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扩土,这个主意很不错。所以,你奏章中的这些内容朕都支持你去执行,朕也希望你到并州之后做出一番成绩,朕给你五年的时间,五年时间之内朕不会干预你,但你必须要给朕一个满意的成果,你有信心吗?”

李世民似乎是下了决定,尽然会给李恪放权五年,让他安心发展并州,这也看出李恪这份奏章在李世民心里的位置。

“请父皇放心,儿臣绝对不会辜负你,五年的时间内肯定会给你一个惊喜!”

见自己关于发展文化,开设学院的内容被通过,李世民还给自己放权,李恪激动的说道。

“至于你的这第二部分计划,朕觉得不可取啊!”

李世民说道这里,叹息了一声道,“你也清楚,自古重农抑商是国家安定繁荣的根本,而你这项发展贸易的计划会朕觉得会适得其反。朕的本意是不同意你这么做,但是你说的组建商队,将大唐的商品远销其他诸国,这点朕比较支持,还有那个银钱交易的钱庄,朕觉得很可取,只是风险很大,你有信心吗?”

李世民向李恪询问的时候,表情很严厉!

“父皇放心,儿臣绝对有信心将它做好!”

李恪保证道。

“好!既然你这么有信心,那你就去做吧,朕不会反对你,但你也不能大唐的名义去做,只能以北府的名义,只能在并州实行。”

李世民慎重是向李恪说道。

“儿臣明白!”

李恪很欣喜道。

银行啊!银行!李恪心里激动不已,只要李世民答应,他就不相信做不好银行这一块,这可是被实践过的。

“至于发展海军,朕不赞同,毕竟现在的大唐国库不充裕,没有那么多银钱用在造船和操练水军士卒上啊!”

李世民说道这里的时候点忧心,他很清楚打败突厥只是第一步,发展经济,让大唐的百姓能够吃饱和暖才是对他最大的考验。

而大唐这几年为了备战突厥颉利,省吃俭用了四年。现在打败了突厥,发展经济是必须的,国库确实也很吃紧。

不过说的其他方面,李恪可能没有办法让李世民同意,但说到钱财方面,李恪就有了说服的办法。

“父皇,造船厂所需的银钱,我们可以让商人们自己出,你也知道自从大唐跟扶桑通商之后,海上贸易发展很快,还有很多远在海外的国家也需要我们大唐的瓷器和丝绸等,这使得现在经商之人对于船只的需求量很大,而他们又没有能力开设大的造船厂造船,制造能够满足他们的船只,只要我以北府的名义开设造船厂,让他们捐钱给他们造大船,等船造好之后再以低价卖给他们,他们一定会支持。”

李恪向李世民解释道。

其实,他根本不会要求什么商人们捐赠,他口中是商人们自然就是柴哲威了!

但是,他的话没有欺骗李世民,大唐跟扶桑通商之后,海上贸易得到了发展,但大唐的造船业不怎么样,没什么大型的商船,只要他的造船厂造出大船,就不会缺少有人买。

见李世民还在犹豫,李恪又抛出了一个惊雷,“父皇,至于操练海军的银钱就让儿臣出吧!”

“你?”

李世民惊讶道。

“北府施行精兵简政,北方已经没有战事,正是发展的最佳时机,而儿臣也有些积蓄,还有不少赏赐,再加上哲威他们的钱的话,就够用了!”

李恪说道。

李世民对海军还是不怎么重视,看到李恪这么执意建立海军,他觉得将李恪放到并州亏欠了他,就勉强答应了李恪。

不过,他认为李恪组建海军可能出于一时兴起,所以,他将海军的人数限制在了一万五千人之内。

李恪自然不会跟李世民在人数上较真,听李世民答应了自己,欣喜不已。

“李恪,你要听好了!你上面的建议朕觉得都不错,但要施行却是难上加难,你要做好心理准备!父皇对你的支持有限,一切还要靠你自己。”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你放心,朕刚才说过,五年时间内朝廷不会太多的过问你在并州的举动,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李世民最后这句话说的语重心长,让李恪心里也颇为感动!

“请父皇放心,儿臣绝对不会给你丢脸!”

李恪认真的答道。

“恩,朕相信你!”

李世民信任的看着李恪。

等给李世民汇报完自己的计划,等他李世民答应,李恪出了御书房的时候,他才知道自己后背被汗水浸湿了一大片,可见他当时有多紧张。

不过现在通过了,他的心里顿时已经飞到了并州!

