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朝好大哥-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总之,牛进达已经准备就绪了,随时可以北上开辟第二战场,消息传到李世民那的时候自然又是一阵龙颜大悦。
现在,摆在李世民前面的只剩下白岩、后黄、横山、磨米等几个小城了。
跟新城一样,绕过去问题倒是也不大,就是怕他们袭击粮道。
本来,李世民想毕其功于一役,分兵几路一块打的,在他预估中有个七八天时间也就差不多了,结果马周却主动请缨,要由风言衙门来进行攻城。
风言衙门怎么攻城?自然是靠舌头了。
辽东大地的民族矛盾都已经乱成这个德行了,又没特意围城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他们自然是不可能不受影响的。
于是,没几天的功夫,在大唐探子的煽风点火下,城内的汉人和扶余人就闹起来了。
说真的,仗打到这个份上,几城将士们早就没什么战心了,那些焦土抗敌的英雄不管在哪个年代哪个英雄都是极少数,大敌当前又这么一闹,几个汉人为主的城池直接把旗一换就出去拜见天可汗了。
剩下两个扶余人为主的城,也没好到哪去,李世民感觉还没等他们热身呢,唐军就胜利了。
再之后,将扫尾工作留给一直苦逼的薛万彻,他自己则率领着大军浩浩荡荡的向着鸭绿江出发了。
江面上,秦浩的十几条大船,已经排成整齐的一排,在迎接圣人的检阅了。
这是秦浩自打被扔到登州之后第一次见李世民,虽然平时他也没少见,可这万军阵前,穿着一身银光锃亮的铠甲的帅气亮相,那还真是第一次。
秦浩一个人越众而出,单膝跪地,李世民也是单人驱马向前,大声问道:“敌军沿江防线现在如何?”
“回陛下,沿江防线已经被敌军废弃,敌军只在长白山上依山建寨,臣以查明,其中箭楼共一百三十一个,关高十六丈,守军大概九万人左右,在我大唐雄狮面前,皆插标卖首之辈。”
李世民再问:“牛大总管现在何处?”
“牛大总管及其麾下八万将士,和两万新罗友军,共计十万人已经在汉江南岸整装待发,只待圣上一声令下,便可直捣黄龙,开辟第二战场!”
这些事李世民自然早就是知道的,之所以这时候问,主要是问给三军将士听的,算是一种打气。
等到该问的都问完了,李世民拍拍秦浩的肩膀,温和地说道:“辛苦了,此战,你虽无披坚持锐的杀敌之功,但朕知道,能打成这样,大半都是你的功劳,说你是此战首功也不为过。”
“圣上过誉了,臣愧疚,实不敢当。”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我大唐也算后继有人了,起来吧,带朕上船。”
“是”
接下来的大半天,秦浩一直在忙活着将李世民的大军从鸭绿江的这头运到那头,因为秦浩这么长时间不间断的骚扰,高句丽也认识到在鸭绿江上修防御工事根本就不可能。
无奈之下,高句丽已经放弃了这道天险,在离江数十里的山谷之中建设城关。
如此一来,本来山水想连的绝好地势自然而然的打了个很大的折扣,虽然还是很难功,但起码唐军已经可以从容的展开了。
李世民这还是第一次看见秦浩的船,此次征战中海军强大的作用也给算是给他开了一窍,上上下下抚摸着船身,就好像在摸一个妩媚的妃子一样。
“此真乃是大唐之重器啊!”
