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回到明朝当暴君-第1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杀字刚刚从嘴里吐出来,郑芝虎手里的长刀就划过了阿学的脖子,带起了一蓬血雨。
  阿学的眼睛睁的大大的,始终也不敢相信郑芝虎真的敢毁书斩使。
  呸了一声后,郑芝虎吩咐道:“好好收拾收拾,好好的地又给弄脏了,他娘的!”
  等到郑芝虎回去向郑芝龙复命的时候,郑芝龙正在跟曹振生一起研究着炖鱼的技巧:“我跟你说啊老曹,这海里的鱼,就得慢慢儿的炖,炖的时间越长越出味儿!”
  眼见郑芝虎进来,郑芝龙道:“都清理干净了?”
  郑芝虎道:“干净了,阿学一行人,一个都没剩下,全送去见穆沙了!”
  郑芝龙点头道:“这才对嘛,蛮子们就要整整齐齐的才好。”
  曹振声却突然开口道:“人头呢?”
  郑芝虎一愣,开口道:“人头?拿去埋了啊。”
  痛心疾首的曹振声怒道:“京观!京观!快去,告诉前边儿的李吖子他们,弄点儿人头筑成京观,这可是好东西!”
  郑芝虎一脸懵逼的往李吖子那伙儿海盗所在的方向去了,郑芝龙则是笑着问道:“老曹,京观这玩意弄起来有什么意思?怎么我看连唐王殿下他们也挺喜欢筑京观的?”
  曹振生舀起一勺鱼汤尝了尝味道,笑道:“京观是干什么?以武力震慑不臣!我大明远离爪哇,以后肯定会迁民实之。可是毕竟离的太远,有鞭长莫及之虞,不筑京观,何以震慑周边的蛮子们?临出京之前,咱家可是听说了,以后大明不管把哪里给打下来了,都是要筑京观的,直到杀到蛮子们胆寒为止!”
  点了点头,郑芝龙也不再问,干脆盛了碗鱼汤,与曹振生一起喝起酒来。
  对于郑芝龙来说,跟曹振生这种不带把儿的纯爷们太监喝酒,也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总比跟那些之乎者也的穷酸喝起来要痛快。
  郑芝龙他们喝的痛快,李吖子的圆眼则是眯了起来,盯着郑芝凤一言不发,直让郑芝凤觉得自己后背发凉。
  郑芝凤毕竟也是武举人出身的,论到操刀子砍人那是一点儿不含糊,除了郑芝虎在武力值上能稳压自己一头外,论到行军布阵什么的,郑芝凤在所有兄弟里面是最强的一个。
  头脑加上颇高的武力值,让郑芝凤觉得自己不应该怂,可是刚咳了咳嗓子,打算把腰板给挺直,就听李吖子开口道:“咳什么?有病得吃药!”
  被李吖子一句话给噎的不知道说什么好的郑芝凤开口道:“总之,李大当家的这边一定要加快些速度,早点儿把蛮子们杀光抓光才是正经事儿!”
  李吖子正想开口说话,手下人却跑来禀报:“启禀大当家的,郑二爷求见!”
  冷哼一声后,李吖子开口道:“让他进来!”
  进到李吖子帐中,郑芝虎先是拱了拱手,然后开口道:“李大当家的,曹公公托郑某给您带句话儿。”
  李吖子道:“什么话,你说便是。”
  郑芝虎道:“曹公公说了,要您手下的兄弟们弄些人头,筑成京观,以震慑不臣!”
  点了点头,李吖子开口道:“这个没问题,你回去后转告曹公公,就说我李吖子应下了,给他弄一万颗人头去堆京观!”
  郑芝凤心中哀叹一声,知道为什么自己和郑芝虎的待遇为什么相差那么大——自己传达的是郑芝龙的意思,郑芝虎传达的是曹振生的意思,那待遇自然是天上地下。
  郑芝凤心中正在替郑芝龙抱屈,却突然间听李吖子问道:“郑老四,这岛上还有多少蛮子?”
  回过神来的郑芝凤应道:“除去已经被杀还有被抓的那些,约摸二十余万吧?”
