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明贤王-第1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祁铭扫了门外一眼,见牛三将数十名校尉叫在离内室十余丈远的地方警戒,不让任何人靠近内室,突然之间心中莫名地多出了一份信任感,便出门吩咐牛三将二人带出宅院。

  牛三不多礼亦不多言,默默领着二人出了宅院。

  这个时候,方正已来到朱祁铭身边传膳了。

  ······

  偌大的膳房只设一案一座,案上的开片竹管自外延伸而来,于案上曲曲折折绕一圈,又笔直通往室外。

  曲水流觞!当年王羲之因曲水流觞而成就了不朽的《兰亭集序》,而朱祁铭却只能以此为戏,聊以抚慰漂泊已久的心灵。

  窗外的晚霞与室内的灯火勾起了对往事的追忆,恍然之中,只觉得王府近在咫尺,又似乎远在天涯。

  心中何止装着王府!此刻思念与忧虑交织并存,思念承载的是浓浓的亲情;忧虑盛装的是对卢家村难舍的情怀。即便置于天子亲军的严密保护之下,心中还是有太多的疑惑待解,有太多的掩藏无法解封。

  似乎不必再与方正谈什么涿鹿山、松树堡的风景了,对一个冒死救护自己的锦衣卫千户,只需把酒言欢即可。可是,就算这点心愿,如今想要兑现,仍是太难!门外肃然侍立的锦衣卫,何人敢来与王子同席?

  “霓娘!”

  “霓娘请!”

  门外响起锦衣卫的招呼声。淡淡的幽香先于轻细的脚步声抵达膳房,朱祁铭举目望去,只见一个婀娜的身形朝这边袅袅婷婷走来,竟是午后吹箫的女子!

  霓娘?

  这样的神态,这样的称呼,让朱祁铭脑海中浮起了一道模糊的人影,只是随着一声轻唤,那道模糊的人影未能成形便倏然散去。

  “公子,一人难戏曲水流觞。”霓娘跪在案边,明眸流盼间,纤纤玉手握住酒壶,略一倾斜,金黄色的液体便缓缓落入洁白的酒盏之中,“这是出自绍兴叶万源坊的女儿红,公子年少,少饮几盏倒也无妨。”

  佳人美酒,若再长六岁,他或许会体验到何为浪漫满屋。只是他却年少,心中除了疑惑,装不下太多的心念。脑海中那道散去的人影重新聚集,凝思之下,已然成型,赫然是那个留给他深刻印象的女子。

  云娘!


第五十九章 近水楼台


  朱祁铭淡然望着霓娘,心中想着云娘,一番比较之后,发觉二人神态极为相似,而气质却大为不同。霓娘更显娇媚,并无云娘身上隐隐透出的霸气。

  莫非她们是一路人?朱祁铭心中的疑惑在脸上露出了三分。

  霓娘却是神态自若,捧起一盏酒,轻轻置于竹渠之上,手离盏时悄悄做了个牵引动作。

  顺着缓缓的水流,吃水六分的酒盏晃晃悠悠而下,渐渐漂向竹渠外侧,如精准计算过一般,恰好在朱祁铭正前方靠边停下。

  “恭喜公子拔得头筹,愿公子长乐未央!”

  “长乐未央”是古人最常用的吉语之一,相当于现代祝福语“永远快乐”。此刻在曲水流觞的游戏中,这一吉语自佳人口中娓娓道来,颇为应景。

  往昔身处王府时的宴乐场景悄然浮现于脑海之中,丝丝感触爬上心头,掩住了那道挥之不去的疑惑。

  朱祁铭欣然取盏,望着盏中金黄色的液体,激赏的眼色中透着些许的感概。

  女儿红属黄酒,黄酒是世界上四大酿造酒(白酒、黄酒、葡萄酒、啤酒)中唯一源于中国,且为中国所独有的酒类。明代绍兴黄酒驰名天下,并远销海外。

  诚如霓娘所言,年少者浅尝黄酒未尝不可,故而朱祁铭颇为爽快地举盏一饮而尽,顿时,女儿红醇厚、柔和的口感在舌尖绽放,令他回味悠长。

  一道娇笑声轻如泉淌,萦绕于案边,比黄鹂的娇鸣还要动听。笑声未止,霓娘又置盏于水上,离盏时,手指在水面上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

