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农圣-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浩并不是穿越者,但是,他非常的聪明,或许不擅长创造,但却非常擅长学习,所以,他只是学习了孙享福在岭南的一些做法,就快速的在蒙舍诏站住了脚,能够帮助百姓解除病痛,带给他们一些更好的生活物资,足够让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蒙舍诏百姓对王浩感恩戴德了。
所以,在蒙舍诏的王浩,就跟在岭南的孙享福一样的,是受全民爱戴的人物。
而王浩为什么要跑来蒙舍诏,策划将诸多分散的部落整合成为一个国家,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前番有属下的探子回来说,林邑国沿海有个小部落,跟岭南那边的联系比较密切,还看到孙正明的水轮帆船给他们接济物资,细查之下才知道,这个叫巴塔的部落,原本只是一个几百人的小部落,首领叫巴木,三年前就是他给孙正明提供了稻种,后来在孙正明的支持下,他的部落壮大了好多倍,现在,光是配有铁质武器的青壮就有数千人,占据了沿海周边数百里的范围,连林邑王范梵志都不敢与之交恶,而且,他们还在快速扩张,据说已经在筹备建立城池了。”
“孙正明在交趾沿海发展了一股势力?”
听到这个消息,即便是智慧如王浩,也有些意外,林邑国便是建立在汉朝的交趾郡旧地,其情形与云南这边没什么两样,各处深山老林的部落,并不认同所谓的王,处于多部落自治的状态。
而巴木这股势力,其实是赵龙为了练兵,偶然发展起来的,现在,却是很有可能影响王浩的一些计划,因为,他原本就打算将云南六部统一之后,继续向南边方向扩大发展的。
他丝毫不怀疑在孙享福更多的支持下,这个巴塔部落,会发展成为南方沿海的主宰,因为在这里,有铁质刀枪箭头,就已经比大多数用竹枪竹棒子的部落先进很多了,更何况,他们还会获得很多孙享福的技术,或者武力上的支持。
“这个部落的崛起跟您的计划有冲突吗?要不要属下想办法将其除去?”
“那倒不用,你先派人密切关注吧!要是现在动了他们,很可能引起岭南方面的注意,孙正明和冯盎联手,在南方,没有人是他们的对手,咱们以后行事,必须要更加谨慎些了。”
王浩说完,就开始闭目沉思起来,张诚知道他思考问题的时候不喜欢别人打扰,便不再作声,退了下去。
蒙舍诏的领地在六诏之中处于最南边,所以被人称之为南诏,其部落子民,也被称之为南诏人,他们特别喜欢养猪,而且还养在自家房子底下,这导致村落里面总有一股臭烘烘的猪粪味道,可他们似乎并不抗拒这种味道,张诚却是有些受不了。
据说长安那边现在有好多一年就能出栏过万头的猪场,那里的猪长的很快,猪舍也干净,关键是杀出来的猪肉,不像南诏人养的那么大骚味,张诚很想让人去学习,然后将技术引进过来,教这里的人养猪,反正王浩目前只是想帮舍龙发展蒙舍诏,在他们的主要产业上帮助他们升级,会让他们的发展进步很大。
不一会,张诚就召唤了自己的属下分配任务,谁知道,他又从属下哪里得到了新的情报。
巴塔部的人确实开始建城了,虽然城墙不算高大,但建筑的城池,完全是汉人城池风格,据说这座城将取名广治城,而这还只是他们建立的第一座城池,稍后,他们将恢复整个汉朝时期日南郡的建制,也就是说,他们要将这里归入大唐,成为一个郡。
这是一个重要消息,张诚马上将其汇报给了王浩,让他终于在王浩一向古井不波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兴奋。
“日南郡旧地现在属于林邑国,看来孙正明一早就对南方之地有想法了,去告知舍龙,稍后我要见他。”
王浩下达命令之后,便快速的在自己的桌案上做起了计划,他的料想其实出现了偏差,孙享福连北方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哪里顾的上南方,巴木一系列的举措,都是冯盎在得知了这边的情形之后,推动进行的。
熟读历史的冯盎知道,这里在汉朝时期就是一块是非之地,时叛时降,而且,这里受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用的文字,也是南印度文字,虽然武德六年林邑国王范梵志遣使朝贡过大唐,但此后,却是跟南印度,吐蕃,交往密切,其国内也并不推行中原文化,久而久之,必成祸患。