秦浩自然笑着谦虚了几句,李世民却又道:“等朝廷的财政宽裕一些,朝廷也拨下来一点款项,你这水师最少还要再翻一倍,日后我大唐打仗的日子还多着呢,离不开你这国之重器。”
“多谢圣上厚爱。”
“不过朕听说你的人水上虽然堪称无敌,但上了陆连普通的高句丽守军都打不过,平白错过了许多战机,这怎么能行呢,此战之后朕他们再派一个将军,不求攻城略地,我大唐的将士起码这野战不能输于人。”
秦浩心中一禀,却只有满面笑容的先答应着。
这其中,未尝就没有分权的意思,看来李世民已经意识到,秦浩的权利,有些过大了。
第三百七十三章 长白山防线
李世民是一个很强大的帝王,强大的帝王都是很自信的,但自信和毫无防备从来都不是一回事。
秦浩之前表现的也很抢眼,但至少没掌握军权,而现在,李世民已经意识到,眼前这个年轻人竟然仅仅用三年多的时间,就拥有了自己的大势。
偏偏,秦浩手里的力量几乎都是不受朝廷制约的。
也正是因此,李世民才有了给青帮水师注资的想法,虽然他知道,即使他一分钱不掏,只要给秦浩开个政策上的口子,秦浩就能顺势将口子变成大洞,不花朝廷一分钱就把事给办了。
但是那不行啊,李世民心中是自有一番盘算的,青帮水师虽然是由他组建的,却决不能一直掌握在他的手上,现在打高句丽用得急,所以才赶鸭子上架,以后抽出手来这一块肯定还是要交给别人的,他对秦浩的定位,那是一辈子不许染指军队的。
他自己自然不需要防备任何人,他有这个自信,可秦浩这个年龄注定了他的巅峰时期是要在下一代的,李承乾对他有恩义,应该倒也可以君臣相协。
但李承乾在年龄上可是和他差不多的,谁也说不好以后俩人谁会先死,若秦浩这样的人物变成三朝元老,那。。。就有点可怕了。
这些道理秦浩一直都明白,年轻是他的资本,但也未尝不是他最大的麻烦,没有几个人能抵得住黄袍加身的诱惑。
事实上他也真的不会打仗,不想打仗,不乐意打仗,他本质上是个心软的人,这两天他已经在辗转反侧的做噩梦了,总梦到辽东三国无数屈死的冤魂问他为什么要害他们。
封建社会,战争中是没有士兵和平民之分的,秦浩所使用的偏偏又全是那种绝户计,有时候那巨大的压力足以让他崩溃。
在李世民透漏出这个意思之后,秦浩马上意识到,这是个就坡下驴的机会。
“回圣上,臣以为一位将军恐怕力有不逮,青帮水师最少要两位将军才行,一位负责日常操练,另一位负责管青帮水师日常的账目,现在青帮水师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主要是香料、丝绸、银矿、瓷器、西域珍宝、波斯地毯等,但这一切都离不开跟胡商的贸易交往,臣想过了,这些东西都可以通过长安统一安排计划。”
“臣以为,还是应该由户部建立贸易司,将大宗贸易的胡商统一安排管理起来,如此,青帮水师才能管得住,平日里两位将军一个管军事,一个抓经济和生活,青帮水师必能成为我大唐无往不胜之利剑!”
李世民很欣慰,这证明秦浩对军权毫无眷恋,果然是个聪明人。
当然,李世民也在征求了秦浩的意见,秦浩也十分谨慎的没有给任何建议,只是希望新将军来了之后,裴行俭依然可以得到重用,李世民倒也同意了。
许是李世民也觉得愧疚,承诺秦浩,等这仗打完了他会封他为国公,这或许是历朝历代最年轻的国公之一了。
对此秦浩自然是欢喜不已的,军权神马的他压根不是那块料,打仗全靠裴行俭,哪比得上一个国公实惠。
当天晚上,李世民他们就在鸭绿江边上安营扎寨,秦浩有幸陪着李世民策马轻骑,观察长白山防线。
陪在身边的无不是尉迟敬德,程咬金之类的大佬,能在这种时候跟在后面,本身也是一种无上荣耀,算是一个政治信号,这让三军将士都艳羡不已。
月明星稀,长白山上的建筑工事一览无余。
“倒是一座雄关啊,打下来得用命去填。”
身后众人都没有说话,托秦浩的福,山上修的箭楼并不算特别的多,但这种地形每个箭楼不填上几十上百条人命根本就拿不下。
做将军的,最烦的就是这种纯粹的地形了,甚至某种程度上这破地方比他们大唐的潼关都难打,因为不管多精锐的部队,攻上山之前在人家的箭雨中跟新兵都是没什么两样的。
程咬金问道“绕不过去么?”