他再也不想待在长安了!

所以,他沿着御书房的御道,来到了杨妃的千秋殿,就是想跟杨妃聊聊关于他回并州的事!

可是说,李恪要是不会并州,李世民不催,兵部不催,就没有人敢说他。

只是,李恪不想这么做。

再说现在,他在并州将施行自己的惊天计划,他可能再在长安浪费时间!

第四百三十五章 搜罗人才

李恪来到千秋殿的时候,整个李愔也在和李蓉还有李敬也在,这使得李恪在千秋殿待了很长一段时间。

李愔昨天从郡王被封为亲王,这是一次爵位的提升,同时,李世民是在告诉他,他长大了。但是,李愔封了爵位,没有封封地,李恪猜测这可能是李世民还是有意让李愔跟随自己的一个信号。

李愔倒是很高兴,毕竟封梁王了啊!

杨妃也为自己的两个儿子高兴!李恪现在已经被封北王,李愔又被封为梁王,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而且,她心里也很清楚,她现在后宫的地位很高,这不是说她受到的李世民才宠信多,而是因为李恪的原因。

因为,李恪在朝廷中取得的权势大,他受到了李世民特殊的宠爱,这使得她在后宫中的位置只比长孙皇后低一些而已。

“三哥,你是不是要离开长安啊?”

清河公主李敬突然开口向李恪问道。

“敬儿,三哥过几天就要去并州了,你要听话母妃的话,等三哥下次从并州回来给你带好东西!”

李恪对李敬说道。

清河公主年纪还不是很大,想了半天也就没有再继续问什么,只是高兴的说道,“那三哥可要记住你说过的话啊!”

“放心吧!傻丫头!”

李恪摸了一下李敬的头,笑道,“就知道玩!”

一旁的高阳公主李蓉倒是变得很文静,她已经长大了,长的亭亭玉立。

“蓉儿,你有什么喜欢的人了吗?”

李恪向高阳公主问道,他猜测高阳公主再过一两天就该到了出嫁的年龄,要是她真有喜欢的人,李恪认为自己可以帮她做主。他也不想让李蓉因为政治原因而嫁个房遗爱!

“三哥!”

李蓉娇羞道,“那有?”

“哎!你要是在长安有喜欢的人的话就写信告诉三哥知道吗?三哥会给你做主的!”

李恪认真的说道。

李蓉想到李恪当年在太极殿上替她拒婚的情景,心里一热,流出了泪水,语气哽咽的说道,“三哥,蓉儿记住了!”

“傻丫头,哭什么,该高兴才会啊!”

李恪轻轻擦去了李蓉眼角的泪水。

李蓉情绪很激动,她一下子扑在李恪怀里哭个不停,害的李恪安慰了好久。

杨妃就这么静静的在一旁看着李恪,她的眼中也充满了泪水,她很清楚李恪的性格,她相信李恪刚才对李蓉说的话是真的。

李恪在千秋殿里待到下午,这才和李愔离开。

李愔已经封王,就不能住在皇宫里了,昨天封王结束,李世民已经在长安城赐下了王府给他。但李愔现在还是住在李恪的北王府,他到现在还没有去过自己的梁王府。

因为,昨天放赐给他的王府,他还要根据自己的喜欢装饰一番,这是要话时间。

兄弟两人出了皇宫,慢慢的向北王府而来。

路上,李恪向李愔问道,“六弟,你跟三哥说说,你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

“什么什么想法?”

李愔疑惑的问道。

李恪就郁闷了,他怎么觉得李愔跟自己在一起就变得有点傻呢?

“我是问你,你对今后自己有什么想法?”

李恪严肃的问道。

他很清楚李愔的性格,李愔可不是一个善茬,就除夕夜他怒视李承乾这一幕,李恪就可以看出,李愔今后绝对会飞扬跋扈,绝对会是一个蛮狠的人。所以,他现在要向李愔问清楚他的志向,才能决定是否改掉他这种坏习惯。

“三哥,我觉得跟表哥和堂哥他们在一起很不错,我喜欢跟他们一起做事。”

李愔向李恪说道,他口中的表哥自然是柴哲威,堂哥自然是李宗。而他说的跟柴哲威和李宗两人一起做事,那肯定就是想走对外扩张这条路。

就李恪而言,李愔要是走这条路的话,那他飞扬跋扈倒是可以有,他蛮狠一点也未尝不可。

“行吧,那你回并州之后就去跟他们一起做吧!但你要记住,你必须要听哲威和李宗的话,明白吗?”