在冯盎看来,居安要思危,岭南现在日渐富裕,就更别要防备别人打这里的主意了,早日将汉文化推进到周边,后面就会少很多麻烦。
孙享福在北方都在不断的向外拓展,他在南方怎么能闲着呢!等巴木这样完全由他扶植起来的势力将林邑国推翻之后,整个南方沿海,便都在他的管辖之下了,平白为大唐扩土数千里不说,还能垄断整个南亚的海上贸易。
他这个计划,却是让王浩加快了自己的计划节奏,整个南诏之地,开始笼罩起战争的阴云。
在长安的孙享福,根本不知道南方的情况,他只是通过定期与冯盎和赵龙的通信,知道一些岭南的基本情况。
得到了周纯属下几个建筑方面的人才的支持,新广州城已经开始建设了,为此,冯盎征调了百越各部十几万青壮,同时,还有他的水军在东南亚沿海,以及东边沿海抓来的数万奴隶,总施工人数超过二十万。
而冯盎的本部人马,却依旧以粮食,糖,生鲜瓜果,海鱼,海上贸易等几个项目,和军队建设为主,这些项目发展起来之后,冯盎对于百越各族的震慑力度更强了,而且,各部的青壮,都在不断的脱离自己的部落,流入到冯盎手下。
这种情况让百越各族的首领,对于自己部落内的子民逐渐失去了控制,归化一统,已经成为了百越各族的大趋势,当然,过程还会有很多小坎坷,冯盎已经随时准备对最后的那些死硬份子挥起屠刀了,因为,经过一轮军事装备大换装之后,他已经有了绝对的军事实力。
所有人都在照着自己的计划干着事情,长安的那些世家子也是如此,无影儿属下的人马在三天之后,终于探查到了卢文渊几家在矿场方面的一些情报,结合王家和崔家给孙享福提供的一些情报之后,孙享福已经能够很明确的知道,这几家暗地里控制的矿场的数量和位置了。
将这些情报整理成册之后,孙享福就转交给了侯君集,相信以他的军事才能,用十万大军,对付分散在各地,几百千把人的山贼土匪小股势力,应该不在话下。
接受了孙享福的一些建议之后,侯君集很快就出兵了,他只是去了一封密信给各地带兵来长安集训的将领,那些府兵便被直接调派到了侦查到的地点,形成了包围圈,相信,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捷报传来。
而这时,李世民回长安的队伍已经过了黄河,没几天就能回到长安了,然而,长安城内却突然出现了一丝异样。
“都督,长安城内有新情况,读书人聚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似乎开始抨击新的科举制度了。”无影儿进了孙享福的书房,禀报道。
情报组扩充了之后,不仅会随时接受孙享福指定的侦查任务,还会将一些市面上一些异常情况及时汇报给他。
第368章 定计
对于无影儿汇报的情况,孙享福其实并没有多少意外,新的科举制度,已经深深的触动了世家的利益,甚至会直接打破他们对于官场半垄断的状态,所以,收到消息的世家高层,肯定会有动作。
当然,这里面没有一早就打算隐忍避世,闷头发财,等待大唐出昏君的时候再出山太原王氏。
也没有即将要垄断整个东部商业,马上就能财源滚滚的清河崔氏。
所以,不光只是无影儿从街面上探听到的消息,通过王氏和崔氏的渠道,孙享福也知道了一些,思索了片刻,才对无影儿道,“这些读书人,应该就是那几家煽动起来的,你多调一些人混进他们的群体中,把一些主要人员的身份挖出来,另外,让德叔给萧相府上送张拜帖过去,我明天会去萧相府上拜访。”
孙享福吩咐了无影儿几句之后,便在书房里开始沾墨书写起来。
世家子会用些什么手段来阻挠新的科举制度,就算没有人给孙享福透露情报,其实也不难猜。
读书人,顶多打个口水战而已,在后世,看过众多辩论演说综艺节目的孙享福,可不惧怕他们,武德九年的时候,他就曾经以一介家臣的身份,舌战过满朝诸公。
现在,他要提前帮萧瑀设计好辩词,就算这些东西到时候只发挥一半的功效,基本也够用了。
因为朝堂上,现在已经有很大一股支持李世民的文官,像以长孙氏为首的洛阳中小世家群体,以韦氏为首的关陇世家群体,以魏氏为首的山东中小世家群体,以及基本保持中立,从不向政策开炮的淮南世家群体。
再加上李世民这几年提拔的寒门子弟,以及出自秦王府的老铁杆群体,朝堂上能说的上话的人,比之五姓七家门下的官员或许少了一点,但也占了所有官员的三四成,倒是不怕那几家以声势压人。
次日一早,萧瑀就让人备好了茶水糕点,等待孙享福上门。
读书人对于新科举制度有异议,是萧瑀早就料到了的,而看到过孙享福前两天给他提供的考卷之后,连他自己这个改革发起者,也为这次科举的考生捏了一把汗。
在马车上一路听着无影儿的汇报,孙享福来到萧府的客厅奉茶入坐之后,萧瑀便开门见山问道,“正明以为,那些学子,会以何种手段,对抗新的科举制度?”
