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政客(失落)-第3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卢象升的思考,与祖大寿等人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要准备全面的进攻,卢象升在征得苏天成的同意之后,将祖大寿从大同调回来了,这也是准备要越过辽河,迎接更加残酷的厮杀的,如今朝廷忽然接受后金鞑子的和谈要求,这里面预试出来的问题,他当然清楚。
皇上的明旨与苏天成的奏折,卢象升都看见了,他没有扩张,要求巡抚衙门压住了,这样的圣旨,暂时不要在辽东扩张,对于征伐后金鞑子是不利的。其实没有皇上的明旨和苏天成的奏折,朝廷里面的争斗,卢象升也是清楚的。
接下来,卢象升将面临重大的抉择,究竟该做什么样的选择,这本不是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直接选择忠于皇上和朝廷就可以了,可卢象升不是这么看的,作为辽东巡抚,作为与流寇、后金鞑子多次交手的将领,他的认识是深邃的。
在苏天成之前,朝廷多次剿灭流寇,可是流寇却越来越嚣张,力量越来越强大,更不用说后金鞑子了,后金鞑子入关的时候,没有哪支军队敢于正面抵抗,眼看着后金鞑子肆掠,这一切的情况,都是苏天成扭转过来了。
卢象升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辽东的两次大战,陈新甲担任辽东巡抚的时候,在皇上的授意之下,带领十万大军征伐,结果招致惨败,差点丢掉了关宁锦防线,再来看苏天成领导的辽东打战,情况完全不一样了,不仅仅是收复了广宁和西平堡,还大量剿灭了后金鞑子的有生力量,前后对比太明显了。
作为高级将领,身处高位,卢象升有着自身的分析,陈新甲出任辽东巡抚,领导第一次的主动征伐,就表明了朝廷对苏天成的忌讳,表明了皇上对苏天成的打压,事实证明,这种打压是荒谬的,是自相残杀。
每个人的忍耐限度都是有限的,苏天成也不例外,面对朝廷的猜忌、皇上的贬斥,有着非同一般能力的苏天成,不可能坐以待毙,泥人也有火性的。
仅仅一天的思考之后,卢象升做出来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不管朝廷是不是与后金鞑子展开和谈了,辽东的防御还是要加紧,依旧要做好渡过辽河的准备,依旧要等候督师府的命令。其实卢象升清楚,恐怕皇上的圣旨马上就要到辽东了,要求他表明态度了。
卢象升很是痛苦,他不愿意看见这种情况的出现,苏天成离开辽东的时候,留下来了一部分江宁营的将士,帮助训练榆林营和辽东边军,训练正在进行之中,若是苏天成与朝廷决裂了,自己选择忠于皇上和朝廷,这种训练,很有可能终止了,辽东边军也不可能得到大量的火器来装备大军了,来剿杀后金鞑子了。
内讧最终吃亏的自身,可惜卢象升没有能力扭转这种局面。
第一千零八十七章张溥归心
得知了朱由检和朝廷的决定,苏天成更加的安心和放心了,人总是有良心的,尽管说政治人物讲良心,就是对自身的犯罪,但苏天成内心还是有些愧疚的,穿越之后,他也是依靠着科举考试,一步步起来的,到如今手握重权,可以与朝廷分庭抗礼,可以说朱由检对他还是不错的,至于说人家的担忧,以及功高震主的思虑,几千年来都是这样的,这是皇权的痼疾,谁也无法改变,但朱由检这次做出来的决定,让苏天成觉得自己做对了。