  李吖子点了点头,开口道:“那就好,争取半个月之内杀掉几万,剩下的都抓回去修什么铁路去。”
  说完之后,李吖子又冷冷的道:“这里就不留二位用饭了,请吧?”
  倍感憋屈的郑芝凤虽然有心反抗,却也知道自己打不过李吖子这个小娘皮,只得恨恨的跟着郑芝虎回去复命了。
  接到郑芝凤回报的郑芝龙笑了笑,对着曹振生道:“老曹是不是修书国内,准备下迁民实地的事儿?那李吖子既然应下了,差不多半个月左右就能把那些蛮子们清理干净,到时候便可以迁民了。”
  曹振生道:“这个自然,咱家等会儿便修书一封,你遣人送回国内便是。”
  顿了顿,曹振生道:“倒是当真想不到,李吖子这小娘竟然如此厉害,爪哇上上下下,竟然找不到一个对手?”
  嗤笑一声后,郑芝龙道:“连我大明自己的海盗里面都罕逢敌手,那李吖子自然不可小觑。再者说了,就凭爪哇那些野猴子,就是随便从大明抓个读书人过来,都能指挥大军把他们玩的欲生欲死,更何况李吖子这种狠荐子?”
  点点头,曹振生道:“说的也是,不过是一群野猴子罢了,哪儿懂的什么行军打仗?用一群海盗来打他们,都算是欺负他们了!”
  远在大明京城的崇祯皇帝接到曹振生奏报后,开始头疼了。
  大明在崇祯八年虽然说事儿不少,可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平稳的,现在想要弄些人出去,估计没那么简单。


第480章 逼迫建奴北上西进
  对于郑芝龙他们把爪哇使团给劫杀了的事情,崇祯皇帝表示无所谓的很。
  反正自己的旨意就是绝其苗裔,连这点儿精神都领会不了,那就只能说郑芝龙他们不合格。
  更何况那太死太监曹振生的身上还有一份密旨。
  真正让人头疼的是大明的百姓。
  崇祯六七年以前几乎是月月出问题,各处各地都没完没了的天灾,让朱聿键他们招人很是容易。
  至于崇祯八年,再想要像朱聿键他们一样招人去海外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故土难离这句话,可不是说说而已的。
  而正是由于朝廷的大力赈济,哪怕是差了一点儿也能活下去的百姓们死活不愿意去海外。
  哪怕是服徭役都有钱可拿,无论如何都能混上饭吃,去海外干什么?死了以后埋哪儿?
  对于大明百姓的这种赖皮行为,崇祯皇帝很想站在午门上面大喊一句:你们要是再不去爪哇,以后徭役不给钱了!
  当然,想归想,崇祯皇帝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诱人的想法,改为利诱百姓去爪哇种地。
  只要去,二十两的安家银子就是你的,一百亩的永业田也是你的,甚至于到了爪哇之后,一家给发一头牛。
  牛这东西,崇祯皇帝不缺,草原上有的是,自从卜失兔还有卓里克图汗那两家明确的倒向大明,再加上察哈尔选择了全面的内附之后,牛这种东西是不缺的。
  当然,崇祯皇帝手里的牛很多不代表民间百姓就不缺牛了,毕竟这年代主要还是靠人力为主,牛是属于战略物资,不像后世,有事没事买几斤牛肉吃没人管。
  这时候吃牛肉可是犯法的,各地官府有一部分精力都要放在杀牛这种事儿上——尤其是顺天府应天府这些地方,总是有事儿没事儿的跌死几头牛!
  而且中间还有一个问题——爪哇该怎么管理?
  是宣慰司?还是直辖?
  直辖,离的太远。宣慰司,那地方又没有一个蛮子,以后全部都会是大明的百姓在那儿,跟大明本土根本就没有任何的区别。
  要不然扔个藩王过去?
