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赵为王-第1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衡?”赵丹听了韩非的这番话之后脸色微微一动,笑道:“制衡何人?”
  韩非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开口说道:“大将军廉颇。”
  赵丹盯着韩非看了一会,一直看到韩非脸上开始有冷汗沁出之后才突然笑道:“果然不愧是寡人钦点的侍中,一下子就看出了寡人的心思。”
  说实话,庞煖虽然的确是打了两场胜仗,但是这两场胜仗的对手匈奴和燕国都并不算是太过强劲的对手,所以这胜仗的说服力其实也比较有限。
  之所以赵丹一下子将庞煖提到六巨头之中,就是为了改变在赵国军方之中廉颇一家独大的局面。
  是的,都知道廉颇忠心耿耿对于赵氏王族绝无二心,但是作为一个国君,必要的制衡手段还是得有的。
  廉颇这家伙的性格,从来就是认准了的东西就是很死脑筋,这从历史上的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发了几十道军令去催促廉颇都拒不出战、最后赵孝成王不得不换上赵括来实现出战的意图就可以看得出来。
  所以要是军队里面都是廉颇的嫡系,万一哪天廉颇觉得某一仗不好打,赵丹又偏偏执意要打,由此产生的结果说不定就是整个军方都暗中追随廉颇,和赵丹玩什么阳奉阴违的把戏了。
  这是赵丹绝对不能容忍的。
  其实历史上赵孝成王的儿子赵悼襄王也搞过这么一套制衡,只不过赵悼襄王的手段不到家,导致廉颇最终出走魏国,可以说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局。
  在这样的情况下,牢记以史为镜四个字的赵丹自然是不会重走失败的老路。
  历史上的廉颇之所以出走,是因为赵悼襄王想要用乐乘来取代廉颇的大将军职位,让廉颇当不成这军方第一人,廉颇这才愤然反出赵国的。
  所以赵丹这次的手段就很简单,你廉颇就继续当你的大将军,当你的赵国总司令和军方老大,没问题,寡人一点意见都没有。
  但俗话说得好,做人要懂得投桃报李,既然你廉颇都是老大了,寡人封个副总司令和军方二号人物你总不可能有意见了吧?
  如此一来,一个初步的制衡态势就形成了。
  这其实可以说是非常简单的帝王权术了。
  不过即便如此,韩非能够一下子就猜出了赵丹的心思,还是让赵丹忍不住心里有点感慨。
  赵丹可是穿越者,身具两世的记忆,因此对于这种权术才这么娴熟,但是韩非不过是一个不得宠的韩国公子,却能够通过自己的琢磨一下子就看出这里面的道道,这就很不容易了。
  这小子,果然不亏是号称集法家之法、术、势三者之长于一体的超级大牛啊。
  赵丹一时兴起,突然想要继续考上韩非一考。
  于是赵丹便继续问道:“韩非,以汝之见,寡人这制衡之术如何,可还有提升的余地?”
  韩非又想了一会,然后才开口答道:“大王,以臣看、看来,大王之手段妙、妙则妙矣,但却仍有一、一处尚可补全。”
  “哦?”赵丹眉头一扬,略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韩非:“那么以汝之见,寡人应当如何补全?”
  韩非道:“南军中郎将乐、乐乘此人素来对大、大王极为忠心,若、若是等到乐乘立功之际,大、大王或许应当考、考虑令乐乘亦有参、参加廷议,商议国、国家大事之权。”
  赵丹愣了一下,半晌过后才一拍大腿,哈哈大笑。
  “秒,秒啊!”


