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宰执天下(cus)-第2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军器监衙门设在旧城右军第一厢的兴国坊,

从前朝后周时开始,位于皇城左近的兴国坊,就是为禁军打造军器的所在。坊区如今分为东西二作坊,下设五十一作。如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金作、火作、大小木作、大小炉作、皮作、麻作、窑子作等等。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集团公司下面分成两个分公司,下面再设五十一个工厂,各自负责不同军器装备和零部件的制造。

“舍人的霹雳砲、雪橇车,主体的架子就是分别出自大小木作,铁钉出自金作,绳索出自打绳作,上漆有漆作,装饰有画作。”军器监丞白彰,领着韩冈在兴国坊的巷道中走过,周围的一座座院落中,斧锯刨磨之声不绝于耳,必须得大着嗓门才能听见彼此的说话。

听了白彰的介绍,韩冈觉得这是应该算是分工合作了,一个个车间生产不同的零部件,然后再加以组装起来。

“这么多作坊参与其中,制作的军器不会有什么差错?”

“就为了能让天下兵甲犀利精良,所以才有了如今的军器监,如何会有差错?”白彰自豪的说着,“过去还没有设立军器监,东西二作坊还属于三司胄案的时候,刀剑锋芒极脆,弓弩一张便折。但自从吕大参和曾学士开始掌管军器监,只用了一年,便皆以完备。”

白彰忽然停步,指了指左手边的一座大院,叮叮当当的捶打声从里面不断的传出来,门前一圈禁军守卫,看守森严,“这是斩马刀局,专一制造斩马大刀。如今关西边军,用得大刀正是此中所造。”

韩冈随着白彰走进去,看着他从匠人手上刚刚打造好的大刀。沉甸甸的刀身,有着三尺许的刀锋,一尺长的刀柄,柄下镶有铁环。双手握着轻轻一挥,便呼啸作声。白彰将刀拿给韩冈看,“当真能将马也斩下来。”

韩冈对章惇说过他要萧规曹随,但并不代表他会将监中之事一概置之不理,总要看一看,瞧一瞧,若真的有不对的地方,心中也得有个数。

不过走了一圈之后,韩冈当真有些佩服起吕惠卿了,能将军器监上上下下安排得井井有条,难怪能在短时间内就打造出质地优良的军器来,让他想挑刺都难。而且看着白彰说起话来,对自己现在的工作充满自豪的态度,即便自己想对军器监的制度有所改进,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必然会受到极大的阻力。

回到衙门中,曾孝宽正慢吞吞的喝着茶。

他虽然也是判军器监,但主要工作还是在枢密院。曾孝宽正担任着枢密院都承旨一职,很快就要升为枢密院直学士了——这也是因为他主管新法中的保甲法一事。不比韩冈是专任军器监。虽然从排序上他要压过韩冈,但实际主持监中工作,还是得韩冈来。

见到韩冈近来,他笑问道:“玉昆,如何?”

“参政和都承于监中所立种种,让韩冈无所更易,当可坐享其成了。”

曾孝宽呵呵笑道:“吕吉甫尚在军器监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编修《军器法式》,作为军器制造的标准。如今已经修订出一百一十卷,《辨材》一卷、《军器》七十四卷、《什物》二十一卷、《杂物》四卷、《添修》及《制造弓弩式》十卷。玉昆若有闲暇,可以拿来一观,只是决不能外传。”

“这是自然。”韩冈点点头,转身对着罗列在堂下的一众衙中属僚道:“监中制度一切如旧,望尔等勤勤谨谨,循之如初。”

白彰领着下拜。曾孝宽微微而笑,而韩冈也在笑。

接下来一段时间,韩冈的确什么都没有干涉,每天上朝之后,就按时去军器监上班,到傍晚在按时下班,平平静静的行动,让许多想看好戏的人大感失望。

只是吕惠卿素知韩冈的为人心性,知道他此时的沉寂,必然代表着他准备一鸣惊人。所以军器监那里越是没有动静,吕惠卿心中就越是没有底。他现在正想着该如何对付冯京,绝不会希望此时身后起火。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韩玉昆所谋非小。”

