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暗黑大宋-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即便国家财政收入,也略略下降,包括云南两路与交趾路,也包括银行司与齐商税所带来的收入,也不过一亿八千万左右。
但莫要忘了,国家这几年执行了多少惠民的政策,而且连续的两次大型战役。
内治、财政与武功,几乎都达到了宋朝的巅峰!
所以有许多大臣不由地看着王巨,眼中闪过了尊敬的光芒。
不管王巨有多少缺点吧,然而这份才能,绝对能媲美千古以来的各个贤相了。
王巨说道:“陛下,勿乐之,以章质夫之才能,只有朝廷不掣肘,连破西夏,也不足以为奇。臣想说的是另外一件事,那就是天下户数。臣为参知政事时,曾让户部核计天下户数,云南两路与交趾路户数是九十余万户,余下的一千七百一十余万户。其中主户是一千二百二十六余万户,客户是四百九十余万户。但今年云南两路与交趾路是一百三十八万户,这三路粗定,也不用管,再到其他诸路户数,主户是一千二百八十余万户,客户是近六百万户。也就是原有的户数达到了一千八百多万户。”
王巨这几年弄走了多少户,大家都不清楚,因为有许多是流民逃户,所以无法统计,但皆知道最少弄走了二十多万户。
还有两次惨败所带来的伤亡,就是这样,宋朝仅仅五年时光,就增加了一百六十万户,实际王巨想想也无语,至今彼岸去年冬天的统计不过一百五十万户!而且每户的口数可能比宋朝的口数要少。
但这个王巨无奈了。
然而通过这个对比,大家心情还有些沉重的。
这是不断地迁徙以及两次惨败所带来的牺牲,若是没有,如今宋朝人口膨胀到什么地步?
“诸公,也意会到我说什么了吧。也不要指望彼岸,陛下,虽然臣无能,大宋许多弊端看到了,却没有智慧去解决,但勉强还算是称职。至少在臣主持下,这些年贫困百姓负担减轻,因此主动愿意前去彼岸的百姓越来越少。这也是一个证明,说明活不下去、走投无路的百姓越来越少了。但就是多,彼岸也不愿意接受。”
“因臣建议之下,彼岸将大量金银搬到我朝,以至彼岸经济无比的空虚,甚至彼岸银行里的本金都搬过来了,大家战战兢兢地维护着银行的信誉,并且各商贾又将大量坑矿作坊,一起便卖给先富起的百姓。但因为金银调动得太多,彼岸经济十分困窘,所以臣才提出一个三千万,对我朝有利,但对彼岸不是一件好事,它透支了彼岸未来的贸易。然而是无奈之举,只有这样,才能周转起彼岸的经济。但只有这一回了,下回臣如果这么做,彼岸所有商贾对臣反感,臣就无法对他们施加任何影响了。臣对他们有恩,他们也在报恩,但这个报恩总有一个了时!”
这是半真半假之语了。
但确实从明年起,彼岸再也不会象以前那么大幅度支援了,并且也确实影响了彼岸的发展。
不过这样说一说呢,能进一步减少大伙的疑心,特别是赵顼的疑心。
“不仅是捐助方面,也包括迁徙百姓方面,彼岸是商贾创出来的天下,他们就是以利为目标,迁徙百姓用意也是为利的,不过现在百姓数量越来越多,他们对百姓没那么渴望了。再加上朝廷有许多士大夫疑虑重重,他们也不乐意大规模迁徙百姓了。所以这个人口膨胀的危机,越往后越严重。”
大伙脸色同样沉重。
如果包括南方三路,那几乎是两千万户了。
这个一户多少口百姓,后世的砖家往往以一户五口计算,敢情他们以为古代是计划生育的中国呢。
且看这些记载吧。
“蜀民岁增,旷土尽辟,下户才有田三五十亩,或五七亩;而赡一家十数口,一不熟,即转死沟壑”。巴蜀一户十几口人!
