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龙腾1856-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曾纪泽面向广阔的广场和人群,用带着点湖南口音的粤语无比庄严地宣布:“大汉王国,今天正式成立了!海外华人,从此团结战起来了!世界华人大团结万岁!”

  整个婆罗洲岛和菲律宾岛上三百多万华人先后爆发出最激动的呐喊。

  之后,曾纪泽来到广场中央新修的“祭天台”,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洗手焚香,然后在太和钟声中登上祭台,上香,祭拜太庙。这个太庙里并非孔子一人,而是三皇五帝、造字祖仓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儒家圣人孔子、道家圣人老子、兵家孙武……蒙恬、卫青、霍去病、曹操、关羽、诸葛亮、秦叔宝、戚继光等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纪泽此举,是要大汉国继承中华的历史文化。

  之后,曾纪泽带领大汉国高级文武官员和将领拜祭了大汉国人民英雄纪念墙,这道墙上刻着为大汉国牺牲的每一个人的名字,不分等级,一律平等,随时更新。

  随后,曾纪泽宣布了法律政策,包括民众最期待的土地法和移民法等新政策。最后是大汉王国的阅兵仪式,也是开国仪式的重头戏。

  标兵正步就位,曾纪泽乘坐十六匹白马拉乘的阅兵车,在国防总长刘永福的陪伴下,向一个个参阅的士兵方队问礼。

  “将士们好”,曾纪泽喊道。

  “大总统万岁!”士兵们齐声回答。

  “将士们辛苦了”,曾纪泽再喊。

  “犯大汉者,虽远必诛”,大汉国士兵们再次用嘹亮的声音回答,气势如虹!

  接着,陆军军官方阵、陆军步兵方阵、滑膛枪方阵、海军方阵、骑兵方阵、警察方阵、民兵方阵、炮兵方阵纷纷惊艳亮相。

  广场上的群众都欢呼不已,所有外国来的商人代表也震惊不已,为南洋地区诞生这样一个正式华人主宰的国家。

  开国大典结束之后,大汉国迎来了相当长的一段建设期,经济发展有经济发展的规律,没有谁能拔苗助长。他主要还是抓海军建设,经济交给了副总统陈金声,并嘱咐他未雨绸缪,抓紧建立一批现代的医学院和医院,培养西医人才。曾纪泽还重视教育,号召华侨商人捐建学校,本来华侨商人就很乐意捐资助学,一时间大汉国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等大汉国想对和平稳定了,曾纪泽便和刘永福商量,让他率黑旗军驻守菲律宾,并协助刘秀兰暂时管理大汉国,加上有刘阿兵等刘氏家族相助,刘秀兰代为管理婆罗洲岛没问题。这也是总统制的好处,暂时换个管理的人,国家也相对稳定,不会跟没了皇帝那样乱。

  曾纪泽和苏慕白、苏慕莲乘坐一艘军舰回国内去找曾国藩,毕竟他已经很久没回去了,海外的游子,不管走了多远,终究是要回家的,况且四万万同胞的命运等着他回去改变。曾纪泽一直以来很神秘低调,对外都是以龙二的身份,所以并不影响他回国。

  

第六十章 曾国藩复出

  石达开离京出走后,清军重新组织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围攻南京,太平天国再次面临危局。洪秀全在大事上并不糊涂,他杀了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后,为了平息兵愤,封了一大批新王,拉拢人心,对军队进行了重整,任命赞王蒙得恩为正掌率、中军主将,成天豫陈玉成为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合天侯李秀成为副掌率、后军主将,任命李秀成的堂弟李世贤为左军主将。

  太平天国罗大纲、周国虞的军队与李秀成会合后,十万大军破了清军江北大营,杀奔浙江。浙江提督周天受慌了,向朝廷紧急求援。翼王石达开也派兵佯攻福建,江浙告急。

  咸丰皇帝只得任命钦差大臣、江南大营提督和春入浙江督军,救援江浙这块江南的粮仓。江浙一失,清廷东南的半壁江山便会不保。

  满洲正黄旗的江宁将军和春不傻,长毛在江浙士气正盛,凭什么要我去送死?但朝廷的面子还是要给的。怎么办?只好装病了。他向朝廷表示,自己老寒腿的毛病犯了,或许走着走着在路上就挂了,“不能受命”。