“无非是纠集起来,借着人多的势头,找陛下请命而已。”
闻言,萧瑀一愣,随即点点头道,“确实,陛下的车驾即将到关中,如果此时有人将他们组织起来,拦路请命,扬言罢考的话,陛下也不得不顾及自己的名声,答应他们的一些提议,对于这些手段,正明可有应对之策?”
孙享福想了想,才答道,“其实,您不需要应对,因为陛下肯定会应对。”
“不成的,身为臣子,怎么能把难题推给陛下呢!”
萧瑀固然知道李世民很不想让隋朝的那一套科举制度继续在大唐施行,他将制度改革的折子上奏给李世民之后,李世民狠狠的夸奖了他一番,还给他的儿子晋升了文散官衔,从他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唐的科举制度,他是改定了。
然而,孙享福提议让李世民直接出来抗炮火,萧瑀却是大摇其头,这就是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思想不同了,萧瑀认为,锅是不能由皇帝来背的。
孙享福则认为,既然是国家制度的改革,就应该由统治者光明正大的跟大家讲清楚,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对国家有哪些好处,不这么做有哪些害处,而不应当把它当着一种政治斗争的产物来看。
否则,即便是现在改了,也很容易被李世民的后世子孙推翻。因为,他的子孙可不会个个都像他这么睿智。
而将其公开讨论,在各个阶层形成共识,才能保证这个制度的延续性。
同时,也不能因为要做一件对国家有益的事情,有很多人反对,就要推一个大臣出来背锅,这样的话,以后还会有很多大臣,因为要替皇帝背锅,而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往往这些大臣,都是目光长远,有能力之人,让他们离开中枢,就是朝廷和国家的一种损失了。
而从更长远的来看,这会让一些大臣们即便看到了国家制度的问题,也不愿意推进改革,因为,谁当出头鸟,谁就有可能官位不保,试问有几个人能像萧瑀这样大公无私呢?
宋朝,明朝,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不是没有聪明人看到政策的弊端,不是没有聪人想到了改正这些弊端正确方式。
然而,因为改革会触动一些人的利益,推动改革的人会万劫不复,让那些聪明人最终都选择了沉默,或者与既得利益者同流合污,导致了国家吏治越发的败坏。
孙享福想给后世竖立一个改革的榜样,然而,萧瑀却不怎么配合他。
“萧相,下官始终觉得,理是越辩越明的,咱们有理,哪怕是他们的嘴再多又如何?来之前,我属下的人已经探听到了他们想要抨击的一些方向,大致都在我所写的范围之内,如何应对,这些稿子,您可以看一看,即便陛下最终要推一个人出来平息众怒,这些道理,咱们也必须跟世人讲清楚。”
说罢,孙享福将一些写好的稿子递给萧瑀,他接过之后,开始翻看起来,越看,他脸上的表情越精彩。
孙享福的白话文稿看起来很简单易懂,不到一柱香的时间,萧瑀便全部看完了,道,“老夫现在才知道,你当年是如何在朝堂上将崔世勋气到吐血的,你这所谓的辩词,写的当真犀利,让人驳无可驳啊。”
“它之所以让您感觉驳无可驳,是因为它写的就是道理,而且是正确的道理,又有谁能驳的了正理呢!”
“好好好,老夫这两日便熟读你这些正理,待陛下回转之时,那些学子真的有异动的话,少不得要用用你的这些正理。”
见萧瑀被自己说动,孙享福便放下心来,又道,“如果,我是说如果,在这次事件之后,陛下真的要将您贬到地方一段时间,我希望是蜀中,或者荆襄。”
“为何?”
