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崇祯皇帝好学是一回事儿,让金尼阁先生翻译这些西书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
因为这份翻译工作是需要金尼阁先生一辈子都扑在上面的,甚至于连下辈子加一起也未必能完全翻译完成。
被累到几乎吐血的金尼阁已经不止一次的暗恨自己为什么要带七千本书过来——想要把这七千本书都翻译完,任谁来了都会绝望。
懂得汉语的传教士,总共也就那么些,而且有一个算一个,早就被弄进了皇家学院之中参与翻译和研究。
也就是说,这些人除了负责平时的研究工作之外,平均每个人还要翻译近百本书籍。
至于能够翻译这些西书的明国人,基本上找不到几个——你能让徐光启过来翻译还是让宋应星过来翻译?
这些因素加到一起,让金尼阁心中愈发的绝望了,甚至于恨自己为什么没在杭州城干脆的死掉——回归到主的怀抱,就不用再从事这种无聊的翻译工作了吧?
毕竟慢慢的翻译可以说是爱好,一旦成为了终身的职业,金尼阁觉得自己实在是热爱不起来。
尤其是自己一提到自己最为上心的事儿,比如传教,总是会被徐光启他们打着哈哈应付过去,这就让金尼阁觉得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但是想要死是不可能的,到了如今这般田地,生死其实已经不再操之于他们这些人自己的手里——明国的医生们确实神奇,乱七八糟的草根树皮还有那些个吓人的虫子到了他们手里总是能变成治病的良药。
比家乡那些只会放血的理发师们强多了——别管啥病,先放血再说,实在不行就把病的部位砍掉。
如果不是脑袋实在没办法砍,金尼阁觉得他们可能会向着脑袋下手。
所以金尼阁也很想像徐光启一样能够告老还乡,最好是能留在大明养老就最好了。
这里穿的好,住的好,尤其是一次和徐光启他们一起吃了一次神奇的油炸虫子之后,金尼阁觉得自己觉醒了什么奇怪的爱好。
然而当金尼阁向徐光启提出了告老的请求之后,徐光启却沉默了。
站在友谊的立场上面来讲,亦师亦友的金尼阁想要告老之后专心传教或者养老,徐光启无论如何都应该替他出一份力才是。
可是站在大明的角度来说,徐光启很清楚的知道金尼阁等人最大的价值。
这些人最大的价值在于他们脑子里面所掌握的那些学识,而不是什么传教,皇帝陛下也对于让他们传教没什么兴趣。
毕竟那些外国的神神鬼鬼的,未必就比大明的灵验到哪儿去,自己家这么多的神神鬼鬼的还没弄明白呢,还研究别人家的?
而且,伟大的崇祯皇帝会那么好心的允许金尼阁告老传教?向来不把蛮子当人看的崇祯皇帝不把金尼阁用到死,简直就愧对了他老人家头上顶着的暴君两个字。
所以对于金尼阁拜托自己向崇祯皇帝请辞的要求,徐光启心里也实在是没底。
当徐光启试探着向崇祯皇帝提出来金尼阁也想要告老之后,崇祯皇帝笑了笑,问道:“朕记得金尼阁现在还不到花甲之年吧?”
徐光启躬身道:“陛下,金尼阁现在已经五十八岁,再有两年,就是一甲子了。”
点了点头,崇祯皇帝道:“让他从西方再弄几个跟他差不多学识的过来,然后让他六十岁的时候告老便是了。”
后世的苦逼们还要六十才能退休呢,金尼阁想五十八岁就告老还乡?想的美!
尤其是这家伙退休了想要干什么?传教!大明自己家的神仙图谱还在整理之中,现在就放开他们传教,这不是给段小荣他们找麻烦么?
更何况,这家伙留在皇家学院内还有御医替他调理身体呢,别管是现在的那些普通的传教士还是后世的苦逼们有这待遇?
