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是秦二世(华夏)-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此同时,翁仲部五万余人的玄武军并两万余人的民夫也自南阳进入衡山郡。衡山全郡也就一城,正是郡治邾县(后世湖北黄州)。翁仲没有绕道,而是直接沿着大别山东麓杀奔九江郡的安丰县(后世河南固始县东南)而去。
胡亥和尉缭等人反复商讨,认为如今既然楚项余孽同子婴、赵佗所在的南越已经勾结在一起,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集中全力消灭掉一方,如此就不用担心两方苟合在一起。
翁仲所统领的玄武军虽然只有五万余人,但是却可以说是这天下攻击和防御最为厉害的部队。
除非项梁发现大秦数十万大军压境连反抗都不反抗,直接领着数十万凑起来的楚军朝南越方向逃窜,不过这种可能性实在太小了。
先不说胡亥此次出动的大军其实同楚军兵卒人数差不多,就算秦军要比楚军多上一些,胡亥也相信项梁不会丢下江东和寿春直接去投靠子婴。
寿春和江东,对楚国、对项氏一族的意义实在是太过重要。
所以,胡亥根本不担心翁仲那五万余人,哪怕是面对十余万楚军,胡亥也相信翁仲能够一战而胜。
在楚军眼皮子底下,进行大规模的军力调动,而且还不被楚国发现显然不太现实。
所以在当初刚刚到达淮河北岸的时候,冯劫和韩信两人就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距离淮河较远的地方安营扎寨。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虽然秦军没有发动进攻,而楚军也没有想要渡河的趋势,但是两军之剑的明争暗斗在这月余时间内却是一直没有停下来过。
其实主要都是项梁派过河的斥候,冯劫和韩信都知道楚国都城就在对面,项梁也跑不了,而且皇帝还特意说过不用派遣斥候过河去打探楚军的虚实,所以秦军其实一直处于防守状态。
一个多月,双方的斥候各有死伤。
一个多月,冯劫和韩信都按兵不动,项梁也早就摸清楚了两支大军的虚实。也渐渐不再做无所谓的牺牲,毕竟在同秦军斥候的暗战中,居于下风的始终都是楚军。
就是在这样一种错觉下,韩信在留下千余个兵卒照常的升起炊烟,照常巡营之后,十万大军趁着黑夜悄悄离营而出,项梁硬是一点不知道。
而在韩信远离大营数百里都快出了泗水时,冯劫也趁夜移兵东进,采取的是同韩信一般的招数。
第二天,也就是九月初九,青龙和白虎两支大军同样也是二十万人,分别进驻了冯劫和韩信留下的大营。神不知鬼不觉的完成了交换。
寿春附近大规模的兵卒调动,声传数十里,刚刚到进驻冯劫和韩信大营的徐闯和杜腾两人很快就得到了消息。
楚军调动,显然是要有所动作了。
两人聚在一起默默的观察半响,低声私语几句之后就各自回营。似乎根本没有将河对岸楚军的调动放在心上。而在楚军斥候看来,似乎河对岸的秦军根本没有什么动作,甚至连基本的警戒都没有增加,一切如同往常一样。
当然,如果他们能够进入两处大营就会知道,大营里面已经是一片战前的紧张气氛。
徐闯和杜腾两人其实都没有想到,项梁会主动渡河先对秦军发起进攻。他们只是以为,楚军在防备秦军可能渡河的进攻,甚至两人还以为冯劫和韩信的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让项梁发现了自己这两路大军到来才会如此。
如此过了三天,喧闹的寿春也逐渐安静了下来。
九月十四,本应该是一个满月云稀的日子,但是在今天,整个江南大地却是被浓浓的黑暗所笼罩,陷入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之中。
新楚九江郡,寿春以东一百余里的曲阳城(后世安徽凤阳县附近),老早的就陷入一片黑暗之中。整个曲阳城内外,看不到丝毫的灯火。
如果这个时候有人能够在黑夜中视物,就会发现,小小的曲阳城周围,无数的黑影密密麻麻的矗立在曲阳城外的淮河岸边,或站或躺。
蓦然,在曲阳对面的淮河北岸,突然闪过几道亮光,紧接着又是连续两闪,随后就归于黑暗。如果不是刻意盯着,很多人都会以为那是错觉。
曲阳城外,一座被遮蔽的严严实实的大帐中。
一道黑影从黑暗中奔出,单膝跪地抱拳对着大帐低声道:“禀大将军,对岸的斥候已经发来信号。”
听到这声音,原本一片死寂的大帐,陡然掀开一道缝,大帐内昏黄的灯光随着这掀开的帐帘顿时泄出一条明亮细线,一道人影闪出,随即很快将帐帘堵上。
“命江东子弟上船渡河!全军断有有喧哗者,杀无赦!”
