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阿敏大大咧咧的道:“蛮子纵然在关内称雄,关外可也由不得他们说来便来,说走便走。我大金集重兵于盛京,待蛮子来时,自然一鼓可破,到时候蛮子气丧,自然退去。这辽东,还得是我大金说了算!”
  代善瞪了阿敏一眼,拱手道:“大汗,奴才以为可以先行出兵南四卫将之收回,再打掉朝鲜,给蛮子些教训,同时还能扩大我大金之地。如此一来,就算是蛮子尽起大军,我大金也有足够的可退守之地?”
  多尔衮嗤笑道:“代善大哥说的可真是轻松,还朝鲜,你能打下南四卫再说这话吧!”
  代善怒道:“纵然明军势大又如何?现在这般局面比之父汗起兵之时又如何?不敢背水一战,先弃南四卫再弃奴尔干,以后再弃哪儿?把辽阳和沈阳都弃了,我等回建州不成?倘若蛮子到了建州,我等又当如何?回北山么!?”
  黄台吉见莽古尔泰干脆就是冷笑着不说话,便开口道:“莽古尔泰,你笑什么?”
  莽古尔泰笑道:“没什么,奴才只是觉得代善大哥说的对。像多尔衮这般想法,我等还不如干脆自缚阵前,任由蛮子皇帝发落算了!”
  黄台吉瞪了莽古尔泰一眼,开口道:“今儿召集众位兄弟们过来,就是想要商议一番,看看这事情到底该如何处置,众位兄弟们自己先乱了起来,又如何应对蛮子?”
  代善则是开口道:“大汗,趁着现在明国尚在准备之中,蛮子大军一时也不得发,奴才以为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先行出兵,给蛮子些教训为上!”
  多尔衮的死忠份子多铎开口道:“那等到蛮子大军来了辽东呢?我等又该如何?万一被南四卫的蛮子们咬住,进退两难之下,这盛京城又该当如何是好?别忘了,奴尔干都司已经被他们搅的天翻地覆,难道辽东也要任由蛮子折腾不成?”
  代善神情阴鸷,冷声道:“反正明军势大,守也未必能守得住,到时候一把火烧了也绝不留给蛮子!再者说了,辽东和奴尔干都司广袤无比,还不是任由我大金驰骋?一次失败算不得什么,卷土再来就是了!”


第482章 团结一心的建奴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是杜牧写给项羽的,因为敬仰和惋惜。
  中国的文人,向来流行玩什么悲剧英雄,真要是项羽活着,估计也会被这些文人给骂成死狗,而不是写诗称赞他。
  就像每个文人嘴上都喊着侠以武犯禁,心中却都有个侠客梦一样,比如李白因此而写下了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当然,这些诗句都是针对的中原男儿,跟建奴这些个蛮子们没什么关系。
  至于代善所说的卷土重来,实际上也纯属扯蛋——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想着找准时机再回来捞一笔的行为跟英雄什么的没关系,而是强盗行为。
  也正是因为如此,入主中原的建奴才会各种割,哪怕是打赢了也割——不是自己家的东西谁会心疼?
  所以才有了宁与友邦不予农奴的说法。
  代善的说法让黄台吉心中暗自点头,因为这个办法在目前看来明显是最可行的方案之一。
  自己有几斤几两,能吃几碗饭,黄台吉的心里还是有数的。
  最起码,现在的大金国跟明国硬碰硬的怼上去,基本上不存在能沾到什么便宜的情况。
  拼骑兵,有察哈尔部和锡伯八部,再加上明军本身也不缺战马,这时候怼的希望明显不大。
  至于说拼步卒靠着大金士卒的勇武来解决明国蛮子,那就更搞笑了——如果能的话,辽东和奴尔干都司还由得那些个蛮子们抓人换银子?
  莽古尔泰嘿了一声,冷笑道:“老汗当年用生命打下的江山,说让人就让人了,当真可以,不知道老汗九泉之下有什么想法?”