  这时候,英法联军的舰队,已经开到了天津塘沽,是战是和,镶蓝旗的权臣爱新觉罗·肃顺、僧王僧格林沁等朝廷文武百官吵得一塌糊涂,咸丰皇帝燋头烂额,接到和春的奏折,大怒,在颐和园当着慈禧的面骂道:“这帮贪生怕死的狗奴才!身为旗人,世代享受朝廷俸禄,不为朝廷出力!足疾?朕要砍了他们的脑袋。”

  “皇上息怒。一言不合就砍人脑袋,这并非明君所为。而且人的脑袋丢了,就长不回了。”慈禧跟在咸丰皇帝身旁处理政务三四年了,明显比以前沉稳多了,她笑着对咸丰皇帝说:“此前湖北巡抚胡林翼和湖北都督官文不是上奏,请朝廷起复曾国藩嚒?他们说,湘军没有曾国藩,还是不行,容易内斗啊!”

  “曾国藩?他不是还在老家丁忧嚒?”咸丰皇帝听了慈禧的话,有些犹豫,环顾朝廷四方,的确再无合适的人可以代替曾国藩,但他还是不放心汉人带兵,道:“朕绝对不会向他低头的。他想要督抚实职,朕偏不给!要是汉人要官给官,朝廷的颜面何存?”

  “不必给曾国藩督抚官位,他在家呆了这么久了,想必有些问题也想明白了,皇上和朝廷不是非他曾国藩不可。皇上再赏他一个兵部侍郎衔,他估计就会欣然领命。”慈禧走上前,帮咸丰皇帝轻捶了一下肩膀,说。

  “是吗?朕再想想,满人当中,就真没人能带兵打仗了?”咸丰皇帝抓住慈禧雪白光滑的手说。

  过了半个月,胡林翼见朝廷没有动静,又鼓动湖南巡抚骆秉章上奏朝廷保奏曾国藩。

  曾国藩的湘勇出湖南后,骆秉章听左宗棠的建议,支持了湘军许多钱粮,两人熟识之后,关系也大为改善。骆秉章也不愿湘勇受满人控制,便欣然上奏,并答应只要曾国藩复出,湖南会继续全力支持湘军饷糈。

  浙江的战事,日益危机,咸丰皇帝最后听从了慈禧的建议,再次赏曾国藩一顶兵部侍郎空衔,命他火速奔赴前线救急。

  不过,聪明的慈禧在咸丰皇帝的圣旨后又加了一句:“官文、胡林翼、骆秉章既作保人,则必须确保湘勇之粮饷。”

  慈禧加的这一句话,使得曾国藩最大的粮饷问题得以解决,是故咸丰八年六月初三日,曾国藩接到上谕,初七日便告别了妻儿兄弟,整装要离开老家荷叶塘。

  这时,十岁的曾纪鸿抱住曾国藩的大腿不让他离开,说:“爹,你什么时候回来?哥哥什么时候回来?”

  曾国藩抱起曾纪鸿,说:“你在家好好念书,要听话,我们会很快回来的。”

  曾国藩离家前便打发荆七赍着“奉命援浙,即日择将出兵”的圣旨,先行赶到长沙,借湖南巡抚衙门的官封拜发。

  之后,曾国藩受命上路,先去长沙拜访左总宗棠。左宗棠是个从不掩饰情感的人,当年为了激将曾国藩早日复出,连曾国藩多年自我标榜的忠敬诚信都被他说成虚伪,这让曾国藩很不爽,毕竟他注重知行合一,最讨厌虚伪的人。