“因为蜀中可能面临大量的产业调整改革,需要一位像您这样的官员去坐镇理事,而洛阳和荆襄之地,可能是朝廷下一步全面推进新政的地区,洛阳离长安较近,水泥路通了之后,才两天路程就可以到,到时候估计会由长孙尚书兼顾了,荆襄却是更加复杂一些,尤其是洞庭湖以西,土家,苗族,彝族,五溪蛮等居住的地方,来年可能需要大量迁民,也需要一个像您这样有全局观念的重臣坐镇。”
“老夫还是对改革有兴趣一些,真要是被陛下贬官,老夫会去蜀中。”
“如此的话,下官到时候会有一系列蜀中产业调整的方案给您参考,届时还请您细细斟酌。”
“呵呵,你孙正明的生发之能,在大唐如果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了,老夫不用斟酌,完全按照你的方案来施行就好。”
“萧相过奖了,言归正传,咱们还是说回科举的事情吧!据下官属下昨夜探查的消息,他们很可能选择在长安城门前拦住陛下的车驾请命,据说,陛下离开善阳的时候,所有城内百姓夹道相送,甚至有很多百姓出城送至十里之外,还依依不舍,更是扬言,要将陛下在善阳的行宫修的当世无双,以求陛下每年都到善阳居住一段时间,这可是民心所向的表现,咱们关中百姓,是不是也该向天下人展示展示自己的民心了?”
闻言,萧瑀的眼睛一眯,很快,就露出了一副你小子好狡猾的笑容道,“你是想让老夫发动长安城内的百姓去迎接陛下,然后在城门当着所有的老百姓,与那些学子展开辩论?”
孙享福讪讪一笑道,“萧相之智高也,如此一来,公道便在人心,科举新规可定也。”
世家子不是要玩人多势众吗?
你读书的人再多,能有长安城的普通老百姓多?
普通老百姓可不知道读书人以往的那套规矩,他们只知道,这套新规很合理,给了所有人一个出头的机会,这套取官的办法,让当官的,不能再欺负百姓,让百姓,对官员也有了一丝监督的权力,他们不帮着萧瑀才怪,到时候,萧瑀才是真正的人多势众的一方。
“你才是真正高明的人,把这个问题在朝堂之外解决,可比拿到朝堂上解决要好的多,那么,老夫就只好依计而行了。”
相互夸赞的一老一少相视一笑,便相互请茶,吃喝了起来,就着之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两人聊了一整个上午,才算告一段落。
午后,孙享福难得在家里抱着差不多能够视物的大女欢欢培养感情,却得报,马周前来求见,孙享福大概知道他的来意,只得以公事为先,将女儿交给喜娘,请马周到书房谈话。
第369章 论长安的经济发展
孙享福的书房,不是比较亲近的人,是不允许进入的,马周便是很少有的能够进入孙享福书房谈事情的人。
“下官是来向都督请罪的。”进了书房,马周便一脸惭愧的拱手行礼道。
“宾王无需如此,以你之品级,虽然能出入中枢,但所掌的权力终究有限,往后,还是多与武将多交流,能借力时需借力,有时候对付那些世家子,跟他们扯皮打智谋战,还不如果断选择武力解决。”
武力是使人遵守规则最简单的办法,马周是有武将关系基础的,他的关系户常何的级别就不低,而且,就是镇守长安的主要将领之一,如果马周请他来摆平那些霸占矿场的山贼土匪,估计就不会拖到现在了矿场的拍卖会都还没有召开。
“都督说的是,下官今日才知道都督与他们周旋之不易,今日所来,除了请罪之外,还想邀请您到渭南去看一看,恐怕也只有您帮忙出谋划策,才能让各个行业的工厂加快建设。”
“呵呵,才说了你不会借力,就马上到我这里来借力了,行吧!陛下后天回长安,我明天倒是有一天时间可以去看看,不过能不能真的帮上忙还不好说,另外,等陛下回来之后,我会借给你四个人,他们或许能帮到你不少忙。”
孙享福说的,便是跟着李世民的大队伍回来的马林张全和王富王贵兄弟,他们四个人虽然是普通工匠出生,但却是孙享福手上最早一批开始搞各种技术研究的人,像马赛,于杰这样农门的后起之秀,都是被他们引着走上技术研究的道路的。
