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唐大猛士-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能够由朝廷全力支持编订这样一本需要耗费无力精力财力人力的药典,对于孙思邈来说非常有吸引力。
若以他个人的能力,只怕没有个几十年也未必完的成,而且可能也不全面精准。而有朝廷全面支持,那么编这样的一本药典,用时会更少,也更全面更精准。
“以后军医院还将负责整理那些民间医师们留下的笔记、处方、和医书,经过整理修订后,刊印出版,收入皇家和朝廷馆藏之中,发扬光大。”
这样的诱惑对于八十多岁的孙神医来说,也是无法拒绝的。
他不由的苦笑,“陛下总能找到别人无法拒绝的理由。”
“那么老神仙答应了?”
“但愿我还能看到本草纲目完成的那一天。”孙思邈笑道。
“有你来主持军医院朕就欣慰了,过去的太医署虽说也是培养医生,开有各科,但太医院里不过几百医生,实在是太少了,多数都是留在尚药尚食等宫廷朝廷的医疗衙门之中,很少能回到民间诊疗。”
“朕希望军医院不仅仅为大秦百万之将士救死扶伤,也希望能为民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医生,让他们到地方上去。朕希望有生之年,能够在大秦所有的郡县都设立安乐医院、惠民药店,能让更多的百姓能够有医可看,有药可用,并且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术,得到更好更便宜的药材。”
安乐医院和惠民药店,是由罗成提出的一项新皇家产业,原本是打算由朝廷的太医署和尚药局等来主持,但被大臣们认为这可能会是个贴钱的事务,而使的皇帝决定干脆由皇家自己经营。
罗成认为,安乐医院和惠民药店,就算走平民化亲民化路线,也绝不可能会亏钱,只要用心经营,做出口碑,再加上规模化,这医疗药材生意绝对会是个很赚钱的生意。
现在六京已经陆续开设了十几家安乐医院和惠民药店,其经营模式类似于后世的医药体系,与此时还是有很大不同的,但由于是皇家经营,挂着皇家的牌子,有皇家背书,一开业还是引的不少百姓前来。
尤其是他们发现这里的亲民价格,以及众多医生护士们的高效和极好的医术及服务后,更是对其赞不迭口。
现在唯一限制着安乐医院和惠民药店扩大规模的就是医师太少,虽说皇家到处聘请医师,可这个时代的医馆药铺都是极赚钱的买卖,医师的培养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皇帝扩张安乐医院和惠民药店,需要更多专业的医师以及医师助理的护士,各药店也需要有能开方的处方药师,这就意味着皇帝得想办法自己培养。
安乐医院最特别之处,就是分有多科,这与普通的医馆多数只有一两个大夫做堂,然后带一些徒弟不同,一般的医馆大夫多只是精通于一科。而安乐医院却是主打综合性医院,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诸科都有,大夫也更多,甚至有众多的医师助手以及专门护理的护士。
