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靖听完李恪的介绍,开始陷入了沉思,他觉得李恪的设想不错,就是开设的这三个科目有点让他难以理解。特别是参谋和情报,他认为参谋在行军打仗的时候扮演的是军师的角色,军师是没有任何职权的,这似乎不符合学院培养人才的标准,再者军师没权没职,谁愿意去当呢。可是李靖没有理解的李恪的意思,李恪心中的参谋不是古代的军师,而是现代军队中的参谋,是具有一点权限的军对指挥官。至于情报,李靖就更加疑惑了,他觉得情报是重要,但这类人才没必要专门培养。但是李恪知道,情报系统的晚膳对一个国家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才会开设这个科目。
不过在李靖提出疑问的时候,李恪对李靖做了详细的介绍,这才使得李靖的心里的疑惑被解除。
但李靖还是给了李恪一个提醒,他觉得既然参谋和情报人员都要培养,那后勤保障的人员就更加要培养了,特别的军队的行军医生等。
李恪对李靖的提议很赞同,他听取了李靖的建议,又对学院的科目做了新的安排,确定了陆军学院分四个科目,第一,军事指挥,主要就是培养领军将领,统帅;第二,军事参议,培养军师类人才,培养军事方面的全才;第三,军事情报,主要是情报收集和拷问、特工之类的;第四,军事装备,主要行军后勤,医疗保障等。
但是,李恪自己也很清楚,这里面有一部分东西的重复的,就像军事指挥和参谋两个科目有很多重复是地方,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恪自己在这方面也只是一个菜鸟,而且开设冷兵器时代的陆军学院,这对李恪来说还是第一次,是一个考验,现在还是处于摸索阶段,他觉得先要将轮廓确定下来,以后可以慢慢的实践,再添加一些必要的科目。
李靖对于李恪这次确定的这四科很满意,又跟李恪聊了其中的一些细节,让李恪受益匪浅。
只是,当李恪向李靖提出让他到陆军学院任职的时候,李靖果断的拒绝了李恪的邀请,他说自己现在主要以修订和撰写兵书为主,等到他兵书著成,他一定会去并州到陆军学院授课。
李恪见李靖没有彻底的拒绝他的邀请,他心里有了底,他也清楚李靖为什么现在拒绝了自己,因为,李靖刚致仕在家,这就等于拒绝了朝廷,拒绝了李世民,现在要是答应李恪,李世民会怎么看他呢?
所以,李恪对李靖的拒绝他自己也很理解。
李恪跟李靖谈了很多内容,主要就是军队方面的问题。
等到李恪出了卫国公府的时候,已经快到中午时分了!
不过,他在李靖府上的收获很大,他觉得自己这一趟李府不虚此行!
回到王府,李恪就见柴哲威和李宗两人前来找他,还有李愔也跟在他们身后。
李恪问明原因,原来是三人在长安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他们要急着回太原,特意是向李恪来辞行的。
李恪没想到这三人还是个工作狂,长安的事情一解决完就要急急忙忙的回太原,心里欣慰不已,他觉得自己没有选错人。
等柴哲威、李宗和李愔跟李恪道别,匆匆离开了王府时,李恪看着他们急促的身影,顿时觉得,他想要完成自己的伟大计划,最缺少的就是人才。
想到人才,李恪不由的眉头紧皱。
他自己很清楚,大唐不像后世的大宋,在科技和文化方面是不能比的,这方面的人才更是欠缺的很。
哎!看来只能是自己培养了!李恪心里想到,微微叹息不已。
第四百三十八章 消减突厥骑兵
李恪结婚之后晚上看书的时间少了很多,因为他要陪阿史那云。
只是,晚上再怎么折腾,李恪第二天早上依然会早起,这是他的习惯,已经持续了四年的时间。
早晨,用完早膳,李恪就带着阿史那云来到了杨妃的千秋殿,跟杨妃辞行。
杨妃虽然不舍李恪离开,但她也知道李恪有他自己的事情要做,就只能忍住不说,李恪自然清楚杨妃心中是怎么想的,这才让阿史那云陪杨妃,而他则是给高阳公主和清河公主讲一些故事,逗的两个小丫头娇笑不已,只是在说道要离开长安时,两个小丫头也是不舍。
李恪出了杨妃的千秋殿就来来到了李世民的甘泉宫的御书房。
李世民刚跟中枢大臣们商议完今年耕种的问题,这才准备休息一下,就听王德说北王和王妃觐见。
李世民一想到李恪连阿史那云都带来了,肯定是要准备离开长安了!
