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宰大明-第5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璆身为朝鲜王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准备了丰盛的酒宴给刘坤宇接风洗尘,如果按照惯例自然是身负皇命的刘坤宇坐在宴会的首席。
不过由于李云天在情况就显得比较特殊,李云天也是奉旨来的朝鲜,故而这个时候就要按照资历来排座次,李云天身为大明都察院的左都御史又是堂堂的忠王自然要坐首席,刘坤宇和李璆分坐在他的左右下首处。
刘坤宇是第一次来朝鲜,由于他的级别过高因此以前他就是想来也没有机会,故而这次可以欣赏一下朝鲜的菜肴和舞蹈。
在酒宴上献舞的歌舞姬都经过柳真的调教,舞姿婀娜多姿,令刘坤宇大饱眼福,虽说金陵也有朝鲜舞的表演,但如此原汁原味的舞蹈他还是第一次看见。
因为李云天的缘故,刘坤宇此次前来朝鲜没有丝毫压力,李云天做事他无比放心故而这次就权当是来朝鲜国散心。
刘坤宇这次来朝鲜除了传达圣旨外还有协助李云天处理朝鲜并入大明各项事宜的职责,其中最为重要的自然就是正统帝恩旨开设的武科科举。
之所以是武科科举而不是文科科举,是因为朝鲜像交趾和西域那样将来将交由讲武堂来治理,朝廷的文官没人愿意去这种偏僻荒芜很难捞油水的地方。
正统帝并不是无缘无故这样做的,宣德帝时交趾的叛乱使得宣德帝意识到了朝廷派往交趾的那些官员所带来的危害。
除了中高级别的官员外,那些从云南和两广选派的官员几乎都是没有功名仅仅读过几天书的人,他们肯去交趾任职无非是抱着发财的梦想,对地方上的祸害之深令宣德帝感到震惊。
所以,当李云天平定了交趾后使用武举出身的武官来治理交趾,并且还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后,宣德帝就决定在那些偏远的边疆任用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因为由李云天主导的大明新式武举要求中举者有很高的文化素养,其文化方面的能力丝毫不次于那些文举出身的文官,而责任心和能力更是远胜那些文官。
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惯例,大明两京十三省以外行省皆用讲武堂出身的武官来治理,朝堂上的文官对那些偏远地区并没有什么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两京十三省中广西的情形比较特殊,知府以下的官员已经全部换成了讲武堂的武官。
说起来这还与当年李云天平定交趾叛乱有关,为了有利于李云天平定交趾的叛乱,宣德帝让李云天执掌交趾和广西的军政事宜,后来李云天又荣升为了交趾、广西总督,总揽交趾和广西的军政大权。
在李云天的推动下,地处偏远不被朝廷重视的广西开始由武官治理,只不过中高级官员由文官担任,这样一来有利于地方上的治理。
时至今日,广西的地方事务蓬勃发展,那些讲武堂出身的基层武官可谓功不可没,正是他们任劳任怨的无私奉献使得广西有了如今欣欣向荣的局面。
正统帝继位后由于年幼,其大名的国策一直按照宣德帝时期的来,这样的话朝鲜自然由讲武堂的武官来治理。
为了能使得那些前来参与科举的朝鲜学子们安心过一个好年,李云天把朝鲜文举安排在十月初,大明的武举恩科在十月中旬。
虽然武举恩科录取的人数有限,不过李云天认为此次前来汉城的杂科学子是朝鲜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届时他将给那些落举的学子一个机会,允许他们在汉城进入由讲武堂开办的学院里进行专业化的学习,通过考核后将来也能踏入仕途。
李云天的这个决定使得汉城那些杂科学子们欢呼雀跃,这意味着他们即便是无法考中武举也能进入讲武堂下属的学院深造,不至于白来汉城一趟。
对于李云天的这个决定刘坤宇是大为佩服,李云天轻而易举地就收复了朝鲜的读书人,而这些读书人将来是未来治理朝鲜的关键。
十一月中旬,备受汉城百姓期待的大明武举恩科举行,除了杂科学子外还有不少两班子弟参与。
毕竟两班子弟受教水平要高于那些杂科学子,并不是所有的两班子弟都甘于平庸和寂寞,这其中以金宗瑞的次子金承璧为代表。