“韩冈如今仅仅是逐日督作,吉甫何必心忧如此。若真有动静,再做理会不迟。”

章惇在吕惠卿面前虽是这么说,但心中却为着韩冈担心。韩冈不与吕惠卿过不去,一点也没有动静,这对吕惠卿是好事,但韩冈本人就不好办了,天子正等着他的回报。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43章竹纸知何物(下)

除夕的钟声越来越近,京城中过节的气氛也越发的热烈了起来。

今年好歹度过了灾伤,有眼见着入冬后连番降雪,不用担心来春旱情,京城中的百姓也都恢复了旧时大手大脚的习惯。

到了腊月下旬,大相国寺每月五次万姓交易的日子也就剩两次。这个时候,就是除了年节之时以及四月初八佛诞日,大相国寺一年之中最为喧闹的时刻——如果是以殿前三门广场上市集的热闹程度比较,就算是年节和佛诞日,都远远比不上。

从大相国寺由太宗皇帝亲笔题额的牌楼下走过,大门之后就是贩售飞禽猫犬、珍禽奇兽的区域。穿过此处,在二门、三门处,则是日用、军器和零食,如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

一边是要进来烧香的信众,一边则是要买年货、特产的顾客,大相国寺之前正挤得人山人海。踩掉了鞋,挤掉了帽的情况,都不少见。

作为一路帅臣,郭逵每年至少都要入京诣阙一回,过去也曾常住于此多年,东京城的繁华倒也并不陌生,而大相国寺逢到腊月时的热闹,更是一清而楚。但他作为一名武将,一辈子杀人无算,免不了要靠着礼拜神佛来安心,每次进京,都会来大相国寺一趟。

郭逵今日来大相国寺烧香礼佛,就是避开正门,从后门进来的。虽然后门处也是人声鼎沸,但都是些卖书画、珍玩的摊子,还有些摊位则是代售诸路罢任官员,从地方上带回京来的土产——郭逵一向喜好货殖之术,他这一次入京就也有些土产带回来,但这些琐事自有家人掌管,郭逵只要在家里看现钱就行了——所以顾客终究还是不如正门处多。

郭逵带着儿子郭忠孝在大雄宝殿中上过香,又捐了一批金帛香油作为供物,便闲极无聊的在寺中的殿阁间信步游逛了起来。

如果给耳朵长得跟兔子一般的御史听说他明明已经接受王命,却不赶紧去太原府上任,反而来闲逛大相国寺,肯定要奏上一本,但郭逵可不在乎。犯些小过被人弹劾,反而是好事。

他去太原府的任命也已经确定,进京不过是走过场而已。见到天子,更没什么多余的话说。不过是将原本因故被剥去的宣徽使一职,又还给他而已。这算什么酬劳?但郭逵还是做出一副大喜过往的态度来拜领了这份任命。他如今的地位太高,如果不加以收敛,落到狄青、曹利用的下场不足为奇。

慢慢的一路走到二殿天王堂。天王堂的外廊上,是一幅炽盛光佛降九矅鬼百戏的壁画,乃是仁宗朝翰林院画待诏的手笔,炽盛光佛身周光芒四耀,威猛无俦,而被起压制的九鬼,则是神态各异,或胆怯、或狰狞,或狂嚎,姿态个个不一。是大相国寺中,最为有名的几处佛图。

不过在壁画前,此时拥着一群人。其中有两个是官员,一个红袍、一个青袍,而剩下的看其穿着不类中国人氏,郭逵也认不出是哪里的人,聚一起在看着墙上的壁画,一边对着壁画指指点点的。

郭逵冲着他们呶呶嘴,一名伴当会意的上前去打听。片刻后转回来,道:“是高丽使臣金良鉴。听说今天是特地来大相国寺拜佛的。”

郭逵听说是高丽使臣,转身就绕路往前殿罗汉堂走。此等外夷使节,做臣子的根本就不能沾边。除了朝廷专门指定随行陪伴的馆伴使,否则瓜田李下之嫌,文臣武臣沾上都是个大麻烦。

走到罗汉堂,再往前就是三门处满是摊点的广场,郭逵本来就不怎么喜喧闹,也不跨出去,转头就准备欣赏起殿中的五百尊金罗汉来。

只是在一瞥眼间,郭逵却于殿门外不意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穿着青布遥溃谝患衣舨实频奶忧罢咀牛掷锘拐米乓徽悼酌鞯啤咀1】。

“韩冈?!”

