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住持。』,这个时候,有人敲门了。『慧空阿,请进。』,门推开,进来得是一位老僧,就是前天李忱和二娘子来得时候,见到得那位。

  『慧空阿,坐,这位李十三郎。我打算请十三郎接任帐房一职。』『阿弥陀佛,李檀越,贫道慧空,以後敝寺帐房一职,还请檀越尽心。』『岂敢,某一定用心办好。』,人家客气,李忱也连忙回礼,只是唐朝和尚怎麽不说老衲,贫僧,都一口一声得贫道呢?

  『十三郎,这位是慧空禅师,我师兄,原本担任本寺帐房一职,可是师兄如今年纪大了,老眼昏花,总感觉腰酸背痛,实在无力担任帐房。以後帐房之事,就交给你了。』

  『慧空阿,你就带十三郎去帐房吧,如今秋收又快到了,不赶快交接一下帐目,到时候秋收不好统计。』这是送客了,於是慧空禅师便带着李忱出门去了。

  去帐房得路上m,李忱心情很好,本来打算揣着两个馒头,要另谋出路得。可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现在不用走了,李忱可是轻松许多。

  『不知大师今年多大岁数了?』李忱没话找话,『贫道今年,六十有五了。说来惭愧,贫道还不如当今住持,可是却已经腿脚无力,老眼昏花了。』

  『大师不是师兄?』『呵呵,贫道只是入门比住持早些。我与住持皆是眈源禅师弟子,耽源禅师师承大证禅师。』

  『当年大证禅师圆寂前,即便对耽源禅师说倒,其殁三十年後,南方当有沙弥前来,当大兴我教。便是住持了。』这麽厉害,李忱大惊,这麽强阿,三十年後,刚好猜到吗?

  从住持住处到帐房倒也不远,说没多久两人就到了,李忱也没有去想,这到底是刚好瞎蒙,还是真的这麽厉害。不过他倒是想到,如果这样算,目前住持慧寂大师,算是禅宗八代弟子了。

  对於佛教,李忱了解不多,但是也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後的一些演变,好像是从小乘佛教,演变成大乘,然後又出现了禅宗。最後兴盛得就是禅宗得样子。

  禅宗好像始於六祖惠能,那算是一次佛教得分裂,佛教分成南北两宗,北宗神秀,南宗惠能。而南宗就是禅宗。什麽叫禅宗,李忱也不太了解,好像讲究顿悟。然後到了後代,禅宗好像变成心理医生一类得人物,很多知识份子,过得不如意,或是失意於仕途,就会顿入空门,寻求解脱啥得。

  不过这些已经都不关他的事了,他现在得工作,就是理顺这满坑满谷得帐簿。

  帐房门一打开,李忱头都有点大,里面满坑满谷的帐簿,虽然他对唐代帐有心里准备了可是实际上看到,还是有点头大,这也太多了吧。

  好像是知道了李忱得意思,慧空笑道,『那些你要世有空的话,可以慢慢在整理没关系。』

  『今年最主要就是这本了。』他拿起一本帐本,递给李忱,『这本就是今年得帐本,马上要秋收入库了,本寺有很多庙产,朝廷赐与得,信徒捐献得,这些都要理清。』

  李忱接过帐本,大大松了一口气,只理清今年得,那工作就轻松不少。他迫不期待得打开帐本。他迫切想知道一件事。

  『会昌一年。今年是会昌年吗?』『是阿,去年圣上驾崩,新皇登基,年号会昌。今年是会昌一年。』慧空回答道。

  李忱总算知道今年是那一年了,可是这个会昌年号,他还真没听过。他重生以後,匆忙来去,一直搞不清楚今年到底是那一年,二娘子和船家,都只知道去年龙御归天,至於新年号,就不知道了,如今,他总算是弄清楚了。

  弄清楚规弄清楚,顶多就是知道,今年到底是哪一年。对他没有什麽太大帮助。不要说装什麽预言帝,他连这个会昌年号都没听过。他一直觉得,这些皇帝很烦,不能从开国到被灭亡,都用同一个年号吗?

