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武帝之天龙八部(步枪)-第1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今的拓跋族长,也就是拓跋玉的父亲,已经被软禁在部落大营之中。除此之外,拓跋野的家眷,此刻也被大公子的心腹手下给抓起来。
谁都没料到,这位大公子还有如此心机。以至看到这份谍报,拓跋野跟拓跋玉,都显得非常难以置信。可想想赵孝锡的消息来源,他们清楚这应该是真的。
跌坐在椅子上的拓跋野,想到一家老小被扣押的后果,着实有些被打懵了。他选择支持拓跋玉,除了希望保住自家血脉的传承外,更多也是看好拓跋玉。
如果连家人的性命都保不住,他就算扶拓跋玉上位,又有什么作用呢?
反倒是拓跋玉,在经过短暂的慌乱后,很快道:“赵郡王,还请你救救我的部落!”
在拓跋玉看来,赵孝锡能如此冷静,他必定有解救的办法。为了保证父亲的性命,为了保住部落的将来,拓跋玉忘却对他的仇恨,反倒下跪求赵孝锡帮忙。
看着跪在面前的拓跋玉,赵孝锡显得很平静的道:“你就这么肯定,本王有办法解救你父亲,挽救你部落的命运?要知道,本王可是你的仇人?”
是啊!就是眼前这个男人,将他变成了俘虏,成为拓跋部落的耻辱。除此之外,他也被割掉了两只耳朵,成为身体不全之人。这仇,可谓结大了!
望着赵孝锡玩味的眼神,拓跋玉苦笑道:“赵郡王,言重了。玉不否认,在被俘的时候,玉确实很恨郡王。可玉同样知道,若非郡王把我关押起来,此刻我只怕已不再人世。
虽然玉不知道,郡王为何不直接杀了我,反倒把我关押起来,直到现在才放我回来。可我知道,这条命是郡王给的,只要郡王愿意搭救拓跋部落,玉将来必有厚报。”
对于这种空口许诺的话,赵孝锡很直接的道:“你起来吧!你所说的这些话,在本王开来都是空口无凭,没有一点实际意义。但本王偏偏就愿意相信你一回!
这样吧!晚上你们在军营住一晚,明天随本王入宫会见你们的国主。说到底,如今真正能救你们的,除了本王外,还有你们国主的支持。毕竟,你们是西夏人,不是吗?”
被赵孝锡这样一说,拓跋野才意识到,要想当上这个部落首领的位子。光有长老的同意,也不一定管用,还要西夏国主任命跟册封的啊!
第三百三十四章又被坑了!
亲卫队抵达皇城的第二天,刚一结束早朝,赵孝锡就带着拓跋野叔侄,再次出现在李乾顺的议事殿。对于拓跋族的内乱,李乾顺也显得非常愕然。
可更令他好奇的是,明明这里是他的地盘。为何他都没收到消息,偏偏赵孝锡这个大宋郡王,对拓跋部落的事情,如此了如指掌呢?
抛开拓跋部落的事情,李乾顺也担心,赵孝锡是不是也在关注西夏别的事情。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赵孝锡对西夏的侦察渗透,又有多么的可怕呢?
实在按捺不住好奇,李乾顺还是询问道:“赵郡王,敢问这消息,你是如何得知的?今日朝会,为何没人奏报此事呢?郡王的消息,难道如此灵通?”
面对李乾顺的询问,赵孝锡很平静的道:“本王手下有一批擅长打探消息的江湖人士,他们都是擅长轻功跟躲藏的高手。既然要放人,本王自然要关注一下拓跋部落的动向。
至于国主为何没收到奏报,那本王就不太清楚了。如果国主不相信,那本王可以当什么事都没发生。可本王想说的是,拓跋部落如果生乱,边境局势堪忧啊!”
看着赵孝锡事不关己般的口气,李乾顺也觉得心里堵的慌。可就在这时,拓跋玉直接道:“国主,小臣相信郡王爷的消息来源,再不行动,拓跋族危矣。”
随着拓跋玉的插话,李乾顺也清楚,这事赵孝锡本可以不说,可他最终还是说了。说起来,如果事情是真的,他还真的欠赵孝锡一个人情。
压下心中的郁闷。李乾顺很快道:“玉儿,你想好如何解决此事吗?”
