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达人秀-第1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拥有着上帝视角,本就掌握了许多事情的主动权,可以料敌于先,先行做出应对之策。
  当然,这个所谓的上帝视角,也分人,也看是谁。否则的话,没有相应的身份,莫说是改变历史,就算明哲保身,在这个混乱年代活下来,都很难。
  毕竟,若拥有上帝视角的人是一个普通老百姓,根本改变了任何事情,最多也就是,提前规避一些大的灾难,即便如此,还是危险重重,无法像崇祯这般,改变历史的发展轨迹。


第四百五十九章 江户幕府

  “那,皇上,关于郑芝龙妻儿的那件事情,又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在崇祯深思的过程中,冷晓磊轻声唤了一声,再次抛出这个问题,看到崇祯的眸子里焕发出神采,望向自己,进而又补充道:“毕竟,皇上,您也说了,今时不同于往日,郑芝龙可是朝廷的水师将领,妻儿却留在倭国,总是有一些不妥当啊~”
  然而,清醒过来的崇祯,却是满脸的轻松之色,一指那封密折,颇为自信的说道:“那还不简单,就像熊文灿所讲的那般,一封国书送到德川家光的手中,幕府的实际掌舵者,如今的第三代征夷大将军,事情不就解决了。”
  “德川家光?幕府?征夷大将军?”
  喃喃自语间,冷晓磊念出了这个名词,满脸的疑惑之色,更是不解地问道:“皇上,据末将这些天了解到的消息,日本不是由tiānhuáng掌权的吗?为何要将国书送到那个什么德川家光的手中啊?”
  崇祯没有说德川家光是谁,也没有解释幕府是什么的存在,更没有讲述何为征夷大将军,只是淡淡地回道:“晓磊,这样跟你说吧,仅就职位而言,如今的德川家光,犹如当初的丰臣秀吉,虽不是日本的tiānhuáng,却是仅次的存在,日本zhèngquán的幕后实际控制者。”
  “喔~皇上,末将明白了,也就是说,如今的日本tiānhuáng,形同于傀儡。。。。。。”
  冷晓磊的话语戛然而止,忍不住地偷偷打量了一眼崇祯,这才幡然醒悟过来。
  不管是哪个朝代,亦或是哪个国家,皇帝成为傀儡的存在,都是一个极其敏感的话题,很容易撩拨到皇上的那根敏感神经,由彼及此,推及到己身。
  自然而然地,也会对周围的武将产生猜忌与防范之心,随即就会演变成轩然dàbō。
  此刻,就算冷晓磊再不了解情况,就算再不知道德川家光是谁,幕府是什么机构,但也明白一点,那就是,日本的tiānhuáng成为了傀儡,被自己的臣子所控制,就像东汉末期,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星葬〔墓虎大结局〕
  不同的是,日本没有诸侯,而是藩主,德川家光形同于曹操,不是tiānhuáng,却胜似tiānhuáng,甚至于,比后者的权力还大。
  不同于冷晓磊意识到这是个敏感话题,崇祯却是不以为然,并未当一回事儿,有着历史学家的身份,反而更加的知道,幕府在日本的强大,更加的了解,幕府在日本的控制力。
  掌握了日本近四分之一的富饶土地,并控制着大阪、京都、江户等重要城市,以及矿山,还有金、银、钱三种货币的铸造权,也垄断在手里。
  还有一个最为高明的手腕,幕府在国内虽然实行了分封制,各个藩主虽有行政、司法和征收年贡的权力,但却分封了二百六十多个藩主。
  日本不过是一个弹丸之地,一下子分封了那么多的藩主,不难想象,幕府绝对处于超然的地位,无人能够与其抗衡,再加上握有tiānhuáng这个傀儡,自然而然地,就有着无往而不利的优势。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日本,体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德川家族将一招耍弄地娴熟至极!