  人家西元多方便阿,几年几年,一路顺下去。中国得年号就麻烦多了,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是基本得。

  基本得意思就是会有变,很多皇帝今天高兴就换年号,那个朝代得皇帝他不记得了,反正好像在位没多久,年号换了好几个,好像换了年号,就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似的。真有那麽好就好了。

  不过,李忱现在忙碌得跟账本奋战,也没空去想那些年号相关的事情。唐人的帐本,果然就是跟流水帐似的。一笔一笔得记,支出收入都混混在一块。

  好像唐朝也不是没有比教好的记帐方式,可是大多人都不会,应用范围也不广得样子。应用流水帐记载,这样是最简单得。只要把一笔一笔支出收入都记上就好。若非如此,李忱也不敢答应下来。只是,记载简略,就代表看得吃力了。

  『晕死我了,这样子不行阿。』,李忱摊在椅子上,帐房里面,都是帐本,几个架子上,林林总总几十个帐本,流水式得记载方式就出现了流水式得帐本,不够多怎麽成为流水?

  看到桌子前面,那厚厚一大叠得帐本,李忱摇头,『不行,得想个办法,不然这工作干不了几年,很快我也该老眼昏花,准备退休了。』

  说做就做,李忱也不看帐本了,开始思考,自己应该要怎麽做。

  

第十三章 鬼子。。错了。。。比丘下乡

  『哞~』,一头黄牛,长长的叫了一声。大凡走在路上得黄牛,都是人养得,野生得黄牛,好像不多见。

  这头黄牛,背後拉着一辆车,李忱躺在牛车上,撬着二郎脚,惬意得望着天。

  『了凡阿,你有没有听过黄牛和水牛得故事?』,李忱问道。『没听过呢,这有什麽故事?』

  『我先问你,你看过水牛吗?』『见过阿,当然见过。也有很多人养水牛。』『见过就好,从前从前,水牛是黄色得,而黄牛呢,其实是黑色得。』『明明就…,』了凡抗议,李忱反驳,『都说了是很久以前了,你要不要听故事阿,要就别打断我。』

  『刚说到哪了,很久很久以前阿,水牛是黄色得,而黄牛呢,则是叫黑牛。有一天,黄牛和水牛下水游泳,把皮给脱下来。结果刚下水没多久,就听到,吼~~』李忱装腔作势,『听到一声虎啸,这可不得了,怎麽办?』

  『当然要快跑阿。』了凡答到,『对了,快跑阿。可是呢…忙中有错,黄牛先上岸,拿起一件皮,就跑,边跑边穿。水牛慢上岸,赶紧拿起衣服一批,坏了…』

  『怎麽了,难道老虎来了吗?』了凡紧张问,『当然不是,是的话不就被吃掉了,是衣服错了,黄牛拿走了水牛得衣服,水牛只能披着黄牛剩下得衣服。可是呢,水牛个大,黄牛拿了他的衣服一披,衣服又~宽又~大,所以你才看到,黄牛一层皮好像太宽松了。』

  『听十三郎这麽一说,好像是这麽回事。那穿了黄牛衣服得水牛怎麽办?还有水牛脖子周围那一圈是怎麽回事。』,了凡是个好听众,很有反应,李忱说得很满足。

  『水牛各大,黄牛个小,水牛穿了黄牛得黑衣服,结果变得一身黑不说,又小又紧,心里一急衣服扯破了,这下坏了。老虎要来了。』『那先别管衣服了,快跑吧,老虎要来了。』了凡急道。

  『你慌什麽,又不是你遇上老虎。了凡,要是你遇上老虎,该怎麽办?』『好端端得,你故事不说,又说起这个。十三郎,你就爱吊胃口,说故事老说一半得。』『知道就好,你遇上老虎怎麽办?舍身饲虎吗?』

