之覆辙!所以本将军今日在这里就要告诉尔等,凡是有那不尊军令者,一律军法从事!尔等可都明白了!”
  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是整齐无比的应答之声。
  “诺!”
  “很好,既然如此,那么便解散休息,明早集合继续南下!”


第395章 李牧自有主张
  第二天早上,李牧便率领着自己的两万骑兵大军马不停蹄的继续南下了。
  从区域划分的角度来说,李牧此刻所在的地方既是曾经的魏国西河郡,也是如今的秦国上郡。
  这整个秦国上郡,说起来其实都属于地广人稀的地带。
  毕竟这里曾经是属于义渠人的地盘,而义渠人早就已经被秦国人或杀或迁移的给吞并得差不多了。
  另外一个、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这里过于靠近原先被林胡人所占据的河套地区了。
  一个常年饱受胡人侵扰之苦的地方,很显然是不可能指望会有太多人居住的。
  不过这样的地方对于李牧来说,其实也有着一定的好处。
  在邯郸这样人多眼杂的地方,即便是五百军队的调动都瞒不过有心人的耳目。
  但是在河套、在上郡这样的地方,只要拥有着足够的人手,任何的消息和情报都是能够封锁下来的。
  至于封锁消息的手法其实也很简单,只需要把斥候远远的放出去几十里的范围,然后杀掉一切不属于赵国军队的人就是了。
  在李牧那严酷无比的命令之下,两万赵国骑兵踏平了一路上见到的所有村庄,杀死了碰见的每一个可能会传递讯息的秦国人,从而完美的达到了让秦国人根本不清楚这支北方赵军具体情况的目的。
  也就是在这一天的中午时分,一名斥候来到了李牧的面前,先是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朝着李牧高声禀告:“将军,前方五十里便是高奴!”
  李牧微微点了点头,从怀中拿出了一份看上去颇为古旧的地图端详了片刻,突然下达了一个命令:“传令下去,全军转向西南!”
  “啊?”李牧这个命令一下,他身边的不少将官都有些懵逼了,脸上纷纷露出了极其惊讶的表情。
  对于这些将官们的诧异神情,李牧当然是看在眼中,但是却没有任何想要解释的欲望。
  依照常理来说,李牧如果想要南下的帮助廉颇的话,那么就应该一路经高奴、固阳、雕阴、彭衙、汪、元里南下,又或者沿着繁庞、少梁南下,这样才能够从侧面给正在王城和廉颇对峙的王龁来上狠狠的一刀,从而帮助到廉颇大将军所率领的赵国主力部队。
  但是这条进军路线虽然看上去是最近的选择,但其实它也有自己的问题在里面。
  这问题就在于这条路线一路上要经过太多的秦国城邑,而李牧麾下的这两万骑兵又缺乏攻城所必备的重武器,而且绝大部分都是没有任何盔甲的轻骑兵。
  让轻骑兵下马拿着弓箭去攻城,这绝对会让李牧成为史书上的千古笑柄。
  李牧相信,如果咸阳方面在知道了有一支赵军骑兵从河套郡南下之后,秦国的君臣们一定都无比的希望李牧选择这条看似一马平川,实则险阻重重的道路。
  所以李牧当然不会这么做。
  李牧自有主张。
  李牧打算绕过洛水,从洛水西岸顺着洛水一路疾行,不去管在关中平原东部正在激战的廉颇或者王龁,而是直扑秦国关中的核心地带!
  更加绝妙的是,和洛水东岸那曾经被魏国经营过的西河郡故地不同,洛水西岸的这几百上千里地,几乎就没有任何像样的秦国城邑。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快则两天迟则三天,李牧就能够率领着麾下这两万骑兵出现在秦国人的腹地,给秦国最宝贵的关中盆地来上狠狠的一刀!
  严格的说,这其实并不算是李牧的主张。
  这个主张来自于李牧怀中的那份古老的地图,而这份古老的地图是赵丹命人送到李牧手中的。
  但赵丹也不是这份地图的绘制者。
  这份地图的绘制者乃是赵丹的爷爷、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
  李牧现在所走的路线,正是当年胡服骑射拓地千里之后雄心勃勃的赵武灵王亲自实地勘察并绘制出来的路线!
  当年的赵武灵王就是从云中郡出发,沿着洛水西岸一路南下,最终抵达咸阳,然后以赵国使者的名义和秦王稷见面,最后大摇大摆的离去。
  如果没有沙丘宫变那场最终导致赵国元气大伤的悲剧,那么或许赵国骑兵的铁蹄早就已经沿着这条赵武灵王亲自走过的线路踏入关中腹地。
  但,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伟大的武灵王,他的努力并没有被白费,在赵武灵王去世整整三十八年之后,一位年轻的赵国将军终于率领着两万精锐无比的赵国骑兵踏上了这片土地,并将以赵武灵王亲手绘制出来的这副地图作为指引,直捣黄龙!
  李牧珍而重之的收好了地图,抬头望天。
  一轮烈日在天空的正中央,夺目的光芒让李牧完全睁不开眼睛。
  当年的赵武灵王,岂非也是如此的光芒夺目,如此的不可一世?
  但就是这样一位不世雄主,却在正值盛年之时被司寇李兑和公子成率兵围困于沙丘宫之中三月有余,活活饿死!
  马背上的李牧闭上了眼睛,心中暗暗祈祷。
  “武灵王,若在天有灵,便请护佑吾等马到功成,护佑赵国此战必胜!”
  当睁开眼睛的时候,李牧的眼中焕发出了无比的神采。
  “传令下去,遣两千骑兵一路沿着洛水以东南下,沿路大造声势,务必要让秦国人那便是吾等之主力!其余一万八千骑兵随吾转向西南,不到日落不下马,直指关中!”
