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另外,吃食和住宿方面,也要加强,多花点钱不怕,一定不能让工人们有冻死冻伤的情况出现,再就是,去留自由,真心想留下来赚这份辛苦钱的人,才让他们留下来······”
  孙享福接连说出了自己临时想到的几个方案之后,又觉得,大家能不能迎难而上,主要应该在精神上面给予鼓励。
  后世建国初期,多少大事情不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的么,靠的是什么?我党的思想教育啊!那么,自己也该想想办法,在精神上给予工人们一些鼓励。
  在李世民视察渭南工地的时候,弄个文艺慰问演出,给大家鼓鼓劲,似乎就不错办法。
  有了这个想法,孙享福便跟马周商量安排了起来,反正冶炼厂空旷的大房子多,在其中一间搭上一个台子,就能供过万人同时观看,至于节目,当然不需要什么靡靡之音了,那些东西,大字不识的工人也听不懂,直接上白话民歌就好,回府的路上,孙享福就想到了好多首适合给工人们唱的歌。
  姚红秀,李香蝶,甚至在洛阳望江楼分店的好多乐师和歌唱演员,都会被孙享福一封信召集到了望江楼的演员培训中心来,将自己的一些改良版歌曲放在这里之后,一台以歌颂工人,给工人鼓劲为主题的演出,就会在这里组织排练。
  以孙享福如今的地位,已经不需要亲自去指导这些玩意,属下的人,对各方面都已经能很自如的掌握,他只需要说一下自己想要的效果就行。
  次日一早,孙享福早早的就来到了萧瑀的府上,今天,是李世民回长安的日子,按照路程算,正午的时候,车驾应该就会到长安城明德门。
  “萧相,不是这次科举,下官还不知道咱们大唐的读书人有这么多,他们可是召集了过千人,一大早,就在城门边守着了,看来,您今天得多喝点润喉茶呀!”
  “呵呵,看你还有心情打趣老夫,就说明情况没有那么糟糕,昨天去渭南看的怎么样了?”萧瑀一副轻松自如的表情道。
  看来,他已经把孙享福给他的辩词稿子全部吃透了,对于可能出现的情况,有把握应对了。
  孙享福如实答道,“问题很多,不过好在还有解决的余地。”
  “能解决就好,迎完陛下,科举也就要正式开考了,这考场,咱们也得布置一下了。”
  朝廷公布的开考时间是十月十八,今天已经十月十二了,剩余的时间只有五天了,倒是必须马上安排。
  “截止目前为止,报考人数几何?”
  “三千二百余,但是,真正参考的人数,老夫也拿不准。”
  “才三千多人?”显然,这个人数有点少,要知道,孙享福可是扩大了参考范围了,工人,医师,商人三个阶级,都是孙享福新加进去的,按说,这三个行业,应该也有不少人来参考的。
  “已经不少了,要是那些闹事的学子真的不去参考,只怕实际参考的人数只有一半。”
  萧瑀这是在把今年的数据跟以往对比,而孙享福,则是在把这个数据,跟实际需求在对比,得到的结果当然不同,别说北地至少有几百个官员的缺口,光是一个渭南新城的缺口,也是数百人。三千多人参考的话,只怕得取中一大半以上,才能够用。


第373章 城门答辩
  明德门前许久没有这么热闹了,作为幕后策划者,卢文渊这些人是不需要走到前台来了,远远的躲在茶楼上看热闹的他们,对于城门外的场面十分满意,在他看来,人越多,他策划的这场拦驾请命的声势就越足。
  所以,当萧瑀,孙享福,还有一干留守长安的朝臣的迎接马车,从朱雀大街上行驶出去的时候,他是抱着一副看好戏的心态的。
  还在老远的时候,李世民就用望远镜看到了城门前的景象,学子们可能要闹事的事情,萧瑀早就已经快马给他打了招呼,然而,看到这么多百姓在场,李世民有些害怕玩脱了。
  “左右卫,上前维持次序,避免踩踏。”
  “得令。”