其实,这次的武举恩科非常简单,李云天只考了一些基础的文化知识,并没有出那些高深莫测的题目来为难那些学子。
这也与武举选才的标准有关,武举毕竟不是文举,不需要太过深邃的文化知识,只是进入讲武堂以及讲武堂所属学院的一个选拔而已,他们所要掌握的技能要在讲武堂和讲武堂所属学院里学习。
而且,与通常的朝鲜科举不同,大明的新式武举题目多由填空题、选择题和判断题组成,实行分数制,故而成绩一目了然,从上而下择优录取,这样就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令考生们心服口服。
实际上,那些前来参加朝鲜科举的学子,无论是两班子弟还是平民子弟很早就知道了大明新式武举这种新颖独特的形式,因此备考的时候接触过,不至于面临考题手忙脚乱。
朝鲜武举恩科的成绩很快就出来了,金承璧从众多应试的学子中脱颖而出,以总分第一的成绩力拔头筹,成为了朝鲜并入大明后的第一个武举魁元,给汉城的两班贵族挣了不少颜面,使得金宗瑞喜笑颜开,对金承璧期望甚重。
正统十二年三月,李璆带着李稷和黄喜等人的家眷随着刘坤宇前往京城,李云天亲自将他们送到了城外。
伴随着李璆的离开,李氏王朝在朝鲜王国的统治正式落下了帷幕,朝鲜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第1388章请旨
正统十二年十月,几艘大明水师的三桅战船缓缓驶进了天津卫的军港。
当注意到被护在中间的一艘三桅战船后,在码头值守的水师武官连忙翻身上马向上司进行了禀报。
很快天津卫水师的统兵官率领着一众部下急匆匆地赶来,在一艘靠岸的三桅战船前列队相迎。
当然了,这艘三桅战船就是大明水师的旗舰“明扬号”,李云天的专属战船,它的出现意味着李云天的到来。
李云天本想来年再从朝鲜回来,不过正统帝催得紧他只好提前回京向正统帝复命,正统帝此举也是无奈,由于内廷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激烈权斗使得大明多项国策难以执行,正统帝希望李云天能从中斡旋。
与李云天一起前来的还有进京觐见正统帝的李稷、黄喜、柳尚民、崔闰德和金宗瑞,届时他们将在京城的新家与家人团聚。
李云天在天津卫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就起程前往京城,所谓近乡情怯他一离开京城就两三年,既渴望见到家人同时又感到愧疚。
紫禁城,乾清宫。
正统帝皱着眉头望着手里的奏折,近来内廷和文官集团对于是否向江南商贾增税争执不断,吵得不可开交。
与前些年的情形不同,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内廷的羽翼逐渐丰满不再是孤军奋战,朝廷中的一些官员为了仕途已经投靠了内廷,这使得内廷在朝堂上也有了发言权。
随着大明社会的蓬勃发展,江南商业越来越繁荣,大明税局去年在江南征收了数百万两白银的商税,这在以前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由于商事的繁荣,内廷认为商人从商业买卖中赚取了太多的利润,不利益国家的发展,应该拿出多余的部分使得国家发展其他事业。
文官集团自然是大力反对了,认为内廷此举是在与民夺利,有悖太祖皇帝的遗训,而且认为内廷此举动机不纯,有趁机从中攥取利益的嫌疑。
说起来户部现在可是肠子都悔青了,原本大明的税收统归户部管辖,后来李云天提出设立税局专门负责大明商税时户部的人不以为意,因为商税只占大明税收的一小部分,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税。
所以大明税局成立的时候户部的人并没有放在心上,等到李云天宣布税务改革提高商税税率并且大力清查偷逃税款的行为后,户部的人惊讶地发现商税其实才是一块不折不扣的肥肉,而且很惊讶那些商人会老老实实地交纳税款。
除了商贾畏惧李云天的威名外,更重要的是李云天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并且十分完善的税收制度,大明税局并不是孤单存在的,与大明商局相辅相成,两者共同维持着商业秩序的发展。
