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唯孙正明也。
  其实这些都是后世一些最基本的发展成例,只要是一个生长在后世社会的人,都知道。
  在孙享福成长的那个时代,政府的主要工作,就是推动城市做各种项目,有用水用电,道路交通保障这样的公共服务项目,有旅游玩乐的消费项目,有进出口的商业项目,有生产制造的工业项目,等等等等,而只负责民政管理的官员,其实是排在核心领导班子的后几位的。
  他只是将这些发展的模式稍微给长孙无忌讲了个大概,就让他如醍醐灌顶一般,瞬间对两千三百万贯的军备采购有了一些信心。
  当然,推动商业繁荣的最大好处,就是让底层老百姓的产出有价值,在古代,农业生产,就是所有生产的根源,然而,即便你田种的再好,商业不兴,农民也富不了,商业百花齐放,农民耕种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种出来的东西,也能卖出好价钱。
  压抑住脑海里突然冒出来的各种想法,长孙无忌又略带兴奋的向孙享福问道,“如果长安也像善阳那样,实行开放的制度,你认为,长安的税收能够增加多少?”
  孙享福略微的按照人口基数算了一下,才答道,“保守估计,三倍以上是有的,人口越多,越会有一些聚众的效应产生,长安做为关中的中心,不光是它本身常住人口,关中的数百万百姓,也都是长安的潜在消费者,要是促进政策执行的好的话,四五倍都不在话下。”
  想想现在的七八十万贯的税收,翻个四五倍的话,那就三四百万贯了,如果加上善阳和全国各地的税收,差不多就有七八百万贯,那么,似乎两千多万贯的债务,也不是很大,朝廷三年左右就能还清,如果只是在制度上面进行一些改革,就能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话,长孙无忌觉得,完全可以做。
  而且,朝廷的税收越多,他户部的功劳和权柄不就越大么,对于他个人来说,做这个改革,也是对他政绩有帮助的大好事。
  已经在构思着如何给李世民上奏改革奏章的长孙无忌,现在对于军备采购的事情,是一点异议都没有了,套用孙享福说的这个模式,这样大规模的装备制造,能够带动关中很多就业,赚钱的人多了,消费的人也就多了,反正是谁把钱存在钱庄的,对于朝廷来说都是一样,朝廷只要卡死交易环节收税就好。
  “正明可否将善阳的全套管理模式和税收政策,抄录一份,让老夫参详参详?”
  “这是小事而已,稍后便奉上,相信陛下和朝臣那边,不需要您多解释,他们也都懂的,毕竟,他们在善阳,可是住了三个多月了。”
  其实,体验善阳的管理制度,才是李世民这次北巡给国家带来的最大的好处,孙享福知道自己凭空的跟大家讲这些管理制度的好处,大家多半是接受不了的,直接让他们看到实例,情况就不一样了。
  在切实感受,甚至喜欢了善阳的那一套管理模式之后,他们对于现有的这套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看的就更清楚了。
  甚至,有些人习惯了那边自由开放的环境,回到了长安,会不习惯,它能够对所有的官员产生认知上的影响,知道还有另外一条路,也是走的通的,让大唐在整体改革的道路上,变的更加顺畅一些。
  谈完了这个问题之后,长孙无忌又跟孙享福谈起了关中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他的执行能力也是很强的,只用了一年不到,就将长安周边三个县七成以上的村庄换了模样。
  不过,其中有一些原本是五姓七家掌控的村落,现在那些村落空置的砖瓦房屋,如果白送给迁居过来的高句丽百姓住,显然有些不合适。
  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长孙无忌还是知道的,一下子对他们太好了,往后,这些百姓就难管了,但是如何调整,他却一时没有想到好办法,便想听听孙享福的意见。
  “这个很简单啊!对外出售即可,您不会以为,那些被陛下征调到渭南做工的百姓,还想回到他们那些贫瘠的村落种地吧!
  直接就近安置他们的住房,顺势将原本那些贫瘠的村落撤销不是很好吗!
  您只需要弄一个置换政策出来,拿原本贫瘠的土地,折价抵扣这些砖瓦新房的一部分费用,补齐差价就好,钱不够的话,还可以给让他们办理贷款和分期付款,只怕到时候,您手头上的空房还不够用呢!