  『那怎麽可以,我要用佛经打动老虎。』了凡无奈,只能接着李忱得话头,『佛陀不是说,不要舍身饲虎吗?怎麽你不听佛祖的话。』『哪怎麽可以,要是我舍身饲虎,那虎吃了我,不就堕入地狱吗?杀死沙弥,罪业可是很沈重的。』

  杀死沙弥,会堕入地狱。那天在十王殿,了凡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杀死沙弥得罪业很重。当然了,佛说十王经,都是佛家掰出来得,当然得特别强调这一点。

  对於中国人,十殿阎王,十八层地狱得观念如何形成,李忱一点印象都没有。那天看了十王店,听李忱说起,大概了解一点。

  十殿阎王加上地藏王菩萨,是佛家的说法。最初只有阎罗王,後来才演变成这十殿阎王,十殿阎王,一人掌管一个地狱,非常刚好。

  这十殿阎王中,根据了凡介绍只有阎罗王是外来的,从印度传来时候就有得,其他的九殿阎王,都是後来慢慢增加得。李忱猜想,十殿阎王是佛家,那麽十八层地狱,难道是道家得说法。

  佛道儒是中国三家主要思想。儒家最早,但是不够纯净,在汉武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时,儒家就以不是孔子那时候得儒家了。董仲舒,在里面加进了太多奇怪的,儒家原先没有得观点。

  至於道家,好像跟儒家同期,甚至比儒家还早,奉老子为祖。可是,实际上这是牵强附会,与战国时期得道家说法不进相同。正确来说,道家应该叫道门,跟老子所传得道家思想并不相同。当然了,这是李忱一知半解得看法。

  至於佛门,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流传到唐朝至今,演变前面就说过了,从度己得小乘佛教,到渡世的大乘佛教,这其中也是吸收了很多中国本土得东西。

  比方说,把很多道家得人物,吸收进了佛家。像封神榜里面,崑仑12仙里面,很多後来都变成佛家得神佛。这好像反应了,佛家如何攀附道家,吸取道家精随,最终超越道家。

  佛教吸收道门,大概也有吸收儒家思想吧。只少中土佛门,不像印度佛门那般,什麽王子舍身饲虎,简直莫名其妙。

  就像了凡说得,如果他舍身饲虎,岂不是害老虎犯下杀害僧人得罪过,使得老虎堕入地狱。就算你说,王子那时候,还不是僧人。那吃人得老虎,万一吃人吃习惯了,以後他吃的人岂不是算在你身上。。

  届时,老虎杀好,还是不杀好?杀了,杀生。结果你成佛了,人家杀生了。不杀?到时候老虎越吃越多人,死掉的人活该倒楣给老虎吃?也就是印度的婆罗门,才会有这样得奇怪得观念,只求度己。

  『杀生很沈重,所以啦,观音经过点化了那只老虎,救了水牛,又给水牛一条围脖,让水牛可以遮着破衣服。』李忱继续说故事,也不去猜,到底後来佛儒道三门如何混成了一家,什麽红花白藕青莲叶…,三教本是一家,也就只有中国是这样。

  『事情还没完,本来水牛得叫声不世这样的,可是这件事情发生以後,水牛总是喊,(换阿,换阿)。黄牛穿水牛得衣服,穿得舒服,自然不愿意了,每次都喊。』

  了凡听得哈哈大笑,不仅他笑,其他几个僧人也笑了出来,『阿黄,你好坏阿。拿了人家牛皮不还人家,你有没有拿人家牛皮?』了凡笑着,拍了拍前面拉车得黄牛头,那头黄牛,『呣~~』,又是一阵大笑。

  不得不再提醒一句,现在中国流行得普通话和古代唐宋的官方语言,是有差距得,会有这样的变化,主要还是百年蒙元得影响。所以,黄牛得叫声,在现代听起来不像没有,唐宋时期,认真来说还是很接近。

  『快到了吧。』,李忱说了半天,爬起来到牛背上,望向远方,『真的阿,快到了,以前都要走半天。』了凡也爬起来看像远方。『还是半天阿,只是今天有李帐房说传奇,所以时间走得好像很快。』一个僧人差话。

