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玫姆较蚍⒄梗酉吕辞毓Ω孟穸嗄昵澳茄畹厍蠛土恕H绻毓辉敢飧冻鲎愎坏拇郏怨拇缶崛们毓朗裁唇写蠊姆吲

王宫里,正在和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平阳君赵豹、国尉赵奢一干重臣商讨国事的赵王也是怀着这样的想法。昨日,也就是五月十四日,赵国接到了魏王报喜的消息,说函谷关已经在魏国的掌控之中。魏王使者的语气虽然恭敬,但神色间掩饰不住得意的心情。

那个时候天色已晚,但赵王还是找来了赵胜、蔺相如。商谈后,赵王第一时间决定把这个消息散播出去。所以,等到了今日,邯郸的大街小巷都知道了赵国胜利在即。秦国失去了最后一道防线,哪里还会有什么底气来应对!

十多天前,赵王敦促韩、魏、楚加大对峣关的攻势,意图就是解决廉颇的困局。韩国和魏国、楚国虽然很是听话,将峣关攻得摇摇欲坠,但总是缺少一鼓作气的魄力。咸阳方面只能说是一日三惊,每次却又有惊无险。起不到迫使白起大军回援的作用。

好在在函谷关方向有意外之喜,魏国在韩国的配合下,夺回了函谷关。这让赵王欣喜若狂,一直犹豫要不要加派大军增援峣关的赵王彻底放下心来。函谷关在手,秦国上下必然惶恐,惶恐之下。秦王必定求和。虽然和早先攻破峣关威慑咸阳的计划不同,但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赵国君臣断定,在现在这种局势下,完全可以体面地结束战争。削弱秦国、打击秦国声威的目的已经达到了,齐国也损失了两万大军,再打下去的话,战争可能就会失控。毕竟,秦国的底蕴摆在那里。赵国不顾后果地撩拨秦国,秦国倾尽全国之兵死战的话。只会是两败俱伤的下场。

现在,赵王只等着秦国派来使者求和。只要赵国同意罢兵,韩、魏、燕、楚、齐五国自然也会跟着罢兵。不过,想要自己罢兵言和,秦国的条件要优渥,不然就等着自己的大军袭扰关中吧!

“各国的损失都统计出来了吗?”。商讨了些国事后,赵王问起了几天前要求统计的各国战损。

丞相、平原君赵胜当即回答道:“王上,臣今日上午接到了河东、南阳探子的来报。各国大体上的损失已经计算出来了。”

“说!”赵王期待地说道。

“不计轻伤的话,燕国方面。共计有一万三千人伤亡;齐国方面,是一万七千人;楚国方面,是两万人。魏国方面,在河东郡伤亡人数超过五万,在峣关则是两万人,加起来有七万。韩国方面。在河东郡和峣关的伤亡总数大概在两万五千人左右。”

“魏国伤亡这么大?”赵王有些惊讶,尤其是在河东,伤亡超过了五万。秦国在河东先后投入的兵力不过是六万,在有韩国帮忙的前提下,魏国的损失还这么大。可谓伤及元气了。不过细想一下,秦国在此也损失了五万多军队,双方的战损比大概是一比一。

“是的,王上,这个数字不会错。正因为损失这么大,河东郡的魏军正在围堵剩下不到一万的秦军。不过,魏国这次拿下了函谷关,再也不必担心秦国以后的袭扰了。”

赵王点了点头,魏国为了一个函谷关就损失了五万大军,怎么说也是为联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看来秦国要是求和的话,不弥补一下魏国怕是过不去了。

赵胜继续说道:“我赵国的损失主要来源于和内史郡、上郡秦军的交战。臣根据信平君和河西郡守的战报,大概推断出我们的伤亡数字应该在四万左右,秦国的损失则大得多,至少在十二万以上。”

蔺相如等人听后迅速在心里计算了起来,燕、齐、楚三国伤亡相差无几,合计五万人;同属三晋的韩国是两万五千,魏国是七万,赵国是四万,合计十三万五千人左右。这样,山东六国的伤亡总数就计算出来了,当在十九万左右。与之相对应的,秦国的损失在十二万以上。