第五章 兵临城下
冯劫和韩信之所以会在黑夜移兵东进,无外乎是为了防止项梁得知对岸秦军撤走,而突然渡过淮河。毕竟韩信十万大军一走,淮河对岸就剩下冯劫一路大军,满打满算也不过十余万人而已。
更何况,冯劫和韩信两路大军,虽然有二十万之众,但是冯劫那十万大军里面有九成都是蒙恬从巨鹿赶来支援胡亥的时候带过来的。
这近九万的兵卒,都是李左车先前在巨鹿叛乱的矢耦纠结起来的乱军,随后虽然蒙恬在巨鹿训练了有月余时间,更换了秦军制式的铠甲和兵械,甚至里面很多中级将领都是以前九原军充任,但是这批兵卒的战力不要说同从灞上大营出来的五大军团相比了,估计就连之前王离统领的那十余万咸阳卫卒也是相差甚远。
毕竟,不管怎么说,王离统领的咸阳卫卒可都是大秦正儿八经的正规军。而且里面有很多都是先前参加过大秦统一大战的老兵。
当然,这只是冯劫这十万大军同徐闯和杜腾两人统领的青龙和白虎两支大军相比。如果换一个角度,让冯劫这十万大军同韩信的十万大军相比,冯劫显然要比韩信要幸福的多。
不过有一点,韩信手中有两万材士营精兵。
材士营,其实在大秦就相当于士官学校。材士营,顾名思义,都是人才,都是士!
材士营里面的兵卒,一般情况下都很少直接上战场,只有大战才会让这些勇猛善战的人充当前锋。当然这也是给材士营兵卒的一种锻炼。
章邯和赵佗其实都曾经在材士营中呆过一段时间。章邯更是曾经的材官将军。
韩信十万大军,除掉两万跟他从咸阳出关的材士营兵卒外,剩余的八万兵卒都是当初王离收拢在陈县的张耳陈余的残兵,也就是普通老百姓,稍微精锐点的兵卒基本上都被杀光了。
这八万人,都是当初李信从陈县撤走时,留在三川敖仓的,然后被胡亥大手一挥全都划到韩信麾下了。
在淮河北岸驻扎的这一段时间,冯劫和韩信两人都没有闲着。本就因为魏豹之事生了间隙的两人,即便在扎营的时候依然选择了互为倚角之势,但是两人却是从来没有来往过。
两人都知道,如果被项梁钻了空子,两人都没有好果子吃。不过两人虽然没有来往,但是却都观察着对方大营的动静,暗中较力。
较力的后果就是,两人麾下的兵卒都在淮河北岸苦训了月余时间。虽然是闭门造车,却也比先前好了不知道多少。至少令行禁止算是能够勉强做到了。
两人移兵东进,谁都没有想到项梁会在两人刚刚离开不久就马上开始了渡河。
……
五十余艘小型楼船,没艘能够装上最多百余个兵卒,一次五千人。再加上偷偷摸摸砍树建造起来的简易竹筏,一次能够过河两万余人。
在项梁的严令下,整个渡河的过程楚军都如同做贼一般,摸黑进行。很多的兵卒都会不小心一脚踏空掉进河里。好在楚军基本上人人会水,除了少数倒霉的没有爬上来,被河水冲跑,大多都能活着再爬上岸。
项梁不是没有想过找一处浅滩,直接渡河,但是寿春地处淮河中游,如果要找浅滩至少要走上数百里到上游或者下游才行。
如此一来,数十万大军走上数百里先不说对岸的秦军会不会发现,光是这赶路所花费的时间就要远远超过直接渡河的时间。
楚军明明可以数十万大军就坚守在寿春。寿春上下淮河浅滩所在之地,项梁早都已经派人把守。秦军如果要拿下寿春,首先就必须渡河。而要渡河,楚军以逸待劳,至少要比同秦军硬碰硬要来的强。
所以,项梁再三斟酌还是选择了在曲阳黑夜渡河的做法。
项梁和张良、范增等人商议过。用最快的速度赶在秦人大军到达之前,将对岸的二十万秦军先锋都给灭了。然后马上退回到河对岸,严守淮河沿岸,等待着张良和项羽这路大军将山东等地都搅成一团浆糊之后,秦人必然要分兵前去剿灭项羽这路大军。