  宗人府加上内阁户部吏部为了爪哇那边简直快要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了。
  不管是谁都想要在爪哇那边捞到足够的好处。
  除了五军都督府以外——别管爪哇那边最后怎么玩,反正驻军是肯定的,该给五军都督府留出来的位置一个也不能少。
  所以张惟贤和朱纯臣等五军都督府的家伙们就搬着小板凳看文官太详细和宗人府撕逼。
  连着撕了好几天,在谁也搞不定谁的情况下,双方干脆选择了罢兵言和,把官司打到了崇祯皇帝的跟前。
  崇祯皇帝的处置方案很简单——直接按照大明本土来处理,设置官府,驻军,与本土完全相同。
  爪哇虽然称不上近,但是只要有耐心,哪怕是划着洗澡盆都能到的地方,还要扔个藩王过去?
  全是大明百姓,还要玩什么羁縻州宣慰司?
  脑袋让驴给踢了吧?
  朕不管你们怎么想,反正那地方必须得直辖,该怎么选派官员是吏部的事儿,但是想要弄个藩王过去是不可能的!
  朝堂上唯一比较兴奋的就是洪承畴了。
  爪哇也好,还是奴尔干都司那边也好,大量的蛮子送过来,哪怕分配到铁道部只有一半的数量,那对于修建铁路来说也是天大的好事儿。
  毕竟不能让大明百姓去死的情况下,只能让蛮子们去死了。
  本来心就黑的发紫的洪承畴现在更加的不在乎蛮子们死活了——皇帝要铁路进度,户部和五军都督府也盯着进度顺便还玩了命的要求给蒸汽机车提高运行速度。
  这么头疼的时候能先通过蛮子把进度搞定也是好的!
  不过万幸的是,崇祯皇帝自从登基以后给自己设定的民间形象一直就很好,百姓们也很认可,尤其是皇帝的牙齿能当金子使这一点上,百姓们也是无比的认同。
  所以在崇祯皇帝开出来比较优厚的条件以后,民间的百姓还是动心了——那一百亩土地和牛就是压垮百姓心防的最后两根稻草。
  最后崇祯皇帝划拉到了十万百姓之后,就分批装船运往爪哇了。
  然后崇祯皇帝就信心满满的打算怼死黄台吉算了。
  八年了,人生有几个八年?自打穿越过来到现在,已经足足八年多的时间了,黄台吉那种渣渣还不怼死他,留着过年?
  至于剩下的建奴,崇祯皇帝表示不打算一次性怼光,而是逼着他们向北向西。
  北边有毛子,西边有印度和欧洲,让建奴去怼吧,怼赢了,自己去就追击叛军。
  至于怼输了被人怼死了,那崇祯皇帝就是替自己治下的百姓报仇雪恨,吊民伐罪。
  所以说玩政治的都脏。
  被崇祯皇帝召进宫中的温体仁、郭允厚对于崇祯皇帝打算怼死建奴的打算表示无所谓。
  反正只要您老人家不打国库的主意,或者说现在别打国库的主意,那一切都好说。
  张惟贤和崔呈秀则是心中也美滋滋的,毕竟怼死建奴,功劳无论如何都少不了自己两个人的。
  只是张惟贤则是躬身道:“陛下,臣请去辽东平奴!”
  崇祯皇帝沉吟一番后,开口道:“朕欲亲征建奴,英国公若是愿意跟着去,自然也是可以。只是爱卿的身体?”
  张惟贤起身拱手道:“启奏陛下,臣的身体,微臣自己知道,必然不会拖大军的后腿!”
  崇祯皇帝点点头,开口道:“可。”
  历史上的张惟贤是什么挂掉的,崇祯皇帝不记得了。但是自打穿越后,张惟贤的身体就一直被崇祯皇帝吩咐御医小心调理,现在倒也是壮实的很。
  最起码,就算是张惟贤去辽东浪上一圈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像张惟贤这种军人,他们的思想跟温体仁这样儿的政客根本就不一样。
  他们不怕死,他们只怕自己死的无声无息,没有价值。
  显然,死在战场上也比死在病榻上更容易让他们接受。
  崇祯皇帝又开口道:“此次进军辽东,五军都督府先拿出个计划来,建奴不能一定性的弄死,必须要留着他们。”
  张惟贤好奇地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沉吟一番,崇祯皇帝开口道:“朕欲驱赶建奴向北,或者向西。之前夏额哲部的奏报,几位爱卿应该都是知道的,奴尔干都司那边再向北一些,出现了毛奴的影子。”
  点了点头,张惟贤躬身道:“启奏陛下,臣知晓此事,不是那些个毛奴已经由刘兴祚带兵前去助剿了么?”