蔺相如是第一次知道七国的伤亡情况,在计算出这个结果后,蔺相如当即说道:“王上,臣以为各国打到这个程度已经到了极限。尤其是燕、齐、楚三国,伤亡过半,之所以没有崩溃,全赖我赵、韩、魏的支持。燕、齐、楚三国君王虽然没有对战事妄加评论,但多半萌生了退意。”

赵奢赞同地点了点头,说道:“上卿所言极是。当初王上之所以拉拢各国伐秦,不过是不给秦国休养生息的机会,顺便为伐齐做准备。如今齐国伤亡近两万人,再打下去的话,齐国难免对我赵国心生怨恨,甚至背赵而亲秦。伐齐大业非朝夕之功,逐步削弱比较适宜。至于秦国,全国可用之兵现在也就不到五十万,再削弱的话,秦国难免不会拼死血战,我赵国的损失过大的话,就无以号令山东五国了。”

赵王心里面也是这么想的,秦国根基深厚,用了百余年的时间扩张到现在的规模,绝对不是一次两次的伐秦就能成功的。对赵国来说,和秦国的争霸自己已经占据了上风!徐徐图之,逐步蚕食秦国方为上道。将秦国逼迫地失去狼,和自己来一场战略大决战。对赵国来说太冒险。赵国一旦被削弱了,难免韩国、魏国,甚至齐国生出争霸之心。

这个时候,平阳君赵豹却是摇了摇头,不服气的说道:“国尉大人太小心了。我赵国拥兵四五十万,士气正是高昂!秦国屡战屡败。更是丢掉了函谷关!不趁着这个大好良机进军关中,难道要给秦国再次休养生息的机会吗?诸位别忘了,当初匡章领兵破函谷,秦国不过割让了三个城邑就换来了和平。结果呢?秦国两年之后就在伊阙大战中歼灭韩、魏二十四万联军!山东各国惶恐,再也不敢提攻秦之事!”

“这不一样!当时秦国国力雄厚,偶有小败于国力无大损!现在的秦国却是国力大减,即使给秦国两三年的时间,也不足以恢复元气。你所说的伊阙之战的悲剧不会发生!而且,函谷关可是在魏国手中。秦国哪里有机会东出呢!”平原君赵胜说道。自己的这个弟弟还是年轻。有些心急了。

“既然你都说了秦国国力大减,为什么不一鼓作气拿下咸阳呢!趁着信平君的大军在洛水河畔,只要王上再派出十万大军,由函谷关入关中,臣保准秦国一定大乱!更何况,魏国的损失如此之大,韩国又靠着秦国,两国对关中一定早就垂涎三尺!只要我大赵大军一出。两国一定也会跟着出兵,力求分得一羹!”平阳君赵豹为自己的主意辩解道。

如果函谷关一开始就在魏国手中的话。这未尝不是一个好主意。但现在齐国和燕国、楚国损伤惨重,尤其是燕国和齐国根本没有做好灭秦的准备,真若是韩、赵、魏三晋合力灭秦的话,分不到一块羹的燕国和齐国一定会搞一些小动作。原本好好的六国联盟会彻底分裂。更何况,秦国哪里是那么好灭的。韩、赵、魏甚至会因此损伤惨重,短时间内沦落到二流强国的行列!

蔺相如想了想。委婉地说道:“平阳君可曾想过,大军未动,粮草先行。若是要攻入咸阳灭掉秦国,至少需要四十万以上的大军方有把握。这四十万大军每日所需的粮草就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任何粮草准备的情况下,怎么发兵?怎么灭秦?”

