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称雄-第2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拥有的田地自然也就少。
各村都几乎只有几百亩地,而且几乎都集中各村的极少数大户的家里。同江村也是如此。全村三百多户人,上千口人,但地不过五百亩,且基本上都是那位出过进士的李老爷家的地。村里的人也多是姓李,往上数还都是一家,但百年来。几乎都是为李家佃田。
这点地当然养不活整个村子里的人,因此早在许久以前,村子里的人便养成了传统,学手艺挣饭吃,要么学蔑匠、木匠、砖瓦匠泥水匠,要么就去学打渔做渔夫,或者去隔壁的峡江县做烧炭工等等。
但村子里也对读书十分重视,家里的男孩子基本上都会送他入私塾开蒙,若是资质好。肯定还会想办法供他读下去,将来参加科举。若是一般的,那读几年书后便要跟着学手艺,或者送去店铺里做伙计。
在这个连柴火都不能自产,只能靠捡牛粪晒粪球做柴火的小村子里,他们更有闯荡拦的精神。也更明白,想要出人头地,只有读书这条路最有希望。
小学校长就是原来私塾的先生。也是村东头李进士家当代的家主。私塾改建为村小后,他成为了校长。附近七八个村子的孩子都到这来读书,学校里拥有三百多个学生,六个年级各只有一个班,学校里包括校长在内也只有十个老师。
除了校长是公办老师,其它的都是民办老师。十个老师,三个秀才。七个童生,师资力量也算是附近比较强的一所村小了。
因为老师的待遇比较高,校长和老师们对此都比较满意。
早上晨读过后,便是早间操,一位年轻的老师在前面领操。带着学生们做着早操。早操也是上面要求的一项必须活动,形式类似于军中的队列,不过比较简单一些。
十五分钟的早操后,学生们还有五分钟的休息时间,然后就是早上的正式课了,早上会有两节课,上完这两节课,孩子们便会吃点自己带来的干粮,接着就是上午课。中午的时候,学校里会有一餐免费的午餐供应,由上面教育局拔钱。
下午课上完,则孩子们各自回家,一天的课结束,晚上没课,也没有寄宿学生。
一节早读课加上八节正式课,学生们一天得上九节课。
六个年级十二个班,一天有九十二节正式课,十个老师基本上每天课时都是排的满满的,每人每天差不多至少九节课。
早操过后,李水生有些胆怯的来到校长的办公室外。
“报告!”
“进来。”
“校长,我明天不能再来读书了。”李水生怯怯的道。水生也是同江村人,论辈份,校长算是他堂爷爷,不过李家又是村里的地主,水生家也佃着校长家三亩地,他打小对校长就有些畏惧,他现在读三年级,以前也是在私塾里由校长教的,校长教私塾时,最喜欢拿戒尺打人手心,水手以前背不出书时,没少挨打,因此极畏惧校长。
因为校长头有些尖,因此以前水生和村里的同学们曾经私下里给他取了个绰号叫尖头。
尖头戴着顶万字巾,身上穿的是绸衫,“你们家也打算迁去日本了?”