  脑海里快速地闪过这些念头之后,看着忐忑不已的冷晓磊,不敢正视自己的目光,崇祯并未多想什么,也并未留意到冷晓磊是在顾忌什么,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就着冷晓磊刚刚的那个询问,随即予以了回答:“不错,现在的日本tiānhuáng,和傀儡无异,不过是德川家族控制日本的一个工具罢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德川家光又与丰臣秀吉有着极大的不同,不管是他个人,还是他们德川家族,都需要一种认可,尤其是大明的认可。”
  “如果有了大明的认可,有了那么一道旨意,凭着宗主国的身份,朝廷的这种认可,对于他们德川家族而言,可谓是极其重要,将会一举奠定和巩固他们德川家族在日本的地位,显得更加正统,名正言顺。”
  有了朝鲜国王李倧的这个前例,对于这种说法,冷晓磊有着更加直观和更加清醒的认识,尤其是大明这个宗主国,在那些藩属国的地位。某海雾的无双舰姬
  相比于冷晓磊的这种感觉,崇祯更加明白一点,深受汉家文化影响的日本,一直都有着那么一股风气,不管有没有官方告示,都是奉中原为上国,对于中原文化趋之若鹜,几乎到了一种极端的疯狂膜拜。
  不管是江户幕府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康,还是第二代的德川秀忠,之所以早早退居幕后,让位于儿子,就是为了,彻底奠定和巩固这种世袭制度。
  毫无疑问,若是有了大明的认可,德川家族的这个计划将会更加的顺利,在日本的地位将会更加的具有法理。
  这个时候,很显然,随着崇祯的这番循循善诱,一再的提点,冷晓磊顿时恍然大悟,明白了许多,略微沉吟了一下之后,紧接着,试探性地问道:“皇上,您的意思是,由朝廷出面,派出使臣,前往日本,直接接回郑芝龙的妻儿?”
  然而,崇祯的反应却是含笑不语,轻轻点头,却也是一种明确的答复,自顾自地又说了下去。
  “不管是哪种方法,总比郑芝龙出面要强得多,毕竟,受制于人的情况下,郑芝龙能做出的反制手段太少,要顾忌的地方太多太多,就算是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也不一定能够奏效,也不一定能够达到目的。”
  听到这番的意有所指,冷晓磊深以为然,不住地附和道:“皇上英明,所言甚是,若是郑芝龙私下处理,不仅没有什么反制措施,日本方面还没有什么顾忌。自然而然地,就会收效甚微,事倍功半。”
  “由朝廷出面就不一样了,可以光明正大地要回郑芝龙的妻儿,如果日本还进行阻挠的话,朝廷就有了宣战的理由,让郑芝龙征伐日本。”
  “而且,皇上,诚如您所言,为了巩固德川家族在国内的地位,现在这个时候,那个什么征夷大将军,德川家光应该更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不难想象,一旦与朝廷发生大的战争,德川家族在日本的地位,很有可能不稳,将会面临巨大的威胁。毕竟,丰臣家族虽灭,却还残留着其他的附属势力。”


第四百六十章 朱舜水

  记忆如泉水般涌来,关于日本的事情,随着谈论的讨论越多,这个时候,崇祯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人的名字,朱舜水,原名朱之瑜,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数次东渡日本,有“日本孔子”之美称。
  寥寥四个字的形容,足可见朱舜水在日本的影响力。
  眸光闪动,平静的面容之上,尽是思索之色,崇祯开始翻找关于朱舜水的记忆,他的具体信息,细细想来,现在这个时候,崇祯二年,他也就二十九岁的样子。
  文武全才,七次东渡日本,两次赴交趾国,又到暹罗国,国破家亡之际,远走他乡,四处流浪,结交有识之士,反清复明,效力过过弘光皇帝朱由崧,追随过郑成功,直至最后流落到日本,定居生活下来。
  一句留发不留头,彻底阻断了朱舜水归国的后路,从此留在日本,专心于研究学问,传播与弘扬中华文化,虽是落魄于此,liúwáng国外,但还是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在日本博得了“东渡孔子”的美名。
  这一刻,崇祯有一些失神,随着脑海里的信息越多,对于朱舜水愈发的佩服,同时,也明白,朱舜水这个人,不仅有着极为高涨的爱国情怀,还有着一颗孤傲之心,不愿意随波逐流,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