平阳君赵豹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笑道:“我们可以就地补给,秦国每个城邑的粮草总该是有的吧!先让韩国提供足以维持大军到咸阳的粮草!后续的粮草足以自给自足。”

“秦国若是来一场坚壁清野,我们的粮草怎么获取?长两百多里的函谷道路难行,粮草补给实在困难!灭秦一事,绝不是这么简单!”国尉赵奢叹道。

平阳君赵豹听后愣住了,这才意识到自己有些考虑不周全了,但要向群臣承认自己错了,又有些赧颜。当即尴尬地不知道说什么。

赵王对于自己的这个幼弟还是极其疼爱的,当即为其开脱道:“平阳君的想法还是不错的,只是秦人性格坚韧,绝不会轻易投降!这次我们联合韩、魏两国,即使灭秦也会损失惨重!燕国和齐国也会对我们心生忌惮。要知道,北方的匈奴可是虎视眈眈,我们现在强大,他们不敢撩拨我们的虎须!但一旦我们弱小了,他们肯定会来攻打我们!为了减少损失,依照寡人的看法,当联合魏国在函谷关方向集结大军,做出一副攻秦的架势。这样,秦国不但对信平君的大军不敢妄动,还会战战兢兢生活在我大赵的压力之下,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求和!诸位爱卿以为呢?”

“王上圣明!”平原君赵胜、上卿蔺相如、平阳君赵豹齐声恭维道。

国尉赵奢没有出声恭维,反而对君臣上下的乐观报以深深的忧虑,说道:“王上的计策是很好的!但我们赵国也当提高警惕,毕竟,秦国丢了函谷关一定恼羞成怒!说不好会背水一战!”

看到赵王眉头一皱,赵奢随即意识到自己这些不应景的话惹恼了赵王。但赵奢只是实话实说,赵国现在显得太过乐观了,哪怕一向睿智的蔺相如也相信赵国的又一场大胜已经不远了。

这一次联合五国伐秦是蔺相如的主张,蔺相如身上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尤其是廉颇大军进军不顺,被困在洛水河畔的时候。似乎除了增兵解围没有别的办法。好在,蔺相如建议赵王又是拉拢又是威胁地要求韩、魏、楚加大对峣关的攻势。魏国和韩国一系列奇谋拿下了函谷关后,战局又回到了赵国熟悉的节奏。

二十多年前,匡章都可以在拿下函谷关后吓得秦国割地求。这一次,在拿下函谷关的基础上,六国联军还在猛攻峣关,还有九万大军在关内的土地上示威。秦国没道理不投降示弱。

但赵奢就是觉得秦国不会那么快屈服!毕竟,前些年秦国的损失太惨重了。秦王如果继续示弱的话,威信何在!秦国这辆战车之所以所向披靡,靠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大胜积累下的财富,靠着军功的刺激!若是秦国再败上一回,势力将退回到关中!而且绝难有出头之路。失去了武关和函谷关,秦国的主动权就丢了!

想到这里,不理会赵王不满的情绪,耿直的赵奢继续说道:“王上!秦国若是割地求饶的话。仅仅剩下一个上郡和小半个雁门郡!失去了这两个地方,秦国还有什么?秦国只能龟缩在八百里秦川!秦王会失去民心,宗贵会不再支持秦王!秦王会同意吗?臣建议,前线的信平君当提高警惕!魏国方面也当小心秦国的反扑!秦国一日没有投降,我们一日不能放轻松!”

眼看着赵奢提起了赵国的伤疤——雁门郡,惹得赵王就要发作后,蔺相如赶忙出来解围道:“王上!国尉也是为王上考虑!秦国肯定是要投降的,但在投降前说不定会挣扎一下。我们赵国若是不小心着了秦国的道。难免会给这次大胜填上些污点。有王上的大军帮助魏军,函谷关不会有什么危险!但信平君那里大军只有九万。白起手下还有十五六万,小心些总没有错!”

赵王沉吟了片刻,压下心中的不悦,说道:“好!那寡人就派五万大军前去河西郡策应信平君,国尉大人就劳烦走一趟河西吧!至于函谷关方向,寡人会提醒魏国的。”

“王上圣明!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王上所托!”赵奢恭敬地行了一个大礼,说道。

蔺相如没想到,赵王如此不计较赵奢的不敬,反而重用他!看来王上的胸怀越来越宽广了!蔺相如哪里知道,此时的赵王心里在说:“就让你出去转一圈。等你知道你是杞人忧天后,寡人再好好笑话一下你!”