腹地之中有十余万大军,能够造成的危害除非秦人脑袋被门夹了,否则一定会分兵。只要秦人分兵,那么寿春的危局就解了。
有淮河天堑在,而且还是防守基本上没有楼船、没有水军的秦人,项梁如果再不能挡住秦人,那么他真的可以直接拿剑抹了自己的脖子。项氏一族的荣耀都会被他丢尽。
一切的设想都是美好的。
楚军渡河同样也是异常的顺利!
从头到尾。秦军两处大营根本没有任何动静,斥候也仅仅是出营不过二十余里。隔着百余里地,怎么可能发现的了在下游渡河的楚军。
三十万大军,经过半夜的折腾,等到所有的楚军都渡过淮河,天已经蒙蒙亮。
这个时候,远在咸阳的胡亥应该是刚刚起床,整个咸阳的百姓都沉浸在即将举行册后大典的兴奋之中。
大军渡河之后,项梁以及吴芮、宋义等一干高级将领也紧随在后,尽皆渡过了淮河。如今九江各处的军队,除了昭屈景三族的兵卒驻守寿春外,其余的军队都归项伯统领。
项梁更是命项伯亲自坐镇寿春西面门户安丰城,统领七万大军严防死守从武关南下的翁仲五万玄武军!
大军尽皆渡河,而且异常的顺利,让项梁算是彻底的放下了一颗一直悬着的心。毕竟淮河北岸可是有着二十万之众的秦军,如果秦军发现楚军渡河,半途截击的话,后果可以想像。
蒙蒙亮的天,项梁仅仅催动大军前行了不到三十里,就命令寻找一处隐蔽之地安营扎寨,让一众大军好生休息。
如今距离秦军最东面的大营还有五十余里,数十万大军白天行军必然会被秦军斥候发现,秦人以逸待劳,项梁对自己手下的大军实在是不放心。
所以项梁还是决定白天让大军休息,等趁天黑之后赶路,明日清晨直接袭营。只要先击破秦军一处大营,仅剩十万秦军,大军挟大胜之势,必然也能够一举而下。
……
战斗首先发生的地方不是淮河岸边,而是楚国都城寿春门户,安丰城。
翁仲大军从南阳郡一路南下,沿着大别山东麓直奔寿春门户西侧安丰(后世安徽省寿县境内)。翁仲是九月十四晚上到达距离安丰城五十里的小河乡,并在小河乡安营扎寨休整一晚。
项伯本身就没有一点军事才能,项梁之所以会派项伯前来安丰坐镇,其实是为了看住自己那五万调入安丰驻守的“百姓军”。
稷下学宫传来的消息中,并没有秦军各个军团详细的介绍,项梁想当然的以为只有五万普通秦军。虽然先前项梁曾经在成武碰到过玄武军,并且还跟玄武军厮杀过,但是这并没有引起项梁足够的重视。
其实在很早以前,大秦就有重甲士卒,而且人数还不少。所以项梁想当然的以为自己碰到的是秦军以前曾经经常出现在战场上用作攻坚的重甲士卒,虽然那重甲士卒都换了那样狰狞的兵器。
以前大秦的重甲士卒身上穿戴的是青铜铠甲,青铜的硬度和抗打击能力显然不可能和精铁相媲美。
项梁对西路秦军的重视不够,再加上项伯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既然老弟项梁将自己派来安丰,那显然安丰是没有危险的。这也直接影响了项伯对西路南来秦军该有的警惕。所以来到安丰城第一天,项伯就收下了安丰县令奉送上来的美貌小妾,有美人相伴,哪还记得自己来安丰主要是为了做什么。
主将如此,下方那些本就是乌合之众的兵卒和将领那就更不用说了。