  湖南其他官员知道师爷左宗棠深得巡抚骆秉章的信任,不理解左宗棠为何如此带头攻击曾国藩,一时间长沙官场哗然和之,给蛰居荷叶塘守丧的曾国藩极大的刺激。曾国藩决定复出去拜访的第一个人就是左宗棠,他也想看看自己以柔克刚的气度,到底修得怎么样了。虽然曾国藩对左宗棠骂他“虚伪”还难以释怀,但左宗棠帮助湘勇筹过粮饷,他对江西战事的几次建议也还中肯,是一个将材,曾国藩不愿意得罪他,说不定以后还会用他。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主动来访,有点摸不着头脑,曾国藩现在的身份是钦差,自己对外一直痛骂曾国藩,难道他来兴师问罪?还是来自讨没趣?左宗棠一大早便打发陶恭在门外十字路口探听曾国藩来访的情况,随时向他报告。

  左宗棠自己则带从湘阴来的老表吴伟才,一同巡查后花园的施工,陶公馆后面有一大片荒芜的土地,左宗棠看荒在那里可惜,便自己设计了一个花园,命人按图施工。现在,这个花园就要全面竣工了。那个花园的正中是一个大水池,青翠的荷叶罩在水面上,益发增加几分幽静。正当盛夏,粉的白的的荷花绽放,风一吹,清香扑面而来。

  左宗棠一向以诸葛亮自居,给荷塘取个名字,叫“武候池”。凿池开挖出来的泥土就堆在旁边,形成一座小山岗,左宗棠叫为“卧龙岗”。卧龙岗下有一栋竹篱编就、茅草为顶的房子。房子里正中矮几上摆一张古琴,壁上挂着左宗棠最喜爱的“隆中对”古画。

  曾国藩那天没穿官服,而穿一件灰灰的长褂子,也没有随从,一个人来到左府,显然这是依然把左宗棠当老友。

  “季高,多日不见,你比先前还显健壮了!”曾国藩见了左宗棠,便抢先热情笑着打招呼。

  “涤生,听说皇上来了圣旨,你终于要复出了!”见曾国藩的如此态度,左宗棠连声说:“老哥书房请。”

  “什么都瞒不过你老弟。这次能够得以为父亲办理身后事,尽一个做儿子的孝顺,全是靠的你赐予呀!那一年在水陆洲,不是你一番开导,我早就作一个不忠不孝的罪人跳江了!”曾国藩的态度极为诚恳真挚,以感激的心情回忆那夜船舱里和左宗棠促膝长谈的情景。

  左宗棠见曾国藩只字不提自己对他的责骂,他是个直性情的人,倒有点不好意思了,对曾国藩说:“涤生,你去年从江西回来,我认为有些不妥,说了几句你不爱听的话……”

  “季高,你话虽说得重了点,但看得出,是一片好心。这几年,你在湖南财政艰难的条件下,为湘勇筹拨饷银。我很感激,一直记在心里。”曾国藩笑着说:“你善于审时度势,出奇制胜,就是诸葛亮再世,也比不了啊。今后还要多给我指点指点。”

  曾国藩以前很少夸人,这句半开玩笑的话,说得十分认真,左宗棠最爱别人把他当诸葛亮,听了很受用,浑身觉得舒服,回答曾国藩说:“好说,好说。”

  曾国藩点点头,严肃地说:“今日来,其实我还有一事相求。”

  “何事?”左宗棠见他一副严肃的模样,问道:“是要给湘勇筹饷银吗?放心,我……”

  “我在荷叶塘守制时,取《道德经》之义,凑了一副联语,想用篆体写出来,挂在居室

  中,每日三省吾身。你是三湘篆字高手,给我书写一幅字如何?”曾国藩认真地说。

  “什么?”左宗棠以为自己听错了,谁不知道老曾的书法那是一绝,他竟然向自己求字?这是何等谦恭!别说老曾,就是小曾曾纪泽的书法,也是自成一格,名动乡里!这分明是格外抬举左宗棠。左宗棠乐了,他就喜欢吃这一套,心里高兴,立即起身到大柜边去拿出一叠宣纸,并命仆人研墨。