  代善喝道:“混账!给你两旗的兵力,你有信心打赢蛮子么?”
  莽古尔泰刚想反驳,就被阿敏拉了一把,阿敏随即笑道:“代善大哥息怒,莽古尔泰也不是有意顶撞大汗,只是心中憋闷罢了。”
  阿敏的话不说还好,阿敏的话一出口,黄台吉的脸色就更黑了——刚才自己正想表态同意代善的提议来着,结果被莽古尔泰这个混账东西噎了这么一句,这让自己怎么同意?
  多尔衮沉默了半晌后,开口道:“大汗,奴才以为代善哥哥说的对,大丈夫能屈能伸,明军势大,我大金与之硬拼下去,无异于以卵击石。汉人有句话,说是美玉不与砖瓦碰,我等避让一时又能如何?就算是退回建州,或者北上奴尔干都司又能如何?我大金国的百姓们还在,我大金国就还在,大金国的立国根本是八旗子弟和百姓,而不是区区一座盛京城或者辽阳城!”
  阿敏冷笑道:“若是蛮子皇帝不肯放过我等呢?若是我等到了建州,明军跟到了建州,我等到了奴尔干,明军又跟到了奴尔干,我大金又当如何?”
  多尔衮道:“正是因为如此,小弟才赞成代善哥哥所说的,先给明国蛮子一个教训,让他们知道我大金可也不是好惹的!”
  生死存亡之际,建奴几大贝勒难得的一致了起来——除了阿敏和莽古尔泰之外。
  多尔衮甚至于布木布泰的恩怨都暂时放到了一边,只求先渡过眼前这道生死关。
  向着黄台吉拱了拱手之后,多尔衮便开口道:“大汗,奴才以为,不如先解决掉锡伯八部那些个反贼,然后转攻海州卫。海州卫一下,明军必然丧胆,我大金趁此时撤走,明军又哪儿来的胆子追击?”
  黄台吉眯着眼睛道:“那你说说看,又该从哪一部下手?”
  多尔衮拱手道:“哈达部!奴才看过我大金的记载,额尔德尼和噶盖奉父汗之命创制满文之时,正值明国蛮子万历二十七年,哈达部也正是那一年被父汗所吞并。天聪三年的时候,哈达部与锡伯部的蛮子们勾结到了一起,意图对抗我大金天兵,倒不如趁此机会,彻底灭掉哈达部!”
  多尔衮想着先怼死哈达部不是没有道理的——柿子要挑软的捏,辽东不跟建奴一心的部落里边,简直再没有比哈达部更合适的软柿子了。
  嘉靖三十一年,哈达部的扛把子王忠被叛乱的部人所杀,其子博尔坤为报父仇,因为自己实力不济,所以跑到了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哈达部就任新的扛把子。
  王台当了哈达部的扛把子之后,玩起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哈达部比速黑忒时更强盛。
  当个部长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王台,所以这位哈达部的扛把子就成了哈达汗。
  当时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本着谁拳头大就臣服于谁的原则,表示哈达汗就是辽东这块儿的老大。
  如果一直这样儿下去,王台未必不能成为下一个铁木真一样的大拿,最起码也能混成扎木合一类的英雄。
  但是但王台在晚年的时候膨胀了,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一个劲儿的光想着自己爽了。
  老大这个鸟样儿,下面自然是有样学样,甚至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整个哈达部被搞的乌烟瘴气,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叶赫部。