药店也有精通于药理配伍的药剂师,这都是过去所不具备的。
“朕需要能够大批量的培养这些医科人才。”罗成希望军医院能变成一所快速、大批量培养医师的专科学校,甚至还要培养药剂师、护士等,不仅仅是为军队提供各科医生护士,也为民间的医院提供。
“朕已经打算从天下各地招募有天赋和一些基础的苗子过来学习,委托培养。”
罗成打算直接给军医院先弄委培生,就是定向招生,比如军队里先招好军医学生或护士学生或药剂师学生,然后再送到军医院里来培训,培训完成后,这些人从哪来再回哪去。不仅军医如此,他还打算为自己的皇家安乐医院和惠民药店也如此定向委培。
“陛下的计划真的是很大啊。”孙思邈听完也不由的惊叹,不过他还是觉得很兴奋,皇帝想做的事情,却正是他这个老医师想做而不可能的事情,“臣这把老骨头,愿意豁出去了陛下再拼一把。”
“哈哈哈,可不敢这样说,有劳神仙来主持大局就好,至于下面具体的事务,要人调人,要钱拔钱,一定全面给予支持。”
“陛下,这会很费钱的。”孙思邈提前给皇帝提了个醒。
“朕岂会不知,但这个你不用操心,朕自会解决的。”
第1010章 最狠不过帝王心
皇帝的构想,让八十多岁的孙思邈重燃起激情,终于接下了兵部军医院军医使的五品官职。
今天的天气很凉爽,兴奋的孙药王施针的手法似乎也更精进了一些,比往常施针足足缩短了一刻钟,皇帝甚至觉得施针时没以前那么痛。
一个时辰的针施完,皇帝觉得浑身轻松了许多,疲惫一扫而光,甚至有点微微的小兴奋。
“秋风起,叶飘零,马上就要八月了。”罗成扶着手杖走在甘露宫的院中,看着那颗巨大的银杏树不由感叹。
“八月胡天即飞雪,天皇,嗣业将军已经撑了三个多月了,只怕粮草将尽。”羽林将军王铁汉在一边说道。
羽林军并不隶属于三衙任何一军,这支三千余人的部队,更像是皇帝的贴身近卫保镖,但他们又相当于是皇帝的讲武门生。
三年一期的羽林郎、羽林骑,皆是死于王事的军中忠烈后人,先入长白义儿营训练,再入军中侍从见习,然后择优才选入羽林宫,每一个羽林,不论是其能力还是其忠心,都是绝佳上选优良。
对这些人,皇帝极为信任。
而统领这支军队的,现在是王铁汉,一位天生神力的猛将,当年皇帝还只是长白司马时的亲卫。
王铁汉为人忠厚耿直,皇帝对他的信任非同一般。
“朕又岂不知呢,但这场战争棋局上,朕不能只盯着一点,得顾及全局。”
眼下,战争已经不再局限于吐谷浑,不再是围着大非川了。北及金山,西及高昌,南及雪山金川,如今秦军横跨数千里的战线,六七路军队同时用兵,动用的秦军四十万,郡兵三十万,民夫百万,更别说还调动了藩军二十万。
朔方陇右河西关中巴汉剑南云南,诸道的军民几乎都已经卷入其中。
对于大秦来说,这是从未有过的一场大战,其规模之大,用兵之广,战线之长,都是远超历次的。
这样大的战事,随便一地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错一招而乱全局。
皇帝明知道嗣业孤军守大非岭很艰难,但也无法只盯着嗣业。
他是大秦皇帝,不仅要为嗣业及那九万军民负责,也还要为其它数十万将校负责,而一旦兵败,局势崩坏,可能就是边境数道几十郡的数百万军民遭受劫掠,承受无情战火。
“再等等吧,现在各种反击,战况都还不错。”
