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5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王之前觉得非常奇怪,当年为何倭寇会潜进汉城刺杀金宗瑞,不过现在终于明白了这是陈光宗设计的,妄想挑拨大明与朝鲜的关系。”
李云天没有理会陈三公子的挑衅,面无表情地望着他说道,“可惜让他失望了,金宗瑞逃过了一劫!”
“可笑,这全都是你的臆想!”陈三公子万万没想到李云天会提到去年金宗瑞在汉城被莫名行刺一事,脸色刷一下就变得苍白,现在外界根本不清楚那些行刺者的身份,随后面色有些狰狞地望着李云天说道,“你别想诬陷我们,我们根本没行刺金宗瑞!”
“你的反应已经告诉了本王答案,本王一定把陈光宗找出来,以弥补本王当年一时心软犯下的错误!”望着额头上渗出细小汗珠的陈三公子,李云天微微一笑,冲着立在其身旁的护卫挥了挥手,示意护卫将陈三公子带下。
他之所以见陈三公子就是想要求证陈光宗的生死,从陈三公子的表现来看陈光宗果然没死,而且跟山海光孝联系密切。
陈三公子面若死灰地背护卫们带走,他此时终于意识到了李云天喊他前来的目的,他还以为李云天想从他口中得到山海光孝的情报,结果毫无防备地就把陈光宗的消息泄露了出去。
“王爷,既然陈光宗与山海光孝关系密切,那么咱们可以从山海光孝那里下手查他的踪迹!”等陈三公子被带走后,云娜沉声向李云天说道,她也从陈三公子的反应上知道陈光宗没死。
“此事暗中进行,不可打草惊蛇。”李云天闻言微微颔首,沉声嘱咐道,现在他的精力在朝鲜的事务上,还不想理会陈光宗,等到处理倭国事务的时候就可以把陈光宗彻底解决了。
“属下遵命!”云娜清楚李云天的意思,一躬身后答应了下来。
“对了,晚上设宴,本王要给金宗瑞压惊。”李云天拿起桌上的公文正准备翻阅,忽然间想起了一件事情,向云娜笑道。
时至今日,李云天觉得已经是时候见金宗瑞了,金宗瑞昨晚能在朝鲜新军军营舍弃家人阻止朴良的计划得逞已经通过了李云天的最后考核,可以予以重任。
“属下这就让人去通知金宗瑞。”云娜知道金宗瑞这次可谓是苦尽甘来,于是笑着回答,当他看见李云天时绝对会大吃一惊。
金府,后宅。
金宗瑞背着双手在院子里来回踱着步子,眉头微微皱着,经历了昨晚的事情后他意识到了李云天的可怕,悄无声息间就掌控住了汉城的局势,现在想想他以前的表现禁不住感到有些心有余悸。
如果不是遇上李云天的话,恐怕他早就因为冒失的言行而丢了性命,意识到李云天对他先前那些举动的宽宥。
“父亲大人,忠王爷派人送来了请帖,请您晚上过去赴宴。”这时,金承圭快步走了过来,举着手里的一个请柬急声说道。
“王爷让我赴宴?”金宗瑞闻言不由得怔在了那里,一时间显得有些难以相信,要知道自从他来到汉城后还从没有见过李云天,更别提赴酒宴的事情了。
“父亲大人,孩儿觉得父亲大人要苦尽甘来了,王爷好像对父亲大人昨晚所做的抉择非常满意。”金承圭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色,兴冲冲地向金宗瑞说道,说实话他心中也对金宗瑞丢官罢职一事感到惋惜和不平。
金宗瑞闻言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尴尬的神色,他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把仕途看得非常淡,但李云天的这次宴在他的心中当起了层层涟漪,或许军队才是他最终的归宿。
第1385章成功招揽
晚上,一辆马车停在了讲武堂汉城司务处的门前,穿戴整齐的金宗瑞从马车上下来,抬头望了一眼司务处门上悬挂着的牌匾后心情复杂地走了进去。
在门前值守的士兵已经接到了金宗瑞要来的命令,故而并没有阻拦他,使得金宗瑞畅通无阻地进了院门,一名士兵领着他往后院李云天的住所走去。