若是朱由检真的有宏才大略,或者说内心想到的是顾全大局,那就不会做出来这样的决定,后金鞑子的威胁,满朝文武都是知道的,一旦给予了后金鞑子时间,他们恢复起来是很快的,朱由检宁愿让后金鞑子恢复,也要不管不顾,一心想着对付苏天成,就从这个方面来说,历史上大明王朝的衰败,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苏天成没有义务挽救这种必然衰败的王朝,若真是愚忠到底了,那他才是真正的犯罪,最终大明王朝垮下去了,后金鞑子掌握了政权,闭关锁国的政策推行了,几百年之后的很多历史,就要继续重演。
虽然说安排部署了最近一段时间的重点任务,可苏天成的内心还是挂着辽东和大同的,尽管说朝廷决定和后金鞑子和谈了,可能答应后金鞑子的臣服了,也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辽东和大同都是平静和安稳的,但这种安稳,究竟能够保持多长的时间,谁也不知道。苏天成甚至估计,最多两年到三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再次复原的后金鞑子,又会兴兵大举进攻辽东了,到了那个时候,朝廷恐怕难以抗拒了。因为朝廷的大部分精力,都用来解决内讧了。
所以苏天成要加快时间,用最快的速度稳固自身的统治,强化自身的实力,他没有想着在逼迫朱由检下台之后征伐后金鞑子,在他的设想之中,还是要求朱由检承认自身的地位,就好比是暂时形成割据的形式一般,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大举进攻后金鞑子,彻底剿灭后金政权,接下来转头对付朝廷的诸多事宜。
这样做的难度非常大,有些痴人说梦的味道,江宁营不管如何的骁勇,也难以同时对付来自于朝廷的进攻,还要去剿灭后金鞑子,可苏天成就是要这样做。他相信自己能够完成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山东巡抚张溥专程来到了登州。
督师府发出了邀请函,张溥是必须要来的。其实苏天成就是不通知,张溥恐怕也要赶赴登州了,有些事情,他必须和苏天成商议了。
朝廷里面传来了消息,皇上准备大肆调整官吏了,调整的范围涉及到了山东、陕西、山西、河南、辽东、大同等地。为什么这些地方会调整官吏,谁都是明白的。
张溥很清楚,自己肯定是在调整之列的,而且不会有什么好的位置,最大的可能是回到京城之后。安排一个赋闲的位置,弄得不好,被朝廷里面那些御史和给事中弹劾了,甚至不安排什么职位,若是朝廷内部的斗争激烈化了,皇上刨根问底,追究责任,自己甚至有可能被关进大牢里面去的。
这一切都是因为张溥与苏天成之间的特殊关系了。
担任山东巡抚,看似封疆大吏,其实不然,山东的登州、莱州和青州,被督师府直接控制,巡抚衙门根本不能够过问这些地方的事情,不仅仅如此,因为登州、莱州和青州的官吏,拿到的俸禄高,引发了诸多官吏的羡慕,不少人都想着到这些地方做官。
张溥能够出任山东巡抚,这是苏天成举荐的结果,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张溥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不客气的说,张溥担任山东巡抚以来,山东境内的诸多事情,都是按照督师府的要求来办理的。
接到了皇上的明昭和苏天成的奏折之后,张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来了决定,他深知苏天成的能力,更清楚自己不可能得到皇上的信任,朝廷里面的尔虞我诈,朋党之争,从来都没有平息过,更加严重的情况是,钱谦益进入了内阁,当年钱谦益是东林书院的领袖,他张溥是复社的领袖,两人之间的关系是不一般的,可后来的发展,张溥偏向了苏天成,钱谦益和苏天成之间,因为认知的不同,导致关系恶化,钱谦益一直认为他张溥是学术界的叛徒。
