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513章 先取哪儿为上?
  崇祯皇帝心情很不好。
  原本在崇祯三年就应该挂掉并且没有什么建树的英国公张惟贤在这个时空硬拖到了崇祯九年的年末不说,担任五军都督府大头目的时候还干掉了建奴。
  虽然主要的功劳是崇祯皇帝的,可是哪怕是换到后世,大长老在位的时候收回了台湾或者干掉了倭奴,甚至于玩了出兔子蹬鹰,把鹰酱给干趴了,你能说当时的军方扛把子没有功劳?
  所以张惟贤的功劳是明摆着的,谁也抹杀不了。
  但是张惟贤却在谋划着下一个怼死莫卧儿帝国,也就是把阿三哥那里划拉到大明碗里的时候挂了。
  这就让崇祯皇帝很不爽了,心疼的因素占了一大半。
  然后尸身被剁碎了喂狗,脑袋被拿去传首天下的黄台吉的脑袋也不传了,跟梅加瓦那个倒霉孩子的脑袋一起送到了英国公的府上,打算葬礼的时候让张惟贤先好好瞧上两眼再走。
  如果不是担心张惟贤已经看多了人头,再看下去会恶心,崇祯皇帝都想把爪哇剩下的那些个大佬们的人头一起送过去。
  爪哇就是后世的印尼,满者伯夷同样也是印尼的一部分。
  印猴在后世干的恶心事儿不比倭奴强到哪儿去,什么屠杀一类的事儿也没少干。
  换成以前,崇祯皇帝估计也就是在网上喷一喷,撑死了在网上搞搞事情,黑几个不起眼的小网站也就算球了。
  如今得了机会,向来就不把猴子们当人看的崇祯皇帝就更不会把猴子当回事儿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崇祯皇帝才对李吖子那小娘们儿和郑芝龙擅自作主把人家给灭了举动轻轻责罚一番了事。
  但是李吖子和郑芝龙心里发虚。
  虽然说郑芝龙罚了罚了,板子也挨过了,可是离京城越近,这心里就越是发虚。
  无诏而行事,往小了说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往大了说,什么目光君父,擅自出兵这些罪名已经足够抄家问斩的了。
  郑芝龙看着旁边忐忑不安的李吖子,强笑道:“当初在爪哇之时,你不是直接就跑到了满者伯夷抓蛮子么?现在这是怎么了?”
  李吖子则是冷哼一声,根本没有理会郑芝龙这种缺心眼的货色。
  老娘担心的是这个么?
  堂堂的大明海盗团伙首领,又不是你水师官兵的将领,再怎么着擅自跑到别的国家杀人放火那也是自己的事儿,不用担心恶了皇帝和五军都督府什么的。
  自己担心的是明天面圣的问题啊混蛋!
  再怎么样儿担心也改变不了一行人往京城而去,到了中午时分,已经可以看到京城的大门了。
  李吖子等人自行去安顿,郑芝龙则是往五军都督府而去。
  安顿下来之后,一向不喜欢安静的李吖子又开始坐不住了,反而带了贴身丫鬟往城里逛了起来。
  用乡下人进城来形容李吖子的贴身丫鬟小秋的表现是再正确不过了,往往见到什么稀奇事都要大呼小叫一番,尤其是见到了发着污污声呼啸而过的火车之后:“小姐快瞧!好奇怪的东西!”
  李吖子对于大明的京城一样不怎么了解,更不要提火车了,只不过要在丫鬟面前维持住形象,便颇为淡然的道:“这又有什么好稀奇的了?堂堂大明京城,天子脚下,有什么稀罕事儿可不是很正常么?”
  东逛西买,好生见识了一番京城的气象之后,李吖子才带着丫鬟回到了客栈。
  很没有形象的甩飞了鞋子,坐在床上的李吖子吩咐道:“秋儿快来,给我捏捏脚,可真是累死我了。”
  同样叫苦连天的小秋闻言,只得翻了个白眼,老老实实的去给李吖子捏脚,抱怨道:“小姐,刚才您可一点儿没说累!”