  『看到了,看到了,善信已经把谷子用麻袋装好了。』,了凡还不能下山巡游,在寺里面每天就是打坐念经,不然就是自修,年纪大概十多岁,正式活泼年纪得他,最期待就是能跟寺里得僧人一起出门。

  牛车进了一个村庄,顺着土路驶进了村里得晒谷场。晒谷场上,还有正在曝晒得谷物。

  今天,李忱跟着一干大小僧人,是来收帐得。秋收到了,长寿寺有万顷田产,这些是长寿寺产业,不用上税。可是这些田地,是租佃给农民,租佃自然要租金。今天长寿寺是来收田租得。

  下了牛车,并没有急忙装车,而是要先清点,秤重。牛也累了,有农家得小孩,把牛车卸下,带牛去吃草,让牛休息。

  『都种了些什麽阿?』李忱好奇的去看那些正在曝晒得谷物,其实他本来可以不用来的,等到这些东西运回寺里面,要入库,他在清点就好。李忱纯粹就是好奇,加上这些天,他也累了,趁机出来散心。

  『稻米阿。』,李忱撮了一把手中的谷粒,这些是晒谷场正在晒乾,还没来得及收起来得作物,李忱抓起一把,仔细看了下。原来是稻米。

  李忱本来想看一些别样的东西,他听他父亲说过,以前他们老家,习惯吃得是小米,好像就是以前人说得粟米。

  看了一下,李忱也失去了兴趣。转头先开始清点数量。那些作为田租得稻米,已经被农民们装好,用稻草梗作成得米桶,既方便又环保。这些农民杯杯们,很有环保意识。

  李忱开始清点这些东西,掏出一只笔出来。找了个平坦得地方,摊开账本,开始纪录起来。小沙弥了凡,本来正来想要去跟农家孩子玩,看李忱正在振笔疾书,好奇得走过来看。

  『十三郎,你手上拿的是什麽阿。』『这个喔,碳笔,我找那种小木炭,用纸卷起来。』『这样写起来不会不方便吗?』『是不方便阿,炭笔很容易碎裂,可是这样用起来比较快。』

  了凡似懂非懂得看着李忱在帐簿上纪录,非常奇怪。只看到李忱虽然写得慢,可是几下就纪录好了,帐本上面尽是些他看不懂得奇怪符号。虽然他没有当过帐房,可是他也知道,李忱写得那些东西,不是一般帐房会用得。

  了凡也是再庙里受到教育,读过书,识过字的。个、十、百、千、万,。他绝对认的出来,可是李忱写得不是那些。而这些个鬼画符般的符号,纪录在纸上,有什麽用吗?

  他本来想继续问的,可是看到李忱那麽认真在抄写,只好扭头,去帮他的师兄们得忙了。

  

第十四章 比丘的社会功用

  『这是1。然後2。3。4。。。最後这0,这不是鬼画符,叫什麽名字喔…你叫他胡数好了,这是那些胡人传来得,也有人叫这个阿拉伯数字。』,夕阳下,李忱对了凡讲解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没有什麽十百千万区别。也不是,我是说,不像我们习惯用得数字,也是满十进位。只是阿拉伯数字是直接进位,像这样1和0就是十了。321,这样写就是三百二十一了。』李忱也不知道,唐朝这时後有没有阿拉伯数字传入,只能先称呼胡数,後来想想不习惯,还是改成原来名字。其实,改不改名,好像没什麽意义。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不是,其实是印度人发明得。只不过阿拉伯人把他传播到中国。阿拉伯人是个很会做生意得民族,地理位置方便他们沟通有无。

  『这样会不会,不方便使用,三百二十一,一眼就知道这是多少。321,要是数字多了,还要去算。』『所以,这种数字习惯写法,每三位会有个大点5;678,这样就有区别了。五千六百七十八。』