对于李乾顺的询问,拓跋玉很快道:“回国主,玉儿想请国主赐一道命令。另外可以的话,玉儿还想请一支兵马,护送我跟族叔返回部落。”
请一支兵马护送。李乾顺很快道:“玉儿,想要那支兵马同行?”
‘铁鹞军!’
清楚拓跋部落兵多将广,如果真的生乱,李乾顺想镇压起来,也必须派遣大军镇压。可那样一来,无疑会导致两败俱伤的情况出现。
可听到拓跋玉希望铁鹞军同行,李乾顺也清楚,铁鹞军代表皇室。唯有国主,才能调动这支兵马。铁鹞军对各部骑兵的震慑力。确实比其它骑兵有用的多。
就在李乾顺犹豫不决之时,赵孝锡很快道:“国主,此事必须速战速决,如果继续拖延下去。只民拓跋部落将不复存在,想必国主还不知道,昨日辽国王子耶律齐死了。”
呃!一听这话,李乾顺浑身一振道:“什么?耶律齐不是返回大辽了吗?怎么会在中途死掉呢?难道,是你下的手?你到底想做什么?”
对于李乾顺的气愤指责。赵孝锡却很淡定般轻笑道:“不好意思,国主你真的冤枉本王了。这事并非本王的手笔。而是拓跋将军的功劳。当然,这就是交换拓跋玉的条件!”
听到拓跋野杀了耶律齐,李乾顺又是一脸不敢置信般望着拓跋野吼道:“拓跋野,你好大的胆子。谁给你的胆子,竟然敢追杀大辽的王子,你想葬送整个拓跋部落吗?”
面对怒气冲天的李乾顺。还有低头不语的拓跋野。赵孝锡却突然起身道:“看来国主,心还是向着大辽啊!即如此,那此番结亲真的没有必要了。
对于一个两面三刀的盟友,本王说实话不放心。现在看来,国主心里还是觉得。大辽对你的威胁更大。在国主眼中,大宋真的软弱可欺吗?
杀了耶律齐,有什么大不了?除非国主先前对本王所说,希望两国结秦晋之好是骗人的。想坐山观虎斗,国主真觉得本王年幼好欺吗?哼!”
看在李清露的面子上,赵孝锡也想给这位墙头草性格的岳父一点面子。可现在看来,对这种人,还真的不能客气,一客气他还真的忘记自己姓甚名谁了。
在赵孝锡看来,如果两国要结盟,他不希望看到西夏作壁上观。同样,如果大辽真的悍然入侵西夏,他也会竭尽全力帮忙。这才有结盟的意义!
如果真觉得,嫁个女儿真能让赵孝锡,替西夏扛雷。那李乾顺真的高估,李清露在赵孝锡心中的地位。必要的敲打,赵孝锡觉得很有必要。
让拓跋野杀掉耶律齐,未尝没有拖李乾顺下水的意义在。毕竟,李乾顺现在的皇后,正是拓跋部落的女子,拓跋野的至亲姐姐。
这样的皇亲国戚部落,被大辽定为必须报复的部落,西夏皇室能坐视不理吗?如果连这样的部落都保护不了,其它西夏部落会做何感想呢?
一句话,木已成舟,赵孝锡不容李乾顺做出这种两面三刀的事情。如果他真狠的下心,在这个时候抛弃拓跋部落,西夏李氏王朝早晚被人推翻。
看着调门提高的赵孝锡,李乾顺突然发现。在这个未来女婿面前,他不但没有国主的地位,甚至连摆一下岳父的资格都没有。
不甘坐回座位的李乾顺,略显愤恨的道:“赵郡王,真是好算计啊!”
对于李乾顺的讽刺,赵孝锡却很直接的道:“称不上算计,就算拓跋将军不杀他,本王也必杀他。本王不但要杀了他,那怕他的家族,本王也不会轻易放过。
敢让本王的妹妹流血,他有必死的理由。对于这种只敢躲在暗处施展诡计的小人,本王见一个杀一个。国主此言,怕是会令别人寒心啊!”