  秦琼和尉迟恭各领本部人马打马上前,于城门前的水泥大道两侧排开,一路向城门口挺近,如果眼神尖一些的人会发现,尉迟恭这个老货的马鞍是黄金做的,而且还镶嵌了琉璃宝石之类的东西。
  可不是他在全军大比中获得了骑战第一,而是他强行把获得骑战第一名的薛礼收为了义子,这黄金镶玉的马鞍,就是薛礼的奖品,现在被他这个便宜义父美其名曰代为‘保管’了。
  至于拳脚第一的金腰带,实在是席君买没有那么好忽悠,不然,只怕也会被这老货收入囊中。没办法,新一代的猛将让他不得不服老,所以,想要这些东西,他也只能靠使手段了。
  “臣等,恭迎陛下还朝······”
  留守长安的官员,在萧瑀的带领下,弯腰下拜,齐声呼和,李世民在车驾上受了群臣一礼之后正欲呼平生,却又闻得城门口山呼海啸般的声音传来。
  “草民,恭迎陛下还朝,恭迎陛下还朝······”
  对于这些百姓的声音,李世民听之,更觉喜悦,待百姓参差不齐的呼喊声过去之后,李世民才微笑的高声道,“有劳诸位父老相迎,朕甚慰之,城外天寒,还请诸位父老速速归家,莫着了风寒。”
  简单的一句体己的话,又叫李世民收获了不少粉丝,然而,这时,不和谐的声音,在意料之中响起。
  “陛下,草民等有事启奏,望陛下准见······”
  “陛下,国有奸佞,我等有言相谏······”
  ······
  混乱嘈杂的喊声自城门口处传来,此刻,那边的左右卫士兵,正用长枪打横,将许多准备冲破侍卫防线的人拦在了人群中,从这些人的装扮,一眼就可以看出他们的读书人身份,李世民知道,现在要上主菜了。
  给已经迎到马车前的萧瑀,孙享福长孙无忌等人投去一个询问的眼神,得到了肯定的回复之后,李世民才道,“左右卫,放他们上前来问话。”
  “得令。”
  秦琼和尉迟恭两人打马上前,指了指冲击侍卫防线的那些学子书生道,“你等若是有言相奏,便依令聚于一处,其它闲杂人等散开。”
  不一会,一千多个混杂在人群众中的书生,便逐渐的与百姓们分散开来,被士兵带到李世民的车驾前面来,而爱看热闹的百姓,也没有听从李世民的话,就此回家,而是围的更紧,想要看看这些拦驾的人要说些什么。
  “你等是何身份,有何言相谏?”李世民威严的声音响起。
  此时,便有一书生拱手上前道,“启禀陛下,我等是全国各地前来应考的学子,乃是因为国有奸佞,霍乱科举,才不得不拦驾相谏。”
  此人的身份早已被无影儿查了个底朝天,乃是范阳卢氏门下一旁支庶子,叫卢骞,也是这次栏驾的核心组织者之一。
  “所谏者何人?”
  李世民的声音依旧威严,不过眼神中多少有一丝不悦,现在,他连跟这些世家子的走狗做戏的精神都欠奉。
  那卢骞指了指站在车驾不远处的萧瑀和孙享福道,“尚书左仆射萧瑀,安北大都督孙正明。”
  “他二人如何霍乱科举了?”
  “陛下,此二人枉顾祖宗成法,肆意纂改科举制度,不仅将我等寒窗苦读的士人与工匠,商贾之流同列,还弄出了一个什么实习制度,让那些百姓决定官员的去留,此乃礼崩乐坏,藐视君权之举,望陛下严查。”
  待得那卢骞说完,李世民便转头看向并列而立的萧瑀和孙享福道,“你等二人,可应谏?”
  “臣应谏,此人所言的制度,皆是由老臣所改,孙正明只是老臣的副手,按照上官的命令行事,与他无关。”
  今天这出戏是萧瑀和孙享福商量好了的,孙享福自然不会跳出来抢萧瑀的风头了,不过,立场还是要表明的,也跟着萧瑀上前一步道,“萧相拟定的新的科举制度,臣认为并无不妥,是故才依命行事,臣请陛下允许萧相为不明真意的学子们解惑。”
  李世民闻言点了点头道,“既然如此,便由萧相你出面,为各地学子解开疑惑,朕旁听之后,再作处置。”
  “老臣遵命。”
  萧瑀躬身领命后,又转头看向那群学子道,“你等先前说老夫枉顾祖宗成法?请问,是那位祖宗?定下了什么成法?”
  闻言,那卢骞有些迟疑,这语气风格,貌似有些不对路啊!要是他真将开科取士形成制度的隋炀帝认定为祖宗,别说萧瑀不会同意,在场的百姓也不会同意啊!