“唯借蚕办生事,十口之家养蚕十箔……以此岁计衣食之给,极有准也”。陈旉《农书》指的是四五等贫户,一户以十口人计算。
“三人共一碗灯,通夜纺绩衣鬅鬈,八口同半间屋,煮糒椎米常不足。”穷到这地步了,一户还有八口人。
“(苏颂)在馆中时,雇得一婢。问其家何为?云住曹门外,惟……石莲。问一家几人各何为?云十口皆然,无他业。”一户十口人。
即便经过元蒙催残后的杭州,“都市的户数大略三十万,人口约一百五十万”,一户仍达到了五人(马可波罗游记)。
究竟宋朝一户平均多少口,王巨也不清楚,但通过迁徙的赤贫百姓就能看出来,这些人都穷到了极点,甚至还有亲人留在内陆,一户还超过了五口之数。
因此王巨估计宋朝一户能达到六口半人,并且这是最低的。
也就是现在宋朝包括南方三路,以及生蕃与逃户隐户,人口最少在一亿三千万以上,如果往多里估,可能接近一亿五千万之巨!
“越惠民,人口膨胀起来就越厉害,特别是福建路,自从大幅度地将赤贫百姓迁徙走了,再加上贸易的拉动,往往一个四等户也能生养五六个子女。想想真让人艳羡啊,陛下,臣不愁衣食,但至今就这么几个子女……”
赵顼也乐了。
别看王巨生下几个孩子个个成活了,但比起这方面,王巨还真不如赵顼。
其他大臣同样嘿然。
其实这是一个好大的坑哦……
“不过还好,臣侥幸从彼岸带来了几种杂粮,虽然因为臣去了彼岸,导致几十万军民牺牲,以至臣常常被恶梦惊醒,不过有了这几种杂粮,也勉强算是将功折罪了吧。”
这是功,得表,得自夸。
否则以后就会让人埋汰了。
不过王巨表得十分含蓄。
“如果不是兼并,以我朝对农田水利的重视,再加上杂粮,以及新开拓的疆域,最少能容纳三千万户。其实这也是不朽的功勋了,天宝年间,唐朝最巅峰时,那么大的疆域,才容纳了多少户百姓。但有了兼并,情况恐怕就不那么乐观了。”
“不要指望彼岸,”王巨又重重地说了一句:“彼岸百姓口数越多,以这些商贾越有利,但为了迁徙百姓,遇到了多方压力,尽管他们捐助了那么多钱帛。加上百姓数量也渐渐多了起来,彼岸商贾对迁徙百姓的动力不足了。”
这也要说的。
随着彼岸百姓数量增加,朝廷的疑心越来越重。
不要疑心了,现在俺们不稀罕了。
实际不说,能迁徙多少还是多少,说了,能迁徙多少也是多少。
然而说了,性质则是截然不同。
“而且彼岸出现经济紧张的情况,不仅是捐助,为了这些捐助,商贾们便卖了许多坑矿作坊,缓解了他们经济压力。主要还是安置迁徙的百姓,我以前就说,不要迁徙太多了,可他们不听。现在一个个后悔了。诸位,你们意会我所说的意思吧,那就是以后那怕我朝人口膨胀到五千万户,彼岸商贾也没有动力,大量迁徙百姓以缓解我朝人口的压力,也没有实力安置太多的移民,前几年迁徙的数量,几乎达到了他们承受的极致!”