正是因为大明的商税归大明税局管辖,名义上隶属内阁但说白了也就是讲武堂在管理这一块,收上来的商税讲武堂留下一部分,剩下的交给正统帝的内库来发落,可谓是正统帝的小金库。
管理正统帝内库的人自然就是内廷的宦官了,故而文官集团说内廷的人心怀叵测,想要从中谋取私利。
内廷得知文官集团抨击后自然不甘示弱,指出文官集团的人沽名钓誉,暗中与江南的那些富商大贾相勾结,从中谋取了大量的利益,这才阻止增税一事。
围绕着是否增加商业税收,内廷阵营与文官集团阵营的人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把京城的官场搅得一塌糊涂。
正统帝自然是愿意增加商税,他知道大明商税繁荣不希望钱被那些商贾赚了去,而是想要用到百姓的身上,但他又无法开这个口只能由内廷的人来代劳,进而遭到了文官集团的强烈反对。
“禀皇上,忠王爷来了,现在殿外恭候传召。”就在正统帝眉关紧缩的时候,一名内侍走了进来,躬身禀报道。
“快请!”正统帝闻言先是微微怔了一下,随后一脸欣喜地吩咐道,他终于盼来了一个能给他解忧的人。
“拜见皇上。”片刻之后,身穿黑色蟒龙袍的李云天快步走进了殿里,躬身向正统帝行礼。
“忠王勿需多礼。”正统帝见状连忙起身离开龙椅,笑着搀扶起了李云天,“朕日盼夜盼,终于把忠王等来了。”
“皇上,臣本该早日回京但被朝鲜的琐事所耽误,还望皇上恕罪。”几年不见正统帝已经到了弱冠之年,不再是以前那个少不更事的少年,李云天微笑着请罪。
“忠王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正统帝不以为意地笑了笑,然后冲一旁的内侍吩咐道,“传朕旨意,让御膳房备宴,朕要给忠王接风洗尘。”
那名内侍自然不敢怠慢,一躬身后一路小跑着去御膳房传旨,正统帝已经好久都没有这么开心过了,他可不想扫了正统帝的兴致否则后果可不是他所能承担起来的。
正统帝已经从刘坤宇那里知道李云天在朝鲜耗费了不少心血,进而使得朝鲜顺利并入了大明,如果大明再多出几位像李云天这样的能力卓绝的忠义之臣来他就勿需为江南商界是否加税一事而烦恼了。
“忠王,你看看这些奏章,朕被它们烦得日夜不宁。”等那名内侍走后,正统帝让人把摆在御案上的奏章拿来交给李云天,不无苦笑着说道,要想驾驭朝臣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现在终于体验到了帝王其实也有无奈的时候。
“皇上,臣觉得商税数年前才定下来,不宜现在提升。”
李云天早就知道这件事情,翻阅了几道奏章后沉吟了一下,有条不紊地向正统帝说道,“这些年来商事日益繁荣,臣觉得商人们也应该为国家尽一份力,毕竟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
“如今大明万物俱兴,朝廷正是需要用钱的时候,臣觉得可以向商人们开征‘城建税’,一半留地方,一半交由税局,用以地方上的建设事宜。”
说着,李云天的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大明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上日理万机,给那些商人们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经商环境使得他们得以过上富贵的日子,他们理应为国效力。”
“话虽如此,可朝堂上有些人却并不这么看,只想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正统帝闻言连连点着头认为李云天言之有理,不过他并不认为那些商人会有这种觉悟,再加上朝堂上的文官集团与江南的那些商贾关系密切,因此冷冷地说道。
“皇上,臣看了这些奏章,反对增税者主要是担忧与民夺利,依臣之见是他们多虑了,根据税局和商局的统计,近些年来江南商贾每年的获利都增加了近三成,而普通百姓很多都难以温饱。”
李云天知道正统帝的担忧,于是微笑着劝慰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商人既然占用了市面上的资源获取丰厚的利润,那么自然也要为之做出贡献,毕竟皇上胸怀天下,是为万民谋福!”
