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称雄-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现在为止,银行先后建立了九座铸币厂,拥有熔炉千余座,铸造机器三千余台,仅是铸币厂的工人就达到十余万人之多。到六月底,我们总共铸币了一元银币一亿八千余万枚,另铸造银辅币、铜辅币八亿五千余万枚。”

  刘钧抱着儿子,陆维章跟在一边,不用帐本,他就能准确的把这些数字如数家珍一般的说出来。

  说到这些数字,他心中很是感慨,仅仅是铸币,这几年时间,收益就到达三千多万块银元。

  “铸币厂从陛下登基开始,已经开始铸造新样式银元。银元与之前的龙元相仿,更换了几处内容,主要是大汉帝国皇家银行字样,以及正面采用了陛下的侧面头相,其余含银标准等不变,但采用了新式的铸币工艺后。产量提升,成本略有下降。如今各个银元厂,全力开动,每天能生产约五百万枚银元。”

  一天铸币五百万。除去开支,利润就能达到五十万。一月能铸一亿五千万,一年能铸十八亿。前提是银行手里能有这么多银子。

  虽然如今朝廷也发银元券,因为朝廷规定税收征银元券,且银元券随时可兑换银元。因此银元券的信用十分坚挺,随着信用的坚挺,百姓也越发的喜欢使用这种更加携带方便的钞券。

  但不管怎么说,银元依然十分重要,毕竟银元券不是钞票,他是得保证能够随时兑换成银元的。

  市场上有劣币驱除良币的规律,但如今的银行券信用好,使用方便,因此反而让民间不再大量藏银。藏银是因为银的价值稳固,且有升值空间。百姓把银藏起来不用,等待银升值,这也是一种保持的手段,跟买房防通胀一样。

  不过现在银元券的坚挺,使得百姓不再一味的藏银,且随着银行存储有利息可得,兼之银行还能更好的保管,以及如今天下渐趋稳定,商品经济繁荣,大家都把银子存到银行中。换取银元券使用。

  这让银行源源不断的收到银子,然后铸成银币,也让朝廷的银元券信用更加坚挺。

  而朝廷想要继续维持住银元券的信用,那就得保持银元的持有量。

  源源不断的铸造银币。极为重要。

  “目前国内货币流通总量大约有多少?”刘钧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流通量,主要说的还是百姓和商铺商行里的现金。

  货币的流通量对于国家经济极为重要,尤其是当朝廷开印了银元券之后。以前唐宋之时主要使用铜钱,但铜一直欠缺,铜钱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铜价一直居高不下。朝廷铸铜钱,实际成本比币值高,铸的越多越亏本。

  而且正因为铜钱价高,因此总有人把铜钱收集后熔铸成铜器出售,然后得数倍之利。这结果就是,唐宋之时,天下一直钱紧。比如后世说到唐朝贞观之时,总说贞观富足,斗米不过两三钱。

  实际上这不是富足,贞观之时,刚经历隋末乱世,天下人口减员严重,经济崩溃。当时斗米两钱,不是富足,而是出现严重的钱荒。钱荒时,铜钱的购买力升高,商品价格不断下降,经济发展受阻。

  有唐一代,钱荒一直困扰着唐朝,唐朝甚至不得不钱帛兼行,甚至粮食和布匹也经常做为实物货币。朝廷甚至规定,禁止钱出界,十贯以上一律用帛不用铜钱。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可同样受因于钱荒,最后不得不出现短陌支付,以及四川的铁钱以及最终的交子问世。

  宋代时的铜钱流通总量,据说是两亿五千六百贯。一文钱一枚,一贯千枚,这意味着高达两千五百六十亿枚铜钱之多。

  陆维章面对皇帝的提问,给出答案。

  “据银行估算,目前天下货币流通总理大约为十八亿元。其中银元、银锭、铜钱以及银元券相加而得,新铸银元及辅币三亿元,银锭大约十亿元,制钱一亿元,银元券四亿。”