“彼岸没有动力迁徙,内部政策惠民,利于百姓繁衍,人口膨胀起来会更快,如果没有兼并,我朝能容纳三千万户,还有大量时间缓冲。关健还有兼并。陛下,臣这些政策虽在惠民,却更惠及了各个豪强权贵。他们手中财富越多,兼并越厉害。如果兼并到一定地步,尽管有杂粮,国家也会出现危机了。”
“还有一个证明,诡名挟佃(宋朝官户是免两税的,但非官户豪强为了避税,于是将田土转到佃农名下,真佃农变成假主户,既减少了客户数,虚涨了主户数,导致‘诡名寄产,诡名挟佃,逃亡死绝,官司催科,责辨户长,破家竭产,不足以偿,遂致差役之时,多方避免,有力者举产业以隐寄,无力者絮妻子而遁逃,有经一二年尚不能定者。’进一步将客户逼入绝境。因此宋神宗时陆续查处此事,熙宁七年仅常州无锡一县,逃绝诡名挟佃者就达到了五千户,元丰二年,淮南两路诡名挟佃者达到了四十七万五千九百六十五户!王巨说出这个诡名挟佃,也就是户部统计上来的客户,远比实际的客户少得多)。故此,我这次让户部责令各州县查核户数时,标注了各个等户的数量。”
“客户不算了,就说这个主户,一千二百九十余万户,三等以上户只有三百余万,四等户是四百几十万,五等户达到了五百多万户!五等户还能算得上主户吗?然而各州县官府为了征税,那怕百姓手中略有一点资产,一亩耕地,也划成了主户行列。抛开诡名挟佃的虚主户不算外,实际这个主户当中,贫困百姓仍占据着大部分的比例!”
“再者,臣几年前派户部核实,主户是一千二百二十六余万户,但现在执行了那么多惠民政策后,主户只涨了五十几万户。再看客户的比例,尽管那么多惠民政策落实下去,还迁徙了那么多赤贫的百姓,客户却增加了一百万户。这说明兼并的规模在扩大蔓延着。”
不要下去调查了,宋朝那么大,也不易调查。
然而这些冷冰冰的数字,却是最好的证明!
为什么王巨准备将承包山陵滩涂湖泽制度,放在这次户数统计之后推广,因为有了这个数据,推广就有了土壤。
兼并太厉害了,朝廷需要出台一些政策调控。
不过现在说出来,也不晚。
王巨说道:“陛下,诸公,我推出一些惠民政策,许多人反对,确实有部分政策,主要就是惠及贫困百姓的,他们那有什么舆论权?所以这些政策前面推出,后面看上去天下骚动。但事实呢,我朝最大的弊病——兼并,我碰都不敢碰!”
第800章点将
“唐朝人口最巅峰时乃是天宝之时,到了晚唐,人口数量并不多,然而因为兼并严重,一场旱灾到来,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导致唐朝真正灭亡。如果兼并继续蔓延扩大下去,人口膨胀又是如此厉害,其实不用多,三十年后,就能看到我朝种种危机了。也就是诸公如果寿命长,就能看到了。”
大伙都喘着粗气。
其实这个户数统计递到户部,也将户部官员吓了一大跳。
王巨不提醒,顶多说一句人烟稠密罢了,但王巨再三提醒,如何不意识到其中的危机。
实际有一些有先见的大臣,如包拯,早在宋仁宗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说人烟稠密无法想像,未来会给宋朝带来种种危机。
但那时候才多少户?
现在包括南方三路,近两千万户,自古以来,可有过两千万户的记录?
虽然它也说明宋朝内治确实做得很优秀,不优秀,人口增涨的速度就没有这么快,但继续增涨下去呢?