试想一下,这等的情况下,回到京城的张溥,怎么可能有好日子过。
可作为读书人,公开的反对朝廷、背叛皇上,张溥实在下不来决心,故而迟迟没有动作,想看着事态究竟如何的发展,只要听说了朝廷里面的消息,才决定赶赴登州。
督师府厢房。
苏天成的脸上带着微笑,看着张溥,张溥显得有些不自然。
苏天成分析过张溥的心理,读书人大都是这样,特别是那些自诩为大儒的读书人,虚伪是免不了的,迂腐更是难以改掉的毛病。
“张大人,这次请你来,想必你是清楚事情的,皇上的明昭和我的奏折,你都看到了,你我之间说话,有些观点也不必要隐瞒了,你是朝廷任命的山东巡抚,尽管说是我推荐的,可你也不要有什么顾虑,我今日和你交谈,就想看看你是什么态度,分歧已经明确,皇上和朝廷对我是恨之入骨了,欲除之而后快,偏偏我不想任人宰割,这样矛盾是出现了,你也需要明确态度了,究竟是准备好了效忠朝廷,还是继续听从督师府的调遣。”
苏天成的开门见山,令张溥的脸色发白,一时间不知道怎么说好,本来他还想着,是不是能够劝劝苏天成,与朝廷相安无事,尽量的给皇上解释,现在看来,这等的想法过于的幼稚了,或者说过于的书生气了,苏天成是什么人,早就明确志向了。
看见张溥没有开口,苏天成站起来了,只不过脸上的笑容消失了。
“我做出来这样的决定,或许是你难以接受的,千百年来,我这样的人都被称作是谋逆之人,是难以善终的,这是儒家文化的观点,不过我无所谓,成王败寇,这也是千百年以来,亘古不变的真理,历史是由成功者书写的,但也要看实际情况,若是能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能够消除外部的隐患,能够然我大明所有汉人,都扬眉吐气,为了这样的目标,就算是造反,我也认了,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说。”
“再来分析你的情况,张溥,其实我不说,你恐怕也很清楚了,朝廷要调整官吏了,指向是非常明确的,尽管说山东巡抚这个位置,不是那么好,也不一定有很多人争取,但你是不可能继续在山东了,我想过了,你一定回到朝廷,最好的结局是担任闲职,最坏的结局是直接被关进大牢里面。”
张溥的身体颤抖了一下。
“大人为什么如此说啊。”
苏天成笑了,但很快恢复了严肃的面孔。
“张溥,你曾经是复社的领袖,有些话我本不想说出来的,你担任复社领袖之时,想到的是振兴大明,可后来也想着能够直接影响朝廷,能够左右朝廷的决策,能够实现自身的抱负,所以说朝廷之内存在的党争,你是很清楚的。”
“皇上调整了内阁,陈新甲和钱谦益进入了内阁,陈新甲我不是太熟悉,知道一些,但钱谦益我是很熟悉的,这位老先生想些什么,你恐怕比我更加的清楚,不是我狂妄,我可以预料到,不要多长的时间,东林学子将大量的进入朝廷。”
“我做出来这样的分析,是因为周延儒成为了内阁次辅,这位前内阁首辅,在权力争斗方面,可谓是行家了,不出预料,年内周延儒会成为内阁首辅,至于现任的内阁首辅杨嗣昌,弄不好是要致仕了,周延儒深谙权力的重要,你想想他会利用什么力量来稳固权势,东林学子岂不是最好的选择。”
“本来东林学子大量进入朝廷,对你应该是有利的,可惜的是,你身上打下了我的烙印,如此周延儒和钱谦益都不能够容纳你,既然他们不能够容纳你,你回到京城,会有什么遭遇,我就不需要多说了。”
“好了,我该说的都说了,这些事情,这些话,多说无益,关键还是你自身的选择,山东如今所辖的府州县,不是很多了,靠着青州的济南府和兖州府,这些年来,受到的影响已经很大了,稍远一些的东昌府,同样有所反映,不客气的说,我甚至不需要动用多少的兵马,就可以统领整个的山东,但我还是希望得到你的帮助。”
苏天成如此的直接,张溥没有感觉到意外,恰恰是苏天成的这种直爽的态度,令他感觉到了希望,朝廷那些官吏,说话都是半真半假,甚至让你去猜,这是张溥反感的。