  至于那些高句丽百姓,且先让他们住两年窝棚式的民居,然后再逐步给他们建设成新农村,这样,他们才会知道咱们朝廷给他们办了些什么事,从而让他们知道,听从朝廷管理安排的重要性。”
  “此策大善。”长孙无忌一拍桌赞道。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您也要考虑到,今后,渭南工业新区会有大量的用工,按照目前数十个大厂的规模,明年陆续投入生产之后,就将会有数十万工薪阶层在这里聚集,保障他们的日常用度和住房,就是一项重大的任务,而且,人多了,地价就会涨,就像人口密集的长安和一些人口稀疏的偏远小地方的差别一样,后续,这座工业新城的人口破百万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
  所以,不光是渭南地界,连渭南周边的土地,只要是在朝廷名下的,都不要轻易出售,屯起来作为后备用地,一旦渭南县的土地用完了,还能往周边地区发展,若是周边土地都被别人没有规划的建设起来了,那么,以后再想拆迁收回的成本可就大了。”
  在古代,基本不存在个体小老百姓对抗朝廷的事情,朝廷说怎么拆,怎么建都行,但是把工作做在前面,就能避免很大的浪费。
  而且,目前只有孙享福敢大胆的预测这座城市的未来发展走向,别的人,是不可能想到区区一县之地,会在短短一两年内聚集到百万人口的。
  “难怪你敢在渭南新城投入那么多钱的,那边的地价要是如长安城内一般,你投入的钱可就会翻倍的赚回来了。”
  “呵呵,投资当然要有回报才好,可不是我一个人会赚,所有跟进投资的人都会赚,您不也投了不少么。
  所以,咱们鼓励消费的时候,也要鼓励投资,让所有的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享受到福利,才不会有人反对朝廷的政策,才不会有人老想着造反搞事情。”
  孙享福只是随意的说笑着,长孙无忌的感触却是很深,孙享福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在世家子把持的朝堂中,推进的各项改革。
  而他,只是跟在孙享福后面,看到了成果,自从新农村建设开始推行之后,百姓们对于朝廷的认可度,就有了大大的提升。
  要知道,李唐建国才十余年,甚至好多地区,受李唐统治的时间还不到十年,当代的青壮群体,或者大部分家庭的当家主事之人,都是隋朝的时候出生长大的,在朝代更替频繁的时代,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压根就没有,这个时候让百姓们对一个国家产生向心力,是非常重要的,而现在,这种向心力在不断增加,证明大家越来越认可李唐的统治了,当所有人众志成城的时候,一个国家就不会那么快速的走向灭亡了。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想必犬子也是在定襄受到了正明的教导,才能长进的如此之快,陛下可是在老夫这里狠狠的夸奖了他一通。如今,太子也留在善阳学政,正明今后可一定要悉心教导啊!”
  闻言,孙幸福客气的回道,“一定,一定。”
  长孙无忌故意提到李承乾,是一种表示亲近的意思,作为李承乾的老师,哪怕是音乐和政治老师,在这个时代,他也被看成了与李承乾荣辱一体的人,因为这个时期的师徒名分,是仅次于父子民名分的,讲究的是天地君亲师的排位。
  而他们这一系的人,在大的方向上,自然是以扶持李承乾上位为终极目标,小的方向上嘛!当然也是要谋些利益的。
  果然,长孙无忌说完这些话之后,还有下文,请孙享福满饮了一杯之后,长孙无忌又道,“老夫此前与洛阳几位同乡饮宴,席间曾听他们提到,洛阳有民五十余万户,男女青壮人口近百万,原本的日子,相比关中虽然差些,也还算过的去,现在嘛!已经相差甚远,就是比种大豆的扬州,也稍有不如,不知道,正明可有对洛阳的发展建议?”