李恪严厉的道。

“三哥放心,弟弟不会乱来的!”

李愔保证道。

其实,李恪是将柴哲威和李宗所从事的贸易看的很重。

因为,他心里很清楚,海运的发展会使大唐在今后发现不少的殖民地,而这些殖民地的富庶可不是西域诸国所能比拟的。因此,今后柴哲威和李宗他们的贸易扩张才是大唐真正的重点,而李愔向走这条路,绝对有前途。

不过李恪自己心里也很清楚,殖民扩张的根本是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所以,发展军队,是在必行的!

李恪和李愔来到北王府,李恪让他去找柴哲威和李宗两人,现在就去跟他们一起做事,柴哲威和李宗在长安还有很多事情要处理。

长安是大唐贸易的中心,他们想要组建商队,想要将大唐的商品倾销到西域诸国,高丽和扶桑等国家,那就必须要跟长安的富商们打交道。至于李愔去了之后柴哲威会怎安排他,李恪也懒得管。

回到书房中的李恪,开始查看大唐在造船发那个面的资料,他想清楚的了解大唐在的海运和造船业的现状。以前他没有将心思放在这上面,现在李世民答应了他的计划,他就必要认真对待。

经过他仔细的翻阅,发现有这么一段记载,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凡东南郡邑无不通水,故天下货利舟辑居多。

这就让他肯定大唐的海运很发达,而航运业是以航海技术和造船业为基础的,同时又推动航海技术和造船业的发展。

不过他也了解到了大唐的造船业,大唐现在的船只已普遍采用钉接榫合法,而欧洲的船板联接办法还处在使用皮条绳索绑扎的阶段。现在的木船,船上共设9个舱,船底部采用3块木料榫合相接,两舷和船舱隔板以及船篷盖板均用铁钉钉合。船内有水密封舱壁,把船体内部分隔成许多部分,这种结构有效地保持了船的抗沉性。船内隔舱板及舱板枕木与左右两舷榫接,船舷由四根大木拼成,平排钉合……这种平接法与搭接法相比,具有联接处不易松动、脱落,船体光顺,减少阻力的优点,而且节省木材,减少船体自身重量。所以,李恪发现从木船的建造工艺和技术水平上讲都是很先进的。

只是让李恪惊讶的时候,大唐的造舰技术也高。海鹘两翼装浮板,增加稳定性,能抗风浪;楼船则上下几层,下层可装铁石压舱,中层可住宿生活,上层和两舷则可分层排列作战,居高临下使用弓箭和石炮,往往能克敌制胜,且船体高大,结构坚固,乘风下压往往能犁沉敌船,威力强大,这在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有了这些情况的了解,李恪的心里总算有数了!

但是,大唐的造船业确实不错,但以李恪的眼光来看还是很落后,他现在迫切要求想造出的大明时代的那种可以在海上航行数月的船。

所以,李恪便开始了他的第一轮部署,那就找技术娴熟的造船匠和航海技术强悍的船工。

“王中长,你让朱童来趟书房!”

李恪对屋外的王中长喊道。

“诺”王中长道。

不多时,黑衣卫对内情报总负责人朱童就出现在了李恪的书房。

“参见殿下!”

朱童给李恪施礼。

“你让鹰卫去跟本王寻找造船技术最好的工匠和航海技术好的船工,将他们送到营州交给刘仁轨。”

李恪向朱童命令道,“但你一定要注意办事方法,多给他们家人留些钱财,要是他们家人也想跟去营州的话,那就让同意他们。”

“诺”朱童道。

“还有,本王需要大唐最好的铁匠,越多越好,你去办吧!将他们也送到并州。”

李恪淡淡的道。

“诺”朱童答道。

等朱童离开,李恪觉得自己也要开始行动,时间不等人。

而他现在迫切想要的是组建汉学院之后需要的教习人员和医学院建立之后需要的名医。

至于名医,他确定了孙思邈,他可是被后人誉为“药王”的一代名义啊,虽然很难找到他,但李恪绝对不会放过孙思邈,他甚至想让孙思邈当中医学院的院长。

至于文学方面,李恪心里还真没有什么人,他决定还是请教自己的老师褚遂良和岑文本。不过,他想了半天还是放弃了这样想法,他觉得两人跟自己之间现在的关系很微妙,他也觉得没必要再去打扰两人。因此,他将目光移向了董伯仁,他觉得自己的这个绘画老师绝对会给自己几个牛人。