  “这副联语的上联是:敬胜怠,义胜欲。下联是:知其雄,守其雌。”曾国藩说。

  左宗棠把纸摊开在桌面上,挥毫泼墨,一蹴而就。两人当天相谈甚欢,最后,左宗棠亲送曾国藩出门。

  拜别左宗棠后,一连几天,曾国藩坐着绿呢大轿,遍拜长沙各衙门,从湖南巡抚骆秉章开始,连小小的长沙、善化两县知县,他也亲去登门造访,一律备礼,笑脸相对。中国人爱讲究面子,认了你这张老脸,一切事都好办:曾国藩有皇帝圣旨,又是手握重兵的湘勇统帅,如此不记前嫌、谦恭有礼的面子,再不要脸面的人都还是要的,一时间湖南官场上的人都欣然对曾国藩表示大力支持湘勇。

  于是,与骆秉章、左宗棠商量后,曾国藩决定带张运兰的老湘营五千人、萧启江的果字营四千人赴浙江剿灭长毛。

  而此时,曾纪泽也乘坐“大汉”号巡洋舰,率领两千名特训的陆战队士兵,漂洋过海赶回国。这艘巡洋舰排水量一千九百吨,被乔装改成了商船,从外表上看,根本看不出来是军舰了。而且,回国前,曾纪泽他们又不得不把假辫子戴上。这些年,曾纪泽在南洋,每个月都有家书回家,述说“自己在欧洲游历”的见闻,曾国藩也有回信。

  

第六十一章 用人之道

  曾国藩决定带张运兰的老湘营五千人、萧启江的果字营四千人赴浙江,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出发前,曾国藩对自己过去的用人之道也进行了彻底的反省。

  那天黄昏,在荷叶塘,吃过晚饭,天边的流云还散发着金光。曾国藩和同乡幕僚赵烈文一起散步。饭后千步走,这也是老曾在家里养成的习惯。

  走着走走,曾国藩停住了脚步,叹了一口气,对赵烈文说:“当年在家乡,我以道义号召天下,剿灭粤匪长毛,我以为有儒家道义在手,就足够了,就能感召别人,刚开始振臂一呼,也应者云集,但慢慢的,最初投奔我的人,除了彭玉麟和几个至亲兄弟,很多人才都出走了或想自立门户,比如罗泽南、李元度,或者去了胡林翼那里,也比较服他。众皆出我下,奈何尽归胡公?”

  赵烈文跟着曾国藩多年,知道他的脾气,也听说了曾国藩最近在老家的顿悟,于是说了实话:“人以利动,这是基本的人性事实。道义可以号召少数人,却不一定能笼络大部分人;品德高尚让人尊敬,却不一定能让人服从。人心趋利避害,有利益好处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着。跟着涤帅,不能升官,不得发财,不走何待?”

  曾国藩点点头,陷入了沉思,确实,人都有私心,跟着自己得不到官,也发不了财,那不走还等什么?别说别人,就是跟着他好几年的好友刘蓉,自己也未保一官半职。不仅刘蓉,还有康福、李元度、彭寿颐、杨国栋等人,曾国藩都未曾向朝廷保荐,没得到朝廷正式册封。前几个月,李元度的母亲,还来信质问他这事,曾国藩无可回答,只能说些充满感情的“三不忘”之类的话搪塞,并约结儿女亲作慰藉。

  曾国藩过去认为,这是为朝廷矜惜名器,通过这次在老家自省,他找到了先前战事不顺畅的原因。没有重赏重保,怪不得部下不出死力。在这点上,胡林翼做得比自己好。自从曾国藩回老家后,他代管在江西的湘勇,他将李续宾的父亲接到武昌抚署,以父礼待之,又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罗泽南的儿子,使得李续宾兄弟和罗泽南旧部感激奋发。曾国藩决心在用人之道上,也要圆融,便问赵烈文:“现在我该怎么办,说说你的建议。”

  赵烈文说:“集众人之私者,可成一人之公!针对不同人的不同需求,采取武人给钱,文人给名的措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这样自然是皆大欢喜,军心一统。”

  曾国藩连连点头,说:“以后对有功的部下,是要大力奖赏,利用一切机会保荐幕僚当官。”

  赵烈文说:“如此甚好!不过,赵某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曾国藩说:“但说无妨。”

  赵烈文说,有时候,一些真正的好人和君子,做事并不成功,可能是因为他们无可挑剔的品德,以及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德行苛求,往往会使他们低估最基本的常识,忽略普通人参与事业的本能动机,把道德上的瑕疵视为不可饶恕的过错,并将别人的付出和牺牲视为职责之内的理所当然。君子可以在道德上追求无止境的完善,但是君子要宽容普通人的比较庸常的动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做事情不是追求理想,只是讨生活,要生存,他们有老婆孩子,庶民百姓只愁柴米油盐。

  曾国藩听了赵烈文的话,知道他虽没明说,但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在道德上苛责部下,毕竟君子是少数人,但曾国藩的思想,还是传统的,他回答说:“道义不存,何以安身立命?何以带兵打仗?”