李清臣问:“太保,即便没有兼并,这样下去,我朝也会出现种种问题。”
“没有兼并,就容易解决了,其实只要兼并不蔓延,就有办法缓解之,比如我将山陵滩涂湖泽交由个人或者数人承包经营,专人经营,不仅造福了其他百姓,也会得到更多的物产,同时它也是在变相地阻止兼并蔓延。”
“新机器技术在发展,已经有一些田地多的主户购买之,用之灌溉排涝,只是现在它价格仍然很贵,一旦技术进一步提高,价格下跌下来,同样可以普及,就可以提高单亩的产量。”
“高产杂粮的补充,并且它们还多是耐旱作物,可以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
“朝廷拨款,用于农田水利与兴修道路,不仅会繁荣经济,也会增加耕地面积。”
“彼岸在不断地改进船舶技术,随着海船变大,运输成本会下降,因为彼岸地广人稀,往往一石稻米只有一百余文钱,还有,交趾路的开发,那么就可以利用海船,南米北调。”
“不要因为彼岸是一群商贾就岐视之,况且他们爱国之心不亚于我等,也不要因为彼岸迁徙百姓而排斥之,且不说彼岸在逐步将各市变成州,交给我朝管理,就是不能管理,隔着万里大海,他们又能威胁到我朝吗?相反的,同种同根,只会互相帮助,互相强大。那么彼岸的迁徙,也可以宽松一部分人口猛烈增涨的压力。”
“还有,可以出台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百姓晚婚晚育,奖励一些改良作物种子、提高产量的百姓……”
“晚婚晚育?”赵顼奇怪地问了一句。
“结婚生育尽量晚一点。如果能做到这些,大宋就可以确实两百年无忧了,诸公或者问两百年后怎么办?那太遥远了,但如果真的想两百年之后,那只有一条,提高技术,不仅是新机器,还有肥料,种子的改进等等。否则不用多,我说三十年也许夸张了,五十年后我朝必因此而危矣。”
王巨说得还有些夸张。
首先这个人口增涨的比例不对头,不是搜刮出多少隐户,或者南方收回了几个州,那几个州实际也没有多少百姓。
这个激增主要还是王安石发起的农田水利法,包括江东圩的开发,还有王巨以前敲边鼓的辅助性措施,现在开始收红利了,带来了第一波人口激增。
如果未来朝廷不变动王巨这些政策,那么十几年后,宋朝又会迎来第二波人口激增。
但过了十几年,激增的速度必然慢慢地降下去。
其次王巨说得确实有些夸张。
只要宋朝不出现宋徽宗这样的人物,再加上拓出几路之地,以及新机械的出现,不敢说象后世水泵那样普及吧,至少会起到一些作用的,以及这些杂粮的提前出现并且重视之,那么宋朝能容纳的百姓数量是两亿五千万之巨。
为什么说两亿五千万,而不象清朝那样四亿多人口?
且看清朝的疆域面积吧,也许西边的不适宜多少百姓生存,但还有一个北大荒呢。
其次就是作物的产量,可怜江东圩那样的肥沃淤田,一亩地能收五石稻谷,那就算高产了,至于其他地区,一亩地稻谷产量只有三石左右!再想一想后世的亩产千公斤吧。
再到麦子,亩产更低,连两石都没有。
清朝也没有那么高的产量,但清末时技术已经在提高,产量最少远超过宋朝了。
因此王巨琢磨着,宋朝人口一旦膨胀到三千五百万户,才能发生种种危机。但过了这两波政策红利,想膨胀到这个数额时,那最少得一百多年后了。
然而兼并如果恶化,税收再度变得不合理,什么也不好说了。
不过若是调控得当,说不定也真能延续两三百年。只是事实不是向后者发展,而是向前者发展……
王巨之所以将它说出来,不仅是为了迁徙百姓正名,主要还是担心以后,赵顼一死,高滔滔说不定会改变这些政策,那么自己所做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
并且高滔滔绝对不是象金大神所写那样英明贤慧,这可是一个很不省事的主。
“陛下,诸公,当时我从彼岸归来,一度雄心勃勃,想用银行司取缔青苗法,改良免役保甲保马法,进一步地扩大道路水利,这几条似乎是做到了。然而对于兼并,臣碰都不敢碰。同时臣当初还想逐步取缔支移、折变、加耗这些苛捐杂税(除了这三种杂税外,还有预买,户口盐钱,耗脚斗面,蚕盐钱,牛皮钱,农具钱,鞋钱,曲引钱等近二十种杂税,但许多杂税不经常执行,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杂税就是这三种),但考虑到各方面的经济,臣不敢提出取缔了。陛下,臣每当想到此节,心中惭愧万分。”
这是王巨谦逊的说法。
如果非得挑刺儿,再完美的国度,也能找出许多毛病出来。
实际上经过这段时间的治理,宋朝几乎能达到咸平之治那样的巅峰了。
虽然不象圣相李沆那样,悄无声息地就将宋朝变好了,但得考虑两者时空情况的不同,李沆所面临的压力显然要比王巨小得多。
最主要还是时间太紧了。
如果不是担任赵顼的身体,以及大家会产生疑虑心,再给王巨两年时间,王巨甚至可以做到让宋朝超过了咸平之治的高度。
王巨拱了拱说:“苛政猛于虎,这些杂税同样害苦了许多百姓,但我来不及处理了。还有黄河,汉朝都能让黄河强行改道,用来治理河患,以我朝财力,为何不可以?兴师动众如此,陛下又是如此的信任,但河患不休,我却视而不见,所以越想越惭愧啊。未来平定西夏,朝廷财政必然进一步的宽松,望诸公努力之。”
随着王巨徐徐退下。
蔡卞在下首叹息道:“太保是进亦忧退也亦,司马公之言失误矣。”
看看王巨,不仅在任上文治武功,而且都将离开宋朝后的人才储备安排好了,现在又指出未来各种弊病与注意事项。这是一个海外王的做法吗?