  万历十年,王台死,诸子争权,至子孟格布禄主部事时,王台其他的儿子都不服气孟格布禄,又开始了互怼模式。
  这么一来,哈达部就算是彻底的凉了——部民混不下去,都跑到叶赫部那边去了,而当时的叶赫部跟老奴努尔哈赤又好的穿一条裤子。
  最终的结果就是哈达部不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而且在万历二十七年的时候被努尔哈赤兼并。
  当然,从万历到崇祯皇帝的这许多年里,哈达部表面上是死心塌地的跟着建奴混,可是实际上却也无时不想着恢复往日的荣光。
  毕竟被当年的马仔骑到头上吆五喝六,谁心里都不会舒服。
  所以在崇祯皇帝纳了完颜玉卓为妃子,完颜宏找上门来打算跟哈达部一起怼死黄台吉的时候,哈达部的现任扛把子博尔忽心动了。
  博尔忽,这个名字如果放在铁木真初期,那妥妥的就是“四骏”开国元勋之一,蒙古开国十大功臣之一。
  但是现在的这个哈达部扛把子博尔忽,并没有谁会把他看在眼里——论人口数量,哈达部现在人数刚刚破万。
  论能打能杀,随便把八旗中的哪一旗拎出来都能吊打哈达部。
  之所以哈达部还能混到现在,而且族中人口也在以龟速慢慢增加,其实还是得益于完颜宏打算借哈达部之手去怼建奴。
  也正是因为如此,多尔衮千挑万选之后,才挑出来这么一个软柿子——好捏,捏爆了也不用担心沾上一手屎。
  黄台吉也心动了。
  虽然说平日里总是看多尔衮不顺眼,可是不得不承认的是,多尔衮的战略眼光要比自己强上那么一点儿。
  现在多尔衮提出来的怼死哈达部的提议,就很符合目前大金国的情况。
  因为现在哈达部离着完颜宏的锡伯部有一段距离,足够在完颜宏的援兵到来之前就能把哈达部怼死。
  黄台吉甚至于有把握在完颜宏不带着锡伯八部倾巢而出的情况下再怼完颜宏一波。
  最关键的是,怼哈达部还不用出太多的兵,只要派出去两个旗的兵力,把哈达部彻底怼死就是妥妥的。
  转了半天手上的扳指之后,黄台吉才下定了决心:“多尔衮,本汗把平灭哈达部的重任交给你,你有信心么?”
  黄台吉现在也顾不得打压多尔衮了——万一真要是被明国蛮子把大金国给彻底灭了,自己现在的一切就都是别人的了,再打压多尔衮又有什么意义?
  而自己手底下比较能打的豪格已经被明国的狗皇帝在明国京城给凌迟了,鳌拜那个狗奴才更是在盛京城被杀,连脑袋都没有找到。
  死的连条狗都不如——好歹一条狗在临死之前还会吠几声呢。
  多尔衮则是大喜道:“大汗放心,奴才定然带着博尔忽那个狗奴才的人头回来!”
  多尔衮现在不怕黄台吉给自己分派这些操刀子砍人的任务,怕的是不给自己分配。
  全世界都认同的一个道理就是,谁的拳头硬,谁说话的底气就足。
  而怎么样才能证明自己的拳头够硬?
  当然是怼人啊,把别人怼死了,说明别人不如自己的拳头硬,不就从侧面证明了自己的拳头够硬么?
  尤其是黄台吉现在混的明显一天不如一天,身体情况也不怎么样儿了,自己的机会就在这时候!
  至于说因为会损伤自己手里的实力,多尔衮表示无所谓,毕竟操刀子砍人这种事儿,本身就代表着抢东西捞好处。
  自己手底下的实力不扩大就已经是很不正常的事儿了,怎么可能再损伤?
  眼见黄台吉已经决定让多尔衮去怼死哈达部,代善则是躬身道:“大汗,不若在攻打哈达部的同时进军海州卫,以达到牵制明国蛮子的效果?”
  投桃报李,多尔衮则是躬身道:“大汗,奴才以为此时攻打海州卫不妥,倒不如让代善大哥另领一军,去攻打乌拉部和辉发部的余孽?”