  赵烈文说:“做人固然要品行端正,做事却要灵活变通。韩信这样评价项羽:项王对待长辈谦恭,对待弱者仁慈,对待病者体恤,但这不过是妇人的美德。项王对待立功的健儿吝于赏赐,对待勇武的壮士不予提拔。因此,英雄豪杰终究要离他而去。”

  过去曾国藩一直笃信程朱理学,强调先做人后做事,对部下道德上多有苛责,对名利看得很淡,经赵烈文这一番话,曾国藩在用人之道上大悟,紧紧握住赵烈文的手,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那天回房间休息,曾国藩睡不着觉,仔细反省这些年来的用人之道,确实名利方面,他给属下太少,这一点他别说跟胡林翼比,就是跟他的弟弟曾国荃相比也差了很多。于是,他决定以这次复出为契机,改变自己的用人之道。

  曾纪泽走后,王洑率老湘营在江西乐平一带打仗,病逝于军营中,老湘营便由张运兰统领。不久,老湘营奉调回湖南。张运兰告诉曾国藩,王錱临死前,将曾国藩所赠的《二十三史》留给了他,叮嘱他以前代名将为榜样,把老湘营带成一支百战不败的军队。

  曾国藩知道张运兰不具备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要是在以前,曾国藩不会用他,但这一次,曾国藩拍了拍张运兰的肩膀,鼓励他说:“你有心向学,敢于任事,将来肯定能做出大事来。你要继承璞山遗志,莫负厚望,加紧准备,十天后便率部由醴陵进入江西,在广信府河口镇集结待命。”

  萧启江和张运兰一样,也是湘乡人,监生出身。咸丰二年来长沙投营,曾国藩见他厚实可靠,便把它留在亲兵营着意培植,后又荐他到吉字营当营官,不久便因母丧回籍。他患耳病重听,大家都喊他萧聋子。有这等缺陷,曾国藩也重用他,让他率果字营和张运兰一起入赣。

  曾国藩还请王錱族叔王人瑞管理营务处,李瀚章总理转运局,彭王姑的儿子彭山屺护理粮台,老营官邹寿璋管理银钱所,郭嵩焘的二弟郭崑焘管理公牍,江西举人许振袆管理书启,军械所和文案将由仍在江西军营的杨国栋、彭寿颐管理。能用的人,无论他们的道德长短,曾国藩都委以任用。

  曾国藩一一接见王人瑞、李瀚章、郭崑焘等人,明里以大义剀切晓喻,私下以优保暗作许诺,听者都甚为欣喜,觉得曾国藩确实变了,心中明白,个个踊跃。同时,曾国藩又分批亲自召见老湘营、果字营哨官以上的将官和参与军事的随行人员,和他们一一交心交谈。

  对于其中有特点的人,曾国藩简短地记在当天的日记中,以备今后量才使用。曾国藩在道光十九年开始逐日记日记,后来停止了。为日日督促自己,并记下当天的主要事情,复出后,他恢复了中断十三年的日记。

  复出后,曾国藩马上又向驻扎在江西的李续宾、曾国华、曾国荃、杨载福、彭玉麟、鲍超、李元度等人发出函札,令他们接信后迅速赶到巴河见面,有要事商量。

  尽管长沙的天气,此时酷热得流金铄石,曾国藩却一扫一年多来的颓靡心绪,每天早起,从清晨忙到半夜,将各项应办大事小事,考虑得周密细致,处理得井井有条。在长沙忙了半个月后,曾国藩带着一班随员,带兵解缆北进。

  骆秉章、左宗棠等湖南大小官绅,一齐到长沙小西门码头送行。曾国藩站在甲板上,满脸堆笑,谦容可掬,一再弯腰拱手,向送行者频频致意,与当年蔑视湖南官场的在籍礼部侍郎相比,判若两人。

  骆秉章和左宗棠等人都大为欣慰,谈论曾国藩这次复出,必成大事!