第375章 韩非的建议
  韩非的这个计策,确实是很妙。
  其实这种东西说白了也很简单,臣子们手中的权力越是分散,或者说分享权力的臣子数量越多,那么对帝王们来说就越是有利。
  当然了,这种权力的分散也是要有个度,如果搞得太分散了,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官员机构过于臃肿,反而也不是什么好处。
  对于春秋战国时代来说,这种权力的分享和制衡其实还不够规范,具体到赵国身上也是如此。
  除了大将军廉颇麾下的官员之外,赵国竟然连一个其他和军事相关的机构都没有,这无疑是很不正规的。
  事实上不仅仅是赵国,其他山东五国也大多有这个问题。
  暂时来说,赵丹只能够将更多的将领参与进来,多分一些权力,等到日后再慢慢规范。
  像改革这样的东西,从来都应该是小步快跑,正所谓步子迈得太大就会扯到蛋,饭要一口口吃才行。
  不过赵丹作为一名穿越者,能够看出赵国制度的不足其实也算不上什么新闻。
  而韩非作为一个本时代的土著却能够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不得不说这就是韩非的能力所在了。
  一想到这里,赵丹对于韩非的欣赏不由得更加深了一层。
  别管韩非实际能力如何,但是人家这个理论能力的确是很有一套的,怪不得《韩非子》这本书之中的许多思想方针和指导手段直到两千年之后都被地球上的许多国家领导人有意无意的在付诸运用。
  于是赵丹就笑着对韩非说道:“韩非啊,汝此次也算是立下功劳了,想要寡人如何赏赐?”
  韩非闻言就是一愣,这年头赏赐还要自己开口说的?
  不过这货显然也是个人精,眼珠子一转之后就立刻说道:“大王说、说笑了,臣不过大王身边一、一臣子,如何敢开、开口对大王擅自索取赏赐?”
  赵丹看着韩非的表情,哪里不知道这货心中那以退为进的打算,当即笑骂一声:“滑头!这样吧,寡人就赏汝黄金百镒,绢百匹,再赏赐宫女十名!”
  韩非一开始听到前面的赏赐还挺激动的,结果后面一听到宫女这赏赐就呆住了,忙道:“大、大王,这宫女是、是否……”
  “没有什么是否!”赵丹粗暴的打断了韩非的话,朝着韩非眨了眨眼睛,笑道:“寡人可是听说卿家到现在都没有成婚,二十来岁的人了连个子嗣都没有,这怎么像话!”
  赵丹这句话倒还真是真心实意的,要知道这位韩非也不知道是不喜欢女色还是一心向学,总之到现在也没有娶老婆,要不是他身份特殊乃是韩国公族的话,早就被人强安了不知道多少门亲事了。
  赵丹眼珠一转,好像又想起了什么,然后笑道:“对了,赵国宫中还有几名公主刚刚成年,不如寡人便从其中选择一人,将其下嫁与汝?”
  这个成年当然不是后世的十八岁,而是指的及笄,也就是十五岁。
  韩非这一下更是骇得不轻,忙道:“大、大王,此事还是再、再议罢。臣有本上奏,还、还请大王听之。”
  赵丹心中好笑,不过倒也不愿逼迫韩非,于是便开口道:“何事?汝尽管道来。”
  韩非长舒了一口气,从怀中掏出了一封奏章呈上。
  赵丹接过奏章,仔细的看了起来。
  在韩非的这份奏章之中说的事情,其实也和这一次的参谋处有关。
  在韩非看来,如今的这个参谋处,规模可能还是太小了一些。
  按照韩非的设想,参谋处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地位仅在廉颇大将军之下的机构。
  这个机构平时负责谋划作战方案,等到真正开战的时候就将这些方案拿出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给领兵的大将作为参考和建议。
  除此之外,在作战的时候参谋处还应该派出得力人员设立一个随军参谋机构,这个随军参谋机构的最高长官参谋长地位应该等同于副将,拥有进言献策、和主将一同商议军战之事的权力。
  赵丹越看觉得韩非所说的这玩意很熟悉,特么的,这不就是后世的总参谋部吗?
  而且这样一来的话,其实就相当于剥夺了将军出征时候临时开府的权力……
  一想到这里,赵丹就忍不住抬头看了韩非一眼。
  这家伙,该不会和寡人一样,也是从后世穿越到这个时代的人吧?