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要做出来决定了,苏天成的话,张溥是听进去了,也不需要继续犹豫了,苏天成的能力,他太清楚了。
“大人不用多说,张溥做出来决定了,跟随大人,不管遭遇什么艰难险阻,永不变心,永远听从召唤。”
第一千零八十八章朝廷震动
没有人想到,皇上这一次做事情如此的迅速,就在后金的使团抵达京城的时候,皇上做出来了决定,调整内阁大臣。
朝中的文武大臣,对皇上的印象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在崇祯六年之后,皇上注意听从下面的建议,朝廷中文武官员的变动不大,特别是内阁,相对是稳定的,这也便于政策的连续性,不至于某一个人上来之后,推行自己的那一套,内阁首辅、次辅以及内阁大学士的调整,也是有着明确理由的,之前的内阁首辅周延儒和次辅温体仁之间的那种争斗,好多年都没有出现过了,已经去世的内阁首辅孙承宗,稳住了朝廷的局势,一直在身体无法承受之后,才没有继续担任内阁首辅了,接下来的杨嗣昌,也是以稳健著称的。
可是崇祯十五年的变动,就有些不一般了,首先是内阁次辅朱审烜因为身体的原因,被免去了职务,周延儒出任了内阁次辅,接着是傅冠和薛国观两人被调整,原因可能是年纪大了,陈新甲和钱谦益进入了内阁,如此的变动,等于是讲内阁全部调整了一遍。
可更大的震动还在后面,皇上突然做出来了决定,调整内阁首辅的人选,杨嗣昌同样因为身体和年龄的原因,不担任内阁首辅了,加封为太子太师,内阁次辅周延儒出任内阁首辅,陈新甲出任内阁次辅,苏天成因为担任了蓟辽督师,不能够在朝中做事,也不担任内阁大学士了。硕果仅存的刘宇亮,主动提出来了辞呈,恳请致仕,回老家去歇息。皇上照准了,同样加封太子太师。
进入内阁的人员,也引发了众人的注意,兵部尚书张国维、刑部尚书范景文、工部尚书刘遵宪,同时进入了内阁。
如此内阁的组成人员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个内阁的组成人员,很是有意思。也是令朝廷诸多文武大臣看不懂的内阁。
首辅周延儒有着很不错的能力,曾经是大明最为年轻的内阁首辅,内阁次辅陈新甲,能力也是得到公认的,至于说辽东的惨败,稍微有头脑的人都清楚,那是替皇上背黑锅。
内阁首辅与次辅之间,并非是一个战壕里面的人,不可能很团结。
至于说其余的内阁大臣。钱谦益是当下的大儒,东林书院的领袖,威望是不消多说的,也不会倾向于哪一派别的,东林书院的力量已经够大了,钱谦益不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了。
最有意思的是刘遵宪,刘遵宪是原内阁首辅温体仁赏识的人,温体仁与周延儒之间的矛盾。众人皆知,不知道皇上让刘遵宪进入内阁。究竟是什么意思。
还有范景文,骨头很硬,被称作不二尚书,这样的人进入内阁,显示出来皇上还是想着听到一些建议的。
但这样的内阁组成,究竟在于署理政务方面。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谁都没有信心。
也有人认为,皇上如此的调整内阁,恐怕还是想着能够独揽大权,当然。这样的想法是不能够说出来的,否则就是自找麻烦。
总之,朝廷里面,对这个内阁不是特别的看好。
内阁变动之后,接下来就牵涉到六部、都察院以及诸多其他的变动了,这些职位的变动,与内阁就有着很大的关系了。
朝廷里面开始热闹了,很多人都开始盯着某些职位了。
杨嗣昌的心情是凄凉的,皇上如此之快的做出来决定,让他猝不及防,可以说是尽失颜面,不管怎么说,他是内阁首辅,就算是皇上打算调整了,也要给他打个招呼,让他主动写出来辞呈,实际上杨嗣昌也有这个打算了,但皇上这次突然的调整,根本就没有给他任何的机会,这样的做法是令人愤怒的。