李水生点点头,“我爹已经下主意了,我公公也同意了。”
校长叹口气,“既然这样,那你上完今天的课明天就不用来了,不过有空还是应当多温温书,等到了日本,你们肯定也还是要再上学的,可不能耽误了。”
“是的,校长。”
“去上课吧,快到时间了。”
李水生往三年级教室走去,进了教室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下,旁边空荡荡的。他的同桌李文群昨天就已经没有来了,原本五十多人的班级里,现在只剩下了不到一半的同学。
那些没有来的同学,多半是家里已经决定要移民去日本的,他们此时正忙着在家里帮忙收拾行李呢,不会来了。
李水手家里犹豫了许久,最终父亲草根昨天决定去日本。
这一天的课,李水手总是走神,集中不起精神,他总在想着那个既然要迁去的地方,听说日本在大海的另一端。
要去日本,得先坐船去赣江,然后再沿赣江坐许久的船到南昌去。最后听说要进入更大的长江里,再一路顺江而下到大海边去,听说是到上海,然后那里有更大的海船,会送他们去海那边的日本。
早上两节课上完,李水生吃的是自己带来的一个白水煮鸡蛋。还有一个红薯。学校里另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杯牛奶,用奶粉冲泡的。因为学生少了大半,今天每个学生发了两杯。水生很喜欢牛奶,味道很好。
中午饭则吃的是米饭,另外有一个海带炖猪肉,加一个南瓜,猪肉的份量也比往日里足些。
吃饭的时候,一想到今后再喝不到学校早上发的牛奶和午饭时的白米饭和炖肉,水生不由的有些惆怅。
他家的生活并不好。他父亲兄弟三个,每家又有好几个小孩,可还全都挤在一栋不大的泥坯墙房子里,他们家只有两间房,父母和两个妹妹一间,他们兄弟和姐姐一间。做饭的地方,则是在正屋外搭的一个茅草棚里,和叔伯家各占一段。搭灶做饭。
父亲和叔伯们一样都是蔑匠,他们都是跟他的祖父学的。他祖父也是个老蔑匠,甚至他的曾祖高祖也一直是做蔑匠。蔑匠是他们家的祖传手艺了,每年过年后,父亲就会和叔伯们还有几个堂哥们去隔壁的峡江县做蔑匠,打制各种竹制品。
都是上门打制,主家备好竹子。然后还要负责他们的吃住,需要什么就打什么,蔑席啊竹筐竹篓等等。
他们家每年都去同一个地方,大约常驻四五个村子。这几个村子就是他们家这队蔑匠的地盘了,别的蔑匠是不能过来抢活的。一个蔑匠队。就是一家子人,每年祖父带队,他父亲三兄弟,另外还有堂哥们,另外还有几个是亲戚家的孩子跟着做学徒。
父亲每年上半年在外做蔑匠,到了下半年没有蔑匠活计了,就会去镇上,他们会在那里的一家竹器坊做工。基本上,父亲常年在外做活,母亲则在家负责佃种校长家的那几亩地,还带着姐姐养蚕织丝,家里还喂了两头猪补贴家用。
可家里的生活总是很辛苦,一年到头除了小咸鱼干,基本上见不到荤的。
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几个同学问他,“水生,你们家真的也要去日本啊,听说那里都是倭人的老家,那些人可凶了。”
李水生忙道,“听说那里的倭人都被皇上迁走了,所以我们才能迁过去的。”
其实他对于日本,对于倭人,也没有什么印象。
他心里舍不得离开这里,舍不得学校晨的伙伴,也舍不得学校里每天早上的牛奶还有午餐能吃到的肉。
可父亲已经决定要迁去日本了。
背着书包跑进自家的屋里,一家老少都坐在那里。
大伯家的二堂哥对他招招手。
“水生,这支铅笔送你。”二堂哥的小舅县城里做伙计,上次来他家做客的时候,带了一盒铅笔送给他,二堂哥把那些铅笔当成宝一样,平时碰都不能他们碰一下。
“你马上就要去日本了,这个你带着。”
“水平哥,你不去日本吗?”
“我爹说我们家不去。”
祖父坐在堂屋上首,正在跟父亲他们说话。
“我还是那个意思,老二想去日本,没错。咱们这地方人多地少,本就生活艰难,虽说这两年皇朝政策好了,日本好过了一些,但日本也还是过的紧巴巴的,只是背的债少点而已。”
“都说树挪死,人挪活,穷则思变,该挪就得挪,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往外闯,因为家里实在难活。”
祖父以前也是读过几年私塾的,说起话来很有条理。
“不过咱们也不能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头,我们屋里有你们三兄弟,老二老三出去就好,老大留在这里。毕竟这里是我们家的根,宗祠祖坟都在这里,总要有人守着。再说,我也老了,不想还飘洋过海的,我跟你们娘娘留下,你们七妹也要留下,过两年在这家里跟她找个人家。老大一家就留下来,照顾我们两个老不死的,守住我们家的这条根。老二老三家,你们出去闯一闯,闯好了,将来在外发枝散叶,还能携带下老大家的,若是万一在外过不好,再回来家里也有个接应。”