尤其是后世那些没有社保的起点写手们,像刘少冲那样儿一本不成切了重来的,不断的太监,切啊切的,身体和精神上得受多大的创伤?
不还是得为了生计苦熬下去?
而且让金尼阁六十退休,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真是太良心了——要不是金尼阁把利马窦作死性的《基督教远征中国史》改成了《利玛窦中国札记》,估计他六十五岁也别想告老传教!
至于利马窦,只能说这家伙走狗屎运,死的早,要不然的话光凭着他敢写什么远征中国这个词,崇祯皇帝就会把他按在皇家学院出一辈子的苦力。
虽然宽宏大量的崇祯皇帝向来不喜欢因言以罪人,但是让人吃点儿苦头也是很正常的?
安排完老徐退休的事情之后,崇祯皇帝又在老徐的陪同下开始在皇家学院里面转了起来。
这也算是老徐的最后一班岗吧。
将整个皇家学院转了一圈,来到了蒸汽机试车场的时候,天色已经渐渐的暗了下来,已经挂到了西山之上的太阳发出昏红色的光芒,努力的再给大地带来一丝温暖和光明。
看着眼前空无一人,仅有数圈铁轨静静卧在地上的试车场,崇祯皇帝突然间开口道:“徐爱卿还记得皇家学院初创之时么?”
徐光启也是豪情大发:“回陛下,初创之时,地不过数十亩,屋不过数间,人不过几十,要多简陋便有多简陋。如今经过这几年的发展,论人才数量,论技术积累,天下间还有何处堪与皇家学院比肩?”
崇祯皇帝点点头道:“不错。朕不在乎有生之年打下了多少地盘,更不在乎杀了多少胡虏,也不在乎江山到底能不能万年!朕在乎的,就是这皇家学院。只要皇家学院在,只要不是沦于外族之手,这肉都算烂在了锅里!为此,朕不惜拿外族的命来填补。不管是修建铁路还是搞什么医学上的试验,或者其他有危险的试验!毕竟,不让外族人去死,就得让大明的百姓去死!朕不是圣母,更不是什么白莲花,哪怕朕遗臭万年,朕也不在乎!”
跟在崇祯皇帝身后的许显纯拳头紧了又紧,最终还是松开,依旧是一言不发的站在崇祯皇帝身后,眼眶却是有些泛红。
徐光启躬身道:“陛下爱民如子,千秋之后,自有史书与世人评说。”
崇祯皇帝却嘿的一声冷笑道:“史书?世人?徐爱卿知道朕现在被人说成了什么?”
不待徐光启回话,崇祯皇帝就接着道:“总有一些脑残之辈认为建奴曾在李成梁治下,份属大明大明,朕杀之过甚,堪比桀纣。还有一些个混账东西,则是认为朕应该内修德政,自然就有四夷宾服,八方来朝!彼其娘之!”
崇祯皇帝突然间的暴怒,徐光启能理解,对于崇祯皇帝暴粗口这种事情更是见怪不怪。
刚刚登基之初就能如同泼妇一样在城头上与建奴奴酋黄台吉骂街的崇祯皇帝什么时候是个好脾气的了?
不等徐光启想好怎么劝慰,崇祯皇帝就直接呵呵冷笑了一声之后开口道:“在朕看来,这些人的书,都是读到狗肚子里去了!
自炎黄二祖从黄河流域一个小小的部落到如今我大明坐拥这万里江山,万万百姓,靠的是仁义?靠的是道德?彼其娘之,还不是靠手里的刀!
强汉之时,若没有汉武北征匈奴,汉家哪来后面三百余年的安稳?
盛唐之时,若是没有唐太宗平定突厥,还盛唐?能不能比隋朝的国祚长一些都是个问题!
还有建奴,老奴未反之前,大明待之如何?遍数大明周边所有国家,民族,所得唯建奴最厚!
可是建奴屠杀我大明百姓之时,可曾想过他们也曾在大明治下?那时候这些圣母又在哪里?”