薛万彻占据伊吾,裴行俨兵入高昌,再加上牛进达在居延海大败向北绕来的一支突厥军,在河西方向,秦军北路军已经彻底的站稳脚跟,并守住了边境。现在拿下伊吾高昌之后,虽然还没有能力马上就进军焉耆和龟兹,但铁勒和奚契的联军骑兵正在赶来,他们一到,那时程咬金便能挥师直攻三弥山西突厥汗庭。
稳扎稳打,一步一步来。
眼下秦军形势大好,但也不敢掉以轻心,毕竟敌军的主力还在。
一个不好,若是秦军脱节,就有可能被敌军包围歼灭的可能。
谁都在小心翼翼的调动兵马,寻找机会,虽然攻守易势,但鹿死谁死,犹未可知。
对于秦军来说,攻守易势也并不全是好事,这意味着秦军离开了本土防御,不再有坚固的城池可依托,尤其是随着进军的深入,后勤粮草军械的供应补给,都会成为极大的麻烦。
而天气已经渐凉,吐谷浑之地八月就下雪,就更添加反击的困难。
一个不好,大好形势就可能再次易手。
现在两边,拼的已经不再是谁兵多,而是谁能犯更少的错误。
大非岭也许会是吐蕃等敌军的突破点,但也可能会是他们的致命处。
“但愿尉迟恭和来整二将,能够顺利击败慕容恪叔侄,解大非岭北面之敌,撕开包围圈的一面。”
张仲坚从江陵返回长安,向皇帝带来一个重要的消息。
江陵萧梁内乱,皇帝萧铣先后杀了元老大将董景珍与张绣,又大肆裁撤诸将的兵马,使得人人自危。
虽然之前朝廷与三藩达成协议,三藩称臣归附,朝廷在三藩设道置郡,授给他们官职,仍由他们自治,一时间相安无事。
可不管怎么说,他们依然是有割据之实。
“梁将周法明和雷长颍各欲率土统兵归附。”
张仲坚已经与周法明等达成了协议,约定叛梁投秦。
可皇帝听了之后,却并没有表现出半点高兴之色。
“亲军侍卫府的能力朕看到了,张仲坚的江陵之行很有成效,也很辛苦。只是,眼下不是时候,让周法明和雷长颍先不要动。”
“陛下,周法明与雷长颍正是因被萧铣猜忌,这才欲归附我大秦,若是不派兵接应,只怕难逃董景珍和张绣之下场也。”
周法明祖父本是南梁车骑大将军,他父亲则是南陈的大都督,他的次兄周法尚曾是隋朝武卫大将军。周法明在隋朝时是真定县令,隋乱时袭据永安郡,并派诸子分袭江夏沔阳等数十城,后归附萧铣,中途又投过李密。
其兄周法尚早年为隋朝大将,征辽时为海路副帅,多次随罗成征战,后病死于军中。若不是死的早,肯定也能成为大秦开国功臣的,有这关系,再加上曾经中间投过李密,使得萧铣一直猜忌周法明。
“大秦现在不能与三藩开战,这样,给萧铣下一道密诏,告诉他雷长颍欲叛乱投秦。”
“陛下,这岂不是出声雷长颍?”李君羡大惊,这样搞,以后谁愿意投大秦?
“朕知道这个雷长颍,不过是一水贼草寇,为恶多端,就是乱世里的一根墙头草,东倒西不歪,前后不知道投过多少家,有奶便是娘。这种人,本就不是什么好鸟。更何况,现在朝廷全力西线作战,根本无力再南线开战,牺牲一个这样的草寇,换得与萧铣暂时安宁,朕觉得没什么。”
如雷长颍这样的就是投机者,朝三暮楚,眼见萧梁势弱,便想跳槽大秦,若是一般情况下,罗成倒也愿意接受他的归附,免除一地战火。但眼下局势,大秦根本不可能再在江南燃起战火,那么牺牲一个这样的家伙,暂时安抚下萧铣,罗成觉得没什么。
为帝皇者,若是连点这样的暗黑都没有,那就太天真了。
“周法明呢?”