  刘钧摇了摇头,十八亿的货币流通总量,严重不足。这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如果钱紧,那对商品发展伤害是很大的。

  在后世之时,国内的货币流通量能达到几万亿之多。

  好在现在朝廷还有银元券,要不然,光凭着银两和铜钱,根本支撑不住现在的经济发展。

  如今朝廷发行的这些银元券,并不是简单的印出来然后就能当钱花。实际上,这些银元券是银行吸收存款后,将银子存入银库中,然后兑换出相应的银元券,再拿出去放贷。

  那些银库里的存款银子,和放出去的贷款银元券,是不能有太大的相差的,毕竟,那些做为准备金的银子,其实是储户的银子。而储户随时可能来取出银子,甚至其它的百姓也可能会拿着银元券来兑换银子,一旦银元券超发,就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说到底,想印钞,还是得有准备金。如果朝廷自己没有钱,就胡乱印钞。那后果就相当严重。现在朝廷因为有比较庞大的税收,做为印钞的准备金,倒是能稳住银元券的信用。

  银元券流通出去,再通过税收收回来。

  “还要加大一些吸收白银入库的力度。铸造更多的银币流通,朝廷得掌握更多的白银。得让百姓把银子都拿出来流通。”

  白银就是银元券的准备金,没有白银做准备金,银元券就是无法支付没有信用的废纸,一旦银元券信用破产。那打击才是真正的巨大的。现在朝廷发行了四亿银元券,已经很多了。

  再多发行,就会有些危险了。

  可说到底,现在大汉的货币,还是以银本位为主,兼有铜钱的银铜复合体系,银元券,不过是能兑换银元的凭证,而不是真正的信用货币。

  “陛下,眼下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辅币目前有些混乱,银币有角有分,可铜钱却只有一种,一枚铜元相当于半分银元,价值较高,难以支付小额交易。百姓平常交易中,只能使用各种旧式铜制钱,十分不便。”

  一枚铜元当半分银子,而半分银子,可以买一斤上好大米。买好多个馒头。如果百姓喝碗豆浆买个馒头,那就会出现不好支付的情况。总不能把一块铜元剪开来用,因此到现在,百姓只得纷纷又用上了各式旧制钱。

  许多不法奸商。趁机又开始制造假劣铜钱,这既不便于百姓生活交易,也不利于国家。

  “陛下,我提议以后银铜辅币各设四种面额,银币一元以外,另设五角、两角、一角、半角四种面值。而铜元也设四种面值,分为两分、一分、半分、一文。这样既方便铸造,同时增加了铜币面值种类,也利于百姓使用交易。”

  铜钱虽小,可不能小瞧,毕竟百姓日常生活中,零钱用的总是最多的。没有谁买个馒头还拿一块银元,买根葱也掏一张银元券的。

  陆维章也反对再印小面额的纸钞,一来太小面额的印刷起来成本会比较高,二来小面额纸钞流通起来容易破损,不如银铜币耐用。

  而且纸钞毕竟只是信用货币,并不如铸银铜币一样,还能有一笔额外的铸币利润。铜钱虽小,可铸造利润却更高。

  两分、一分、半分、一文四种面值的铜钱,实际上就等于是当二十,当十,当五和值一。当二十的两分铜元,也不会比过去一文的铜钱重多少,但一枚却等于二十枚,就算两块银元折一两银,折算一下,两分的铜元也当十个铜板了。

  事实上,明末的铜钱早就混乱了,各种私铸,就算最好的官方金背钱,一两银子也能值一千三百左右铜钱,私铸更是两三千甚至五千枚换一两银。

  现在陆维章提议,朝廷也铸铜钱,但不铸孔方一文钱,而是铸这四种铜元,一块银元等于一千枚一厘铜钱,一厘也就是一文,但又铸两分、一分、半分这三种当二十,当十,当五的大子。重量不会多太多,含铜虽然固定百分之九十五,可总量下来了。