项伯照着项梁的嘱咐,命令斥候探查方圆三十里,而出去的斥候却是直接将范围缩小了一半有余。有的斥候队更是连十里的距离都没有探查到。出了安丰城就不知道跑到那个地方喝酒、搂着美人去了。
被项梁掳掠而来的泗水、陈郡、砀郡百姓,生活本就艰难,背井离乡的来到九江生活可想而知。卖儿卖女只求几餐粮食的事情,更是遍地都是。连带着这些摇身一变成为楚军的百姓,也有了买娈童幼女的本事了。
等到身在安丰城正搂着新收小妾睡觉的项伯收到手下将领禀报秦军到来的消失时,翁仲玄武军前锋已经逼近到了距离安丰城不到十里远的地方。
这不是斥候探查到的,出去探查的斥候都被玄武军斥候给宰的一干二净。数万大军前行,还是白天,根本不可能隐瞒的住行踪,而且翁仲也没打算隐瞒行踪。
捉到的楚军斥候,还没有问,就已经竹筒倒豆子般将安丰城如今的兵力多少、主将是谁,甚至于连项伯收了个小妾天天在安丰城内饮酒作乐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翁仲更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七万乌合之众,如何能挡得住自己这五万余皇帝花了无数心血建立起来的玄武军?
等到项伯从温柔乡起来,颤巍巍的爬上安丰城头时,五万玄武军已经兵临城下!
第六章 胆气俱失
翁仲南下九江的玄武军并不是全都装备了重甲的步卒。
胡亥依靠灞上大营建立起来的五大军团,除虎贲军将来因为常驻关中有二十万人之外,其余白虎、青龙、朱雀、玄武四大军团尽皆都是十万人,当然如果算上每个军团主将配备的幕府(参谋}人员以及斥候营、劳役和后勤的话,应该会超过十万。
十万玄武军,三万重甲步卒,七万重甲骑兵。不过除了三万重甲步卒尽皆装备齐全外,另外七万重甲骑兵只有三万余人配备了合适的战马,剩余三万余人的重甲骑兵因为没有合适的战马而暂时转为穿着骑兵重铠的重甲步卒。
当然,这些由骑兵临时充当的步卒手中的武器也都是一丈余长、有点类似后世唐王朝时步卒盛行的陌刀一般的大刀。
这还是胡亥专门为他们赶制出来临时使用的一批武器。因为他们在战马上用的武器并不是这样。
本身翁仲统领的是七万余人的玄武军,随后被胡亥抽调了两万回去。也就仅剩五万人。五万玄武军,其中有两万真正的重甲步卒,一万由没有战马的骑兵组成的步卒,还有两万重甲骑兵。
除了这五万玄武军兵卒外,还有数百辆箱车以及两万余人从咸阳征召赶来支援翁仲的劳役和民夫。这些人主要是负责后勤工作的。
玄武军攻击是很犀利,但是对后勤的需求也很重要、因为他们那百十来斤的重甲不可能天天随时穿在身上。
为了一战而下安丰城,翁仲出动了四万大军!大营之中只留下了五千重甲步卒和五千重甲骑兵驻守。可以说是倾巢而出了。
项伯颤巍巍的站在城墙上,手搭凉棚往城墙下看去。
这一看不打紧,项梁差点没有直接一头载下城墙。
城墙下,四万玄武军兵卒正在列阵前行中。
统共五万玄武军,两万配备了战马的重甲骑兵,一万下马临时充当步卒的重甲骑兵,两万身着全身板甲的重甲步卒。
留下五千重甲骑兵和五千重甲步卒驻守大营,一万五千人的重甲骑兵,五千人骑兵步卒和一万五千人重甲步卒,这是翁仲用来攻打安丰城的全部兵力。
阵形最前方是五千一手持一丈余高外镶铁皮厚达数寸的巨大木盾、一手持三尺晶亮长刀、身穿鱼鳞铠甲的玄武军原重甲骑兵。
在这五千重甲骑兵中间是由数百个手持巨盾的兵卒,他们扛着数十张巨大的长长云梯!