“先不要提他,毕竟其兄周法尚当年也与我多次征战高句丽,多少还是有些香火情的。”皇帝想了想后道,当然万一局势不对,朝廷也还是有可能会牺牲掉他的。这种事情,有时就是这般无情。
当年杨坚立隋后,就有许多江南官员过江北渡投隋,然后当时的杨广根本还没有准备好南征,于是为避免南北提前开战,于是干脆把那些投隋朝又全送回了南陈。
“对了,派使者去宣诏的时候,顺便跟萧铣提一下,就说朕希望能够迎萧铣的女儿入宫为才人。”
第1011章 只听调令不听宣
张镇周自江陵顺江而下,在荆江上一帆风顺,数日后便抵达汉阳。
张假称要往攻江西林士弘,入汉阳暂做补充,骗开城门之后,立即拿下雷长颍,夺下汉阳城。
雷长颍城外的儿子率部逃往汉江对岸的汉口,结果本来应收留接纳他们的汉口秦军却反将他们全绑了起来,然后送过江交给汉阳城中的张镇周。而随其过江的兵马部众,则被秦军收容安置。
汉口守将向张镇周去信,说雷长颍叛乱这是梁国内务,大秦不插手干涉。
张镇周命人斩杀雷长颍父子,然后也对秦军收纳了数千雷部叛军视而不见,两家依然保持井水不犯河水之势。
甚至几天后,汉口秦将翟摩侯还约张镇周在汉江上登船会面,重申两家宗藩关系。
“雷长颍这等反复无常背主不忠之草寇乱贼,人人得而诛之,但如今反贼既诛,这江汉也就重归太平,不复动乱矣。”
张镇周也曾是一员隋将,早年曾经随朱宽赴琉求岛,途经了一座岛屿,将之命名为高华屿。
这座岛,便是后世的钓鱼岛。
当年隋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结果到了琉求却语言不通,后来抓了几个人返回,第二年,朱宽奉旨再去招降,结果流求不从。于是派虎贲郎将陈棱和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陈棱这次带了懂琉求语的昆仑人,再次招抚,结果流求依然不从,于是张镇周为前锋进攻琉求人,数战数捷,并斩杀琉求小王,此后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斩杀老王,俘其子,毁其宫室,掳男女万人而还,因为这次战功,张镇周还因此从五品的散官直升到三品的金紫光禄大夫。
出身于淮南的张镇周打水仗是把好手,隋末时他本是率军去讨伐萧铣的,结果兵少不胜反被击败俘虏,后来干脆就降了萧铣。
张镇周坐在船上,看着左右也无旁人,便道,“某只是有些不解,你们为何要抛弃雷长颍呢?”
他此次来平叛,本就是梁王萧铣得到大秦皇帝的诏令通知,这才知道雷长颍要叛乱投秦,于是才有了张镇周统兵平乱。
“雷长颍贼子也。”翟摩侯道。
但这个回复,却是无法满足张镇周的,“据我所知,要投秦的也并不止雷长颍吧,如今驻守江夏的周法明也一样欲降秦啊,可你们就没抛弃他。”
“周法明是周法尚之弟,当年周法尚曾随我家天皇数次征讨高句丽,颇立功勋,有香火之情。”
“先前你们的人南下四处活动,如今为何却又要把雷长颍抛弃,且不肯接纳周法明他们归秦呢?”
“张将军你也是个明白人,有些事情也没必要说的太过明白,眼下形势有些乱。天皇并不愿意这个时候与三藩发生战争,只要你们能够安份守已,那么一些小动作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了,当然,这并不表示我们怕了打仗,你们真要是闹的过份了,那就只有开打了,我相信,真打起来,最后的赢家还是我大秦,只不过如此一来,会让百姓遭殃而已。”
张镇周对这个答复还算是满意,事实上现在的西梁,其实也是一片混乱,大家都看不到有未来,萧铣早去除帝号改称王,向大秦称臣,可谁都知道,早晚有一天,等大秦腾出手来,就是削藩之日。
但不管是萧瑀还是林士弘又或沈法兴,三藩都没有勇气跟秦军打。
打又打不过,入长安归附又不太甘心,于是便就埋起脑袋来,当一天藩王是一天了。
这一次,若是雷长颍和周法明真要率地归附秦国,其实萧铣也未必敢坑声的,但大秦皇帝下了密诏,说不干涉梁国内务,让他们自己清理门户,萧铣这才敢出兵平乱。
张镇周觉得,早晚有一天萧铣估计就会跟萧琮一样,会被大秦征召入朝,这个小朝廷也就国除而亡了。
作为一员后来归附西梁的隋将,张镇周对萧铣自然谈不上什么忠心,不过是身在曹营没办法,但如果秦军真的进攻江陵小朝廷,张镇周肯定不会抵抗投降的。
当然,江陵小朝廷里,肯定也还会有人抵抗,或许正因此,大秦才一直还没有对江陵动手,不过是还没做好准备而已。
“张将军此次东来平叛,暂时就留在汉阳不会离开了吧?”翟摩侯问,他是翟让的侄子,在大秦天子还没发迹的时候,便跟着叔父一起与罗成有了很好的交情。凭着这份关系,翟摩侯虽说也没什么大功,但如今也官至安陆郡丞,掌一郡之兵。
“嗯,陛下已经授任我为沔阳郡太守。”
原先萧铣江陵称帝后,是在江汉恢复了州县制的,但称臣大秦后,江陵小朝廷之地被划为湖南道,长江以北也就只剩下了半个南郡和半个沔阳郡,剩下的地盘大多在长江和洞庭湖南。
萧铣尊洛阳之令,改为郡县制,掌握着剩下的十一郡之地。
“江夏太守周法明不会调动吧?”