杨嗣昌抛弃了一切的幻想,对于皇上和朝廷,他没有什么信心了,难道说这一切都是报应,父亲杨鹤忠心耿耿,最终结局凄凉,自己也是尽心尽力了,但也是这样的结局,只能够说毕父亲好一些了,将来的历史上,总会留下自己的名字,曾经担任朝廷的内阁首辅。
杨嗣昌更加懊恼的事情,是他的志向没有能够抒发出来,担任内阁首辅这几年的时间,他几乎没有独立施政的机会,很多的想法,都被皇上否决了,有一段时间,内阁甚至成为了皇上货真价实的秘书班子,皇上想到了什么事情,有什么想法,让内阁来议论一下,加以完善和补充,主意还是皇上自己拿的,那段时间,朝廷也没有太多的大事情需要办理,相对比较平静,竟然也平稳过来了。
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杨嗣昌早就有预感,朝廷和皇上迟早会败给苏天成,这样的情况下,内心终于朝廷和皇上的他,还是想着能够做出来自身的贡献,尽力阻止这等事情的发生,可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被排斥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第一个来拜访的是鹿善继。
鹿善继赋闲一段时间了,在是否与后金鞑子和谈的事情上面,杨嗣昌征求过鹿善继的意见,鹿善继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坚决不同意和谈,不同意后金鞑子俯首称臣,鹿善继也是有着一些预见的,认为后金鞑子不过是再次使用缓兵之计。
在杨嗣昌心情最不好的时候,鹿善继来拜访,在门可雀罗的时间,鹿善继来了,这是真正的朋友,绝非那些敷衍趋势的人能够做出来的。
杨嗣昌将鹿善继带进了书房里面,他本以为鹿善继是来安慰他的,可想不到这次的谈话,会成为异常重要的一次交谈。
鹿善继没有直接说到内阁的调整,而是直接说到了皇上与苏天成之间的事情。
“大人,在下以为,朝廷皇上与苏大人之间,几乎不可能调和了,在下明白大人的心愿,还是想着能够妥当处理这个矛盾的,可从如今的情况发展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鹿兄为什么这么说啊。”
“很简单,看看内阁的诸位大人就清楚了,首辅周大人善于揣度皇上的心思,做出来的任何决定,都不会违背皇上的意志,次辅陈大人,曾经担任辽东巡抚,曾经秉承皇上的旨意,在辽东对后金鞑子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惨败而归,承担责任的同时,对苏大人的印象绝不会好到哪里去,而且也是清楚皇上的心思的,还有钱大人,据在下了解,钱大人是东林学子的领袖,苏大人与东林书院之间,历来就是由矛盾的,如此的情况之下,想着内阁能够劝阻皇上,让皇上冷静下来,妥当处置与苏大人之间的矛盾,这无异于天方夜谭。”
杨嗣昌点点头,没有说话,鹿善继说到的都是实情。
鹿善继的话语很快转向激烈了。
“这段时间,在下思索了很长时间,在下一直都在思索一件事情,逝去的孙老大人是忠于朝廷和皇上的,为我大明的稳定,也是做出来了贡献的,可为什么孙老大人逝去的时候,将所有的家眷,都托付给了苏大人,单单从如今的情况来看,孙老大人岂不是自找麻烦吗,可在下思索了这些日子,终于明白了,原来老大人早就有先见之明。”
鹿善继说到这层意思,杨嗣昌有些忍不住了。
“鹿兄,你说这些话是什么意思,莫不是要将孙老大人也牵连进来吗,朝廷之中这种争斗,我认为还是不要插足的好啊。”
鹿善继的脸上出现了冷笑的神情。