但这个海外王还真有市场啊。
甚至坊间流传着一个很难听的说法,说王巨此次回来为相,主要就是为了从宋朝骗走大量人口去海外的。
还有更难听的说法,皇上为了敛财,对彼岸的那些金子银子感兴趣了,所以将一百多万百姓变相地卖到海外去了。
王巨也听说了,但没有太在意,若是一点一滴的变化,老百姓感受不到的,但这几年变化太大了,当真老百姓心中没有一杆称,况且他明年还会拿出两个狠手……
要么你们将我名声想办法抹黑,要么我将你们彻底踩到粪坑里!
…………
“太保,听说不久我朝会因人口而出现危机?”韩韫问。
“韩兄,你听谁说的?”
“我听章公说的。”
王巨会意了,大约是章惇写信给章楶,信中谈到了这件事。
他笑了笑说:“实际没有那么严重,只要以后朝廷不将我实施的种种法令废除,至少在这几十年不会产生危机。”
还有女真人呢。
不过女真那边王巨也布了一步棋,而且将西夏灭掉后,宋朝将兵力屯于北方,再于各堡砦上广置火炮,即便完颜阿骨打再度崛起,也不可能象另一个时空那样,扬长直入了。
反正王巨到死的时候,也不会看到北宋灭亡,除非依然是赵佶上位,并且比史上更能糟蹋,从内部瓦解,但那样,与人口极限又无多大关系了。
“就是以后也要看,如果彼岸技术进一步发达,研发出一种新肥料,大宋未来又出现几个大度的明君,看到人烟太过稠密,发一个狠心,让彼岸迁徙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百姓,用此缓解人口的压力,几次大迁徙,那么大宋还可以屹立两三百年,三四百年。然而就是没有人口压力,只要是帝制,尊尊,官本位,恩荫世袭制度,大宋早晚还得灭亡。”
“所以我在彼岸置立的制度,是君主立宪制,实际就是一王二内阁制度,其总统相当于我朝的中书,总理与六部相当于尚书,但比尚书省权利稍稍大一点,审院相当于缩小版的门下省,检院与检查组相当于加强版的御史台。但变就变在取缔了帝制与恩荫世袭,以及官本位思想。比如六部尚书与两院中丞,如果不能登上总统与总理之职,两届之后,自动退位,不得再碰政治。但就是登上总统与总理之位,两届之后同样退位,不得再碰政治。”
“至于这个君王,我这一辈子是不用碰它了,不过到了子孙手上,必须有一个名位,名不正言不顺,不过除了对总统总理有一些任免权外,余下权利同样一起拿掉了。甚至你我子孙,共享前面产业所带来的福利,但皆不得触碰政治,即便想从政,也必须从村长做起。”
韩韫听到这里说道:“这才是大智慧啊,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舍得权利,才能长久。”
“不错,正是此理,而且彼岸广袤的空间,在未来很长时间内,不会出现土地压力,再加上这种舍得,也就没有野心家想谋朝篡位了,即便有之,也成功之,也会迅速被大家推翻,况且彼岸未来分成三处,一处有变,其他两处也必派兵过来支援。”
“或者从外部颠覆,但纵观这个世界,有能力从外部颠覆的,只有大宋了,但彼岸大宋没有敌意,大宋何必颠覆之,况且也未必那么容易颠覆。”