  盛酒三分的酒盏再次神奇地停于朱祁铭身前,随轻波缓缓晃动,分明带着分挑逗的意味。

  “恭喜公子好运连连,愿公子······长毋相忘。”

  “长毋相忘”是古人常用的另一道吉语,常被用于亲朋好友叙旧、送别等场合。可是,霓娘与朱祁铭非亲非故,年龄又只比朱祁铭长八岁左右,称长辈过于勉强,于是,这道吉语的歧义就在此刻无形地凸显了出来,空气中随之弥漫起淡淡的暧昧气氛。

  霓娘似乎意识到了自己择言失当,当即脸色微红,神情略显尴尬。而朱祁铭则浑然不觉,翛然取盏在手,再次一饮而尽。

  “你叫云娘?”朱祁铭故意张冠李戴,脸上却挂着几分天真。

  霓娘目光一滞,灵动的双手出现了片刻的停顿,随即莞尔一笑,“看来公子不胜酒力,两盏酒下肚,便忘了方才的见闻。”

  有锦衣卫相护,朱祁铭不再像当初遇见云娘时那么慌张,从容之中,淡然一笑,“方才只顾着吃酒,竟然走神了。对对对,霓娘。不过,这世上想必还有一个云娘,云在霓前,能合成一词,云霓可解为美艳的彩虹,亦可解作奸佞之人,一词可以二解,正如一人可有两面一般,有趣。”

  “公子年少,心机却胜于成人,霓娘也是有幸,一个年少公子竟有这番谈吐,当真令人眼界大开!”

  霓娘话说得从容,手上的小动作却不见了,连续三盏酒入渠,全是自然漂流而下,巧得很,三盏酒都先后停在了霓娘身前。

  数盏酒下肚,霓娘的脸色变得更加艳丽了。“唐代李绅有‘山拥翠屏朝玉帛,穴通金阙架云霓’的诗句,此诗中‘云霓’指的是桥,与人方便的桥。”她将一碟菜肴送至朱祁铭身前,转手再去斟酒,“桥惯于行善,将人送达彼岸,功莫大焉!”

  莫非她婉言承认与云娘是一路人?她在暗示什么呢?

  对霓娘话里的潜台词,朱祁铭当然心知肚明,在守卫森严的膳房中,这样的潜台词显得十分突兀,绝非仅示意“施以援手”那么简单,似乎还有更深的含义。

  沉吟良久,想起锦云阁运箭镞至境外的往事,朱祁铭幽然道:“那得看桥架在何处了,若在长城上架座桥,那可是罪莫大焉了。”

  霓娘凝思片刻,脸上渐渐浮起惊喜之色,“看来真找对人了。公子说世上有个云娘就有个云娘吧,在保安州,云娘、霓娘是公子最该信赖之人。”

  这算是坦承身份么?看来,霓娘肯定与云娘是一路人,且自云娘那里得知了自己的行踪与可疑之处,否则,她不会如此试探,也不会有“真找对人了”一说!

  想到锦云阁与瓦剌人的暗中交往,朱祁铭便对霓娘传达的善意加以悉数屏蔽,暗道:信锦云阁?开什么玩笑!

  霓娘仍在旁敲侧击:“殿······公子或许与世人一样,恨透了瓦剌人。两个多月前鞑贼大举入寇,明眼人一看便知是瓦剌所为,但朝廷不怎么看。朝中将此事怪在鞑靼头上,就在三月底,行在兵部尚书王骥与都督任礼、蒋贵率大军进剿鞑靼残部,执其左、右丞,鞑靼汗阿台已陷入绝境。”