  李吖子呸了一声:“刚才你不是也没喊累!小姐我若是知道你累了,肯定会心疼你,早点儿回来!”
  小秋还没有说话,却听到了门外砰砰的敲门声,一边问了一句:“谁呀?”,一边去找李吖子的鞋子给李吖子穿上。
  门外敲门的人却没有出声,只是停了一会儿,接着又敲了起来。
  小秋抱怨了一声,皱着眉头打开门后,却发现门外站着的是个熟人:“沈炼?你怎么来了?”
  沈炼冲着小秋笑了笑,问道:“大当家的可在里面?”
  小秋回头看了看,见李吖子已经整理妥当了,便让了开来:“小姐在呢,你进来说话吧。”
  沈炼进了屋,向李吖子抱拳道:“沈炼见过大当家的!”
  李吖子好奇地问道:“你不是说你回来之后还不定怎么着呢吗?不是说还有可能被派到其他地方隐姓埋名么?”
  沈炼笑道:“回大当家的话,天子仁慈,沈炼回来之后便进了北镇抚司行走,没被派去其他地方。这不,沈炼一得知大当家的进京了,便立刻赶来求见了。”
  李吖子虽然大大咧咧的,可是却称得上是心细如发,脸色就显得有些难看:“你们跟踪我?”
  沈炼笑道:“大当家的勿怪。我家主人吩咐,过上两天便要见一见大当家的,所以派沈炼先来知会一声。”
  沈炼的主人是谁,李吖子自然是心知肚明,锦衣卫的主人除了当今天子,不会再有任何人,哪怕是皇子藩王也不行。
  见突然天不怕地不怕的李吖子开始紧张了起来,沈炼便拱了拱手道:“大当家的,沈炼这就告辞了?”
  心乱如麻的李吖子向着沈炼挥了挥手,示意自己知道了,便打算去吃点儿东西,实在是这事儿太让人闹心了。
  心心念念想着见皇帝,真有了这个机会了,李吖子却觉得自己怂了。
  只是这顿饭还是没有吃上,客栈的门还没有出去呢,就见郑芝龙黑着个脸寻了过来:“英国公去了。”
  李吖子一脸懵逼,英国公死了就死了呗,大明这么多的国公呢,还差了他一个不成?
  见李吖子这番模样,郑芝龙便解释道:“陛下有命,京城中大小武官,除当值外,一概要往英国公府吊唁,连大皇子也会去。”
  听到大皇子也会去这句话,李吖子终于认识到了英国公的重要性——在皇帝没有立储的情况下,大皇子天生就自带光环,属于全天下人瞩目的那种光环。
  如今连几岁的大皇子都被派去过府吊唁,那么英国公在皇帝心中的份量便可想而知。
  郑芝龙见李吖子一副恍然的神色,便接着道:“英国公一去,五军都督府那边还不知道要生出多少的事端,更不知道对于我等在满者伯夷的所为有没有影响。”
  李吖子摇头道:“应该不会,五军都督府会怎么样儿,我不知道,但是满者伯夷,却肯定是要灭掉的,否则,无论是谁接掌五军都督府,都没办法向皇帝交待。”
  郑芝龙关心则乱,见李吖子这般说法,倒也放下了心来,向着李吖子拱手告辞道:“既如此,郑某便先行回营了,李大当家的在京中多加小心。”
  事实上,李吖子在第二天,就真正的见识到了英国公去世给大明带来的影响。
  郑芝龙和自己一路上带来的梅加瓦,根本就没有什么传说中的封个归命侯一类的玩法,而是直接被枭首,人头送往了英国公府作为祭品,布告已经贴满了皇城,过不了多长时间估计就能天下皆知了。
  而此时的崇祯皇帝却是闹心不已。
  张惟贤的死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朝堂上不知道多少老臣都开始想着告老还乡了,除了对于自己身体真有极大把握的那么一小部分之外。
  虽然这些人的奏章还没有递上来,但是依着锦衣卫报上来的消息,估计也快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吩咐道:“着司礼监拟诏,命沈颢接替施凤来九州岛总督之职,召施凤来回京述职,命孙承宗回京述职,命李岩接任爪哇岛总督,命朱纯臣接任五军都督府大都督,命卢象升接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
  一直躬身等着崇祯皇帝吩咐的王承恩躬身应了,又接着问道:“皇爷,英国公府之事,要不要奴婢陪着大皇子去一趟?”