  在李牧的命令下,一万八千名骑兵带着滚滚烟尘改变了方向,犹如一条黑色长龙转向西南。
  诚如《孙子兵法·兵势篇》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如今,李牧就要率领着自己麾下的这两万骑兵,充当一支让秦国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奇兵南下,在一个秦国人完全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出现,然后再给秦国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
  李牧纵马疾驰,心中只有一个念头。
  “目标——栎阳!”


第396章 昌国君,是否救赵?
  燕国下都,武阳城。
  年轻的燕国相邦乐间一路走来,无数侍卫侍女朝着他躬身行礼,但是这位素来和善的相邦今日却视而不见,脸上的表情看上去颇为凝重。
  乐间走到大殿之中的时候,年轻的燕国太后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
  “臣乐间见过太后!”乐间恭恭敬敬的朝着太后行礼。
  “昌国君,请坐吧。”燕太后清冷的声音传入了乐间的耳中。
  等到乐间坐下之后,燕太后开口道:“辽东之事,进行得如何了?”
  自从掌权之后,燕太后和乐间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将荣蚠和原先那位燕王安的所有党羽给统统清除,不给他们任何东山再起的机会。
  经过这一年时间下来,如今的燕国可以说已经完全被燕太后和乐间一派的人给掌控住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半个月之前,燕国辽东郡太守突然起兵反叛,要讨伐乐间和燕太后。
  燕太后所问的便是这件事情。
  乐间答道:“回太后,臣已经命人率军前往平叛,不出半月辽东应当便会重归我大燕国之手。”
  燕太后轻轻的嗯了一声,道:“是否有人在背后怂恿?”
  乐间点头,道:“根据一些线报,臣以为东胡和箕子朝鲜或许有煽风点火的嫌疑。”
  年轻的燕太后哼了一声,一双凤目之中闪过一道煞气:“东胡,箕子朝鲜?真是好大的胆子!他们便不怕大燕国出兵讨伐?”
  乐间道:“如太后允许,臣愿亲自率兵出征东胡、箕子朝鲜!”
  燕太后沉默片刻,轻轻的摇了摇头:“不可,如今国内不稳,怎可轻易出击?”
  乐间想了想,开口道:“请太后放心,最多不过三年,臣必定能够率军出征,令东胡和箕子朝鲜知晓大燕国之威!”
  虽然说燕国一直以来位居华夏边陲之地,但是不管怎么说那也是战国七雄之一,比起东胡和箕子朝鲜来说显然是要更胜一筹的,所以乐间还真就没有太把这两个敌人给放在眼里。
  话题结束,大殿之中一时间陷入了沉默。
  过了半晌,心中暗暗纳罕的乐间悄悄的把头抬起来,却正好对上了一对极其温柔的眸子。
  乐间心中一跳,慌忙低下了头去,心脏不知为何一下子跳得厉害。
  又过了片刻,燕后清冷的声音再度响起:“今日早些时分,有秦国使者进宫求见。”
  乐间深吸了一口气,再一次的抬起了头,却发现燕太后的神情无比的端庄,眼神透着丝丝威严,完全就是一副太后对臣子的做派。
  难道自己刚刚看错了?乐间心中暗自纳罕,开口道:“那秦国使者莫非是来谈及结盟攻赵一事?”
  燕太后淡淡地说道:“正是。以昌国君之意,该当如何?”
  虽然说名义上是燕太后摄政,但是实际上如今燕国之中的大部分事情其实都是乐间这个相邦来拿主意的。
  这其实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这位燕太后今年都不到三十岁,而且是女儿之身,从小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关于治理国家这种事情,唯一能够信任的人又是乐间。
  所以乐间如果不成为燕国的权臣,那反倒是一件怪事了。
  乐间听了燕太后的话之后想了一想,道:“回太后,以臣之见,这攻赵之事暂不可行。”
  燕太后嗯了一声,突然又开口道:“以汝之见,这攻赵之事迟早都要行之?”
  乐间的心中突然有些犹豫,因为他很清楚燕后和那位赵王之间的关系。
  但乐间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道:“回太后,若是赵国此战败北,对于燕国来说亦是一个好消息。”
  燕太后问道:“此话怎讲?”
  乐间答道:“太后,如今赵国乃是天下最强国,由此强邻在旁,燕国岂能无忧?只有将这赵国削弱,方才符合燕国之利益。”
  燕太后哼了一声,道:“可是汝应当知道,大王之王位乃是那赵王出兵相助得来。若是老妇命燕国趁赵国之危而伐赵,那天下人该当如何看待燕国,岂不是要给老妇和大王扣上一个无信无义的帽子?”
  乐间一咬牙,道:“太后此言,恕乐间不敢苟同。纵观如今之世,诸国所行之事全无信义可言,只关乎利益也。赵国和齐国之所以扶助大王和太后,亦仅是因为如此行为符合两国之利益罢了。因此臣请太后以燕国利益为重,舍弃个人私情才是。”
  燕太后深深的看了乐间一眼,半晌才道:“如果老妇没有记错的话,乐氏一族之中亦有一支分支在赵国,若是他日汝和乐乘于战场之上想见,该当如何?”
  乐间正色道:“当各为其主!”
  大殿之中再度陷入了沉默。
  乐间的心中多少也有些七上八下,通过这阵日子的接触,乐间知道这位太后其实是一名颇念旧情的人,谁对她好,她就会给予这个人相应的回报。
  如今赵国大王和燕太后乃是一母所生,有同胞亲情,然后又有出兵扶立公子轲的恩情,这两份感情相加在里面,想要劝说燕太后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站在赵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