……………………

外层是极薄的竹纸,而内里骨架则使用着极细的竹篾给撑起来。里面是一支手指长的红色蜡烛,四面绘着精美的花卉图案。这么一盏制作精美的孔明灯,现在就在彩灯摊前站着的年轻官人手中。

能在大相国寺摆摊,摊主本身就得有些能耐,眼睛也早就给磨得利了。

面前的这位年轻官人,只看装束,就像是个年轻的秀才。但他身上所着的遥浪貌剂希趺纯炊疾幌袷撬柯樗啤T倏此竺婊垢偶父隹孜溆辛Φ陌榈保窒窀还笕思业淖拥埽墒巧袂樘热匆坏阋膊凰蒲俺5难媚冢鼋鍪撬姹阋徽荆闶巧砭痈呶坏钠伞

相貌虽然不是此时受姐儿欢迎的秀气斯文的白面书生,但看着就像是文武双全的模样,加之身高体健,自有一番吸引人的气度。周围来上香的女眷,十个之中能有一半,往他这边看过来。

‘说不定能作笔大买卖。’想到这里,摊主心头就热了起来。

“这灯多少钱?”韩冈看了手中孔明灯一阵,终于抬头问着价格。

摊主听得发问,连忙回话道:“官人,这折枝百花灯一套二十五盏,只整卖,不单卖。”

“一套二十五盏?”

韩冈上下翻看着这盏四面绘花的纸灯,上面有一朵合欢,一朵栀子,还有两朵不认识,但做工精美,而且画工也是上成,只是想不到竟然是套装。

见着韩冈看似有了些兴趣,卖灯的摊主更加殷勤起来:“官人有所不知,这一套孔明灯,上绘折枝百花,是京中有名的灯笼张亲手糊制,而绘图的也是名师所作,是陈待诏的亲传弟子。只有小人摊子上有,别家店铺根本就找不到”

那卖灯一边推销着,一边指着灯笼一角给韩冈看,的确能看到鲜红的印记。

“寻常的孔明灯,就是个纸袋子,里面用粗粗劈就的竹篾架起来,居中放上一团浸了油的粗布。点着了,只能在天上飘个半刻钟。而小人的折枝百花灯,用的是上好西河竹的篾丝,还有敬玉堂的竹纸,里面放的是上品蜡烛,点起来飞上半个时辰都不会落地。这么一套,才不过三贯钱而已,东京城中哪里能寻得来?”

韩冈倒不管贵还是便宜,只要能飞就行。一套二十五盏虽然多了些,但拿回去摆在家里也不错。连讨价还价也不做,直接示意随行的伴当付了钱。付了帐,他又问着摊主:“这个灯笼张是什么人?”

摊主连忙道:“正是小人家传的名号,现在是小人之父用着。”

韩冈笑了笑,将手上的纸灯交还给张姓的灯笼摊主,“二十多盏灯带着太累赘,收市后一发儿送到常乐坊的韩舍人家。”

“韩舍人?”摊主闻言张大了嘴,他可听说过这一位。

韩冈已经踱着步子走开,摊主的惊异由他的伴当来回答,“如今朝中韩姓的起居舍人,可就我家舍人一个!”

买过了孔明灯,韩冈就又准备在寺中逛上一逛。他今天主要是来见刚刚升任左街正僧录,成为国中最高僧官的智缘。亲自下场买东西,却是一时起了兴致。

“可是玉昆兄?”

一个隐约曾有听闻的声音在身后响起。韩冈回头一看,先是一怔,然后方才认出是久未谋面的郭逵之子郭忠孝,“怎么是立之兄?”