  作为一个利益集团的头领人物,只有不断为这个利益集团争取利益,才能得到大家的拥戴,此前,长孙无忌帮助洛阳的那些世家代表争取到了望江楼洛阳分店的一些股份,现在,又想要带领他们,赶上这趟发展的大车了。
  对于百姓有帮助的事情,孙享福一般都不会拒绝,事实上,他一早就料到了长孙无忌会来找自己,此前他不还跟萧瑀说过了么,洛阳的新政推行,只怕会由长孙无忌兼顾,所以,他肚子里早就有了腹稿。
  故意作思考状想了一下后,孙享福笑道,“洛阳有运河之便,是整个国家的交通枢纽,只要新政得以落实,解放百姓出入自由的权力,他们就能做南下北上的运输生意,光凭这一点,便可使当地的经济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而且,刚才您不是说了么,洛阳有人口,人口就是一个大优势,咱们长安今后生产的货物,可是要靠大量商人,将其销售往全国各地的,组建下线的转运的商队,就有大利可图,另外,在贩卖商品的同时,将各地的一些特产资源集中收购起来,再带回洛阳,做一些特色产业,或向外出口······”
  经济发展,流通最为重要,等未来长安的产能上去了之后,如何使其产出的商品更好的流通起来,就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了。
  关中的人口虽然有几百万,但毕竟只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产业想要做大,那么市场就必须面向全国乃至全世界,洛阳有一些长安没有的先天优势,那就是做内需,他的地理位置是大运河通济渠和广济渠的转折点,货物从这里运去河北,山东,或者下江南,都非常方便。
  货物进出方便了,生意自然就好做,包括孙享福自己,也在跟长孙无忌的聊天之中,想把一些内销产业放到洛阳去,因为在洛阳不仅能够快速的把货物散到全国去,还能够快速的得到产自全国的各种原材料。
  宋朝之所以那么富,便是因为它把首都定在运河旁边的汴州,加速了整个国家的货物流通,商业发展。
  而唐初,运河才刚刚修好,水上交通比宋朝时还好的多。
  而且,现在的关中还没有被过度开发,由于孙享福的穿越,已经在加强水土流失的防御措施,黄河泛滥的情况此后未必会出现。
  没有理由在这么多条件加成的情况下,商业会不如宋朝,只要人口慢慢增长起来,超越宋朝的经济是完全有可能的,那可是一个国家年税收都超过亿贯的时代,比现在的大唐,强了至少好几十倍。


第371章 合理规划的重要性
  还是不太习惯早起,尤其是在前一天喝了不少酒的情况下,所以,孙享福是一路从马车上睡到了渭南的,他的马车够豪华,沿途也全部都是水泥路,倒是叫睡了两三个小时回笼觉的他特别精神。
  “都督,到地方了。”
  张轲掀开车帘,便有一股带着泥土气息的冷风扑面吹来。
  孙享福用热毛巾擦了擦脸,又用茶水漱了漱口,这才走才马车,而此时,得到通报,过来迎接的马周,已经到了马车跟前。
  “劳烦都督跑一趟了。”
  “宾王无需见外,我还是第一次来这里,你从头给我说起吧!”
  出了马车,孙享福放眼望去,便看到了四处热火朝天的在忙碌的人群,秋收以后,这里已经聚集了将近五十万青壮劳工,差不多占整个关中地区青壮男子,的一小半了。
  而且,并非是朝廷强令征调他们来的,而是他们自己来的,若是在前朝,像这样庞大的建筑工地,肯定会不时的响起官兵催促的皮鞭声,百姓挨打的哀嚎声,但是现在,这里却只有工人们齐心协力的号子声。
  来渭南参与建设的人不仅会拿到一份不错的工钱,还能得到一套厚实的棉衣棉裤作为工衣,除此之外,他们早晚还能吃两顿实实在在的猪油炒青菜加白米饭,每隔两天,都会有一顿肉菜吃,即便是没有肉吃的日子,也有煮鸡蛋之类的食物滋补,中午,歇息的时候,每人还有一张夹了鸡蛋或者青菜肉沫的大饼补充体力,这也是他们自愿来这里做工的原因。
  “都督请看,往渭河边最大的那两处主体建筑已经完工的建筑群,便是冶炼厂和煤炭厂,现在,工匠们正在完善内部生产线建筑,再有一个月,便可以开始投产。
  除了冶炼厂和煤炭厂,沿着渭水建筑的还有一长排厂房,除了船厂用地稍大之外,其余的,每一个方格,都是一间大厂,砖瓦,水泥,造纸,印刷,墨丸,染料,陶瓷,琉璃等等等等。
  往长安方向的有各种食品厂,罐头,酿酒,织布,制衣,家具,皮具,金银铜制作······”
  马周所说的一个行业,可未必只是一间工厂,渭南工业新城除了幸福村涉及的产业会入驻之外,并不限制别的任何投资者的产业入驻,光是食品,酿酒行业,就各自有好几个大工厂,其余的各种产业,也都有没有独家经营的,就这几十个行业,就足有上百个工厂了,而这些工厂,已经将原本整个渭南县的土地占去了一大半。
  “嗯,我先说一说几个规划方面的问题吧!厂区排的太密了,后续再有工厂入驻,往远些安排,要给厂区中间开辟出足够的生活空间,到时候,来这些厂区务工的工人,可能达到百万之多,你不能让他们上下班,跑几十里吧!