  这等于用十分之一五分之一的成本,铸造出十倍五倍面额的铜钱。

  这可不同发行纸钞,纸钞全靠信用,虽然看似没本钱,可一旦越过界线,则十分危险。但铜币不同,铜币是实体货币,再用银元做信用保证,朝廷就能从中大赚一笔了。

  准确的说是刘钧的皇家银行要大赚一笔,而大批铜辅币的铸造,也能大大缓解钱紧的问题。甚至还能用这些零散的铜辅币,套回民间百姓商民手中的银子。

  还能用铜钱,缓解一下朝廷的银储藏准备压力。

  毕竟银子只有那么多,中国不是产银大国,银子大多靠从南洋和日本的商贸中进口。现在多一个铜钱,就能缓解不小压力了。

  “嗯,可以,铜辅币做为一个辅助币种,很有必要。马上开始准备厂房和机器、工人,立即筹备开工铸造,我希望今年年底前能铸造出一亿总值的各种铜辅币,投入流通。今后对于那些旧制钱,要逐渐回收重铸,只收不出,全改铸为新铜币。”

  刘钧估计,市场对于小额的铜辅币会需求巨大。

  宋代流通两千多亿枚铜钱,就算大汉有银券银币,铜币的需求也不能完全被取代,一千亿枚铜元的需要肯定是要的,这等于要铸造四等面值的铜钱两三亿元之多。

  一亿总值,那得铸几十亿甚至上百亿枚各面值铜辅币。

  宋代时一年铸钱五百万贯,不过当时流行省陌,七百七十钱为一贯。五百万贯,就是三十八亿个铜钱。

  而在北洋政府时期,据统计铸造的各式铜元就有八九百亿枚。

  “等铜钱开铸,让银行那边再按一比五的准备金比例发行五亿银元券。”

  如今的银元券有十一个面值,分别一百元、五十元、二十元、十元,一元五角两角一角,五分两分一分,刘钧觉得暂时并不需要再做更改了。

  “从七月起,以后各家皇店就不能再用包税了,得按朝廷税法,一分不少的照章纳税,该多少就是多少。”刘钧说道。

  不过不管是铸银币还是铸铜币,都需要大量的银和铜啊,不过中国的银产量一直不高,倒是日本,此时世界第二大产银国。

  十六世纪中期到十七世纪中期,百年间,日本产银就达到两亿多两,日本如今已经取代欧洲人,比他们从美洲运到南洋转到中国的白银数量高的多。

  刘钧甚至忍不住想,是不是找个借口出兵日本,先抢个几千吨银子回来再说。(未完待续。)


'正文 第528章 杀一儆百'

  李安亲自拿起酒壶,为马世耀斟酒。

  “这顿酒给马大哥送行,预祝你一路顺风。”他替马世耀倒满酒,今天马世耀穿着一件灰色长袍,从营里出来前,刚洗过了澡,还修过了面理了发,胡子也细心的修过了,配上长衫和六合帽,倒像是个地主掌柜。

  李安看他并不怎么轻松,便道,“其实不回老家也好,你想,那些年你在陕西没少打仗,故乡里,抄过的缙绅地主富商们的家也不少,得罪过不少人,名声也算不得好。这一回去,当个平头百姓,少不得会有人来找你算帐,说不定,一辈子还得背个贼寇之名。”

  “此去漠南,天高地远,一切都是从新开始。农场里集体屯垦五年后,到时分了田有了地,再娶个婆姨,这日子不就好起来了。待有空时,将来带上儿女再回乡看看,修修坟祭祀下先祖,也就好了。”

  马世耀接过酒,一饮而尽,将杯子轻轻放到桌上。

  “是啊,一切重新开始,说来,我也确实没脸再回去了。身上背着的是贼名,都说衣锦还乡,我这个样子哪有脸回去。去漠南也好,重新开始,五年后,就自由了解脱了,再不用背着这沉重的包袱,每日里提心吊胆的,说实在的,这些年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总是做恶梦,昨天知道了处置结果,晚上我睡的很香,一夜睡到了大天亮,从未有过的踏实。”