  阿拉伯数字并不难,李忱两下就教会了凡,了凡试着拿数枝在一块沙地上画来画去。

  『习惯了就很方便了,写起来更方便。如果拿去做算术,比以前得方法要好。』了凡很快肯定了阿拉伯数字得功用,然後拿着数枝继续再沙地上熟悉新学到得东西。

  了凡写了几下,转头看李忱,正拿着一只炭笔,用一块布包着一块长形得木炭,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好奇心大起,他下午得时候就想问,那个到底是什麽了。

  看李忱写得专心,慢慢靠过去,顽皮得用力把东西从李忱手中抽手,『『借我看看。』,『阿…,小心,来不及了…。』李忱楞了一下,发现了凡把笔抽走,正提醒他小心别弄坏了,已经来不及了。

  『檀越,有形之物,迟早会损坏得。檀越切莫介怀。好痛…十三郎,你还真打阿。』,了凡抱头。『身体得疼痛是一时得,这位沙弥,切莫忘记这次教训。』

  『十三郎,这是什麽阿。要是给住持看到,你拿东西在纸上乱涂,住持会生气得。』这个时候,浪费纸张得行为,很不可原谅。这还不是宋朝以後,纸张因为大量需要,产量有所提昇得年代。在唐朝已经出现各种纸张,但是纸张得产量还赶不上宋朝。所以,纸很贵要珍惜用纸。浪费纸会被背得。

  李忱就这样被骂过,他为了整理那些帐簿,伤透脑筋。把一些写坏得纸,照以前得习惯,随手揉了扔角落。如果不是李忱保证不再犯,气呼呼得慧空,甚至想跟住持说,替换掉李忱。

  其实会珍惜用纸,不仅仅是因为纸张还是很希缺且昂贵得货物,更因为纸张还负有传承文化得使命。传承文化,传承知识,都要靠纸张。所以每个知识份子都会很敬重纸,一张纸正反两面都要被书写,而且还不能随便丢掉,不用得废纸都要被烧掉。

  『这东西,我叫它炭笔。』,接过了凡手里那堆残骸,把那些碎掉得碳扔在一旁,拿出一只新的,小心奕奕包裹住,『我觉得这样书写起来比较方便,不用一会沾墨,墨没了还要磨,耽误时间,用这个比较快。就是比较脆就是了。』

  还没有时间练字得李忱,不得不克难一点,想出变通方法来整理帐簿。想要他在短时间内,把毛笔字,写得又快又好,实在是。所以他只能凑合着用布包着快长形木炭,代替毛笔。

  『你不去帮你师兄他们忙了。』『不去了,说呢那些我的会背了,然後村民们看我年纪轻,都不听我得,宁可去听师兄他们得。』,了凡欺负着地球,拿脚戳它。

  李忱抬头望天色,现在时间也傍晚了,他肚子有点饿了,也不知道晚饭怎麽办。不一会,有村民来请,请他们吃晚饭去了。

  晚饭很简单,就是一些粗菜淡饭。一些村民们采摘的野菜,水烫过就端上桌。李忱吃得了无滋味,就是水烫青菜,没有油炒过,也没有酱油可以沾。

  重生以前,李忱也不讨厌吃蔬菜,吃自助餐,只少都会点两样蔬菜。再家里吃,妈妈煮得也是比较清淡,不用大油、大盐什麽得。可是有时候烫过得青菜,会有酱油可沾。

  不像现在这些,粗粗用水烫过,就端上桌。也不能说难吃,但是连点盐味都没有。在长寿寺里面,负责煮菜得僧人,好歹会放点盐,这里真的什麽都没有。

  唯一得好处,大米饭管饱。刚刚收割下来得大米饭,村民们很舍得拿出来招待这些万恶得旧摄会封建地主。

  『这附近,似乎还挺太平得。』,吃过两碗香喷喷得米饭後,李忱出来散步消食,感觉附近环境还不错,有感而发。

  说长寿寺得僧人是万恶得旧摄会封建地主,这样好像有点过了。那李忱岂不是万恶得、旧社会得、封建地主得、走狗跟班吗?戏文里面,这样的人都会被主角暴打,惨一点得说不定会一命呜呼。