  乌拉部和辉发部的情况,跟哈达部的情况差不多,甚至还不如哈达部。
  好歹哈达部在被老奴努尔哈赤给怼凉了之后还存活了下来,乌拉部和辉发部基本上是处于被怼死的状态。
  同为扈伦四部的乌拉部和辉发部残余在完颜宏找上门来之后,根本就没有丝毫的迟疑就决定跟完颜宏合作——以后大明在辽东说了算的时候,各部的小日子过的都不错。
  而自从老奴努尔哈赤上位,大家伙儿的日子可就是一天不如一天了,尤其是乌拉部和辉发部这种跟老奴有仇的部族。
  现在的乌拉部和辉发部,实力上也就是那么回事儿,靠着原先残存下来的族人和大明还有完颜宏的扶持,现在一点点儿的也发展了起来。
  但是对比之下,乌拉部和辉发部加一起差不多也就是跟哈达部差不多的规模,甚至于还有点儿不如。
  所以多尔衮毫不犹豫的打算拉代善一把,让代善也能捞到足够的好处——只要比自己少点儿,但是比起其他那些捞不到好处的家伙好很多,那就足够了。
  而且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问题。
  之前代善可是提出过要出兵去怼海州卫的。
  虽然代善这家伙为了大金国的生死存亡也算是豁出去了,连这种建议都提了出来,可是多尔衮又不愿意让代善去干这种送死的事儿了。
  再加上之前在代善等人提出废汗的时候,多尔衮曾经在布木布泰的撺掇下摆了代善一道,心中始终还是有那么一点儿愧疚感,所以多尔衮觉得与其让代善去送死,倒不如让济尔哈朗或者阿敏他们去送死算了。
  黄台吉则是意外的瞧了多尔衮一眼——自己在大金国生死存亡的时候能放下自己的恩怨,多尔衮居然也能放下?
  如果这些兄弟们都像现在这样儿团结,大金国又何至于走到今天这副光景?
  就算不能彻底怼死明国的狗皇帝,不能南下牧马,也不至于让那个狗皇帝欺负到大金国的头上来!
  不过,众位兄弟们现在醒悟也不算晚,毕竟明国蛮子的大军还没有出发。
  就算是蛮子大军出发了,到辽东也需要一段时间。
  而且自己兄弟们团结起来,也不见得就怕了那个狗皇帝!
  心中大慰的黄台吉干脆笑道:“好,本汗应下了。代善?”
  代善听到黄台吉喊到了自己的名字,正暗自感动着多尔衮替自己考虑的代善赶忙躬身道:“奴才在!”
  黄台吉美滋滋的抽了一口福寿膏之后才开口道:“你领正红旗和镶红旗,去攻打乌拉部和辉发部,凡是高过车轮的,都不要留了!凡是能带回来增强我大金国实力的东西,就尽量带回来,带不回来的也一把火烧了,务必不能留给蛮子狗皇帝!”
  代善躬身领命道:“奴才领命!必然不负大汗重托!”
  黄台吉则是难得的放下了手中的福寿膏,在一旁包衣阿哈的伺候下站了起来,踱步来到了阿敏和莽古尔泰的面前。


第483章 崇祯皇帝不开心
  黄台吉现在是属于难得的良心发现,别管是因为多尔衮和代善的表现打动了他,或者是因为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
  总之,黄台吉觉得此刻的自己,良心已经突破天际那么多,太有良心了——甚至于开始反思自己登上汗位之后对于阿敏和莽古尔泰的怀疑和打压是不是太过分了点儿?
  然而实际上,黄台吉的良心也仅仅是维持了那么一瞬间,就宣告消失的无影无踪。
  毕竟也是一代枭雄,被跪舔的货色们称之为一代雄主的黄台吉心智怎么着也比常人要强一些,哪怕是福寿膏抽的有点儿多——这玩意在不断顿不限量的情况下对于脑子的影响始终是有限的。
  很显然,在杨七七等人撤出沈阳城之前,或者说在辽东的福寿膏生意彻底消失之前,黄台吉是不用担心自己没得抽。
  微微叹息了一声之后,黄台吉开口道:“莽古尔泰,阿敏,咱们之间也不用多说了,你们认识我这个大汗不合格,我也认了。但是现在,还请两位兄弟与我等一起,携起手来共同对抗明国蛮子,否则大金国灭,我等便是连个全尸都未必能留下!”