  不过,他还有一招,避重就轻。想了一下,又硬着头皮道,“科举乃是隋朝时期流传下来的取士制度,我大唐诸法皆沿袭前隋,肆意纂改成法,让我等寒窗苦读之士人不得为朝廷出力,乃害士乱国之举也。”
  “哦,原来你说的是前隋的成法啊!醒醒吧孩子,现在已经是大唐朝了,就连你口中所谓的士人称呼,在关中也已经没有了。
  这里,只有一等公民,二等公民,和三等公民,像你这样的读书人,是二等公民,无理取闹,触犯圣颜的话,便是犯罪,那么,很可能变成三等公民。”
  萧瑀说话的语气中正平和,然而,不管怎么听,都有股孙享福的味道在里面,刚才卢骞说了,他一个士人,与工人商贾同列,貌似自己是读书人很了不起,瞧不起工人和商贾,围观人群中的工人和商贾们可就不干了,纷纷开始嚷嚷。
  “就是,我关中早已实行公民制度,你个书生,与我等同是二等公民,不跟我等一同参加科举,你还想上天呐!······”
  “此人一定是外地来的乡巴佬,听说现在公民制度还只在咱们关中和安北大都护府实行了,不知者不怪呀!······”
  “拿前隋制定的制度来管我大唐朝的子民,这人肯定是读书把脑子读坏了,隋朝除了会加派苛捐杂税,还会做什么?能像当今圣人一样,派人教咱们种新作物,盖新房子吗!······”
  嚷嚷声虽然嘈杂,什么语气都有,但是李世民听的很舒服,可他不能让百姓一直这么议论下去,扬了扬手,很快,场面上就肃静下来,李世民才道,“这位学子,我大唐可不是什么制度都沿袭前隋的,你这一条,似乎不成立啊!”
  “陛下说的在理,前隋乃是二世而亡之朝代,可见其各项管理制度都不合理,才致使民怨四起,我大唐此前只是因为要平定四方战乱,没有时间全盘制定新制度,才沿用了一部分前隋的制度,这位学子不在中枢为官,不懂其中道理,也情有可原,你还要什么异议,可以提出,老夫一一为你解答。”萧瑀见情势比预料之中的还好,便接话道。
  “好,就算这一条学生所提有误,但启用工匠,商贾之流为官,所谓何事?这些人不读四书五经,贪利寡义,岂可为百姓之父母?”
  他这话一出,围观的人群中嚷嚷的声音更大了,有些人甚至直接开骂,那个贪利寡义了?难道还只有你们读了四书五经的人才是正人君子?
  然后,萧瑀伸开双手向下压,示意大家保持肃静,然后道,“这位学子,你可会种田?”
  卢骞闻言一愣,有些磕巴的答道,“呃,这,某自幼读书,岂会行那粗鄙之事。”
  萧瑀懒得看他的囧样,对他身后的那群读书人道,“你们也不会吗?”
  那些人纷纷摇头,表示自己是高贵的读书人,不会去干种田的粗鄙活。
  然后,萧瑀又问道,“你可会做工?比如,建房子,造大船?”
  这下,卢骞和众多学子一起摇头,工人比农人的社会地位还低,他们当然不会做工人做的事情了。
  然之后,萧瑀有道,“那么经商你们总该会了吧!这个只需要动脑,动嘴就行了。”
  然而,那些学子确实开始动脑了,将脑袋摇的飞快,示意自己绝对不会经商。
  等他们全部表达了自己的态度之后,萧瑀仰天长叹道,“这可就难办了,朝廷现在缺的,就是会种田,会做工,会经商的官,你们说,老夫不取他们为官,难道让你们去种田,做工,经商?”
  所有学子惯性的摇了摇脑袋。
  孙享福和李世民对视一眼,憋笑憋的厉害,想不到萧瑀也是个老戏骨啊!


第374章 科举制度定
  然而,如果这被这么轻易的打发了,他们就不是专门来搞事情的了。
  那卢骞虽然被萧瑀说的一愣一愣的,但是稍后,便反应了过来,再度开口道,“这么说,萧相您会种田,做工,经商了?”
  萧瑀摇了摇头道,“老夫也不会。”
  “这不就是了,咱们读书人,只要会管理这些农夫,工匠,商人,就行了,何必要会做这些事呢!”卢骞似乎找到了突破点,扬声道。
  “你说的有道理,所以,朝廷的科举制度,也取文科进士,如果,你有足够的才能,未来老夫这个尚书左仆射的位置,说不定归你来坐。
  但是,朝廷也需要会种田的官,会做工的官,以及会经商的官。
  你刚才所说的安北大都督孙正明,他就是个会种田的官,在他的推动下,咱们关中今年的棉花,瓜果,粮食,都丰收了。
  如果咱们朝廷有很多个像他这样会种田的官,那么,全天下百姓都会丰衣足食,老夫虽然官位在他之上,但却自认为对于这个国家起到的作用却没有他大。对此,你有异议吗?”