“随家严礼佛还愿来的。”郭忠孝笑意盈盈,问道:“玉昆兄也是来烧香的?”

官员来大相国寺烧香拜佛的多,可逛殿前的集市却几乎没有。尤其是韩冈这等身份的官员,更是少见。都是要自重身份,也怕御史多嘴多舌。即便有,也仅仅是逛一下佛殿前的几家店铺——赵家的笔,潘家的墨,都是京中最受士人欢迎的文房用具。像两廊中,各尼庵师姑们来贩售的女红等饰物,绝不会有官员有脸挤在女眷之中去购买。

“来见故友,顺便准备买艘船回家。”韩冈说着让人不明不白的话,双眼则一扫郭忠孝过来的方向,登时就发现了负手站在罗汉堂中的郭逵。

听着韩冈的话,郭忠孝一时愣住,“船?”

韩冈没多解释,向罗汉堂走过去与郭逵见礼,“韩冈拜见宣徽。”

郭逵拱手还礼:“玉昆,久违了。”

郭逵比起当年要见老,但神采依旧,依然是大宋军中首屈一指的将帅。见着周围闲人都向他们看过来,郭逵眉头一皱,“且陪老夫走一走。”

韩冈跟在郭逵,差了半步的距离。听着郭逵在前面说道:“今守太原,本来是想拜一拜我佛,求一个安心。想不到竟然见到玉昆。”

韩冈笑道:“北虏张狂,不得宣徽坐镇北门,天子岂能安寝?”

注1:北宋时有关孔明灯的记载一时没有找到,但南宋范成大的《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中有‘掷烛腾空稳’一句,从这句来看,孔明灯在宋时还是存在的,可能叫做掷烛灯。不过为了行文方便,文中还是以孔明灯为名。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44章岂惧足履霜(上)

韩冈的话,郭逵仅仅是报之一笑。这等信口的恭维,他听得太多了:“玉昆的话也说得不能算错,老夫去了太原是为了让天子心安,但也只是让天子心安而已。”

郭逵如此坦率,到让韩冈深感意外。叹道:“能让天子心安已是足矣。如果年中时,朝中文武能让天子心安,又岂会有代州割土之事?”

“木已成舟,此事就不便多说了。”

郭逵其实这两年坐镇关中,渐渐的也熄了功名之心。若是当年换了现在的心境去秦州,多半就不会起意与王韶争夺开拓熙河的控制权了。就算争来了机会又如何?得了功劳,朝廷的封赏他又如何敢要?

现在的官场上,郭逵作为武将,几乎已经走到了可以到达的最高点。虽然上面还有一个枢密使,但他若是当真做了这个职位,当即就是狄青的下场。别说真的坐到了西府中的主位上,即便起了一点心思,又或是天子露出一点意头,文官们都绝不会饶他。

郭逵在大相国寺的内廊中慢慢走着,“玉昆你如今判军器监,老夫倒是盼着玉昆你能在军器监有所成就。疗养院、霹雳炮、雪橇车,还有军棋沙盘,都是发前人所未发,任何一项都不输于神臂弓。若是,使得甲坚枪利,军中所用无不精良,只要稍作校阅,中国军力必当能震慑四夷。”

“韩冈的确打算在军器监做出一番功业,也有了预想。只是如今尚未见功,不敢呈于宣徽。”

郭逵回头瞥了韩冈一眼,眼神中的锋锐丝毫不减当年:“素知玉昆你言不虚发,有你这句话老夫就放心了。”

就在大相国寺内,郭逵使人定了一桌上等的素斋,邀了韩冈坐下来一起吃饭,韩冈很爽快的就答应了下来。

原本智缘准备请韩冈一起吃饭的,但宫里来人将他传了宫进去——曹太皇最近身体不好,御医的手段不见成效,需要向外延医问药,另外又要让京中的僧人为其念经祈福。智缘这位身着紫衣、在河湟蕃部中为大宋招揽人心数载的名僧,不但医术名满京中,又是左街正僧录,自然是第一个被点上。