  李安也举杯饮了一口酒,不是一饮而尽,只是小口品偿着。今天是难得的休假时间,平时在军营里是不得饮酒的,但休假在外,只要不醉酒还是没事的。今天是为老乡送行,李安特意点了一坛五角钱的两斤装女儿红,以前可是没有机会喝这样好酒的。

  酒入喉,有些火辣。

  “过去的都让他过去吧。报纸上不也天天在说,如今是新社会嘛。过去那是腐朽的旧社会明王朝,如今可是帝国时代新社会了,一切都不同了。以前我们也都是活不下去。你从贼,我逃难,这都是没办法的事情。但现在好,每个人都有重新选择,重新作人的机会。边疆虽远。可却也是崭新而美好的。”

  李安拍拍老乡的胳膊,“你已经洗脚上岸了,可还有不少老乡,却还跟着执迷不悟的闯贼呢,哎。”

  马世耀也已经知道李自成还没有死,据说逃去了汉中投了曹操罗汝才,他们一起拥了洛阳朱常洵的太子朱由菘称帝,朱由菘还封了李自成一个忠王。

  忠王。

  想到这个爵衔,马世耀觉得有些可笑。过去他也是那般的崇信李自成,觉得李自成有股子难言的魅力。现在看来,跟着李自成根本就没有出路。

  当初他们确实是为了生存而造反,可现在李自成拒不接受朝廷的招安,还捧着前明宗室,这就是个人的野心了。

  “听说你也在开拔了?”马世耀问。

  “嗯,要西进。”李安道,具体的没有太多说,虽然西征军入陕后接着就要进甘肃,这是早预定好的,但对军队以外的人。他还是尽量的不多说。

  上面已经下达了任务,前军先头部队马上就要出发,分驻陕西各府,轻骑部队则要进入黄河一线。

  据说。皇帝准备在河套一带新设宁夏省,这也是朝廷将前明时期的陕西行都司设立为甘肃省,将湖广行都司设立为湖北省后的又一大举动。

  也是朝廷在山西以北设立绥远后,在河套西部设立的新省。

  绥远省虽然也包括河套部份,但只包括东套的前套部份,现在朝廷把后套和前套的西套部份。也就是灵州、宁夏、五原等地方,加之河套两边的鄂尔多斯和阿拉善地区都包进去了。

  如今朝廷在过去的两京十三省外,新设了许多省份,包括从湖广分出来的湖北,从陕西里分出去的甘肃,从南直隶分出来的江北,从辽东分出来的辽西,以及新增设的台湾、海南、燕北、缓远、漠南、宁夏等省。

  他听自己标里的参谋长说过,好像这也是一种巩固边疆的手段。尽量把边疆过去那些胡夷控制的地区,把他拆分成数片,然后每片又附带上中原原有的控制边地,建立一个新的省。派官驻军,这样就相当于分弱了边疆胡人的势力,让汉人开拓实边,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

  按他的说话,将来朝廷可能在控制了西北和西南各省后,会继续向边外扩展,设立新的省份。

  就比如在河套地区设立的宁夏和绥远,以及河西设立的甘肃,就等于在原来陕西地界上,扩充了一圈。陕西是核心省份,宁夏、绥远、甘肃三个省为开拓省,三省之外将来还会设省,但那些省就不会有那么强的控制,只能算是一种羁糜省了。

  李安不太懂这些,但他也觉得开疆拓土是好事。

  据说汉唐之时,都曾经经营西域,把边界拓展到了极西的天山。李安上的军事地理课上,曾经见过教官画的地图,上面就有西域的天山,距离西安极为遥远,比西安到东面大海边的山东还要遥远。