秦浩道“我之前倒是已经派人探查过了,没有大路可以绕,如果走小路的话,我们得绕一个多月,而且补给是个大问题,高句丽剩下的国土中可以做港口停船的地方已经不多了。”
李世民也皱起了眉,这仗他赢是有信心的,就是不知道要有多少大唐的忠魂埋骨于此了。
秦浩道“能不能让本地汉人军负责爬山呢?大唐可以出政策,比如军功封爵,比如参战者家属可以去租界为大唐服务之类的。”
“可以试一试,但不用报太大的希望,这种九死一生的事,那些新降之兵起不了什么大用的。”
秦浩点点头道:“那就只能等牛将军了,据我所知高句丽的兵力早就已经捉襟见肘了,这长白山沿线这么多兵马,想来汉江一代应该已经空了。”
李世民摇了摇头,虽然有牛进达在,但他还是挺着急的。
眼瞅着已经入冬了,辽东这破敌方冷的吓人,虽然大唐现在已经有了棉衣,但普及还需要时间,如今这价格比貂皮还贵,自然不可能装备在普通将士的身上。
一旦来一场大雪,一切就不可知了。
原本历史上李世民就没打下鸭绿江,倒不是他兵力不足战力不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冬天天寒,而且他的补给也跟不上。
现如今有了秦浩,战士们倒是战意昂扬,补给也没出什么问题,似乎连春播都不那么重要了,但寒冷这一问题却依然是大唐接下来几个月要面临的最大难题。
高句丽只要能守得住三个月,等到了数九寒冬的腊月,光冻就能把唐军都冻死。
牛进达那也一样,他们这支敌后部队补给全都依赖于新罗和战场劫掠,只需要等到汉江结冰,他们就成了高句丽毡板上的肉了。
李世民最终咬了咬牙道“让高句丽汉人军做先锋先冲,然后由契丹人做主攻,告诉他们,等打下了长白山,浿江一带除了平壤之外都交给他们,我大唐分毫不抢。”
秦浩大惊道:“圣上,浿江一带乃是日后我大唐安东大都护府的所在,胡骑劫掠没有分寸,搞不好会天怒人怨啊!况且真要是让他们洗劫一空,我大唐的都护府又拿什么来建设?圣上,三思啊!”
第三百七十四章 套路
有句话怎么说的,屁股决定脑袋。
秦浩本是文官出身,上战场也多是干文官的事,再加上他已经明确跟李世民表态此战过后不再染指兵权,以至于他现在的思维完全就是个文官的思维。
按李世民刚才的想法,大唐的将士确实算是保住了,可这安东都护府就特么不用建了。
同样是劫掠,唐军和胡军的烈度是相差很大的。
且不说唐军对汉人怎么样,就算是扶余人,通常也只会去抢一些值钱的,小巧的东西,如果军中不缺粮的话通常也会给留一"kou huo"命粮,就连花姑娘也只挑那些年轻貌美的祸害。
可胡人不一样,在这帮人眼里,啥都是宝贝,所过之处就连普通百姓的衣服都要扒下来带走,跟放一把火把那片烧一遍也差不了多少。
这就很恶劣了,得给以后的经济建设工作埋下多少雷啊,而且民族仇恨到了一定地步之后光是镇压叛乱就能愁死个人。
因此秦浩坚决反对。
李世民道也知道秦浩说得有理,但问题是他现在的屁股是领军作战的将军,战场上,一切给战争服务,让他派关中子弟兵去挡箭矢,他是真的不忍心。
“贞恒向来智计百出,有没有什么良策?”