  崇祯皇帝点点头,吩咐道:“也好,你陪着去一趟。拟诏,追英国公张惟贤为英远郡王,加太傅。”
  王承恩迟疑道:“皇爷,加封为郡王是不是?”
  摇了摇头,崇祯皇帝道:“你只管按朕的意思去办便好。”
  张惟贤如果还活着,加封为郡王自然不合适,但是死了之后,再追封为郡王就没有问题了,毕竟这个爵位不是世袭的。
  也就是说,张之极以后依然是英国公,而不是英远郡王,撑死了能被人私下里称一声小王爷。
  然而依着张之极的狗脾气,被人称之为侯爷会喜笑颜开,被人称呼一声小公爷则是满脸寒霜,真要是有人敢称呼一声小王爷,估计张之极会第一个翻脸。
  等到王承恩退下之后,崇祯皇帝才来到了大殿里的万国堪舆图跟前,抬头看了起来。
  图上大明的疆域已经足够大,远不是后世的那只大公鸡可以比的,最起码奴尔干都司那边面积就能顶得上三分之一个大公鸡了。
  而蒙古那边,随着夏额哲、卜失兔还有卓里克图汗这些家伙的归附,更是直接把线境线向北推了一大截。
  剩下的,就只有东边的倭国,南洋的一些猴子,西边的那些蛮子,还有北边的毛子。
  叹了一声之后,崇祯皇帝才自言自语道:“也不知道朕有生之年,到底能不能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
  一直跟在崇祯皇帝身后的方正化嘴唇动了动,却依然没有开口说话。
  方正化知道崇祯皇帝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这么一句感叹,实在是英国公张惟贤的死带给皇爷的触动太大了一些。
  乾清宫的灯火,一夜未熄。
  远在倭国的施凤来则是笑眯眯的盯着眼前的李岩,开口道:“这倭国啊,估计也就是这几年的时间了,张老儿这一死,死的好啊!”
  李岩一脸懵逼的看着施凤来。
  就算是不提英国公对于大明的重要性,光从两家的关系来说,自己家师尊也不应该冒出来这句话吧?
  自己家师尊跟英国公张惟贤的关系向来还算是过得去,如今却说英国公他老人家死的好?
  施凤来却笑眯眯的道:“人固有一死,不过是早晚而已,有谁能逃的过?便是为师,也不知道哪一日便会撒手人寰。只是英国公这一死,陛下心中定然会生出紧迫感,会提前向倭国下手。”
  李岩拱手道:“学生愚钝,请老师见谅?陛下如今春秋鼎盛,只怕未必如师尊所料吧?”
  施凤来笑道:“那我来问你,陛下登基至今,已有多少春秋?”
  李岩拱手道:“自天启七年至崇祯九年,已有十年。”
  施凤来点头道:“不错,十年,人生又有多少个十年?陛下雄才大略,想要实现太祖高皇帝所说的日月所至,皆为大明的豪言壮语,不紧迫一些怎么行?”
  李岩则是反驳道:“若是陛下操之过急,前隋之事不远,恐生祸乱?”
  施凤来摇头道:“不会。前隋之事如何,你我心里都清楚,但是如今陛下的做法,颇似秦皇虎吞六国。
  人人轻死而重军功,此强秦之所以平定天下也。如今我大明,正是陛下重视军功,民间也跟着重视。
  而且与秦皇不同的是,我大明皇帝着眼乃是天下,整个天下,何止于区区六国之地?
