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4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美利坚万岁!”
“嘿!杜威!”
杜威兴高采烈地站起来,说道:“没事,逃掉几个影响不了大局,关键是我们终于割掉了布尔什维克这颗毒瘤,美国赢得了新生!”
“对,对,美利坚赢得了新生!”
杜威点点头:“出台一条告示,让全国人民揭发检举身边的赤色分子,可疑人员一个也不能落网……大人物让忠诚委员会调查,小人物就交给胡佛局长。”
胡佛干脆利落地答应下来,姿态好得不得了。
在华盛顿落入美共之手后,胡佛跑到了不远处的马里兰州,不过他并未跑远,而是一直在巧妙地等待时机,很快杜威又重新带着部队打了回来,他于是又回到FBI去收拾残局。本来杜威是要拿掉胡佛的,后来转念一想认为胡佛还有作用,再加上为人变得驯服了很多,便希望把他收为己用。
这段时间胡佛表示确实非常不错,不声不响就把那些在内战中死亡的财团隐匿财产挖掘了出来:或是他们储存在保险柜里的国债,或是他们隐匿在其他人姓名之下的资产,或是他们中间的漏网之鱼,前前后后给杜威搞了100多亿,另外还摸清楚了美共在新原子弹生产基地劫掠和放火的真相。这让杜威觉得,只要胡佛能听话,可以把他继续留在位置上——总要有人来干些脏活的,总统卫队打仗是不错,但这些活没有比FBI更合适的了。
现在整个华盛顿的官僚阶层正在迅速洗牌,凡是能够看清形势,及时投靠到杜威门下的,杜威不但保留职务,甚至还想办法予以升一升,凡还是脑子犯糊涂弄不清情况的,杜威要么找借口予以调整,要么干脆就安插一个“通共”的罪名,现在麦卡锡清洗起来十分带劲,整个国会的中心工作就只有一条——清共,其他全部可以由杜威说了算。
唯一还保留独立性的大概是海军了,由于金上将在内战期间表现出来的海军利益第一,不参与其他势力同时又能痛下杀手剿灭海军内部的赤色分子,所以杜威对海军还是刮目相看的,对海军一系的人马也几乎没怎么动,相反还对“平叛”有关的将领如英格拉姆、特纳等给予了嘉奖。
这基本上维持了三军间暂时相安无事的格局。
第57章 通向铁幕之路(58)
1946年5月1日,杜威发布总统令,下令设置“反布尔什维克胜利纪念章”,并正式公布与轴心停战的消息。
媒体舆论重新又到了胡佛的手里,现在他控制的武器又多了一条:通共!——只要是不听话的人物,一律都被他关押在布尔什维克集中营去进行“感化”。
报纸用很少的篇幅解释停战,却把杜威引入Ss亚美利加集团军并平定叛乱的事迹大肆鼓吹了一番,吹捧他“拯救了合众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林肯!”
至于那句“Makeamericagreatagain!”的口号则被刷得到处都是,宣传海报毫不隐晦地描写了杜威行举手礼的场面……另外由于大量军队从海外归来,国内对于战后重现和恢复和平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不过,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还有暗流在涌动。
“情况已越来越明显,杜威在独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在密苏里州乡下,杜鲁门对着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抱怨道,“你看看他最近说了什么,干了什么?报纸就差没有把他吹捧成美利坚的救世主了?就凭他也配?要不是希特勒赏了他25万部队,他有什么资格说这种话?”
“关键人家拉的下脸啊,一伸手就是500亿,500亿美元买希特勒的欢心,给25万军队当然是值得了……”
“这个人迟早要断送美国的传统和体制,听说他还要把总统卫队常态化?他想干什么?仿效希特勒搞党卫军?连嘿·杜威都出来了!”杜鲁门讽刺道,“我们前两年口口声声说和法西斯战斗到底,这下好了,一个美国法西斯分子上了台,居然他妈的还是总统!”
“您对此表示担忧?”
“当然担忧?美国这样下去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杜鲁门摇头道,“他不会真的为所欲为吧?”
“比你想得还要糟糕……”
“怎么说?”
“他利用美共叛乱,抄走了不少财团的资产,现在又指示麦卡锡已通共为借口,再对财团下手。”
“他疯了吗?”
“他没疯,他在弄钱,希特勒那500亿是他自己答应的,没有通过国会认可,暂时也不可能认可,但这笔债他必须还上,所以他现在这么干!”