董伯仁还在北王府,现在还没有离开。

所以,李恪很快就到了董伯仁所住的小院,见到董伯仁,李恪向他说明了来意,董伯仁对李恪此举很赞成,他表示自己可以去学院教书,李恪欣然同意,同时董伯仁还给李恪介绍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谢偃,是跟董伯仁一同仕隋的官员,李恪仔细一思量,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

历史记载,谢偃,隋末唐初卫州卫县人,著名文学家,谢偃仕隋为散从正员郎。唐贞观初,应昭对策及第,任高陵主簿。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李世民驾兴东都,谷、洛泛溢洛阳宫,昭求直谏之士。谢偃上书极言得失,深受太宗赏识,任为弘文馆直学士,后拜魏王府功曹。谢偃尝作《尘赋》、《影赋》甚工。太宗闻而召见,先为序一篇,言“区宇乂安,功德茂盛”授偃做赋,偃奉昭撰成《述圣赋》帝悦,赐帛数十匹。时李百药工诗,而偃善赋,世称“李诗谢赋”贞观十七年(6四3年)出任湘潭令,卒于任上。旧唐书等史籍记载,谢偃有文集十卷,《英公故事》四卷,皆佚。与萧德言等撰《括地志》五百五十卷,为唐代地理名著,后散佚,今存辑本数卷。《全唐文》

第一百五十六卷收其文赋十二篇。《全唐诗》第三十八卷收其诗四首。《旧唐书?列传?文苑上》和《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其传。

除了谢偃之外,董伯仁还介绍另一个人,那就是王绩。

王绩(约590~6四四)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有了这两个人,李恪现在的底气足了不少。

李恪知道李泰手中也有不少有才之士,但李恪很清楚李泰的志向,他想著作《括地志》这些人可是他的左膀右臂,绝对不会给自己。还有李承乾太子府也有不少有才学的人,李世民当年为了培养他,可没少请当时名噪一时的大文豪教授李承乾。可李恪也清楚,以自己跟李承乾之间的关系,根本不可能。

所以,在董伯仁的口中听说了谢偃和王绩,有过自己是思索,确定了历史上他们在文学上的地位之后,李恪心里这才轻松了不少。

他觉得学院里成就高的人有一个两个坐镇就行,主要还是看教授的水平和学生自己。

离开了董伯仁,李恪就开始让鹰卫去彻查这两人的住址,要是在长安,他想亲自去请。要不在长安的话,他就想通过董伯仁写信请他们来并州。毕竟,两人都跟董伯仁在隋任官,三人的关系很不错。

第四百三十六章 跟李世民要“皇家”两个字

第二天,鹰卫就对李恪汇报,谢偃和王绩两人都在长安,只是王绩住在城外。

李恪听完鹰卫汇报,高兴不已,而就在这个时候,董伯仁来到了李恪的书房,他告诉李恪谢偃他可以替李恪去请,他跟谢偃关系不错,谢偃肯定会答应李恪的邀请,至于王绩,董伯仁也不敢肯定会不会出仕。

李恪见董伯仁替自己出马去请谢偃,心里高兴不已,他就叫请谢偃的任务交个了董伯仁,自己则是出了长安城,目的是去请住在长安城外的王绩。

王绩,李恪在想到《酒经》之后,对王绩的生平突然一下子熟悉了起来,他记得王绩除了喝酒,就读书,他把《周易》、《老子》、《庄子》等书放在床头阅读,其他的书很少看。他曾游历过北山东皋,自称是“东皋子”他骑着牛四处游荡,遇有酒店,就逗留数天。高祖武德初,他待诏门下省。当地的官吏,每天给他三升酒喝。有人问他,待诏有什么乐趣呢?他说,有好酒可以作伴啊!侍中陈叔达知道了,就每天给他一斗酒喝,时人都称他为斗酒学士。

所以,李恪在出城的时候命令鹰卫带了两坛宫中才能有的贡酒。

但李恪很清楚,这种酒就是出自于他和柴哲威组建的酒坊。

所以,他觉得想要请动王绩,就必须用酒当诱饵。

历史记载,贞观初(公元六百二十七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

可见只要有酒,只要能供给足够的酒,王绩是可以到自己的学院教书的!