  说归说,赵丹还是继续看了下去。
  接下来的内容,让赵丹的心中就更加的惊讶了。
  因为韩非还建议,除了这军事方面的参谋之外,赵国还应该专门设立一个外交方面的参谋部。
  外交参谋?
  赵丹看到这里眼睛不由得一亮,这倒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提法。
  于是赵丹便兴致盎然的看了下去。
  在韩非看来,如今这国与国之间的形势,说真的是非常的混乱,今天就合纵,明天又连横。
  但是不得不说,这合纵连横的外交之事,对于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和兴盛衰落还是非常重要的,齐湣王当年要是能够多拉到一两个盟友的话,齐国也不至于霸业中衰、被打得几乎灭国。
  但这外交之事重要是重要了,可平日里国君也好赵国的重臣们也罢,那都是有着其他的事务要处理的,不可能专心致志的去琢磨这些合纵连横的事情。
  所以韩非建议赵丹最好能够招揽一些纵横家过来专门研究这些事情。
  毕竟一来纵横家们天生就喜欢琢磨这些事情,二来的话毕竟能够代表赵国出使他国的人数量都是比较有限的,也让那些没有机会或者资历不够的纵横家们有一个用武之地。
  赵丹看到这里,忍不住一拍桌子,笑道:“好,韩侍中,汝这一次献策,确实是极合寡人心意啊!”
  韩非闻言立刻俯身,朝着赵丹道:“臣不过乃、乃是受大王设、设立参谋处之启发罢了,这功劳还、还是应当归功在大王身上哪。”
  赵丹一听韩非这话,顿时心中的欢喜之情更是增多了几分,对着韩非笑道:“韩侍中,寡人决定了,从今日起便成立参谋院,以庞煖为参谋院的院长,汝为参谋院之副院长!至于那外交参谋嘛,就划归大行吧。”
  赵丹这么做,也是有自己的考虑。
  毕竟外交、军事以及内政本身就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为重要的三驾马车,如果让这个参谋院能够同时影响到外交和军事的话,即便参谋院所有的仅仅是建议权,那也有点过分了。
  既然如此,那么将外交参谋划入这个“大行”这个赵国的外交部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赵丹再想了想,又觉得如果将外交参谋也加入大行所属之中,那么赵国大行应该也有资格参加到军国大事的廷议之中了。
  如此一来的话,赵国的政坛格局就变成了七巨头。
  嗯,仔细想想的话,好像也不错啊。
  就这么办好了。


第376章 秦使说韩王然
  韩国,新郑。
  韩王然神色沉静的坐在大殿之中,身边是相邦冯亭和大将军靳黈。
  在大殿的下首,一名黑衣黑裳的秦国使者刚刚落座。
  韩王然注视着面前的这名秦国使者,微笑开口:“不知道使者此次前来,究竟有何事情?”
  秦使朝着韩王然行了一礼,恭声道:“回韩王,吾此次奉王命而来,乃是希望韩国和秦国结为盟友,共同抗击赵国,以遏制赵国之勃勃野心。”
  韩王然看着面前这名秦国使者那毕恭毕敬的模样,心情突然间就觉得十分的愉快。
  要知道自从韩王然登基以来,秦国的使者在这座大殿之中那都是颐气指使,要多拽就有多拽,要多牛气就有多牛气,话里话外满满的大国霸道风范,完全将韩国当成了秦国的附庸国,又何曾将韩国和他韩王然放在眼中?
  而像现在这样毕恭毕敬,那还真的是韩王然登基以来第一次见到的情况啊。
  解气。
  太解气了!
  带着一股十分解气的心情,韩王然缓缓的开口了:“寡人想要提醒使者一句,若是以勃勃野心而论,秦国一直以来从寡人和韩国手中夺取的土地,那可是太多了一些。”
  事实上,韩国从立国到现在,除了三晋的内战以及土地互换之外,几乎所有损失的土地都是被秦国给夺走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韩国曾经的两座都城平阳和宜阳。
  在长平之战的大决战全面爆发之前,韩国被秦国所夺取的领土,可是足足占到了韩国全盛时期的至少一半面积!