一餐宾主尽欢,吃完之后,闲聊片刻,韩冈便起身告辞,郭逵也没有多留他。

韩冈与郭逵不可能走得太近,他也没必要与郭逵走得近。

郭逵只要不犯文官忌讳,谁也动不了他。他外面有着个贪于财货的名头,其中有几分为真,又有几分是以秦将王翦为榜样,外人都无从得知。但韩冈与郭逵太过接近,却会引起士林的议论——士大夫难以容忍一个投效武夫的士人——这对他的名声不利。尽了人情就行了,君子之交本就疏淡如水。

辞了郭逵、郭忠孝父子,韩冈离开依然熙熙攘攘的大相国寺,带着一众伴当上马返家。

回到位于旧城右军第一厢的常乐坊的家中,却见章惇正坐在偏厅里,冯从义下首陪客,另外一名客人则是很久不见的路明。

见到韩冈走进来,章惇也不管着厅中还有冯、路二人在场,劈头就道:“玉昆,你好悠闲!”

韩冈依然悠悠闲闲,跟路明打过招呼,坐下来问道:“不知出了何事?”

“何事?”章惇都为韩冈发急,“就是你太悠闲出的事!”

论起知情识趣,察言观色,商人不会比官员差上半点。见着章惇的口气不对,冯从义和路明立刻找了个由头,便一起走了出去。

章惇对于朋友,算是掏心窝子的性格。苏轼经常因为乱说话而得罪人,章惇就时常写信去告诫。他与韩冈的交情虽然参杂了许多政治利益上的成分,真说交情还没到推心置腹的地步。但韩冈的为人行事,章惇很是欣赏。过去两人互相帮了不少的忙,政治利益紧紧相连,现在眼看着韩冈的态度被吕惠卿所疑忌,便不能不为他担心。当然,也是怕着让人渔翁得利。

章惇知道韩冈自有盘算,乃是按照预定的步调在走,但别人可不会按照他步调来行事:“玉昆。若是别人判军器监,天子绝不会有多余的期盼,只要能看到军器精良就够了。但你可是在天子面前亲口许诺,要在军器监一展长才,现在半个月不见动静,连封文书都不发,天子难道会没有想法?!”

韩冈早是胸有成竹,章惇的焦急一点也没传染到他身上,只是在风清云淡的笑着:“韩冈一早也说过会萧规曹随吧……”

韩冈轻描淡写的态度,弄得章惇仿佛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心头怒意上涌:“玉昆,我不会问你到底打算做什么?只是想你早一点有所动作,至少让天子能看到一点东西。否则以天子的心性,不免会认为是有人在暗中阻挠你行事,吕吉甫也免不了会以为你现在的安静是在针对他。还是说,你当真有此心意?”

韩冈一笑,知道吕惠卿多半是有些受害妄想症,对自己猜忌过甚,也许转了年过来,他就要找个由头来整治自己了,以便将祸患提前给排出,故而才惹得章惇如此火急火燎。不过也有可能是吕惠卿故意摆出要针对自己的姿态,好引得章惇过来探底,至于章惇,或许也有顺水推舟的成分在。

可不管是什么情况,韩冈的计划无可不对人言,本来就是阳谋,无人能挡得了,并不需要多猜测对方的心思。随即站起身:“请直院随韩冈来。”

章惇半带着疑惑,随着韩冈一路走到书房中。

分了宾主落座,章惇打量着房内。韩冈书房的布置十分朴素,并没有多少摆设,仅仅用石灰粉了墙壁。房中的藏书也并不算多,刚刚摆满了一边墙壁的书架而已。靠着窗户的书桌,则是摆着文房四宝和几册书卷,整理得十分整齐。且又有淡淡的幽香漂浮在房中的空气中,这不是薰香的味道,而是女子所用的香粉味道,看起来韩冈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生活,过得很是惬意。

只是在房中的圆桌上,却放着一个木盆,大小像是用来洗脚的。出现在书房中,让人感觉很是别扭。而盆中还盛着水,水面上飘着一块木头,还有一艘雕工十分粗糙的小木船。

“这是?”