赵王故作大度地摆了摆手,继续说道:“秦国若是求和,诸位爱卿以为各国的利益如何分配呢?”

虽然感觉这话说得有些早,毕竟秦国还没求和呢!但蔺相如等人还是意识到,战争以及接近了尾声,如何团结好各国,防止这个松散的联盟散掉,将是赵国的重中之重。

赵国不可能独吞了所有的利益,相反,要拿出不少的利益来笼络燕国以稳固后方,笼络齐国以稳住齐国方便下次削弱,笼络魏国、韩国防止被秦国诱惑过去,笼络楚国以制衡齐、韩、魏三国。

“王上!臣以为,最好的莫过于拿下被秦军占领的雁门和上郡。不过,这两地秦国集结了八万大军!我们赵国必须对秦国施加足够的压力!拿下了这两地,我赵国、魏国、韩国、楚国将封死秦国东出的路线!秦国再无可能阻止我大赵称霸于山东!为了维系联盟,维系现在的局面,我们赵国需要付出些代价。像齐国、燕国、韩国、魏国,我们可以割让几座城邑来换取他们放弃上郡,毕竟他们和上郡不接壤,想来不会反对。至于楚国,只能是借助和楚国接壤的韩、魏、齐三国的其中一个,来一次三国换地!”

对蔺相如的提议,赵王虽然心里面肉痛,但为了能够笼络住他们,换取他们对赵国霸主地位的认同,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好方法。就像街头的老大,不让小弟尝到些甜处,小弟们怎么会卖命呢!

平原君说道:“只要秦国示弱,雁门的那五座城邑肯定没有问题。臣担心的是上郡!上郡也和匈奴接壤,若是我们全取上郡的话,将不得不面对北方的压力!依照臣的想法,不如让秦国割让半个上郡即可!这样,上郡的北部有秦国替我们防守,我们第一个好处是不用屯驻大军防备匈奴。第二个好处是秦国在这里的军队被我们从南面和东面包围,若是秦国做一些小动作的话,我们完全可以以此来威胁!”

“好主意!”赵王笑道。表面上看来赵国是吃了些亏!但实际上,这样会让秦国很是难受!既然分兵防备匈奴,又要活在赵国的威胁之下。

赵豹这次没有出声言语,在他看来,匈奴现在不成气候,地盘大才是更直接的好处。不过,这样的话想想就罢了。说出去的话指不定又惹得王兄不高兴。国尉赵奢也没有言语,赵王糊涂就罢了,蔺相如怎么也跟着胡闹呢!好在,自己马上就要领军支援廉颇了。但愿不要出什么差错才好!(未完待续……)

第十七章兵临城下

汉中郡,成固。

县令杨义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韩军心里有些发怵。俗话说兵一满万;无边无沿。城下的韩军可是号称十万大军,这么多的兵马在秦军眼皮子底下有条不紊地准备攻城,秦军的压力可想而知!杨义甚至怀疑,成固到底能挡下韩军的几次冲锋!等待开战的煎熬折磨着每个秦军,他们的脸色前所未有的凝重。虽然依托着坚城,但规模庞大的韩军足以用数量来抹平秦军所有的优势!

“怎么可能?!韩军怎么可能越过千里的距离,抵达汉中的腹地成固?!莫非他们长了翅膀不成?!”这是听得韩军围城消息后的秦人的第一反应!

熟悉汉中的人都知道,成固的北面和南面皆是茫茫的崇山峻岭,西面的南郑又一直平安无事。唯一可以解释通韩军突然出现、兵围成固的理由,就是成固以东的汉中郡已经失守了!这个消息虽然惊人,但却是最符合逻辑推断的!