“嘿……他在想什么?有这么容易么?”杜鲁门笑了起来,“你们不是想搞掉他吧?”
“他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我们的利益,他对犹太财团开刀也就罢了,我们可以装没看见,可他居然还敢对其他财团开刀,他以为他是谁?”
“但你们拿他没办法,不是嘛……”杜鲁门大笑道,“论兵力,他手头有30万总统卫队,这是美国最能打的部队,论政治,他现在一手控制政府、一手控制国会;论名望,他刚刚平定叛乱,正是最威风的时刻……”
“刚刚在审议一个决定,杜威提议总统卫队固定化,不过编制可以削减到10万人。”
“你们答应么?”
“答应如何?不答应又如何?”
“合众国战前陆军总兵力不过20多万,连30万都不到,一旦战争结束,我们恐怕就用不着保留目前几百万的规模,如果还是30万编制,10万总统卫队就足够惊人了。”杜鲁门想了想,“难道他还敢当终身总统不成?”
“他说至少要连任4届!”
“他把自己当罗斯福了,可笑……没有罗斯福的能力却妄想有罗斯福的待遇。”
“可他的运气比罗斯福好,不是么?”
这句话说的杜鲁门哑口无言:他原本退下来准备是看时机准备东山再起的,原以为杜威的命也就是这样了,没想到对方居然有如此惊天的大逆转,他恨得牙痒痒却又无计可施。
“不过,机会总是有的,不是么?”来人笑笑,“10万总统卫队又如何?保得住他一世平安么?现在报纸有人吹捧他是这个时代的林肯,哼哼,林肯嘛……你懂得。”
杜鲁门眼前一亮,随即又迅速地摇摇头:“你在说什么?我刚才没听清楚。”
对方看着故意装聋作哑的杜鲁门,也笑了起来:“没什么,自言自语罢了,您觉得什么时候出山比较有利呢?”
“暂时还不行,杜威的任期还有2年半才到期,而他目前声望很高,我需要等待和蛰伏,等他弄得人怨天怒之后在站出来竞选,这样至少还要一年半时间吧。”
“考虑和我们联手么?”
“应该会慎重考虑。”杜鲁门不卑不亢地回答了一句,然后故意道,“我最近身体情况也不好,我需要好好休息,看看还能不能胜任继续为美国人民服务的工作。”
“这是自然!”来人再扯了几句之后就悄然离去。
“装神弄鬼……”杜鲁门在背后破口大骂。
他当初向财团伸手索取支持,对方一个比一个会糊弄,现在他们想要搞掉杜威,又开始反过来接触了,这让他感觉非常懊恼。
有一点他是想不明白的:为什么杜威还要对财团下手,他真的要拿那500亿?
杜威在这件事上有说不出的苦衷:除500亿德国的借兵债外,其他重建、恢复、军队遣返等都需要花钱,再向民众征税是不可能的,这会引起剧烈暴动,已让布尔什维克席卷过一次的杜威是不可能冒这种险,但钱又必须挤出来,所以他只能继续向财团开刀,最大的几个不敢动,次一等的他就不能放过了——再说,又没叫你全拿出来,你嚷嚷个什么劲?
问题是被出血的人不这么想,人家本就觉得委屈了还想从政府这拿点补偿,现在补偿不给,势力范围丢光,还要他们再拿钱出来,矛盾一下子就激化了……
第58章 通向铁幕之路(59)
“斯大林同志,美国革命在各国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下最终失败了,在最后关头,同志们做了可歌可泣的战斗,没有玷污布尔什维克的名声……”
贝利亚一本正经地和斯大林汇报着,不过后者显然没多少听取的耐心,只挥了挥手道:“我知道了,让托马斯同志、马林科夫同志和崔可夫同志把整个革命经过写出来,我们要引以为戒……”
“是!”贝利亚想了想,又以沉痛的语气汇报道,“另外,我们没接到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搭乘的飞机,而托马斯同志他们说他的飞机早就起飞了,从各种合理的角度推断,他应该是遇难了。”
斯大林摇着头,一阵叹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是他亲自看好的新生代将领,不但政治可靠,在战场上也有非常突出的表现——外高加索反攻就打得很好,打得土耳其人抱头鼠窜、溃不成军,他还准备将来由他做朱可夫的接班人,没想到为了个美国革命居然把人搭了进去。
他沉吟片刻后道:“继续核实一下,如果确信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同志不幸遇难,我们要对他的家属予以哀悼,同时要大力表扬他的功绩——他和其他同志一样,为高举国际主义红旗,为全面实现共产主义而牺牲在异国他乡,这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大损失!”