  熟悉的长沙城渐离渐远,江风吹拂着湘勇的黑色战旗,波浪拍打船头,曾国藩心内也豪情万丈,面色却平静如初,前方有无数的硬仗在等着他和湘军,而他平天下的梦想,一定要实现!

  

第六十二章 谋取东南

  曾国藩带着赵烈文等幕僚,从长沙坐船前往武昌,一路顺风顺水,船航行七日后到了武昌,湖北巡抚胡林翼亲自带一帮文武官员到汉阳码头迎接。

  胡林翼已经快两年没见曾国藩,见他比以前更消瘦,精神却十分饱满。胡林翼上船去扶曾国藩上岸,说:“涤公,你终于回来了,这真是我们湘军上下之福。”

  “这次复出,多亏了你的大力支持,我铭记于心。”曾国藩抓住胡林翼的手,感激地说。

  “你我之间,就不必客气了。”胡林翼说:“眼下浙江战事危急,我们抓紧时间商量对策。”

  曾国藩点点头,上岸拜访了湖北都督官文之后,他便一头扎进了巡抚衙门,和胡林翼在书房秉烛夜谈。

  当晚,胡林翼清空了书房内外的仆人,和曾国藩秘商。从私交到国事,从朝廷到地方,从湘勇建设到平长毛战略,从过去的失误到今后的设想,湘军一号人物曾国藩和二号人物胡林翼交换了看法,这是一次改变晚清局势的会谈!

  胡林翼说:“涤公,你这次复出,我仔细研究了一下朝廷的圣旨,跟以前还是不一样,这次皇上要湖南湖北地方保障湘军粮饷,我们支持湘军就名正言顺了。”

  曾国藩说:“话虽如此,但朝廷毕竟未授予我督抚实职,可见朝廷对汉人武装的戒心并没有变,你我心中要有数。过去我们对朝廷忠心耿耿,朝廷却处处与我为难!这次,我们要尽力扩大湘军的势力。汉人在官场,在通往上层、顶层的步伐中,屡屡遭遇困境,这是为什么?还是因为我们不够强大!在涉及到朝廷的高层权力时,汉人道路极其狭窄,当今朝廷,是一个更讲血统,更讲关系、更讲实力的世界,没有皇族的背景或后台、靠山,汉族很多事不好办。我们要派人到京城打通这样的关系,用钱也好,或投其所好,这并非容易的事,但我们必须做。”

  胡林翼说:“涤公说得极是,你有此等想法,乃是认清了现实,是湘军之福。我派人在朝中打听了,如今朝中皇上信任之人,乃是户部尚书肃顺,此人乃是满洲镶蓝旗,郑献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他当过内阁学士,御前侍卫,在礼部和户部也曾有过任职。他与其兄郑亲王端华及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在朝中权势煊赫。更重要的是,他重视汉官,对汉人戒心不如其他皇家权贵,听说他对你的印象,也是极佳的。”

  “肃顺?嗯,此人我在朝中接触过。就以他为突破口,我们湘勇立功后,还是要在督抚实职上有所突破。”曾国藩说:“此大事极为重要,你擅长此事,就交给你办了,我让康福全力配合你。”

  “放心,涤公,你就安心去前方安抚湘勇,带兵打仗,后方我会处理妥当。”胡林翼说。

  第二天,曾国藩辞别了胡林翼,乘坐帆船离开了武昌,前往约定的巴河见彭玉麟。巴河是长江边一个小镇,在黄州府下游五十里,彭玉麟的水师有五个营驻扎在这里。

  曾国藩的船开出黄州府不远,彭玉麟就亲自乘船前来迎接。一见面,彭玉麟面色红润欣喜,感慨万千,说:“涤丈,湘勇们盼望您老复出,真如大旱之望甘霖呀!”