  崇祯皇帝道:“不错,刘兴祚是带兵前去了,可是那些个毛奴是从哪里来的?朕的意思是,驱赶建奴向北与毛奴争锋,无论他们打得赢还是打不赢,反正最后我大明的军队都是要过去平叛或者替百姓报仇的?”
  你丫心真黑!
  温体仁和郭允厚还有张惟贤和崔呈秀心中齐齐暗骂了一声。
  张惟贤没理会崇祯皇帝这么不要脸的说法,而是接着又问道:“那陛下说的向西?”
  崇祯皇帝道:“朕闻大宛国有汗血宝马?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朕看上汗血宝马了!再者说了,太祖高皇帝平定天下之初的那些色目人是哪儿来的?不还是西域再往西?还是说,偏他蒙元去得,朕就去不得?天下间断无这般道理!”
  张惟贤和温体仁等人心中了然,这就是皇帝陛下打算先逼着建奴当刀去披荆斩棘,然后再弄死建奴。
  唯一的问题是,建奴会不会依着崇祯皇帝的意愿去北征或者西征?
  崇祯皇帝则是冷笑道:“若是建奴真有胆子死守沈阳,朕倒是还会高看他们一眼。
  但是看看之前建奴的行为,基本上都是抢了就跑,有好处就沾,没好处他们跑的比谁都快。
  生死之间,有大恐怖,建奴不可能不怕死。更何况,建奴里面也不是没有我大明的人。
  只要奴酋黄台吉一死,整个建奴不说四分五裂也差不多,再时候逼着他们北征或者西征,只看我大明在哪个方向给他们放开一道口子罢了。
  就凭着建奴现在的状况,他们哪怕明知钻了这个口子会死,他们也会义无反顾的钻进去,饮鸩止渴而已。”
  张惟贤躬身道:“陛下是属意于让建奴向西还是向北?”
  崇祯皇帝语塞——要是朕已经决定好了让建奴西征或者北征,还用把你们给弄过来商量?
  向北,肯定是毛子,而且怼完了北边的毛子之后也能向西吧?
  但是北边苦寒是肯定的,没看后世的毛子们都喝酒精揍北极熊么,还不是太过于寒冷才练就的?
  向西没有那么多的恶心事儿,而且西边国家也多,好处也多,可是先让建奴捞一遍,朕这心里怎么就这么不舒服呢?
  身为一个合格的臣子,替皇帝分忧是最基本的责任和条件,不同于张惟贤这种比较纯粹的军人,崔呈秀原本揣摩上意那可是一把好手。
  想了想,崔呈秀躬身道:“陛下,臣以为可以驱赶建奴向北!”
  崇祯皇帝唔了一声,开口道:“说说理由?”
  崔呈秀躬身道:“若说是西征,夏额哲所部比之建奴更加放心,其实北征也是一样儿。只是依夏额哲所部和刘兴祚后来的回报,都证实了那些毛奴悍不畏死而且力大无穷,与他们交战,伤亡必然会大。而西方的那些个蛮子们则不一样儿,西域之地千人称英万人为王,十万人就是了不得的大国家了,让建奴去西域,可谓是杀鸡用牛刀也。”
  崇祯皇帝和张惟贤瞬间秒懂。
  北边的毛奴和西域那些小国对比起来,还是北边的毛奴更难对付一些,如此一来,最好是让建奴北征的时候跟毛奴弄个两败俱伤才好。
  至于西域那些个不成气候的小国,直接让夏额哲部效仿当年的成吉思汗再来上一次西征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则是将目光转向了张惟贤:“英国公以为如何?”
