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龙腾1856-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沃野千里。”
李续宾、曾国华等人都没有想到这一层。一向心高气躁的曾国华忍不住了,急着问:“大哥,江西的战事,基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的人马怎么办呢?仍在原地不动?”
“这就是我们今夜要商量的大事。”曾国藩严肃地说:“诸位都知道,洪逆是从长江上游东下而占据江宁的,现在湘勇克复湖北、江西大部分失地,江宁之上,仅存皖省,若皖省克复,江宁就成孤城。拿下江西之后,我希望诸位进兵安徽。”
说完,曾国藩从竹箱里拿出一幅鄂皖赣苏浙地图悬挂起来,说:“我全体湘勇,除沅甫吉字营继续攻打吉安外,其余的将新开辟两个战场。一是奉旨援浙,由我统领,凯章老湘营、浚川果字营为陆师先锋,次青平江勇为后援,厚庵水师为接应。另外的湘勇,进兵皖中,由迪庵统率陆师,温甫为副,霆字营充援军,雪琴水师控制江面,封锁安庆以上的水路,严格控制过往船只,尤其是运粮船。皖中用兵的最后落脚点在安庆。”
众人一齐点头,对曾国藩这个战略表示赞同。
李续宾问:“我们进军安徽的路线呢?那里离长毛老巢太近,恐怕不易攻下。”
“你和国华带兵从大同镇进入安徽。”曾国藩拿起朱笔,在鄂皖交界的大同镇三字上画了一圈,说:“然后再翻越独山,打下太湖,继而拿下潜山,进兵桐城、庐江,从东北两面包围安庆。春霆暂在浮梁不动,拖住徽、池一带的长毛,待迪庵、温甫兵围安庆之后,再从南面渡江支援。”
曾国藩还提到诸将关心的饷银问题:“今后湘勇由湖北湖南地方提供粮饷,待胡中丞的饷银解来后,会给你们分发。”
“这太好了!我们断饷日子久了。再不发饷银,人心就散了。”鲍超高兴地说。
会议最后,曾国藩再次强调:“进兵江浙,乃是奉命行事。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进军安徽,拿下江宁,谋取东南,这才是湘勇的立根之本。接下来会有恶仗要打,湘勇必须团结一致,依策略而行,相互援应,才能成功!”
“得令!”湘勇各位主将齐声说道。
第六十三章 草根李秀成
曾国藩复出后,对湘军进取安徽,然后合围南京作了详细的军事部署。
太平天国在“天京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建国元老死的死、走的走,军事局面主要依靠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等青年将领勉力维持。而这一次曾国藩的对手,就是浓眉大眼的农家青年李秀成!
李秀成,初名李以文,广西客家人,出生于广西藤县大黎里新旺村,这个村子当时属于广西梧州府藤县宁风乡五十七都长恭里,四周是一片高山峻岭,村子附近住的都是贫苦农民。他们大都靠做雇工、种田、烧炭来维持生活。李秀成的父亲李世高,给地主垦山种植,寻食度日。李秀成的母亲陆氏,给李秀成添了个弟弟,取名李明成。
李秀成的家里,是真穷,日子过得真苦,怎么说呢,一条裤子,他爸穿破了补补给李秀成穿,李秀成穿破了,再给他弟弟李明成穿。李秀成从小想要出人头地,当时的社会,万般皆下品,如果不造反的话,就只能读书。