“嗯,暂时不会。”
江夏与沔阳郡,一个江南一个江北,又都处在汉江口,同时又是与淮南和江西临近,可以说这是很重要的战略地带。
萧铣此时应当是知道些周法明并不可靠的,但他却并不动周法明便可知,这个萧铣如今已经是没有半点雄心,真正是在苛存了。
“这样好,以后咱们汉口汉阳江夏三城,可就能做个好邻居了。”
三城都在长江附近,相距极近。
“嗯,以后还要多亲近亲近。”张镇周也立即道。
两人呵呵一笑,却是都心照不明了。
能手握着一郡之地,统领着这些士兵、人口,等将来大秦要削藩之时,这可是张镇周他们的本钱,当然这不是对抗大秦朝廷的本钱,只是他们入秦为官的本钱。
“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打招呼。”张镇周很客气的对安陆郡丞翟摩侯道。虽然他当初升官三品金紫光禄大夫的时候,这个翟摩侯还只是个关东地方豪强少年,他的叔父也不过是个东郡法曹的六品小官而已,但今时不同往日了,以后的安陆、沔阳、江夏三郡,必然会是以安陆郡为中心的。
第1012章 汉家计拙是和亲
羽林宫校场。
一群羽林骑正在驰马射箭,因为皇帝就在廊庑之下观看,因此大家表现的格外的卖力。
羽林骑已经不仅仅是在训练骑射之术,而是在炫技了。
“驰马飞奔,居然能百步穿杨,这箭术确实了得,当赏。”
皇帝招手,于是立即有内侍上前领了皇帝的旨意,来到场上,高声宣布对刚刚那位骑马百步穿杨的神箭手给予赏赐。
“赏锦袍一件,授神箭手铜章一枚,赐御弓一把,大箭三十。”
那名年轻的羽林骑听闻赏赐,滚鞍落马,欣喜领旨。
“你叫何名?”
“左羽林骑上士刘仁轨,颍川郡尉氏县人,今年二十一。”年轻的神射手高声报名。
“声音还真是大。”那内侍嘻嘻笑着点头,然后返回廊庑下向皇帝禀报。
“朕已经听到他的报名了,刘仁轨?”