秦浩撇嘴道:“没有,反正浿江一带不能屠,圣上您十六岁便统帅三军,身经百战无一败绩,这办法应该由您来想才对啊。”
李世民苦笑道:“哪还有什么办法,有些仗是一定要硬打的,除非能想个办法将关内守军引出来与我军野战决胜,否则这死人是避免不了的,区别只是死谁的人罢了。”
“那就想个办法让他们出来啊!只要去想,办法总是有的,我大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总不能试也不试就放弃吧。”
李勣在身后道:“贞恒,你的想法我们都很理解,你是个心肠软的好孩子,可战争从来都是一件没办法的事,高句丽要是有胆子跟咱们野战,也犯不着建这一道关了,想引守军出来,根本不可能。”
秦浩一时间也有些懵,拿出地图,咬了咬牙道:“要是断其补给呢?他们的补给也是由平壤直接运送的,我若是顺着浿江一路北上,以我水师之利,突袭骚扰其粮道,能逼他们出来不?”
尉迟恭摇头道:“难,太难了,平壤毕竟是他们的都城,就算再怎么空虚,兵力也不会太低,他们的粮道走的又全是陆路,你的兵上了岸又没什么战斗力。”
秦浩不死心地道:“江夏王呢?让江夏王跟我一道骚扰平壤呢?江夏王麾下都是骑兵,山地作战几乎没用,平壤一代都是大平原,高句丽缺马,难道劫不了他们的粮么?”
李道宗道:“我倒是不怕深入敌后,只是骑兵机动,一旦深入平壤腹心,根本就没处找补给,你的船也跟不上我的速度。”
秦浩看着地图想了想道:“咱们可以打石城,开辟第三战场,只要石城打下来,江夏王就可以以此为据点,用胡骑骚扰敌军,制造压力,断长白山守军的粮道,再加上牛进达自汉江南来的十万大军,让他高句丽三面开花,顾此失彼,如此岂不更好?万一江夏王可以成功,长白山就特么是一张纸了。”
李道宗又道:“你也说了,我的兵都是胡骑,这帮人野战还行,可攻城完全就不会,这石城谁来打?你的运力有限,一次最多运两三万人,运了我就运不了别人,要是先运步兵,光是浿江一带源源不断的援军就足以在他们打下石城之前损失惨重,高句丽之时野战稍弱,又不是完全不会打野战。”
秦浩一听似乎也是这个道理,运骑兵吧,他们没补给,而且满世界乱窜,等下次运了粮食过来怕是自己连他们人都找不着了。
运步兵吧,似乎也不行,那石城离平壤也就两百来里,不等秦浩将骑兵运过来,高句丽就可以将他们包饺子吃了。
必须得骑兵和步兵一起上,石城才打的下来,这套战略才有可能成功,可偏偏他运力不够,要是一样运一半的话,很可能是野战也不行,攻城也够呛的尴尬局面。
最后秦浩一咬牙,道:“那这样,攻城我上!我青帮水师全员出动也是两三万人,排兵布阵不行,但攻城又不用摆阵,只要江夏王保证我可以安心攻城不考虑野战的事,我来负责把石城攻下来。”
李勣惊道:“哎呀贞恒,那青帮水师可是你的心血啊,每一个将士可都是你心头肉啊,我大唐两年多的盐税,才打造出的这么一支劲旅,这要是有点什么闪失,那还不得心疼死?”
秦浩一时间热血上涌,不管不顾道“顾不上了,当兵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死了的大不了再补就是了,三天之内我打下石城,再坐船回来给江夏王运补给!”
“好!”
李世民大笑一声道:“贞恒勇气可嘉,这才是我大唐的俊杰,此事就这么定了,长白山这里先由本地汉军和契丹异族军慢慢打,你和道宗一块,等牛进达那边一开打,你们就去打石城。”
“是!”