同江人向来不怕外出闯荡,加之这两年外出移民的人很多,虽然村里头还没有人外移过,但是也听了不少移民的事,知道许多人移民出去了后,生活过好了。
这次朝廷要移民日本,拟定的计划就是从闽浙和三江移民过去,两边离的近,二来这些地方的人口也多,过去之后能够更快适应那边的新生活。
江西自明以来,就是人口大省,在明末时就有两千多万人口。每年都有许许多多的江西人往久移,移湖广闽浙,许多。
这次朝廷移民,基本上还是让地方百姓自愿报名,然后官方组织过去。
路上都有官府安排,加上官府说了,日本那边都是现成的房子现成的田地,因此这次移民不比过去,还要拓荒建房子,这次是去了就都是现成的。
因此这次的移民,更加的有吸引力。
李水生家之前一直有些犹豫,最终父亲还是决定要去。在家生活这么艰辛,总看不到出头之日,听说了移民的好处,过去就有田有地有房子,还有几年免税等等政策,那还犹豫什么。
祖父在家里说话总是一言九鼎的,他做了决定,无人能置疑。
最后决定,伯父一家留下来,祖父祖母还有未出嫁的小姑也留下。
二伯家和水生家则报名移民。
决定后,祖父又安排分家。
虽然以前住在一屋,但都是单独过,可祖父的意思,这次不是寻常情况。
“老二老三去日本,这家里的东西也带不走,房子啊,还有那些锅碗瓢盆啊,一些家具啊,还有这屋里喂的猪养的鸡,还有你们两家佃的田,就都给老大家。你们路上也不用带那些锅碗瓢盆了,我跟老大凑一笔银钱给你们两个,路上富裕些,到了那边也好再置办些家当。”
水生家里的田虽然也是佃的,但却是拥有田皮的,就是永佃权,这也是值不少钱的。其它的也就是两家名下的屋子,以及那些各种家具生活用品等。
都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最后祖父做主,给出去的兄弟两,一个凑了二十块银元。大伯手里也没这么多钱,还得去信用社里先贷点钱出来。
对这个分家法,最终都没有异议。
以后大伯负责照顾祖父祖母,将来祖父名下的那份家业,也全归大伯名下。(未完待续。。。)
'正文 第664章 退位'
八月中秋过节后,县里来人,还带着十几辆大车来到同江村里。。。
今天是同江村移民出发的日子,他们要先到县里集合,然后再去省城,最后去南京,再东渡日本。
同江村里去日本的人家不少,大家早早的已经打点好了行囊,等候在村口。
村口,村里的乡里乡亲都赶来送行。
尖头校长也穿着绸衫过来,他对着要走的那二十多户人道,“出去也好,我们这村里前前后后多少人出去闯荡,不少人都在外面发达起来了。你们一下子二十多户人出去,要记得,你们都是一个村里人,都是一个祖宗的同族。到了外面,一定要互相照顾。不管在外面发达还是落魄,一定要记住,这里是你们的根,将来有机会,落叶一定要归根。”
出去的二十多户人家,多数都跟水生家一样,几兄弟里出去一两个,家里总留了人。
水生他爹草根忙道,“三叔公,你放心,我们就算出去了,也是同江李家人,到哪里都不敢忘记的。等我们在那边站稳了脚,以后肯定还要回来祭祖扫墓的。若我们在外真的能发达过好了,到时我们这些出去的人肯定回来把我们村的祖祠翻修一新,我们出钱。”
校长满意的点了点头,“有你这话就好,你们放心出去吧,家里老子娘都还有兄弟在。真要有什么事,我也会帮忙的。若不是我年纪大把了,我肯定也要跟你一般出去闯荡一番的。”
说完,他一招手,校长的几个儿子各捧着一个朱漆托盘上来。
托盘上面盖着红布,掀开,里面摆着一盘亮银银的银元。
校长从中拿起五块银元递到水生父亲手里,“穷家富路,拿着,三叔公的一点心意。”
草根吃了一惊,五块银元可不少。能买两百多斤白米了,对于乡下百姓来说,这可是一笔大钱。
“三叔公,这钱我不能要。”
校长却坚持要给。“草根啊,这钱一定要收,别嫌少。给出门人送路财,这是我们这里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我们这里人爱出门闯荡,不管是哪个出去。乡亲们都会送路财,这规矩不能到我这里破了。”
众乡亲们都纷纷道,“是啊,收下吧。”
草根还是觉得这钱太多,但校长一再坚持,最后他谢着收下了。
校长给出去的那二十多户人家,一家不落,每家送上了五块银元路财,这一下子就是一百多块银元出去。大家都感激三叔公的豪爽恩义。
其它的乡亲们也都纷纷解囊,有的给一角银元。有的给一分的,还有给二十文的铜元,甚至有几个老人只摸出了两个铜钱。
可不管多少,大家都感激的收下了。
最后,草根捧着这些钱,拉着水生道,“给公公叔伯婶子们磕头,一定要记得今天,记得大家对我们的情义。不管今天走到哪里,发达还是落魄。你都要记住,你是吉水同江村的人,是李家人。这里,是你的根。”
许多父亲都在告记儿子。让他们记住,将来要是挣到钱发了财,绝不能忘记了这里的父老乡亲。
最后要上车前,各家离开人家留下的老人,一手拿着一个布包一手拿着一个葫芦过来,交给自己离家的儿子。。。
“带上这个。”
水生好奇的打量着那布包和葫芦。“这里是什么?”