路上,金宗瑞显得有些忐忑不安,毕竟李云天的厉害他这两年已经着着实实地领教过了,再加上他的命运攥在李云天的手里,这使得他不由得感到有些紧张和局促。
李云天所住小院的门前立着几名身材魁梧的护卫,仔细地搜了金宗瑞的身确定他没有携带凶器后予以放行。
“金大人,王爷正在处理公务,等忙完了手头的事务会来见你。”早已等待在院门处的一名侍女躬身把金宗瑞领了进去,把他带进客厅后倒了一个热茶,让他在客厅稍候片刻。
金宗瑞有自知之明,自安不敢奢望地位尊贵的李云天在客厅里等他,因此规规矩矩地坐在一旁的凳子上等待着李云天的到来。
或许是前面有好几次被李云天晾着的经历,故而金宗瑞的心中直打鼓,万一这一次李云天依旧晾着他,让他在这里等一晚上的话那可就颜面尽失了。
不过,金宗瑞的担心是多余的了,因为就在不久后门外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使得他不由自主地望向了门口处,想看看来者是何人。
“金大人,别来无恙!”在金宗瑞紧张的注视下李云天领着云娜走进了房门,冲着金宗瑞微微一笑后说道。
“李……李先生!”金宗瑞顿时怔在了那里,目瞪口呆地望着李云天,一脸的匪夷所思,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走进来的人竟然是与他有着生意往来的“李先生”。
“金大人,昨晚的事情受惊了。”李云天笑着走向了上首处的座位,边走边说道,“本王相信金大人能应付得了这种局面,金大人果然没有让本王失望!”
“王爷,下官以前多有得罪,还望王爷恕罪。”金宗瑞闻言顿时回过神来,连忙起身向李云天一拱手,躬身说道。
此时此刻,金宗瑞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他无论如何都没想到本以为厌恶自己的李云天竟然早就与他打过交道,而且两人在酒桌上还称兄道弟,这使得他心中一时间百感交集,脑海中一片空白。
“不知者不罪,本王以前之所以要掩盖了身份就是想看看金大人的品性如何,金大人一心为国,本王甚是钦佩。”李云天在上首处的座位坐下后笑着示意金宗瑞落座,对自己以“李先生”的身份接触金宗瑞一事作了简略的解释。
“王爷言重了,与日理万机的王爷相比下官所做的一切实在是微不足道,下官只懂得行军打仗,而王爷不仅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且还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下官实在难及王爷万分之一。”
金宗瑞闻言连忙向李云天一躬身,郑重其事地回答,虽然这话听起来像是在奉承李云天,但实际上却是金宗瑞的真心话。
当看见李云天的那一刻,金宗瑞对李云天的态度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从对李云天的忌惮转变为钦佩,他很难想象李云天竟然会以商人的身份接近他并且与他把酒言欢,心中对李云天的不满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至于李云天三番五次晾着金宗瑞,金宗瑞现在完全理解李云天为何要那样做,并不是想要敲打他或者整治他,而且确实不方便见面。
故而,金宗瑞见到李云天后收起了她的骄傲,对李云天的态度变得恭敬有加,他可不认为堂堂的大明亲王闲得慌故意要假扮商贾,很显然李云天对他非常器重这才会这样做,这使得金宗瑞无形中就对李云天惺惺相惜,好感倍增。
“金大人在朝鲜军中的威望本王一清二楚,只不过金大人对本王有些误会,故而本王只好想办法解开金大人的心结。”
李云天清晰地感觉到了金宗瑞对自己态度的变化,嘴角闪过一丝不易觉察的笑意,看来金宗瑞的心理防线已经崩溃,随后有条不紊地说道,“古人有云,天将降大任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金大人经历了这番起落后,本王相信一定能胜任将来的职务!”