所以,他让王德将李恪夫妻宣进了御书房。
李恪和阿史那云跟李世民行礼完毕,李恪这才说道,“儿臣北府事务繁忙,明天就要离开长安,前来跟父皇辞行!”
“恩,你以国事为重,这点父皇很欣赏!”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多谢父皇夸奖,儿臣不敢当!”
李恪道。
“北府新立,掌管四道三十六州军务,统帅唐、突厥等四十万大军,你可不要让朕失望!”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父皇放心,儿臣绝对不会辜负你的期望!”
李恪向李世民保证道。
其实,他也猜测李世民很不放心自己,这不是在忠诚上的不放心,还是在管理上的不放心。毕竟,李恪还是很年轻,即便有战功,但对付一些老将,他在资历方面还是很吃亏,他生怕李恪跟这些老将会起冲突,才会时刻提醒李恪。
“你这次进宫不止是跟朕辞行这么简单吧?”
李世民对李恪继续说道。他很清楚李恪的性格,他不会轻易进宫,只要进宫来自己的御书房,他就肯定有事情。
“父皇,儿媳先行告退!”
阿史那云很懂事的说道,女人不干政,女人自然就不能听政,现在李恪和李世民要谈论政事,阿史那云自然要回避。
“恩,那你就下去吧!”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
看到阿史那云离开御书房,李世民对李恪道,“说吧,你有什么事啊!”
李世民也知道李恪这么急回并州,肯定是为了去施行他前几天给上的奏章上的计划。看到自己的儿子这么辛苦,李世民心里很安慰,这才这么向李恪问道。
“父皇,儿臣只想跟你索要几幅字!”
李恪说完,将一张锦帕递给李世民。
李世民拿起锦帕,就见上面写着,皇家陆军学院,皇家中医学院和皇家汉学院。
他先是一愣,随即便想到了李恪的意图,李恪不是在想他索要几幅字,而是在要“皇家”这两个字啊!
李世民也知道“皇家”两个字代表着什么,那是代表着这三所学院是皇室开办。
李世民很仔细的看了锦帕上面的这三个名字,他开始思量,觉得是否能用“皇家”两个字。
经过再三的思量,他觉得这三所学院只要开办成功,对今后大唐是百利而无一害,都也还配得到“皇家”两个字。
所以,他微微笑道,“朕就知道你小子啊,每次离开长安就会跟朕索要东西!”
听李世民调侃自己,李恪也乐了,心里松了一口气,他知道李世民这是答应了他的请求。
就见李世民将锦帕放在玉案上,李恪疾步上前给他铺开宣纸,李世民大笔一挥,没用片刻,三幅字写完。
李世民常年研习王羲之的书法,他的书法中也有王氏字体的“飘若浮云骄若惊龙”的痕迹,苍劲有力,大气辉煌,自成一家。
李恪看着李世民的字,赞叹不已。
李世民也是很受用,只是颔首微笑不语,颇有点悠然自得之意。
李恪将三幅字收好,又跟李世民聊了一些关于自己对皇家陆军学院的设想,将自己的设定的科目给李世民看,李世民看完之后又不懂处向李恪请教,李恪都一一给李世民做了解释,两人这么一问一答,大半天的时间又没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王德小声的对李世民说道,“皇上,房相和杜相在书房外求见!”