  霓娘口中“行在兵部”中的“行在”二字大有来历。宣德皇帝对南京有特殊的感情,当初议定了迁都南京一事,未及成行便已圣体违和,迁都一事被搁置了下来,所以,原先准备随宣德皇帝南迁的六部在名称之前加上了“行在”二字,如行在兵部、行在工部等。如今南迁之事被无限期搁置了,但“行在”二字还是沿袭了下来,数年后方取消。

  朱祁铭闻言倍感震惊。毫无疑问,大明在步北宋的后尘,就像当年大宋对金一样,大明对瓦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见鞑靼已是日薄西山,便欺弱畏强,拿大明的人力物力替瓦剌打开扩张空间,并一步一步地将鞑靼残部推入瓦剌的怀抱,如此荒唐的决策,竟然出自饱学之士云集的庙堂之上!

  以史为鉴似乎永远都是一句空话!与洪武、永乐时期相比,正统年间各级官员的文化层次上了好几个台阶,但其见识与智谋却远逊于前人,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历史现象。

  霓娘并无品史论今的闲心,见朱祁铭神情恍惚,又抛出了一道内幕消息:“整个北境都有瓦剌人窥伺、骚扰,巡抚陕西的行在工部侍郎罗汝敬将此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廷议的结果是:对瓦剌人要以礼相待。”

  霓娘置盏入水,眼中浮起深意,“故而瓦剌是大明的友邻,而非敌邦。”

  缓缓漂流的酒盏突然向后倾斜,旋即沉入水中,而朱祁铭的心也在沉沦。

  耻辱!

  历史有其固有的发展轨迹,总会在关键节点上出现惊人相似的一幕。妥协苟安是最舒服、稳妥的策略,最易成为庙堂上的首选,大宋如此,大明亦如此。

  就在这一刻,朱祁铭似乎明白了皇祖母的良苦用心,并在内心深处开始直面未来的使命:大明须避免重蹈宋之覆辙!

  笃定此意后,朱祁铭把心思重新放到霓娘身上。霓娘透露出来的朝中大事,恐怕连方正都不知情,而锦云阁却能了如指掌,锦云阁有此能耐,他们倚仗的一定是近水的楼台!

  “锦云阁替人搭桥,肯定是有价钱要谈的。”此刻,朱祁铭对锦云阁的兴趣,抵得上云娘、霓娘对他的兴趣了,便以霓娘方才的“桥论”作引,想探出更多的内情。

  “锦云阁的财路极易遇上麻烦,霓娘的几个姐妹命如浮萍,无所依托,说不定哪天就成了弃子,做了替罪羊,还会累及家人。要是有贵人相护就好喽,譬如,像卫王那样的人,稍稍使点力,霓娘又何愁朝不保夕!霓娘如今做件善事,结个善缘,指不定日后会收到意外的回报。”霓娘似乎不愿再伪装下去了,语气中带着分真诚,也夹杂着一丝伤感。

  原来如此!朱祁铭心中顿悟。也是,锦云阁的后台看似可以通天,一旦锦云阁东窗事发,其抛出的替罪羊或许只有亲王能救。

  而霓娘她们无缘结识堂堂亲王,如今身在北境,若巧遇的“公子”正好是个王子,并顺手救下,那就给越府、卫府留下了莫大的恩情,日后自然就能成为两家王府的座上宾。

  这是一笔回报极其丰厚的投资!

  不过,这样的说辞仍不足以为信。况且,她明知本座有锦衣卫相护,又何必多此一举?难道霓娘怀疑锦衣卫的能力?

  凝思片刻,朱祁铭动了找方正查问锦云阁内情的念头。

  “你与方大人交情颇深?”

  霓娘瞟一眼门外,淡然道:“多年的交情了,要不然,霓娘如何能前来伺候公子?多亏了方大人相容,霓娘总算清楚了公子的底细。不过,人心隔肚皮,交情也是面上的交情。方大人离京两载有余,如今变得有些让人琢磨不透了。”

  这是何意?朱祁铭心中一惊,莫非方正与霓娘,或者说锦衣卫与锦云阁颇有瓜葛,但又保持着距离?