罗成听着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想了许久,终于想起来,这个不就是史上号称中日第一战中那位大唐的指挥将军刘仁轨吗?白江口之战,刘仁轨指挥唐军大败援百济的东瀛水师,打的此后倭人把唐人当爸爸的那位。
“召刘仁轨上前来。”
罗成仔细打量着这个年轻人,发现长的高大威武,脸有些黑,但是很健壮,仔细的询问了一番,得知他少年时家境贫困,但爱好学习,只是家中无钱财供他读书,于是便经常跑到庄上大地主家的宗学去偷听,每当放牛砍柴之余,就伸出手指在空中或地上写写划划,来练习写字,巩固偷听来的知识。
到后来,那个大地主家的宗学里的一群地主子弟和族人,倒没几个学出名堂的,偏偏这个偷听的却反而学的不成,让那位宗学里的先生惊叹不已,视他为一个好苗子,于是收他做了弟子,倾力相教。
后来隋末大乱,到处兵荒马乱,刘仁轨的父亲被征召为兵,辗转于数支势力之间,先后投过李密、王世充等,再后来又归附秦军,只不过运气不太好,归附秦军没多久就战死了。刘仁轨也因此得以补录进义儿营中学习,因其能识会写通熟典经,于是受到义儿营中教头的欣赏,让他做了义儿队头。
再后来他被分到了颍川郡丞李如珪帐下为侍从扈卫,有次李如珪按朝廷的要求,向朝廷起草奏疏汇报地方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刘仁轨看到那份草稿后,便替他修改了。奏疏呈到朝堂上,连政事堂的宰相们,也对这份奏疏十分惊叹满意,不但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的说明了颍川地方现状,而且提出的数条建议,也十分中肯。
结果上面给予李如珪嘉奖,李如珪十分意外,弄了半天原来是刘仁轨帮他修改过奏章,本来他只是让刘仁轨帮他抄誊,谁知他还改了内容。不过能得嘉奖是好事,于是李如珪便干脆向朝廷再上奏申明情况,并荐举刘仁轨之才。
政事堂的宰相们也十分意外,想不到义儿营出来的一个年轻侍从扈卫,居然还有此才学,授他官吧,还太年轻,于是最后干脆将他荐举入羽林骑。
“朕倒想不到,朕的羽林骑居然有如此之才,区区一羽林骑上士屈才了。”罗成已经能确认,这个刘仁轨应当不是重合,而就是那位历史上大放光彩的名将了,历史上的刘仁轨好像后来还当上了宰相,出将入相的典范,还是个寒门为相的传奇,能跟马周相比并论了。
“朕授你为正九品上飞骑尉武官阶,再提拔你为羽林郎,好好努力,将来定能成为国之栋梁之才。”
“臣……臣……”
刘仁轨被这突然而来的幸福给刺激的都不知道如何回复了,飞骑尉,从九品上阶,八尉中第五级。虽然仅是正九品,但他此前不过是个上士而已,只有兵衔,连官阶都还没有。
而现在一下子就跨越了兵官门槛,还连升四级,直接是正九品上了,更别说还直接进了羽林郎序列。
虽然他现在也是羽林宫中,但只是羽林骑。羽林军有三千多名羽林骑,但只有三百多羽林郎。每一个羽林郎,都起码是尉阶,最低也是从九品下的羽骑尉,甚至不少云骑尉、旅骑尉、飞骑尉,连游骑、骁骑、屯骑、武骑尉衔的都有。
哪一个不是千里挑一的精英呢。
正常的情况下,就算入了羽林宫成了羽林骑,三年满后,下放到军中,能授个羽骑尉,但也得努力个好几年,然后表现极好的,才有可能再次入羽林宫授为羽林郎。
无数双眼睛都唰唰的望过来,一个个目光里全是羡慕啊。
就连那些羽林郎们,都为这个半路加入的羽林郎而惊叹,真是好机遇也是好本事。
三百余羽林郎,才能算是真正的天子门生,而羽林骑,顶多算是天子侍卫。
“无须激动,好好努力,朕期待你将来边塞扬威的时候。”
“臣愿为陛下效死!”脑子很乱,刘仁轨半天也才只憋出这么一句话来。
一名内侍走过来。
“陛下,银台进呈,政事堂奏报说吐蕃使团已到长安,请求面圣和谈。”
罗成呵呵一笑。
皇帝双手搭在紫檀手杖上,“和谈什么?”
一道奏章呈上,是关于吐蕃使团来长安请求和亲并休兵的,上面有吐蕃人提出的详细请求,同时也有政事堂宰相们的贴黄处置意见,而翰林院的学士们也已经做了初步的批示。
“黄金五千两,牦牛一万头?吐蕃人倒还是挺大方的嘛,他们那鸟不拉屎的荒凉高原之上,要凑起这份礼物也不容易吧?”
