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唐朝当皇帝(七月)-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恪将后世出现的钱庄拿出来,他的目的就像在长安开设钱庄,等到有一天能够将钱庄划入户部,形成大唐的中央银行。

因为,他很清楚,随着大唐今后的殖民战争,很肯能会出现一些经济发方面的问题,而大唐要是有了自己的银行,就可以起到宏观调控作用。

但是,具体的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李恪自己也不懂,他只是将自己所知的钱庄的想法给柴哲威说了一遍,目的就是希望柴哲威能够完成自己的理论。

柴哲威在听到李恪说出钱庄的种种举措的时候,两眼发光,他丝毫很敏锐的意识到了什么。等李恪说完,他就立马点头说自己保证完成钱庄制度,会在一个月时间内给李恪拿出一个方案。

李恪对柴哲威的办事效率很满意,他现在也在刻意的将柴哲威培养成一个经济能手,他很清楚随着大唐对外殖民战争的进行,柴哲威会在今后的大唐巨变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还有一点就是李恪的私心,那就是他想通过钱庄控制大唐的经济,李恪很清楚,只要他有了足够的军队,要是再控制了大唐的经济,他十个长孙无忌他都不怕。不过这也只是李恪自己想想而已,他不认为长孙无忌会笨到任由自己发展而不出手制约。但事与愿违,李恪认为没做怎么能知道不行呢!

李恪和柴哲威、李宗三人在书房中谈了很就,一直到中午时分,三人才将问题解决完!

李恪和柴哲威还有李宗三人用完中午饭,柴哲威和李宗便离开了汉王府,而李恪又回到书房,开始写关于开设学院和钱庄,精兵简政等自己所要做的计划的奏章。

李恪很清楚,这些要是没有李世民的支持,他的绝对办不到的!再者,他很清楚只要对大唐有好处,李世民绝对不会拒绝。但要真在李世民后背后偷偷搞,那要是让他发现了,后果肯定会不堪设想。

所以,李恪很聪明,他想抱李世民的大腿!

没办法,谁叫李世民大腿粗呢!

第四百三十二章 大封功臣

剩下的几天时间里,李恪一系的将领都要回并州任职,李恪已经将命令下达,就没有让他们来自己的北王府道别。就连陈其,李恪也没有让他继续待在长安,而是让他回并州开始组建新军。

顿时,没上四五天的时间,李恪的心腹将领全都离开了长安,这使得王府有点冷清。

这几天柴哲威和李宗也来找过李恪两次,谈论的都是贸易和军队的组建问题,李恪跟两人讨论的时间很长。

就这样,他的日子倒是过的很滋润。

农历正月十三,李世民召集众臣在太极殿议事,李恪清楚的知道,李世民这是要在太极殿分封功跟随他的老臣子们。

这天,李恪不紧不慢的来到了太极殿,发现大家基本都已经到齐,李恪跟众臣见礼,众臣自然不敢怠慢这位现在已经的权倾北方的王爷,都主动跟李恪行礼。

李恪在自己的位置站定,发现他的身后不是李泰,而是李道宗。

李恪一想也就了然了。

太极殿议事,大臣按照职位高低排序,李恪现在的职位是北府兵马大总管,比李泰扬州大都督要高很多,李泰自然不能站在他的身后。

李恪望了一眼身后不远处的李泰,见他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好像心情很好。

李恪也就跟李道宗简单了聊了几句,就看见长孙无忌和李承乾来到太极殿前就位,长孙无忌的脸上没有人比的表情,可见这个枭雄式的人物现在已经的腹黑到了一定境界,至于太子李承乾,他也没有以前那么浮躁,可见李恪这几年的时候,没有在长安对他施加压力,这使得他的日子过了很舒服。

这时,中书令萧禹姗姗而来。

虽然,现在萧禹只是中书令,但中书令的官阶比尚书左右仆射的要高。

再者,尚书省负责起草诏书,权力很大。

萧禹在这个时候到也无可厚非,只是萧禹的举动让李承乾颇为不悦。

“皇上早朝!”