“忠王如果早来几天,朕也不会为此事烦恼了。”正统帝闻言不由得笑了起来,他这时才想起李云天掌管着大明的商局和税局,而这两个衙门正是用来制衡商人的,因此增税是否与民夺利自然李云天最有发言权了。
“皇上,虽然商人为国效力乃天经地义之事,不过那些钱毕竟已经进了他们的口袋,因此臣觉得应该给他们一些奖赏,方能使得此事水到渠成。”
李云天见正统帝的心情变得舒爽,于是沉吟了一下后说道,他必须要照顾到那些商贾的利益,不能强行推动此事以免闹出什么乱子来。
“此事就交由忠王去办,朕实在是被他们烦够了。”正统帝闻言微微颔首,笑着向李云天说道,心中感到一阵没来由的轻松。
“皇上,臣有一事想请皇上恩准。”李云天自然不会推辞这件事情,事实上他是最好的解决这次争端的人选,随后语峰一转躬身向正统帝说道。
“忠王有话尽可直说。”正统帝觉得有些意外,不由得笑着说道,想知道李云天要做什么。
“皇上,臣近来收到了西域和南洋的奏报,虽然我大明已经站稳了脚跟但当地的局势并不怎么稳妥,故而臣想趁着壮年时巡视一遍西域和南洋的疆土,力保西域和南洋领地的安稳。”
李云天向正统帝一躬身,郑重其事地说道,这并不是他突如其来的想法,而是没去朝鲜之前就有的念头,只不过朝鲜事务紧急所以他放弃了,如今正好是巡视的最佳时机。
大明在南洋和西域的疆土可谓是李云天打下来的,因此他自然要比别人更要关注这两个地方的局势,所以有必要亲自去巡视一遍,解决当地实际遇到的困难。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南洋泛指大明的海外领地,因为要到这些海外领地需要下南洋前往故而以南洋代之,包括波斯湾在内。
第1389章意外的相见
“哦?”正统帝得知李云天想要巡视南洋和西域的大明疆土后不由得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李云天会有这样的想法。
要知道大明在海外的领土距离京城有数千里之遥而且路途跋涉,李云天贵为大明的亲王完全没有必要亲身前往,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可就大事不妙了。
“皇上,此事臣经过慎重考虑,南洋和西域之地固然已在大明的治下,但对当地的百姓而言我大明毕竟是外来者,因此一时间恐怕很难接受大明的统治,这就使得有些地方战乱不断。”
李云天知道正统帝对此颇感意外,于是躬身解释道,“臣这次去就是要向当地的百姓宣扬皇上的恩泽,化解当地的矛盾,使得当地能够长治久安。”
“皇上,臣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再过几年恐怕就是想巡视也是有心而无力了。”说着,李云天向正统帝重重地一躬身,“还望皇上成全,让臣在有生之年能够给巩固大明边疆敬献一份心力。”
李云天踏入仕途的时候正统帝还未出生,如今正统帝已经过了弱冠之年,他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成了朝堂之上不折不扣的“老臣”。
虽然李云天的模样显得年轻,看上去只有三十出头的样子,但实际年龄在那里摆着,等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话要再想远行可就要掂量掂量了。
李云天之所以现在提出来巡视西域和南洋,除了年龄的因素外还与他以后确实抽不开身有关,他的下一个目标是东征倭国,单单打下倭国并不算完,重要是如何把它治理好,它与朝鲜国不同历来就不服大明的管束这注定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再者说了,随着内廷和文官集团的争斗日趋激烈,正统帝需要李云天来从中进行调和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等东征倭国后很可能不会允许天命之年的李云天长途跋涉去南洋和西域。
所以李云天必须趁着现在这个机会到西域和南洋走上一趟,解决当地遇到的实际困难,并对当地的百姓进行安抚,
“忠王不说的话朕还差点忘了,你与先皇年龄相仿,已经过了不惑之年。”
听了李云天的这番情深意切的话后正统帝不由得为之动容,像李云天这样一心为国效力的忠义之臣实属难得,因此不无感慨地说道,“朕是真的想把忠王留在京城帮朕排忧解难,不过既然忠王已经下定了决心那么朕也就不再勉强,恩准了这次巡视。”
“谢皇上。”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松了一口气,连忙躬身谢恩,他还真怕正统帝不放他离开。
“忠王准备何时离开?多久能回来?”正统帝虽然心中舍不得李云天去巡视南洋和西域的大明疆土,但他知道李云天这样做是为了那些疆土的稳定,故而左右权衡了一下后决定满足李云天的这个请求,以免李云天以后留下遗憾。
“臣准备等明年开春就走,臣算过了,少则两年多则三年就能返回。”李云天早有准备,闻言有条不紊地回答。
“唉!”正统帝闻言不由得叹了一口气,颇为不舍地说道,“朕原本以为忠王这次能留在京城伴驾,不成想忠王这一走又是两三年,届时朕找个说话解闷的人都没有。”
“皇上,臣一定尽早赶回。”李云天见正统帝流露出不舍的神色,知道这是他的真实情感,心中也不禁为之感动,躬身沉声说道。
“老师,先皇和太皇太后都曾经对朕说过,说老师是大明的中流砥柱,皇室足以依赖的国之重臣,以前朕还小不懂得先皇和太皇太后为何这样说,这些年来朕终于明白了过来,老师与朝中的那些大臣不同,一心为国,终日为了国事操劳,有老师在实在是朕的幸运!”