  见朱祁铭神色淡然,霓娘急道:“锦衣卫果真保得了公子的周全?公子······”

  这时,方正快步走了进来,从容中带着几分焦急。

  “公子,附近有陌生人窥伺,行迹十分可疑,锦衣卫需入内近侍,以防不测。”

  朱祁铭略感诧异,遇到警讯,调动人手在外围上几圈警戒就是了,何必入内近侍!自己与霓娘正谈到紧要处,锦云阁的秘密说不定会露出一二分,此刻被锦衣卫不经意搅了局,十分可惜。且曲水流觞的游戏还算有趣,如此草草收场,实在是扫兴!

  随着一队锦衣卫的到来,霓娘被请出了膳房,途中她回眸一望,神秘的目光似触动了朱祁铭的某根神经。

  他的心隐隐动了一下。

  


第六十章 谜中谜


  旭日初升,宅院大门前正值换岗时分。

  八名校尉走出正门,也不看岗上的同伴一眼,只顾摇头抱怨刚下肚的早餐。

  “每天早上都是黄米粥加高粱饼,一点青叶儿、荤腥儿都不见,今早好不容易加了道咸菜,还变味了,臭不可闻!”

  “快别说了!那东西一股怪味,难吃极了,我到现在还恶心,再说就要吐了。”

  岗上的八名校尉听了这话,肃立的身形顿时委顿下来,对吃厌了的早餐失了期待,就不急于下岗了,索性听新来的同伴发发牢骚,以此解乏。

  荀家那两名护院大大咧咧来到门前,昂着头,眼往上视,显然,昨日他们耍够了威风,今天再见这帮校尉时,直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人上人。

  两班校尉昨日见过二人的“厉害”,知道他们是朱祁铭的熟人,得罪不起,所以赶紧笑脸相迎。

  “二位兄台,公子正用早膳,请稍等片刻。”天子亲军毕竟训练有素,受千户、百户大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十分清楚当着外人要称朱祁铭为“公子”,故而众人对这道额外的讲究上行下效,不令而行。

  两名护院不情不愿地驻足,下巴翘得更高。

  “二位兄台高姓?”校尉仍在套近乎,不惜热脸贴冷屁股。

  个头稍矮的护院张张嘴,最后轻哼一声,高傲地把头扭向一边。

  “兄台未免太小心谨慎了,姓名都不敢说,莫非说出来怕咱们吃了你不成!”一名校尉开着玩笑,脸笑成了菊花。

  乡下护院心防不重,被人一激,立马将朱祁铭的告诫抛诸脑后。“说就说,我还真不怕你们吃,我姓史。”

  刚出门的那八名校尉顿时傻了眼,其中四人跑到墙边“哇”地干呕起来。

  “叫史多。”

  另四个傻眼的校尉终于也忍不住了,蹲下身子呕得一塌糊涂。

  岗上的八名校尉觉得十分好玩,其中一人开始逗个高的护院,“兄台高姓?”

  “姓花。”高个护院见这些人很是殷勤,便放下架子,淡淡道。

  花?这姓不错,姓如此,那名字肯定十分的高大上!

  “叫花千枝。”

  众校尉望望高个护院胡子拉碴的脸,再看看他邋遢不堪的模样,不禁纷纷撇嘴摇头,大有替芳园受污、仙葩蒙尘鸣不平的愤慨之情。

  “有个识字的弟兄说我的名字听起来像个娘们,要我改名为花魁。”

  得了,一下子从良家女堕落成了青楼女子!而且,花楼中若有胡子拉碴的花魁,前去捧场的公子哥儿只怕要吐血身亡。

  众校尉大感不爽,但还得陪着笑脸敷衍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上客”。

  “二位请。”牛三适时现身,缓解了众校尉的尴尬情绪。

  花、史二人随牛三自侧门入内,转入抄手游廊,绕到内院。

  牛三辞去,二人凭记忆进了那间内室,齐齐叫了一声:“公子。”

  朱祁铭举手邀二人入座。室内添了几张椅子,所以大家都不必站着。

  那名婆子进来奉上茶,旋即告退。

  花千枝、史多急急举盏牛饮,两口下去,盏中茶水就已告罄。二人饶有兴致地把玩手中小而精致的茶盏,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朱祁铭见了二人头痛,所以不想多留他们,“罢了,人见过了,你们回去吧。”

  二人却全无走的意思。史多道:“不急。公子,快随咱们返乡,我二人银子不多了,恐怕在州城呆不上三天。”

  朱祁铭闻言略感诧异,“你家小姐叫你们出来办事,出手肯定不会小气,为何只过了两日就叫穷?”