“大人前不久还是内阁首辅,有些道理在下不用明说,也是清楚的,大人想着置身事外,这有可能吗,若是能够这样做,孙老大人早就会做出来这样的选择,在下今日来拜访大人,是早就想好的,大人以前是内阁首辅,在下这些话不好说,也不会说,不过如今的情况不同了,在下没有多少忌讳了,在下以为,大人必须要做出来选择,要么继续效忠皇上和朝廷,要么选择苏大人,没有中间的道路。”
杨嗣昌的脸色有些发白,这是他最为担心的事情,也是一直都不愿意考虑的事情。
看见杨嗣昌的表情,鹿善继决定要说出来最终目的了,他本就是蒙古人,直爽,不会藏着掖着,虽说曾经担任兵部尚书,但在重大事情方面,还是保持了这样的性格。
“不瞒大人,在下想好了,准备离开京城,前往登州了,大人若是觉得在下想着谋逆和造反,尽可以到朝廷去告发,在下只能够认了,可在下也有几句话要提醒大人,朝中的风暴很快就要来临了,皇上既然动手了,不清洗是不可能的,朝中凡是与苏大人有交集的,估计都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一定会被追责的,在下就是其中之一,万历年间、天启年间,这些事情还少了吗,在下看到了,锦衣卫和东厂的势力开始增强,内宫的权力日益膨胀,如此的情况下,皇上就是想着控制,恐怕也难以完全把握,排除异己的风暴马上要来临,在下可不想等在京城送死,在下也希望大人深思。”
第一千零八十九章敏感的时期
济尔哈朗刚刚抵达大明京城,就发觉到情况不对,虽说他不可能掌握到大明朝廷的内部情况,但凭着超人的感悟能力,他能够体会到不一般的情绪。
济尔哈朗这次来到大明京城,与上一次的情况不一样了,他是肩负重任的,而且相关的局面,皇太极也给他交底了,眼看着身体异常虚弱的皇太极,硬撑着身体操心大清国的事宜,济尔哈朗的内心也是不舒服的,特别是他负责驻守辽东,却遭遇了惨败,虽然自己驻守在广宁,保住了主力大军,但驻守在西平堡的大军全军覆没,面对如此的局面,济尔哈朗是有着很深的自责心理的。
在大清国遭遇到困局的时候,来到大明京城谈判,这是需要实实在在付出一些东西的,如同上次那样的做法,肯定是行不通的,但济尔哈朗也需要为大清国争取到最大的利益,让大清国真正的实力不受损。
所以掌握大明朝廷的动向,就是他的主要责任了,而这方面的主要任务,就是由吏部侍郎贾吉涵来完成了,贾吉涵与大明内阁的周延儒有过接触,而且与周延儒的管家周康的关系不错,俗话说得好,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用银子开路了,很多事情就完全可以办好。
发现气氛有些不对的济尔哈朗,迅速派出贾吉涵去拜访周康。
济尔哈朗以为这个任务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贾吉涵也是使团之中的一员,身份公开了,与以往的情况不一样了,想着见到周康,也不过是试探一下。想不到贾吉涵居然完成了这个任务,见到了周康,五百两的黄金也送出去了。
贾吉涵带回来的情报,令济尔哈朗高兴,原来周延儒出任了大明朝廷的内阁首辅,这个信息太重要了。要知道周延儒是支持和谈的,也正是贾吉涵乔装打扮来到大明京城,见到了周延儒,这一次的和谈才有可能进行,既然周延儒出任了内阁首辅,那岂不是说明,大明朝廷对这次的和谈也是看重的,肯定是那个崇祯皇帝认为周延儒立功了,所以才会提拔的。至于说前任的内阁首辅杨嗣昌,估计是不同意和谈,所以被撤换了。
济尔哈朗很清楚皇太极的嘱托,不要看大明渐渐的强盛起来了,其实内部有着很多的矛盾,其他的矛盾不说,难道崇祯皇帝会容忍权力如此之大的苏天成,若是这个矛盾爆发了。就是大清国最好的机会,皇太极也是看准了这一点。才会在大清国遭遇重创的时候,毅然提出来再次和谈的事宜,看来皇太极的预计是非常准确的。