看见盆中的木舟,章惇就想起了韩冈对他说过的话,那个‘船’字是不是就应在这里。

韩冈拱了拱手:“韩冈想请教直院,不知直院可知为何木舟能浮于水上?”

章惇知道韩冈不会白白发问,左思右想却想不透韩冈问话的用意,以及陷阱何在,犹犹豫豫的说道:“因为木头比水轻……”

“说的没错。不过确切的一点说,应该是同样体积的木头要比水要轻。不能说这张桌子,比盆里的水要重。……固定体积的重量,我称之为密度。比如说一升水,一升银,一升铁,一升木头的重量都不一样,也就是说它们密度都不尽相同。”

对于各种单位的定义是物理学的重点。重量、质量的差别暂时还不便提出来,但密度、速度等单位,就必须加以明确定义。

章惇听着点点头,虽然没有完全明白,但大体意思还是了解了,“也就是说密度比水轻的会浮在水上,而比水重的,会沉在水底?”

“正是这个道理!石头密度大于水,所以沉于水底,而油密度小于水,故而浮在水面。”韩冈很欣慰的说着,他这两天给妻妾灌输密度的定义,可是费了一番功夫。不比章惇,说了就明白了——自然,其中也是因为有了经验的缘故。

韩冈拿起桌上的一个小银碗,丢进盆中。只见着银碗浮在水面上飘飘摇摇,“现在问题来了。银的密度远比水要大,也就是同样大小的银要比水重得多,那为何银碗能浮于水上?”

“……银碗中空,压平了就沉水了。”章惇沉吟了一下,方才给出了回答。抬眼反问韩冈,“此一答当是人尽皆知。”

“的确,银碗能浮于水上,就是因为中空之故。所以将银碗改成铜碗,也当同样能浮于水上。”

“自是当然。”章惇的回答越来越干脆。

韩冈点了点头,又问道:“如果换成铁呢?”

“铁?铁碗……不对,是铁船!”章惇终于反应过来,猛然间蹦起,目瞪口呆的指着韩冈,“玉昆!你这是要打造铁船?!”

“只要算准了船只的自重和尺寸,行驶在水上的铁船也的确能造得出来。不过这仅仅是一部分而已,辨明了其中的道理,能造的东西多了,可不仅仅是铁船。”韩冈看着章惇的目光宁宁定定,“直院可知其中道理何在?”

章惇坐了下来,沉声道:“玉昆,你就别卖关子了,直说好了。”

章惇对韩冈一心倡导格物致知之说的坚持,其实也算是挺佩服的。当初韩冈在御前亲手验证了轻物重物同时落地,将格物之学搬上台面。章惇在荆南听说之后,对此也生了兴趣。但当他回去对着院后的一从竹子看了一个晚上,怎么也格不出个眉目。竹子随风而摆,吟诗作词不难,可换成是格物,却到底要格个什么?章惇想不出来,脑筋也始终转不过来。

韩冈倡导的学术,看似平平常常,平日里都随处可见,可只有说破了才让人恍然大悟。章惇已经放弃了在这上面花费时间和精神,他要做的事太多,可没有韩冈分心多用的本事。

韩冈微微一笑,将摆在桌上的一叠绢纸装订而成的册子递了过去,封皮上只有简简单单的四个字——《浮力追源》。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44章岂惧足履霜(中)

政事堂位于皇城西南角,与西面的枢密院相对而置。故而一为东府,一为西府。

论起建筑并无多少出奇的地方,既不如宫中诸殿的宏伟,也不如禁中楼阁的秀美,甚至都远不远比不上皇城之外,飞桥如虹、五楼勾连的樊楼。

但这座有二十余座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就是大宋不可或缺的中枢。天子不过一人而已,勤政纵如祖龙,一天下来也不过批阅数担尺牍。而每天呈送到中书门下的公文,又何啻千万?!没有群臣襄助,天子根本治理不了幅员万里的国家。