  “小姐大方极了,临行前给了咱们二十两银子,这两日的吃住所费不到一成。”史多苦着脸道:“城里人狡猾!我们昨晚闲逛到一个叫什么群仙楼的地方,说好的免费赏舞,进去后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一盏茶二两银子,点一支舞收银十两,黑!”

  只须听“群仙楼”三个字,就知道那是个销金窟,富家公子一掷千金的地方,你个乡下护院,玩高消费,真是钱多人傻,吃饱了撑的!朱祁铭心里这么想,嘴上却要给二人留些情面,“下回可得听仔细喽,人家只说免费赏舞,没说免费饮茶、点曲。”

  “嘿嘿嘿······”史多笑道:“幸亏我聪明,当时毫不犹豫地指着黑单点,有个少年指着红单点,结果花了一千两银子,真是个憨货!”

  “人家是一心去寻乐的。”花千枝摇着头,倒显得有些见识,“你被人蒙了,还好意思笑话别人!”

  朱祁铭没兴趣再听二人闲唠,起身就想出内室,“嗯,这家······主人正等着我,失陪。”

  他的心思不知为何突然转到了霓娘身上,昨晚霓娘离去时的眼神总浮现在眼前,他忽然觉得许多事应先问霓娘,后问方正,两相印证,就会明白霓娘是否在撒谎。

  两个护院的屁股终于离了座,脚却死死定在地上。花千枝用近乎献媚的口吻道:“公子,我二人从此跟定你了,你日后过上了好日子,可别忘了我二人。”

  朱祁铭心中一惊,莫非他们知道了自己的身份?要是那样,方姨恐怕会有许多麻烦!

  “此言何意?”朱祁铭一本正经地道。

  “到州城后,我总算开了窍,老爷、小姐这般待你,肯定是有用意的。你想啊,荀家虽富,却只有一女,今后自会选个俊哥入赘,公子生得俊俏,当然是极佳的人选。”

  你家小姐只是一个黄毛丫头,这话也能说出口!再说,堂堂王子入赘荀家?啧啧,千古奇闻!

  “我还小,哪懂这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快快住嘴,免得坏了你家小姐的名声!”朱祁铭急道。

  “你还不愿意?公子别犯糊涂,你在卢二娘家长住,可见你家境甚是寻常,州城这户亲戚虽富,但毕竟是亲戚呀,你得想仔细喽,万不可错过这桩天大的美事!”

  嘿,还当真了!这信口胡说的事,怎么就成了天大的美事?

  朱祁铭很想拿出一些银子赶紧堵住这两个叫穷的家伙的嘴巴,可身上只有方姨送他的一锭碎银。那可不是银子,而是值得终生珍藏的无价之宝!

  好在荀家护院的话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自己只当他说胡话,虚于应付就是了!“好好好,多谢你的美意,快回吧,这里人杂,不可久留。”

  二人相视一笑,挤眉弄眼地出了内室,在门口就谈开了。

  “大哥真有眼光!这小子生得俊,放在全保安州,恐怕打着灯笼也难找出第二人,我看这事准有戏!”

  “贤弟啊,你说过个三年五载的,我在小姐面前提起此事,小姐会乐意么?”

  “小姐年幼,数年后记不记得这小子还难说,不过老爷可能等不了三年五载,你没见咱们出门时,老爷吩咐得那个仔细哟,甚是罕见!你说这非亲非故的,老爷如此在乎这小子,心里肯定是把他当荀家未来的姑爷看。”

  “凭他的家境,父母必定对这桩美事万分乐意,至于这小子嘛,看上去是个知书识礼的人,自然知道一······什么千金的道理,不怕他日后反悔。小公子,你今后可千万别长成丑八怪,我还指望有一天能在老爷面前邀功呢!”

