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3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事情,就是团结内阁里面的巨大部分,鼓励刘遵宪,这样就能够达到目的了,皇上也不好说什么。
钱谦益已经开始提出来官吏任命的事宜,想着安排一些东林学子进入朝廷,周延儒已经表态了,这方面可以考虑,因此钱谦益的态度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下一步周延儒就需要与陈新甲多商议了,两人能够统一认识,内阁就可以发挥出来重大作用了。
正是因为考虑这些事情,所以周延儒不想尽快的启动与后金鞑子的谈判事宜。
今日在养心殿,皇上看了济尔哈朗的上书之后,专门讯问了谈判的事宜,周延儒的回答是非常得体的,认为在这件事情上面,朝廷不需要着急,需要端出架子来,后金鞑子是来臣服朝廷的,不算是什么谈判,既然要臣服朝廷,一切就要按照朝廷的规矩来。
一席话说得皇上连连点头,很是高兴。
“周康,贾吉涵说什么没有。”
“贾吉涵表达了对老爷的敬重和仰慕,说是想着能够再次见到老爷,小的回复了贾吉涵,老爷的事情很多,没有时间见贾吉涵,贾吉涵还说了,这次皇太极是诚心想着臣服大明朝廷的,庄妃和福临都在使团里面,若是朝廷不反对,两人可以直接成为人质,交给朝廷。”
“呵呵,后金鞑子真的是迫不及待啊,恐怕是想着朝廷暂时停止对后金鞑子的进攻吧,如今大军驻扎在广宁和西平堡,随时都有可能威胁到沈阳,后金鞑子坐不住了,他们以为,那个什么庄妃和福临来到了京城,就能够摆平一切吗,没有那么简单,对了,贾吉涵若是再次求见,你还可以见他,就说朝廷正在考虑这件事情,其余的什么都不要说。”
“老爷,小的明白了,只是这黄金如何处置啊。”
“尽管收下,这点黄金算什么啊,贾吉涵以为用黄金白银就能够搞好这次的谈判吗,也太小看我朝廷了,黄金封存好,明日上朝的时候,我会带进养心殿的。”
周康离开了书房,周延儒的脸上依旧带着微笑,再次闭上了眼睛,开始思考问题了,刚刚上任,他有着太多的问题需要思考了,如何吸取过去的教训,掌握最大的权力,这是他组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第一千零九十章人才难得
(感谢我在青藏高原投出了宝贵的月票,感谢不左不右选择走中间路线、魔盗团的打赏,谢谢了。)
京城里面的情况,苏天成还是能够知道一些的,这源于渠清泽在京城建立起来的暗线,也得益于朱审烜在京城留下的一些关系,登州距离京城不是特别的遥远,得到消息的时间也是很快的,故而京城里面的绝大部分动静,苏天成都能够掌握。
朱审烜、鹿善继和徐尔一等人,相继被迫致仕或者是软禁之后,苏天成就完全明白了,朱由检开始动手了,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天成特别要求渠清泽,加强对京城方面的暗线运作,必须要掌握诸多的信息,至于说后来在洪承畴、渠清泽等人面前,明白了志向之后,渠清泽自然明白京城方面情报的重要。
想要推翻朱家的王朝,想要使大明王朝真正的振兴起来,必不可少的是人才,这是颠扑不灭的真理,偏偏在这方面,苏天成运作不是特别的成功,曾经办起来中兴学社,可惜后来因为孙承宗的逝去,学社的规模慢慢的萎缩了,以至于让东林书院崛起,加之苏天成忙于征伐,几乎没有时间关心中兴学社的事宜,再说了,那个时候,苏天成没有想到颠覆朱家的王朝,只是想着能够让大明王朝振兴起来。
明确了志向之后,人才问题就摆到了台面上来了。
历史上的明末,并非是没有人才,恰恰是朱由检和朝廷不能够很好的使用这些人才,朝廷陷入到党争之中,崛起的东林书院,根本不懂治国之道。崇尚清谈和清高,醉心于争权夺利,导致本来就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在崇祯十七年轰然倒下了。