每个玄武军重甲骑兵的要求虽然因为战马,而将身高同重甲步卒的挑选降低了一个档次,但是气力什么并没有发生改变。
所以这些对普通人而言称得上巨大的木盾,在他们手中并算不上什么。反而能够更好的保护他们本就裹着铠甲的身体,提供给他们最大的防护。
三尺长刀,肯定不是同真正的玄武军重甲骑兵在战马上使用的那样用长柄陌刀。本身玄武军装备的设定上并没有考虑到攻城战这一块,毕竟以玄武军重甲步卒身上那坚硬的铠甲。先不要说他们能不能上的去那高高的云梯,就他们的重量而言,那长长的云梯怕是站不了几个人,不用守城的敌军破坏,就先自己断掉了。
而玄武军重甲骑兵身上的鱼鳞甲相对于重甲步卒身上那些铁罐子似得钢铁板甲就要轻上许多,不过即便如此,这些重甲骑兵身上的重量也不轻。
所以,在考虑到翁仲这路大军将要面临攻城作战的情况下,胡亥专门命尚坊赶制了一批三尺长刀、镶着铁皮的丈余木盾和经过特别加固能够承受巨痔旎易折断的攻城云梯。
这些攻城器械和兵械,都是跟在玄武军之后征召的劳役民夫运送来的。
如果,胡亥不给翁仲配备这些东西,那么翁仲这路玄武军在碰到城池的时候,就只能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强攻破开城门而入;第二个就是轻装上阵,抛弃掉玄武军最大的依仗,当然也是如今在攻城的时候最大障碍,全身重甲。
好在,胡亥想到了这点,不然翁仲这五万玄武军即便能够一路攻城掠寨,怕是到最后也剩下不了多少人。毕竟,抛弃全身重铠之后的玄武军,就只有血肉之躯了。
在五千手拿巨盾长刀的玄武军重甲骑兵身后,是五千褪去铠甲仅着单衣的推着经过改良之后大型连射弩机的玄武军重甲步卒。他们今天主要负责的就是用大型连射弩机压制城头之上抵抗的楚军。
在这五千重甲步卒左右两侧是各两千五百人分成五列站立的身穿鱼鳞甲的玄武军重甲骑兵两个方阵。如今全副武装的他们除了随身携带的陌刀之外,还有一只三连射强弩。
大秦的强弩,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采用后世欧美直到十七八世纪火枪出现之后才逐渐摸索出来开始使用并在华夏大地“大发神威”的三段循环射击的方法。
只是也许是因为尚武的关系,秦军的弩兵同样也会上阵厮杀。所以秦军在接战的时候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还是选择了一股脑的将强弩中的弩箭抛射而出,然后上阵搏杀。
这样确实能够极大的提升军队的士气和对敌时的勇气,以及他们适应战场的能力。但是即便能够胜利却也往往会产生巨大的伤亡。
在胡亥的思想中,能够少死一个人就少死一个人。
虽然真刀实枪、刀刀见血的厮杀最能锻炼出铁血之师,但是能够减少伤亡还是少些的好。冷兵器时代,其实没有军种的区别,因为任何一个兵种都会有上阵的机会。