县尉王方望了望城下井然有序地韩军士卒,深深吸了一口气,说道:“杨县令,这个紧急军情派人通知南郑方面了吗?”。

杨义收回了心中的恐慌,点了点头,回道:“已经派人前去南郑了!不出意外的话,明日援军就会抵达。”

王方心中的压力稍缓,如果郡尉任宇率军及时抵达的话,自己应该没多少压力!毕竟自己心头上也有五千大军,坚守个三五天没什么大问题。看着两股有些发抖的杨义,王方体贴说道:“大战在即,杨县令不妨坐镇后衙,居中协调!城头上的战事,就由下官来负责好了!”

杨义毕竟是一个文人。他之所以冒险来城头,不过是为了激励士气,安稳军心而已!不然的话,秦王以后追究下来,说自己怯战畏战,那自己就倒霉了!在杨义看来。政事上,自己做主;战事上,还是交给任宇好了。大家各司其责,但真若是守不住了,自己一介文人,也只能提剑为秦王效死了。

正因为有这样的想法,杨义点了点头,回道:“如此,本官就静候县尉佳音了!”

王方拱了拱手。没有言语。杨义脸色却是变幻了一下,用极小的声音说道:“县尉以为,旬阳、西城、白河这几个城邑会不会……?”

王方抬头盯了盯县令杨义,不无担心地说道:“多半是凶多吉少了!不过,我已经通知手下的士卒严守秘密,对外宣称城外的韩军的土匪假扮的,而且里面许多是被裹挟的百姓!”

杨义点了点头,心里面默默一叹。有南郑的大军支援,韩军再厉害也会止步于此吧!除非他们愿意付出数倍于己的伤亡。不然,成固可不是那么好拿的!但韩国会这么容易满足吗?换做是自己领军,汉中最富庶、人口最稠密的五个城邑近在咫尺,不拼命努力一下的话,怎么都是难以罢休的。真是一个头疼的事情啊!好在自己是一名文官,这样的军国大事还是交给郡尉、县尉来烦恼吧!

两个时辰后。在修筑了十座比城头还要高的瞭望台后,韩军开始攻城了。依然是弓箭手掩护,步卒冲锋!跟其他几次攻城不同的是,韩军投石车开始在战场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夹杂着攻城弩的暴力“表演”。原本平静的成固变成了人间的地狱!

秦军没想到的是。仅仅是第一个波次的进攻,韩军就投入了五千的兵力,堪堪和秦军守城士兵相持平!县尉王方也由此看到,韩军坚定的决心。没有任何试探,双方一开始的战事就是没有预热的鏖战。

仿佛杀父仇人一般,韩军一个接一个地悍不畏死地登上城头,将眼前看到的所有秦军撕烂。秦军当然不会示弱,他们结成方阵、配合默契地击杀冲到近前的每一名韩军!鲜血染红了双方手中的兵器,染透了他们的衣甲,但没有一方为其所动。

秦军的弓箭手们渐渐发现,他们对于远处源源不断的韩军失去了压制。处在更高地方的韩军弓箭手们游刃有余地射杀着自己的袍泽。只要自己敢露出头来,他们就会点名似地来一个精准射击。假若自己不探出身子还击,那他们会更加轻松地狙杀那些特征明显的秦军伍长、什长、百人将、五百主,以此来制造秦军的混乱!

少了秦军弓箭手的压制,韩军的冲锋更加肆无忌惮。秦军只能放一些韩军上来,让双方的缠斗异常混乱,以此来杜绝韩军弓箭手的偷袭。

“放火!”县尉王方狠声说道。

那些瞭望台上的韩军明显是神箭手,不然不可能这么精准地射杀自己的手下。韩军的心思昭然若揭,不过是想偷袭自己,制造混乱!那我就让人放火,等火势起来的时候,你们留在城头上的士卒别想回去一个!