李秀成的舅父,看李秀成很机灵,决定帮他一把。这位村塾教师,在李秀成八岁那年,把他带去私塾读了两年书,不要学费。但李秀成到了十岁,家里生活太苦,便不能再读下去了,父亲把他叫了回来帮助父母干活养家,他哭了三天三夜。
小小的李秀成,不甘这样不读书了,他去求舅父,抱着舅父的大腿哭。他的舅父被他的眼泪感动了,说服了他的父母,于是,李秀成获得了在村塾帮工的机会,在这里一边帮工、一边自学。
然而,在村塾的收入,对李秀成贫穷家庭的帮助有限,不久,李秀成的父亲病重,他不得不又回到家中。春天来了,就上荒山去种兰,到了秋冬,又上山砍树、烧炭。家中之苦,度日不能,度月格难,年幼的李秀成受尽了孤寒无食的折磨,生活的绝望也锻炼了李秀成的意志。
清道光二十四年,李秀成二十一岁,洪秀全和冯云山从广东花县进入广西宣传组织拜上帝会,以桂平县的紫荆山为根据地,并向四周发展。广西的桂平、贵县、武宣、平南、象州、藤县、陆川、博白以至广东的信宜这几个州县的贫困农民都看到了希望,每村每处都知道有“洪先生”。
李秀成也看到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带领全家加入了拜上帝会。
之后,洪秀全、杨秀清在金田揭竿而起,李秀成决定造反,他参加太平军,作战机智勇敢,懂得用脑子,他在太平军中,较早意识到洋枪洋炮的威力,手下弄了好多洋枪洋炮,很快崭露头角,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晋升为一名优秀的青年将领。
在1856年,李秀成立了大功,他率部解围镇江,败江苏巡抚吉尔杭阿,破了江北江南大营。而在天京事变中,李秀成不仅升官主将,还接收了燕王秦日纲的队伍,成了太平天国的顶梁柱。
为解天京之围,李秀成于1858年3月底请命出京,途经芜湖,与其堂弟李世贤商定:“一人敌南岸,一人敌北岸”。
不久,李秀成自率部将陈坤书等五千余人,分别由芜湖和东梁山渡过长江,齐集含山,于5月8日再克安徽和州,接着又连占全椒、滁州、来安。
当时,清军重新组织江南江北大营,天京被围日紧,南郊板桥、大胜关已被清军攻陷,七桥瓮、印子山、雨花台也处于清军的直接威胁之下。李秀成日夜焦虑,在全椒加紧操练部队,准备先扫清江浦、浦口之敌,以安定天京城内的人心。
1858年6月5日,李秀成率兵五千余人自全椒进扎江浦大刘村,拟取道桥林进攻江浦、浦口。
次日,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督军万余进攻大刘村,他是一名勇将,身先士卒。时适大雨滂沱,太平军疏于戒备,以致寡不敌众,初战失利,李秀成的新旧营垒十三座尽失,损失千余人。
这次大败仗,使李秀成意识到,单凭自己的一军之力,难解天京之围,于是请求到天王洪秀全支持,行文各路将领,约定太平军各路人马在安徽枞阳举行会议,共商救天京办法。
1858年8月上旬,李秀成与陈玉成、李世贤等将领于枞阳商定:先由陈玉成、李世贤等率部攻克安徽庐州,然后由吴如孝率部在庐州东北一带活动,牵制清朝大将胜保所部清军,陈玉成则率主力速进滁州东南的乌衣镇一带,会同李秀成部全力进攻江北大营,先攻破清军江北大营。
枞阳会议,使李秀成、陈玉成等人“各誓一心,订约会战”,并制定了较正确的作战方针,为再破江北大营以解京围奠定了基础。这时候的李秀成,仗打得十分漂亮!