如芒在背的许显纯再也站不住了,噗通一声跪地颤声道:“陛下息怒!臣罪该万死!”
崇祯皇帝瞪了一眼许显纯,喝道:“请甚么罪?朕又没说你怎么样,站起来!”
等许显纯谢恩站了起来之后,崇祯皇帝又开口道:“锦衣卫能把这个消息报上来,这是有功,何来的罪?至于那些个读书读傻了的混账东西,派去辽东劝降建奴,否则就去死!这些混账东西不是讲什么仁德么,不是说建奴同样是大明百姓么,若是不能劝降,那就是他们的问题了。既然长了脑袋却不长脑子,朕看这脑袋也没什么用!”
徐光启心里清楚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在自己卸任之前说这么一番话,因为这些话是要让自己转述给墨铧来听的,甚至于墨铧也必须将这番话说给他下一任的皇家学院院长听。
这番话,崇祯皇帝说给自己听没问题,直接说给墨铧却不行。
谁知道墨铧是不是还喜欢玩什么兼爱?虽然现在已经不提什么非攻了,可是万一这种话题把他的兼爱思想给引起来呢?
万一墨铧要是当面顶撞崇祯皇帝几句,这脑袋是砍还是不砍?毕竟墨铧跟其他的读书人不一样。
砍了,损失太大,不砍,皇帝的面子肯定就挂不住。
皇帝不要脸不代表不要面子,脸和面子向来是两回事儿。
斟酌再三后,徐光启躬身道:“启奏陛下,皇家学院以后一定牢记陛下今日所说的这些,更会注重华夷大防!”
崇祯皇帝眼见自己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便不在皇家学院逗留,而是直接回宫去了。
御书房里,崇祯皇帝盯着眼前的许显纯,吩咐道:“直接拿人罢。让这些个混账东西去辽东跟讲奴讲一讲杀人是不对的,让他们劝一劝建奴放下兵器投降!”
许显纯心中一惊,躬身道:“陛下,这些可都是些读书人,若是投了奴?臣以为,哪怕是他们的家人都在大明,他们也未必能多在乎?”
崇祯皇帝冷笑道:“朕知道他们不在乎,他们心里除了自己的利益还剩下了什么?不过,就这些废物,也就是嘴上喊的欢,真要有本事,早就中举了,还用得着在民间大放厥词?降奴就降奴,这种人才,朕用不起,留着祸害大明么?”
原本以为自己之前玩的那些套路已经够牛逼的了,这些读书人应该能老实一些了吧?
现实打脸太快,崇祯皇帝实在想不到在东林党和复社都倒闭了,人都被杀的差不多了的情况下居然还会跳出来这么多脑残货。
不过也很正常,大明太大了,万万百姓之下出那么几个几十个的脑残很正常,不出才是奇怪的事儿。
就像后世总有些傻缺想着千古穿越送一逼的事儿,出几个脑残算得了什么?
而且后世还有人主动送逼给难民去草,这才哪儿到哪儿?
还有什么事儿是这些圣母干不出来的?
当然,其中有的是真圣母,人家真的就是默默的去了战乱地区送逼,不求名不求利。
更多的是为了利益这种事儿谁会挑破?
天下也不过是一场戏,能登台的就那么些,难免会有一些看戏的会因为忍不住想要登台而干出什么狗屁倒灶的事儿出来。
博眼球罢了。
可是后世还有一句话,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疯子傻子颠来倒去就成了一台戏。
在这整个戏园子都是崇祯皇帝家里的情况下,谁能上台谁不能上台,还不是由着崇祯皇帝说了算?
至于撵几个不老实的看客或者戏子,多大的事儿?
毕竟这个戏园子的主人手里有刀,而且不止一把,还很锋利,最起码砍死人是不成问题的。
有刀有权又有钱,任性!