同样不留情面回了李乾顺一句,这位国主也很惊讶般道:“赵郡王的意思,当日打算射杀清露的幕后黑手是他?那为何,郡王不直接质询于他呢?”
听到这话,赵孝锡忍不住冷笑道:“质询,你觉得他会承认吗?说的再难听一点,他就算承认,国主你敢杀他吗?最后只怕,最多也是将他逐出皇城了事吧?
这些年,本王也没少听到,国主对大辽的威逼针锋相对。可为何到了本王这里,国主却畏大辽如虎呢?国主这样,让拓跋将军他们如何自处?
做为保护西夏的大部落,这些年拓跋部落死在大辽铁骑下的士兵,没一千也有八百吧?说拓跋部落与大辽,有不共戴天之仇,相信一点不为过吧?
在本王看来,拓跋将军此举非常无过,反倒应该重赏。如果西夏的将军,人人能象拓跋将军一样,只怕大辽也不敢踏足西夏半步!”
讽刺了李乾顺一番,顺带还给拓跋野带了几顶高帽。听的跪在地上,有点眼中带泪的拓跋野,突然觉得确实有点委屈。毕竟,赵孝锡说的是事实。
这些年,为了防止大辽铁骑入侵,拓跋部落的骑兵也是悍然反击。在这种拉据般的对抗当中,拓跋部落也付出了不少骑兵战死的代价。
尽管对这些战死的骑兵,皇室跟部落都有封赏。可那些人毕竟还是死了,而他们确实是死在大辽骑兵手里,仇人是大辽,也是铁一般的事实。
也许是看到拓跋叔侄,略显失落的表情,李乾顺内心大骂赵孝锡又坑了他一把的同时。也只能不再追究拓跋野的过错,好好的表扬了一番。
将话题重新转移到,如何平息部落叛乱的事情。李乾顺也清楚,竟然选择了拓跋玉为拓跋部落未来的族长,身为国主他也必须给他一点甜头,让他感恩皇室。
很快答应将铁鹞军派出,护卫他返回拓跋部落。除此之外,还有皇城铁甲骑兵中,挑选了五千铁甲骑兵,由拓跋野负责指挥,一道返回拓跋部落。
有了这些人陪着回去,李乾顺相信,那些投机的拓跋部落长老们。应该明白,那位拓跋大公子许的好处再多,也比不过他这位国主对拓跋玉的认可。
除非这些长老跟其部族,不想在西夏生存。不然,看到这种情况,他们应该会明智的做出决定。至于如何处理善后的事情,李乾顺也不再过问什么。
如果拓跋玉能这种事情都处理不了,想必也没有扶持的作用。对于李乾顺的这番大言,拓跋叔侄俩自然是感激涕零,唯独赵孝锡却显得很平静。
解决了这件事情,赵孝锡也开始考虑返回大宋的事情。对他而言,此次他不担心西夏跟大辽,反倒担心远在汴梁的赵煦,到底会对他作何感想。
虽然赵孝锡此次顾全了大局,可成为西夏的驸马,却成了板上定钉的事情。其实在赵孝锡看来,这个驸马的身份用好了,对将来他的大业也非常重要。
只是目前这种情况下,他真的不愿跟赵煦翻脸。所以,他也希望,能跟这位堂弟,那怕心不和也至少保持面和。而他也加快着布局东南跟沿海的计划!
至于此次骑军调动至大辽边境,在赵孝锡看来,大辽若不动,那大宋兵锋也不动。再多积攒些实力,以待另择时机,收复必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
可计划永远都赶不上变化,随着拓跋叔侄带着铁鹞军,还有五千铁甲骑兵,浩浩荡荡开赴拓跋部落时。一封加急的密折,让赵孝锡终于明白,要回汴梁直面一切了!