“朱可夫同志为崔可夫同志求情,他认为崔可夫同志在战争中的表现是合格的,也曾多次挫败强敌并一度占领美国的心脏地带,只是因为敌人力量太过于强大,杜威又勾结德国法西斯搞到了党卫军集团军才导致了最后失败,哪怕从长征的策略看起来,他们也战斗到了最后一息,他问能不能减轻对崔可夫同志的审查,红军还急需他去工作!”
斯大林点点头:“崔可夫同志是有功的,这点我很清楚,仗打得也还不错,特别是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他还坚持斗争到底,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骨气和锐气。不过有一点要批评,让他回来为什么不肯回来?这是党的命令,他不能把自己的生命毫无意义地浪费在北美大陆上,他有更高的理想和追求我能理解,但首先要能服从党的指挥。记住,他的生命不光属于他自己,也属于党,属于人民。另外要始终牢记的是是党指挥枪而不是枪指挥党!”
贝利亚楞了一下,光从这句话听,还很难确定斯大林到底是什么意思:放还是不放呢?
好在斯大林没有让他猜很久,补充说了一句:“对他指挥战斗,要表扬,对他最后忽视命令的行为要批评,希望他能深刻反省写一个材料,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哦……不对,军衔可以升一升,挂大将!”
贝利亚心领神会,这叫小骂大帮忙,斯大林同志看来还是挺欣赏崔可夫同志的。
正说话间,伏罗希洛夫过来了,刚看见贝利亚在这里他还决定等一等,不过斯大林很快就看见了他,问道,“那东西怎么样了?”
“我正是为这件事而来的。”伏罗希洛夫汇报道,“专家们分析了从美国带回来的资料、图纸和样品,确信这是制造原子弹的关键材料,不过现在面临的困难很多……”
“你说……”斯大林点点头,“如果不困难,那这玩意世界上到处都是了……”
“原子弹的原理很好理解,反应机制大家也基本摸清楚了,具体的爆炸模型和构型在图纸中也有阐述——当然是不是正确还不一定,毕竟美国人也只是根据理论计算得出的结论,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过,那些铀…235也经过测验,认为是很标准、纯度很好的放射性元素,符合制造炸弹的材料需求。”伏罗希洛夫顿了顿,“现在就是还不清楚具体需要多少原料,如果按美国提示的需要30公斤左右的原料,苏维埃暂时还办不到。”
“办不到?”斯大林的眉头拧成一个川字,“为什么会有这个结论?共产党员词典上有办不到这个词语么?”
伏罗希洛夫抹着汗道:“提炼元素需要大量的铜和银,这些还可以勉强搞到,但其中需要耗费的电力我们却承受不起——按照美国的数据,30公斤核原料耗费的电力大概需要苏维埃目前所有电力连续不停地工作2年以上才可能满足……”
“2年?”这些轮到斯大林傻眼了,全国电力啥都不干,只为了提炼元素就需要2年?这怎么可能?坦克不造了?飞机不造了?其他工业全不要了?
“还有,提炼元素需要的关键装备,如回旋加速器等我们拥有的数量很少,也找不到地方可以进口,必须自力更生先制造出来,这对于国内经济、工业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但这个武器一定要造出来,这是保证苏维埃屹立下去并获得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同志们提了一个建议,认为我们目前能力、经验和实验数据都还不完备,建议分两步走,先建造一个核反应堆,仔细观察情况,一边积累数据和原料,一边探索改进更好的生产办法。”
“这样需要几年?”
“5……5年。”其实众人给伏罗希洛夫的提示是8年,不过眼看斯大林同志如此不满,伏罗希洛夫不敢再报8年,便自作主张将8年砍成了5年。
“5年太长了,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现在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停战,下一步很可能就要围攻或者遏制苏维埃了……所以必须要快!”斯大林顿了顿,“我实际给你4年时间,你内部按3年传达,有关计划、任务、进度都按3年编制,有什么困难你想办法克服,其他一切不重要、不必要的工作都要为原子弹项目让路!”