于是,秦浩被忽悠的一腔热血就回营了。
只是回营反应了一会,却越想越觉得不对。
连他这样军事小白都能想明白的战术,李世民、李勣、李道宗这样的军神会想不出来么?这特么说出来谁相信啊!
靠!老子被这帮老狐狸给套路了!这帮人是故意的!
秦浩郁闷啊,憋屈啊,一把一把抓头发啊!人家就是稍稍引导了一下,自己就迫不及待的把坑挖好自己跳进去了,貌似还是自己填的土。
不一会,裴行俭过来了,道:“大哥,什么情况?”
秦浩臭着脸道:“新任务,等牛将军那边一开战,咱们就去打石城,由江夏王的胡骑跟咱配合。”
裴行俭一愣:“啥?打新石城?可咱是水军啊大哥,这种事您没推辞一下么?”
秦浩的脸色似乎更臭了,郁闷道:“推辞个屁,这特么是我自己主动请缨的。”
裴行俭脸色彻底不好了,攻城,他们谁都没经验啊!尤其是这不靠谱的大哥,恐怕又要甩锅给自己。
果然,就见秦浩亲热地拍着裴行俭的肩膀道:“妹夫啊,咱青帮水师的这些弟兄,咱大唐未来十几年的太平,可就全在你身上了啊。”
第三百七十五章 馅饼
贞观五年,十月。
李世民统帅的唐胡联军三十余万过江开始攻打长白山,同月,牛进达率领十万唐新联军北上,于汉江岸边全歼高句丽三万守军,兵锋直抵平壤。
因为高句丽的防御体系全都是放在北边西边重点针对唐朝的,因此整个南部除了几万守军之外对牛进达来说就是纸糊的,又没有长白山这样的天然雄关,因此牛进达几乎在以一日百里的速度在向前推进。
不出意外的话,至多一个月,牛进达他们就能兵临平壤城下了。
如今的高句丽,已经将国力透支到了极限了,国内本就凋敝,又征了近三十万的大军,老百姓基本上已经到了活不起的边缘了。
偏偏这个时候,他们国内的民族矛盾又喧嚣尘上了,这人在快活不起的时候脾气都大,在鸭绿江以北的那场民族风暴不可抑制的卷向了他们。
鸭绿江以北,这里毕竟不是汉朝故地,因此汉人的比例就少多了,可高句丽立国毕竟已经几百年了,又是个多民族融合国家,再怎么少那些汉人也有十之一二的比例。
那些无助的百姓,很容易就将怒火发泄到了汉人身上,这又迫使汉人抱团,在大唐探子的挑唆下纷纷遁入山林起义造反。
更令人难受的是,那些早已经分不清是扶余人还是汉人的那些人,要知道东亚人种在长相上本就区别不大,再加上混血的,混居的,只要人家自己不说自己是汉人,鬼特么能分得出来啊!
这些人倒是没有遁入山林,却比那些明着打旗号造反的汉人更可怕,因为他们之中大半都已经被大唐的风言衙门给策反了。
大敌当前,国内十之一二的百姓惦记着投敌是一种什么体验?
总之,高句丽现在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了,连新兵都没法征了。
浿江一带,满打满算也就只能挤出十几万人了,而且还有不少是新兵蛋子,跟牛进达相比就连人数优势也没有。
一望无际大平原,些许人造城墙也不能给他们任何安全感。
至于抽调长白山守军南下,这种事他们想都没想过,李世民可比牛进达猛的太多了。
高健武走出王城,看了眼外面的景色。
日暮西山啊。
他们高句丽现在能做的,只有调集最后的守军在平壤南线布防,拖得一天是一天吧,万一明天就下一场超级大雪把怕冷的唐军都冻死了呢?
高健武如果知道,他找来乞雪的三百个大师里都有一百个大唐的探子,在默念千万别特娘的下雪,不知道心里会是怎么个滋味。
就在十万大军在平壤南线集结的时候,高健武听到大唐的江夏郡王李道宗和德阳侯秦浩从海面而来进攻平壤北线的石城的消息,登时一口血喷了出去,眼一番就晕了。
三面作战!大唐竟然敢三面作战!