1858年8月11日,陈玉成、李世贤、吴如孝三部联合行动,由舒城三河镇向庐州逼进。当时,新任安徽巡抚翁同书,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帝师翁同龢的哥哥,他尚未到任,庐州城内仅有清军数千,由副都统麟瑞督率驻守,另由新任安徽布政使带勇万人驻守南郊。
其实翁同书到任后,也是枉然。
8月23日晨,太平军两万余人从西、南两个方向直逼城垣。清军未及交锋,即纷纷惊溃。当天中午,太平军即进占庐州城。
太平军再克安徽庐州,清廷上下为之震动。咸丰皇帝大怒,立即任命胜保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所有皖境各军均归其节制。同时,谕令湖广总督官文从沿长江东下的鄂军中分派劲旅,赴援庐州;谕令德兴阿从江北大营中酌拨马步官兵,前往庐州“协剿”。
清廷严令胜保及各路将领务必将庐州收复,否则提头来见。
太平军的主要进攻目标,并非庐州,而是江北大营,因此,未等气势汹汹的清军援兵赶到,陈玉成早已挥军由界牌直趋滁州,于9月中旬抵乌衣一带,与自全椒进抵该处的李秀成部会师。在此之前,吴如孝按约率部自庐州北进,占店埠镇及其东北之梁园,进逼定远,以牵制胜保军。
当时,江北大营统帅德兴阿拥有兵勇一万五千余人,以浦口、江浦之间的陡冈、安定桥、小店一带为重点,分驻于西至江浦石碛桥、高旺,东至瓜洲、三汊河,北至来安、施官集的广大地区内,绵延二百余里;长江内则有水师巡船往来游弋,以资接应。
战前,德兴阿得意地说:“各路马步兵勇,或多或少,择要分布,有警则奋勇向前,贼多则添拨援应;海全一军驻扎石佛寺,无论何处紧急,皆可策应。”
德兴阿认为清军攻守都有把握,但作战结果表明,清军的这种分散部署,正好给了太平军以各个击破的极好机会。
李秀成察看了德兴阿的军事部署,去信陈玉成说:“德兴阿有勇无谋,不懂军事,这乃是我们齐心协力攻破江北大营的绝佳机会。”
于是,李秀成、陈玉成两部太平军会师乌衣之后,众达数万,先与江北大营清军相持。
9月26日,德兴阿派出部队由小店进攻乌衣。太平军奋起迎战,大败清军,歼敌三四千人。
9月27日,李秀成部的太平军乘胜向小店发起猛攻,洋枪洋炮很厉害,击败由江南大营来援的总兵冯子材部五千人。
年轻时的冯子材不牛逼,大刀虽猛,却经常打败仗。冯子材打不过李秀成的太平军,他率部逃走。
陈玉成部则冲破清军陡冈军营,直下浦口,在从九洑洲渡水前来的太平军配合下,再次大败敌军,并将浦口一带的清军营垒全部烧毁。清军见后路被袭,阵势大乱,纷纷夺路而逃。德兴阿先逃六合,后由水路逃往扬州。
陈玉成部随即于9月29日占领江浦。至此,江北大营再次被摧毁,清军前后损兵万余人。太平军攻破江北大营之后,恢复了天京与江北的联系,保障了对天京的物资粮草供应。同时,大大地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
二破江北大营之后,李秀成率部东进,于10月4日占仪征,10月9日占扬州。
清军不战而逃,德兴阿如丧家之犬率部北逃到邵伯镇。
10月15日,江南大营帮办军务张国梁率兵六千余人由镇江渡江北援,李秀成认为自己的兵力单薄,于10月21日弃守扬州,继又退出仪征,他带兵打游击战,清军也奈何不了,疲于奔命。
在李秀成率部东进的同时,陈玉成率部由浦口北攻六合,由于道员温绍原据城死守,直至10月24日才攻克。
江北大营惨败后,清廷将德兴阿革职,并决定撤去江北大营建制,江北军务由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统一节制。咸丰皇帝还急诏曾国藩复出,让湘勇入浙,保东南半壁江山。
曾国藩却表面上派人入浙江,实际上命湘勇主力收复江西,进攻安徽中部。
李秀成闻讯,立即带着罗大纲、周国虞、康禄等将领和部属星夜奔赴枞阳。
枞阳分上下两镇,两镇相距八里地,扼控破岗湖、菜子湖、禧子湖三湖入长江之口,下距安庆水路八十里,是一个军事要镇,李秀成的亲信吴定规带领一万太平军精兵驻扎在这里。
天京内乱之后,李秀成和其他太平天国的将领一样,心情很复杂,感觉前途很迷惘。天京城内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惨景,在他脑子里的印象太深刻了。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常常会无端地听到女人的悲号、婴儿的啼哭。他这个出身赤贫,举家投奔天国的年轻人,这时已经三十五岁,他没有石达开那样的勇气和威望,他知道没了天国,自己什么也不是!但留在天京,难免和天王洪秀全家族的人磕磕碰碰,在外带兵打仗反而是更安全的。
是故曾国藩一派人攻打安徽中部,李秀成便向天王洪秀全申请,再次外出抵御湘勇!洪秀全这时身边也没多少能征战的将领,便同意了,让他当主将,抵抗湘勇!