济尔哈朗有了很大的信心,这次到大明京城来,他携带了大量的金银财宝,跟随一起到大明京城来的。还有庄妃和皇子福临,这位庄妃可是人才,能言善辩,得知了皇太极做出来的决定之后,丝毫没有犹豫。决定跟随到大明京城来,其实就是作为人质,为大清国争取到缓和的时间。
大清国是倾尽全力要完成这次的谈判,争取到时间,大明朝廷内部的斗争也出现了,如此的情况之下,完成皇太极交付的任务,就是容易的事情了。
分析到其中利弊的济尔哈朗,当然不会坐失机会,他给大明的崇祯皇帝上书,言辞极其的卑微,以臣自居,恳请大明朝廷恩准,谈判早日进行,须知谈判的事情越早结束,大清国就能够越早的安稳下来。
周延儒的主要精力,同样在谈判上面。
成为了内阁首辅,周延儒深知,他必须要做出来一件两件像样的事情来,扳倒苏天成这件事情,难度太大,目前来说,基本是不大可能完成的,但与后金鞑子的谈判,却不是难度太大的事情,他考虑的是在后金鞑子愿意臣服的基础之上,让后金鞑子做出来更多的让步,这样才能够让皇上满意,让朝廷诸多的同僚满意。
贾吉涵拜访周康,这是周延儒同意的,否则忙的晕头转向的周康,根本不可能接见贾吉涵,其实周延儒也想通过周康,摸清楚后金鞑子使团的真正意思。
周延儒其实也矛盾,后金鞑子的实力遭受了重创,如此情况下,继续进攻是最好的选择,但剿灭后金鞑子的任务,恐怕只有苏天成和江宁营来完成,皇上对苏天成的忌讳,甚至超过了后金鞑子,这等的情况下,依靠辽东边军和大同边军,甚至是南方的军队,几乎不可能剿灭后金鞑子,反而可能陷入到苦战之中。
将几个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之后,周延儒认为,掌握后金鞑子的底细,全力应对好这次的谈判,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回到府邸之后,周延儒借口身体不适,谢绝了诸多官吏的拜访。
周康进入书房的时候,周延儒正在闭眼沉思。
“老爷,小的今日与贾吉涵见面了。”
周延儒没有睁开眼睛,微微点头。
“贾吉涵送给了小人五百两黄金,小的没有拒绝。”
周延儒睁开了眼睛,脸上露出了微笑。
“看来后金鞑子是迫不及待啊,想着早日谈判,那个济尔哈朗,已经给皇上上书了,恳请早日启动谈判,而且还说了,什么庄妃和福临也来到了京城,真是笑话了,皇太极都准备去掉帝号了,还有什么嫔妃啊。”
掌握了这方面的情况,周延儒还说高兴的,后金鞑子越是着急,他反而越是不急,就是要好好磨一下后金鞑子的锐气,这样才能够为朝廷争取到更多的利益,有关谈判的事宜,他已经安排礼部和兵部负责商议了,看看还要提出来什么样的要求。
这些工作没有彻底做好之前,周延儒是不准备开始谈判的,严格说这一次不是谈判,而是后金鞑子臣服大明,一切的事宜,都是要听从朝廷安排的,后金鞑子没有资格提出来任何的条件。
周延儒面临的事情还有很多,不仅仅是谈判的事宜,包括朝中大臣的调整,包括有些地方巡抚的调整等等事宜,还有如何的妥善协调内阁大臣之中的矛盾等等。
皇上安排刘遵宪进入到内阁,周延儒是很明白的,刘遵宪以前是温体仁的人,自己和温体仁之间的矛盾,朝廷里面的文武大臣都是清楚的,这样的安排,只能够说明皇上想着彻底控制内阁,彻底的维护皇权,让内阁不可能铁板一块,深谙权力斗争内涵的周延儒,岂会不想办法处理好这里面的事情。
如何处理这些事情,重点还是在官吏的任命上面,周延儒不会想办法去团结刘遵宪,那样会引起皇上的猜忌,得不偿失,况且刘遵宪成为了内阁大臣,明显就是在内阁之中做反对派的。周延儒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团结内阁里面的巨大部分,鼓励刘遵宪,这样就能够达到目的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