出了城的李恪,来到王绩所住的小村,他并没有亲自去王绩家,而是村口的一处凉亭里斟就开始慢慢的细饮。

他认为王绩只要爱酒,那么听到村外有人喝酒,他就肯定会来看看。

果然,李恪喝了几杯酒,就发现从村里出来一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中年人相貌英俊,淡淡的书卷气质使得超然脱俗。

“这位先生怎么一个人再次饮酒呢?”

王绩向李恪问道,眼睛已经离不开酒坛上面了。

李恪今天是穿衣打扮是一身文士装,才会被王绩成为先生。

“先生既然来此何不痛饮几杯呢?”

李恪说完,便装打扮的王中长给王绩倒了一杯。

王绩举杯一饮而尽,大呼痛快!

李恪示意王中长继续斟酒给王绩,王绩连饮酒三杯这才作罢!

“这位先生专门是为我而来吧?”

王绩看着李恪淡淡的说道,“说说你的目的吧!”

“本王听老师董伯仁说先生你有大才,特想请先生去并州授课!”

李恪直言不讳的说道。

“原来是北王殿下?无功见过殿下!”

王绩给李恪施礼道。

李恪平淡的接受了王绩的大礼,这才开口说道,“不知先生觉得这酒如何啊?”

“酒中极品!”

王绩肯定的说道。

“那要是本王每天都给先生供应这样的酒呢?”

李恪盯着王绩的目光说道。

王绩听李恪这么说,眼皮跳了几跳。

不过,半晌他才说道,“殿下可否容许我思量一番?”

“本王两天之后就会回并州,还请先生早已答复本王!”

李恪淡淡是说道,他已经从王绩的眼中看出了他的挣扎,他相信王绩会答应自己,这才这么说。

“至于,这两坛酒,就留给先生吧!”

李恪对王绩说道。

“多谢殿下!”

王绩向李恪道谢。

李恪给王绩留下了两坛酒,两天的时间让他思量。

但他回到北王府的时候,董伯仁则是出色的完成了他自己的任务,就见王府大厅里董伯仁跟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聊天。

杨恩看见李恪,急忙高声李恪这便是董伯仁请到的谢偃。

谢偃看到李恪,急忙上前给李恪施礼,李恪一把扶住他,高兴的说道,“谢先生能够助我,何故行此大礼呢?”

谢偃见李恪说的真挚,也就不在拘泥于这样的礼节。

李恪将谢偃扶到他的座位上,这才对董伯仁行弟子之礼董伯仁自然不跟受李恪大礼,李恪也就作罢!

然后,李恪开始对谢偃讲述关于汉学院的建设,他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想法,他想让谢偃和董伯仁还有王绩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所以,他没有具体的给谢偃将什么学院的建设和科目的划分,只是讲了一些他的开设学院的理念和想法。

谢偃本以为李恪建立学院只不过是想著书立传之用,只是为了自己搏名,他是看在董伯仁的面子上才答应了他的请求。现在一听李恪的想法和初衷,他才觉得李恪开设学院真是为了教书育人。

谢偃顿时觉得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后听到李恪说让他和董伯仁等负责组建学院,他李恪答应了李恪请求。

这让李恪很欣喜了一阵子。

不过董伯仁在问道王绩的时候,李恪也很肯定答应他,两天之后王绩肯定会出现在自己回并州的路上。

董伯仁见李恪说的这么肯定,也就相信了李恪的话。

谢偃在跟李恪和董伯仁谈了很久才离开,离开的时候李恪跟谢偃说好了去并州的时间,谢偃表示离开那天准话到王府跟李恪会和。

谢偃离开,董伯仁也离开去休息了,李恪则是吩咐王中长开始准备东西,两天他要回并州。

王中长领命离开。

李恪回到书房,开始为离开长安坐在准备。

他觉得两天后离开长安有点仓促,但时间不等人,他必须要回并州。

所以,他将这两天自己要做的事情大致想了一下。最后,他确定了最主要的两件事情,第一是去跟李靖辞行,再准备打探下李靖,看他是否对到陆军学院讲解兵法韬略有没有兴趣。第二,就是跟李世民索要三幅字,分别的他所开设的三所学院的匾额,皇家中医学院,皇家汉学院和皇家陆军学院。

他觉得只有“皇家”两个字才能体现学院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但是,用这两个字他没有这个胆子,他也不能随便就用,即便的皇字。所以,他决定向李恪求字,目的其实想征询李世民的意见。

不过,李恪很肯定李世民会答应他。

李世民很喜欢书法,他对自己的字很满意,而李恪向他求字,让他给三所学院题字,这对李世民来说是在怕他马屁,李恪自然不会推辞,而李世民又对开设学院很赞同,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计划,所以,李恪觉得用上“皇家”两个字李世民会答应他。