王德开始喊道。

众臣在长孙无忌和萧禹还有李靖、李靖的带领下缓缓的步入了太极殿。

众臣来到太极殿,就看见李世民缓缓而来。

“参见皇上!”

李恪随众臣给李世民行礼。

“众卿平时!”

李世民淡淡的说道,李恪看了李世民一眼,发现他今天的起色很不错。

“众卿,朕今天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你们当初跟随朕东征西讨,跟随太上皇东征西讨,建立如今的大唐江山,可是大唐初建,百废待兴,还有强敌窥视,才使得对你们的功劳迟迟没有定论,前段时间朕让长孙无忌和门下省、兵部还有秘书监一同审核了你们的功劳,今天朕就要完成一件心愿,那就是让你们能够封妻荫子。”

“多谢皇上!”

众臣谢道,大家心里都清楚李世民话中的意思。

“王德,开始吧!”

李世民对身边的内侍说道。

“老奴遵旨!”

王德对李世民躬身道。

他将一个内侍端上的圣旨轻轻展开,开始高声的念道,“……”

王德念的前面这些内容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官方文字,李恪没兴趣听,他在静等王德念出李世民对重臣的封赏。

王德念完前面的那一部分,停顿了一下,继续开始道,“李靖!”

李靖出列,他是脸色没有任何的变化,但李恪能猜得出,现在李靖的心里也很吃惊。

“封李靖为卫国公,食邑九千九百九十九户!”

王德继续念道。

群臣也是震惊,李靖第一,大家也没有什么意见,但他的食邑也太多了吧?差一户就是万户了,他可是真正的万户卫国公啊!

不过这也是李世民的技巧,真要给李靖万户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万这个词对李靖不利,现在只少一户,九千九百九十九户,这也就等于的一万户,李靖心里自然清楚其中的意思,众大臣自然不笨。

只是,不少人还是表现出了惊讶之色,这些人是长孙无忌一党的人。

他们认为长孙无忌会排第一,没有想到会是李靖。

现在,已经念出了李靖的封赏,那就是说李靖已经的名副其实的大唐军功第一的,皇上都这么肯定了,大家也就没有什么话能说了!

“谢皇上!”

李靖谢恩道。

“长孙无忌!”

王德继续道。

长孙无忌也是一惊,他排名的时候将自己位置放在了后面,但没有想到王德会第二个念出他的名字。

这不就是皇上对他……长孙无忌没有想太多,他略微感动了一下,整理了一下情绪,出列站在了李靖的身旁。

“封长孙无忌为赵国公,食邑九千九百户。”

王德继续念道。

长孙无忌的食邑只比李靖少了九十九户,这也足以说明了他的功勋,足以说了他跟李靖之间其实没有第一第二的区别。

这就是李世民的手段的高超,是他善于驭下的一种手段。

“李孝恭!”

李孝恭很坦然的出列道。

“封李孝恭为河间元王,食邑九千户。”

王德高声念道。

“谢皇上!”

李孝恭道。

他是李唐宗室的皇亲,封赏自然会封王而不是封公,而他以前的河间郡王,现在被改封河间元王,爵位比郡王高了一个等级,还有食邑九千户,这也是很大的封赏了。

“杜如晦!”

王德继续开口念道。

杜如晦出列,经过了今年一个冬天,他的身体明显消瘦了很多,还有不少老毛病也开始复发,这使得他最近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

“封杜如晦为莱国公,食邑八千八百八十八户!”

王德继续念道。

“谢皇上!”