第485章 好大一盘棋
徐光启在崇祯皇帝走后就找到了墨铧,打算把崇祯皇帝跟自己说的那些话转述一遍。
实事上,不仅出乎于崇祯皇帝的预料,甚至于出乎于徐光启的意料,因为墨铧很正式的告诉徐光启:“兼爱,非攻,是跟人讲的,蛮夷什么时候算人了?”
徐光启语塞,愣了半天之后才开口道:“那夏额哲之流又该怎么算?”
墨铧道:“夏额哲现在不是我大明百姓么?他又不是什么蛮子,自然跟我大明百姓一样。”
徐光启这才放下心来,既然墨铧不会跟那些脑残一样,那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实际上,这种事情的出现还是因为崇祯皇帝不学无术的原因。
虽然崇祯皇帝在穿越之后一直在看些诸子百家的书籍,可是看的时候难免会有主观印象,所以各种挑着看。
就跟后世的起点读者会跳订一样,看的爽的部分就看,不爽的部分就跳过。
崇祯皇帝也是一样。
在内心深处狠狠的鄙视了自己一番之后,崇祯皇帝决定——继续挑自己关心的看。
至于说每本书都认认真真的去读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太可能,毕竟先贤们怎么教导我们的?
好读书,不求甚解。
意思就是要好好读书,只要大概的了解下就行了,不用非得玩了命的刨根问底。
毕竟东方的文明世界不是西方蛮子们能想象的——那么多的书籍,全部读通,那是搞学问的大宗师该干的事情,并不是一个皇帝该干的。
身为皇帝,只要保证自己手里有刀子有钱,剩下的问题基本上都不是什么问题,而没了这两样东西做保证,基本上这个皇帝也快凉了。
比如正版的崇祯皇帝,既没钱,手里又没刀子,累死他也搞不定整个朝堂上面心思各异但是利益基本一致的大臣们。
所以他凉了,穿越过来的盗版货才有了发挥的余地。
至于说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干掉魏忠贤,然后慢慢的再收拾朝堂,崇祯皇帝唯有呵呵以对。
换成任何一个朝代,这么干都是对的,毕竟是先皇的心腹,而且对于自己这具身体说不上什么友好,甚至于敌视。
偏偏是大明不存在这个问题。
立皇帝刘谨那么牛逼的人物还不是一张纸条就给剐了?
魏忠贤再牛逼,在满朝文武都看他不顺眼的情况下,崇祯皇帝但凡有一点儿拉他一把的意思,魏忠贤都会当成救命稻草一样死死的抓住。
毕竟明朝的太监们没办法真正的触碰到兵权,对于皇权可以说是没有丝毫的威胁性。
当然,太监们要是对于皇帝产生了敌意,那皇帝凉起来也是很容易的,比如说方正化想要杀崇祯皇帝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一杀一个准,根本就不存在失手的情况。
然而,这可能么?
方正化的身家性命其实是和崇祯皇帝息息相关的,崇祯皇帝牛逼,谁也不敢小瞧他方正化,哪怕是他只是崇祯皇帝的一个影子。
崇祯皇帝一旦挂了,不管是谁上位,第一个要弄死的也是他方正化,甚至于王承恩和曹化淳等都要排到第二位去。
崇祯皇帝的思维很容易就会跑偏,这就是后世看小说太多带来的毛病。
从人类的诞生到未来的世界末日,从大明朝的科技发展到以后会不会出现个穿越者过来当文抄公,崇祯皇帝的思维跑偏之后连他自己都感觉害怕。
温体仁等传统文人的思维明显就不容易跑偏。
内阁里面今天很热闹,新上任的国子监祭酒孟庆元难得的来了内阁面见温体仁。
纠结了半晌之后,孟庆元才开口道:“温阁老,事情当真就没有转圜的余地了么?”
呷了一口茶水之后,温体仁才淡淡的道:“转圜什么?有什么好转圜的?都不是什么小孩子了,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孟庆元急道:“阁老,如果是别的也就算了,可是这里面还有国子监的监生呢?都是些好苗子啊,就这么被扔去辽东,可全毁了呀!”