  一想到这里韩王然就觉得自己简直太特么英明了,竟然能够及时的抱住了赵国的大腿,通过长平之战和河东郡之战两场胜利成功的为韩国夺回了不少土地。
  在这两场胜利之后,如今的韩国以土地面积而论的话,和全盛时期的韩国其实已经是相差无几了。
  但不管怎么说,论到野心勃勃这四个字的话,从韩国的角度来看显然秦国才是那个最为野心勃勃的国家啊。
  不过秦国的使者毕竟也是一名专业的说客,闻言立刻便道:“大王此言,外臣所不取也。以外臣之见,如今之乱世,两国之间相互攻伐,乃是极为正常之事。且秦国若欲东出,韩国则为拦路之虎,秦不伐韩,又能讨伐何国?”
  顿了一顿之后,秦使继续说道:“但如今时移世易,赵国已然成为秦韩两国之心腹大患,若是秦韩两国此刻仍旧相互仇视,只能够凭空令赵国得利罢了。”
  韩王然摸了摸颌下的胡须,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以使者之意,如今之秦国莫非已经不愿继续东出了?”
  秦使闻言,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笑容,道:“大王,如今河东郡已经被赵国所占,赵军若西进则可威逼关中,若南下便可阻断崤函通道。外臣敢问大王,当此形势之下,秦国又如何能够拥有东出之力?是以如今秦国已并非韩国之敌也,还请大王察之。”
  韩王然想了想,然后又开口说道:“可是问题在于,若是寡人同意了秦王的请求,让秦韩两国组成同盟一同伐赵,那么等到秦国获胜夺回河东郡之后,岂不是又要继续伐韩?”
  秦国使者正色道:“大王此言,粗粗一想,似乎颇有道理,但若仔细考虑,便会发现未免有些不周。”
  韩王然眯起了眼睛,一丝莫名的神色从脸上闪过:“寡人想要请问使者,寡人这个想法,究竟不周在何处?”
  秦国使者道:“大王,如今赵国连夺上党、河东两郡,已然成为天下第一强国,以那赵王丹所作所为而观之,其人必定是欲要吞灭天下诸侯。若是秦韩两国不在此刻联手,一旦崤函通道落入赵国之手,则秦韩之间便将会被赵国所分割,届时赵国或攻秦、或攻韩皆可随心所欲,而秦韩各自为战,亦是必败无疑。若是时,则悔之晚矣!”
  韩王然闻言沉默了下来。
  说起来,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如果说在长平之战前赵国还只是一个第二强国,在河东之战前赵国也不过就是并列第一的话,那么现在这河东之战结束后,赵国可已经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强国了。
  论起单挑,如今的赵国恐怕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打得过,绝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巨无霸。
  这样的巨无霸,一旦还能够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恐怕以后就真的没有什么国家能够限制住它了。
  所以最好的办法,当然就是在这个巨无霸变得更加强大之前,将它给完全扼杀掉!
  这种心理,实际上就是战国时代诸侯们的共同心理。
  谁强,那么其他诸侯们就联手起来对付谁!
  正是因为这种心理,所以才有了蓝田之战和垂沙之战中楚国的接连大败而最终衰落,才有了五国伐齐导致霸主齐国彻底退出争霸舞台。
  而在历史上,其实还有过六国合纵攻秦这样的事例,然而秦国终究还是凭借着强大的国力,将齐国和楚国都没有扛下了的进攻给顽强的抗了过去,并没有因此而被山东六国联手压制下来,这才有了最后秦国的一统天下。
  秦国的使者意思其实也很明显,既然秦国已经被赵国从霸主的位置给干下来了,那么接下来赵国就应该成为大家眼中要一起干趴的目标才对,不然的话让赵国继续发展壮大,那么就所有人都很危险了。
  秦使觉得这些厉害关系只要自己说出来,韩王然多半就会动摇,甚至因此而和秦国结盟也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然而让秦使惊讶的是,足足半刻钟的沉吟之后,韩王然竟然给出了一个让秦国使者万万想不到的答案。
  “使者,寡人听闻,秦国太孙子楚似乎未曾娶妻?”