杜如晦叩谢道,他站在了长孙无忌身后。

然后,王德继续念出了这些人的名字,魏征,他被册封为郑国公,食邑八千户;房玄龄被封为梁国公,食邑八千户;高士廉被封为申国公,食邑八千户;尉迟恭被封为鄂国公,食邑八千户;萧瑀被册封为宋国公,食邑八千户;段志玄被封为褒国公,食邑七千户;刘弘基被封为夔国公,食邑七千户;屈突通被封为蒋国公,食邑七千户;殷开山被封为勋国公,食邑七千户;柴绍被封为谯国公,食邑七千户;长孙顺德被封为邳国公,食邑六千户;张亮被封为郧国公,食邑六千户;侯君集陈被封为国公,食邑六千户;张公瑾被封为郯国公,食邑六千户;程知节被封为卢国公,食邑六千户;虞世南被封为永兴县子,食邑四千户;秦琼被封为胡国公,食邑四千户;刘政会被封为邢国公,食邑四千户;唐俭被封为莒国公,食邑四千户;李勣被封为英国公,食邑四千户。

王德念完圣旨上的封赏,太极殿前已经站满了二十三名大唐的国公们,这其中虞世南要除外,他被封了一个子爵,但他的食邑依然是四千户,赏赐也算是比较厚重。

二十四人再次拜谢李世民,李世民高坐在龙椅上,微笑着接受了大家的拜谢。只是,他太注意前面等人的欣喜,没有发现站在最后面的李绩的脸色,可李恪犹豫对李绩的关注,他看的很清楚,李绩的脸色不怎么好看。

但不管怎么说,大家的封赏已经结束,李绩即便不满也没有办法!

李恪很清楚李绩的心态,他自誉为李靖之下军方第二人,但没有想到实际的封赏会这么低。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毕竟排名的是长孙无忌,李绩现在已经归顺了他,他不能将李绩排的太高,再者李世民对李绩投靠长孙无忌比较厌恶,这样李绩就只能屈居倒数第一的位置了。

老臣们的封赏结束,众人谢恩退下。

王德又看了一眼李世民,见他点头微笑。

王德就继续开口说道,“魏王李泰!”

李泰出列,王德继续开口说道,“封魏王李泰为东王!”

“儿臣叩谢父皇!”

李泰欣喜道。

李恪一愣,随即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难怪在进殿之前觉得李泰心情不错呢,原来是他早已知道了今天会封他为东王啊!

封王也是有讲究的,封王主要是以地名封王,像蜀王,就是说蜀中的王,汉王就是汉中的王,而李泰的魏王,就是古代魏这个地方的王。所以,自从李恪被封北王,他就稳稳的压住了李泰一头,魏只是一个地方,北代表了一个方向,两者之间的封王一看就能一判高下。现在,李泰被封为东王,跟李恪的王爵不相上下,李恪清楚这也是李世民对李泰的一种安慰,再怎么说,李世民对李泰也很宠爱,特别的李泰在学问上的才能让李世民很欣赏。

只是,李恪还没有消化当前的信息,就听见王德继续说道,“宣蜀郡王李愔,皇子李恽、李贞和李治觐见。”

王德的声音刚落,就见殿外走进来四人,他们分别的李愔、李恽和李贞还有被一个宫女抱着的李治。

“参见父皇!”

四人对李世民行礼。

“恩”李世民点点都,就听王德继续念道,“封蜀郡王李愔为梁王,封李恽为郯王,李贞为越敬王,李治为晋王。”

“多谢父皇!”

四人叩谢道。

但李恪看的很清楚,李贞脸色有点不悦,李恪心里很清楚李贞今天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因为他之前的诸人都封了亲王,就他被封了一个越敬王,即便是比他岁数小的李治都封了晋王。

只是李恪很清楚,这是根据后宫嫔妃们的地位决定的。所有这些封王的皇子之中,除了已经被圈禁的李佑之外,像李承乾和李泰还有李治都是皇后所生,像李愔和李泰都的杨妃所生,母亲的地位摆在那里了,对于她所生的皇子的封赏自然不会太薄。

李世民也不理会跪在他面前的皇子们的想法,让四人退下。

至此,封赏算是完美结束。

而李世民又在甘泉宫摆下了宴席,他想要款待这些跟随自己东征西战的老将们。

因为,被分封的大臣们都得到了优厚的封赏,心里很高兴,自然跟很乐跟李世民赴宴。

只是,让李恪没有想到的是,李承乾、李泰还有他也被李世民默许陪侍左右,这让李恪有点惊讶的同时心头有一丝的恐慌。

第四百三十三章 甘泉宫所看到的

“青雀,祝贺你啊!”