李世民听王德这一汇报,他才知道自己还跟房玄龄和杜如晦有事要商议,李恪也知趣的跟李世民告辞离开。
李恪拿着李世民的字出了御书房,就在门口见到了房玄龄和杜如晦。
房玄龄的身体很硬朗,他现在大唐的尚书左仆射,名副其实的宰相,可以大展胸中才华,这使得脸色不错,见了李恪便上前问候,李恪也报以回礼。
至于,杜如晦,李恪明显的感觉到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只是李世民已经任命他做了尚书左仆射,副宰相,他也只能抱病参与政事。
跟两人见礼完毕,李恪这才离开御书房。
回到王府,李恪让杨恩谨慎的收好李世民写给他的三幅字,再将他交给王中长保管。
他则是休息了片刻,就跟阿史那云去了北平郡王府,跟突利去辞行。
突利听闻李恪到来,他急忙出府迎接,李恪连说不敢,向突利请罪,突利不受,这一幕看的阿史那云身上起鸡皮疙瘩。
突利跟李恪还有阿史那云进了郡王府,阿史那云就去自己的闺房,李恪则是跟突利谈论了一些关于消减突厥骑兵的问题。
突利本身就有八万大军,再加上收服了颉利的降兵,他的兵力达到了十六万之多,而且,他在接管了颉利六州之后,收服了不少颉利的旧部和突厥各部,兵力更是膨胀到了二十多万,这还只是突厥的常备军,要加上突厥这种全民皆兵的话,突厥能够拉出的大军恐怕要达到三四十万之众。
所以,李恪才会跟突利商议消减突厥骑兵的问题。
对于李恪的提议,突厥很赞同,他觉得突厥常年征战,损耗了突厥自己的人力和无礼,特别是对突厥男丁的消耗不计其数,他认为突厥要想发展,首要的目的就是消减骑兵,将主要目标放在发展人口和提高突厥生活方面。
李恪对突厥的远见还是很佩服。
他告诉突利,突利可以保留十二万突厥精骑,便于他管理突厥各部,而剩下的四万常备军,李恪的意思是自己给他自己。
突利会意,就答应了李恪的要求。
而且,李恪现在是突利的女婿,就是李恪要他十万突厥骑兵,突利都不会拒绝。
而李恪要这四万突厥骑兵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给李宗的匪军,任虎的鬼面骑充实兵源,以突厥骑兵的战斗力和野蛮程度,李恪觉得他们很符合这两支骑兵的特点。
李恪跟突利就突厥骑兵问题聊到晚饭时间,这才在阿史那云的催促下用完晚饭。
用饭的时候,突利看到自己的女儿一脸幸福的样子,心里高兴的同时安慰了不少。
看到李恪对自己的女儿很好,看到两个很恩爱的样子,突利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认为李恪即便是不能成就帝位,就凭他现在对自己女儿的这份爱,突利就觉得值得他为李恪做一切他要求的事。
吃饭的时候,李恪和突利不在谈论政事,而是将话题引向了突厥的生活问题。
突利很关心突厥人的生活,游牧民族依赖草原吃饭,而漠北时常有大雪封山,草地覆盖的时期,这种情况下突厥就会陷入疾饿的边缘,会因为没有足够的食物而死很多的人。
所以,突利一直都在忧心这个问题。
李恪则是有自己的想法,突厥放牧,牛羊无数,而牛毛和羊毛能够做精美的地毯,这可是一大财源。
所以,他对突利提议道,“岳父,本王认为你们突厥可以在夏天的时候将放牧的牛羊身上的毛尖下来做好储存,我会命人去用粮食收购这些东西,等到冬天的时候,你们就可以用这些粮食过冬了!”