“将来的职务?”金宗瑞闻言脸上闪过惊讶的神色,一时间不知道李云天所言何意,难道李云天要让他回朝鲜都司?可副都指挥使的位子上已经有人了。
“朝鲜并入大明后地界上的部队分为两类,一类归都司管辖,另外一类归讲武堂管辖,你虽然没了都司衙门的官职但可以入职讲武堂,统帅讲武堂的部队。”
李云天见状微微一笑,沉声说道,“本王之前说过了,朝鲜并入大明后三司一院的堂官会被封为伯爵,讲武堂各地的统兵官都是勋贵,金大人正好在此行列,足以胜任此职。”
“王爷,您……您真的要让下官统帅朝鲜地界上的骁武军?”金宗瑞闻言顿时怔在了那里,一脸的匪夷所思。
要知道骁武军乃大明最精锐的部队,而他可是朝鲜的将领,还是曾经强烈反对李云天的将领,李云天竟然愿意把骁武军交给他统辖,难道就不怕他造反吗?
金宗瑞在东北六镇的时候就知道骁武军的厉害,双方曾经有过一些小摩擦,结果无不以骁武军完胜而告终,他从没有见过如此悍勇的战士,不仅身手好而且打起仗来简直不要命,令他深受触动,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说实话,金宗瑞从没想过有朝一日能统辖大明的骁武军,如果能统帅这样一支天下间最为精锐的军队将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你既然是我大明的伯爵,理应为大明效力,难道还想偷懒不成?”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
“下官不敢,下官只是觉得太过突然了,怕辜负了王爷所望。”金宗瑞回过神来,连忙站起来躬身回答,神色显得有些激动。
“本王认为你是最适合的人选,一定不会看错。”李云天笑着向金宗瑞往下压了压手让他坐下。
“王爷,下官想知道王爷为何会选下官,下官听说讲武堂里有不少功勋卓著的勋贵都能胜任此职。”金宗瑞坐下后沉吟了一下,一脸不解地望向了李云天,对此感到非常奇怪,要知道讲武堂一系的勋贵中有不少能征善战又资历深厚者,应该轮不到他才对。
“金大人在朝鲜治军多年,不仅作战经验丰富而且对朝鲜地形地势非常熟悉,可以打造出一支最为合适朝鲜作战的部队。”
李云天知道金宗瑞心中疑惑,于是笑着说道,“虽然本王手边也有几个人能当朝鲜骁武军的统兵官,不过他们与你相比最大的不足就是对朝鲜不了解,因此无法训练出最适合朝鲜作战的军队来。”
金宗瑞闻言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李云天说的没错,朝鲜多山而且气候寒冷,有着独特的地形地貌,自然是他这种土生土长的人对朝鲜的情况更加了解,因此能训练出最适合朝鲜作战的军队。
其实,李云天之所以让金宗瑞成为朝鲜的骁武军统兵官还有安抚朝鲜官员的意思,稳定朝鲜的官场,否则的话李云天会让金宗瑞担任副统兵官而不是主帅,他要用这种告诉朝鲜的官员大明并没有打压他们的意味。
因此金宗瑞能从数名资历和能力相仿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并不是偶然,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与人和,是朝鲜并入大明后朝鲜官员的表率。
酒宴摆上后,李云天与金宗瑞觥筹交错,谈笑风生。
两人并不是第一次见面故而相互间并不生分,金宗瑞觉得李云天并不想外界传言中的那般严厉,在他看来李云天依旧是曾经那个风度翩翩的“李先生”。
“金大人,本王有一要事要事先告知于你,这将是朝鲜骁武军成立后的首要职责。”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李云天挥退了在一旁伺候的下人,郑重其事地向金宗瑞说道,“倭国盘踞东海之上,时常进犯我大明的沿海地区,朝鲜也饱受其害,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麻烦,皇上准备对倭寇开战,届时朝鲜将成为此次大战明军的后勤基地,作用至关重要!”