“是!”伏罗希洛夫哭丧着脸,唯唯诺诺应承了下来——8年一下子变成了3年,他都不知道怎么回去解释,不过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斯大林同志说3年就是3年,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3年拖到4年还可以搪塞一下,4年再拖下去就会出问题了。
贝利亚同情地看了看伏罗希洛夫一眼,知道这件事肯定不好办,不过他也没办法,只能同情而已,斯大林同志说的没错,你需要这么多时间,帝国主义会给我们这么多时间么?
“请贝利亚同志尽可能协助一下,看看后续还能不能从德国、美国搞到原子弹的有关资料,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去努力!”
第59章 通向铁幕之路(60)
“顾问阁下,感谢您和您的部下为美利坚所做的一切,你们永远是美国人民的朋友!”
1946年6月11日,在杜威宣布正式平定布尔什维克叛乱并全力投入美国恢复后一个月,斯坦因纳等人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出发前,杜威不但把美国最高军衔——新设立的荣誉五星上将军衔给予了斯坦因纳,还把美国最高荣誉——国会勋章,总统勋章等一并授予了斯坦因纳及其得力手下。
每个总统卫队成员包括参与过平叛战役的陆海空三军都获得了“反布尔什维克”纪念章和胜利奖章……至于欧战、太平洋战争的纪念章则要押后再发。
这一个多月杜威的声望趋于顶峰:虽然他签署了对轴心停战条约,赔偿了大笔款项,但由于他结束了战争,特别是平定了席卷国内的美共运动,普通民众还对他报以欢呼。特别是他以表面上让出一些经济利益而从日本手里收复夏威夷群岛的消息传出后,民间印象迅速便扭转了——“不管怎么说,杜威总统是个好人,他不但结束了战争,还从日本人手里拿回了夏威夷,如果不这样做,天知道还要死多少人!”
根据日美协定,双方将于7月1日在夏威夷举行移交仪式,正式宣布把夏威夷尤其是珍珠港主权予以移交,在此之前,日本外相和海相将访问洛杉矶并就珍珠港战役中的错误表示道歉,而同步进行的则是美国向日本输出价值80多亿美元的船舶、钢铁、卡车、设备等物资作为补偿,至于240多亿美元已提前清偿了日德债务,今后这些就由美国负责偿还了。
在这些完成后,杜威还宣布将接受德国邀请,于10月份出席在法兰克福召开的联合国成立大会和第一届特别联大。
根据霍夫曼的选定,阿尔萨斯和洛林是欧盟总部所在地,包括政治——欧盟理事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经济——欧洲共同体、欧洲复兴银行,军事——《柏林条约》联盟总司令部都在这里,而法兰克福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包括联合国各行政机构、理事会与世界银行都聚集在这里。
为保证柏林——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兰克福三座城市间的畅通,施佩尔前不久刚刚公布了超级铁路建设计划:准备新建电力驱动、时速高达150公里并保留在未来将速度提高至250公里/小时可能的运营线路,把这三座城市连接起来,并以此为核心,推动全德高速铁路网的建设。现在德国版图从最西段的卢森堡到最东段的梅美尔将近1500公里,从最北端的丹麦半岛到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口差不多也有1500公里,是不折不扣的中欧第一大国,原有的铁路网已不够使用了。
这个超级铁路还是欧洲高速铁路计划的一部分,霍夫曼雄心勃勃地地希望在20年之内把欧洲主要国家的首都和特大城市串联在一起,最终定型的设计是雁形放射展开:以柏林为中心,左翼是伦敦、阿姆斯特丹、布鲁塞尔、法兰克福、巴黎直到马德里和里斯本;南翼是布拉格、维也纳、博洛尼亚到罗马和西西里;右翼是华沙、明斯克、莫斯科,其中还有一条明斯克到基辅的支线。
唯一存在不确定性的是东南线:即从维也纳开始向东南线折射的布达佩斯、布加勒斯特、索菲亚直到伊斯坦布尔延伸的线路,由于这一路上涉及的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和土耳其都还比较穷,因此只有意向规划,实际可能要从1960年代以后再动手。