温体仁哼了一声道:“毁了便毁了吧,我大明什么时候缺过人?再者说了,你孟大人何不自己去求陛下?看看陛下会不会应允?”
孟庆元脸上焦急的神色更甚:“阁老,下官去求陛下,只怕会被一起派到辽东吧?”
温体仁一副看二傻子的神色,嗤笑道:“没错,你孟大人敢去,肯定也会被陛下派去辽东,哪怕你孟大人是孟圣之后也是一样儿的结果,倘若不信,你尽可以试试。”
孟庆元一时无语,过了半晌才道:“那国子监这几名学生,当真就再没有半分的机会了?”
温体仁道:“龙有逆鳞,触之必死。这些个混账东西,明显是触到了陛下的逆鳞了,谁还能救得了他们?往小了说,这些个学生是违背了太祖的律令,擅议朝纲,往大了说,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是谤君之罪。陛下只是把他们扔到辽东去,已经算是轻的了,你孟大人还想怎么样?非得让这些学生安然无恙是不是?那将置陛下于何地?”
孟庆元微怒道:“陛下何其不爱惜羽毛名声!”
温体仁摊了摊手,反问道:“名声何用?陛下在这些个混账书生的嘴里可曾有过一丝的好?便是我温体仁,不也是被传为当朝第一奸?”
见孟庆元被噎住,温体仁又讥笑道:“崇祯皇帝遭瘟了这句话是从哪儿传出来的,你孟大人当真不知?不是不知,你是爱护你的学生,不想看他们出了事,所以多方替他们遮掩此事。不过,纵然温某不愿意追究,可是锦衣卫会放过他们么?尤其是这些个混账东西把陛下也编排了,锦衣卫上上下下早就憋了股子邪火。现如今他们这般作为,不是自寻死路是什么?你孟大人又把锦衣卫当成了什么?”
温体仁的一番话,让孟庆元的冷汗都落了下来。
锦衣卫是什么?
整个大明不知道国子监祭酒是谁的人很多,但是要说不知道锦衣卫是干什么的人,基本上找不出来。
尤其是锦衣卫都指挥使许显纯,威风直逼成祖皇帝时的纪纲,皇帝又对之宠信无比,多少弹劾锦衣卫跋扈的奏章都被拿去烧火取暖了?
偏偏许显纯也没有辜负崇祯皇帝的这份信任,不光是替崇祯皇帝解决了多少明刀暗箭,背起黑锅来也是毫不含糊。
哪怕这个黑锅在以后有可能会成为他的催命符也是一样。
在某些时候,许显纯这家伙看起来简直比法家还要法家,不同的是,他并没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全部都是执行的皇帝的意思。
法家玩弄律法,许显纯大部分时间是很遵守和维护律法的。
除非律法触碰到了皇权,或者有皇帝授意的时候,他才会视律法如无物。
就像是这一次的学生们作死,先是谣传出了崇祯皇帝遭瘟了这么一句童谣,又抨击崇祯皇帝嗜杀无度,乃是千年以来最大的暴君,早就已经惹怒了许显纯。
早就有传言,许显纯打算抓到了主使之人后要把从三皇五帝开始到大明崇祯八年之间所有出现过记载的刑罚都在主使人的身上来一遍,而且是亲自动手。
至于说这种罪名原本应该有的处置方式,许显纯不打算理会,哪怕是自己明明知道也打算当做不知道,而是一定要用私刑处置。
由此已经可以看出许显纯对于造谣之人有多恨了——崇祯皇帝遭瘟了这句话不光是针对温体仁那么简单,甚至于可以算是一种咒崇祯皇帝早死的行为。
孟庆元对于这里面的弯弯绕也很清楚,无奈的苦笑一声后,向着温体仁拱手道:“既然如此,下官也不再打扰温大人了。”
温体仁端起茶水,示意孟庆元自便,待孟庆元转身之后却又轻轻的自言自语道:“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庆元的脚步顿了顿,终于没有再说一句话,就此离开了内阁,回了国子监。
温体仁所说的这一句“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出自《孟子·滕文公上》,别人不清楚,孟庆元身为孟子后人还能不清楚?