  张惟贤沉吟道:“启奏陛下,奴尔干都司现在靠西南边儿的这部分已经在我大明手中,驱建奴向北,则必须顾忌到这一部分。”
  崔呈秀反对道:“向西又有何不同?一路之上除去草原,可还有着大量的关隘,若建奴叩关,仅防御建奴,我大明又需支出多少?方才国公大人也说过了,奴尔干都司西南之地在我大明手中,刘兴祚驻军足有四十万,何惧他建奴?下官说句不客气的,若是不顾伤亡,单凭刘兴祚所部便可以彻底的平定建奴,又何须驱赶建奴向西还是向北?”
  张惟贤道:“奴尔干都司那边可有关隘?我大明北边关隘众多,建奴难以入关,奴尔干都司的二十万百姓牵制之下,刘兴祚四十万大军又能出动多少?”
  听着张惟贤跟崔呈秀两人辩论了起来,崇祯皇帝却又想到另外一件事儿——大明在建奴那边可不只有一个人,而是两个。
  阿敏和莽古尔泰这两个渣渣现在死心塌地的要跟着大明一起弄死黄台吉好在辽东当个土皇帝。
  两个渣渣合在一起也是个麻烦事儿,倒不如把他们两个分开,一路向北,另一路向西。
  这样儿一来,两路建奴的实力都不强,对于明军来说都是分分钟解决掉的事儿。
  而对于北边的毛奴和西域的蛮子们来说,这两路建奴可就是噩梦了——建奴再不成气,那也是学习过三国演义的,怼那些满脑子肌肉和蛮子还不是简单轻松加愉快?
  想到这里,崇祯皇帝干脆开口道:“两位爱卿不要争了,直接逼着蛮子们分兵两路,一路北征毛奴,另一路西征西域和极西之地!”
  张惟贤和崔呈秀不吵了,但是张惟贤却躬身道:“陛下,建奴满打满算不过几十万人,若想要逼得他们北征西征,估计要杀掉大部分才行。如此一来,这两路人马各自还有多少?能战之兵不过万人,百姓不过十万,实力大损之下?”
  崇祯皇帝却笑道:“那与我大明何干?”


第481章 卷土重来未可知?
  对于崇祯皇帝来说,死了的蛮子才是好蛮子,尤其是建奴。
  哪怕阿敏和莽古尔泰已经暗中向自己效忠,可是实际上呢?崇祯皇帝一直就记挂着这两人呢。
  阿敏和莽古尔泰在正史上干过的屠杀事件,一点儿也不比多尔衮少到哪儿去。
  现在的暗中效忠,不过是因为黄台吉掉链子,建奴整体趋势转凉之下的自保行为而已。
  真要说这两人有多么忠心,崇祯皇帝觉得哪怕是自己智商不算太高,也不会相信这种屁话——换成现在是大明势弱试试?
  这两个货要是不想着打进关内夺了大明的花花江山,顺便再把大明上上下下屠个几遍,崇祯皇帝都敢跟着老野猪皮姓!
  至于说现在接受两个人的效忠,那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就像是蒙元一样,崇祯皇帝平时一口一个伪元,真要是怼完了莫卧儿帝国之后再往西,那就是蒙元,是要收复故土的!
  人不狠,站不稳,讲良心的死的早!
  就像是崇祯皇帝说的,两个投靠了大明的家伙实力大损,西征北征的时候实力弱,那与大明何干?
  这两个家伙怼死了蛮子,大明就是追击叛军,是吊民伐罪。
  至于说原本的那些蛮子们都被这两个残忍嗜杀之辈给屠干净了,那也是他们干的,关大明屁事儿?
  没看大明都替你们报仇雪恨了?还不过来跪舔?没死够!?
  如果这两个家伙被蛮子怼死了,大明就是替自己家的百姓报仇雪恨,怼死你们这些擅杀大明百姓的蛮子没商量。
  毕竟老野猪皮是李成梁的农奴,以此推断,建奴就是大明的家奴。
  心黑而已,没毛病。
  崇祯皇帝的心黑,温体仁和张惟贤这些人已经干脆把良心都喂了狗了——能在风云诡谲的明末混的风生水起,有良心的早就死光了!
  所以对于崇祯皇帝的说法,温体仁和郭允厚,张惟贤还有崔呈秀便一起躬身道:“陛下圣明!”