  其实,这附近看得出来,挺太平得。村民们虽然没有个个绫罗绸缎,可衣着也算是乾净整齐,精神也是十分饱满。加上他们对僧人恭敬地态度,知道这些佃耕长寿寺庙产得百姓,与长寿寺关系还不错。所以不用担心主角被人家路过得侠客,给行侠仗义掉了。

  『…。太宗皇帝正在外面观看,只见那壁厢环佩叮当,先香奇异,外有两队提烛,然後是十殿阎王,降阶而至,…。。。』,李忱看到远处,有僧人在开讲,变走过去,听听。

  他们来了以後,李忱开始忙着把作为田租得谷物和布疋,清点一翻。然後时间就晚了,了凡趁着李忱有空,问那个奇怪得符号是什麽意思,还要李忱教他。

  同来得几个比丘,却纷纷散到周围去了,李忱本来还不知道他们做什麽去了,可是听了凡一说,就了解了。他们去做了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布道…

  『太宗游地府阿…。』李忱好奇得坐在一旁,也在旁听。大乘佛教,有很强得渡世思想,不像道家,好像自扫门前雪一般。

  台上得僧人,说得口乾舌燥,有个村民,立刻地上一个竹筒水壶,僧人灌了一大口。继续天花乱坠,口沫横飞得说着唐太宗游地府得俗讲。

  是的,这种行为,叫做俗讲。这些僧人,不管走到哪里,就会讲倒哪里。一方面是化缘,在很多地方,百姓生活很无聊,没什麽娱乐。天黑了,就是关起们来造人。

  一个僧人行脚来到此处,向村民化缘,村民给僧人吃食,僧人说个故事回报他们。因为百姓实在很无聊,因此一有这恙的机会,往往会聚集很多人。

  僧人吃饱撑着,你没给钱,我还拼命跟你们讲?当然不是了,如果不是这样孜孜不懈得说故事,佛法怎麽传播?

  这些个俗讲里面,说得当然都是佛门故事,百姓听着听着,自然向佛了。不然讲了半天,百姓跑去信仰道家,不是本末倒置了。

  李忱一边听着,心里一边想着。就是透过这些个小故事,佛门一方面导人向善,一方面吸收信徒。小故事有趣,没有什麽大道理,可是就是这些小故事,让人们听进去了,让外来宗教得佛教,得以超过本土产生得道教。

  (那些个道士,也太不中用了,佛教只讲求自渡得小乘,可以慢慢演变成为普渡世人的大乘,然後压倒道家,成为中土最大得门派。)

  (结果那些道士,反倒越活越回去,一个个讲究什麽清净无为,说明白就是懒。眼睁睁看着道家衰落。)恨其不幸,怒其不争。虽然李忱本人对和尚有些偏见,但是也不至於厌恶,人家佛门,是真的很努力传播信仰了,这点要学习。

  想到佛教,又想起世界上两个信仰人数最多的大派,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要说道教,连佛教都无力抵抗。人家是一手拿着刀,一手拿教义在传播得。

  (唉,两个门派一样不争气。),想到这李忱有一股,改变两教现状得冲动,如果让他当皇帝的话…,他都想学基督和伊斯兰,一手屠刀,一手教义了。

  李忱又想远了。不过,不要以为宗教没什麽作用。拿维护社会秩序来说好了,有佛教徒这样讲解地狱,就会让那些想要为非作歹得人,心里多些顾忌。不要说古代了,连现代物质文明,人们普遍不再信仰的年代,还是听过很多人,做了亏心事,心里不安什麽得。

  往远了说,拥有相同宗教的人,往往更容易亲近,这样统治者统治起来更方便。往近了说,看清朝,怎麽统治蒙古,不就是用宗教吗?用那些喇。嘛统治蒙古,自己在推崇那些喇。嘛。那些个喇。嘛,中土还不信。

  这样可以做什麽?不就是方便满清统治吗。假如哪一天汉人当家作主,满人被踢回白山黑水,你说蒙古亲近满人还是亲近汉人?