  若是六国之后还有其他之处可以征战,军功体系不崩,秦何以灭?
  再者,我大明皇帝更为重视百姓,此与强秦又是不同,百姓人心所向,大明便不会生出来乱子,自然也就无妨。”
  李岩却是好奇地问道:“那为何师尊说陛下会先取倭国?而不是南洋诸国?”
  施凤来笑道:“很简单,名也,利也。”
  见李岩不解,施凤来便接着道:“南洋之地有什么?虽说南洋之地一年可两熟甚至于三熟,可是现在我大明一样可以从南洋买粮食,又何必急于一时。至于这倭国,可就大大的不同了。你先想一想,倭国有什么?”


第514章 皇帝也头疼
  李岩脱口而出道:“佐摩银山!”
  施凤来抚须笑道:“不错,正是佐摩银山,这般好东西留给倭国,简直是暴殄天物。依着咱们那位皇帝陛下的性子,不握到自己手里怎么可能甘心?退一步讲,就算是没有这佐摩银子,只怕陛下也会先取倭国而后南洋诸藩或者西方的那些个蛮子们。”
  李岩迟疑道:“倒也不见得吧?”
  施凤来好奇的道:“说说看?”
  理了理思绪,李岩回道:“所谓的佐摩银山,已经日渐枯竭,现在已经没有多少银子产出,便是倭国,也要陷入缺银子的状况,否则那德川幕府又何至于闭关锁国?由此可见,攻下倭国,反而不如先行攻下南洋诸国为上,毕竟南洋诸国产粮,大明这几年天灾极多,打下南洋也可用于储备粮食。”
  施凤来笑道:“你说的倒也没错。不过依着为师得到的消息来看,自万历三十年间起,这佐摩银山的产量虽然一年更比一年少,可是里面铜的产量却又多了些。”
  施凤来说出了铜多了些之后,李岩基本上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儿。
  大明缺不缺银子?
  表面上看来,肯定是缺银子的,但是实际上,大明从来就不存在缺银子的情况。
  只是这些银子没在国库里面,反面存在于民间豪商的手里面。
  如果不是强汉之时给这些豪商们的教训太过于深刻,只怕早就有人琢磨着放高利贷给朝廷了。
  而崇祯皇帝在正大光明的收起了商税之后,区区的银子对于朝廷来说自然不再是什么问题。
  就像是户部尚书郭允厚,虽然成天喊着国库空的能跑老鼠,但是实际上明眼人都知道,这话就是喊给皇帝听的,以防皇帝陛下一拍袋再搞出什么事情来。
  真实的情况就是,国库里的银子不说堆积如山,起码像辽东这种规模的战争再玩上几回都很轻松,根本不像是天启年间那样儿是真的空到能跑老鼠。
  在这种情况下,倭国有没有什么银矿,对于大明来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了——在全世界的银子都不停的涌向大明的时候,银子这玩意还是什么稀罕物不成?