  能做为开拓大军的一员,他很高兴与自豪。

  他曾在燕北之战中获过勋,得过勋田赏过官,他希望能够在开拓西域的行动中,再立新功。若是能再立功勋,获得一枚勋章,那可就又能有一块勋田赏赐了。

  比起获勋得到的金钱赏赐,他明显对于勋章附带的勋田赏赐更有兴趣。

  两个黄土地出来的老乡喝的很高兴,尽兴而归。

  长安城内另一边。

  陕甘总督郑芝龙正跟手下大将们议事,他们刚接到了来自京师的嘉奖诏令。皇帝得知成功兵入陕西,拿下西安后龙颜大悦。

  给他们颁下了丰厚的赏赐,郑芝龙一人就获赐一万银元。

  “陛下对我们的进展非常满意。”郑芝龙目光扫过大家。

  大家个个神情兴奋,他们不在意这笔赏赐,每个汉军将领,都很富有,他们高兴的是这次行动顺利,远超其它三路兵马,这可是非常长脸的事情。也意味着会有更好的前途。

  郑芝龙坐下,他抚着自己那副修的很漂亮的胡须,接着道,“不过陛下否决了我们立即乘胜进军甘肃的打算。也不同意我们追击入汉中蜀地。”

  “陛下让我们先静下心来,拿出点时间稳固下陕西,朝廷已经选派了大批地方官员,即将前来上任。我们得在他们到任前,维持好地方的稳定。特别是朝廷还要新建宁夏省,这需要我们筹备支持。”

  郑芝龙是征西将军,也是陕甘总督,同时还照例兼听任陕西巡抚,做为陕甘的最高总督,加现在还要加上统管一个宁夏省,他也一跃成为总领三省的总督。

  他刚刚得知,皇帝给他选派了两位新巡抚前来,一个是甘肃巡抚洪承畴一个是宁夏巡抚孙传庭。

  这对本就是陕西出身的督抚,曾是崇祯时期的一时名臣。能文能武,尤其擅长带兵打仗。在松锦大战中被部下背叛,城破被俘,一直没肯降清。

  如今汉清和议,清人将那些曾经俘获的明官员都一一送还。

  皇帝派了这两人前来,让郑芝龙还是有些压力的。

  郑芝龙打算在两人到来之前,好好收拾一下关中地区,让这两人知道下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我们暂时先不急着西进,先把陕西捋顺了,把宁夏省筹备好。要捋顺陕西。最重要的还是把这些地方豪绅给捋顺了。”

  一众将领们都微微而笑,对付一群地主豪绅还不简单。

  就跟他们在山西时一样,那些从过贼拥过贼的,通通抓起来审讯。查明属实的。全都举族迁到海外去,情节稍轻一些的,则把全家迁往边塞诸省去实边。

  至于他们的财产,当然得充公。

  就是另外那些没有涉及谋反没有从贼的,也不能轻易放过。不敲打敲打一二,这些地方的大族。就依然是个隐患。

  因此只要用好朝廷的法令,先让本地官吏留任,然后令他们把五年帐目填平亏空,就算先让他们过一关。再然后追缴所有士绅五年的欠税,接着就是清理侵占田亩、清理纳献,丈量田地,清查隐田,再把今年的夏税给补征了。

  然后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换契并征新契税。

  这几把刀子捅过去的时候,再把军队派到各府县,分驻地方,同时组建预备军、乡军、民兵,等朝廷派来的新官员到了,就要裁撤部份不合格的官吏,那时,陕西自然也就稳固,得到控制了。

  当然,这只是针对富户豪绅们的,以打压控制为主。

  而对于普通百姓,则以安抚救济为主,推行减租减息,粮食保护价定购。建立乡镇公所,让地方里村百姓选举出地方管理人员,推行保甲制度。

  给农民发放救济粮,提供助农贷款,租借耕牛、种子、农具,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清理以往百姓的冤案等。