在这一万人身后,则是分成三个方阵、每个方阵五千人的重甲步卒。前中后三层,最前方拿着巨盾的鱼鳞甲步卒将是作为攻城的绝对主力。
而在他们身后的大型连射弩机方阵和两翼的强弩方阵则是主要用来压制和杀伤城墙上的守卫兵卒的。而在这一万兵卒身后则是一万抬着巨型撞城锥的重甲步卒。
他们将会在合适的时候出动,直接用撞城锥撞破城门,进入安丰城。
除了云梯、巨盾是由胡亥命随后赶上来送粮草和辎重的劳役送来的外,翁仲这路南下的玄武军其实没有携带任何在秦军中属于标配的大型云车、塞门刀车等攻防器械,更是没有一具。
当然,即便如此,整个玄武军近五百具的大型连射弩机和两万张小型强弩,已经足够傲视如今任何一只楚军的配备了。
而在大型连射弩机一项上,即便有子婴的支持,楚国如今依然不超过一千具。而且都是老旧货,至于强弩,虽然子婴给楚项陆陆续续送来十余万只,但是如果分配给近四十万的楚军使用的话,那基数就一下变得可以称之为稀少。
在延绵数百米的玄武军攻城方阵左右两翼,则是分别五千全副武装的玄武军重甲骑兵,还余五千重甲骑兵则是驻足在大阵后方掠阵,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事件。
整个攻城大阵,井然有序,缓步踏着有力的步子,如同洪荒猛兽般,朝着已经在瑟瑟发抖的安丰城逼近而来。数万秦军漆黑澄亮的铠甲和锋利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烁着森冷的光芒。
还没接战,项伯光是看城墙下这股黑压压秦军压过来的气势,本就在年轻貌美的小妾身上折腾的有些两腿发软的他,更是只感觉自己站都站不住了。
“大人!”旁边跟着项伯一起来安丰城的项益眼见项伯脸色苍白身子摇晃连忙扶住项伯。
“这可如何是好?这可如何是好啊!”项伯被项益支撑住才没有瘫软在地,失魂落魄的低声喃喃道。
听到项伯口中的低语,项益才知道自己这位远房叔父还真的是被秦军气势给把腿吓软了。眼中的鄙夷一闪而逝。
项益可以说是项氏一族年轻一代中仅次于项羽的人。当然,如今的项氏一族确实是人才济济。只不过因为项羽的武力值太高,光芒太耀眼所以遮掩了很多年轻族人的光辉。
这次派项伯前来安丰城驻守,项梁为了保险起见将一直跟随在他身边的项益派来跟随项伯,就是希望如果有事项伯能够有人帮忙拿个主意。
尤其是在行军打仗上,项梁很清楚自己的这位兄长的本事。
“大人,末将看城下秦军顶多四五万人,而如今安丰城内有七万大军,我等有坚城据守,城中火油、滚石檑木无数,秦人想要攻占安丰如痴人说梦。
再然则,末将已经命人前往禀报在寿春城中坐镇的范增大人,我等只要坚守数个时辰,寿春十数万大军就会赶制安丰,那时大军前后夹击,这数万秦军唯有败亡一途。而城内还有十余万百姓,这些人我等都可以征召他们上城坚守,如此安丰定能安然无恙矣!”