“是同江的水和堂屋香案下的土,这是家乡的水土,等到了日本,安顿下来后,把这土洒到新屋香案下,把这水倒进水井里。”
水生的祖父细心的向儿孙们说道。
“我会记住的,爹。”
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大家坐上县里准备好的大车,他们都只携带着简易的行李包袱。县里早跟大家说过,不要带太多的东西,带上衣物就好,钱财等物,最好是先存进银行里去,带上存单就行了,到时到了日本,再取出来就好。
路上的吃住,都会由朝廷负责,行李越少,越好。
日本。
大汉帝国军占领关原之后,便停了下来,不再继续东进。
八月的日本,依然秋高气爽。
不过在京都的一座大宅里,陆维章却忙的不可开交。
在他的面前桌案上,堆着山一般的报表。
对于帝国东征军来说,战役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他们可以放松,甚至能够轮流休假,享受一下海鲜和沙滩。
但是对于陆维章和他手下的那一大群统计人员来说,却正最忙碌的时候。
帝国已经攻占了日本近半地方,粗略统计,占领区的倭人就多达五百多万,这些人都将送进各集中营,然后经过一道道复杂的分类甄别手续,把详细的信息送去中原,等那边将收置安排的方案做好,他们又得把人分批的装船送过去。
另外还得把这边的城镇、乡村等情况统治好,那么大地方的无数城池乡村都要登记在案,统计起来,要为即将到来的移民们做好接应安置工作。
当然,还有无数的战利品得统计呢。
各种各样的战利品,金银铜钱,珠宝玉器,粮食、牲畜、船只车马等等。
缴获的各种物资中,仅货币一项就非常麻烦。日本实行的是金银铜三物货币,其中光是金,就有七种单位,银也有两种。再加上有不同时代铸造的不同货币,各种金银货币的含量不同,要把他们统计起来并不简单。
但收获还是相当惊人的。
陆维章不由的感叹,果然再独占垄断的对日贸易,也不如直接攻占所抢到的多啊。
各种各样的物资有分类统计,陆维章面前就有各项物资的实步统计数字,虽然还不是最精确的,但已经大致不错了。
到目前为止,帝国已经攻占了日本九州、四国、中国地方和关西地方。获得的人口多达五百多万,还不计入近三十万的皇协军和他们的家眷。
缴获的粮食更是极为惊人,多达一千多万石。
各种成色的黄金,以及黄金制品,多达百余万两。
最多的还是白银和银制品。各种丁银、豆粒银以及银制品,整整多达五千多万两。
各种珠玉宝石等,更是直接按箱算,缴获多达三千多箱。
铜的收获更多。日本此时金银产量减少,铜矿却不断增加,此时日本国内******铜商为主的铜商,同时开采着大约一百多座铜矿,其中一些大的铜矿每年产铜一百多万斤。
在日本禁铜出口之前。日本每年对外出口的铜达到五百多万斤,而且每年还有大约三百万斤的剩余。
这意味着日本每年达到八百多万斤的铜产量,相当的惊人。
许多铜出口都是在长崎出口,而大贩则是一个重要的转运地。当汉军现在占领了关原以西地区后,长崎以及大坂等地仓库中积存的大量铜都被汉军夺得。
汉军现在从日本夺得的铜足有两千多万斤。
更别提,汉军还已经占领了几十家铜矿,这些铜矿每年至少能产铜数百万斤,这就是源源不断的奶牛。
这大批的金、银、铜,也是最让朝廷上下关注的。
百余万两的黄金,五千多万两的白银。还有两千多斤的铜,光是这个收获,已经让大汉大赚特赚了。
如此大批的黄金和白银的收获,足以大大缓解如今帝国银行的准备金储备了。有了这么多的黄金白银,帝国可以铸造更多的金币和银元,甚至能以此做为准备金,发行更多安全无忧的银元券。
而大量的铜料获得,也能让铸币厂源源不断的铸造更多的铜元。
如今大汉稍稍有些通胀的局面,必然会大为缓解。
至于珠玉宝石,生丝瓷器、布匹牲畜这些。都已经是锦上添花而已。
“这些倭人还真是有钱。”