李恪和李泰走在众人的后面,两人都是显得很亲热。

李承乾自然跟随在长孙无忌身边,长孙无忌的目的也很明显,就是想通过他,再利用各种场合给李承乾树立威信。

只是,李承乾文不能比李泰,武不比李恪。

现在李恪和李泰面前,他除了嫡长子的身份之外,其他的没有优势。

所以,这也使得长安发展到今天这个局面的真正原因。

毕竟,大唐还是士族政治,各自都为自己的家族考虑,这样就将自己的筹码放到了不同的皇子身上,而李泰和李恪就是他们选中的两个人。

只是,现在李恪已经退出,李泰倒是成了他们心中的唯一人!

“青雀多谢三哥!”

李泰微笑着道,他今天的心情确实好,封东王,这是一种荣耀,同时也表达了李世民对他的一种宠爱。

“三哥跟三嫂这几天过的很恩爱吧!”

李泰也少有打趣李恪。

“还行!还行!”

李恪讪讪一笑道,但李泰从他的脸色看出了那一层淡淡的幸福之色。

温柔乡是英雄冢,还是真是这样啊!李泰心里感慨道,他现在觉得李恪好像变了,至于哪里变了他自己说不清楚,毕竟跟李恪接触是时间不长。

两人就这样闲聊,没多时就来到了甘泉宫的大殿。

酒宴已经摆好!

诸人就坐。

甘泉宫的座位自然是不会按照太极殿里那样安排,皇子和皇亲我们被安排在了前面,再者是李世民亲近的老臣子也安排在了靠近他的位置。

这样,倒是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格局,就是长孙无忌一系的太子党成员,基本都是不怎么跟李世民亲近的老臣,像长孙顺德、刘政会、唐敛、李绩等,而保持中立者都是跟李世民很亲近的人,他们分别的李靖、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秦琼等,但其中还有大部分的人则持观望态度,像柴绍,程知节等人,只是大家已经很清楚,柴绍是支持李恪,这从柴哲威是李恪的心腹就能看的出,至于程知节,他的儿子跟李恪发生了不快,这点无容置疑,但也不能否认冰释前嫌的可能,毕竟两人之间是因为一点小事而已。

这样,甘泉宫实际上发展成了四派。

太子党一系,以长孙无忌为首。

附庸北王的一系,这里面说附庸是说他们自己不参与,而他们子嗣是李恪的心腹,这其中以柴绍为首。

而另一系则是关联系,那就是跟李恪有关联系,关系很好,既不支持也不附庸,他们分别是李靖、萧禹、魏征、张公谨等,这其中尤其以李靖为首。

而剩下的一系则是不管我,紧跟李世民的房杜等人。

现在,这四派的主要人物都在场,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恪。

所以,只有李泰一个显得很势单力薄,在这种重臣之中根本没有一个是支持他或者跟他有什么特殊关系的。

但是,李恪在看到这一现象的时候自己也吓了一跳。

太可怕了!这就是他心里想到的!

他没有想到自己的实力会这么庞大,现在他坐拥北府四道,拥兵二三十万,还有这么多权倾地方的老将支持附庸自己。

细细一想,他还真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稳稳的压制了李承乾,难怪长孙无忌会时常不忘记找自己的麻烦,原来他早就发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

那这么说,李世民不就也清楚的很吗?