  你要是说让关中所有百姓都大丰收的人不好,那关中的百姓可不会同意,萧瑀这话一出,许多因为田地丰收而受到实惠的百姓纷纷出言支持,现场再度陷入一片嚷嚷声之中,当然,大家都是在说萧瑀说的对,朝廷,就应该有更多教大家种田的官才好。
  卢骞预料中的人多势众,逼迫皇帝妥协的情景没有出现,反而,他们这千把人,落入了数万人百姓的指责之中,感觉有点势单力薄。
  “孙正明只是个例,咱们大唐确实以农为本,然而,只有士人,才能管好农夫的生产次序,您不能以偏概全。”
  “那你告诉老夫,朝廷为什么不选一个懂得农事的人来管农夫,而要选你一个不懂农事的人来管理农夫?”
  “这······士人读书明理,懂得教化百姓。”
  “前面老夫好像跟你说过吧!朝廷也取文学生来教化百姓,然而,百姓不只是需要明理,还需要掌握更好的生产生活技能,
  比如,渭南有上百个大工厂,需要懂得工业技术的官员,指导,组织他们做工,他们制作出来的商品,需要会经营商贸的人,组织将其卖到世界各地。
  这些东西,我们这样的读书人,就教不了。”
  萧瑀说的简单直白,所有在场的百姓都听的懂,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其实,不是古人对于生产技能没有研究,而是这些研究成果,通常会以文字记载的方式,被保留下来,久而久之,就都被读书人掌握了。
  而这些掌握了知识的读书人,会利用手上的这些知识,去掌控什么都不懂的傻老百姓,这样,世家门阀就诞生了。
  在汉朝时期形成的这些世家门阀,之所以有钱,主要原因还是他们的生产技术,比普通老百姓高一个层次,在他们主持下的生产,是比老百姓自己生产多出一些的,国家但有富余,肯定是他们的手上的富余最多,这就导致了统治者必须倚仗他们才能得到一些资源。
  卢骞被萧瑀的一番话,说的语塞,人家朝廷取专业人才,来做专业的事,道理说的通啊!
  不过他还有后招,道,“就算如此,也未必非要给他们官身啊!就好比以往的工部,不也都是由士人主管工匠吗?让他们在属下干活不就好了。”
  闻言,萧瑀却是笑道,“首先,此前朝廷在科考的公告上说过了,此次科考不授官,不管是进士科,还是其它各科,都只是获取一个实习生的资格,朝廷并不能通过一张考卷,就知道一个考生的能力,品德,休养,能不能作为一个官,而只是通过让他们在职司上实际操作,看过他们的实际能力之后再做决定。
  其次,你说以往,以往的工部,有大唐现在的工部强大复杂吗?你知道此前大唐有多少工户,现在大唐有多少工户吗?
  你应该不知道,那么,老夫就来告诉你,大唐建国之初,工户不过万余,工人不到五万,而现在,只是善阳和长安两地,从事工业的人口就超过百万,所涉及工业技术之多,之繁杂,不是你一介普通人能想象的,光是一个千里镜,就能让我大唐的军队在战场上占尽先机,无一败绩,这些东西,你懂吗?
  你应该是不懂的,因为你还在说以往,老夫问你,以往的那些只用士人为官的朝代,如今安在?”
  萧瑀尽可能的让自己的声音中气十足,将孙享福那篇辩词稿子里面想要发挥的效果展现出来,待得他说完,场面上早已鸦雀无声。
  千里镜这个神奇的东西,对于坊间百姓来说,还只是一个传说,他们只是从名称上,感觉这是个很厉害的东西,却不知道它具体有什么功能,原来,大唐是因为有了工人制作出来的千里镜,才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
  卢骞卡壳了,貌似,朝廷这次科举改革,在任何方面都说的通,让他驳无可驳,然而,他还有一个杀手锏,那就是君王一定会比较敏感的权力问题。
  “然而,草民以为,新的科举制度,还是诸多不妥之处,让百姓来决定一个学子是否能够当官,岂不是将民权凌驾于皇权之上,如此的话,老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甚至与这样的人一起,形成不听中枢号令的地方政权,对抗皇权,这岂不是要天下大乱?”