正统帝走上前扶起了李云天,郑重其事地望着李云天说道,目光随之变得柔和了起来,对李云天的称呼也由“忠王”成为了“老师”。
虽然李云天是宣德帝给正统帝找的老师,但天子乃九五之尊,故而即便是帝师皇帝也很少称之为“老师”,由此可以出正统帝对李云天的信赖和倚重,毕竟正统帝自幼便受到李云天的调教,对李云天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皇上言重了,这是臣应该做的。”李云天闻言微微一笑,能得到正统帝如此赞誉他以前的那些事情可谓没有白忙活。
“老师,今日咱们不分君臣,一醉方休!”正统帝不由得笑了起来,无论何时李云天都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即便是当年被宣德帝囚禁也没有失去儒雅的风范。
“臣遵旨。”李云天笑着答道,虽然这有悖君臣之礼但他看出来正统帝的心情很好自然不能让正统帝扫兴。
李云天离开紫禁城的时候已经是午夜时分,一身酒气地坐在马车里返回忠王府,在宫门和皇城城门值守的禁军已经接到了正统帝的诏令,打开城门予以放行。
能在紫禁城里与正统帝把酒言欢到这个时辰的人放眼大明估计只有李云天了,正统帝在酒宴结束时已经酩酊大醉,被皇后和内侍搀扶着回去歇息。
既然正统帝已经答应了巡视南洋和西域一事,那么李云天现在就要开始动手准备相关的事宜,他这一走就是两三年有很多事情都要提前进行筹备。
当护卫们护送着马车驶进距离忠王府最近的十字路口时,没走多远两团人影忽然从街边的阴影中奔了出来,径直挡住了马车的去路。
“有刺客!保护王爷!”见此情形,护卫们立刻拔刀把马车护在了中间,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形势。
正在闭目养神的李云天闻言后眉头不由得微微皱了一下,随后缓缓睁开了双目,对护卫们口中的“刺客”感到意外,要知道他的随行护卫可是超过了百名,这里又是治安严格的京城,故而有人要想在京城对他动手可不容易。
“儿子请父王做主,成全儿子的亲事!”就在这时,车厢外传来了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
“安明!”听见这个声音后李云天的双目闪过一丝惊讶的神色,他听了出了这个声音是儿子李安明的。
李安明由绿萼所生,是李家的四子,如果李云天没有记错的话李安明现在应该在讲武堂里历练,怎么会跑来拦路而且还与亲事有关。
说起来李云天感到非常惭愧,他这个丈夫和父亲当的并不称职,与妻儿在一起团聚的时间非常少,连李安邦与正统帝的嫡亲姐姐永德公主大婚都未能参加。
不过,李安邦与永德公主的大婚并不落寞,虽然李云天没能去但孙太后亲自前来忠王府主持了婚礼,对忠王府而言可谓无限荣光,正统帝也送上了大批的贺礼,令京城的权贵颇为羡慕。
对于儿女们的亲事李云天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操心,基本上交给了周雨婷等人去安排,说起来他对京城那些高官显贵家中的家眷远没有周雨婷等人了解,故而在儿女亲事方面他唯有自愧不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转眼间李安明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李云天这个父亲对他的亲事却一无所知,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女方一定是名门大族之后,要知道不知道多少大明的权贵都想跟忠王府攀上亲。
李安明与忠王府别的庶子不同,小时候与李安国、李安民一起被逝世的张氏太皇太后下恩旨授予了从五品的武略将军。
虽然武略将军只是一个有名无权的散官,但这意味着李安明的身份与其余的庶子不同,李安国和李安民在成亲后都被正统帝封为了郡王,如无意外的话李安民在大婚后也会被正统帝封为郡王,而他们其余的兄弟只能是镇国将军。
这时,负责上前查看的护卫也认出了跪在路前的那两名年轻男女中的那名英武俊朗的男子是忠王府的小王爷李安明,连忙让人放下了手里的刀。
“明儿,你怎会深夜在此?”李云天推开马车的车门下去,来到跪在那里的李安明面前不无诧异地问道,视线随后落在了跪在李安明身旁的那名年轻女子的身上。
由于那名女子低着头故而他无法看清女子的面容,不过其身材婀娜有致想必相貌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否则岂能让李安明做出这种拦路跪求的事情来。
“父王,孩儿恳求父王给孩儿做主,准备孩儿迎娶宁儿为妻!”李安明抬起头,神色紧张地向李云天说道,虽然显得忐忑不安但眼神却无比坚毅,要知道在忠王府那些子弟的眼中李云天就是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深受众人的敬畏。
“你就是宁儿?”刘云天闻言嘴角顿时流露出一丝苦笑,望着那名女孩问道。
“回王爷,民女赵宁儿叩见王爷。”那名女孩的身子禁不住颤抖了一下,连忙给李云天磕了一个头。
“明儿,你可知深夜你们二人在一起可是坏了赵宁的名声,这是你想要的吗?”听闻“民女”二字,李云天顿时知道了赵宁儿并不是京城哪个权贵之间的小姐而是平民人家的女孩,于是不动声色地盯着李安明问道。
“父王,儿子这也是迫不得已,我娘逼着宁儿嫁人,儿子要是再无动于衷的话宁儿可就要嫁给别人了!”李安明与其他的兄弟一样,自小就敬畏李云天,听闻李云天的言语中有责备之意后额头上顿时渗出了冷汗,以头触地辩解道。
“明儿,你已经离家出走了?”听闻此言,李云天猛然间想到了一件事情,不由得有些诧异地问向了李安明,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岂不是成了一件轰动京城的事件?