  总之,对大户,先打压,对普通百姓,先恩抚。

  恩威并济,打压一批拉拢一批,再有数万精锐汉军在,自然也就容易站稳脚跟了。

  这一套,朝廷已经在中原各地推行的很有成效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些地方豪族大户站错了队,当然要清洗,就算没站错队,也一样要付出点代价才能过关的。

  不过如果仅是付出点钱财,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起码进入关中的汉军将士,纪律良好,没有烧杀抢夺,也没有公然抢劫勒索。

  郑芝龙其实也是一再重申军纪的,毕竟自己以后也是得在这里担任总督的,搞的过火了,他这总督也不好当。

  但是不先示以威,又如何令这些人慑服,今后还如何统领关中。

  “诸位务力提高警惕,随时待警。一旦有人敢抗拒朝廷天威,那么我们必须要第一时间将他们除掉。本总督不介意这个时候,杀一儆百!”(未完待续。)

  PS:  idg、吻得到碰不到、净心琉璃、笨笨1973sd、z~qui、jizu52…、山青盈等诸位兄弟们的月票和打赏,谢谢往昔随风兄弟的万赏,谢谢!


'正文 第529章 西南乱'

  浙江绍兴,坐落于姚江中游,是一座风貌独特的城市,有明一代,更是一座文人倍出的名城,绍兴士子的科举中取率遥遥领先于天下各府。︾︾,

  绍兴城控扼着省会杭州与浙东地区的交通,城里也是水网纵横,几乎每一条街道,都有内河与之并连,绍兴的乌蓬船也是随处可见,城中街边就是河,河中船来船往。

  绍兴除了文化兴盛,而且盛产名茶和名酒,因此城中最多的便是茶馆和酒楼,随处可见。一年到头,总是生意兴隆。

  黄宗羲这段时间终于忙完了乡下的事情,家里的租也收过了,税也缴过了,连带着田宅新契也都办理好了,从银行贷了一笔银元缴了这契税后,倒也安稳的过了这一关。

  七月的时节,正好空闲下来,早稻也收过了,晚稻也插下了,家里的田都是佃户耕种,因此除了收获季节得赶往乡下收租,一般是没什么大事的。如今减租减息下,百姓的租子都交的很痛快,都不需要他再去催租收租,更加省事了。

  今天,他也跟几个兄弟收拾好了行李,准备赶考。

  离了家,黄宗羲先来绍兴,既是顺路,也是要特意去拜访下老师。

  黄宗羲的老师刘周宗,曾经是崇祯朝的左都御史,还是顾命大臣。因为父丧归家守孝,如今在绍兴家中。

  刘宗周既是一位东林领袖,同时也是天下闻名的儒学大宗师,无数人称赞其为王明阳之后天下最有名的儒家宗师。

  黄宗羲深佩服自己的老师为人端正方直、刚毅敢言。早年,一直受到朝中权贵的妒恨,又屡屡触犯皇帝,因此一再罢官削职。可这却也为老师赢来极大的声望。

  在他过去罢官期间,他创立的蕺山学院,更是备受尊敬,享有极高的声誉。黄宗羲就是学院中的一员,也是刘宗周最为欣赏的一位学生。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也是位东林党人,生前跟刘宗周曾是关系密切的好友。后来。有这层关系,黄宗羲便拜在刘宗周门下做了弟子。

  而在去年,黄宗羲还正式把自己的次女许配给了刘宗周的长孙,两家更是亲上加亲。正因这关系,黄宗羲路过绍兴,便无论如何都得去拜谒自己的老师。

  坐船在城中内河的一个码头上靠岸,兄弟五个带着自己的长随很快来到了刘府的大门前。

  天刚刚亮,刘府大门前的石狮子矗立着,一个老仆正在打扫门前街道。看到他们几兄弟,忙笑着上前。“老爷昨日还说,估计你们这几日应当要去杭州赶考,到时肯定会路过绍兴的,没想到今天就到了。”