苏天成可不会继续这样的道路,他需要人才,需要真正的人才。如何使用人才方面,苏天成也是有着感悟的,说到底一条,识人用人的根本之道,还是在统治者自身,千百年以来都说如此,统治者能够弄清楚历史发展的规律,能够把握好舵,就能够驾驭好下面的文武大臣。不能够识别大方向,不能够有着准确的判断,不能够人尽其才,统治者就是累死了,也没有多大的作用。
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几百年之后都存在很大的争议,苏天成暂时不考虑那么多的事情,他最为主要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基本平等、和谐发展与经济高速发展的王朝,这个王朝需要用制度来行使权力。尽量杜绝以个人的喜好来决策的现象。
苏天成不是理想主义者,更不是空想主义者,有些美好的理想,就算是几百年之后都没有能够实现的,他可不会有那么高的要求,历史上的王莽就是很好的例子。典型的理想主义者,结局很是悲惨。
如何的使用和笼络人才方面,苏天成有着自身的感受,鹿善继、徐尔一等人,都是人才。都是必须要争取过来的,这些人认识到了朝廷之中存在的痼疾,只不过是那份僵化的思想,让他们选择了愚忠,只要能够让他们看清楚事实,还是有可能争取过来的,当然了,对于那些拼死也要维护朱家王朝的,苏天成也不会勉强。
造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苏天成非常的清楚,所以说他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杨嗣昌。
历史上的杨嗣昌,褒贬参半,不过实际接触中,苏天成明确感受到了,杨嗣昌的确是人才,至少懂得维护大局,知道什么事情是最重要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弃自身的荣华富贵,一心为着朝廷考虑,这样的品行就很不简单了。
京城里面发生的事情,苏天成都是知道的,朝廷的邸报依旧会到督师府来,杨嗣昌被突然的免去了内阁首辅的职位,这在苏天成的预料之中,只是苏天成没有想到,朱由检的动作如此的快,倒像是干大事的人。
杨嗣昌的处境是很不妙的,留在京城几乎没有任何的作用的,崇祯年间所有被迫致仕的内阁首辅,几乎都是回到了老家去的,应该说,杨嗣昌也不例外,这是苏天成的机会,他要想尽一切办法,这争取到杨嗣昌,可以想象,曾经的内阁首辅投靠了他苏天成,在大明各地造成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想要争取到杨嗣昌,困难也是巨大的,所以苏天成专门给鹿善继写信了,阐明了很多的道理,希望鹿善继看在孙承宗老大人的面子上面,到登州来帮助自己,同时苏天成在信函里面,委婉的提到了杨嗣昌,毕竟杨嗣昌是孙承宗老大人举荐的内阁首辅。
朱审烜进入厢房的时候,苏天成还在思考杨嗣昌的事情。
督师府的日常事情,悉数都是朱审烜负责了,虽然到登州的时间不长,但登州、莱州和青州的情况,还是出乎了朱审烜的预料,他根本没有想到,小小的登州等地,竟然是如此的富庶,通过威海卫码头、商贸赋税、泉州等地的海上收入,一年能够进入督师府的白银超过两千万两了,接近了三千万两,这几乎等同于朝廷一年的所有收入了,不过开支也太大了,仅仅用于兵工厂的开销,每年就达到三百万两白银以上,更不用江宁营的开销了。
苏天成是真正的做到了用人不疑,朱审烜负责督师府的日常事务之后,苏天成的主要精力,就转向考虑大事情了,些许的小事情根本不过问,朱审烜绝对想不到,他负责督师府日常事务之后,忙得晕头转向。
朱审烜之所以这么忙,这里面也是有原因的,以前督师府的事情,几乎都是各自负责一块,不用考虑那么多,但苏天成明确志向之后,就要开始统筹协调了,譬如说登州、莱州和青州诸多的府州县的开销,必须要按照新的标准来确定,每年从督师府领走多少的银子,需要详细的说明,兵工厂、造船厂、码头等地方的收入支出,更是要重点关注,仅仅是管理商贸交易这一块,就需要大量的人手了。