  否则的话,朱舜水也不会有那番的举动,以“文武全才第一”被推荐于礼部,又被礼部推举为“开国以来第一”的人才,有着这般光环的加持,最后却选择了绝仕进之路,专注于学问的研究。
  原因再简单不过了,那就是对晚明政坛腐败与黑暗的愤慨,那是对“世道日坏、国事日非”的心灰意冷,丢下一句“有识者期以公辅”,愤然远离官场。
  仅此一点,足可见朱舜水的清高,又不失傲骨嶙峋,铁骨铮铮。
  冷晓磊早已带着命令离去。
  大殿里只有崇祯一人,不断地回想着关于朱舜水的信息,随着想起的信息越多,就越对这个人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朱舜水这个人,并委以重任。
  现在这个时候,他崇祯,整个大明,最不缺的就是官员,缺的而是能干之臣。
  尤其是像朱舜水这一类人,犹如一泓清流,能够荡涤朝野的泥沙与污垢,还官场以清明,对于崇祯整饬吏治,实行新的官员选拔与任免,将会是一大助力。
  毫无疑问,自命清高之人,最不屑于同流合污,结党营私,而这,正是崇祯目前想要的。
  思绪万千,百转千回。
  就在这个时候,崇祯的心思再次回归到郑芝龙妻儿的事情上,细细回想了一下,再次盘算了起来。
  在这一瞬间,崇祯忽然觉得,如果只凭一道国书,还有那有的没的的威胁之意,恐怕很难让日本服软就范,恐怕很难接回郑芝龙的妻儿,必须有相应的实质性的钳制措施。
  勘合贸易~
  崇祯的脑海里浮现出这四个字,不断地涌现相应的信息,这是不同于“互市”的另一种对外贸易方式,又称之为“贡舶贸易”,自大明实行海禁之后,以朝贡名义的一种海上贸易方式。
  而勘探二字,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犹如现在的执照签证,相差无多。
  这个时候,容不得崇祯继续回想这些信息,在司礼监太监张彝宪的带领之下,户部尚书毕自严和礼部尚书刘鸿训自殿外走了进来,那轻微的脚步声,在这很是安静的大殿里,是那么的清晰可闻,随即也打断了崇祯的思绪。
  “皇上,毕大人和刘大人到了。”
  “微臣参见皇上!”
  随着张彝宪的开口,毕自严和刘鸿训紧随其后,异口同声地喊出那么一句之时,身体随之微躬,极为恭敬地长施了一礼,随着崇祯的一声“免礼”,两人就极为安静地站在那里,而张彝宪很是识趣地缓缓退了出去。
  这几乎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是什么时候,若无崇祯的要求,不管是大殿里,还是处理政务的房间,不管是宫女,还是太监,都会退出门外。
  尤其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接见大臣之时,若无皇上的开口,更是不允许其他人在场。
  这绝对是一大奇景,不管是其他的朝代,还是当今的大明,崇祯都算开了一个先河,很少让宫女和太监在侧伺候着,或是端茶倒水,或是侍立左右。
  毕竟,放在平常之时,只要不是有要事需要密谈,哪个皇帝不是有几个太监和宫女站在一旁,随时恭候着,等待着服侍,深怕有丝毫的慢待之处?
  “刘爱卿,身为礼部尚书,想必你应该知道勘探贸易吧?并且了解其中的一些细则,以及招待那些外国使团的规矩吧?”
  随着崇祯的一声发问,随即就打破了大殿里的沉寂,而刘鸿训连忙躬身道:“启禀皇上,微臣知道。”
  说到这里,刘鸿训略微停顿了一下,双肩微微抖动,站直了身体,摆出一副侃侃而谈的架势,徐徐说道:“所谓的勘探贸易,就是自从朝廷实行海禁之后,海外之国仰慕于中原盛产之物,对于生丝等物,有很大的需求,而朝廷特许以恩惠,以朝贡的形式,允许外国使团进入中原,携带一些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朝贡贸易。”
  “同时,因国家不同,允许进行朝贡的时间和地点不同,例如,日本每十年可以进行朝贡一次,而琉球、暹罗、交趾等国,与朝廷的关系相对较好的藩属国,两到三年不等。”
  “至于接待那些外国使臣的流程,那就是再简单不过了,多是地方负责招待,所有随行人员的食宿费用全由朝廷支付。”
  在这一刻,不仅是刘鸿训,就连毕自严,都明显感到了崇祯的情绪变化,脸上流露出淡淡的不快之色,尤其是那随后出现的微微蹙眉。
  “食宿费用~”
  崇祯的声音虽轻,看似漫不经心,但刘鸿训和毕自严听得都很清楚,两人的心里更是豁然开朗,顿时明白了看来,心中暗想,恐怕皇上那小气而爱钱的毛病又犯了,并不是对他们有什么不满,而是不满,大明居然还要负责那些外国使团随行人员的食宿费用。


第四百六十一章 面子工程

  当然,这个时候,两人也明白一个道理,何为积少成多,在最为巅峰、最为热闹的时候,向大明朝贡的国家,足足有二百之多!