  互相对视了一眼之后,莽古尔泰和阿敏便一起躬身道:“奴才愿为大汗效死!”
  至于其中几分真几分假,也只有各人心里自己才清楚了。
  最起码,阿敏身为大明建州都指挥使,根本没把黄台吉说的话当回事儿,反而如同某种不可描述的空气一般轻轻放过。
  当然,黄台吉也不指望自己这轻飘飘的两句话就能让莽古尔泰和阿敏死心塌地的给自己卖命。
  只要暂时性的不拖自己的后腿就好了。
  至于其他的,慢慢儿的,一步步的来,终究要解决的。
  黄台吉和他手底下的双花红棍们打算一点点儿的解决问题,然后正面硬怼一波崇祯皇帝,哪怕是放弃沈阳也得让崇祯皇帝知道什么叫疼。
  其实用不着黄台吉他们想出什么歪点子,崇祯皇帝现在就已经开始头疼了。
  因为山西地震了,而且是毫无征兆的地震,一震就死了不少人,毁了不少东西。
  如果不是之前崇祯皇帝下的旨意要求重修官衙和学堂,估计死的人会更多。
  虽然知道崇祯年间比较困难,可是这他娘的也太困难了——朕正打算去怼死建奴呢,结果就来了这么一出?
  但是崇祯皇帝能怎么办?
  就像是后世说的,自己约的炮含着泪也要打完一样,崇祯皇帝自己打算的怼死建奴,内阁和五军都督府也是一致同意了的,现在遇上天灾了能怎么办?
  当然是赈灾啊,国库和内帑里面的银子往出花呗,该买粮食的买粮食,该买物资的买物资,要不然还能怎么办?
  毕竟天下各地卫所的士卒调动已经开始了,大军正在向着京城集结,只等着开春了就要去怼阿黄了,这时候说放弃?
  就算是崇祯皇帝自己不在意,五军都督府不在意,被调动的那些士卒们不在意,光是户部的老抠尚书郭允厚都不可能同意!
  涉及到的钱粮白花了?一边赈灾一边告诉本官说以前的钱粮都这么打水漂了?
  哪怕是崇祯皇帝,郭允厚也敢去硬怼一波!
  更何况崇祯皇帝也没打算取消怼死建奴的计划,不为别的,就算是为了让那些千古穿越为送逼的脑残无逼可送也得怼死建奴!
  总之,崇祯皇帝很头疼,一头疼就心情不爽。
  心情不爽的崇祯皇帝决定杀人,顺便给大明朝的读书人找点儿乐子。
  皇帝想要杀人这事儿好办,毕竟大明朝的官员们全都捆起来挨个枪毙肯定有冤枉的,但是隔一个杀一个,那就不知道会有多少个漏网的了。
  有着厂卫在手,御史台又被大力整治过,马维骃的经验又分享给了御史台,所以想要找一些混账官员来杀是没问题的。
  而且杀一些贪腐无度的官员,好处实在是太多太多。
  首先就是崇祯皇帝在民间的形象被立起来了,一个爱民如子嫉恶如仇的皇帝是老百姓最喜欢看到的,哪怕这个形象是层层包装之后的。
  毕竟没有人知道崇祯皇帝最真实的想法。
  其次就是空出一些官位出来。
  一年一次的科举带来的后果就是大明朝的读书人有点儿多,而且这些混账东西们没有多少愿意去皇家学院跟着墨家一起玩什么奇技淫巧。
  总之,科举的人数多了以后,除了让铁道部以外的七部的人手压力大为减轻,重新抬起头来的法家人数开始增多,剩下的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
  毕竟等着当官的人数更多了——杀掉一批贪起来没个逼数的官员,就能空出一批官位,然后七部里面已经攒足了经验值的官员们就可以外放了。
  至于七部表示这些人已经用的挺顺手,不想再从头开始培养新人的要求,崇祯皇帝自动过滤然后无视了。
  关朕屁事?