  但是铜就不一样了。
  银子不稀罕的后果是铜开始稀罕了,不提很多地方都要用到铜这种好东西,光是民间对于铜钱的缺口都已经足以让任何人感到头疼了。
  至于说崇祯皇帝在崇祯元年就喊出来的制造纸币代替金银的口号,到目前为止也只是看到了一点点儿的曙光,距离真正的完全取代,估计还得有个十年二十年才行。
  甚至于又是一个有生之年系列。
  毕竟宋有交子,大明也有宝钞,可是宝钞这玩意儿,它的信用度不行啊。
  自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立国以来,大明就始终面临着一个问题——缺铜。
  缺铜是个很大的问题,比缺银子还让人头疼。
  朱元璋一合计不对啊,老赵家和老铁家同样缺铜,他们却玩出了交子和中统交钞这些个好东西,自己没道理不能这么玩啊。
  于是宝钞这种好东西就应运而生,明洪武七年颁布“钞法”,设宝钞提举司,其下再设抄纸、印钞二局和宝钞、行用二库。并于次年以中书省南京名义发行。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朝廷又发行小钞五种,即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票面幅面较小。
  等到朱老四上台之后,一看这玩意有搞头,拿些纸就能把金银铜等等的好东西都换回来,所以干脆禁止民间用黄金、白银买卖交易,只能用宝钞和铜钱。
  这么玩的后果是当时确实爽了,尤其是刚刚立国的时候,朝廷在百姓间的信誉还是杠杠的,所以这玩意还能得到百姓的认可。
  但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朱重八跟朱老四这爷俩儿属于马上皇帝,在经济学这方面是相当的不靠谱,宝钞的滥印滥发也就成了可以预料的事情。
  到了正统九年的时候,米价涨到宝钞一百贯,连官员们都不愿意接受的宝钞已经基本上可以宣告拿来擦屁股了。
  等到了正德年间,宝钞就已经废止,不再发行。
  宝钞废掉的结果就是民间再一次的缺铜,不光是民间缺铜,官方更缺少这玩意。
  如今突然间发现倭国有这么个好地方产铜,那崇祯皇帝能放过倭国不要?
  而且就算是不考虑铜的问题,假设明军可以从天下的各地替他们心中伟大圣明的皇帝陛下抢到足够多的铜,那海洋这个因素也由不得崇祯皇帝不考虑。
  陆地上现在已经没有什么能够危险到大明的势力了,最强的建奴已经被怼的北迁奴尔干以北了,剩下的就该考虑一下海洋的问题了。
  毕竟澎湖还有大琉球都被红毛夷人占据过,而红毛夷人的装备看起来也挺先进,大明还跟他们买过一些回来“研究”。
  再加上这些年锦衣卫也不消停,四处把一些能说人话的红毛夷人给弄回大明然后就莫名其妙的消失不见,这些原因加一起,也足够施凤来判断出崇祯皇帝的目标是打算搞那些西夷了。
  而要搞西夷,倭国就是一个很好的桥头堡——不能因为倭国靠北而忽视他的地理位置。
  倭国、琉球、大琉球、南洋诸岛加起来,这就是最好的前置基地,能够把战火拒之于大明的国门之外,这种地理位置不好好研究一下,那只能说五军都督府的那些人都是废物。
  显然,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家伙们现在被军功给刺激的欲仙欲死,天天都在琢磨着上哪儿搞事情,怎么可能放过倭国这么好的位置。
  至于说原本规划的莫卧儿那边,施凤来倒是没怎么放在心上。
  原本大明往建奴卖福寿膏这事儿虽说是处于保密状态,可是施凤来身为原来的大明内阁次辅,再加上目前正在倭国大肆的贩卖,所以对辽东那边的情况可也是清楚的。
  眼下建奴被逼着北迁,而原本卖到建奴的福寿膏却没有分配到倭国来,那么到哪儿去了?
  很明显,不是卖给那些红毛西夷,就是卖到了莫卧儿那边。
  至于说路子,施凤来显然不认为连倭国的佐摩银山的情况都能摸清楚的锦衣卫会没有路子把这些东西卖出去。
  等到莫卧儿上上下下跟建奴一样都迷恋上福寿膏这种好东西,再想要怼死他们,付出的代价会小到让人不敢相信。
  再结合倭国的佐摩银山现在正在大量产铜的情况,施凤来有足够大的把握断定崇祯皇帝会把目标放在倭国。
  就算不是,自己这一次回京述职,也可以再劝一劝皇帝陛下把目光投向倭国不是?
  想到回京述职这事儿,施凤来又黑着个脸对李岩道:“说起来,这一次倒是你亏了,被派到爪哇那地方,可不如留在倭国。”
  李岩倒是看的很开:“想必是陛下有什么其他的安排吧?”