从参知政事的公厅望出去,窗外的梧桐光秃秃的,不见一片绿叶。梧桐之后,就是一堵院墙,多年未有整修。墙面上的石灰早掉光了,透出了内里砖石的斑驳。与其说有着古意,还不如说是残破。

这座院子的景致,甚至不及中书都检正所在的公厅,那座院落中尚有几支腊梅,此时当是已经临风绽放。

但高处的风景就是不一样。

吕惠卿尚记得在乡里时,他往往喜欢登上乡中的后山。对人说性喜山水,但吕惠卿真正喜欢的,还是站在高处向下俯视的畅快。立于山岩之上,村落人居,城池河流,尽收眼底。

如今他已经站在参政之位上,俯视天下群臣、亿万生民。张起清凉伞,这样的畅快即便金榜题名也是难以比拟。就不知坐在宰相之位上,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收回视线,来此干谒的官员犹在絮絮叨叨,可说了一大通废话,却半点也不见说到正题上。问着他任官当地的风土民情,又是张口结舌,驴头不对马嘴。

吕惠卿心中大感不耐,此辈何堪使唤?说了句点汤,便下了逐客令。

点汤送客,吕惠卿起身将其送到厅门前——过往宰相迎客送客,都只是从交椅上站起来就足够了,而执政也只须多送两步。但到了富弼为相之时,却都是殷勤的送到门前。富弼此举,在士林中大受好评,之后便沿袭下来,如今已经成了定例。

今天按照定数需要接见的官员,这是最后一位

吕惠卿坐回来,看着衙中小吏上来将杯盏给撤去,看看时间,已经是黄昏,暮鼓很快就要敲响。今日并非他值日,吕惠卿准备收拾一下就回家去。今晚在家里,还有些官员、士子要见。在家中接见的客人,可不像方才的那一位,是依照制度被安排上来干谒宰执的官员,而是吕惠卿真正有心招揽驱用的。

正亲自收拾着要带回去的文案,就见自己的弟弟吕升卿走了进来。

今天是吕升卿侍奉天子经筵的日子,吕惠卿一见到他,便当头问道:“今天经筵上,天子可说了什么?”

“……倒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吕升卿试图将问题糊弄过去。

吕惠卿了然一笑,必然是又被天子给问住,没有及时回答,靠了沈季长帮忙。见着弟弟脸上的尴尬,吕惠卿暗叹了一口气。缺乏捷才那还真是没有办法,并不是答不出,而是一时想不及。

吕升卿干笑了两声,转头看着外面,“方才出去的那矮个儿的京官可是来干谒的?怎么见他骂着出了院去。”

“是吗?”吕惠卿随即提起笔,在桌上名单的最后斜斜一划,将一人的姓名给勾去。怨望,不论是天子还是宰执,他们都不希望看到与这两个字沾边的官员。

见到了吕惠卿笔杆的动作,吕升卿犹豫着,“不须如此吧……”

“此辈庸碌短浅,何堪驱使?空食俸禄,尚不及乡里一俗吏。”吕惠卿丝毫瞧不起这一干庸人。

吕升卿也不会为此与兄长争辩,坐了下来:“外面现在正热闹着,方才就见着后妃去大相国寺祈福回来。太皇太后的病情,看来当真有些不妙。”

“几天前天子招了智缘入宫,开了几剂汤药,到现在也不见有什么效用。不过太皇太后自有神佛庇佑,倒不必太过担心。”吕惠卿心口如一,他自己当真是一点也不担心。若没了太皇太后,宫中便是又少一掣肘,反而是桩喜事。

“不过太皇太后已然年近花甲,身子骨的确是一日弱过一日。说不得过几年,内宫之主要换成保慈宫了。”

“此事勿要多言,自随它去。”

即便换成脾气倔强的高太后主持后宫,吕惠卿也无所畏惧。如今的这位皇帝为人纯孝,不过在祖母和生母之间,却是与太皇太后更为亲近。太皇太后加皇太后都没有动摇到天子坚持变法的心意,若只剩高太后一人,如何还能做到?除非天子寿数不及其母,接位的新帝又是年幼,否则完全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