朱审烜的身份很特殊,谁都知道,朱审烜是完全能够代表苏天成的,以前督师府的事情,是苏二童和苏俊等人负责,他们的身份不够,有些事情不可能开口,但朱审烜就不一样了,随时可以提出来要求,可以要求下面怎么做,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朱审烜特别的忙。
担任内阁次辅的时候,朱审烜认为自己已经很忙了,可惜和这里比较起来,以前算是轻松的。
看着急匆匆进来的朱审烜,苏天成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很欣慰,朱审烜的能力的确很强,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督师府的事宜,而且还能够任劳任怨。
“晋王殿下,这段时间很是辛劳啊。”
朱审烜摆摆手,颇有些无奈的开口了。
“事情太多了,我真的是没有想到啊,还是要早点将诸多的事情理顺,对了,有些事情,我还是要给你禀报的。”
苏天成连忙摆手。
“督师府的事情,不要禀报了,我早就说过了,全部有晋王殿下负责,那些事情我不关心,我现在考虑的是内阁变动的事情,我们是不是能够从中做些什么。”
朱审烜的注意力迅速集中了,他也清楚,苏天成想的都是大事。
“坤元,你想到了什么啊。”
“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内阁调整了,原来的首辅杨嗣昌大人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恐怕也不会呆在京城了,杨嗣昌是湖广武陵县人,必然是要回到原籍去的,我考虑,是不是将杨嗣昌请到登州来,哪怕他暂时不为我们做事情,只要能够来到登州,影响就是不小的。”
朱审烜的眼睛亮了,这里面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只不过想要杨嗣昌来到登州,恐怕有一定的难度。
“坤元,你的意思,是不是说在这件事情上面,要求我做些什么。”
苏天成点点头。
“不错,杨嗣昌是内阁首辅的时候,晋王殿下是内阁次辅,你们之间是很了解的,说气话来也随便一些,我与杨嗣昌的接触不是很多,也不是特别的熟悉,我考虑,杨嗣昌来到登州之后,可以参与我们后期的征伐事宜。”
“坤元,这件事情,我义不容辞,杨嗣昌若是能够来到登州,影响非同一般,你想的很好啊,这件事情是一定要做到的,万一不行,我亲自到湖广去一趟。”
“那倒不必了,我已经请人做这件事情了,相信不长时间,杨嗣昌就要来到登州了,关键是杨嗣昌来到登州之后,如何表态的问题,毕竟我还是蓟辽督师,杨嗣昌到登州来看看,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有杨嗣昌真正愿意为我们做事情了,我们的目的才算是达到了。”
朱审烜连连点头。
“坤元,你想到的真的是大事情啊,若是这件事情做好了,估计京城都要震动的。”
苏天成有着充足的信心,杨嗣昌一定会到登州来的,因为自己给杨嗣昌写信了,杨嗣昌也是因为这封信,引发了朱由检的不满,所以失去了内阁首辅的职位,不过失去内阁首辅职位的事情,早晚也是如此,就算是杨嗣昌不是因为后金鞑子议和的事情,也会因为其他的事情,失去朱由检的信任,这就是所谓性格决定命运。
第一千零九十一章山东问题
苏天成说到的第一件事情,他同样朱审烜之间,很快形成了统一的意见,朱审烜也会做好准备,等到杨嗣昌来到登州之后,专门做工作,希望杨嗣昌能够留在登州,能够为苏天成摇旗呐喊,尽管说做到这样的程度,难度是非常大的。