李恪想到这里,偷偷看了李世民意见,见他正在跟李靖聊的很欢心,而李恪看他的时候,他也将目光移向李恪,吓得李恪身上出了一层冷汗,倒是李世民对李恪微微一笑,又继续跟李靖聊天。

李恪经这一惊吓,他也不敢在四处张望,只是坐着蒙头喝酒。

因为,同样是皇子,贵为北王和东王,李泰和李恪的位置很近。

李泰看到和刚才判若两人的李恪,不由的小声问道,“三哥,难道不舒服?”

李泰可没那么好心关心李恪,只不过就是探探李恪的风而已。

“青雀,为兄没事,只是,这几天,恩,有点累而已!”

李恪搪塞道。

但是,李恪说话有点犹豫,这让李泰想到了两一方面,不由的脸色露出了然的神情。

李恪也不在理会李泰,喝了一口就,将目光移向了他最为关注的李绩。

关注李绩的因为他有预感,李世民在长安组建一支新军,当时问他谁最合适当这支兵马的统领,李恪举荐了李靖。

只是李恪自己心里也很清楚,这个人选没准十有八九会落到李绩头上。

那么,到时候李绩手里有了大军,他又有长孙无忌和李承乾,李绩肯定会对自己不满,到时候没准就会充当李承乾对付和打击自己的急先锋。

所以,李恪不能不关注李绩。

只是,李恪在看到李绩到时候,他的脸色不是太好,阴郁,而李恪看他的时候,他也看向李恪,目光中路虎了一丝怨恨。

李恪看到李绩的目光,就清楚了他心中所想,也就不在理会李绩。

他回头,发现李泰的表情也很失落,根本没有了刚才的意气风发!

李恪微微一思量,就清楚了李泰为什么会这样。

他觉得大殿里的局势他能看得清楚的话,那李泰自然也看的明白,他失落可能就是李恪刚才分析的那样,发现自己身边没有一个老臣支持!

恩,何不利用这次机会,给李泰下一剂猛药呢?李恪想到。

随即,他思量了一下,心里有了想法。

“青雀,看你对宴会的兴致不高啊!”

李恪淡淡的问道。

“是啊,不怎么喜欢今天宴会的气氛!”

李泰说道。

“确实,我们这边是冷落了一点。”

李恪一语双关的说道,“不过冷落就冷落吧,过不了几天为兄就要回到并州了,到了并州会好很多。”

李恪这句话刚说完,李泰的脸色就一沉。但他随即调整了一下,“到时候青雀到渭水边给三哥送行!”

“那就多谢青雀了!”

李恪淡淡的笑道,但他心里清楚,李泰听懂了自己刚才的话,他会知道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其实,李恪也没有说什么,他只是给李泰给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长安现在很冷落你和我,但我不怕,我不在意,我回到并州自然就受不到这个气,但你在长安,你难道就要受这样的气吗?

李恪话中的意思就是想告诉李泰,你要反击,你要网络人才,你要跟李承乾对着干。

而李泰说到时候送李恪,意思就是他多谢李恪的提议,他才会用前去送李恪作为对李恪提醒的道谢。

两人都是聪明之人,说话自然很隐喻,但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那为兄就先敬青雀一杯!”

李恪举杯向李泰道。

“三哥请!”

李泰脸色表情缓和了不少。

两人一饮而尽!

李恪和李泰相饮甚欢,而另一边的李承乾更是春风得意。

他在长孙无忌的介绍下现在已经跟长孙无忌一派的人详谈甚欢,而长孙无忌如此正大光明的扶持李承乾,他的目的也很明显。

当初,他可以暗地里支持李承乾。

可是,李恪的崛起让他措手不及。

他现在已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李恪看了一眼的李承乾,微微摇头没有说什么,只是叹息不已。

李泰则是将目光移向李承乾的时候,眼中闪过妒忌之色。

宴会到最后,李世民起身向跟随自己的老臣子们敬酒,这使得宴会达到了最高潮。

宴会的气氛很好,大家都是跟随李世民和李渊的老臣子,都是大唐的建国功臣,跟李世民相处了十数年,自然不会太拘束。

宴会一直持续了两个时辰这才结束!