  尽管朝贡的时间有着间隔,使团的人员数量也有着一定的xiànzhì,但那也是一笔不菲的费用,毕竟,从东南沿海到京城之地,单单是食宿,积累下来,也需要不少的银子。
  何况,向大明朝贡的国家,又不是只有那么几家。
  随着崇祯的声音再次响起,听到后面的话语,刘鸿训与毕自严彼此对视了一眼,更加验证了他们各自的心中猜测,也是同样的想法。
  “传朕的旨意下去,从此以后,凡是外国的使团,不管是何种因由,是不是朝贡,朝廷一律都不再担负相应的食宿费用,住宿驿站之时,必须支付相应的报酬。”
  “同时,户部和礼部也要联合下发一道行文,告知各州各府各县,户部不再拨付相应的银两,礼部也无需特别的招待,只需使团到达京城之时,稍稍接待一下即可,无需太过隆重,一切从简。”
  “还有,告诉各州府县城,再遇外国使团之时,只需提供相应的指引即可,若是再有相应的财政支出,谁花的钱,谁个人掏腰包,朝廷不会再有任何的补偿。”
  。。。。。。
  听到崇祯的这番言语,刘鸿训和毕自严忍不住地再次对视了一眼,露出了一副“果然如此”的神情,更加验证了他们心中的猜测,面对朝廷巨大的财政开支,想着法子地缩减不必要的支出,尤其是那些面子工程。
  然而,在愤愤然地下着命令的过程中,崇祯心中想的却是另一点,对于所谓的“八方来贡,万国来朝”的观点,很是不以为然,甚至是嗤之以鼻。
  所谓的朝贡,不仅仅是在赔本赚吆喝,更是一种极为愚蠢的傻子行为。
  什么面子,面子,那是什么,面子值几个钱,日子过得舒坦,那才是王道,没要必要花钱让人说自己好。
  有着历史学家这一重身份的加持,崇祯还是相当认同利玛窦对朝贡的评论,这个在中国逗留了有二shíbānián之久的意大利传教士,有着“中国通”的别号,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
  毕竟,纵观整个朝贡过程和历史,除了一个名声,让人说自己好,大明不仅没有捞到一丁点的好处,反而耗费了大量的钱粮,支撑着这个面子工程。
  不难想象,那些朝贡而来的货物,对于大明这个所谓的天朝上国,往往是以那些货物价值的数倍,以其他贵重物品的形势,又赏赐给了那些国家,如此朝贡方式,犹如撒钱一般,对于那些朝贡的使团而言,可谓是满载而归,哪个国家不愿意前来朝贺?
  何况,只要得到了大明的境内,那就是免费的吃住,这与免费的在外旅行何异?
  一念及此,崇祯就觉得胸口就淤积着一股憋闷之气,感觉堵得慌,越想越气愤,似乎忘记了郑芝龙妻儿的事情一般,目光更是投向了毕自严的身上,突然说道:“毕爱卿,朕曾经看过一个野史记录,不知是真是假,你来鉴定一下,如何?”
  “请皇上赐教~!”
  回话之时,毕自严已经敏感地扑捉到,崇祯话里的那股不善之意,确切的来说,一种难以形容的愤懑与憋屈,从而演变出的不满。
  “是这样的,在那本野史上面,朕曾经看到,日本前来朝贡之时,朝廷不仅对他们的商队减免关税,不仅承担使节以及众多随行人员在大明期间的所有食宿用度,还会发放衣物,临走之时,更是免费供应他们归途一个月的海上旅程用粮。”
  “还有就是,尽管后来签订了新条约,《宣德贸易条约》代替了《永乐条约》,将日本的朝贡延期,每十年一贡,贡船不超过三艘,人员不超过三百,刀剑不超过三千。”
  “但是,即便如此,日本人也是获利极为丰厚,别得不说,就拿他们朝贡的武士刀来讲,每把刀也就价值八百文到一千文之间,然而,朝廷给予的价格,平均下来,每把几乎都是两千文。”
  “尽管如此,自《宣德贸易条约》之后,对于日本的朝贡有了极大的xiànzhì,然而,那些倭国人可谓是精明至极,极其擅长钻营,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来形容,也不为过。”
  “在日本历次的朝贡之中,朕听说过有那么一支使节团,叫作东洋允澎贸易使团,进京之时,使用七十五辆车,装运货物和附载商品;而离京之时,装载的回馈礼品和购买的货物,不算驴和马驮子,仅就车而言,就达到了一百二十辆之多。”
  这个时候,毕自严和刘鸿训的神情极其的凝重,渐渐心惊了起来,震惊的不只是,在这之前,皇上居然做出了这么多的准备工作,还有就是,皇上做的准备工作居然那么的认真,就这么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一般,张口就说了出来。
  不管这些信息有没有错误和遗漏之处,单单是准备工作这一点,认真地程度,就是让两人佩服不已,还有一些汗颜。