  秦使愣了一下,随后答道:“回大王,正是如此。”
  韩王然眨了眨眼睛,突然笑道:“寡人有一女,秀外慧中,正是及笄年华,寡人欲要将此女许配于公孙子楚为妻,不知秦国可否应允?”
  秦使眼珠一转,道:“回大王,此两国联姻之大事,岂是外臣能够决定的?还请大王稍等数日,待外臣将此事回禀咸阳,由吾王定夺。”
  似乎是担心韩王然心中不喜,所以这名秦国使者很快又继续说道:“不过以外臣之见,吾王应当乐见此桩婚事得成。”
  “善。”韩王然闻言笑了起来,道:“既然如此,那么便请使者先回馆驿歇息,待到咸阳回信之后,寡人再慢慢和使者商议其他事情。”
  韩王然虽然并没有直接拒绝,但也没有答应秦国的提议。
  不过在韩王然身边的其他人看来,既然都已经嫁女儿了,那么秦韩结盟之事,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了。
  大将军靳黈心直口快,等到秦使离去之后就忍不住开口问道:“大王这是欲要和秦国结盟?”
  韩王然轻轻摇了摇头。
  另外一边的相邦冯亭又问道:“所以大王这是打算和秦国虚以为蛇,仍旧维持三晋之盟?”
  韩王然仍旧摇头否定。
  这下子,两名韩国重臣就有点懵了。
  看着面前这两名不明所以的臣子,韩王然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意味深长的微笑:“在寡人看来,什么三晋之盟、秦韩之盟统统都是虚的,反正寡人不答应连横,也自然会有人和秦国去连横。
  至于嫁女之事,寡人之女弟,如今不正是赵国王后么?既然寡人能将女弟嫁去赵国,那么又为何不能将女儿嫁去秦国?
  在寡人看来,只要等到秦国和赵国两败俱伤之时,再作出对韩国最为有利的选择。如此,方是上策也!”


第377章 卫竭说齐王建
  齐国首都,临淄。
  乐声漫漫,舞姿袅袅。
  十几名美貌舞姬在齐王建的面前翩翩起舞,美妙的酮体若隐若现,春光无限。
  齐王建脸上的笑容非常的浓郁,他也确实有着可以笑的资本。
  自从齐襄王登基以来到现在,齐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对外开疆拓土了。
  但是!齐王建做到了。
  在这一次的战争之中,齐王建成功的为齐国拓地两百里。
  好吧,虽然这个两百里听起来似乎是少了点……
  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够否认,这的确是一份值得赞扬的功业啊!
  对于任何一位帝王来说,开疆拓土都绝对是最为诱惑的功业,没有之一。
  所以齐王建的心情非常的愉快,事实上这一阵子他的心情都非常的愉快。
  虽然说朝中有一股声音在暗中指责齐王建这一次发动战争让齐国死伤数万人,然后才得到了这不到两百里的土地,但是齐王建对此完全置若罔闻。
  那些所谓的技击之士,说白了不就是雇佣兵嘛!
  这些参军只为了钱的家伙,只要寡人有钱,想要多少技击之士没有?
  死几万怎么了?齐国最不缺的就是人!就算是死个二三十万,寡人眉头都不皱一下!
  因此这些许的流言其实还真就没有影响到齐王建的心情。
  不过是一群嚼舌头的小人罢了,理他作甚!
  寡人的文治武功,岂是那群短视之徒所能够了解的?
  一曲舞毕,歌姬们纷纷停了下来,朝着齐王建各自施礼,然后袅袅婷婷的退了下去。
  齐王建有些奇怪的看着坐在下首的后胜,要知道这些歌姬乐曲什么的都是后胜安排的,可是这天都还没黑呢,怎么人都走完了?