第六十四章 孤军深入
李秀成并不惧怕曾国藩,当年石达开率兵打得曾国藩要跳江,李秀成觉得自己也有这个实力!他甚至渴望跟曾国藩的湘勇,来一场正面较量,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唯一的不足就是太平军在天京事变之后,人心有些乱。这也难怪,毕竟二把手分分钟都能被灭门,天国里谁还会有安全感?
于是,李秀成在前线上书洪秀全,建议天王恢复东王的爵位和名誉,以之安定军心。
洪秀全觉得,李秀成太多嘴了,管得太多了,而且有点挟军自重,不过他想,反正杨秀清已经死了,对自己够不成威胁,还可以用死人来收买人心,毕竟,军中很多将领,包括李秀成都是杨秀清一手提拔的,于是洪秀全下旨,恢复了杨秀清的东王爵号,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死去的杨秀清,让其第五子袭封为幼东王,并定东王被害那天为东升节,举国祭奠。
李秀成的兵营里,无论兵营民房,门口都点灯两盏,供茶三杯、白饭三碗、菜三盘。他带头率领全军祭告杨秀清,手捧三炷香,跪拜在地,对天祷告:“愿东王在天堂永享尊荣,并庇祐下界生灵早得幸福。”
后来,李秀成率部和诸将赶到枞阳,在当地首富马家大院里,也举办了隆重纪念杨秀清的仪式。花厅正面,临时扯起一道青布帏幕,帏幕上悬挂着一幅东王升天图。图上的东王杨秀清,身穿黄龙袍,飘发仗剑,由和风瑞云徐徐送到半空。每个将领手中也都捧着三炷香,高声念道:“我们赞美上帝为天父,是魂爷为独一真神;赞美天兄为救世主,是圣主舍命代人;赞美天王是圣贤,是拯救万物圣人;赞美东王是神圣风,是圣灵赎病救人;赞美西王为雨师,是高天贵人;赞美南王是云师,是高天正人;赞美翼王是电师,是高天义人。”
这是甲寅四年燕王秦日纲撰写的“赞美诗”,其中还有三句:“赞美北王是雷师,是高天仁人;赞美燕王是霜师,是高天忠人;赞美豫王是露师,是高天真人。”
天京内讧之后,赞美北王、燕王、豫王的话也删去了。
朗诵完毕,李秀成转过身,将黄裱纸焚烧,众人起身,一齐大呼:“愿我真天命太平天国禾乃师赎病主东王在天堂永享富贵!”
李秀成走出队列,来到几案前,对众位将领讲话。李秀成本是杨秀清一手提拔的人,声音哽咽:“弟兄们!东王没有死,他正在天堂,保祐我天国国土及数十万将士,他近来常托梦给我,要我们忠心服从天王,吸取教训,重新团结起来,大家舍命战斗两三年,就可以永享大富大贵了!我这就请东王下凡和大伙见面。”
李秀成的话音刚落,一阵阴风起,厅中的蜡烛被吹熄,东王升天图飘落下来。突然,一个令人惊骇万分的怪事出现:原来挂图的地方,笔挺挺地站着一个人影。这人头戴单龙双凤冠,身穿九龙团绣袍,双目炯炯,面孔黑红。众将以为是眼花看错了,揉揉眼睛,定定神再细看,不错,果然千真万确是东王!
李秀成带头呼喊:“东王显灵了!”