  毕竟,对于那些什么什么条约啊,什么什么使团名称啊,还有涉及的一些具体数字,能够做到脱口而出、信手拈来的程度,着实不简单,就不只是看看一些记录那么简单,就能做到,而是要用心去记才行。
  不过,崇祯所讲的这些,都不过是一些历史信息,距离两人所处的年代,还是那么的久远,自然而然地,那种引起的震撼效果,还是会大打折扣,一时还无法引起共鸣。
  然而,即便如此,崇祯并未停下,还在继续自顾自地说着,言语之中,并不全是他查找的一些信息,其中的大部分内容,还是后世的诸多研究,结合各国的文献记载,总结而来。
  “这些暂且不说,离京之时,不论东洋允澎贸易使团购买了多少货物,但是,在他们离京之后,到达宁波之时,提举司不仅要再次设宴招待,稍作休息之后,市舶司还要拨付足够海上航行三十日的‘关米’,穗即上船。”
  “嗯。。。。朕来算一笔账啊,日本贸易使团,自进入宁波开始,截止到回国之时,不仅口粮、菜金等,还有进贡方物、往返的一干脚力,全都由朝廷供应。甚至是回国途中的口粮,也是朝廷予以拨付。”
  “抛出朝廷不时地馈赠不算,总得加在一起,按照《宣德贸易条约》对人员的最大限额来算,使团规模三百人来计,仅就日常生活供应这一项,每月开销算是三百八十余贯,这不算多吧,一个使团的每月开销?”


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该改变吗?

  随着崇祯抛出这个问题,刘鸿训和毕自严都是心中一动,微微一颤,忽然意识到了什么,虽未回答,但也是形同于默认,心里更是非常的清楚,对于一个三百人规模的使节团而言,三百八十余贯,不仅不多,还是最保守的估计,实际上,花销还要多得多。
  显然,从始至终,崇祯从未没有想过,能够从两人的嘴里得到想要的答案,只是看了他们一样,就自顾自的说了下去,就好像一个人在自问自答一般。
  “一个月三百八十余贯,一般情况下,使团的往返,在大明滞留的时间,通常都是一年,而一年十二个月,那么,粗粗算下来,一国的使团往返一次,朝廷大概就要拨付五千余贯,中间还没有任何的关税税收。”
  “而这,单纯这笔五千余贯的支出,朕曾经做过了解,相当于日本筹措一次三艘勘探贸易船的全部费用,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日本朝贡的全部支出,整个过程的生活费用,都是由大明在负担,他们却是稳赚不赔。”
  “不仅如此,有人曾经留意过,日本贸易使团,每次朝贡之时,并不是单纯的朝贡那么简单,来往的途中,更是做起了买卖,日商利用南北物价的差别,进行投机行为,从而谋取暴利。”
  “例如,景泰年间,京城的银价是一贯铜钱兑一两银子,而南京城却是对卖两贯,宁波可卖三贯。”
  “因此,日本使团大多会在京城收买大量的银子,然后再到南方出卖,这样一趟下来,他们可获三倍之利,再以此钱购买大量的生丝回国,又可赚数倍之利。”
  “可是,自始至终,在整个过程中,日本使团不仅白吃白住白拿,还赚取了惊人的利润,却从未向朝廷交纳分文的税银,就那么的甩甩屁股走人了。”
  “而且,在这中间,所有的财政支出,还未算入其他的费用,比如,各国使团进入大明之后,还要有相应一定数量的军队,沿途护送,这些开销,可也是算入大明的财政支出。”
  一口气说了那么多,犹如连珠炮一般,说完之后,崇祯不仅有一些气喘吁吁,还有他那稚嫩的面孔也是微微涨红,明显是憋得,说得有一些大脑缺氧。
  这一刻,刘鸿训和毕自严早就石化了,目瞪口呆地站在那里,一时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该怎么接话,就那么愣愣地看着崇祯,实在是,眼前的这位年轻皇帝,给予他们太大的震撼。
  这多的信息,还是那么的详细,这样的准备工作,让他们自惭形愧。
  身为户部和礼部的负责人,当然对接待那些外国使团的流程极为熟悉,特别是相应的财政开支,虽谈不上了如指掌,但还是知道一些大概。
  由于崇祯所讲的这些多是陈年旧事,随着对朝贡制度的完善,外国朝贡不再那么频繁朝贡,两人并没有太过直观的认识和太深刻的体会。
  不过,刘鸿训和毕自严还是明白了一点,为何朝贡的藩属国越来越少,间隔时期为何越来越长。
  毕竟,这样的“朝贡”方式,放在任何的强国身上,每年都是那么频繁,也非得被拖垮不可,非得被那些藩属国“吃穷”。
  这个时候,两人虽然明白了崇祯言语中的一些用词,能够大概理解崇祯对朝贡制度的熟悉程度,但心里疑惑的是,皇上怎么会知道,日本三艘勘探贸易船的筹措费用?