  每隔五里左右,必须留出一个医院的位置,人口密集了,生病的人也多,到时候,要保证他们能够得到及时的治疗。
  至于生活区,到时候都建楼房吧!能节省不少土地,反正在这里务工的人,不需要农耕工具,不需要养牲畜,只是居住而已,可以模仿客栈,建厅室房。
  而且你先期就要将卖蔬菜,米面的市场弄起来,每三里地,必须要有一个,还要留出卖日用品,小食的店铺位置,像按压井这种生活水源设施,也要遍布整个城区,对了,工业排水,和民用排水的水道,要分开。”
  古人对于城市建筑,其实都有了一套自己的规划,像排水这样的问题,你要是让一个草原上的人来负责建城,他们就不会考虑到,但中原人已经有了上千年修建城池的经验,就肯定会考虑到。
  马周是对于善阳的建设有较深研究的人,他知道,工商业是不分家的,预先也设计了很多方案,只是他没有预估到这座城市的人口最终会到达百万的级别,孙享福对于百姓的基础生活条件,又提升了一个层次。
  不过现在很多厂只是在做基础建设,甚至没有开建,他与人协商之后,略作调整也还来的急。
  “下官请都督前来视察一番,果然是明智之举,咱们先到冶炼厂里面去看看吧!”
  才在主体规划上大致看过一遍之后,孙享福便提出了这么多的建议,让马周受益匪浅,而真正保障军需的紧要部门,是冶炼厂。
  此前,听从了孙享福的建议,马周已经召集了很多熟手工匠到冶炼厂工作,新招募工人的也开始进行培训了,进入了冶炼厂的大门之后,倒是让孙享福看到了一个熟人,老船工杨顺水,他正在给很多人讲课,孙享福并没有打断他,而是细细看起了冶炼作坊的内置。
  首先整体感觉就是一个字‘大’。
  从大门进入的第一个冶炼车间,就差不多有长安的半坊之地那么大,而类似的冶炼车间,足有八个,至于更加需要场地的锻造车间,更是多达十六个,还有十多间非常巨大的矿石仓库,成品装备仓库,只是这冶炼厂的规模,就有以往的渭南县城大了。
  不过目前,它也就是房子大而已,内里,还没有任何配制。
  里里外外全部走了一遍之后,孙享福的面色越发暗淡了,马周知道,问题可能不少。
  “宾王啊!幸好我今天过来看了,不然,之后恐怕光这个冶炼厂,生产的时候麻烦都不少。”
  “还请都督指出,下官好尽快的整改。”马周心虚的请教道。
  孙享福不能以一个后世人的眼光来要求古人,所以,即便这冶炼厂之前的规划,并不太科学,也没有什么好生气的,出到了厂房外的空地之后,孙享福指了指在大门口处一字排开的八间超大的冶炼车间道,“咱们是建工厂,不是建宫殿,不需要这样将所有生产车间排的这么好看,而是要讲究一个合理规划。
  你把冶炼车间放在最门口,却把煤仓库,铁矿仓库放在最后面,这就不合理了。
  我知道,铁矿仓库和煤仓库那边,也是一条大马路,有一个后门可供进出,矿石,燃料运过来的时候,入库很方便。但是,你想过没有,当冶炼作坊生产的时候,工人们要将煤和铁矿石从几里外的仓库取到冶炼车间来,这得白浪费多少人力?
  其它的,也全部都是类似的情况,我也就不一一多说了,你要用更大的格局来考虑生产中出现的一些小问题,这里不是幸福村那个小作坊,要用煤,要用矿,转身一拿就是了,做好的东西,也不会太多,转身找个空地一放就是了。
  这里生产制造的东西,都是非常多,杂,且大批量的,光是把煤,矿,加到炉子里的距离拉近,生产的时候,可能就会省出好几百个工人的劳力。
  所以,正确的规划模式应该是,后门进原材料的地方,就应该是煤和矿的仓库,紧挨着,就是冶炼车间,这样,煤和矿,用最短的距离就能进入炉子,而冶炼车间之后,就是锻造车间,冶炼出来的材料,用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到达锻造工人的手上,而锻造车间制作出来的成品,则是最短的距离,放进大门口的仓库,取货的车马,直接在冶炼厂的大门口,就能直接上货拉走,整个流程,不走一点点冤枉路,进出都方便。”
  马周听了孙享福之言,就只剩一脸的羞愧了,他此前怎么就没有想到这些呢!