见李恪这么说,突利也不问李恪用羊毛和牛毛做什么,痛快的答应了李恪的这个提议。
但是,李恪又继续说道,“即便这样,还是不能解决你们突厥冬天粮食紧缺的问题,你们中一部分人还是要向定襄一代迁移,要跟大唐子民学习耕种,还有营州一代土地肥沃,人口也比较少,很适合你们突厥群居。”
李恪的建议就是突厥跟唐军杂居,将他们同化,这是唯一能突厥这个包袱的办法。
突利没有立即答复李恪,还是考虑了很久。
李恪也没有打扰突利,跟阿史那云悄悄的吃饭,等到突利的答复。
半晌,突利想清楚李恪的提议是唯一能解决突厥温饱问题的方法,就答应了李恪,说他回同州之后再做决定。
李恪见突利答应,也就不在意他什么时候执行!
突利不急着会同州,李恪也猜到了他的意图。
那就是,同州的颉利的故地,突利要是急着回同州,就是使得李世民猜忌他的目的,而突利长时间的待在长安,不急于回同州,将同州交给杜君绰和阿姆还有扎德勒,这会消除李世民和大唐朝廷的不少戒心。
李恪清楚突利的想法,才会没有逼迫他什么时候施行移民政策。
所以,三人的一顿晚饭吃的很是愉快。
最后,在突利的不舍中,李恪和阿史那云离开了北平郡王府。
第四百三十九章 一语惊醒东王梦
第二天,清晨,谢偃就准时赶到了北王府,他带的东西不多,除了一辆女眷坐的大车之外,其中一辆车是用来拉书的。
看到谢偃去太原就要拉一车书,李恪确实被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感动了!
可见,谢偃已经进入了工作状态,做好了要当一个老师的准备!
将谢偃和他的家小请到王府,李恪和谢偃还有董伯仁等在大厅聊天,就等王中长等准备车架,而阿史那云则是将谢偃的妇人和女儿接到了自己的阁楼,陪伴她们聊天。
李恪三人没坐多久,就见王中长回来禀报李恪,“殿下,东西已经收拾妥当,马车已经备好,可以出发了!”
“那就出发吧!你去请王妃他们!”
李恪对王中长说道。
“诺”王中长离开。
李恪和谢偃还有董伯仁三人出了北王府。
这个时候,王府的门外杨恩正在督促仆人将东西都装上大车,而看到李恪,他有点不舍的道,“殿下,东西都收拾妥当,可以出发了!”
“恩。”
李恪点点头对杨恩说道,“杨老,本王此行离开,估计很难在段时间内回长安,王府就交给你搭理了!”
李恪回太原,他将朱童也带回了太原,将长安的情报工作全部交给了杨恩,这是对杨恩的信任,同样的一种考验。
“殿下放心,老奴一定会处理好王府之中的事务!”
杨恩向李恪回答道。
平常人看李恪和杨恩的对话,以为他们是在聊家常,但只有杨恩和李恪两人清楚,长安的情报李恪交给了杨恩,杨恩这是才告诉李恪,长安这边他会负责好。
李恪和……杨恩闲聊之际,董伯仁和谢偃两人已经上了李恪为他们准备的大车,而阿史那云和谢偃的妇人还有女儿也出了王府。
阿史那云善于骑马,她不想坐车。
但是,她现在贵为北王妃,自然不能在长安大街上当众骑马,只能坐上了李恪为他准备的豪华大车。
李恪也在心里笑阿史那云,等你骑在马上走几天路,你就会发现坐车比骑马要舒服多少。
“殿下,可以出发了!”
等阿史那云上了车架,王中长将白马牵到李恪面前,小声提醒道,“杨老,保重!”
李恪对杨恩一拱手,翻身上了白马。
朱童在前,鹰卫开道,李恪一行缓缓的出了长安城。
在车辆行走在朱雀大街上的时候,百姓们就发现了这是北王的车架。
有不少百姓议论道,“北王要回太原了!”
“是啊,有点可惜,他这次回去今后可能就没机会回长安了!”
“听说这是太子的安排,他不想北王待在长安!”