不过施佩尔认为在1970年代将横跨欧洲的高速铁路网建成是基本有把握的,等到时速250公里的提速目标实现后,今后欧洲各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到柏林最多只需要半天——比起航空来省力又实惠。
在各国内部,则要求普遍建设高速公路,因为西欧各国普遍都不大,人口也不算特别密集,建设高速公路比高速铁路更有意义也更符合国情,总体上欧洲的交通版图就是以高速铁路为主动脉,以高速公路为毛细血管,以航空为重要补充的三位一体模式,船运今后只在货物和部分观光领域具有价值。
这个庞大的铁路建设计划看起来很庞大,不过只是施佩尔复兴计划中一部分,根据他的规划,今后欧洲联盟将在能源、医药、交通、教育、化工、钢铁、军事等各个领域实现一体化运作,真正实现欧洲繁荣的计划。
杜威和美国政府也很眼红欧洲这一揽子庞大的建设设想,多次主动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让美国企业也从中分一杯羹,而且还表示可以用美国对德国的欠款进行加速抵偿——原本约定对德赔款20年履行完毕,杜威表示如果可以这样冲抵的话,美国愿意在10年内清偿完毕。
霍夫曼没把这扇门关死,而是表示如果美国愿意谈,大家可以在联合国会议上好好谈一谈,欧洲联盟原则上不拒绝美国参与欧洲复兴计划的诚意,不过在此之前先要把军备控制条约谈下来。
军备控制计划也是日本的渴望,目前300多万陆军在手,外加还有庞大的联合舰队让日本政府也不堪重负——到1946年6月,日本拥有的正规航母已突破15艘,外加还有配套的巡洋舰、驱逐舰、油轮,实力膨胀到战前难以想象的地步,各方面物资和补给也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再造下去就要自我爆炸了,从夏威夷撤退其实给了日本很大的缓冲,使其不必要再保持一条上万海里的补给线路,在堀悌吉提议下,日本希望第一届特别联大能讨论军备控制问题。
按照日本设想:日本今后陆军兵力保持在120万左右,海军舰队主力与美国和欧洲联合舰队保持5:5:7的对比。
杜威同样也有裁军的想法,因为现在美国900多万的军队、1500亿的国防开支也让他感觉绝望,他的建议是欧洲联盟地面部队保持在200万以内,日本在100万以内,美国保持150万(含陆军与海军陆战队),在舰队实力上,欧美日保持11:10:7的比例。
而根据霍夫曼的设想,欧洲联盟部队控制在200万左右,其中德国要占100万,舰队规模上欧美日保持12:8:6的规模最好。
换而言之,地面部队大家都认为不堪重负需要削减,但在海军领域双方还是有比较大的分歧:日本认为欧洲多一点海军可以理解,但要求和美国平起平坐,美国认为欧洲海军可以略多一点,但他至少要维持美日10:7的比例,而霍夫曼认为欧洲海军基本要能挡住美日两家之和——毕竟欧洲联合舰队是英法意德四大国合计组成的,单独任何一国的规模都不够大。
第60章 通向铁幕之路(61)
不管是不是能达成军备控制,最起码现在各大国都表达了缩减军费、维护和平的愿望,因为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基本都停止了,再保留动辄上千万的军队,上千亿的军费根本毫无必要——这一点美日欧三方都是有共识的。
打了这么几年的战争,大家都打累了,谁都想喘口气,不想再往这个无底洞里砸钱了,即便看上去形势最好的德国,同样也表示承受不起。
战争打了这么多年,各国都打穷了,貌似只有最先躺倒装死的法国还靠着德国发了点小财,不得不说贝当也是个妙人。一直和贝当作对的戴高乐已宣布解散自由法国并启程回了法国,贝当表示对戴高乐投案自首表示欢迎,并公开宣布:“法庭将以极大的公正和公平来审理戴高乐先生,不过,即便审判他死刑,我也会将其赦免为无期徒刑……”
由于贝当在战争中的表现以及对戴高乐的态度,法国内部整体局势非常平稳,对于和德国合作也持肯定的态度,法国工商界尤其希望能借着德国整合欧洲的机会再捞一票工业订单——法国民用工业和基础设施保存得比德国更完善,后者还要想办法从战时体系退回来,法国就没进入过战时体系,所有一切都是正常运转的,战后重建越早,法国得益就越多。
德国政府的整体赤字高达3000多亿马克,在欧洲首屈一指,不过如果考虑到美国那儿还有2000多亿美元赔款,德国打完仗也还是净收益。除了这笔经济账,德国在领土、人口、资源特别是石油领域得益众多,只是暂时还看不出来等待发力罢了。