“王爷,大明要征倭国了?”金宗瑞闻言脸上顿时流露出震惊的神色,万万没想到李云天会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要知道倭国可并不好征讨,当年蒙元两次东征倭国都铩羽而归,参战的朝鲜死伤惨重,故而对此是记忆犹新。
“倭国留着的话迟早是一害,因此不如早日解决这个麻烦,也省得留给后世子孙。”
李云天肯定地点了点头,沉声望着金宗瑞说道,“本王可以告诉你一个秘密,先帝在位的时候就曾经因为倭患想要远征倭国,不过当时北有残元进犯,西域也不太平,故而一直拖到了现在。”
“如今倭国内乱,正好给了大明征讨的机会,等到他们打得筋疲力尽之时就是我大明挥军东进之日。”说着,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向金宗瑞说道,“金大人,东征倭国之际将是朝鲜骁武军扬名之时,金大人一定要有所准备,务必一战成名!”
“王爷放心,下官一定尽力而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金宗瑞万万没想到大明要征讨倭国,这可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大战,而他竟然能赶上实在是人生的一大幸事,闻言连忙起身向李云天一拱手,高声应答。
望着神色激动的金宗瑞,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一丝欣慰的笑意,有了金宗瑞相助的话大明东征倭国将变得顺利许多,很显然朝鲜更合适作为明军的后勤基地。
第1386章诏书抵达
正统十一年九月中旬,正统帝的诏书终于抵达了汉城,李云天亲自率领着汉城大大小小的官员出城迎接。
由于李云天在汉城故而大明这次派了南京礼部尚书刘坤宇前来传旨,虽然南京礼部的职权有限,但刘坤宇的级别却与京城的大明礼部尚书胡滢同级,在官场上地位尊贵。
此时的南京官场还没有像以后那样落魄,能到南京中央衙门担任堂官的人虽然仕途不怎么如意,但在官场都有自己的人脉和底蕴,属于朝廷上流社会的权贵人氏。
尤为重要的是,洪熙帝和宣德帝在担任太子的时候就是镇守南京,故而对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使得南京官场现在还没有太过落寞,并非以后的“养老院”。
其实,以大明之尊正统帝这次的诏书随便派礼部一个七品官来宣读即可,不过朝鲜国是沾了李云天的光,得以刘坤宇这个从一品的朝廷大员前来传旨,算是大明的最高规格了。
刘坤宇年过六旬,是永乐初的进士,李云天到湖口县任职的时候他已经是礼部正五品的主事,时至今日在朝廷的一众官员中可谓资历深厚。
“刘大人,一路辛苦了。”汉城城外,李云天笑着向从马车上下来的刘坤宇拱手说道。
“王爷在这里劳累了两年,可比本官辛苦多了。”刘坤宇满脸笑容地向李云天拱手回礼。
虽然官场上讲究的是按资排辈,尤其是文官更是看重出身和履历,虽然李云天的资历不如刘坤宇但他不仅是正宗的两榜出身而且还是大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再加上贵为大明的亲王,在官场上的地位远高刘坤宇。
即便是礼部尚书胡滢和内阁首辅杨溥见了李云天也要礼让三分,故而刘坤宇自然要对李云天客客气气了。
“刘大人过奖了,本王只不过是尽了本分而已。”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侧身介绍站在一旁的李璆,“这就是朝鲜王。”
“上使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李璆见状连忙上前躬身行礼,由于刘坤宇是正统帝派来的使者,故而他尊称其为“上使”,如果不是李云天在这里的话他根本不可能见到如此高级别的大明官员。
“朝鲜王,这次皇上能下达诏书忠王爷功不可没,你以后可要记得王爷的恩泽。”刘坤宇向李璆微微颔首,随后不动声色地说道,虽然李璆贵为朝鲜王但他还真的没看在眼中,不过一个蛮夷国家的首领而已。
“小王一定铭记在心!”李璆的脸上闪过一丝黯然和失落的神色,恐怕朝鲜并入大明之事就是李云天的主意,要不然李云天岂能按捺住寂寞留在汉城,这使得他心里五味杂陈。