“这哪是太子的意思啊,这是长孙无忌的意思,他跟北王之间关系很糟糕,可能是借机打击北王。”
“……”
经过朱雀大街的时候,街上的百姓不断的议论纷纷。
不过李恪不在意这些议论,他现在只想快点会太原,开展他的计划。
这次跟随李恪去太原的鹰卫只有五百人,其余是一千五百人李恪已经让陈其带回了太原。所以,队伍的规模小了很多。
但即便是这样,五百人的武装队伍,加上阿史那云和谢式的车架,还有李恪带的一些东西,李恪一行人的队伍也很庞大。
出了明德门,队伍开始步入了管道,因为都是骑兵,行走的速度快了很多。
可是,眼看快要到渭水了,李恪的眉头紧皱,王绩不是说好两天之后要给他答复的吗?怎么到现在还不答复自己呢?难道他是在欺骗自己?不可能吧,他有这么大的胆子吗?
李恪见王绩还没有出现,心里开始胡思乱想。
就在这个时候,前方出现了一丝骚乱。
“怎么回事?”
李恪问道。
朱童骑马走在最前面,就见他快马回到李恪身边,“殿下,王方翼拦在了队伍的面前,他说要跟殿下一同去太原。”
李恪让朱童负责的情报部门时常注视王方翼,朱童自然认得八岁孩童的王方翼。
“你让他过来吧!本王要亲自问话!”
李恪对朱童道,他也奇怪,自己没有跟王方翼说带他去长安,只是跟他见过两面而已,那这个王方翼为什么要跟随自己去太原呢?
李恪心里很清楚,说是跟随,可只要这一跟随,王方翼算是成了自己的人了!
就在李恪这么思量的时候,朱童领着王方翼出现在了李恪面前。
“参见殿下!”
王方翼对李恪施礼。
“听说你要跟随本王去太原?”
李恪问道。
“是的,殿下!”
王方翼回答道。
“那你知道本王这次为什么去太原吗?”
李恪向王方翼问道。
“守卫大唐北方重镇!”
王方翼回答道。但李恪能听得出王方翼这句话中的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李恪去太原虽是守土,但也是一种贬斥。
“那你还想跟本王去太原?”
李恪好奇的问道,他知道王方翼既然清楚自己去太原是贬斥,那他为何还要跟随自己呢?
“仲翔愿意跟随殿下守边扩土!”
王方翼回答道。“你要去并州的话,你母亲谁来照顾?”
李恪问道。
“家母也想跟随仲翔去太原,我们的马车就在前面,要是殿下不同意,我们母子就自行去太原。”
王方翼说道。
李恪没有想到王方翼会这么坚决,而且,就连方式也支持他。
“既然你有这个决心,那本王就成人之美!你速去将你母亲接到本王的车架之中,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赶路。”
李恪微笑着说道。
名将都主动送上门了,自己要是在不推辞,那可就遭雷劈了!
有了王方翼的加入,时间又耽误了不少,但李恪的心情却是好了很多。
队伍开始启程,继续向前而行。
等到队伍到了渭水河边的时候,朱童提前告诉李恪,东王李泰前来送别李恪。
李恪当初在甘泉宫的时候就听李泰说要在他离开长安的时候去送他,只是当时没怎么在意,没想到李泰真来送他。他便招呼阿史那云,两人前去李泰处。
李泰在渭水边的一处亭子里摆好了酒宴,静等李恪。
看到李恪和阿史那长出现在他视线中,他便迎上前来,“青雀见过三哥和三嫂!”
“四弟不用多礼!多谢你前来送为兄!”
李恪淡淡的说道。
“三哥,你这句话就见外了,我们是兄弟,何来多谢呢?”
李泰笑着说道。
“是啊,我们是兄弟!”
李恪叹息一声,淡淡的说道。
“三哥好像有什么心事?”
李泰问道。
“没事,只是青雀的这一句触景生情而已!”
李恪说道。
“呵呵,三哥的才学青雀是佩服不已啊!”