“不强求皇帝之女,只要有公主封号就行?看来吐蕃人这次很有诚意啊。”
罗成翻看政事堂的贴黄意见,轮执政事笔的平章事、门下侍郎陈叔达认为既然吐蕃人这么有诚意了,只是要一个有公主封号的女子和亲,得许之后就愿意休兵罢战,那不如答应吐蕃。
他认为如果一个女人就能换得吐蕃撤兵,这是很划算的。
而翰林院的代批是由西阁大学士王珪当值代批的,他也是一样的意见,认为可先答应吐蕃和亲请求,先解除大非岭之围再说。
“朝廷可先安抚吐蕃,和亲下嫁,然后先剪除西突厥,再徐徐图之。”
皇帝看完,直接把这奏折甩到了地上。
“荒唐,府院的宰执们,就是这态度?这究竟是陈叔达和王珪个人的意见,还是政事堂和翰林院都达成一致的态度?”
内侍们看到皇帝发火,都有些惊慌。
“天皇请息怒,切勿激动气坏了身子。”
“立即召集府院宰执,到甘露殿来议事,立即!”
第1013章 皇帝赋诗决战心
甘露殿中。
在长安的两府院宰执们都闻诏赶到。
皇帝刚换了一袭明黄衮龙袍,手里的手杖则换成了一把天子玉具剑。
一众宰执看到皇帝的脸色很不好看,都不由的咯噔一下。
“诸位爱卿,朕今日新作了首诗,想请诸位爱卿品评一下,看看如何。”
宰辅们面面相觑,也不知道皇帝这是又唱的哪出戏。
“你们且听朕念来。”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皇帝的诗念完,殿中安静无比。
殿中除了平章事·兵部尚书卫文升坐镇河西武威,其它政事堂平章事和翰林院的殿阁大学士们都在。
十八个宰相学士,来了十七个,另外太傅、枢密使张须陀,太子少保、御史大夫杜淹,京兆府尹长孙无忌三人也奉旨前来参会。
殿中二十人,基本上都是听的懂这首诗的。
尤其是翰林院的一众大学士们,哪个不是当今天下赫赫有名的大学士?而政事堂的诸宰相,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那也是文章过人,御史大夫杜淹还是大儒王通的亲传弟子。
含元殿大学士温彦博甚至觉得这首诗已经做的非常好了,虽没有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那种宫体诗的华丽词藻,但诗骨挺立,诗意更是鞭辟入里。
皇帝的这首诗,直接就抨击说汉朝的和亲政策是最为拙劣的政策,说江山社稷靠的应当是英明的皇帝,而不是依靠妇人。企图通过美人美色,来化解与胡人的干戈,是一种徒劳的行为,也是自欺欺人之举。
汉朝那些主张和亲的大臣,早已经成了白骨,他们中没有一个能够可为后人称赞的辅国之臣。
大家都明白了,原来皇帝急急召大家来,还是因为吐蕃使团入长安求娶公主之事。
“国威是打出来的,不是靠女人换来的。”皇帝以剑杖地,发出震耳之声。“朕立国之初,就立下国训,不和亲不和亲,可为何才过了几年,你们就把朕的训言抛诸脑后当成耳边风了?”
殿中沉默。
良久,还是陈叔达出列。
“陛下,今年这场大战,缘起于唐俭出使吐谷浑一个错误的举动,这让我大秦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打了一场本不该打的错误战争。如今这场战争,已经打了几个月了,朝廷调集了三四十万府兵,数十万郡兵乡勇,百万民夫百姓,耗费的钱粮国帑更是数千万贯之多,而现在离战争结束还遥遥无期,嗣业将军的九万军民被困大非岭三个月了,危在旦夕。”
“国库已经空了,府兵们疲惫了,百姓们疲惫了,实已经到了危急之时,若是再不结束战事,那么这场大战,可能就是我大秦之征辽东也。”
征辽东三个字一出,一众宰执们脸色都微微变色。
陈叔达却是继续道,“必须结束这场战事了,再打下去,我大秦就将崩溃,国无钱粮可供军,无钱粮可抚恤,百姓苦于役,耽误农时荒废田地,危矣。”
“江南三藩已有不稳迹像,若是三藩叛起,东南也将糜烂,到时国将不国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