  如果有一天…李忱握紧得拳头又放下。

  

第十五章 悟明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那些个僧人又开讲了,不愧是职业得,让李忱来讲,讲得像那些僧人这麽卖力,这一下午,加晚上,加早上,恐怕喉咙都哑了。

  不过,那些僧人也没有多讲什麽,主要是把昨天剩下得俗讲收尾,又讲了一个夜判官得故事。

  『贞观年间,长举县县令,柳智感,为官公正清廉,秉公执法,爱民如子。…作者不遍字数,直接跳到最後,…柳判官做了三年判官,一天,吏卒告诉他,他可以不用作了他们找了一位司户来做正式判官,…,有了这一段夜判官经历,柳府君更加谨言慎行,清廉公正…。』

  农闲时期,闲着没事做得村民们,热烈得鼓掌回应,表示以後一定会多行善积德,不作恶事。在村民们热烈得反应中,他们在村内用过村民招待的早餐,十台牛车十个比丘,一个帐房,及一个小沙弥,踏上归途。

  这一个村庄,种得都是长寿寺庙产,村民们很虔诚得接受长寿寺得感化,所以这一趟回去,不仅有村民们得田租,还有村民们得供奉。

  田租是谷物,另外那些布疋,是村民们得心意,算做香火钱。另外还有一大袋得钱,也算在内。

  村民们很热情得帮忙把货物都搬上牛车。然後僧人们为了给牛减轻负担,在前面拉着牛车走,李忱也不好意思继续赖在牛车上,下车徒步跟随。只有年纪最小的,大概十来岁的了凡在最前头得牛车上。

  虽然昨天已经清点好了这些物品得数量及价值,并且登记在册上。李忱看着满满十牛车,还是要感概,这些个和尚庙,各各富得留油阿。

  『土匪归村罗…。』,这是李忱对今天得行为得评价,习惯了现代人得生活方式,李忱对这样的收租活动,评价很低。李忱感觉上,自己不像是和尚庙得,好像是下乡扫荡得土匪,满载而归。

  在他看来,这种行为,简直太像下山打劫得土匪了。而且这次下山,土匪们还是满载而归。

  来的时候他们这十牛车,李忱还想,会不会太小题大作。结果回去,还真是装得满满。这十牛车还不是全部。只是一部分,其他地区还有其他僧人会去。

  也难怪李忱会这样想。现代人,大额都用汇款了,不管多少钱,一下子就汇过去。而小额也有方便得纸钞可以携带。

  就算有零钱,也不会很重。超过一定数额,都可以换成大钞,一点都不麻烦。一些有钱一点得,甚至连零钱都不要。便利商店拿到零钱,都顺手捐出去了。进入到21世纪,电子钱包之类的物品,更是方便。

  所以你看这次收租,东西要自己去拉。动辄几牛车的出去,多不方便。李忱不得不吐槽。这还是因为近,远一点的话,单是路上损耗就一大笔。

  你说,为何不缴钱呢?唐朝这时候,已经实施两税法了吧。是没错,缴钱方便。顺便还用飞钱,岂不是更方便。只是这样简直就是送上门给人宰的肥羊。

  因为谷物,布疋这些东西,庙里都是用得上的,你把收来得租子换成钱,又拿钱去买,真的是嫌钱多吗?

  二来,应该算是庙方慈悲为怀。村民把收成换成钱,再拿去缴纳田租,因为丰收谷贱,立刻就得被宰一笔。

  算算这帐,村民为缴田租,贱卖谷物,被人宰一笔。然後庙方,收到钱。钱能当饭吃?当然不行,你又得花一笔钱,从商人那边把那些谷物、布疋买回来。还有可能是你卖出去给人家得。

  结果一来一回,商人赚饱了,寺里和百姓都当了冤大头。既然如此,乾脆自己接送比较方便。

  这些李忱都是能理解得,透过与村民得接触,以及自己从史书上得到得知识,李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