朱审烜要开始关心另外的一件事情了,不知道苏天成想到的另外一件事情,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也是关系重大的。
“第二件事情,是有关山东的事情,济南府、兖州府和东昌府,地理位置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对来说,登州、莱州和青州,处于靠海的位置,除开青州有少部分与南直隶相连,其余地方都在山东省境内,也算是与外界隔绝了,这等的地理位置,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我们期盼着继续发展,济南府和兖州府完全可以禁锢我们的。”
朱审烜没有首先关心济南府等地方的地理位置,想到的却是张溥的问题。
“坤元,张溥不是愿意效忠吗,难道还有什么问题吗。”
苏天成只能够苦笑,朱审烜这样说是没有错的,在朱审烜看来,登州与朝廷已经完全决裂了,不存在有什么顾忌了,不遵从朝廷的号令,不奉旨,就已经是造反了,可惜现实的情况不是这样,就算是造反,也不能够过于的着急。
“晋王殿下,我现在还是大明的蓟辽督师,公开的造反,能够得到支持吗。”
朱审烜愣了一下,很快明白了。
“坤元,你的意思我明白了,如此说来。按照你的见解,张溥归附了,山东还真的存在问题啊。”
朱审烜的聪明,令苏天成很是高兴,可惜他没有完全听懂朱审烜的意思。
“那你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坤元。我就按照你的意思来说吧,这件事情上面,我们需要耗费心神了,从朝廷的意思来看,是要调整张溥的,若是张溥离开了山东,朝廷任命了新的巡抚,对我们是很不利的,如此矛盾就会公开化。新任的巡抚,肯定是绝对遵从朝廷意思的,甚至会想着行使对登州、莱州和青州的管辖,这样冲突必然出现,我们想着平稳发展的计划就会落空了,若是出现了内讧,甚至是厮杀,对于后金鞑子是非常有利的。从这样的情况看,必须要张溥留下来。继续担任巡抚,这样我们才能够争取到时间,而且福建那边也是一样。”
“是啊,我考虑的就是这个问题,若是我们的驻地在福建云南一带,倒不需要耗费那么大的心神。朝廷鞭长莫及,管不了那么多,可山东的位置太重要了,夹在北直隶和南直隶之间,济南府、东昌府与北直隶接壤。兖州府与南直隶、河南省接壤,如此重要的地方,朝廷绝不会坐视不理,一旦矛盾爆发出来了,朝廷必然要倾尽全力进攻的,我倒不害怕朝廷的进攻,也有信心打败朝廷派来的军队,可我担心的是辽东和大同啊。”
苏天成微微叹了一口气,接着说了。
“朝廷若是狗急跳墙了,调遣辽东和大同的边军前来征伐,将会出现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情形,朝廷、后金鞑子与我们,将要形成混战的局面,如此一来,最为吃亏的就是老百姓了,而且后金鞑子的力量是强悍的,若是他们趁此机会占领了辽东,甚至是进攻京城,这里面的罪责就都在我们头上了。”
“流寇作乱的时候,后金鞑子是高兴的,我可以肯定,后金鞑子是看不起流寇的,但流寇作乱,令朝廷疲于奔命,实力大为削弱,后金鞑子巴不得,也正是因为流寇多年作乱,各地的灾荒频发,朝廷实力大为削弱,后金鞑子才能够占领辽东那么多的地方,才能够节节胜利,如今我们遭遇的情况,与前些年出奇的一致,若是我们陷入到自相残杀之中,真正得到利益的是后金鞑子啊。”
“我也不愿意处于目前的境况之下,可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啊,若是我们剿灭了后金鞑子,外部不存在威胁了,那我肯定不会客气,如今不行啊。”
朱审烜也是摇摇头,他对于苏天成的这种选择,也不是很满意的,迟早都是要造反的,早晚没有多大的关系,依照江宁营的战斗力,依照登州、莱州和青州拥有的财富,击垮朝廷是有可能做到的。
朱审烜也清楚苏天成的打算,靖难之役,当年的明成祖朱棣也是采用这等的措施,蛰伏多年之后,羽翼丰满了,才开始兴兵的。