王方一声令下之后,秦军士卒将金汁和燃烧起来的麻布、火把如雨水般向城下掷去。惨叫声不断传来,高达数百度的金汁足以让一个意志坚硬如铁的老兵精神崩溃。如果幸运的话,中招的韩军会直接摔死。不幸的话,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肌肤被一寸寸融化而死。

浓烟恰如其时地飘起来,遮蔽了城头,一股胡焦地味道充斥在空气里的每个角落,无论是秦军也好韩军也罢,他们只觉得眼睛开始变得通红开始冒泪。浓烟里,早已分不清敌我,大家只知道,身边的一定是袍泽,对面的肯定是敌人。借着在阳光里时而显现的模糊身影,两军士兵继续厮杀着。那些韩军没有占据的地方,秦军则是把韩军的云梯推倒在地。

瞭望台上的韩军心里虽然不忿,但也只能一边忍受着呛人的浓烟和胡焦的味道,一边等待着浓烟的散去。这这种能见不不到两步的环境下,再如何善射的神箭手也只能拜服在环境之下。

对于对方这么快就破解了自己的方法,李牧没有任何的不悦。按照计划,自己的目标是将成固打得摇摇欲坠。以此来吸引南郑的秦军增援。但若是打得过了,轻而易举地拿下成固,南郑怕是会龟缩不出了。成固守军能如此聪明,倒是给自己平添了许多乐趣。只是可惜,像金汁这样的“大杀器”可不是那么好制作的。秦军的烟雾弹绝对维持不了多长的时间。

“将军!要不要派兵前去接应,把前面的兄弟们接回来!”一名校尉对于完全不知道浓烟里面是什么情况的战局很是担心。出言建议道。

李牧摆了摆手,笑道:“不用!这烟雾维持不了多久!开战还没有小半个时辰,此时退兵的话太伤士气,还会导致秦军士气高昂!”

说话的校尉不再言语,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浓烟里到达是谁占据上风还不清楚,但秦军现在只能是随性地放着箭妄图阻挡韩军冲锋,这对韩军来说倒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只是,时不时会掉落的金汁提醒韩军,头顶上的那片城头绝不是那么容易占领的。两千多还没来得及登上城头的韩军。再次硬着头皮借助云梯登上城头,很快就在浓烟中消失不见。谁也不知道他们是生是死,唯有阵阵的杀喊声提醒着所有人,战争还没有结束。

就在秦军的注意力集中在东城门的时候,南城门却是突然冒出了韩军的另一支分部。令城头上的八百秦军毫无准备的,韩军扛着云梯径直冲到了城下,开始攻城。这支韩军的人数足足在五千以上,给秦军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猝不及防的秦军牺牲了两百余人才堪堪抵住了韩军的攻势。但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韩军,还有他们身后隐隐飘动的旗帜。负责守卫南门的二五百主一时之间有些慌了。

他倒不是怕死,而是担心韩军的主力是不是埋伏在山林里,韩军的主攻方向其实是南门。要知道,现在成固的五千大军足足有三千集中在东门,毕竟东门附近的地势平整,最适合大军攻城。但若是韩国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佯攻东门,甚至凭借庞大的兵力,不分重点、全力攻打四门的话,秦国又能支撑得了多久呢!

传令兵很快将这个惊人的消息传递给了县尉王方,王方听后也是一筹莫展。说到底。还在军力相差太大了。如果自己手头上有两三万兵力的话,何惧十万韩军!毕竟,自己守城就占据了极大的优势!但现在,韩国若是真的四面围攻,自己除了平均分兵相抗衡,没有什么好办法。无论如何,在任郡尉来临之前,自己一定要力保成固不失!

“跟杨县令说一声,为了成固的安宁,是到了召集城中青壮协助守城的时候了!”王方做出了这个痛苦的决定。

副手一愣神,还是沉着地说道:“喏!”

虽然按照秦律,在战时,地方长官拥有调度百姓使用的权力。但没有到最后一步,谁也不愿意牺牲平民的性命。这是个忙时为农,战时为兵的时代,几乎所有的适龄农人都接受过战争的洗礼。但在城邑里,有那么一批人从没有杀过人甚至没有见过血的,那就是天生残疾的或者地方豪族、仆役、商人、小贩、工匠。现在,王县尉就想让这些平日里远离战争的人登上城头,副手的心里当然很是讶异!