李泰笑着说道,“相比三哥触景生情想赋诗一首吧!”
见李泰这么说,李恪没有说话只是淡淡一笑。
“三哥请!”
李泰没有继续谈论这个话题,对李恪说道。
李恪走向凉亭,两人端起酒杯,各自饮了三杯。
“拿笔来!”
李恪突然喊道。
李泰会意李恪想做什么,欣喜不已,而他的身边的侍卫则是立即奉上了文房四宝。
李恪拿起笔,沉吟良久,这才刷刷几笔写下了一首诗,客出渭水至塞北柳桥残雪何时休。孤烟长空难相见,唯见长江天际流。
写罢,李恪这才对李泰道,“青雀,你在长安,当尽展才华,著书立传,方能成大事啊!”→文¤人··书·¤·屋←
李恪说完,也不等目瞪口呆的李泰反应过来,便跟阿史那云离开了凉亭回到了队伍之中。
李泰醒悟过来时发现李恪已经远去,只能淡淡的叹息道,“三哥,你果然大才,吾不及也!”
这是李泰发自内心的感叹,李恪刚才的说的话给了他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要他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才能获取李世民更多的宠爱,才能跟拥有长孙无忌和诸多老将老臣扶持的李承乾抗衡。
此时,李泰才发现,自己终究不敌李恪!不过,他也不是气馁的人,现在又经李恪点名了他的发展方向,他心里舒畅了很多。
李恪回到队伍之中,继续前行,他之所以告诉李泰这些话,目的就是想让李泰提前搞出《括地志》给李承乾压力,让他早点逼李承乾造反或者他们两个两败俱伤。
这不是说李恪心急,而是,想要让自己安心的在并州发展,就必须要让长孙无忌有所牵绊,使他没有那个精力估计并州的李恪,而李泰就是最好的可以牵制长孙无忌的人。只要李泰能在朝堂上压制李承乾,能够对李承乾展开反击,那么长孙无忌的注意就会转向李泰。
还有一点,他这么做,也是在分散李泰对他的注意力,只要李泰权利对付李承乾,他也就不会在顾忌道自己。那自己就不是不会忌讳太多了吗?
所以,寄予这两个因素,李恪才会一语惊醒李泰,让他去怎么做李承乾对抗。
李恪骑在马上,心里正在想李泰会怎么对付李承乾呢?就见前面的队伍又停了下来。
李恪有点怒了,他今天出城才走了多少里路,队伍就停了两次。
但是,这次朱童没有跟他来汇报情况,直接就将一个书生摸样的人带到了李恪面前。
“殿下,他说要见你!”
朱童恭敬的说道。
“王绩?”
李恪惊呼道,他发现眼前这个灰头土脸的文士就是自己前两天去请他去太原的王绩。
“王绩参见殿下!”
王绩对李恪施礼道。
“王先生,你想好了没有?”
李恪淡淡的问道,但他的心里还是很紧张,生怕王绩说不。
“殿下真能每天管够王绩的酒吗?”
王绩向李恪询问道。
“只要你在授课的时候不喝酒之外,闲暇时间的酒本王自会让你喝个够。”
李恪很看到的说道。
“那王绩的这本条命就交给殿下了!”
王绩很认真的说道。
李恪欣喜,他终于又搜罗到了一个人才。
李恪让朱童将王绩送到了董伯仁和谢偃的车上,再让朱童给王绩送去了一坛酒,这才下令继续赶路。
经过了这一波三折,李恪一行才离开了长安地界,开始向太原方向而来。
第四百四十章 遇到神相该怎么办?
李恪一行人都是骑兵,但依然走的很慢。
因为,他们的队伍中有谢偃的家眷,还要董伯仁这个老头子,他们坐马车的时候,李恪为了不让颠簸,尽量的降低了速递。
这样,队伍走了四天的时间,才经过了蒲州,跨入了金州地界。
但是,这也已经隶属于并州,是李恪北府治下的州。
所以,沿途的官员都要出城十里相迎,还会在城内摆下宴席盛情款待。
刚开始李恪倒是坦然受之,可每经过一个地方,官员都会盛宴款待,这就让李恪很不满意。第一,这样会耽误他的行程。第二,他这一路向太原,要经过多少州县,要每到一处都经受这样礼遇,那李世民会怎么想自己?