第三百三十五章皇祖母病危
元佑八年深秋,随着天气开始变冷,已然病了不久的高太后,突然病情加重。宫中的御医替其诊治后,面对赵煦这位皇帝的询问,显得非常无奈的摇摇头。
做为历经三朝皇帝的太皇太后,赵煦非常清楚,她的身体状况牵动着朝廷的局势。一边吩咐宫中的太医,想尽一切办理替高太后延续生命,一边也加快着朝中的布局。
尽管赵煦严令不许任何人,透露高太后时日无多的消息。可做为唯一的儿子,赵孝锡的父亲徐王,这段时间也经常入宫,探视这位母亲的病情。
看着高太后的寝宫守卫,一下严密了许多,徐王赵颢也清楚,这是大事将生的征兆。从皇宫探视回来后,就第一时间给赵孝锡送信,让其赶紧回朝看祖母最后一眼。
对于赵颢的做法,最近也开始真正主持朝廷军政大事的赵煦,也觉得是时候找这位堂兄谈谈了。如果赵孝锡的回答,不能让他满意的话,或许他会拿出点皇帝的权威来。
做为九岁登基的幼帝,八年傀儡般的皇帝,确实让他心智成熟了许多。那怕他清楚,这些年他能坐稳这个皇帝宝座,跟这位皇祖母的垂帘听政有很大关系。
可相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他渐渐有了为帝者的心胸跟野望。在高太后生病的这段时间,他已然开始清洗高太后器重的心腹大臣。
在某种程度上,高太后的病情会一直没有好转。很大原因,赵煦也是有一些过错的。觉得这个孙子,最终还是埋怨她这些年,选择保守党大臣执政的国策。
哀大莫过心死,加上本身就年过六旬。心结难解病情自然恢复的慢。久而久之,皇宫的太医,面对这种情况,也显得无能为力。
相比徐颢借助朝廷的驿站,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给赵孝锡传递这个消息。得知这个情况的京城布衣阁分部。很快启动了信鸽传递的方式,以至赵孝锡才提前收到这个情报。
看到布衣阁转发来的密报,还有赵煦的一系列举动。开始将汴梁城的禁军将领,进行一番调整跟打压,真正做到军政一把抓,想做个名副其实的皇帝。
觉得这位堂弟,还是太过心急之余,赵孝锡还收到一个令他心中不快的情部。那就是,在赵颢给他送过信之后。赵煦就下令禁止赵颢的探病。
除此之外,赵孝锡的母亲,还被接进了皇宫,用的名义是专门伺候高太后。而在徐王府外面,也多出不少皇宫的禁军秘探,情况显得很复杂。
望着这一封接一封的密报,赵孝锡紧急将段誉给找了过来。也没隐瞒他什么,很直接的道:“三哥。看来我们是时候离开了。这次我就不能同你一道返回大理,我要回京城了。”
看着赵孝锡一脸严肃的表情。段誉显得很惊讶的道:“怎么了,出什么事情了吗?”
赵孝锡摇摇头道:“不知道,但这次我必须回趟京城,你也必须随我一起离开西夏,尽快返回大理,不要在路上有任何逗留。我担心会有大事发生!
先前我收到京中的密报。我那位祖母病危,怕是时日无多了。而我那位堂弟,似乎对我有所提防。所以,我必须拜托你几件事情,让我可以放心上京。”
听到这话。段誉显得很愕然的道:“怎么会这样?大宋官家,不是对你很器重吗?”
对于这种询问,赵孝锡苦笑道:“三哥,你也是未来要当大理国主的人。你连帝王无情的道理都不明白吗?现在的我,对你形成了威胁,明白吗?”
有了这话,段誉也终于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很快道:“行,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尽管说。不管将来怎么样,你永远都是我的好兄弟。”
给出这样一句支持的话,赵孝锡却笑着道:“放心,此次进京虽然有风险,可我也不是好拿捏的。有些事情,我一直没说,我相信你也知道。
这次我将孤身一人返回,茑儿就拜托你照顾。有关皇祖母的事情,你千万不要告诉她,省的她担心。此次回京,如果真的闹翻,我一人脱身也方便。
除非赵煦真的不怕闹的民怨四起,不然他还是不敢对我做什么。更何况,我的武功你也是清楚。我想逃,相信还没人能留的住我。但茑儿就不一样!”