  要不是因为洪承畴主管着的铁道部现在要给朕满天下的修建铁路,朕连铁道部里行走的那些个官员们都不会放过。
  毕竟一个地方待的时间长了,大家又都是熟人,山头主意要冒头的话简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还是拆分了好。
  随着吏部一道道人事变动的政令发出,一个个贪起来没头的官员们也开始落马——比如某县县令要被拿下,通常都是新县令和锦衣卫一起到场。
  抓人的同时还有人接手政务,不至于出现空档期,多完美的事儿?
  至于说给大明的读书人们找找乐子,则是出于崇祯皇帝自己的恶趣味了——大概相当于前世小学六年级左右的数学题被崇祯皇帝搞了出来。
  当然,也有可能是初一初二的数学题,毕竟穿越这么长时间了,到底是几年级的题都记不清楚了。
  反正不穿越也记不清楚。
  至于读书人们有多蛋疼,崇祯皇帝表示不关心,只要朕开心了就好,你们有什么不开心的,可以说出来让朕开心一下?
  因为科举的一切最终解释权归崇祯皇帝这个最后一任得到孔圣人之后承认的儒学大宗师所有,所以想要出什么题,怎么玩,完全就是崇祯皇帝自己说了算。
  毕竟这世上还有第二个儒学大宗师么?
  可以预见的是,崇祯九年的恩科,会有很大一部分人折在数学这一科上——而基础的数学计算现在已经被加入到了所有的考试当中。
  也就是说,不管是考八股文章的进士科,还是玩弄法律的明律科,或者是以后会跟着墨家混的格物科,数学已经是必考的了。
  更不用说原本就是研究数学的明算科了。
  当然,现在崇祯皇帝怎么玩无所谓,毕竟是全国上下一张卷,不会出现各地录取分数不一样之类的情况,更不要提什么加分政策了。
  至于说会不会有什么人表示不满,比如说东林党的老巢东南那边会不会觉得自己这些人吃亏了,或者是其他地方的人觉得自己不如东南那边会读书了,崇祯皇帝表示自己手里有刀,不在乎。
  教材都是一样儿的,教书先生也基本上都是一样儿的,考试的题目更是一样儿的,要是这样儿还敢喊着不公平,那就别玩了。
  本来自己闹心也绝不可能让别人好过的原则,崇祯皇帝伸手拂了拂落在羊皮大氅上面的雪花之后,就带着手下的一众保镖往皇家学院而去。
  皇家学院里有个好人啊,那个来自于法兰西的金尼阁先生跟已经半退隐状态的徐光启,加上生力军宋应星等人翻译出来的物理和几何等书基本上已经成形了。
  这就意味着,大明的读书人要学习更多的东西了——崇祯皇帝无比期盼着哪一天能够看到什么黄冈秘卷三年模拟一类的好东西出现在大明。
  毕竟自己受过的苦,看着别人再受一遍,那就是最大的幸福!
  当然,这些不是关键,关键是徐光启的身体也确实撑不住了,已经正式上了折子要求告老还乡了。
  崇祯皇帝虽然良心不太多,可是对于这种大拿级别的大佬还是心存一定敬意的。
  毕竟徐光启和宋应星在后世的名声都不错,在自己的手底下做事也是勤勤恳恳。
  尤其是徐光启,那是和墨家的当代钜子墨铧一起捣鼓出了蒸汽机的大牛人。
  这种大拿要退休,想要回去养老,对于崇祯皇帝不异于失去了一个大大的人才——如果不是时代所限,徐光启应该能弄出蘑菇蛋这种好东西!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别说是建奴了,就算是把全世界都捆在一起,崇祯皇帝也能笑着说朕不是针对谁,而是说你们所有人,全部都是渣渣!
  毕竟最强八零后已经用实际行动讲明了,当你手里真的有了蘑菇蛋之后,就算是世界警察跟你说话的时候,也得客气一些。
  要不然鹰酱为什么敢欺负叙利亚和伊朗?因为他们可能有蘑菇蛋。
  为什么鹰酱不敢怼三胖子?因为他手里真有蘑菇蛋!