现在的他们,已经比较擅长解决各种生产难题了,此前在善阳掌管了一段时间的制造业之后,对于管理方面,他们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马周虽然聪明,但毕竟是个读书人,而且是知识面比较窄的寒门书生,有他们四人时常在旁边做一些技术方面的提点和建议,能帮马周解决很多问题。
“如此,下官便多谢都督了。只是这矿场······”
“矿场的事情,我已经和潞公商量解决了,过两日,你便能得到清单,拍卖的事情,你按照善阳的那套来就行了,协议供矿是必须要实行的,在不知道矿场具体储备量的情况下,可以制定一个阶梯式的价格,分不同金属,每开采出一万石矿石,和每开采出一百万石矿石,都要定个价,在特殊时期,必须保持七成以上的款项,用矿石与朝廷结算,其它时期,可以与朝廷协议结算。
至于地方民壮自行组织开矿的,还可以把条件再放宽些,冶炼厂出车马上门收货,他们只要负责从矿场里把矿石开出来就行。
对于那些有矿产资源,却没有人开采的地方,可以采取承包制,即,每交上来一定量的矿石,咱们给他们一定量的工钱,任何地方有能力组织大量劳动力的商贾,大户等,都能包工。开的多,他们也赚的多,这样,咱们就能尽快的得到各色矿石,而等所需要的矿石足够了之后,可以随时叫停。”
“都督之才胜下官多矣,顷刻之间,便出了这许多能够解决问题的好计,下官佩服。”
“可别夸我,你的问题要是解决了的话,就赶紧回去忙活吧!陛下回来之后,只怕过不了几天也会去渭南视察,你得再加把劲了。”
“下官明白,那明日上午,下官便在冶炼厂恭候都督前来指导了。”
孙享福笑着挥了挥手,示意自己知道了,马周便退出了书房,本来想着这下终于有时间跟孩子们培养培养感情了,德叔却是送了一张邀请函进来,是之前长孙无忌送来的,请他晚上到望江楼吃饭,看看这时辰,孙享福只得摇头起身,出了府门,迈步向望江楼走去,没办法,长安城有宵禁,晚饭的时间,也就下午四五点左右,因为大多数人都要在天黑之前吃喝完。
长安城可供孩子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便只有望江楼的游乐场了,即便现在不是夏日可供游水的时节,攀爬网,牛筋蹦床,滑梯,秋千,各种儿童玩乐设施上,都有很多孩子在玩耍,由于场地有限,还有很多孩子需要排队。
孙享福来到三楼外侧的包间的时候,长孙无忌正在窗口,居高临下的看着游乐场玩耍的孩子们发呆。
“距离不远,在下就步行来的,让长孙尚书久等了。”
“正明说的那里话,老夫也是刚到不久,今日一早,府上收到了侯君集的信,老夫可是被他信中的一番描述,弄的是坐立难安,先前已经去他府上谈过,他也解释不清楚,便想来问问你了,莫非,这钱庄,真的可以让我大唐,民不加赋而国用足?”
长孙无忌就是大唐管钱的,两千三百万贯的军备费用,最刺激的当然是他的神经,孙享福知道他跟侯君集担心的点不同,他已经知道了如何操作贷款,只是担心钱庄一下子放两三千万贯的贷款出来,会影响整个经济体系。
想了一下之后他才答道,“非也,国用,始终是国用,是国家花出去了的钱,这些钱如果不能快速回笼,归还到钱庄,那么朝廷就不能再度向钱庄大额度的贷款。
所以,要想国用足,光是一个钱庄还不够,还需要足够流通和开放的市场,保证国家的税收不断的增加,不使出现过度贷款的情况,将整个市场搞垮。”
“正明能否说的细些?”长孙无忌。
对于后世一些最普通的经济问题,这个时代的人都是两眼一抹黑,那么孙享福就只有用实例说明了,指了指窗外的游乐场道,“长孙尚书请看,咱们长安只有一个游乐场,即便现在是十月冷天,游乐场里也人满为患,可想而知,夏日,水上乐园营业的时候这里有多拥挤,这证明了什么?
光长安城内的常住人口便有七十万户,加上周边半天之内可以到长安城的县城和村落的百姓,至少也有两百万以上人口,那么孩童的数量至少能够达到五六十万,只靠这一个能供两三千孩童玩耍的游乐场,显然是不够的,这就说明了咱们的游乐场的数量没有满足市场的需求。
要知道,这些场所,虽然是在赚百姓的钱,却也是在不断给朝廷提供商业税收,这样的场所多了,市场上钱财的流通量就更大了,朝廷的税收,自然也就更多了。
另外,还有一个开放的问题,长孙尚书虽然没有去过善阳,但应当知道善阳的街区制吧!”