朱审烜几乎可以算出来苏天成所计划的步骤,首先是寻求山东、福建等地的统领权力,加强自身实力之后,还是要剿灭后金鞑子的,接下来要求自封为王,利用属地兴旺的局面,来影响其他的地方,寻求以最小的代价,推翻朝廷。
但这样的想法过于的理想化了,在朱审烜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坤元,你的意思我是明白的,但你这等的做法,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我的理解,能够走的道路只有两条,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
“哪两条道路啊。”
苏天成虽然是穿越人士,但对于这方面的事情,也不是那么有把握的。
“第一条道路,以大局为重,表面上服从皇上的旨意和朝廷的敕令,争取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剿灭后金鞑子,彻底减除外部的忧患,接下来考虑下一步的事情。但这样的选择,你很有可能遭遇到朝廷出乎预料的暗算,从而令实力大为削弱,第二条道路,决心和朝廷分裂,一切都以自身的利益出发,不管是朝廷还是后金鞑子,都在被剿灭的范围之内,你所能够选择的,就是这两条道路。”
“至于说你想着能够首先剿灭后金鞑子,同时与朝廷保持缓和的关系,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皇上已经开始动手了,甚至为了剿灭你和你所属的力量,甘愿与后金鞑子和谈,让后金鞑子表面臣服,这等的情况之下,你所谓的和平共处的目的能够实现吗,你认为朝廷会坐视不理吗,任由你壮大,若是进攻后金鞑子的同时,朝廷派遣大军前来剿灭登州、莱州和青州驻扎的江宁营,你如何应对,弄得不好是两面都不能够兼顾,最终一事无成的。”
“坤元,我知道你的睿智,但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面,你的考虑有些偏颇了,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有些时候,该舍弃的就要舍弃,两全其美固然是好的,做不到的前提之下,就不要考虑那么多了。”
苏天成点点头,没有反驳,一直以来,对皇上和朝廷,他都是采取隐忍的态度,何尝不是优柔寡断的表现,要不是江宁营如此的骁勇杰出,恐怕自己早就被朝廷算计的朝不保夕了,朱审烜身在皇家,非常清楚权力博弈的残酷。
“晋王殿下,你认为我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你暂时不想与皇上和朝廷闹翻,这方面是可以考虑的,稳固的发展自身的势力,慢慢的扩大影响力,等到有一天,你的实力足以应对来自多方面的冲击了,那个时候就无所谓了,其实我认为,达到这样的目的,是很有可能的,登州、莱州和青州,能够赚到的赋税是惊人的,有了银子,什么事情都好办,我认为你先前的考虑是正确的,图谋山东和福建,接下来山东和福建中间的南直隶、浙江等地,是你夺取的重点,一旦掌握了这些地方,恐怕朝廷就是想着撼动你,也没有可能了。”
“晋王殿下的意思,暂时不要考虑剿灭流寇的事宜。”
“的确是这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你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要求事态完全朝着你的想法去发展,你若是真的做了那样的选择,等待你的肯定是失败。”
听了朱审烜的这些话,苏天成陷入到沉思之中。
夺取权力,必须要因时而动,要利用一切有利的力量和因素,包括利用后金鞑子来牵扯朝廷,这样的道理,苏天成是清楚的,更是明白的,但他一心想着剿灭后金鞑子,这种认识根深蒂固了,突然改变这样的策略,等于是基本改变了穿越之初确定下来的全盘计划。