  对于这个方面,孙享福在辩词里面也有准备,萧瑀正欲答话,却被李世民制止了,道,“这个问题,就由朕来回答吧!”
  李世民从车驾上向车沿处走出了几步,用目光扫视了所有围观的百姓一圈,高声道,“朕闻古语云: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若朕上修仁政,下悯百姓,百姓拥戴朕,合情。
  若朕不修仁政,残害百姓,百姓反对朕,合理。
  然而,朕治理天下,靠的不是一人之力,乃是所有官员的力量,如何保证这些官员在地方上是执行朕的仁政,而不是残害百姓呢?这就需要靠监督。
  对于官员的监督,历朝历代所使用的办法,都是派遣更高级别的官员去巡查,但是官官相护,收效甚微。
  萧相大才,想到了用这些被官员管理的百姓来监督官员的办法,朕觉得十分可行,官员在地方,是不是在为百姓办好事,只有当地的百姓知道。
  如果一个官,能够讨好当地所有的百姓,那至少说明他是合格的。
  至于你所说的,百姓只选择听从自己的人为官之类的,那才是真正的以偏盖全之言,百姓只是能给官员的施政水平打分而已,官员的去留,在是由朝廷的各项考评作为基础决定的,民意只是其中一个参考标准而已。
  如果有的人以为对抗皇权,对他们是有利的,那么,朕会让他知道,在朕治下的大唐,有多么强大。”
  李世民这话说的霸气侧漏,直接告诉所有人,我待百姓好,百姓拥戴我,我待百姓不好,百姓反对我,是合情合理的事情,然而,反对归反对,你要是想造反,我就灭了你,任你有万般反对的理由,你打不过我,一切都是枉然。
  这是一些犯忌讳的敏感话题,李世民就这么直接拿出来说了,不仅展现了他的自信,也展现了他的胸襟。
  在封建社会里,讲究的可是视君如父,子不言父之过,君父说的是对的,你要听,君父说的是错的,你也要听,但李世民此举,却是等于向世人宣布了,他允许别人说他的错。
  或许,正是应为他有这样的胸襟,才有历史上贞观朝那么开明的政治风气吧!
  卢骞不敢再继续说下去了,因为,此时,所有围观的百姓看李世民的眼神中,都充满崇拜迷信的光芒,在他们看来,这可是一位真正为民着想的好皇帝啊!
  民心在李世民这,现在,他说什么是对的,什么就是对的,不知道是谁开了个头,山呼海啸的万岁声便在城门口响起,即便的远在皇城门口迎接皇帝车驾的长孙皇后都听的清楚。
  而在茶楼里等待城门口消息的卢文渊等人,却是面色一黑,知道了大事不妙。
  城门口的情景,已经注定了新的科举制度无法动摇,那些原本想要人多势众的学子,反被所有的百姓一起人多势众碾压了一把,灰溜溜的退到了人群之中逃离现场。
  孙享福也并没有让人深究他们,主要煽动的几个人的资料早已被他记录在案了,那些从者,能够改过自新,也是可以再给他们一次机会的,毕竟,现在朝廷缺人嘛!
  而且,即便他们是出自世家门下的人也没关系,人民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在人民的监督下,还能作奸犯科的人,不多了。
  在百姓的欢呼声中,李世民的车驾进城了,跟在后面的萧瑀也松了一口气,然而,科举嘛!重要是还是在考试环节,李世民回宫之后,肯定会看孙享福和萧瑀给各科出的考卷,到时候,只怕又会费一番唇舌解释。
  “只怕有了城门口这事,应考者的人数会多出一倍都不止,萧相,看来,咱们还得做几天苦力,安排考场啊!”
  在刚才的对话中,孙享福的眼神一直在百姓的脸上扫视,其中有很多原本不了解朝廷这个取士制度的人,听过萧瑀的解释之后,都有一股跃跃欲试的兴奋。
  因为此前他们虽然看到了工科,医科,甚至商科,都可以参考,却也同时看到了今科科举不授官的字样,这就让很多人搞不清楚朝廷举办这次科举的目的了,大多数人认为,既然没官做,那还考个锤子,不过现在,他们都懂了,原来通过考试,只是做官的第一步,只要再通过了后面的实践检验环节,就有官做了。


第375章 官制大改
  按说,车马劳顿之后,李世民是要休息一天,再举行朝会的,但现在是非常时刻,所以,他只是在皇城门前象征性的跟长孙皇后问候了几句之后,便直接召集大臣太极殿议事。
  学子们堵门的事情让他很恼火,生生的破坏了他北巡之后回来,准备宣示功劳的好心情,这次,他可是收服了四部,为大唐开疆扩土几千里,而且,还没有损耗本国的兵马,难道不应该开一场盛大的庆功会嗨皮一下的吗?