项益扶着项伯站好,大声道。
这话不仅说给项伯一人听,更是说给城墙上其余同样在看到秦军森严阵容后两股颤颤的楚军兵卒听。
他敏感的发现,城墙之上不仅项伯差点瘫软,其余那些原本吊儿郎当站在城墙上的兵卒在看到秦军压过来的时候,还没有接战都已经有被秦军气势吓破胆的趋势。
项益很清楚,这个时候必须要提升起守城兵卒的士气,不然怕是如此秦军,只需要一波攻击就能登上城头。
安丰城丢了,寿春就将直接暴露在秦军的锋芒之下。(未完待续)
第七章 隆隆战鼓
项益同样很清楚,这个时候面对突然出现在城外的秦军,再追究斥候亦或是罪魁祸首项伯的责任已经没有任何可能。
如今,最大的威胁不是城外的秦军,而是城内这数万面对秦军已经胆气俱失的楚军。当然,如果他们能够称得上是兵卒的话。
看看城墙下挟着泰山压顶之势碾压过来的黑森森秦军,项益再看看城墙上一个个两股颤颤、甲歪盔斜、面色苍白的楚军兵卒,心中只感到一阵无力。
对比委实太过鲜明。
这个时候,项益已经肯定,大将军项梁不知道从何处得来的情报显然有所错漏,又或者说根本不太详细。因为他只说秦军有数十万大军分别出函谷关和武关南下,却是根本没有提及秦军是否为精锐,是骑兵还是步卒。
而城墙下这支秦军,项益却是曾经见过,他见到玄武军的位置正是当初项梁千里迢迢前往成武想要诛杀胡亥的时候。
不过那一次,跟随胡亥秘密东巡的玄武军统共也不过才两千人。虽然在那一战中玄武军的战力,让项梁等一干楚军将领都心惊胆颤,但是却也并没有太过放在心上。
毕竟,在那一战中玄武军虽然防御无匹,攻击无敌,却也同样暴露了大量的缺陷。
如此沉重的全身铠甲,先不说需要花费几何才能打造的出来,真正能够将这一身全身重铠穿在身上依然活动自如、并且能够上阵杀敌的人又能够有多少?
而且项梁、张良等人从项羽口中,也发现了重甲步卒在面对天气和地势上的缺陷。如此沉重的铠甲。而且还是全身的,在天热之时怕是根本不用上战场了。仅仅是穿上就能够将人闷死,如果在上战场厮杀,怕是还没走出两步,就已经自己先被这铠甲给闷死了。在冬天,气温太低的情况下,兵卒保暖同样也是一个大问题。
铠甲如此之重,不仅对兵卒的要求很高,对地形同样如此。平原和爬山显然不是同一个概念。旱地和湿地更是大不相同。
重甲步卒。所能发威威力最大的地方,显然最好是在天气不太炎热或者天气又不太冷,并且还是平原上。泥泞地带也不行,机动性和局限性都限制了重甲步卒威力的发挥。。
如此众多的缺陷,让项梁等人认为秦军即便训练了一些全身覆着重甲的、防御无匹攻击犀利的兵卒,也定然不会太多。
数千的重甲步卒,在面对动辄数十万大军厮杀的混战时。所能起到的作用实在是有限,尤其是在特定的地形和天气下。毕竟重甲步卒优势明显,缺陷同样极为明显。
所以从一开始,在成武发现出现在胡亥身边的这群全身包括头脸都被包裹在铠甲下的兵卒时,项梁先是一惊,随即在看出大秦重甲步卒的缺陷之后就没有太过在意。
在项梁等人看来。有着这样的缺陷也就意味着秦军不可能花费太大的气力和钱财来专门整出这样一支军队出来。
但是,如今出现在安丰城下的数万秦军,项益放眼看去尽皆都是如那曾经在成武县城出现过的秦军重甲兵卒一般,全身都覆盖着森冷的漆黑重铠,手中拿着的同样也是那狰狞的恐怖大棒。
显然。无论是项梁还是张良、范增等人,都估算错误了。秦军不仅真的组建了这样一支重甲兵卒。而且人数也远远超出所有人的预料之外,足足有数万人之众。
数万全身覆着重甲的步卒,而且现在已经进入深秋,天气已经不像是在成武那个时候一般炎热,九江虽然属于江南之地,河网密布,但是却大多都是平原旷野,少有高山大岭,正好给了这些笨重的重甲步卒发挥威力的契机。
数万重甲步卒,已经基本上可以左右一场数十万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