  至于说莫卧儿帝国,现在被崇祯皇帝选择性的扔到了一边。
  毕竟建奴西进之后,与莫卧儿帝国的接触也是不可避免的,到时候先借着建奴的手去清理一番,清理不干净的话再想办法借谁的手清理就行了——比如夏额哲。
  觉得自己拳头在当今之世最大最硬的崇祯皇帝显然不太把莫卧儿帝国的蛮子们放在心上,或者说不把任何的蛮子们当回事儿。
  尤其是那些左手抠屎右手抓饭的阿三,有什么资格让崇祯皇帝惦记?
  崇祯皇帝惦记的是印度那片大陆上面的丰饶的土地还有无尽的宝石。
  张惟贤则是又躬身道:“不知陛下属意哪支队伍出征?”
  现在的大明,可堪一战的士卒不少,除去了跟着崇祯皇帝怼了好几次人的京营和新军,各地卫所在裁汰老弱之后的战力也是直线向上飙升,更何况还有崇祯皇帝后来弄出来的南北御林两支全火器军队。
  而平定建奴在此时的大明又可以算是不世之功,整个大明哪支军队不想伸手进去捞上一筷子?
  已经预感到以后会面临着各路军头上门求告撒泼威胁以求有个参战机会的张惟贤干脆想借着这个机会就从崇祯皇帝这里探探口风。
  要不然的话,自己都这么一把老骨头了,再被人逼的住到五军都督府里去,那可就太操蛋了。
  而且住到五军都督府里就算完了?还不是一样被人烦死的命!
  别以为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家伙们就不想捞一把了,放着这种基本上能保证家族五十年兴盛的军功不去捞,简直就是二傻子都干不出来的蠢事!
  而且外面的军头们好解决,五军都督府里的老油条们可就更不要脸了,最起码比外面的军头们更不要脸。
  对于张惟贤的问题,崇祯皇帝则是沉吟道:“此次征辽,以新军,京营为骨干,南北御林及天下各布政司之中各自抽调一卫!”
  毕竟建奴就一个,人人都想伸筷子捞一下,那就雨露均沾吧,整个大明所有的地方都抽点儿人出来,大家伙儿一起排排座分建奴好了。
  尤其是怼完了建奴,抽调出来的这些人会单独再成两军,一路向北,另一路向西,直接“衔尾追杀”阿敏和莽古尔泰。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崇祯皇帝现在打算出兵怼死建奴,繁杂的祭天拜祖仪式就必不可少——别管是自己那个老天爷的爹还是老朱家的列祖列宗们,崇祯皇帝都得告诉他们,朕,朱由检,打算彻底的解决掉建奴,还大明一个朗朗乾坤!
  至于具体的怎么操作,崇祯皇帝相信温体仁和孟绍虞会搞出一套完美的方案来,到时候祭天祭祖出征辽东!
  等温体仁和张惟贤等人退出了宫中以后,崇祯皇帝则是吩咐道:“传许显纯和曹化淳过来见朕。”
  许显纯和曹化化淳一起到了宫中,拜见完了崇祯皇帝之后就静静的等着崇祯皇帝的吩咐。
  此时的崇祯皇帝正在用手指慢慢的敲着桌子,内心也在不住的盘算着。
  福寿膏这玩意是会上瘾的,如果一直没有断,可能影响还不明显,而一旦断了顿,那种情况在后世的电影上面可是没少表现。
  然后崇祯皇帝打算让黄台吉那些混账东西们直接在开战之前断顿——在生死关头又断了福寿膏,相信黄台吉那些家伙们的感觉一定很酸爽。
  打定了主意之后,崇祯皇帝开口道:“命杨七七等人做好撤出沈阳的准备,让他们回大明。还有,杨七七这些人的瘾头,必须让他们戒除,实在不行就强制戒除!”
  许显纯心中一凛,躬身应是,然后又接着问道:“陛下,可还要做其他的准备?杨七七等人又何时撤出?”