刘坤宇闻言点了一下头,随后与李云天上了停在一旁的四轮马车谈笑风生地进城,李璆也有幸得以进入车里陪伴,其余的人则只有步行跟在后面的份儿,官场上等级森严,在李云天和刘坤宇面前他们可没有乘车的资格。
汉城此时万人空巷,街道两旁聚满了伸长了脑袋翘首以待的百姓,得知正统帝派来传达圣旨的使臣到来后汉城的百姓们就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跑出来凑热闹,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当然了,百姓们不是来看刘坤宇的,刘坤宇虽然贵为大明的尚书,但他们已经见惯了李云天这个堂堂的亲王,故而对刘坤宇的兴趣不大。
这些百姓之所以围聚在此是想要知道正统帝是否同意朝鲜并入大明,这是他们现在最为关注的事情,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
李云天把朝鲜治理得井井有条,汉城的百姓更是获益匪浅,市面繁华,生活安逸,因此他们可不想再回到以前的日子,无不盼望着朝鲜并入大明。
“王爷,都说朝鲜是蛮荒僻壤之地,如今出现在本官面前的却是一副欣欣向荣的繁华胜景,王爷这些年来功不可没呀。”
望着窗外此起彼伏的商铺和繁闹的市面,刘坤宇笑着向李云天说道,除了恭维外更多的是钦佩。
他在来朝鲜之前特意打探过朝鲜的境况,知道朝鲜贫瘠穷困,即使最繁华的王城汉城都不如江南的一个普通小镇繁华。
可如今从仁川港一路行来,刘坤宇发现传言与现实有不少出入,放眼望去仁川港和汉城以及沿途的城镇都在大张旗鼓地兴建土木,市面也显得颇为繁华,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看来李云天并不是白在朝鲜待了这些时日。
刘坤宇相信,在大明那些大大小小的官员里,除了李云天外没人能把朝鲜治理好,李云天不仅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更是一把理政的好手,无论是交趾、辽东还是蒙古、西域都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与此同时,刘坤宇也敏锐地意识到恐怕李云天两年多前来朝鲜并不是单纯地彻查朝鲜王被害一事,十有**是为了朝鲜并入大明在做谋划。
只不过,刘坤宇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李云天这样做的目的,要知道朝鲜贫瘠穷困,对大明而言属于蛮夷之流,因此让它并入大明将是大明的一种负担,没有丝毫的好处。
可话又说回来了,为大明开疆拓土是一件好事,再者朝鲜并入大明后归讲武堂统辖,并不需要耗费户部的国帑,因此朝廷里也没人反对这件事情。
毕竟这是朝鲜王要求把朝鲜并入大明,并不违背明太祖“不征之国”的祖训,故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水到渠成。
“这是皇恩浩荡,皇上怜悯朝鲜百姓生活苦楚故而降下了无边的恩泽,方有现在的景象。”李云天闻言摇了摇头,笑着回答,他可从来都不是居功的人。
“王爷过谦了,本官来之前皇上还在念叨说王爷在朝鲜摆手起家也不知道境况如何,还说王爷一走就是两年多的时间,都没人陪他说话了。”
刘坤宇也跟着笑了起来,他自然清楚这是李云天的自谦之词正统帝现在正在头疼京城里内廷和文官集团的纷乱的党争,哪里有心思理会朝鲜的事情。
李云天闻言脸上不由得闪过一丝无奈的神色,虽然他人在朝鲜但对大明的格局了如指掌,随着大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蓬勃发展,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日益加剧。
表面上看起来这是宦官与文官之间的权斗,本质上却是君权与臣权的一次博弈,正统帝希望用宦官来制衡朝廷里的文官。
相对文官,勋贵与正统帝之间的关系要融洽许多,毕竟勋贵只有统兵权又不能涉及地方政务,再加上许许多多方面都需要依附正统帝,所以与文官相比勋贵对正统帝而言则没什么麻烦,反倒是制衡文官的另外一件武器,只不过没有宦官用起来行之有效。