“这一点老夫知道,听说善阳的街面上比长安还热闹,白天晚上都一样。”长孙无忌从孙享福的话里面领悟到了一些东西,快速的接话道。
“您主官户部,应该知道长安城和善阳城的税收的吧!”
“知道,长安截止上月,总税收七十八万贯,善阳好像是一百二十八万贯,咦,善阳居然比长安多出这多。”
闻言,孙享福笑了笑道,“要加上这个月的数字,差距就更大了,因为善阳上个月开始在举行全军大比,税收会有一轮猛增。
这也是开放政策和封闭政策的区别,善阳采用的是街区制度,临街商铺大多营业到午夜,没有宵禁,虽然只有长安三分之一的常住人口,大概三四十万人的样子,但是,商业消费很旺盛,每个人,每个月都在挣钱,给官府上缴个人所得税。他们也几乎每天都在花钱,给官府创造商业税收,这才导致了善阳的税收屡创新高。
反观长安,一百五十多万人口,三成以上是大户人家的奴仆,几乎完全不给朝廷创造税收,四成以上普通民户,自给自足,一年也不消费几次,还有一成左右的穷人,想消费,消费不起,没有个人所得税,而真正经常逛街消费的,不过是一两成人而已,这样,就导致了长安的创税人群基数,没有善阳大。
之所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制度的不合理,首先,宵禁就限制了很多生产和消费。
善阳没有宵禁,很多工坊,晚上都开工,任何人,临时起意了,都可以马上去到自己想要消费的场所消费,甚至很多街面上的店铺,晚上的生意比白天还要好。
可能有官员会说,长安实行宵禁,是为了治安考虑,但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笑话。
想要偷,想要抢的人,不会因为实行了宵禁,就不出手犯罪了,因为去偷,去抢的人,都是生活拮据的人,不去偷,抢,他们就没有饭吃,人饿了,可不管你有没有宵禁,都是有可能冒险出手的。
只有让经济好起来,让大家都可以轻易的找到一份工作赚到钱,满足自己的吃穿住行,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愿意去犯罪了。
其次,就是长安各种不知所谓的条条框框太多,我给您打个比方。
在长安,当官的,在街头吃个东西,被御史看见了,要弹劾。
摆个奢侈些的酒宴,被御史看见了,也要弹劾。
甚至,衣服穿的不规整,也要弹劾。大热天的,把官袍系的严严实实的,热出毛病了,也不愿意敞开了,这不是什么保持官员威仪,这纯粹就是傻。
在善阳,完全没有这方面的规定,管你是朝廷大臣或者升斗小民,看到街边有卖好听吃的,停下来脚就可以买,买了就可以吃,当官的也好,百姓也好,穿个短打衣衫木屐拖鞋什么的,就可以上街,甚至夏日里,有些男人喜欢裸着上身逛街,也不会有人管,因为这些情况,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混乱啊!
按说,善阳的不识教化的胡人居多,治安应该会很差的,但情况却刚刚相反,善阳的治安不说有多好,起码比长安要好。因为,大家都有工作,能赚到钱养活自己。
让所有人能够肆意的消费,就会让更多人的产出能够卖的出去,挣到了钱的他们,会再度消费,让另外的人,把他们的钱赚走,金钱在百姓手中不断的流通,不仅会让大家都有事做,得到物资上的满足,还让官府的税收也增加,一举多得。”
“你的意思是说,作为官府,咱们不应该把注意力放在鸡毛蒜皮的条条框框上,应该要关注的是扩大金钱的流通,让更多人的消费起来,这样朝廷的税收就增加了?”
长孙无忌在经济上面,总算是比侯君集懂的多些,听了孙享福举的一些实例之后,立马就懂了。
这样,孙享福才好继续跟他聊下去,点了点头道,“正是,刺激消费,国家才能有税收,而创造消费市场,就能解决很多穷人的工作,就业问题,当那些富人,花钱的地方多了,他们手头也会紧,那么他们会做什么?将那些养着不能帮他们创造多少收益的奴仆,也放出来工作。或者,拿出自己家里的资本,也来投资做生意,这样,朝廷的税收面就更广了。”
第370章 论洛阳的经济发展(月票加更)
要说生发之道,大唐朝臣最服谁?
唯孙正明也。
其实这些都是后世一些最基本的发展成例,只要是一个生长在后世社会的人,都知道。
在孙享福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