陆维章发现,倭人比他预料的有钱的多,难道有人称日本为白银之国。谁能想到,这样的一个岛国。居然盛产黄金、白银,铜产量也这么大。
而大汉这么大的一个帝国,黄金和白银产量却都很少,尤其是白银,以往每年只能产出几十万两而已,铜产量也严重不足。要不然。朝廷也不会那般全力的开发研究钢铁产业了,若不是有钢铁产业,用钢材铸炮,大汉连铸炮的铜都不够,更别说缺铜铸钱了。
自唐宋以来,就一直制约着中原王朝货币量的铜产量和银产量,如今通过这次征倭,获得良好解决,尤其是等吞并日本后,大汉就将拥有极丰富的金银铜矿,到时能源源不断的开采,再不用完全指望着从南洋的西班牙或者东海上的日本人手里贸易进口了。
大汉再不用担心如明末之时一样,会出现银荒了。
另外还缴获了大量的铁料、硫磺等物,真是发财了。到了那些封藩大名和武士们手里缴获来的铠甲、武器等,并不怎么让朝廷看上眼。
朝廷有自己完善的装备体系,和对应的战术体系,汉军中已经基本上不装备铠甲了,更别说刀剑。
兵部正拟一个计划,陆军步兵们的步枪装备刺刀后,只再装备一把短刀,而不再装备腰刀。
陆维章知道,大汉这次真的发财了。
土地、人口、粮食、金银铜料,仅这四项物资的收获,就已经能让朝廷上下笑咧了嘴。这还仅是占领了半个日本,要是吞并整个日本,尤其是把最富饶的中部和关东地方给吞并后,估计收获还能翻倍,甚至更多。
果然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海贸赚钱,可也不如战争来的一本万利啊。做海贸,顶多也就是几倍利,可这战争,真正的一本万利。
陆维章把几项主要的数字抄写在一张纸上,用的是表格法,各项数字一目了然。
抄好后,陆维章便大步向临时行宫走去。
陆维章来到行宫的时候,刘钧正在吃早餐。
早餐是糯米饭加鱼冻。
糯米饭蒸熟后,配上特制的肉酱汤汁浇头,洒上点葱花,加上碎油条,再加点小虾米,那味道确实非常棒。
日本是个岛国,各种各样的渔产品相当丰富,因此鱼的吃法也多。虽然日本其它的食物在刘钧看来一般,什么饭团子之类的一般般,可是鱼做的确实不错。就如这鱼冻,炖鱼后的汤汁凉后成了鱼冻,吃糯米饭的时候加点鱼冻,人间美味。
刘钧看到国丈过来,忙邀请他一起请。
“厨子是自己人吧?”陆维章问。
“放心吧,这行宫里,全是我帝国的将士,没有一个倭人。包括宫里原来的那些倭人宫女,我也全都遣出去了。”
陆维章呵呵一笑,“老臣没别的意思,只是担心那些倭人中有心怀不轨之人,还是提防一些为好。”
刘钧也是呵呵一笑,不管日本女人是否漂亮,他并不太在意。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大意的让日本人服侍自己,万一真有个人心怀不轨,那岂不是故意送给别人机会。
历史上,曹操也差点被太医毒杀。还有北齐的高澄,正谋划着要废东魏皇帝自立呢,结果一时大意,让府中的厨子拿把菜刀给砍死了,你说冤不冤枉。
“陛下,这是初步统计的战争收获,相当不错。”
刘钧接过,目光在这几个数字上停留许久。
良久,他才笑着道,“果然是一只肥羊啊。”
放下这页纸,心情大好的刘钧对国丈道,“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刚收到京师送来的消息,皇后刚刚替朕产下一子,母子平安,孩子足足七斤重,是个大胖小子。”
“老臣又做外祖父了,哈哈哈。”
心情大好的陆维章食欲大增,一连吃了两碗糯米饭。
“这个糯米饭里添了一点碎油条,再配上肉酱浇头和鱼冻,真是美味。”
这时侍卫禀报,锦衣卫冯指挥使在外求见。
“宣。”
冯胜过来后,刘钧问过他知道冯胜也还没吃早饭,便让人也为他准备了一份。
“弄两碗,冯胜饭量大,一碗肯定不够吃。”
“谢陛下赏赐。”冯胜谢过。
“陛下,日本女王已经动身启程了,不过德川家光没有来,他已经退位,将德川家的家督之位传给了绍仁。现在绍仁代他护送女王过来!”