  莫非一句随口之言就授人以柄?朱祁铭的心突然砰砰直跳,直想追出去撕了那两个家伙的嘴。

  当朱祁铭怒目望向门外时,却见三名女子突然出现在荀家护院身边。

  三女容貌还算清秀,只是身段僵直,步态滞重,浑身上下少有女儿态。若说一人如此,还情有可原,三人都这个样子,就不能不让人疑窦丛生了。

  瞧着面善,朱祁铭略一凝思,依稀记起霓娘吹箫的场景。当时,他匆匆扫了霓娘身边那三个捧着乐器的女子一眼,略有些印象,此刻回想起来,觉得那三个乐女好像就是眼前的三人。

  瞧穿着、身形、神态,她们与霓娘迥然不同,显然并非锦云阁的人。

  她们为何接近荀家护院?朱祁铭大感诧异,恍惚中快步追了过去。

  “二位公子留步。”三女冲花千枝、史多挤出一丝笑容,显然不惯于场面上的礼数,口不能软语,身不善柔姿,一番扭捏作态之后,终究是不伦不类。

  都小老头了,还公子,切!望着眼前违和感十足的一幕,朱祁铭不禁撇了撇嘴。

  可是,各花入各眼,花千枝、史多只消回首一望,就眼睛发亮,嘴巴微张,身子一软,两腿再也挪不动半步了。

  “三位妹妹是叫我么?”花千枝的语气透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之情,言毕巴巴地望着三女,生怕她们否认似的。

  妹妹?你做人家父亲都显老,还妹妹!朱祁铭摇摇头,若非隐隐担心二人口无遮拦,他直想转身离去,眼不见心不烦。

  “当然是叫二位公子。这鬼地方难得见到一个顺眼的人,二位公子一身英武之气,却是与众不同。唉,也不知你们是何方人氏,过了今日,能否再次谋面?”

  那边史多嘴一咧,显然骨头都酥了,“我们是······”

  “你们为何还在此地?”朱祁铭适时打断了史多的话。

  这时,牛三急匆匆走来,冲三女喝道:“谁放你们进内院的?速速回去,老实呆着!”

  三名女子深深看了朱祁铭一眼,刚想转身离去,却见换岗的八名校尉正好来到这里,其中一人笑道:“嘿,花千枝!史多!二位这就要回客栈呀?”

  朱祁铭闻言不禁目瞪口呆,他无暇责怪荀家护院嘴长,当即凝眸看向三女,见她们在互递眼色,只觉得心头一阵阵发紧。

  既不像锦云阁的人,又不像教坊的乐女,方正从何处找来如此怪异的三人!


第六十一章 释疑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卸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霓娘歌罢,离了花径,朝石亭这边款款而来,戚然的眼神合了词中意境。

  近三百年前,金主完颜亮率军第二次洗劫南宋的扬州,将杜牧诗中“春风十里”的扬州城变成了姜夔词中的“废池乔木”。

  数月前亲历了鞑贼入寇的惨烈场景,眼下突闻霓娘唱姜夔的这首《扬州慢》,朱祁铭的思绪顿时飞入历史的烟云之中,心境被悲壮的气氛所笼罩,而强烈的使命感再次在脑海中激荡。

  今早想见霓娘的心情异常迫切,除了想尽快揭开锦云阁神秘面纱这层原因之外,恐怕还源于直觉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改变。他对霓娘分明有几分信任感,只是他不愿承认罢了。

  方正本想劝阻他见霓娘,无奈朱祁铭笃定了主意,方正只好命人将霓娘从西厢房召至内院。

  不料当朱祁铭接着昨日的话题问起锦云阁的营生时,霓娘沉吟良久,竟径直走到芍药花丛中,以歌代答。在芍药丛中唱“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颇为应景。

  “公子,”霓娘已到朱祁铭身边,躬身施礼。

  端坐于石亭内的石凳上,朱祁铭微微颌首,“既已心知肚明,何必还要演戏?”