  崇祯皇帝点了点头,开口道:“杨七七等人,让他们借着这一次进货的机会直接脱身,不用再回去了。至于剩下的事情,你比朕知道的要更多,该注意什么,该准备什么,你自己看着去准备。但是要注意,在发动之前,不要让建奴注意到。”
  许显纯顿时就感觉很蛋疼。
  崇祯皇帝的要求看着很简单,可是实际上,要想让杨七七等人撤出来,然后还不被建奴察觉到他们是大明这边派过去有意阴他们一把的探子,这其中的难度不可谓不高。
  毕竟建奴就算是再怎么傻,也总会有几个基因突变的人会比较聪明,就像是布木布泰那小娘皮一般,许显纯就觉得很棘手。
  而且这其中还涉及到一个问题。
  眼看着就是崇祯八年的年末了,估计真要是出兵去怼死建奴,怎么着都得在崇祯九年开春的时候,这中间的时间跨度说大不大,说小可也不小。
  这样儿一样,杨七七等人撤回的时机就显得很关键了。
  撤回的早了,建奴容易发觉;撤回的晚了,杨七七等人在大军围城之下能不能保的住,当真不太好说。
  至于牺牲掉杨七七等人,许显纯更是连想都没有想过——这种有大功于国的家伙以后还是要好好使用的,怎么可能因为区区的建奴就牺牲掉?
  崇祯皇帝显然不会理会许显纯的纠结,哪怕是明知道他在纠结什么,崇祯皇帝也不会在意。
  要是自己都替他考虑好了,还要他许显纯这个锦衣卫都指挥使干什么?
  把目光投向了曹化淳之后,崇祯皇帝吩咐道:“向建奴卖的那些个盐、油什么的,跟着福寿膏一起停了吧。以后的重心,偏向于倭奴那边。尤其是那些油,更是要多多的卖给倭奴,最好让倭奴人人都能吃上才好!”
  曹化淳躬身应是,心中却是无比的蛋疼——虽然自己已经没有了蛋。
  把油盐卖给倭奴没问题,反正这些玩意往哪里卖不是卖,卖给倭奴和建奴基本就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区别。
  但是问题在于,这玩意的产量跟不上——棉花才有多少人去种?就算是大明的这些皇庄里面种了不少,实际上的产量也是低的令人发指!
  想要卖到倭奴人人都吃的起,再过十年吧!
  不过,崇祯皇帝释放出来的信号,让曹化淳心中起了波澜——皇爷这是要对建奴用兵了,东厂在辽东可也有不少探子潜伏各处,该激活的就得激活了?
  到时候阴他们锦衣卫一把,抢在锦衣卫前面把消息传给皇爷也是好的!
  反正大明的厂卫向来就不是和气一团,互相看着不顺眼的事儿多了去了,连皇爷也是知道的。
  至此,崇祯皇帝登基之后就玩的什么五年计划一类的玩意又都被他自己在某种程度上给玩废了。
  原本还想着学习后世的天朝一般,什么事儿都先做出个五年规划出来,然后按步就班的一点点儿进步。
  结果抽疯的想要怼死建奴的欲望,让崇祯皇帝完全违背了在崇祯六年新规划出来的第二个五年计划。
  因为在原本的计划中,彻底怼死建奴应该是在崇祯十年以后的事儿,现在这个时间被任性的崇祯皇帝硬生生的提前了一年多的时间。
  不过无所谓,反正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的不错,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也有大部分,突然来上这么一出也不过是一点小小的意外罢了。
  反正崇祯八年的九月二十五日都莹惑犯太微了,老天爷都暗示自己该出去怼人了,这才显示出了一副典型的杀破狼天象。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啊。
  借着这个好机会怼死建奴,什么莹惑犯太微,什么杀破狼,还不是由得朕来解释?
  大明这边大张旗鼓的调兵打算怼自己的消息,黄台吉在年关将近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大明太大,就算是再怎么封锁消息,该得到消息的还是会得到消息,区别只在于早晚而已。
  召集了自己手下的那些双花红棍之后,阴沉着脸的黄台吉开口道:“都各自说说吧,唯今之计,该当如何是好?”
  阿敏大大咧咧的道:“蛮子纵然在关内称雄,关外可也由不得他们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