就像是曲阜孔家的那些个家伙再怎么混账,都能把《论语》倒背如流一般,孟家的人谁敢说自己不知道《孟子》,说出去只怕是会被人笑死。
只是温体仁偏偏在自己离开的时候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话,则是把这些个书生被扔去辽东的事儿做了一个解释,顺便也警告了自己一番。
用夏变夷和变于夷者,其实还是华夷大防的问题。
而当今天子偏偏又是个心狠手辣的,对于夷狄之辈向来是不当人看——单单是铁道部和工部这两部里面,死掉的夷狄数量就要是万为单位计算。
这些个混账们替夷狄喊冤,可不正是触怒了皇帝?
而温体仁也正是借着这个机会警告自己,管好国子监,别让这些个书生们找不到北。
刚刚离崇祯元年才几年?这些个书生就又开始飘了?
早先一再强调生员不许议政的时候,这些个混账东西可是老实的很。
现在看着皇帝的态度慢慢的有些放开了,这些个家伙就敢跳出来作这么大的死?
真当皇帝是个好脾气的?
法不责众这句话,在崇祯皇帝这里从来都不适用——南直隶几万颗人头还没有完全的腐烂呢!
叹息了一声之后,孟庆元也开始反思起来了。
自己是不是对于国子监管理的太过于宽松了,以致于这些个混账东西都开始飘了?
原本打算给国子监一个宽松的学风,让学子们能自由的讨论学问,畅所欲言,现如今看来,是自己错了。
今天这些人敢诽谤皇帝,诅咒皇帝,明天他们敢干些什么?
往深了想一想,孟庆元觉得自己后背上面全是汗——只要这些人搞出来什么大动静,自己身为国子监祭酒,就肯定跑不了——好坏都会有自己的一份!
大明律可是有着诛连这一条的,尤其是当今皇帝把诛连座师这种事儿都正大光明的写进了大明律里面。
太他娘的吓人了。
心里暴了一声粗口的孟庆元决定回去之后就要好好的整顿一番国子监,除了被锦衣卫带走的那些家伙之外,某些不太安稳的混账东西也可以革了他们的学籍了!
毕竟自己打算的是给他们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讨论学问,不是让这些混账东西讨论朝堂方略和诽谤天子的!
回到了国子监之后,孟庆元就直接把各个相关的大佬们集合到了一起,然后向他们通报了自己的决定。
没错,就是决定,至于说这些人会不会反对什么的,孟庆元不在乎。
这些人赞成的话,固然是好,反对也无所谓。
只要自己一封折子递上去,所有的理都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不管是大明律还是朝堂上的衮衮诸公,甚至于皇帝,都不希望生员们太过于放飞自我。
出乎孟庆元的意料,整个国子监的各个大佬们一致表示了赞同——早就该好好整顿整顿国子监了。
现在的国子监成什么样子了?
学子们对于学问的追求没多大的热情,反而对于朝堂政治什么的特别感兴趣。
现在是你们对于朝堂感兴趣的时候?
没在朝堂之上,就永远弄不清楚朝堂上面的水有多浑有多深,冒冒然的一头扎进去,除了淹死不会有什么其他的好下场。
就像是皇帝陛下决定彻底平灭了爪哇和建奴一样,这些个学子觉得皇帝这是想要开疆扩土,想要在功绩上面比肩秦皇汉武,可是实际上呢?
这些学生们不清楚,他们这些国子监的各个大佬还能不清楚?