…………
当秦浩下船的时候,小心脏跳的跟百米赛跑似的,虽然有李道宗这样的大神级骑兵统帅给他保驾护航,但这特么可是战场啊,两条腿都已经有点软了,要不在他身边的孙二一直在偷偷搀着他,估计十之**他已经出洋相了。
好在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李世民心头都已经将水师当做自己的心头肉了,怎么可能会将硬骨头交给他们来啃,当他们兵临城下时,附近的风言衙门探子汇报,城里已经只剩五千多的老弱病残了,大军就在两天之前,为了挡牛进达已经去平壤南线了。
这出去容易回来难,有李道宗给秦浩保驾护航,高句丽就算是几万人回援也只有跪的份。
更令他感到惊喜的是,他这安营扎寨还没等完事呢,便有本土的汉人游击队来投奔他们,领头的还是他以前带过的风言衙门的兄弟。
这真可谓是雪中送炭啊,秦浩抱着他那个老下属,玩命的拍肩膀,别提多感动了。
之后的三天,陆陆续续共有十几波本地的汉人游击队来投奔他,少的七八百人,多的三两千人,转眼间功夫秦浩手里居然多出来三四万的大军,搞得秦浩自己都有点懵了。
反倒是李道宗,并没有什么惊诧的模样,好似早就料中了一样。
秦浩这时候哪里还能不明白,这些事情李世民他们早就算出来了,起码也有七八分的把握,算计自己倒是没错,却是在用馅饼砸他。
有这几万人,虽然战力不咋地,但对李道宗这样的名将来说怎么可能只会用骑兵,他的水师其实上不上岸都无所谓,石城在李道宗出现的时候就已经是大唐的囊中之物了。
之所以让秦浩上,就是想要把这份天大的功劳砸到他的头上。
秦浩对高句丽这场战起到的作用,越是级别高的大佬就看得越透彻,这战功甚至超过攻破长城的李勣和开辟第二战场的牛进达,甚至就连举足轻重的水军都是人家没花朝廷一文钱从无到有的建造的。
也因此,李世民才会有打完仗封他为国公的想法,就秦浩的这个功劳换一个国公也是绰绰有余的,那些大佬们也都没什么意见。
但是,大佬没意见,可不代表下面的人没意见,在许多下面的人眼里,秦浩这次几乎就是个打酱油的角色,除了运粮运兵运补给之外一场硬仗都没打过,什么时候运输大队长都能封国公了?
为了服众,再加上秦浩主动放弃兵权,李世民心中其实欣慰的同时也是挺愧疚的,就把这个功劳做成了馅饼,直接扔他嘴里了,他哪知道秦浩其实压根就不会打仗啊。
至于吃亏的李道宗,他本人倒是无所谓,毕竟是宗亲,爵位是王爷,只要他还是宗亲里最能打的,他在大唐的地位就稳如泰山,等什么时候打不动了他肯定还是要进唐联储的,趁现在卖秦浩一个人情对他来说是很划算的一件事。
这下,忐忑了好几天的秦浩终于又意气风发了,拿着个简易话筒去石城城下示威劝降,结果还没等靠近呢,这货腿又颤了,这要是人家城上有个弓箭手之类的自己岂不是跪了?那得多冤枉。
于是秦浩把话筒往裴行俭手里一塞,“你去,这仗交给你了,大哥相信你,等着你胜利的好消息。”
第三百七十六章 大胜
没上过战场的人,永远也想象不到它的味道。
是的,就是味道。
守城的用大粪煮了金汤往下浇,恶臭熏天。
攻城的用干柴点了火把往城里扔,焦臭熏天。
彼此厮杀的血流成河,腥臭熏天。
总之一个字,臭!臭的秦浩即使离最前线远远的,依然被臭的上吐下泻,偏偏作为名义上这次攻城的总帅,他还不能跑,甚至在吃饭的时候还得一边忍受一边装出一副吃的很香的样子。
别提多痛苦了。
出营地一溜达,那就更痛苦了。