  施凤来道:“估计是英国公的死带给陛下的触动太大,想要让为师能回去颐养天年,还有温体仁估计也是一样儿。以后的路子啊,倒是要看你和那个叫沈颢的小家伙了。”
  远在大明京城的崇祯皇帝确实如施凤来所料,正在合计着是不是向倭国下手。
  原因也如同施凤来所预料的一样,第一岛链这是个好东西,必须得控制在自己手里,还有就是倭国的石见银山,现在被称之为佐摩银山,这么个产铜的好地方。
  崇祯皇帝合计的是怎么样儿把宝钞这玩意的信誉给重新提起来,或者说重新发行的纸币怎么样儿才能够保证信用。
  新发行的纸币最好的保证信用的方法就是国库有多少的金银就发多少的币纸,然后再用劣币驱逐良币的手段把银子和铜钱给赶出市场。
  但是前边儿有老赵家玩过的交子,铁木真家玩过的中统交钞和中统元宝宝钞,大明玩过的大明宝钞,早就把纸币的信用给败的一干二净了。
  都搞不懂那些个大佬们为什么一穿越回去就想着玩纸币,这玩意是那么好玩的?
  是不是真把张小花说的那句“把经济学家弄去当木匠也不会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这句玩笑话给当真了?
  自己从穿越之初,天启七年的时候就不惜把全国的票号什么的给干掉,为的不就是谋划这点事儿么。
  如果不是自己手里有厂卫,后来又弄到了军权,这事儿带来的影响估计能让自己提前十几年挂到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去。
  至于现在么,自己已经有了足够的实力,自然可以推动一下这个事儿了。
  头疼的关键点还是在于信用两个字。
  怎么保证这玩意的价值?
  发行面值为一百贯,理论上来说就可以当成一百两银子使,可是这玩意的信用要是不能保证,那估计和蒋校长发行的纸币也没什么区别,到最后别搞的连津巴布韦币都不如,那才是真的搞笑。
  还有就是怎么保证这玩意的流通?难道说要强制百姓使用?
  除了铁木真家这么干过,剩下的还真没有谁这么干。
  而且强制流通带来的第一个恶果就是会影响到这玩意的面值——无限贬值,直到最后擦屁股都嫌硬的时候,这玩意就可以再次停止流通了。
  这两点,也正是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的聪明人,纸币却一直没有流通起来的原因。
  至于说其他的穿越者最为关心的防伪技术,崇祯皇帝反而不怎么关心——票号的防伪技术再加上自己知道的那些防伪技术,估计已经能做到难为伪造了。
  而且在锦衣卫的高压之下,如果还有人敢于伪造纸币,那自己也只能送他们九族上路了。
  但是这个事儿吧,把温体仁和郭允厚一起找来商量也没商量出个结果来。
  名声这种东西,臭起来容易的很,好起来可就很难了,而想要臭了之后再变成好的,那就是难上加难了。
  崇祯皇帝甚至于想过把从洪武年间到正德年间所有发布的宝钞全部回收兑换——原本已经停止流通的废纸都收回来兑换了,这皇家的信誉总是有了吧?
  但是温体仁下一句话就把崇祯皇帝的设想给击的粉碎:“敢问陛下,自太祖高皇帝年间至正德年间,朝廷一共发行了多少宝钞?尚有多少存之于世?如何杜绝伪造的宝钞混进来兑换?”
  而且温体仁提出来的问题显然不止这么点儿:“新发的宝钞就算是保证了信用,如何防止他人伪造?一旦有人铤而走险,百姓们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到了假钞,又该如何处理?”
  郭允厚也再一次发挥了自己老抠的本色:“启奏陛下,国库之中的存银,不足以支撑兑换这许多宝钞,便是加上未来三五年的所有赋税,也未必能兑换的起。臣请陛下三思。”
  崇祯皇帝也麻爪了。
  原本想着豁出去老本也要把这事儿给办成,但是光一个信用保证的问题就卡住了后面的所有路子。
  但是就此放弃,回到以前玩银子和铜板的老路上去,崇祯皇帝又不愿意——打从天启七年就开始折腾如今已经遍布大明各州县的那些个所谓银行网点该怎么处理?