“东王显灵!”众将也跟着喊道,他们对李秀成佩服不已。
只有陈玉成对李秀成这一套不以为意,洪秀全在军事方面封的四位主将中,陈玉成是前军主将,后军主将是李秀成,从排名前后可以看出来,陈玉成还是略重于李秀成,在太平军中地位高于李秀成。
陈玉成的前军是以天京为中心点,向前必然是往北,势力范围在安徽一带。而后军主将李秀成的后军,只要看一下国内地图,就知道从地理上看是江浙一带,这大后方再退一步就是汪洋大海,那时太平天国还没有要在海上争霸的雄心,这也就是说李秀成的地盘顶多再往江苏、上海扩大一点,而陈玉成就不一样了,在他的前面是大半个中国,一个蛋糕有一大半等着他去吃。
李秀成事先没跟陈玉成说东王显灵的事,这让陈玉成更加不爽。他觉得李秀成是想借东王显灵来打压自己,但他也没办法,只好跟着
众人高声呼喊:“听从东王诰谕!”
李秀成便借东王显灵来完成了对付曾国藩湘勇进犯安徽的军事部署。
而湘军方面,曾国藩的座船起锚下行到了湖口。这是内湖外江水师的大本营。杨载福率所有哨官以上的将官,一齐整队在此恭候曾国藩检阅。
这时湘勇水师增添快船二百余艘,曾国藩见到自己亲手创建的水师如此兴旺,欣喜异常,他破例给每个水勇赏钱二千文,又亲到湖口水师昭忠祠祭奠。然后来到长江边,摆上供饭供果,焚香烧钱纸。
之后,曾国藩去了南昌,如同在长沙一样,主动遍拜南昌官场,并每人送上一篓上等君山毛尖。南昌官场这一年多来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俊被撤去了巡抚职,召回北京,原布政使耆龄升任巡抚。
曾国藩对耆龄等人检查了自己过去在江西的差错,缓和了以往与南昌官场格格不入的气氛。然后,曾国藩按原计划赴广信府,与张运兰、萧启江会合东进浙江,却接到五百里紧急上谕。上谕说浙江局势稍苏,石逆犯闽,闽省吃紧,命曾国藩率部改道入福建。
曾国藩接到上谕后,便从抚州府,经水路去建昌府。就在曾国藩赴闽途中,陈玉成、李秀成调走皖中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回扑江北,在乌衣至江浦一带大败德兴阿的江北大营。
正在向皖中进兵的李续宾、曾国华趁着这个空隙,率湘勇连战连胜,接连攻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抢掠了许多金银财宝,沉浸在一片狂喜之中。
曾国华生性骄躁,轻取四城,遂以为用兵打仗亦不过如此,鼓动李续宾一起南下进攻庐州:“庐州收复,则皖省全局皆在掌握之中,北出凤阳、颍州,南下安庆、池州,都可居中从容调度。”
“涤帅在巴河舟中,已指示我们先合围安庆,我们要打乱他的部署吗?我看还是以南下安庆为宜。”李续宾觉得曾国华的话虽有道理,但乱了曾国藩的战略大局,不甚稳妥。
“迪庵兄。”曾国华笑了笑说,“兵机瞬息万变,我哥也难以预料,我军目前距庐州仅一百五十里,距安庆有二百五十里。安庆城高池深,一时难以攻破,而庐州到底不如安庆之难下。下一庐州,其于朝廷之功胜过下皖省十县。”
曾国华这话有道理。当时庐州失守,新巡抚翁同书只得将抚署暂设在寿州。朝廷责翁同书速下庐州,翁同书无力为之,只好将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湘勇身上。
翁同书以巡抚之尊,以十万粮饷为诱饵,请曾国华和李续宾的七千湘勇收复庐州,并保证一旦湘勇拿下庐州,就向朝廷给曾国华和李续宾请功!
所以收复庐州,确实是大功一件!但李续宾还有顾虑:“陈玉成、李秀成正集结在浦口与江北大营鏖战。若是庐州危急,增援部队三五天便可赶到。我们孤军深入,就危险了!”