  心黑的崇祯皇帝其实很想让徐光启一直给自己打工,最好是打一辈子的工,在工作岗位上奉献出他的最后一点光和热。
  但是考虑再三之后,崇祯皇帝还是放弃了这个无比诱人的想法。
  自己虽然良心不多,平时也不怎么要脸,可是对于徐光启这种人,还真就不能这么狠心。
  真要是把老徐给往死里用,以后谁还会来给自己卖命?
  说的再直白一些,老徐现在就相当于千金市马骨里面的马骨,天下不知道有多少玩技术的大牛正在暗中盯着看呢。
  到了皇家学院之后,崇祯皇帝看着已经头发全白的徐光启,叹了一声道:“爱卿辛苦了!”
  徐光启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时不时的就会全身隐隐作痛,最近的休息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眼看着时日无多,再继续这样儿下去,不过是早死一天晚死一天的区别罢了。
  如果说光是自己一个人,死了也就死了,可是自己家的孙子呢?根本就没有好好的陪过!
  徐光启打算在最后剩下不多的日子里好好陪陪自己的家人,也算是对于自己的这一生有个交待——对于大明,徐光启自问已经尽忠,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
  崇祯皇帝的一句爱卿辛苦了,让本来已经打定主意请辞的徐光启差点儿又动摇了离去的想法。
  陛下待臣如此,臣唯有万死以报!
  此时此刻,这就是徐光启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只是不待徐光启表态自己要为大明流尽最后一滴血,崇祯皇帝就直接开口道:“朕闻,衣锦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徐爱卿为了大明付出的太多,单纯的金银赏赐,不足以表达朕的感情。”
  沉吟了一番后,崇祯皇帝又接着开口道:“王承恩,拟诏,徐爱卿的爵位,许传九代,每三代递减。赏金万两,玉如意一对,宫灯一对,宫花两朵。”
  崇祯皇帝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可是实际上,不管是崇祯皇帝还是徐光启,心里都明白一点。
  真等徐光启死后,捞一个国公的封爵是绝对跑不了的——有的时候,身后的哀荣比之生前的荣光更为重要。
  崇祯皇帝的话让徐光启直接跪下了:“陛下!陛下厚恩,臣无以为报!”
  崇祯皇帝的赏赐不可谓不重,什么赏金万两和玉如意一类的玩意其实就是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
  可是爵位传袭九代,三代才递减的这个赏赐可就是太高了。
  毕竟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到现在,封侯已经是最高的赏赐了,而且没有哪家是可以传袭的——基本上都是当代,或者许传三代。
  像大明开国之时册封的,世袭罔替的那些个国公一类的爵位,更是一个都没有。
  就连国丈家和倍受崇祯皇帝宠信的英国公家里都没有捞到,更别说其他的臣子了。
  像徐光启之前虽然说已经封侯了,可是那个爵位毕竟不能传袭九代,这里面的区别可就大的很了。
  毕竟能传爵九代,哪怕是后世的子孙再怎么废物,九代之内也是不愁的,而且一旦出现一个出色的人物,徐家再兴就是指日可待之事。


第484章 林子大了鸟儿就多
  已经老了的,不光只有徐光启,还有其他一些人,比如来自于法兰西的,一个伟大的,正直的,无私的,愿意为了主奉献终生的传教士金尼阁先生。
  自从被崇祯皇帝派到杭州的御医把身体调理的差不多之后,金尼阁本人也就被锦衣卫带到了大明的京城,然后就被扔进皇家学院里面从事翻译工作。
  因为崇祯皇帝对于金尼阁带来的七千部西书很感兴趣,听说里面方方面面的东西都有。
  大明又不是虽远必割的螨清,对于外来文化的态度向来都宽容的很,凡是好的,有利的,大明向来不介意学习,然后把这些东西变成自己的。
  当然,崇祯皇帝好学是一回事儿,让金尼阁先生翻译这些西书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因为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