‘好!’
很干脆的答应了这个条件,接着赵孝锡又道:“婉清跟灵儿,此行也全部跟你们返回大理。此次回京,我只带赵大他们几个近卫回京,其余人全部护送你回大理。
你先跟巴司空商量一下,即将离开的事情,我去一趟西夏皇宫,找一下那位师叔。顺便把这个事情跟她说一下,看看她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这次的和亲,看来想大操大办是没办法。如果她愿意等的话,我会答应迎娶李清露,这对我们两国都有利。可没同意,那这件事情就暂时搁下,往后再议!”
对赵煦而言,赵孝锡最大的威胁,无非就是两个驸马的身份。除此之外,赵孝锡在军中的威望,也是赵煦所担心的事情。因此,敲打一下想必少不了。
只是这种敲打,对于赵孝锡而言,选择顺从还是对抗,却是值得考虑的事情。可眼下赵煦软禁徐王府一干人的做法,无疑触动了赵孝锡的敏感神经。
这次返回京城,赵孝锡不管如何,都不会把家人再留在京城。对他而言,赵煦所掌握的那点东西,是他实力中最微不足道的,就算舍弃他也没关系。
知道情况紧张,段誉也没多说什么,很快找来巴天石。让他指挥驿站的护卫,开始收拾东西准备离开。至于原因,段誉也没怎么细说,只说是赵孝锡的意思。
离开驿站的赵孝锡,同样让人通知赵大,开始收拾行装准备离开。为了保证不走漏消息,赵孝锡此次去见李秋水,还会让其半夜帮忙开城离开。
这两晚是月亮最圆的时候,加之城外的官道都一马平川,也不用担心迷路的情况。等到明天有人发现他们离开,就算想追击也来不及。
而赵孝锡要做的,就是在出城后,跟段誉分成两路离开。段誉自然是,抓紧一切时间往大理方向返回。而赵孝锡要做的,就是以最快速度返回京城。
有沿途的布衣阁跟武卫负责联络,至少赵孝锡可以相信,段誉一行人的返回。赵煦就算想阻拦,也要考虑一下跟大理闹翻的后果。
只要段誉一行人顺利返回大理,剩下制衡赵孝锡的,无非就是京城的家人。而此次回京,赵孝锡真正决心要做的,就是不管什么情况,都要把家人给接出京城。
他不敢拿家人的性格,去赌赵煦的帝王心。如果赵煦真的不相信他,那赵孝锡会选择,以另外的方式去实现登顶的愿意。至于想软禁他,别说门,窗户都没有。
拿着李秋水给的通行令牌,赵孝锡很快见到了李秋火,见面第一句话就道:“师叔,师侄今晚就将离开了,特来跟师叔请辞。”
一听这话,别说李秋水愣住了,那怕李清露也听的有点发愣。可很快李秋水就道:“这么急着走?你与清露的事情还没办呢?出什么事情了吗?”
对于李秋水的询问,赵孝锡清楚,有些事情想瞒也瞒不了多久。还是回道:“皇祖线病重,从收到的密报中,想来时日无多,我必须赶回京城,迟则生变!”
迟则生变!
这话说的很重,李秋水也是眼神一凌的道:“这样说,大宋那位少官家,真的开始担心你了?撑着你的太皇太后一死,他就迫不及待准备动手了?”
对于李秋水的政治敏感,赵孝锡却直接道:“动手,想来现在他应该不会。只是我母妃,此刻被接进宫中照顾祖母的身体,我父亲跟大哥都被限足禁毒随意走动。
今天我过来,一来是跟师叔道别,二来也是询问公主的意思。我是个很直接的人,如果公主真相信赵某,晚上可跟我三哥离开,我早晚会给公主一个交代。
如果公主觉得,我现在这种情况自身难保,那只能说我们有缘无份。我也祝福公主,将来能找到个如意郎君。事情太过紧急,还请师叔跟公主见谅!”