所谓眼不见心不烦,李云天由于身在朝鲜故而也就不理会京城的那些明争暗斗以及相互倾轧,反正现在也没人对讲武堂的那些地盘感兴趣,谁吃饱了撑的好好的福不享要去偏远荒僻的边疆去受苦。
景福宫锦旗招展,喜气洋洋,李璆对正统帝的这道诏书不敢怠慢,已经准备了盛大的恭迎圣旨仪式。
按照规矩,李璆需要焚香摆案和沐浴更衣这样才能显示出对圣旨的敬重,有一整套完善的接圣旨流程。
虽然圣旨的内容还处于保密状态,由皇宫出来的内侍和侍卫进行保管,但李云天早已经知道圣旨的内容,故而心中波澜不惊不像李璆等人那样激动和紧张,静静地等待着事情的进展。
“朝鲜王接旨!”景福宫正殿前的广场,等李璆准备好迎接圣旨的各项事宜后,刘坤宇从双手捧着圣旨的内侍手里拿过圣旨,冲着躬立在正殿前方案桌后的李璆和王妃等一众王室人员高声喝道。
“臣朝鲜王李璆恭迎圣旨!”李璆闻言连忙跪在了面前摆着的一个软垫上,神色严肃地说道。
伴随着李璆的这个动作,跟在他身后的王妃等人呼啦啦地跪了下去,纷纷以头触地神色异常恭敬。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刘坤宇见状随即打开了手里的圣旨,抑扬顿挫地宣读起了上面的内容。
李云天不动声色地立在刘坤宇的一侧,嘴角挂着一丝淡淡的笑意,正统帝自然在圣旨上答应了李璆的请求,准许朝鲜并入大明。
为了保持朝鲜官场的稳定,朝鲜现有的官员三年内将保持不变,三年后将进行考核淘汰未达要求的官员。
与此同时,朝鲜国的各个中央衙门撤销,并入朝鲜的三司一院中去,作为大明的一个行省很显然朝鲜国不能保留那些中央衙门。
实际上李云天早就在做这件事情,在成立三司一院的时候就已经把朝鲜国的各个中央衙门归入到各自的部门下,其三司一院的人员也都是从哪些中央衙门中抽调。
换句话来说,朝鲜国的那些中央衙门早就成为了三司一院的下属机构,故而只要换个招牌就能正常运作。
这也是李云天为何要架空李璆的原因,可以说是不得已而为之,在为朝鲜并入大明后做准备,使得朝鲜的军政事务的决策权由景福宫转为了三司一院,希望权力能够平稳交接,可谓用心良苦。
作为汉城两班子弟最为关心的科举,正统帝把此次朝鲜科举作为一届,使得两班子弟可以通过其踏入仕途。
不过,如果三年后其考核不达标的话会像其他官员一样丢官罢职,李云天给了那些两班子弟三年的时间来进行改变,如果届时其还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话唯有被取代。
正如李云天先前所“预测”的那样,正统帝也对那些寒门学子降下了恩泽,在朝鲜科举结束后加开大明的武举恩科,主考官为李云天,副主考是刘坤宇,凡考中的学子皆可获得大明的功名。
这个消息一传出去,那些从朝鲜八道赶来的杂科学子们无不欢呼雀跃,这意味着他们将获得一个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
第1387章水到渠成
在正统帝这次所下达的诏书中,朝鲜布政使司李稷、朝鲜按察使司柳尚民、朝鲜都司都指挥使崔闰德、朝鲜都察院都御史黄喜以及原朝鲜都司副都指挥使金宗瑞可谓是最大的赢家,由于对朝鲜功勋卓著故而被正统帝封为大明的伯爵。
其中,李稷由朝鲜的星山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星山伯;黄喜由朝鲜的南原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南原伯;柳尚民由朝鲜的光云府院君进封为大明的光云伯;崔闰德进爵为朝宁伯;金宗瑞进爵为韩安伯。
李云天之所以奏请正统帝给李稷五人进封爵位,除了他们是朝鲜掌控实权的重臣外,还与他们是朝鲜各派势力的首领有关,以此来安抚朝鲜官场。
按照大明的规章定制,正统帝会在大明京城给李璆和李稷六人修建府邸,不过由于朝鲜情形特殊允许李稷和黄喜五人留在朝鲜任职直至被调离,而李璆身为郡王必须要跟随刘坤宇前去京城。
对于百感交集的李璆来说,李稷五人的心情则非常愉快,他们自然愿意成为大明的伯爵,这远比朝鲜的爵位要尊贵得多。
“钦此!”当刘坤宇抑扬顿挫地宣读完升值后,把圣旨一合向李璆高声说道,“朝鲜王接旨!”