第四百三十七章 陆军学院的设想

李恪去卫国公府上探望李靖的时候,李靖正好在家,他自从回到长安,就一直卸职在家编纂在家的兵书,这使得侯君集成了兵部真正的大佬,虽然现在还是校检,但过不了多久就能去掉这个两个字。

李靖看到李恪前来探望他心里很高兴。

当初,他很不希望别人来他府上,那是因为他在朝为官,不想让李世民觉得自己拉帮结派。

现在不一样了,他已经致仕在家了,成了闲人一个,他倒是不惧李世民的猜忌。

两人来到李靖的书房,红拂便给李靖和李恪奉上茶水。

李恪对红拂很好奇,但他没有失了礼数,恭敬的对红拂执晚辈之礼,红拂不敢承受,但对李恪的影响好了很多。

李恪好奇还红拂出于对红拂和李靖之间的那段情感。

红拂女姓张,在南北朝的战乱中,流落长安,被卖入司空杨素府中为歌妓。因手执红色拂尘,故称作红拂女。

李靖通兵法谋略,心怀大志,隋朝建国后,他决定前往长安,以求报国之路。在长安,他先投到杨素门下,杨素开始非常怠慢,后与李靖谈论一番,觉得此人很有前途。但他毕竟年老体弱,不再有远大的理想,只是安于现状而已,李靖非常失望。二人谈论之时,红拂就立在旁边,她见李靖气宇非常,乃英雄侠义之士,心中暗暗倾慕,于是派门人跟踪李靖,得知他的住处,自己深夜前往。

夜晚,李靖独坐灯前,想着白天的事,觉得前途渺茫,正在发闷,忽听敲门之声,开门一看,竟然是白天在司空府见到的侍女。红拂开门见山地表明自己的心意,愿意投奔李靖,伴随其闯荡天下。李靖喜出望外,却也担心杨素那边没法交代。红拂安慰他说,杨素年纪大了,近来多有侍女逃走,司空府不会追究。李靖见有佳人理解自己并且愿意奉献一生,非常欣慰,当即应允。司空府找不到红拂,派人查询了几日,最终还是不了了之,于是红拂与李靖二人扮成商人离开长安。

所以,李恪才会这么好奇红拂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平常情况下外人根本见不到红拂,即便来到李府。

红拂给李恪和李靖奉上茶水便离开了书房,留下了李靖和李恪两人。

李恪想李靖说他要后天就要离开长安,李靖倒是没有多少吃惊,他觉得李恪离开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李恪知道李靖不像参与政治方面的讨论,就开始跟李靖谈论兵书的写作进度。李靖对于自己的兵书很看重,跟李恪谈起这方面的话题,那是滔滔不绝。他告诉李恪,经过了突厥一战,他觉得自己的兵书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他想重新撰写,现在已经确定了纲目,两三年之内肯定能完成。

李恪对于李靖的著书的严谨态度很欣赏,跟李靖讨论了一会兵书问题,李恪便将话题移向了自己开设陆军学院上。

“大将军,本王想在太原府开设一所专门培养将领的学院,你认为是否可取,有什么建议吗?”

李恪向李靖询问道。

“开设学院?培养军中将领?”

李靖惊讶道,他还是第一次听到过开设学院培养将领的说法,但他对李靖很有信心,觉得李恪既然提出了这个计划,他肯定有自己的想法,随即便问道,“殿下,你是否可以详细的给老夫说一下你的计划呢?”

李恪见李靖来了兴趣,就将自己开设陆军学院的计划说给李靖听。

李恪的陆军学院的设想是,聘请著名的将领到学院授课,给学生教授兵法韬略,而陆军学院的学院基本年龄要确定在十三到十五岁,要识字,身体要符合学院的标准,而学员在学院中不但要学习兵法讨论,还要学习文化知识,体能方面的训练和武技的训练,学期确定为三年,只有达到了文武全才,三年之后他们才会准予毕业,然后会根据学员自身的情况将他们下方到并州军中实习,再根据实习情况进行的分配。

李恪决定学院开设三个科目,指挥、参谋和情报。

李靖听完李恪的介绍,开始陷入了沉思,他觉得李恪的设想不错,就是开设的这三个科目有点让他难以理解。特别是参谋和情报,他认为参谋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扮演的是军师的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