  好在无论是仓库还是车间,都是修建的比较大的长排大屋,在各个车间还没有上生产线之前,有调整的余地,不然,总督建造的他,可就办了件大错事了。
  “经都督这么一指点,下官才觉得茅塞顿开,只怕其它好几个作坊的规划,也需要调整。”
  “赶紧通知他们停止建设,开始调整吧!这些主体设计方面的理念,等马林张全,王富王贵他们来了之后,再跟你一起慢慢的细抠,人数一旦过万,吃饭,喝水,上厕所,都不是小事,得全盘考虑到。”
  马周虽然一脸自己犯错了的样子,孙享福却没有责备他的意思,换个人来,也未必比他做的更好,他的才能其实是在政治上面,让他跨界来管生产,其实有些为难他了,目前,也就农门几个专门从事简便,合理研究的弟子,对这些事能够快速上手,等孙享福将他们都借调给马周,这边的事情,就好处理些了。
  当马周突然宣布停工之后,冶炼厂这边的过万工人,出现了一些骚动,他便将一些调整改进的计划,跟工人们说了说,告诉他们,等中午的休息时间过后,再重新分配他们的工作,而这时,在给新来的学徒讲课的杨顺水,也停止了讲课,过来拜见孙享福。
  “老汉给都督见礼了。”
  “自己人,无需客气,怎么地,您老除了会造船,还会冶炼,锻造的活计?”孙享福扶起弯腰下拜的杨顺水笑道。
  现在,他是孙享福名下船厂的总工,即便是到幸福村去,够资格穿农字服的农门子弟见了他,也十分尊敬,因为他的船造的确实好,给幸福村的发展建设,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而原先在蓝田县玉河边上的那个船厂,格局始终小了些,建造起两万石的大船,就有点施展不开了,更加别说今后可能需要建造的三万石,甚至五万石的超级大船,那是必须要到渭水这样宽阔的河面才好试验的。
  所以,此后整个船厂都会迁到渭南来,只是现在新船厂修建的过程中,老船厂还未停工而已。
  “呵呵,老汉此前不过是来看看冶炼厂以后能给咱们造船厂提供多大规格的部件么,就被马周大人抓了壮丁,现在,每天给他们讲一段滑轮吊机运用之类,让他们干起活来的时候如何省力的知识,今天,还正好撞上你来了。”
  “船厂那边,原来的规模就不小,从生产中,你们应该也摸索到了怎么合理的规划生产车间,新船厂什么时候能开始投产?产量能做到多少?”
  “最快明年夏季吧!建成以后,那就得看人手了,如果给我调个两万人来,一年出厂几百艘两万石的大水轮船都没有问题。”
  第372 人才缺乏
  两万石的大水轮船在体积上,并没有比一万石的幸福号大一倍,最多大了四五成的样子,不过在水轮推进动力上面,加强了很多,这得益于幸福村制作出来的坚韧度更高的钢材料和滚珠轴承。
  新式船可以在比以往吃水更深的情况下,保持一定速度航行,即便满负重,也能做到逆水航行,在海上满帆顺风航行的情况下,并不比一万石的船慢,因为它增加了一个风车装置,可以让风力推动水轮滚轴,带动螺旋桨不停的转动。
  也就是说,它不需要用牛慢慢拉动螺旋桨轴承了,这会让船的持续航行能力,和载运空间有一些小提升。
  “想要人手,你就抓紧时间招啊!现在这渭南工地,可是有五十万青壮劳工,现在不赶紧招募到自己的旗下,等到时候上百个工厂全部建设好的时候,人手可就要靠抢的了。”
  在后世,做各种生意,场所还没有开起来之前,人就必须要先招好,等你的所有建设都搞完了,再来招人的话,就耽误事情了。
  杨顺水听孙享福这么一说,才一拍额头,暗恨自己糊涂了,人家冶炼厂都知道先招新手工人培训,自己的船厂怎么不知道先招人培训呢!自己还傻乎乎的跑来帮人家培训工人。
  不过回头一想,自己要是招了那么多工人,到时候没有那么多船给自己造怎么办?难道到孙享福这个东家出钱贴补船厂?