“臣接旨谢恩!”李璆连忙直起身子双手从刘坤宇那里接过了圣旨,然后其身恭声向刘坤宇说道,“刘大人,不知皇帝陛下可有要交代小王的事情!”
“皇上说了,朝鲜王宽厚爱民,实乃当世藩王之典范,皇上已经在京城备下美酒佳肴,静待朝鲜王的到来。”刘坤宇冲着斜上方一拱手,沉声向李璆说道。
“臣叩谢皇恩。”李璆闻言双目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知道自己无论如何都要离开朝鲜,心中有一股莫名的伤感,随后把圣旨交给一旁的景福宫大殿内侍,再度跪下谢恩。
“五位爵爷,皇上让本官转告,由于朝鲜并入大明后事务繁多,故而五位爵爷不必随着朝鲜王进京谢恩,待朝鲜局势稳定后随忠王爷一同前去京城觐见。”刘坤宇抬头望向了跪在李璆后面的李稷和黄喜五人,不动声色地开口说道。
虽然李稷和黄喜五人可以不用去京城但他们的家眷要和李璆一同到京城,毕竟他们已经是大明的勋贵,而按照规矩其家眷要住在京城,即便是外放也只能带妾室去外地赴任。
这样做自然是有人质的意味,但京城乃大明的权力中枢,没有哪个勋贵愿意离开这个中枢,故而就算是外放任职也希望家眷在京中周旋,以免脱离了京城上流社会这个圈子。
不过李稷和黄喜五人的情形有些不同,由于他们是从藩属国新晋的勋贵,故而把他们调到京城肯定有削弱他们在地方上影响的意味,同时也是对他们加以掌控。
李稷和黄喜五人自然清楚其中的缘由故而早就做好了准备,对于他们而言融入大明京城上流社会权贵圈子比待在汉城要重要得多,希望后世子孙能成为大明上流社会权贵的一份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正统帝的这道诏书中,废除了朝鲜国所实行的法律,一切都以大明的律法为主。
这意味着令朝鲜两班子弟受益匪浅的“从母法”在刘坤宇宣读诏书的一刹那就已经烟消云散,凡是朝鲜的学子皆可参与大明科举,当然了,庶子也有继承家产的资格,在分家产的时候要分得相应的一部分。
虽然这使得两班贵族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但很显然赢得了包括两班贵族庶子在内的朝鲜百姓的支持,这才是大明治理朝鲜的根基。
由于李云天已经在朝鲜布局了两年多,所以朝鲜并入大明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许多,随着刘坤宇传达圣旨,汉城的各大衙门改换了一下门口的招牌后就有条不紊地继续办公,丝毫也没有受到影响,这令刘坤宇大为钦佩。
在刘坤宇看来,但凡是这种并入国家的事情中总会受到被并入国家某些人或者势力的反抗,可朝鲜并入大明却显得波澜不惊,一切都水到渠成,无论官场还是民间都对此非常欢迎,实属难得。
这使得刘坤宇对李云天不由得更加钦佩,如果换做他的话肯定使用武力来推动并入事宜的进展,而不像李云天这样耐心来布局谋划。
李璆身为朝鲜王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给刘坤宇接风洗尘,如果按照惯例自然是身负皇命的刘坤宇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