“迪庵兄,你过虑了。”曾国华拍着李续宾的肩膀说,“陈、李二逆,攻打江北大营,德兴阿会拖住他们,我们可以放心攻庐州。满人处处占我们的便宜,这次也轮到我们占占他们的便宜了。”
曾国华身为曾国藩的嫡亲兄弟,李续宾不便再坚持下去,他们率的这七千人,其基础是长沙建大团时的罗泽南一营,系湘勇中的精锐,当即全部开出舒城,兼程向庐州进发。
李秀成下令沿途太平军不战自退,诱敌深入,一张巨大的网悄然铺开了。
傍晚,曾国华和李续宾七千湘勇驻扎在金牛镇。探马报:前方四十里处的三河镇外,长毛新筑石垒九座,镇上粮草堆积如山,兵器甲杖无数。
曾国华大喜,对李续宾说:“皖中粮食奇缺,今夜安稳睡一觉,明早,我们率军一鼓作气拿下三河。然后,打下庐州城,就算立了大功!到时候我请你到包孝肃祠堂,痛饮三杯如何?”
“我一定奉陪到底!原先我没想到长毛会如此不堪一击。”李续宾也笑了起来。他一路上见太平军斗志全无,也觉得可以轻易拿下庐州了。
而曾国藩在率兵赶往福建途中,收到曾国华和李续宾进攻庐州的消息,他摊开地图,面色如乌云笼罩,急得捶足顿胸,大声疾呼:“孤军深入,吾弟危矣!”
曾国藩立即致信胡林翼,让他速派精锐之师支援曾国华。
第六十五章 猛将李续宾
李续宾同意和曾国华一起率军进攻庐州,也就是今天的合肥,并非只是一味贪功,他有自己的判断。四十岁的李续宾,乃是湘军名将,九江就是他攻下的。在三河战役之前,李续宾更是身经百战,步步升迁,是湘勇里继胡林翼、江忠源之后的又一个达到巡抚官职的猛将!
李续宾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湖南湘乡人,生于敦行四十四都,年轻时他和项羽一样,膂力过人,但他好读书。因家境贫寒,靠贩煤养活家人,并全力供胞弟李续宜读书。同是湘乡人的湘军大将罗泽南非常欣赏他,把他和他的兄弟都收为弟子,不仅免其学费,还拿出自己收入的一部分,帮他供养家人。
咸丰二年,太平军从广西打到湖南,清廷急忙命令两湖地方官,尤其是湖南官员举办团练,协助绿营兵堵剿太平长毛。那一年,李续宾便在家乡协助罗泽南办团练。李续宾能以兵法约束子弟,明耻教战,训练尤精,深得罗泽南的赏识。此后,曾国藩出山,他跟随罗泽南一起加入湘勇,与太平军作战,开始了军旅生涯。
李续宾与太平军的首战是1853年。当年夏天,太平军在夏官副丞相赖汉英率领下围攻南昌。江西巡抚张芾和湖北按察使江忠源守南昌,因城中兵力单薄,请求增援。曾国藩便遣湘乡知县朱孙诒率训导罗泽南所募湘勇赴援,李续宾随军而行。
1854年,西征太平军逼近长沙。曾国藩所练湘军誓师出战,在湘潭大败太平军。自此开始,湘军向西征太平军进行大反攻,接连取得军事胜利,连克岳州等地,在夺取岳州高桥、城陵矶等战斗中,李续宾作战勇敢,因功擢升为知县。
1854年10月初,湘军陆续抵达武昌外围,曾国藩指挥湘军分多路进攻武昌。罗泽南、李续宾率部4000余人由金口猛攻花园。
花园位于武昌城西二十里处,驻有太平军精锐部队万余人。在江边,堤上、青林湖畔设有大营三座,是防守武昌的重要据点。
战斗的当天,李续宾就率部攻下花园太平军大营。次日,他带入又连下鲇鱼套附近太平军6座营垒,兵临武昌城下。
当时,负责守卫武昌的太平军将领石凤魁、黄再兴等人,都是文官出身,不懂军事。他们见湘军气势汹汹地攻到城下,便于夜间率军弃城逃往田家镇。武昌这个华中重镇,就这样被湘军占领。跟着曾国藩的大军,李续宾自岳州东下以来,常为先锋,沿途七战皆捷。攻占武昌后,曾国藩保奏他升为知州。