做出来这样的选择,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看见苏天成没有开口,朱审烜继续开口说话了。
“目前最为关键的事情,我认为是两个方面,其一是你刚刚说到的,争取杨嗣昌来到登州,第二件事情,就是对付驻扎在宣州的三万大军,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若是能够为我们所用,登州于宣州、复州等地,就可以连成一片了,依靠着这些地方,我们就占据了最为有利的位置,既可以威胁到京城,也可以威胁到沈阳,等到我们又了足够的实力,两线进攻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沉默了几分钟之后,苏天成站起来了。
“晋王殿下,说实话,放弃剿灭后金鞑子,实在是我所不情愿的,不过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会认真思考的,目前看来,我们首先还是要解决张凤翼所率领的三万大军的问题,其次就是请杨嗣昌来到登州的事情,最后就是尽量让张溥继续担任山东巡抚,为我们争取时间。”
苏天成没有说到剿灭后金鞑子的事情,其实已经下定了决心,准备改变以前的策略了,至于说今后到底怎么办,他还需要详细考虑,做出来最后的选择。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夹在中间
驻扎在宣州的张凤翼,一直都是忐忑不安的,比他更加不安的是吴三桂。
吴三桂跟随苏天成,什么作为都没有,反而失去了山海关这个基地,失去了掌控多年的军队,那些效忠他的军官,苏天成随便用了一个办法,就全部集中到大同去训练了,这等兵不血刃的手段,岂是一般人可以做出来的。感觉到没有什么出头之日的吴三桂,选择了投靠朝廷,投靠张凤翼。
苏天成在辽东取得大捷的消息传来之后,张凤翼很是庆幸,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正确的,还好离开了登州,尽管说这令皇上和朝廷非常的不满意,但保住自身安全是第一位的。但这之后发生的事情,令张凤翼眼花缭乱了。
皇上大幅度调整了内阁大学士,而且发出了明昭,包括苏天成的奏折,都一并通过邸报发到了各府州县了,这里面的含义是非常清楚的,身在宣州的张凤翼,再次开始担心了,他率领的三万大军,这个时候,肯定成为了多方关注的焦点了。
想着与江宁营对抗,张凤翼是绝对不会做出来这等选择的,这是找死,江宁营的战斗力太强悍了,自己率领的三万大军,根本就不是对手,而且宣州的地理位置特殊,必须要依靠船只才能够回到山东,接着回到北直隶的,不客气的说,三万大军被苏天成卡住了喉咙,若是苏天成不排除水师,他们根本就无法离开宣州。
到了这个时候。张凤翼体会到苏天成的厉害了,每一步都算计的那样的准确,没有丝毫的误差,表面上看,三万大军驻扎在宣州,对复州以及登州等地,都形成了威胁,皇上和朝廷恐怕也是这样想的,实际情况是,三万大军不可能有任何的作为。只要离开了宣州。休想靠近复州,路上就面临被歼灭的命运了。
处在煎熬之中的张凤翼,情绪很不好,加之三万大军是依靠着朝廷的军饷来养活的。军士的待遇不是很好。与江宁营的差别太大了。宣州、复州等地的官吏,俸禄也是很高的,人家的日子过得舒坦。军士已经有不满意的表现了。
不过宣州等州县的官吏,对待大军是礼貌而又不客气的,大军绝对不准在宣州等地劫掠,不准骚扰百姓,否则各级官吏就会禀报督师府,相应的处罚措施也会接踵而来。
不长的时间过去,张凤翼感觉到,自己快要稳不住三万大军了。
若不是一些军士在平壤时候得到的金银财宝,恐怕早就出现哗变的情况,或者直接就投奔江宁营去了。