  “那个,您还是给老汉一个招工标准吧!免得招的多了,到时候没活干······”
  “你就放心吧!照着满员招,明后几年,光是军备用船就至少要几百艘,商船,更是不计其数。”
  “满员?招五万人?”杨顺水有些不敢相信道。
  新的船厂虽然没有冶炼厂这么大,但也有原先的半个渭南县大,所有生产车间满人,除了现在老船厂的万把人都过来之外,还可以增加五万人以上,这是之前开始建设的时候,定的规模,可是,你造个船,一下子用五万人,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怎么?觉得多?不出三年,说不定你还觉得少。”孙享福一脸笑意的看着有些发愣的杨顺水道。
  以现在老船厂的生产,一万人也不过是组织了十条生产线,一年的产量才一百艘万石船左右,扩大五倍,不过是五百艘左右,而孙享福对于大唐未来的经济预期,可不只五倍的增长。
  作为古代最省力的交通工具,走大量运输的首选,船的制造必须得跟上,不然你叫这上百个大厂的货物,都用牛马拉到全国各地去?
  然而,杨顺水一个造船工人,可看不到那么长远,他就是被这个数字震到了,有点忐忑的道,“老汉我现在管着一万人都吃力,要我管六万人,我,我担心管不过来啊!”
  这确实是个问题,善于制作技术的人,却未必善于管理,杨顺水能够让一万人的船厂不乱,已经是勉勉强强的了,要他管理五六万人,只怕是不成。
  可惜在这个时期,就没有一套专门教人管理的学问,这是一个大麻烦,因为孙享福已经预见到了,当上百个工厂一起开业的时候,数十,上百万工人的吃喝拉撒生产有多难管,管理人员的缺乏,恐怕才是渭南新城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见孙享福突然沉默不语了,杨老汉也好,之后赶过来的马周也好,都不敢打扰他。
  许久之后,孙享福的眉头才稍微舒展,没有管理的人才,那就只好培训了,这不马上要科举了么,有基础文化知识的,多取一些,集中起来教,反正到明年下季各个工厂才会开工,还有大半年时间,到时候,给每个工厂派两个实习的书记,再派两个实习的工委,代表朝廷,协助管理各厂,表现好的,直接授予朝廷官职留任。
  这种后世国家控制民营企业的手段,稍微转变一下,也不失为一个方法,等这些实习生在工厂的管理岗位上获得了管理的实践经验之后,再调动他们去其它地方任职,他们的水平就会高出很多了,这种用商人的资源,帮朝廷磨炼官员的好事,李世民应该会同意的。
  孙享福把这个构想跟马周说了说,被马周称赞为神来之笔,作为整天忙碌在渭南工地的他,又怎么会不知道这里缺乏管理人才的囧境呢!到时候这事,就由马周来上书李世民落实。
  工地上的午饭很简陋,就着热茶水吃了张鸡蛋饼,就算完事了,现在虽然是十月上旬,但天气已经很冷,还不等工人们开工,天上就飘起了微小的冰雹颗粒。
  “看这情况,今年冬天,怕是有几场大雪。”
  杨顺水感叹了一句,却是叫孙享福和马周的面色都沉了下来。
  大雪会减缓所有的施工进度,即便是像冶炼厂这种下一步工作已经全部在室内的工程,也会因为天气寒冷,而进展缓慢,就刚才的这一会,孙享福已经看到了很多工人手头上的冻伤了。
  而且,一旦大雪封路,几十万人的吃喝拉撒,也不是那么好供应的,因为渭南县地界今年没有任何产出,什么东西,都要从外面往这里运。
  “明年陛下东征高句丽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渭南只要涉及到军备的产业,都不能停工,其中以冶炼厂,木料厂,皮革厂为最,得想办法,让工人们克服困难,继续开工。”
  “都督放心,即便是天上下刀子,这几个厂的建设也绝不会停工,春节之前,一定能全部投产。”
  马周知道东征高句丽的重要性,一旦李世民也在高句丽吃了败仗,那么,他之前好不容易累积下来的一些名望,就全部报废了,大家会认为,他跟杨广是一路货色,所以,一直没有在工地上使用高压政策的他,也做好了使用高压政策的心理准备。
  “咱们要从各方面,尽可能的帮工人们解决生产困难的问题,我会去信幸福村,让他们加紧发一批手套,袜子,给制衣工人们去做,之后让工人们都戴上手套穿上棉袜工作,情况就会好的多。
  另外,吃食和住宿方面,也要加强,多花点钱不怕,一定不能让工人们有冻死冻伤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