  曾国藩紧握老友彭玉麟的手,淡然笑着,没有谈公事,反而是说:“雪琴,这一年来,你瘦了啊,不过,听说你有喜事,去年打下小姑山,在石壁上题了一首绝妙好诗?”

  “那不能叫诗,贻笑大方。”彭玉麟说。

  “哪里,雪琴,你太谦虚了,我看是好诗。”曾国藩抑扬顿挫地念着:“书生笑率战船来,江面旌旗一色开。十万雄师齐奏凯,彭郎夺得小姑回。雪琴,这最后一句,妙语天成!”

  彭玉麟是个性情中人,曾国藩这几句话,又勾起彭玉麟内心深处对小姑的那缕情丝。

  曾国藩正要安慰他几句,李续宾和曾国华的座船也到了。曾国藩便和李续宾及六弟寒暄几句,他们合坐一条船一起下行巴河。快到巴河时,杨载福、李元度、鲍超、杨国栋、彭寿颐等人也在船头眺望,他们接到曾国藩的密信,也早赶来巴河相会。只有老九曾国荃再次攻打吉安城,战事正处在白热化阶段,暂且不能脱身,湘勇所有高级将领都来了。

  分别多日,重见这些和自己一起从烽火硝烟中走过来的旧部,曾国藩心里百感交集。朝廷这次重新启用自己,也是迫不得已,除了是因为江浙战事危急,也是因为没有曾国藩,湘勇虽能打仗,但湘勇官兵,各自为战,朝廷命令难以调遣,绿营将帅不能统领。

  当天夜晚,曾国藩召见李续斌、杨载福、彭玉麟、曾国华、鲍超等湘军高级将领,这曾国藩复出的第一次重要军事会议,会址选在了一条上百米长的宽大座船上。为做到绝对保密,船划到了江心。曾国藩在船头船尾又安排了十来名亲兵巡视。

  会议一开始,李续宾就问道:“在江西的湘勇,是否跟随大帅入江浙?”

  “不用,我在武昌和胡林翼商议,诸位的人马,都暂且不到浙江去。”曾国藩胸有成竹地说:“现在长毛在江西势微,你们刚好一鼓作气拿下整个江西。”

  杨载福问道:“朝廷的圣旨,是明令湘勇援浙,我们这些湘勇主力能不去?”

  “朝廷的命令,不可不听,但也不可全听。诸位,我接下来的话,希望在座诸位一个字不漏记在心里,要心知肚明,我和胡林翼觉得,为将者,踏营攻寨算路程等等尚在其次,重要的是胸有全局,规划宏远,这才是大将之才。我们湘勇,今后要谋取整个东南的半壁江山,今后一切军事行动,都要从整个东南战局整体出发,要考虑如何稳扎稳打,步步进逼江宁,灭了长毛。这样,我们才不至于成为鱼肉,不被朝廷重视。现在我想听听大家的建议。”曾国藩斩钉截铁地说,显然这战略是他经过深思熟虑的。

  曾国藩这一番话,让这些湘军高级将领,很受鼓舞,他们明显感受到了曾国藩对待朝廷的方式和对湘军未来谋划都跟以前不一样了,这一次更加圆融,战略更加清晰。而且曾国藩要听的是建议,而不是意见,说明曾国藩已经决定这么做,而且胡林翼也已经支持。湘勇要是占据东南半壁江山,这些地方又何富庶,那么湘勇完全有实力跟朝廷分庭抗礼。

  彭玉麟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完全赞同曾国藩的战略,杨载福也表示同意,其他人便也纷纷表态,听从曾国藩的安排。

  “张凯章和萧浚川的九千人目前已到分宜,援浙一事由他们担负。我和胡林翼都认为,长

  毛在江浙一带不会呆得太久,而且石逆很可能是用诱兵之计,想利用少数人引诱我们到福建去,利用福建的丛山峻岭和我们周旋,然后企图金蝉脱壳,带主力到四川去,跟张献忠一样去那里割据。那里沃野千里。”

  李续宾、曾国华等人都没有想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