所以,他果断的下令队伍不在走官道,即便走官道,但只要入了州县城池的十里外,就改变线路。这样他们接来的三天时间里行程又慢了不少,走的路也开始比较偏僻。
晋州城外有一座大山,不走官道,就那必须要绕过山路才能过晋州。
李恪也不准能入晋州,他便下令队伍走山路。
队伍之中阿史那云和王氏还有谢氏聊天,他们的行程倒是不枯燥,而董伯仁和谢偃还有王绩三个文学大家讨论诗文绘画书房,王绩又有美酒可喝,三人倒也过的舒服,不在理会李恪走哪一条路。而李恪有了王方翼在身边,他时常教导王方翼行军之道,让王方翼受益匪浅,隐隐有成为李恪弟子的迹象。……
这一天,天气格外晴朗。
山路上,两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在边走边聊。
两人行至一处,看见一棵两扒权树长在当道上,两人就坐在树下歇息。
半晌,其中一个年纪大的说,“咱俩算一算,看经过这条路人是从树哪一面走呀,看谁推算的准。”
另一个年纪轻笑的说,“行。”
两人开始掐指一算,年纪长的一个说是走左面,年纪轻一个说是走右面。
两人便移向了山路便的树林中等待行人路过,看他到底走那边。
半晌,他们就看见一只黑甲骑兵出现了山路的一端,黑甲骑兵是后面则是四辆豪华大车。
看到这一幕,两人不由的惊讶,半天都没有说话,他们很清楚这肯定那个地方大员或者将军的队伍。
看到这支队伍的阵势,他们就清楚,队伍中有车辆,他们肯定是也不走左,也不走右,二话不说会将数抬走。
而这支队伍就是李恪的队伍!
果然,朱童看到前面有树挡住了队伍的道路,便吩咐鹰卫将大树搬走。
李恪的队伍顺利的通过了。
打赌的两人探头看着李恪的车队抬木而过时郁闷不已,蹲在路边长叹短嘘。
但这一幕让朱童给发现了,他看到两人有点鬼头鬼脑的样子,本着宁可抓错人,也要保证安全的原则,命令鹰卫将两人带到了李恪面前。
“你们是什么人?”
李恪对两人笑着问道,他听完朱童是叙说,觉得这两人很可爱。
只是,他的话音还没有落,就听见两人惊呼。
其中年长的一个说道,“不可能,怎么会这样呢?”
“绝对不可能啊!”
另一人也说道。
两人相互注视,根本不将李恪的话听在耳中。
“殿下在问你们话呢,你们还愣着干什么?”
朱童见两人如此不知礼数,便大声吼斥道。
两人被朱童这一声吼斥惊醒,方才对李恪施礼道,“袁天罡,李淳风见过殿下!”
尼玛!李恪差点被两人的这句话给震下马背!袁天罡?他难道就是大唐的神相袁天罡?李淳风?不就是西游记中那个算命先生吗?
遇到神人了啊!李恪心里想到,要是将这两人拐到太原,让他们去汉学院授课,讲授天问地理知识,那对汉学家可是锦上添花啊!
“原来是两位军事啊!本王李恪,有礼了!”
李恪跳下马背对袁天罡和李淳风说道。
“你是北王殿下?”
袁天罡反问道,随即,又暗暗自语道,“难怪!难怪啊!”
李恪对袁天罡的表现很奇怪,不知道他口中喃喃自语什么。
就听见袁天罡继续说道,“我们两人已经致仕,不在朝中任职,军事的称呼请殿下就不要再提了!”
两人在听到李恪报出自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