可张凤翼还是想着要忠于朝廷的,他曾经担任兵部尚书,深得皇上的信任,如此的情况下,投靠苏天成,背叛皇上,那是不用想的事情,但不能够将三万大军带回去,他也是无法回到朝廷里面去的,就算是皇上体谅他的苦衷,满朝的文武大臣也不会善罢甘休,特别是那些御史和给事中,站着说话不腰疼,哪里会管你面临的是什么情况。
张凤翼与属下的一些军官也商议过,但从部分军官的表现来看,似乎不是很关心这里面的争斗,相反,这些军官说到最多的,就是江宁营的骁勇,在盖州和辽东的战役之中,剿灭后金鞑子十数万人,这样的胜利,令所有军官崇拜,军人总是有着荣誉感的。
张凤翼感觉到了不对,这个时候才想到了吴三桂。
要说吴三桂跟着来到宣州之后,张凤翼根本就没有注意过,因为吴三桂在江宁营之中是没有什么影响的,自己当初差点误判,若是相信了吴三桂,恐怕在登州就出事情了,既然这个吴三桂不能够帮助自己什么,不理睬也罢。
吴三桂进屋的时候,张凤翼的脸色很不好,兀自揉着额头。
“大人召见,属下来了。”
“哦,是吴将军啊,请坐,今日本官想着和你闲聊,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
吴三桂很规矩的在下首坐下了,完全没有以前的傲气了,残酷的现实,将吴三桂打磨的郁郁寡欢了。
“吴将军,最近一段时间还好吧。”
“启禀大人,属下一切都很好,感谢大人的挂怀。”
“这样啊,本官如今想到很多的事情啊,就说这三万大军,驻扎在宣州,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说回到北直隶去吧,暂时不可能,说离开宣州吧,没有地方可去,你看,这样的情况下,本官该作何选择啊。”
吴三桂一点都不笨,局势他是很清楚的,要说吴三桂不简单,主要是会审时度势,他早就判断过如今的局势了,朝廷与苏天成之间的翻脸,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吴三桂坚信,最终取得胜利、统领天下的,一定是苏天成。
也是因为做出来了这样的判断,吴三桂非常的懊恼,当初若是继续在登州,哪怕就是闲着,也比现在强多了,来到张凤翼的身边,得不到重用,就更不要说得到朝廷的重视了,回到山海关去,更是不要想了,山海关的情形早就变化了,卢象升是辽东巡抚,自己去了同样难以得到重用。
所以吴三桂需要回到苏天成的身边,可就这么回去,苏天成不会用正眼看自己的,那就需要立功之后回去,而立功的希望,就在三万大军的身上。
吴三桂早就在军官之中,宣扬江宁营的骁勇,毕竟他在江宁营多年,诸多的军官听见他说的那些故事,还是很羡慕的,都想着能够进入到江宁营,不仅仅是军饷高,而且能够在战场上杀敌,何等的惬意。吴三桂一切都做的很是隐蔽,心事重重的张凤翼,根本就没有发现,军官之中的那些变化,源头在吴三桂这里。
如今张凤翼以闲聊的方式,说到这些事情,实际上是征求他的意见,吴三桂岂会放过这等的机会啊。
“大人,属下感同身受啊,只不过如今的情形,是有些为难的,三万大军离开宣州是没有多大的可能的,苏大人不下达命令,三万大军无法渡过大海,海州和耀州被后金鞑子占据,陆路也无法到辽东去。”
张凤翼的脸色更加的不好看了,吴三桂说的是实际情况,三万大军没有出路。
“大人,属下倒是想到了一个办法。”
“哦,你说说是什么办法啊。”
听见吴三桂这样说,张凤翼的精神稍微好了一些。
“大人还是要让朝廷注意到这里的情况,如此才能够想到办法的。”
“这个本官早就想到了,只是朝廷的意思,恐怕也是让大军驻扎在宣州的。”
“属下明白,只是朝廷不知道这里的具体情况,宣州本来是贫瘠之地,三万大军驻扎在这里,难以发挥什么作用的,这些情况,朝廷是不知道的,属下建议,大人可以回到京城去,直接向朝廷禀报这里的情况,恳请皇上下旨,要求大军回到北直隶去,依照属下的想法,皇上下旨了,苏大人肯定是按照旨意来办理的。”
“你说的有些道理,可若是苏大人不准大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