还有一群人呢,一旦这群人崛起,因为人种不然,必然要颠覆,但等他们崛起,彼岸不知飞跃到什么地步了。
因此彼岸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况且王巨以后去了彼岸,还要进一步地完善各项制度。
“实际就是阻止权利的垄断,其实太祖与太宗也看到权利垄断的弊病,因此才有了我朝这种种古怪的官制,但他们做法很不成功的,相反还形成了冗官冗政等不好的局面。彼岸种种真相,早晚要揭开的,不过就是看到它积极的一面,有几人能放弃眼下的制度?或者新王朝屹立之时,才是这方土地新生之时,说不定那时技术发达,大海不再成为隔阻力,那么所有中国人又会重新一统,是真正的大一统。”
但无论实不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或者有其他变故,王巨是肯定看不到了。
可是这个基础他是打下去的,如果子孙不争气,他也无奈之了。不过吓一吓也好,有此警钟悬在头顶上,至少未来宋朝君臣不那么昏庸,那么做事就会小心,而不会胡作非为。
不过这个太长远了,还是眼下吧,他转移了话题,问:“贺兰石如何了?”
未问前线战况,战报里早写清楚了。
提到了贺兰石,韩韫一脸钦佩:“太保,太神奇了。”
章楶让西夏用贺兰石换战俘,而且默认了西夏的高价。
这一着终于成为致命的导火索。
从那以后,贺兰石的价格越来越离谱。
不但西夏有人失去理智地囤积,就连宋朝这边也开始有人囤积。而且有人还根据不同的贺兰石取了极好听的名字,如墨星、紫霞、天霁青、梅香、松韵……
并且韩韫通过转手贺兰石,几乎将以前的大半成本收了回来。
这次炒作贺兰石,等于官方也进入了,甚至最后成了官方为主,韩韫为辅的局面,王巨也没有隐瞒,因此韩韫大大方方地将这些收入全部交给章楶当成军费了。
王巨松了一口气。
十几年前安排此着,他想到的不仅是荷兰郁金香,还有天朝的君子兰、普洱茶,炒作成荷兰郁金香那是不可能了,但能炒成君子兰与普洱茶那般地步。
而且在那时就有一些可能的征兆,比如夏国剑与西夏弩,质量上乘的,能在宋朝售千贯钱,就算它们不错吧,也不能说值千贯钱。同样的,还有倭国扇,即便杭州开始仿制各种折扇,甚至工艺还超过了倭国扇,但始终不及倭国扇价格之高。再就是高丽秘色瓷,当真高丽的瓷器比宋朝优质瓷器优秀?
倒不是崇洋媚外,现在宋朝还是文明的中心,除了宋朝,余下的都是蛮人,蕃人,胡人,夷人,主要是舶来品,大家新奇了。
贺兰石暂时也是舶来品,这便提供了炒作的空间。
一个君子兰与普洱茶弄不垮天朝经济,体量太大了,但如果将贺兰石变成君子兰与普洱茶,对于薄弱的西夏经济来说,那就是致命的。
“那就好,反正章质夫拿下萧关,前线又不太平了,你留下来过一个元旦节吧。”
“行。”
“过了元旦节,你看你还有什么亲人,需要迁徙到彼岸的,对他们暗中嘱咐一声,明年秋天随船去彼岸。”
“这么早?”