  却见后胜开口道:“大王莫非忘了,此刻已经是到了要接见那秦使之时。”
  齐王建这才回过神来,一拍脑袋:“对了对了,寡人想起来了,那秦使何在?”
  后胜道:“回大王,秦使已在殿外候见。”
  “那便召进来罢!”
  片刻之后,一名秦国使者迈着步伐来到齐王建的面前,对着齐王建躬身行礼:“外臣卫竭见过大王。”
  齐王建看着面前的这位秦国使者,脸上的表情不太好看。
  他现在都还记得在洛邑之会上秦王稷临阵退缩的情形呢。
  如果不是秦王稷突然缩了,齐国现在所能够拥有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两百里燕国土地,而是上千里的楚国淮北地!
  正是因为秦王稷缩了,所以齐王建才不得不和赵国联手,结果还在燕国人的手中吃到了一场大败仗。
  全特么赖秦王稷!
  齐王建重重的哼了一声,对着面前的秦国使者道:“怎么,秦王稷还有脸派使者前来面见寡人?”
  说实话,今天齐王建之所以答应和这位秦国使者见面,还真不是因为什么秦齐之间的悠久友谊、或者是秦齐之间共同的战略利益之类的东西,只是纯粹的因为前两天这使者通过后胜之手送上来的那一对惟妙惟肖的飞马白玉璧。
  总的来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这种事情在齐国这对君臣的身边体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了,这事情一码归一码,收了宝贝只是代表着寡人答应和汝这个秦国使者见面,并不代表着寡人就一定要会汝这个秦国使者有什么好脸色,更不代表着寡人就要答应汝这个秦国使者什么条件。
  虽然齐王建非常明显的摆出了一张臭脸,说话的时候态度也非常的差劲,但是卫竭看上去却完全不以为意,朝着齐王建道:“回大王,臣此次所来,乃是携有吾王之命,使秦齐连横以抗赵国。”
  “秦齐连横?”齐王建一听到这句话就忍不住嘲讽的笑了起来:“怎么,这秦王稷是不是以为寡人还没有吃过和他联手的亏?”
  很显然,齐王建对于在洛邑之会时候所遭到的那种背叛仍旧是怀恨在心。
  卫竭笑了一笑,道:“臣闻大王素来多谋善断,慧眼如炬,如今看来,却似乎言过其实。”
  齐王建脸部的肌肉微微一跳,沉声道:“汝此言何意?”
  卫竭道:“大王,当今放眼天下,赵国独强,为天下诸国之冠。而秦、齐两国次之,楚、魏两国再次之。故以此观之,则秦齐两国对于赵国之威胁乃是最大。故赵王若动兵,则不伐秦即伐齐也。齐既为赵之大患,齐王却又和赵国联盟,此举岂非与虎谋皮?”
  齐王建哈哈一笑,对着卫竭说道:“使者此言谬也,那赵王丹可是亲自和寡人约定,五年之内赵齐互不相攻。”
  卫竭摇了摇头,道:“大王,如今赵国于上党、河东两战之中连胜秦国,若是再胜秦一役,则秦必不能为赵国之患也。若是秦不能为赵国之患,则届时赵国必定视齐国为心腹大患!且齐之宿敌魏、楚如今乃是赵之盟友,若是赵国联合魏、楚来攻,大王可有把握胜之?”
  齐王建闻言张了张嘴,有心想要说些壮胆的话,但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谁都知道现在赵国是天下第一强国,但是一个赵国来攻齐国就肯定顶不住,更别提是赵国带着魏国和楚国一起前来进攻了。
  一旁的后胜看到齐王建这一脸吃瘪的不爽表情,赶忙出言助阵道:“使者此言差矣,既然那赵国能够联合魏楚来攻,焉知我齐国便不能?若是我齐国能连魏楚而抗赵,那赵国亦不能当也!”