湘军攻占武昌后,兵分三路,夹江东下,水陆并进,直指半壁山、田家镇。李续宾随知府罗泽南走南路,由金牛镇攻兴国,他率部首先赶到半壁山,与太平军连日展开激战。太平天国的秦日纲亲率两万余太平军分作两路向湘军进攻。李续宾仅率两千余湘军与之激战整日。战斗中,李续宾手刃三名怯阵的湘军士兵,率部拚死抵拒,并将太平军击溃,后又派出百余人缒崖而下,协同湘军水师斫断横江铁链,半壁山要隘遂为湘军所得。那一仗,湘军水师突破太平军水上防线,顺流东下,焚毁太平军船只数千艘。
田家镇一战的关键虽在水战,但李续宾最先赶到半壁山,首战告捷,又挫败了太平军反攻计划,控制半壁山,使田家镇失去依托,立了大功。这次战斗后,他因功被加赏“挚勇巴图鲁”名号,升为安庆知府。
而历时数年,攻下九江,干掉太平军的名将林启容,是李续宾取得的最艰苦也是最辉煌的胜利。这硬仗打得十分出色。
当湘军攻占田家镇之后,曾国藩计划夺取九江,然后利用水师优势,直逼金陵。湘军水师进至九江江面,陆师进抵九江城外。
镇守九江的林启容是太平军的著名骁将,能攻善守。湘军进攻九江西门,三战皆败,死伤甚众。湘军对九江实施全面进攻,罗泽南、李续宾率部猛攻东门,因城上枪炮木石交施,屡次抢登,不能得手。曾国藩见硬攻不能奏效,便改取“舍坚而攻瑕”的方针,留塔齐布等继续围攻九江,调胡林翼,罗泽南、李续宾等带兵进攻梅家洲,企图占领九江外围要点,切断九江与湖口的联系。
守卫梅家洲的罗大纲于城外立木城二座,高与城等,炮眼三层,周围密排,营外木桩、竹签广布十余丈,较之武昌、田家镇更为严密;掘壕数重,内安地雷,上用大木,横斜搭架,钉铁蒺藜其上。胡林翼、罗泽南、李续宾率部等分路向梅家洲发动进攻,遇到太平军奋力抗击,死伤数百人。
夺取九江的计划受挫,曾国藩退守南昌。除留塔齐布继续围困九江外,罗泽南部奉调充作游击之师南援赣中,李续宾随队与太平军作战,连续攻占弋阳、广信、德兴、义宁等府县,因军功升为记名道员。
1856年,李续宾配合在武昌外围作战的胡林翼所部攻取武昌。那一年,李续宾基本上是在武昌城下度过的,他率部与湖北巡抚胡林翼、湖北提督杨岳斌等与太平军相持于武昌城外。太平天国发生天京内讧,翼王石达开从武昌前线赶回天京,李续宾趁机攻占了鲁家巷太平军营垒13座,和胡林翼部一起攻进武昌城。接著,他率军乘势东下,在杨载福水师配合下,又攻下了武昌县(今鄂州市),大冶、兴国,再次因功升为记名按察使。
1857年1月初,李续宾率所部万人顺江而下进入江西,再攻九江城。
九江自1853年9月被太平军占领后,一直在太平军手中。林启容在武昌将陷之时,就督军日夜缮守具,屯米粮,浚深沟,设炮台,以防湘军来犯。从1月6日开始,李续宾陆师与扬载福水师连战数昼夜,攻城不下,遂决定改变攻城战术,3月5日,他督湘军自宫牌夹起到东边白水湖尾修筑长壕,全长30多里,共6道,每道深2丈,宽3丈5尺,于6月筑成,三面合围九江。同时,他决定先扫清九江外围太平军据点,孤立九江。
1857年9月,李续宾首先进攻九江北面的小池口,由水师炮船昼夜轰击,城内房屋全被击毁。10月,风雨交加,李续宾令陆师用稻草,沙囊填满壕沟,士兵躲在稻草沙囊之后,直扑城下;然后向城内施放火箭,乘烟焰迷漫之时攻陷小池口。后来,李续宾率部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