“算了!我还是亲自去说吧!你代我守好城池!”王方想了想,说道。

“喏!”副手松了口气,恭敬地回道。

很快,县令杨义见到了急匆匆赶来的县尉王方。

“征调百姓?”杨义听了王方的话,很是惊诧地站了起来。难道王方不知道吗?这样会得罪多少人!难道王方连一天都守不住?他手上可是有五千大军啊!

王方面色不该地点了点头,说道:“杨县令,南门出现了不少于五千的韩军!这意味着什么,杨县令应该清楚!这攻城还不过一个时辰而已!我们至少还需要十几个时辰!这段时间足够韩军玩出足够的花招!我就是想问问,假如韩军四面围攻的话,不用十万大军,五万足矣,我们可以坚持多久!等城破了,那些人的抱怨还有用吗?”。

杨义叹了口气。说道:“韩军应该不会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吧!毕竟,如果为了消灭我们五千大军,他们要付出两万多的代价,有些得不偿失啊!”

王方斩钉截铁地说道:“没有如果,县令!这些日子来,我们可曾听说过西城、旬阳、白河这几个县城的消息?没有!韩军出现在我们眼前。证明他们干净利落地拿下了这几座城邑!快到连让他们给我们通风报信的机会都没有!韩国打着什么主意还不清楚吗?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拿下沿途的城邑,直到拿下南郑!只要我们来不及反应,韩国就有着很大的机会一举成功!”

“我再想想!”杨义犹豫地说道。

“不能再犹豫了!县令!韩军随时可能会大举压上!我手下的五千大军挡得了一时,但却挡不了一天的时间!我先去守城了!县令若是怕担责任的话,一切后果由我来承担好了!”

说完,王方不等杨义的回复就径直走了出去。杨义几次张口欲言,又生生止住了,脸上的神色时而坚决时而犹豫时而痛苦时而释然。挣扎了两盏茶的功夫,杨义还是走了出去。

两个时辰后。韩军的攻势越来越急,偌大的成固城仿佛成了风雨飘摇里的一只小船,随时有被海浪倾覆的危险。但每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成固城总能幸免下来。这样的刺激绝不是寻常人可以承受的,谁也不知道下一次“风暴”来临时,是生是死。

在成固城最危险的时候,一支两千多衣着杂乱的队伍冲到了城头上。从东门到南门,从南门到北门。哪里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影子。韩军这一边。也似乎累了,渐渐放缓了攻势。但秦军却不敢放松,谁也不确定,韩军是不是又要来一次欲擒故纵,想要麻痹秦军后再猛攻。

汉中郡,南郑。

自从司马错伐蜀后。南郑总算是归到了秦国的名下。秦国将南郑作为郡治,其繁华程度可见一斑。发生在峣关、函谷关和洛水河畔的战事丝毫没有影响到这座身处汉中盆地的城邑。

所有的南郑人都知道,从整个秦国的版图来看,南郑是最安全的地方。它的南面是道路难行的巴蜀故地,西面是扼守边疆的陇西郡。北面是富饶的内史郡,东面则是绵延千里的汉水。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气候也是风调雨顺。南郑人习惯了守着手里的几十亩田地,点评天下大事。

但今天,几名骑士的到来打破了南郑的平静。善于观察的人会发现,骑士背上插着的黑色小旗代表着他们传递的是最为紧急的军情,一人三骑说明他们赶了不远的路途,不然不至于为了加快速度带这么多马匹,从他们进城的方向可以推断出应该是东方来。一个很简单的结论就出来了,南郑的东方出了极其重大的事情!

很快,这个消息就在坊间开始流传!好奇的民众开始分析会是什么样的大事才值得摆出这样的阵仗!上一次南郑人看到黑色的小旗,还是在公元前368年蜀国入侵南郑的时候。因为南郑的地理位置关系,南郑人几乎看不到传递紧急军情的使者,更何况是最高紧急军情的!

有人说肯定是南阳的韩军打过来了,毕竟南郑在东面似乎只有韩国一个值得尊重的对手。有人说肯定是楚国打过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