第1390章高瞻远瞩
“父王,孩儿这也是被逼得没办法,如果不带走宁儿的话她就已经成亲了。”李安明听了李云天的话后脸颊不由得涨得通红,神色尴尬地解释道。
“你呀你!”李云天闻言顿时流露出了哭笑不得的神色,看来事情真的如他所想的那样,李安明竟然带着赵宁儿“私奔”了。
“父王,孩儿与宁儿情投意合,可我娘非要给孩儿安排一个门当户对的亲事,可孩儿对那些名门大户的小姐没有丝毫的爱慕之心,只愿娶宁儿为妻。”李安明知道现在他已经没有了退路,咬了咬牙后再度以头触地向李云天恳求道,“请父王成全!”
“明儿,你应该知道你们的亲事由你们的母妃在打理,父王向来就不干涉。”李云天瞅了一眼神色坚毅的李安明,沉吟了一下后说道,“现在父王还不清楚此事的由来,要与你母妃商量。
李云天口中的“母妃”自然指的是忠王府王妃周雨婷,王府女儿的婚姻大事实际上由周雨婷在做主,李云天哪里有精力管这些事情。
“孩儿听从父王安排!”李安明闻言连忙沉声回答,心中稍微松了一口气,李云天并没有像他想象中的那些大发雷霆,这可是一个好兆头。
“你们俩上来吧。”李云天闻言不由得无奈地摇了摇头,然后起身走回了马车,李安明这下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要知道这家务事可是最难处理的。
“谢父王。”李安明连忙扶起了一旁的赵宁儿,拉着神色紧张的赵宁儿跟着李云天进了马车。
在马车里,借着窗外皎洁的月光李云天终于看清了赵宁儿容貌,唇红齿白,模样俊俏,有一种我见犹怜的娇柔,怪不得李安明会为了她而做出私奔这样事情。
“宁儿姑娘,你与明儿认识多久了?”赵宁儿可是知道李云天的威名,因此显得非常紧张局促,李云天看出了她的紧张于是微笑着问道。
“回王爷,有十年了。”赵宁儿连忙一躬身,“民女的爷爷开办了一家小私塾,有一次小王爷到私塾里找人认识了民女。”
赵宁儿口中的“小王爷”自然指的就是李安明,王府的子嗣虽然不一样被封为王爵,但皆可在人前被称为“小王爷”,这已经成为了一种敬称。
“十年!”李云天闻言不由得点了点头,他先前就觉得奇怪了,在周雨婷等人的调教下李安明并不是那种意气用事的人,可如今竟然做出这等离经叛道的事情,其中必有缘由。
在李云天看来,人的感情尤其是爱情是最难以捉摸的东西,李安明与赵宁儿十年的情感足以使得其为了赵宁儿做出私奔的事情来。
“明儿,你要理解你母亲,咱们王府在京城可谓万众瞩目,平常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当今的世道儿女亲事讲究的是门当户对,否则肯定会受到外界的非议,她是不想王府和你受到外界流言蜚语的伤害,为你的前程和王府的颜面着想。”
李云天已经从赵宁儿刚才的回答中知道了两人之间的情感以及赵宁儿的家世,因此沉吟了一下向李安明说道,他可不希望里李安明因为这件事情对绿萼心有不满,他可以肯定绿萼一定会反对李安明和赵宁儿的亲事。
毕竟李安明是绿萼的骄傲和自豪,绿萼自然希望李安明能找一门门当户对的亲事,这样无论对王府还是李安明都好。
“父王,孩儿知道娘亲的苦心,是孩儿不孝让她伤心了。”李安明闻言脸上顿时流露出了惭愧的神色,眼眶变得有些红润,这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