皇帝想要打压地租,又不愿意直接从大明的地主身上下手,那就只能新弄出来些地盘,让更多的百姓能分到地。
百姓们分到地,佃租的百姓就会少。
佃租的百姓少了,地主们不降租也得降租。
再联想到之前朝廷开放官铁专营的口子,许民间资本参与进去,这里面的弯弯绕太多太复杂,是这些学生能看的明白的?
而且,平定了建奴,大明就有了足够稳定的北方环境,再腾出手来收拾南方,压力上面就会轻松的多。
总之,皇帝陛下这是在下好大的一盘棋,人人都是棋子而已。
想要从棋子变成下棋的,没死过是不是?
第486章 要不然,咱们降了?
崇祯皇帝表示,卧槽,你们真特么厉害,朕不过是单纯的想要怼人杀人,你们居然能想到这么多的弯弯绕?
读书人真可怕!
崇祯皇帝觉得大明的读书人可怕,脑补的本事实在是太厉害,远在爪哇的梅加瓦可就不这么觉得了。
对比于大明的那些读书人,眼前的这群杀神才更可怕!
没错,新任的爪哇国国主梅加瓦在使节团被郑芝成等人宰了之后,就清楚的知道想要简简单单的投降是没有什么指望了。
但是不投降能怎么办?真个让爪哇就此灭国?人死绝,地归人,以后什么都没有了?
梅加瓦觉得这样儿不行,好歹得留下点儿什么才行——毕竟先投降,然后自己再暗中组织抵抗?
但是明国的那些海盗和官军都不接受投降!派一个使者过去,被杀,派一个使团十几个人过去一样是被杀!
这还怎么投降?
梅加瓦想的很明白,既然明军那边不管是海盗还是官兵都不想让自己投降,那就打到他们让自己投降。
至于说把他们打败,让他们坐下来跟自己好好谈谈和平的事儿,梅加瓦没想过。
因为这事儿怎么想都不太可能——就算是这一波被自己打败了,自己迎来的也会是下一波更强大的敌人。
大明实在是太大了,上天对于他们太眷顾了,他们拥有广袤的土地和无数的百姓,精良的装备,打赢明军这种事儿,怎么看怎么都像是笑话一般。
但是打败眼前这波敌人的一小股军队应该是可能的吧?毕竟是集爪哇全国上下的大军,怎么着也不至于面对一群海盗和大明的官兵还打不赢一场吧?
如果说正常情况来说,梅加瓦的这个想法没毛病,毕竟爪哇的军队还不至于像后世的中国足球一样,谁都能欺负两下——在南洋,爪哇也算是一股强大的势力了。
然而海盗和大明的官兵们现在怎么看爪哇人都是会行走的银子!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
所以梅加瓦所谓的集整个爪哇国的大军,云集在某一处以求达成局部优势然后再谋求投降的计划在这些杀神的手下竟然没有撑过半天的时间就宣告玩完。
如果不是因为海盗们无组织无纪律惯了以致于因为在战场上抢人头而导致了后面的海盗和官兵进军速度缓慢,估计梅加瓦手下集结起来的几万大军一天就能全部完蛋。
幸好梅加瓦还不算太蠢,在收拢了溃兵之后仅仅是处置了带头逃跑的士卒,对于其他人则是放过,否则的话,梅加瓦很可能会赴前一任爪哇王瓦希德和前前任穆沙的后尘。
坐困愁城的梅加瓦召集了自己的心腹手下之后开始研究到底该怎么办。
跟明军互怼是看不到一点儿的希望了,毕竟连区区的大明海盗都能按着爪哇的正规军摩擦,更别提那些神魔一般的水师了。
但是留在这里等死?
开什么玩笑,一旦享受过了这种高人一等的生活再回到原本的苦日子里,谁愿意?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总之,不管付出什么样儿的代价,自己这些人的荣华富贵肯定是要想办法保住的。
有这种想法的不止是梅加瓦等人,其实换成任何一个正常人,有这种想法都很正常。
比如马锦荣就觉得自己很正常,所以他也有这种想法。
崇祯皇帝基本之后杀了很多人是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