刘钧闻言只是点了点头,冯胜和陆维章两人都不知道皇帝究竟是打的什么盘算!(未完待续。)
'正文 第665章 婚礼'
从江户到京都,最便捷的道路是走海路。。。
不过从江户出发的和亲队伍,却走的是陆路。沿着海岸线,到京都陆路足有九百里。德川家光站在江户天守阁上,看着这支宠大的送亲队伍。
他想起多年前,他上洛赴京都,那次他随父亲前往京都,回来后便接任了征夷大将军之位。那一天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了,依然恍如昨日。
而现在,这支庞大的送亲队伍里却没有他。汉皇要求王室和所有的封藩大名都要前往京都观礼,但他以自己已经退位,且身体不适为由,并不随行。德川家当是在担忧前往京都,会遭遇不测。
汉人给他们出了一个难题。
他们提出和亲,汉人满口答应,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送女王到京都举行婚礼,而所有王室以及公卿贵族还有封藩大名们都得前往观礼。谁不去,那么谁的官职领地都将被剥夺。
这个消息传回,许多幕府封臣都称这是汉人的诡计,只不过是要骗他们去京都一打尽。他们若是真的信了汉人,那就是自投罗。
可也有人提出,和亲是他们的意思现在如果拒绝,那必然惹怒汉人,再无转圜余地了。
消息一传出,许多大名都表示愿意送亲前往京都。
德川家光明白,人心乱了。那些大名们已经毫无战意,一旦发现台阶可下,就迫不急待的冲上去了,没有一人犹豫。
送亲的队伍相当的宠大,在江户的皇室所有成员,还有退到江户的那些公卿贵族们,以及东部的那些封藩大名。
甚至德川家的五千旗本,也全都加入了送亲队伍。
整个送亲的队伍,达到了惊人的二十万人的宠大规模,若不是德川家光很清楚那队伍里的大名们的态度,他自己都以为这将是一场西征。
是又一场关原之战。
根本刘钧的旨意。征倭大将军刘允升充任迎亲使,带着两万大汉精锐在关原迎接。
两万汉军摆开阵势,列阵迎接。
一路上行进了半个月,来到关原的日本送亲队伍。看着那支汉军,再看看自己的队伍,顿时有种无力的感觉。
两万汉军,却让人有种无法撼动的感觉。
一名汉军都尉从阵中策马而来,来到日军前面。。。
女王和公卿贵族以及大名们可以前往京都。但他们的武士须留在此地。
几个大名不肯答应,讨价还价。
最后刘允升同意所有大名以及一千石以上的旗本、武士等可以前往京都,每个大名另可携带十名护卫。
京都,冯胜向刘钧禀报。
“陛下,日本女王以及诸藩大名和一千石以上的旗本、武士已经通过关原,正向京都而来。送亲的二十万各藩兵马,目前停驻不破关东。”
刘钧示意冯胜坐下。
“陛下,您真打算娶那日本女王?”
“嗯,没错。”刘钧正吃着一块月饼,中秋节已经过了。不过月饼不一定非得中秋才能吃。蛋黄月饼的味道很不错,比豆沙的好吃的多了。天气渐凉,刘钧已经打算返回中原了,不过在走之前,他打算把这里的事情先了结。
“又不是我强娶,是倭人主动提议,人家日本女王也没不同意,听说人也长的不错,没理由不答应啊。”
冯胜感觉到皇帝的话很随意,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答案。他相信皇帝肯定也不是真的这样想的。
“娶了日本女王之后呢?”
“之后?”刘钧笑笑,“当然是按倭人所请的,大汉帝国从此将日本纳入帝国疆域,今后日本可以设为出云和扶桑二省。”
“啊?”冯胜惊讶。“然后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