面对赵孝锡的直截了当询问,李秋水也将目光看向了李清露。其实别说李清露,这个时候李秋水,甚至也产生了一丝动摇,觉得这个赌注会不会下错了。
只是让人想不到的是,李清露只经过短暂犹豫就道:“只要祖母同意,晚上我跟语嫣一起离开。希望郡王爷,能说话算话,不负清露此番决定。”
有了李清露的这句回答,李秋水又能说什么呢?何况她也没想到,短短一段时间相处,李清露就被赵孝锡的魅力所折服。这对西夏而言,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管如何,连婚礼都不办一个,就把公主交到赵孝锡手里。李秋水倒没什么意见,江湖儿女一切从简。可关键是,李乾顺会怎么想呢?
第三百三十六章丰厚的聘礼
打定主意快刀斩乱麻的赵孝锡,听到李清露如此干脆利落的回答,多少也显得有些意外。对于赵孝锡而言,他承认李清露这样的女人,是男人都不会随意错过。
在如今这种年代,想找到文武双全知书达理的女子,确实比较困难。而李清露无疑,就是这种难得一见的奇女子。说一点想法没有,赵孝锡也觉得那是骗人。
望着李清露坚定的眼神,赵孝锡很快道:“师叔,你老的意见呢?”
听到赵孝锡的询问,李秋水笑骂道:“你这臭小子,清露都这样说了,你说我什么意见。我还是那句话,清露跟了你,你必须给她幸福,不许欺负她,明白吗?
我不求她将来成为你的后宫之主,可你该给她的名份必须给。现在你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去说服清露的父亲。没他许可,只怕清露也无法跟你离开。”
一听李秋水的话,赵孝锡同样很直接的道:“师叔,要不麻烦你让人,把国主请来吧!我就不去他的宫殿,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坐下来谈好了。
既然清露不负我,我断然不会负她。相比你这位当祖母的,他这位当父亲的,只怕更多还是希望清露,能给他带来一些好处吧!
这话虽然说的有些俗,可这毕竟是事实,相信师叔你也明白。虽然此次我前来西夏,并没准备太多东西,可为了清露,我会给西夏一份丰厚的聘礼。”
望着赵孝锡不想开玩笑,李秋水也没多说什么,很快让贴身总管,去将李乾顺这位国主请来。在等待的过程中,李秋水也询问他将来的打算。
清楚李秋水的这种询问。更多是为李清露做考虑。如果今天在这里,赵孝锡跟西夏达成协议,那么李清露就意味着,是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
对于李乾顺而言,如果赵孝锡失去现有的郡王光环,只怕他还真的不怎么把赵孝锡放眼里。可李秋水从赵孝锡自信的眼神中看出。赵孝锡一点不担心此次回京。
略做思考道:“暂时的安排,是让清露跟语嫣她们一起返回大理。不光是清露,那怕我妹妹赵茑,此番也会同段誉一起返回,由我的卫队全程护送。
不管此次回京城,结果到底如何,我会将家人全部接出京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我不习惯把亲人置于危险的境地,所以他们我必须接出。
至于将来的事情。我暂时还没完全想好。不过,如果我跟他闹翻的话,巴蜀郡王的封号,想必不会保留。而我会将重心,转移到东南沿海去,那里才是我的未来。”
粗略说了一点大概的事情,赵孝锡也没讲的太详细。对他而言,也许此次回京将是新的开始。不管未来如何。那条路他必须走到黑。
从此次皇祖母的病危,赵孝锡已然清楚。有些历史是无法改变的。那么这也说明,赵煦这位宋哲宗,也逃脱不是历史的定律,再有几年也会英年早逝。
其实在前来西夏的路上,赵孝锡就考虑过,要不要跟赵煦直接摊开来说。甚至直接对他的帝位发动挑战。可赵孝锡觉得,这样在大义上就失了分。
不管怎么说,那怕这些年,赵煦更多当的是傀儡皇帝。可他毕竟,还是天下共认的大宋皇帝。而且在这段期间。大宋还算国泰民安。
君王没失德,又拥有一定的民心支持,赵孝锡如果直接摊开来闹,那无疑就成了谋反之徒。这样得到的帝位,是不会得到百姓支持,其它朝臣接受的。
虽说赵孝锡自问,他手中的兵权不少。而且他相信,只要他一声令下,愿意跟他起兵造反的部下,也不再少数。可他不想这样做!