  毕竟,其他的事情都好说,都是发生在大明的疆域之内,日本使团的那些行为,总会有人留意,并记录在案,或是在民间流传,皇上要想知道,并不会太难。
  然而,日本使团,进行一次勘探贸易,筹措三艘船只的费用,那就不一样了,虽不是什么辛密之事,但也是发生在日本,皇上又如何知道的呢?
  这个时候,两人的脑海里刚刚冒出这个念头,产生疑惑,还未来得及深想,却被崇祯的一声问话给打断了,随即拉回了现实。
  “两位爱卿,现在想来,细细盘算那些外国使团进入咱们大明,单单是一个日本使团,朝廷的财政支出就将近万两,这中间还没有算所浪费的人力和物力,而那些外国人却是赚得盆满钵满,朝廷却背负着巨大的负担,难道还不该做出相应的改变吗?”
  作为大明的户部尚书,毕自严当然是对这个提议举双手赞成,立即朗声附和道:“该~太该了,早就该做出相应的改变,那些外国使臣是来朝贺的,又不是来当大爷的,没必要惯着他们。”
  说到这里,话语为之一顿,似乎想到了什么,毕自严的双眸里焕发出兴奋的光芒,更是进而说道:“而且,不仅如此,对于那些藩属国,不管是出使的勘探贸易使团,还是他们本国的商人,来到大明之后,若是携带有商品,除了贡品之外,不仅要缴纳关税,一旦在大明做起生意,还要缴纳税银,不能白白的便宜他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在崇祯与毕自严都是颇为兴奋之时,礼部尚书刘鸿训却是满脸的凝重之色,不无担心地提醒道:“可是,如此做的活,会不会有失我们大明泱泱大国的风度啊?”
  这一刻,看到崇祯的神色有一些不悦,甚是不满,但刘鸿训还是硬着头皮地补充道:“毕竟,皇上,在对外宣称之时,大明都是以天朝上国自居,还如此和藩属国斤斤计较这些,会不会有失体面啊?”
  “风度?斤斤计较?体面?”
  此时,崇祯的神色虽然恢复了正常,但在吐出这三个词语之时,几乎是一字一顿的说出,声音却是那么的冰冷,使得刘鸿训的心里顿时忐忑了起来,不等他再说些什么,崇祯再次开口了,声音却是更加的冰冷。
  “风度,那是什么?体面,那又是什么?它们又值多少钱一斤?刘爱卿,你出一个价钱,朕将这些按斤卖给你,怎么样?”
  说出这番话之时,尽管崇祯的脸上挂着和煦的笑容,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但是,在刘鸿训的眼里,是那么的xiéè,是那么的腹黑,皇上表明流露出的和善之意,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
  原因无他,崇祯的声音虽轻,虽然很是和善,但话里的内容,却有着咄咄逼人之势,尤其是在这种极为平静的氛围,更加凸显这种强势。


第四百六十三章 皇明祖训没有那么大的约束力

  毕竟,听话听音,就算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白,也不可能去按字面意思去理解,就会天真的以为,眼前的这个年轻帝王,是在和自己开玩笑。
  恍惚间,刘鸿训有一丝明悟,忽然反应了过来,皇上对这种改变,有着无以伦比的决心,至于那些虚名,什么天朝上国啊,什么宗主国的风度啊,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对此更是不以为然,并不是很在意,用‘弃之如敝履’来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一直以来,之前的诸多事例都足以证明,眼前的这位年轻皇帝,几乎是毫无底线可言,为了能够筹到银子,堪称是无所不用其极。
  bǎngjià,勒索,敲诈,等等。
  只不过,这些行动做得更加的隐秘,表现的更加光明正大而已,以另一种形式表现而出,可谓是堂而皇之地干这些事情,让人有苦说不出。
  毕竟,不管这些动作有多么的下作,但有一个事实无法磨灭,那就是,那些权贵子弟,确实犯罪在身,有着相应的过错在先,那是真的触犯了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