但是,李恪回到府中的时候已经酩酊大醉。

他自誉为酒量很好,可是在甘泉宫的老将们,那个不是海量人物?特别是程知节和尉迟恭两人的酒量也输于李恪。

所以,李恪再给众人敬酒的时候,碰上了尉迟恭和程知节,跟两人拼酒,自然喝成了现在的摸样。

烂醉入泥的李恪被搀扶到了阿史那云的闺房。

阿史那云刚将李恪服侍睡下,还没有起身就突然间被李恪压在了身下……

第四百三十四章 放权五年

第二天,李可醒来的时候头有点疼。

他回想昨晚跟尉迟恭还有程知节用坛子拼酒的场景,现在是冷汗大冒啊。

当时,可是在李世民面前啊!

自己也太嚣张了吧?李恪这么想着。

可是这个时候,他看见阿史那云已经醒来。

“殿下你醒了!让臣妾给你沐浴更衣吧!”

阿史那云说道,她现在已经地地道道的成了一个汉族女子,已经开始相夫了,等到生了孩子估计就要教子。

“不用了,你多休息一会吧!我去校场走走!”

李恪微笑着对阿史那云说道,他是想去校场练武,这是他保持了的习惯,长年累月都不改。

可是,阿史那云没有听李恪的话,她还是起身为李恪更衣。

只是,她只穿一件小肚兜,这一起身是春光乍泄。

阿史那云也发现了自己还没有穿衣呢,羞得赶紧先给自己穿上衣服再服侍李恪更衣,可当她衣服穿上的时候,李恪已经穿戴整齐。

李恪以前的有侍女服侍,可跟阿史那云结婚之后,侍女自然就不在服侍李恪更衣了,这任务被阿史那云所包揽。

李恪对阿史那云淡淡一笑,“你要是累的话就休息会吧!”

说完,他拿起渊红佩剑来到了校场。

王府的校场上,王中长正在例行训练。

鹰卫之所以能够成为骑兵之王,除了骑兵的身体素质好,装别好之外,跟长年累月的训练密不可分的。

每天早行,鹰卫都会例行训练,这样的习惯已经从鹰卫组建起保持到了现在。

王中长看到李恪,上前对李恪施礼,鹰卫也对李恪施礼。

李恪示意王中长继续,他则是开始练剑!

练剑完毕!

李恪回去沐浴更衣,跟阿史那云用完早膳,他来到书房,开始修改他的奏章。

等到快下朝的时候,李恪吩咐王中长备车,他要进宫跟李恪汇报自己的一些想法。

李恪来到皇宫的时候,李世民刚结束早朝回到甘泉宫的御书房,听说李恪觐见,他让王德传令让李恪进去。

李恪来到了御书房,给李世民行礼完毕。

李世民看着精神抖擞的儿子,笑道,“昨晚喝了那么多,今天还是这么精神,不简单啊!”

“父皇夸奖,儿臣不敢当!”

李恪谦虚的道。

“朕没夸奖你,这就说明你没有忘记弓马齐射,你有这样的身体是自己锻炼出来的!”

李世民心情似乎很好,跟李恪倒是扯了一些废话。

见李恪手中拿着奏章,李世民有淡淡问道,“你今天找朕有是事情?”

“父皇,这是儿臣的一点想法,想回并州之后开始执行,还请父皇预览!”