  毕竟打从崇祯元年起,这些网点一直在户部的管理之下承担着放贷的伟大业务,如今是专门放贷还是关门大吉?
  总之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让人头疼的想死。
  本着不甩锅的美工就不是一个合格的产品经理这种程序猿思想,崇祯皇帝干脆问道:“两位爱卿有何看法?”
  面对着崇祯皇帝甩过来的锅,温体仁想要把胡子全薅光以表示自己接了,但是没接住,郭允厚也是同样儿的想法。
  但是没办法,崇祯皇帝是皇帝,所以他可以任性,可以随便甩锅,但是温体仁和郭允厚则是不得不把这个锅给接下来。
  思虑了半晌之后,温体仁才道:“陛下恕罪,臣一时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不如臣回内阁之后与诸位大人一起商议?”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道:“温爱卿回去后自与内阁和几位部堂大人商议,回头上书给朕。”
  等到温体仁和郭允厚退下去之后,崇祯皇帝才把思绪从纸币上面拉了回来。
  该见一见胆大妄为的李吖子那个小娘皮了。


第515章 请陛下大选秀女
  论到天下绝色,若说有人比崇祯皇帝见过的更多,估计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全天下的美女里边挑出来的那么有限的几个才能到崇祯皇帝身边伺候着,想办法去争得崇祯皇帝的恩宠。
  比如在崇祯皇帝还是信王之时就已经进了王府的周皇后和田贵妃,袁贵妃,她们进宫的过程就已经相当麻烦。
  首先要派太监到民间搜罗五千名十三到十六岁之间的美女,而且这五千名美女还必须得是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的女子才有资格参加选秀,然后再逐日筛选。
  第一天,美女们按年龄依序鹄立,每百人一组,听凭太监说长道短,挑肥拣瘦,比如稍高、稍矮、稍肥、稍瘦的均排除在外,先刷去一千人;
  第二天,细察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等是否匀称,谛听声音是否悦耳动听,再刷去两千人;
  第三天,则用量器对美女身形具体测量,并让每人各走数十步,以观其丰韵气度,又刷去一千人。
  剩下的一千人,作为备选宫女,交由老宫娥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再摸摸皮肤是否光滑细腻,于是入选者只有三百人了——当然,最重要的就检查是否是原装处子,否则的话,这事儿是足够要人命的。
  这三百人放在宫内生活一个月,由宫廷评委们熟察其性情言论,汇评其品性之刚柔愚智贤否,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留作妃嫔。
  最后,再由昭妃亲召五十人,与之款款而谈,试以书算诗画诸艺,中选,则皇太后幕以青纱帕,取金玉跳脱系其臂;不中,即以年月帖子纳淑女袖,侑以银币遣还,择得三人为最上选。
  也就是说,光是崇祯皇帝身边的这三个后妃就已经是五千人里挑出来的佼佼者了。
  就像是后世网络小说里面所谓的校花一样,随便一个什么学校就有个校花,这校花也未免太不值钱了些——把这些校花们放在一起比试一下?
  崇祯皇帝的后宫妃子就是从不知道多少个校花里挑出来的五千个,然后再从这五千个校花里面挑出来最好的三个。
  在这种情况下,崇祯皇帝看其他的美女基本上也就是那么回事儿——真正万里挑一祸国殃民的美女那都是几百年几千年才出那么一个,哪儿有那么好遇到。
  像孔允祯这种放在哪儿都能称得上是人间绝色,如果放在建奴绝对值得玩一出九虫夺女的大戏,但是在崇祯皇帝看来也就是一般般。
  就像是一个天天海参鲍鱼的人,突然给他一块臭豆腐尝尝,说不定会奉为人间美味。
  所以在张小花的笔下,老流氓刘邦才会那么惦记着包子,就如同崇祯皇帝初见李吖子的时候一样。
  在一般人看来已经可以算是绝色的李吖子在崇祯皇帝并不能说是多么漂亮,最起码皮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