一旦赵孝锡起兵,最终受苦的还是大宋百姓。到那时,受遭殃的将是整个中原百姓。而那些虎视眈眈的番邦之国,必然会趁虚而入。
赵孝锡尽管有野心,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野心,将天下百姓拖入战火之中。所以,赵孝锡最终做出的决定,就是暂避锋芒,远离赵煦的视线。
有了这个想法,赵孝锡相应的隐退措施,也就开始进行。那怕有可能被朝廷知道的据点,此刻也在紧急的撤离当中,避免被朝廷当成替罪羊。
其实对李秋水而言,她不关心赵孝锡的计划,她想知道的。就是赵孝锡有没有准备后路,现在听到这些,她也完全可以放心了。
此次赵孝锡返回京城,看上去极其凶险。可同样的,李秋水清楚,赵煦就算想下手,他也必须有合适的借口跟理由。皇室子弟相斗,并非象处决大臣那样简单。
如果赵煦在高太后刚过世,就清洗徐王这样的皇叔,天下的百姓跟臣民,又会如何看待他的品性呢?一个连亲人亦可杀的君主,臣民同样不会真心爱戴的。
就在李秋水同赵孝锡闲聊之时,李乾顺也很快来到了后宫。看到赵孝锡坐在这里,他多少觉得有些好奇。却清楚,把他也找来,想来事情小不了。
等他听到,赵孝锡要今晚离开西夏时,他自然显得非常惊讶。得到他再听到,李清露就这样不明不白跟他离开时,李乾顺的脸色顿时就黑了下来。
望着李乾顺的表情,李秋水很直接的道:“乾儿,这是清露自己的决定,我也同意。现在你以一个父亲的名义,说说你的意见吧!”
听到李秋水的话,李乾顺很意外的道:“母后,这于礼不合啊!”
不想耽误太多时间的赵孝锡,很直接的道:“国主,你所说的礼,无非就是在皇城百姓中。让他们见证我跟清露的婚事,可这真的很重要吗?
此次驸马应征,国主想从中得到什么,在这里的四个人想必都心知肚明。此番我有急事需离开,才不得不出此下策。可我现在觉得,此事不宜宣扬对我们都好。”
对赵孝锡的话,李乾顺很直接的道:“哦,我还真想听听,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我一个宝贝女儿嫁给你,却连一场婚礼都没有,你让别人如何看待于我?”
望着李乾顺这个时候,显示出来的国主气派,赵孝锡立刻回道:“如果举办婚礼,先不说时间上面来不及。到时,大辽得知这个消息,国主觉得他们会怎么想?
我与清露在西夏办喜事,大辽却替他们的王子办丧事。国主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吗?更何况,此刻的西夏,我觉得更应该低调行事为好。”
呃!一听这话,先前还傲气十足的李乾顺,很没骨气的犹豫了。看来他对大辽,还真是畏之如虎。这样的君主,对西夏而言未必是福。
好在他有一帮,还算尽心尽职的大臣。而李乾顺还算是个愿意接受大臣建议的君主,这才保证西夏,在这种混乱的局势中生存了下来。
对于他的犹豫,李秋水很无奈的一声长叹,而听到这声长叹的李乾顺,也觉得有些脸红的厉害。看来他是明白,这位母后对他畏惧大辽,真心有点失望啊!
就在这时,赵孝锡很快道:“如果此次我有时间,那我会遵照先前的安排,给清露一个风光的嫁娶仪式。我只想说,若非清露愿意跟我走,我根本不会在这里同你商量。
你所担心的,无非就是大辽的兵锋。可西夏跟大辽交锋,也不是一年两年。如果大辽真的如此强,只怕他们的铁骑,早就踏进这处皇城了。
虽然此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