  老仆一面殷勤的请几兄弟进去,一面忙去里面禀报。

  “几位公子,老爷请几位进里面谈话。”

  进了里面,却看到屋里除了老师刘宗外。还有三人。

  却也都是熟人,一个是自己的儿女亲家。刘宗周的儿子刘沟,另两个则一个是陈刚,一个是王毓芝,这两个身穿着道袍的儒生,却都是刘宗周的女婿,身上也都有着秀才功名。

  屋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黄宗羲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上前一步,带着几个兄弟一起行李,“老师,亲家翁,两位兄弟。久违了。”

  刘宗周依然没有什么反应,目光有些呆滞,怔怔的望着前方,可那里什么也没有。

  “老师,弟子拜见,不知到底发生何事?”

  刘沟抬起头来望着他,叹气代父亲答道,“兄可知道?大明完了。”

  黄宗羲心想,大明早完了,刘钧篡位立国都三月了。

  刘沟继续道,“福王在洛阳被擒,秦王在潼关被杀,弘光太子在四川被俘,唐王又被叛乱的沙定洲所杀,大明真的完了。”

  “什么?”黄宗羲惊讶的瞪大着眼睛。

  “大明完了。”刘宗周终于醒过神来,长长的叹息一声。

  “这消息从何而来?”黄宗羲问。

  刘沟摇头道,“这消息没错。”

  事实上,这个消息是由朝廷发出的消息,各省督抚都把这消息传达到下面府县,府县官员则把这消息通知所有的士绅。

  刘钧篡位后,大明立起好几个,洛阳朝廷,西安朝廷,云南朝廷,汉中朝廷,可起的快,也灭的快。

  洛阳弘光朝廷曾经声势最大,引得天下响应,结果十余万兵马,一朝而灭。西安秦王自称监国,更是兄弟内讧,弟弑兄长夺位,结果旋即又被汉军伏击阵中斩杀,西安朝廷也因此一下子散了。

  朱由菘逃到汉中,试图依靠流匪罗汝才和李自成,还封了两人一个魏王一个忠王。结果张山、蔡远率军沿汉水杀进关中,两人立即带着朱由菘逃入四川。结果他们刚一入川,就被秦良玉率领的川湖兵马伏击,罗汝才和李自成兵败溃逃,朱由菘被生擒。

  云南的黔国公沐天波本来拥立唐王朱聿键,还联络了西南不少土司支持。但谁知,沙定洲根本就是一个狼子野心的犲狼。

  他父亲沙源,曾与阿迷普名声一起征调水西,镇压奢安之乱,在云南小有名声。后来沙定洲继承了沙源王弄土司之职,这人向来狡诈贪婪,早在随父镇压奢安土司之乱时,就已经看出了明朝的虚弱腐朽。他一直暗中笼络地方官员,贿赂沐府,又控制族中精英,早把大明在当地的权威架空了。

  当地的百姓只知有沙定洲,而不知有大明,俨然就是土皇帝。

  阿迷洲土司普名声死后,他的妻子万氏改嫁给了沙定洲,两土司合二为一,沙定洲更是实力大增,他早就在暗中谋划着要利用沐府和云南巡府和三司官之间的矛盾,各土司之间的背向不一,打算发动一场夺取云南的兵变。

  当刘钧篡明夺位,建立汉朝的消息传来的时候,这个野心家更按捺不住了。

  沐天波联络沙定洲,要一起拥立唐王,复兴明朝,沙定洲表明很积极,实际上不过是想这个机会兴兵而已。

  他一边接受了朱聿键册封的官职,一面以勤王为名,四处调动兵马。等到六月底,沙定洲悍然发动了叛乱,沐天波急调各地土司发兵平叛。

  由于沙定洲突然叛乱,因此沐府反应不及,很快昆明就被陷落。

  唐王朱聿键、黔国公沐天波等一众云南朝廷官员,跑都没来的及,就被围住了。朱聿键宁死不降,亲自拔剑与叛军战斗,手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