满地都是血,踩一脚上去黏糊糊的,还时不时的有各种肠子肚子之类的东西,要是不小心踩到的话还会爆出一些半是饭又半是屎的东西。
这种生活太特么折磨了,秦浩对天发誓他以后再也不要打仗了,玩玩阴谋诡计才是他这样的人应该干的事情,这种杀来杀去的日子实在是太不适合他了。
这仗打了这么久,整的秦浩都想家了,来的时候李欣已经怀孕,还特么摔了,也不知孩子到底保住了没有,这么长时间也不给自己来封信。
他也不想想,他这么长时间开着小船可哪乱跑,李欣上哪给他写信去。
裴行俭没指挥过攻城战,事到临头难免有些紧张,难免有些地方会出点小差错,但毕竟是李靖的嫡系传人,原历史的大唐军神,因此很快就适应了攻城战的节奏,在第二天的时候就已经打的有模有样了,终于,在攻城战打到第三天的时候,石城破了。
不破也不行,五千高句丽残兵妄想挡住裴行俭的几万大军,这不是开玩笑呢么,那守将也不是个刚烈的主,居然三天不到就投降了。
至此,高句丽的命运就可以进入倒计时了。
十二日,石城破。
十三日,李道宗率部袭击平壤到长白山一带的粮道,至此,长白山守军再无新粮。
十九日,牛进达所部唐新联军到达南线,与高句丽守军开战。
二十日,李道宗及秦浩歼高句丽积利、辱夷、扶余等平壤北线重镇,与牛进达合兵,一南一北,已成包围平壤之势。
二十二日,长白山守军因断粮,向天可汗请降。
二十三日,高句丽国王高健武闻讯,再次吐血半斗,不治,薨。
仗打到现在,其实基本上已经算是赢了,高句丽的太子高藏继位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城外的唐军投降,只是秦浩他们没答应罢了。
三人中貌似最憨厚的牛进达也不是个棒槌脑袋,这时候接受投降自然便是灭国大功,可眼瞅着李世民还有三五天的功夫就到,脑袋挨驴踢也干不出这蠢事啊。
人家李世民好不容易御驾亲征一回,而且十之还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回了,长城就没他什么事,现如今平壤也不等他来了就破,身为皇帝不需要面子的么?
所以,高句丽投降不但不能接,还得把来使给砍了,就当压根没有这回事,他们该怎么打还得怎么打。
不过他们打得其实也挺慌的,生怕平壤城里的守军没有用一个撑不住把城门给打开,那你说到时候进是不进,因此全都吩咐下面,意思意思得了,千万别打进去,否则谁进去砍谁的头。
下面的小兵都面面相觑,打了一辈子仗,头一次听说这种规矩。
高句丽方面似乎也明白了唐军的意思,等的那叫一个心焦啊,当听说天可汗终于到了的时候,年仅十来岁的高藏差点没激动的蹦起来,这可怜的孩子,稀里糊涂的就接了他爸的班,成了高句丽的末代帝王。
终于可以投降了,平壤城上下不但没有同仇敌忾,反而还都有了一种松口气的感觉,天可汗为表仁德,只要投降了起码不会大肆杀戮,总比打进来屠城要好吧。
李世民笑哈哈地接了代表高句丽王权的大印,杨广用百万大军都没办成的事,他用了不到四十万就给办了,而且这其中还有十多万的胡人,唐人真正出塞的也就二十多万。
这一刻,李世民感觉人生一下子就圆满了。
他刚上任不到六年,大唐就从一个任由东突厥欺负的小弟,变成现在想欺负个人都找不到对手的庞然大物了。
西突厥还在内斗,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