李恪说完,将奏章递到了李世民面前。

李世民拿起奏章,开始仔细的端详。

李恪奏章上的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倡文化发展,想在并州组建书院,书院有分为汉学书院、中医学院和陆军学院。

第二部分,发展经济建设,这里李恪巧妙的掩饰了农业,而是将主要的发展放在了商业,那就是组建商队开创贸易,设立相关的银钱兑换机构,也就是钱庄,方面贸易往来中的银钱交易问题。

第三,就是精兵简政,裁出一部分府兵,将少数府兵改为地方厢军,再重新组建隶属于北府的职业边军制度。还有就是发展海军,开设造船厂。

而且,在李恪的奏章上,他提议点名营州最适合开设造船厂,而营州都督熟悉水军操练兵法,最适合组建海军。

李恪在奏章里提到刘仁轨,这他很久就做出的部署。

为什么将苏定方放在了幽州,还要将幽州治下的营州交给刘仁轨呢?这是众人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是,这绝对李恪的一大绝笔,李恪认为苏定方一个人坐镇幽州,整个辽东的安全都没问题,可他还是将刘仁轨推到了营州都督的位置上,他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营州所辖的平洲就在渤海湾附近,很适合做港口,而刘仁轨在历史上可是著名的海军大将。所以,李恪将刘仁轨安排在营州当都督,目的就是让他以平州为基地组建大唐海军,还要在平州开设造船厂,发展造船工业。

所以,只要李世民能够容许他的这个方案,他的安排可谓无懈可击。因为,营州向东就是高丽,高丽现在对大唐构不成威胁,但即便如此,营州所属各州跟高丽接壤,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而能够辖制营州,制肘营州都督的只有幽州大都督府,可现在的问题是,幽州大都督的大都督就是苏定方,这就是说只要刘仁轨组建海军,发展海军就没有人能够制肘他,要是海军建成,那这支海军就绝对是属于李恪个人的一支强悍力量。

李世民仔细的看完李恪的奏章的内容,心里很惊讶李恪上述三部分中各种计划方案,他一下开始对李恪的这份奏章很重视起来,特别是开设学院这一计划,这是他认为最值得去执行的一项。

因为,他隐约的猜得出,只要学院开设成功,那今后大唐在人才发方面会的人才将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还有,那就是对于李恪提出的建立中医学院,李世民也觉得是个很有创意的计划,李恪能对医学这么重视,李世民觉得很欣慰,方案中特别提到了开设中医学院,让名医教授学生,再让学成而归的学生去乡间行医,李世民觉得这会在根本上解决大唐一部分人的生死问题。

作为一个很有远见的帝王,他很清楚这件事情成功之后对大唐带来的好处。

至于建立军校,马上皇帝出身的李世民也觉得很有必要。

当然,李世民也不是对李恪所以的提议都支持和上心,对于发展商贸问题上,他不反对但也不怎么热衷。

毕竟,重农抑商才是中国几千年的国之根本,李世民绝对不会摈弃这个传统国策去发展什么商业。

但对李恪的提出的商业计划他也没有反对,他觉得只要在并州施行,不发这计划发展到全国范围之内,他还是很想看看计划成功后是结果。因为,他不是一个固守的帝王,他是一个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帝王。

第三,就是海军问题,李世民对海军确实不够重视,这跟中国几千年的所形成的国土思维有关系,觉得海军再怎么强大,再厉害,守疆扩土的还是骑兵和步兵,而不是海军。

因此,他认为组建没什么必要。而同时他也在担心,要是组建海军,那首先就是要造船,造船的开支会很大,要是再组建海军,大唐的财政恐怕是支付不了这么大的花销,这也是他不支持的一个原因。

李世民看完李恪的奏章,心里立马有了自己的想法。

他郑重其事的开口想李恪询问道,“书院的开设会让更多的大唐子民学习到文化知识,这一点非常值得可取,还有开设医学院,能够让不少人学到医术,让他再去救治于民,这一点朕甚为赞同,朕角儿觉得这项计划要是成功,肯对会减少大唐百姓的死亡人数。至于,你说的军事学院,朕认为是有必要,用专业的知识去培养将领,让他们收编扩土,这个主意很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