  然而,没有,萧瑀一心干正事了,没体会到李世民的心意,所以,当萧瑀率先在朝堂上给李世民禀报这几个月长安的工作的时候,李世民不悦的表情,谁看了都害怕。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长安,国家的首都,天下人口最多的城市,完败给了善阳,这是政策的失败,是执政者的无能,然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又要在长安拉开序幕的,这恐怕才是李世民故意甩脸的用意。
  而为什么要说‘又’呢?
  因为年初那一下公民制度改革,已经够猛了,不过这次,会更加猛,整个六部九卿都有变动,或者说,以后就没有六部九卿的说法了。
  首先宣布的就是裁撤太府寺,光禄寺,司农寺,等所有管钱粮的部分组合起来,成立财务部,财务部成立之后,管理国库所有的进出项,包括官员俸禄,各部门办公用品日常消耗,军事装备,将士抚恤等等等等。
  也就是说,这个财务部成立以后,其它任何部门,都跟现钱没有关系了,要用度,拿批条来找他们报账,有进项,全部交到这里,这就杜绝了以往钱财由几个部分管理,混杂不堪,办事效率低下。
  财务部的人,会有一些核算,预算,审计方面的工作做,但是数据,都是对外保密的,你用超了,有人查你。
  你要的太多,不可能,有预算的,相差太远,不批。
  使用的数量跟领取的数量对不上,要交回,否则,还是会追究你的责任。
  而且,地方财务部门除了要面临主官监督,还要面临上一级衙门的管理。
  要说李世民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改革决心,那是因为他在善阳三个多月时间没闲着,把各个管理部门全部都看过两三遍,并且吃透了,孙享福之前在善阳,就是靠这一套,把财权死死的抓在手上的。
  其次就是司法方面的改革,御史台什神马玩意的,以后就要成为历史了,因为以后朝堂之上不会再议论朝臣个人行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情了,只会出台条例管。
  御史台将会和大理寺,廷尉,合并成为司法部。
  司法部将有权利管理整个国家的律法制定,以及违法审判,对于以往那些官员行为不检点的东西,他们不是拿到皇帝面前打嘴仗,而是直接由廷尉依律处罚,处罚结果还会留档,计入这个官员的升迁考评。
  所以,以后官员要是敢欺男霸女,司法部可以直接出令,廷尉拿人,审理,定罪,宣判,对于司法部的宣判的结果,皇帝虽然有特赦权,但没有合理的理由的情况下,也不好驳回。
  孙享福在善阳,就从来没有一次驳回过司法部门的宣判。
  当然,对于在街边吃个零食,穿衣服不周正这样的小事情,在新的律法里面也将会裁撤,正真要受到处罚的项目,从原先的一千多条,减少到了一百条以内,对于官员和百姓行为规范上面方面的东西,几乎裁撤了九成以上,不是真正的犯罪,不会重罚,小的事情,警告,罚款,倒是有不少。
  既然有了司法部,那么刑部的职能就整个变更了,今后将分为四大块,治安署,侦缉署,防爆署,以及专门争对各类案件进行取证调查的调查署,这里面包括民告官的取证调查。
  这四大署将彻底改变以往存在感不强的刑部的职能,因为,改制之后,刑部手底下有除了城防军队之外,最强的武力了。
  以后,县衙的捕快公差,可都属于刑部治安署,县尉属下的县兵,则属于刑部的防爆署,再加上一个司法部的法官,那么一个县的司法刑狱系统,就成立了,而且相对独立。
  县令只管生产和地方建设,对于县内其它各部门只有监督权,奏报权,不可以强行干涉。
  而司法部门,虽然接受县令的监督,却也和财务部一样,要向他的上一级司法部门负责,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连县令犯法都可以管。
  这不仅弱化了地方主官的权利,更是让律法,刑狱,独立在了整个权力体系之外,而且把孙享福两年前就开始在善阳玩的双轨制度加了进来。
  这样一改了之后,内政管理起来就轻松多了,朝廷国库有多少钱,能用多少钱,找财务尚书一问,就清清楚楚。
  全国各地的刑狱司法,不是死刑需要钩决的,都可以由他们自行按律判处,即便是被县级司法判了刑的,还可以往州级司法部门上诉,甚至到长安的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