  “是,殿下。”霓娘许是厌倦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把戏,既然王子如此说,何不欣然从命?便立即改了称呼。

  霓娘面现难色,避而不谈锦云阁,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好在方正在此,当着霓娘的面,方正肯定不便公然欺瞒皇室宗亲。

  方正果然没让朱祁铭失望,见朱祁铭静静望着他,立马开了腔,寥寥数语就让人顿生拨云见日之感。

  “通往西域的要冲悉数控于瓦剌人之手,商路近于断绝,一旦有人能在这条商路上往来无阻,那就意味着无尽的暴利会滚滚而来。锦云阁图的就是这份暴利。”

  一对星目扫向方正,犀利的光芒赛过近午时的阳光。“与西域诸国的商贸往来风险极大,虽有暴利,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大明与瓦剌的邦交根本就保障不了商队的安全,真正管用的还是私交。”霓娘婉转地将私交瓦剌的责任推给了国朝显贵,很明显,她与锦衣卫还是有界限的。

  朝中重臣与瓦剌在暗中交往?朱祁铭心中骇然,他忽然意识到,读懂了锦云阁,就读懂了半个大明。“锦云阁神通广大,真正的主人可能尽是显赫之人,譬如说,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六部大员,还有内侍监的中贵。”

  朱祁铭毕竟年少,措辞过于直截了当,把一场本该是耐人寻味的趣谈变成了刻板的问答,这令方正颇感不适。

  “在下知之甚少,即便知道了也不能说。”方正抱拳施礼,态度诚恳,但语气决然。

  原本盯着方正的那双星目突然转向朱祁铭,目光转趋黯淡,“殿下值得霓娘以命相托吗?若不能,霓娘也不能说。”

  一个连自身安全都要靠别人维护的小王子又如何给人提供庇护?即便回到京中,仍是小闲人一个,除非自己变成卫王那样的人物,身份显贵且能影响朝局,否则,方正的避而不答就是明智的,而霓娘的顾虑也是合情合理的。

  朱祁铭有些懊恼,这场对话恐怕要烂尾了!不过,二人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坦诚而又有所保留,看来,似乎不必再去求证什么了。

  “云娘是谁?”朱祁铭适时转换了话题。

  方正诧异地望向朱祁铭,眼中的不安一闪即逝。“殿下见过云娘?”

  “哦。霓娘无意间提到过云娘。”霓娘似在刻意替朱祁铭掩藏什么,对方正流露出了些许的戒意。

  “云娘是锦云阁的院主,第三号人物;这个霓娘是锦云阁北使,受云娘节制。哦,殿下,锦衣卫上上下下都知道见了锦云阁的人,须将他们视为半个自己人,这是多年沿袭下来的规矩,京营莫不如此,但无人明着下令。”方正这次倒回得爽快。

  方正如此毫无顾忌地抖露云娘、霓娘的信息,想必云娘、霓娘都是明面上的跑腿人物,而幕后的高人恐怕隐在云里雾里,连方正也难得窥其真容。

  朝中显贵以公器牟私利,还与瓦剌人暗中结交,必定是高来高往,风过无痕!但整个京军都在为此大开方便之门,这样的消息还是令人闻之心惊。

  耳边回响起姜夔的《扬州慢》,朱祁铭觉得霓娘的献唱是一种巧妙的暗示,她肯定十分敏锐地洞悉了北境的形势,料定大明与瓦剌必有一场血战,日后大明要么征服瓦剌,要么遭受瓦剌铁蹄的蹂躏,所以,锦云阁的财路迟早会遇上天大的麻烦,而届时霓娘她们真的是命如浮萍!

  如此说来,霓娘“施恩图报”一说并非托词,而是真情流露?朱祁铭隐隐觉得事情恐怕不会这么简单,只是,她隐藏的深意似乎于一个落难王子的安全无碍,这就够了!

  “锦云阁总该有个门牌吧,它在京城的哪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