  这句话立刻让齐王建的脸色变得好看了不少。
  没错,凭什么只有他赵丹拉盟友就行,寡人就拉不到盟友?根本没这种道理嘛!
  寡人的齐国确实顶不住三国联军的进攻,但是他赵国就能够顶得住齐魏楚的联手讨伐了?
  但是卫竭仍然大摇其头,对着后胜道:“后卿此言差矣,须知赵国若破秦,则赵国之强届时必定远胜于齐国。如此一来,若魏、楚连赵则必胜齐国,若魏楚连齐却未必便能胜赵国。如此一来,魏楚两国必定舍齐而就赵,焉有连齐抗赵之理?”
  齐王建重重的哼了一声,道:“既然如汝所言,那么寡人即便联合秦国,亦是不能够稳胜赵国。若是如此,那寡人为何不联合赵国?反正连赵便可无往而不利,这可是汝刚刚才说过的!”
  卫竭不急不忙的笑了一笑,道:“大王所言不错,若是齐赵联合,秦国的确是必败无疑。但是外臣敢问大王一句,若是齐赵联合破秦,齐国可能得一丝一毫之土地乎?”
  卫竭话音一落,齐王建就再一次的愣住了。
  要知道齐国和秦国,一个在东边一个在西边,中间隔着上千里的路程和三晋这三个国家,就算是打败了秦国,齐国也不可能从秦国那边获得任何的土地收益,只会凭空便宜了赵国。
  这种事情,好像还真是干不得啊。
  好在一旁的后胜再度开口道:“使者此言谬也,既然当年之秦国能有陶郡这块飞地,那么如今之齐国难道便不能有飞地于关中不成?”
  齐王建精神一振,连忙道:“对对对,这飞地、飞地亦是可以的!”
  卫竭摇头笑道:“飞地?后卿之言,恕卫竭不取也。敢问后卿,当年秦国之飞地陶郡,如今可还在秦国手中?陶郡如今已经落入魏国之手,而魏国正是赵国之盟友!若是以秦国之强尚且不能够在赵国威慑之下守住飞地,则等到赵国伐齐之时,齐国难道便能够守住远在千里之外的飞地?”
  后胜和齐王建对视一眼,均无言以对。
  卫竭朝着齐王建拱了拱手,道:“外臣知大王对洛邑之会一事心中有气,但一国之生死存亡与君王个人之荣辱孰轻孰重,想必大王定当心中有数。若是秦国覆灭,齐国亦将不存。难道大王愿以亡国之君身份下九泉而面见齐国历代先王乎?”
  这句话好像一柄看不见的大锤子,重重的敲在了齐王建的心中,让这位年轻的齐国君王脸色大变,沉吟不语。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齐王建的心中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母亲君王后曾经说过的话。
  “秦国者,齐之远虑也;赵国则,齐之近忧也。秦虽强,但却不能夺齐国分毫土地。赵若强,则齐国灭亡在即矣!河间地之失,岂非先例乎?”
  这番话犹如洪钟大吕,不停的在齐王建的脑海之中回荡着。
  良久之后,齐王建缓缓的抬起了头。
  “既然如此,那么还请使者回复秦王,便说这秦齐联盟一事,寡人——允了!”


第378章 尉缭说魏王圉
  魏国,大梁城。
  魏王圉注视着面前刚刚落座的秦国使者,脸色并不是太过愉快。
  在魏王圉的身边,魏无忌和段干子一右一左分别坐落,两人之间的目光毫无交集。
  即便是大梁城之中的升斗小民,此时此刻也已经知道两位重臣魏无忌和段干子不和的消息,可见两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完全公开的地步。
  这位秦国使者看上去颇为年轻,年纪大约三十出头,一袭紫衣黑冠,朝着魏王圉恭敬行礼:“外臣尉缭见过魏王。”
  魏王圉唔了一声,不置可否地说道:“不知使者前来有何事?”
  尉缭道:“此番前来,乃是为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