意大利在战争中虽然开支也不小,但本土没受到破坏,再加上德国工业外溢和整合提升了技术能力,另外多多少少还在北非占了不少便宜,整体而言也是净收益,不过意大利底子太薄,哪怕经过这么多强化,其经济水平依然赶不上实力大打折扣的不列颠。所以欧洲四大国表面上政治排名是德、意、英、法,实际上根据经济实力排名是德、法、英、意,英法相对接近,但意大利和英国之间至少差了一个西班牙。
战争输得最惨的当然是俄罗斯,不但庞大的苏联被折腾得七零八落,包括波罗的海、乌克兰等一系列国家独立,就连最大的本体俄罗斯也被拆解成了两半,西俄所拥有的明面实力最多只有战前苏联的三分之一,如果再考虑战争的破坏,可能只有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的水平;斯大林的东俄虽然面积不小,又在搬迁过程中带走了大量的设备、人才和资源,但毕竟底子太差,整体实力只相当于战前苏联的八分之一,连西俄都不如,更要命的是,东俄长期处于缺粮状态,西伯利亚和远东垦荒只解决了部分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东俄粮食与轻工业品匮乏的局面。
除这些因素外,东俄的政治战略环境也极为不利,西面有西俄虎视眈眈,必须保留百万级别的大军,东面又有不怀好意的日本,至少也要安顿50万军队,国内中俄交界处也要安排军队用于支持中共并维持交通线畅通——现在这条交通线每年都提供几十万吨的粮食和大量轻工业产品,没有这些帮助,东俄第一个冬天就得大片死人!
综合起来,200万部队使用得满满当当,几乎没有空闲,另外30万内务部军队也不能放手,毕竟阶级异己分子众多,还要对付渗透进来的“坏分子”,不留着一支部队晚上睡觉都不安稳,对一个只有3000万人口,工业实力和比利时差不多的国家要保留如此强大的国防力量,还想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喷气机、火箭、原子弹,大概只有走共产主义+先军主义的道路了。
根据学者们的统计,1946年中旬世界工业经济规模最强的依然是美国,不过实力急剧膨胀后的德国与经历过一场大浩劫的美国实力迅速接近,如以美国为100,德国基本可达到75左右的水平,而在决定战争成败的军事工业部分,德美差距更小。
同样衡量标准之下,英、法经济总量之和大约是50,意大利是15…17,西俄大约是9…10,东俄就是6…7的水平,根据霍夫曼的想法,德国经济体量要达到英、法、意、俄(西俄)四国总和的水平,目前这水平已比较接近,也许过几年其他各国经济恢复后会有所上升,但那时候德国会引领开展新一轮技术革命,这一点他是完全有信心的。
在这样的前提下,1946年世界各主要大国的工业经济实力排名如下(注意,只算工矿业,不区分现代工业或手工业):
第一:美国
第二:德国
第三:法国
第四:英国
第五:日本
第六:意大利
第七:加拿大
第八:西俄
第九:比利时
第十:东俄
前十比较好排,第十一位就开始有争议了,有人说是西班牙,有人说是瑞典,还有人说是合并后的澳新,不过更多人认为是中国——无论哪个政府,这两年都在经济上有所建树,而拥有北方9省地盘、背靠东俄的中共发展尤其迅速。
中共一方面用粮食和轻工业产品从俄国换取技术和重型装备,另一方面又用原料和粮食与日本交易从欧洲、日本淘汰下来的二手工业设备,虽然林林总总不免有各国大杂烩的样子,但整体思路和布局是非常清晰的,更重要的是,中共手里不但拥有中国唯一一个油田——玉门油田,还可以从东俄获取石油,再加上北方煤炭丰富,发展化工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重庆当局最开始受制于石油困局,连满足机械化装备的汽油都不能满足,谈何化学工业?好容易挨到1945年,因为日本石油产量提升以及消耗减少而松动了石油出口,也只能说刚刚满足需求,要想富裕根本不可能,北方的地盘收不回来,南方的地盘还要考虑宁渝合流分肥,再加上日趋腐败的内部统治和家族势力,还要维持一支300多万的军队又没有美国爸爸输血,小日子过得十分煎熬。
在这样的体制下,如果能把中国当一个整体看,坐稳11位是没问题的,可如果考虑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