“明年我去陕西后,说走就走。”
其实真的很快,至少王巨在京城逗留的时间连半年也不到了。
韩韫悄无声息地回来。
王巨开始做下面的安排,那就是点将。
先是河北路。
河北路原来是一个整体,但庆历战争,辽国来勒索,为了防备契丹,宋朝也于河北置了四路安抚司,大名府路,高阳关路,不过高阳关路首府在河间府,也就是原先的瀛州,真定府路,定州路。
这就是河北四路的由来,虽置了这个编置,却不常设安抚使。
于是熙宁六年,将河北路一划为二,一为河北东路,首府是大名府,一为河北西路,首府是真定府。
但现在王巨又重新返回庆历的编置,将河北路统一,恢复了四个安抚司。
大名府在后方,那就算了,主要是前方的三个安抚司,老将刘舜卿知雄州六年,在辽国颇有威名,因此以刘舜卿知河间府兼高阳关路安抚使。定州路乃是重中之重,于是将燕达放到河北,知定州兼定州路安抚使。真定府总掌两路安危,乃是重要的第二道防线,因此将赵禼调到河北,但为了安抚赵禼,除了让他担任知真定府尹外同时还兼任了真定府路安抚经略使。
接着又将种古、种诊、狄咏等将领一一调往河北前线诸州军担任其知州或知军。
也就是除了赵禼外,滹沱河以北各知州知军,已变成了清一色的武将。
不要问王巨有没有做得太过了,且看宋太宗时边境诸州的知州知军是武将还是文臣吧。
而且就是赵禼也不能小看的,熙宁伐夏,环庆路损失最重,因此永乐城之败后,西夏议和,宋朝同意议和,但坚决不给岁赐,因此梁氏愤怒,对宋朝发起了多次入侵,但主要就是兰州与环庆路,然而每次入侵环庆路,皆被赵禼从容调动将士一一击退,甚至斩杀了西夏驸马,缴获了上万头牛羊。
并且除了这些调动外,现在河北路比史上的河北路也要稍好一点,那就是从熙宁年间开始,宋朝陆续地在河北路与河东路的前线,训练了大量的边军。
这个安排实际很简单,就是防止王巨伐夏,辽国为了救援西夏,突然大军南下。
有了这些武将与禁军、边军,再加上诸堡砦,尽管因为黄河向北流淌,失去了大量湖泊沼泽,防御变得很困难,但最少能挡住一段时间。
再到河东路。
王巨将河东路划成三路安抚司,太原路,代州路,岚州路。
曲珍想学习种谔了,有些独,尽管是王巨提拨上来的,王巨也有些不喜,将曲珍调到代州担任知代州兼代州安抚使。
应当是升官了,不过伐夏与曲珍无关了,可是现在代州真的很尴尬,特别王安石将黄嵬山之北割让给了辽国,导致代州防线生生出现了一个大豁口。
因此王巨又将吕真调往忻州担任知州,将米赟调往宁化军担任知军。这两将名气不大,但同样很厉害,去年西夏派叶悖麻与咩讹埋攻打安远寨,这两名夏将乃是永乐城之败的罪盔祸首之一,特别是叶悖麻还是王巨的老对手,十分勇猛,但在吕米二人联手下之下,将这二将击杀!
‘其次是岚州路,不用说了,知州兼安抚使变成了姚麟,他一直就主持着岚石二州新军的训练事项,又以王世隆知岚兰军知军,彭孙知保德军,孙昭知火山军,河东大将薛义知宪州,这四人同样皆是万夫不挡之勇将。
随后将蔡廷庆调往大理,将种师道接回来,知庆州。
不但将前线许知军知州一起换成了武将,而且调去了大量虎踞炮,猛火油,霹雳弹,主要就是防御的。
万一辽军南下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将他们拖住,不让大军顺利南下就可以了。
这是第一次点将,到了明年,还会有第二次点将,包括河东路的麟府路,以及陕西缘边数路,同样要进行大规模的换防。
诸位大臣无言。
不能说王巨做得不对吧,即便这未必是真正的祖宗家法,但王巨要伐夏,辽国确实不得不防的。
元旦节渐渐到来,辽国使者也快进京城了,忽然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