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萧瑀语塞,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法回答,当官,和当好官,根本没有什么很好的界定标准。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朝廷能获得更多能做事,会做事的好官,下官跟陛下商议过后,决定按照朝廷的需求取士,而且取士并非直接让他们当官,只是给他们一个文凭,凭这个文凭,他们可以去到朝廷各个需要人手的部门学政实习。
  堂部实行生,由主管的上官,以及与这个部分有事务交集的兄弟部门给这个实习生评分,地方实习生,由上一级领导,和当地被管理的百姓给这个实习生评分。
  评分足够高的,朝廷才授予官职品级,而在被授官之前,这些实习生只能够获得朝廷的基本生活补贴,差不多刚好能够满足衣食住行。
  而只是考到了文凭,却不参与实行的考生,没有任何补贴。”
  唐以后的朝代,读书人一旦科考出位,那就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秀才廪生就有足够食用的粮食拿,举人直接可以免全族的税,进士,即便是不任实职,都有相当不错的俸禄可以拿。
  一道科举的大门,瞬间让这些读书人晋升为米虫阶级,这是不可取的,干活拿钱,不干活,没的拿,这才是天经地义的。
  “此乃妙策也,如此一来,不管是有才无才的读书人,便都可以下场考一考,试一试自己的学问水平,朝廷便可以根据参考规模,对于国家的人才数量摸个底。
  而让那些真正想做事,能做事的人当官,则是将那些学而不实之辈阻拦在了朝堂之外,无形之中,打破了高官显贵世家门阀对于科举的把持。”
  马周作为草根阶级出身的一员,对孙享福说的这些最深有体会,忍不住大声赞道。
  听了马周的赞叹之语,智商并不低的萧瑀很快就想通了所有,又道,“如此一来的话,此一条便直接删改,让报考者全部都可以参加考试,只是,这试卷恐怕要准备的多些,阅卷的工作量,也会巨大。”
  “考卷方面的事情,萧相无需担忧,试卷再多,能多的过报纸?有造纸作坊和印刷作坊在,多少的试卷,孙都督都能提供,只是阅卷方面,只怕真要劳您受累了,参与阅卷的官员多了,就会不好管理,只怕到时候会有些人故意打压寒门,提拔自己人。”马周继续接了萧瑀的话道。
  世家子在朝廷的官员数量,就是他们最大的优势,即便是你的制作设置的再完美,他们也可以通过手上的权利,给你破坏掉,一旦阅卷官里面有几个五姓七家的人,那么,出自他们几家的考生,就会全部获得通过,而那些寒门子弟,估计连成为实习生的资格都没有。
  对于这方面,孙享福自然也是早有应对之策,道,“这个其实也不难,到时候只要采取糊名制度,阅卷之人,便无从分辨了。
  而且,咱们考卷,在很多科目里,都是按照标准答案批改打分,策论或者解答题,采用平均分,即,每个阅卷人,都打一个分,去掉最高分,去掉最低分,剩余的分数,按平均值计算,考的好不好,按分数算,谁能不能通过,看分数就一目了然了。”
  闻言,萧瑀一愣道,“糊名制度?也就是说,阅卷人,不知道考卷是那个考生的?”
  孙享福笑着点头道,“正是。”
  马周再度鼓掌赞道,“妙也,如此的话,就更加体现了我朝科考唯才是举的目的。”
  萧瑀秒懂,也是点头道,“如此,倒是更加公平了,正明且看看,制度上还有什么其它需要改进的地方。”
  闻言,孙享福继续往下看去,才看到第二条,便再度摇头道,“萧相,只怕您此前做的计划,得全部推倒重来了。”
  “为何?”
  孙享福指着第二条道,“您这考试的内容就有问题,虽然将考试科目分成了五十多种,但其实,除了明算,明法有一定的专业性之外,其余是所有项科目,都是文学方面的。
  朝廷此次科举,可不是只招文学老师,而是招各方面能够为朝廷所用的人才,所以,诸如诗词,经义,文章,墨义等等等的,全部定为一科就好,测验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过关就行。
  其余的,明算,可以定为一科。
  明法,可以定为一科。
  甚至像医科,工科,商科,都可以拿出来考试,独立定为一科。
  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这些专业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其实,已经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了。
  比如明算科,只需要掌握基础的文字知识,有出色的计算能力,在中枢就可以进到户部,兵部等部门任职,在地方,就可以担任各部功曹之类的职务,因为这些官员,其实都是干计算,收账,出纳等等活计的,会计算,写报告,就足够了。
  而明法科比较强的考生,就可以去刑部,大理寺,御史台的检察院任职。
  医科,工科,商科,也都可以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起到作用,比如,宾王主持的渭南新城,就大量的缺乏擅长这三科的人才······”
  孙享福越往后面说,萧瑀和马周点头的次数就越快,主掌朝政和具体事务的他们,可比孙享福更加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属下,还真的是如同孙享福所说,萧瑀这边,算账的,懂法的,就已经缺一大拨了。
  至于马周这边,工,商,医,方面的人才,那是缺的嗷嗷嗷叫,外行硬着头皮去管理不懂的事情,效率和效果肯定没有内行来管理好。
  然而,当孙享福把自己的全盘计划都说出来的时候,萧瑀却是变的沉默了,一双有些昏黄的眼珠盯着孙享福看了好久之后才道,“此次科举,可以按照正明的想法来实行,然而,这些想法却不能与你有任何关系,全部都是老夫设计,一力推行的,你可明白?”
  闻言,孙享福却是愣住了,难道萧瑀也是一个和尉迟恭一样,爱抢别人版权创意的死脸皮?
  然后,在旁边一直听的津津有味的马周,却是一脸正色的思索了几秒之后,郑重其事的拱手弯腰向萧瑀行了一礼道,“萧相高义。”
  看到马周这样的姿态,孙享福突然明白了什么,赶紧拱手,端端正正的给萧瑀行了一个九十度鞠躬礼。
  为了大唐,这位老人家又打算付出一次了,改革,从来就不缺好方法,然而,大多数好方法,却未必能在改革中实行,因为,这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孙享福将前隋形成的科举制度改的面目全非,就会深深的触动世家的利益,即便是准备进入蛰伏期的他们,也未必能允许,因为,长远看来,这会动摇他们的根本。
  而萧瑀,选择了挺身而出,背下这个触怒所有世家的锅,这样的锅可不是那么好背的,至少,他这个宰相的位置,是做不成了。


第360章 矿的问题
  孙享福再度被一个千古名城的品德所折服,也难怪历史上李世民会赋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赠给萧瑀,他可真是一位仁德兼备,忠于国家的诚臣智者。
  当然,萧瑀这么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新的科举制度背锅,借势再度退下来,让更多李世民的铁杆能够有机会上位,或者给李世民一个调整人事的机会,是他们之间的一种政治默契,据记载,这位可是六度罢相的主。
  正事还是要继续谈,搞懂了萧瑀的心思之后,孙享福又道,“如此,下官便以萧相的名义,提前发布整套科举的制度,也好让全国各地的考生,早日根据制度准备应考。”
  “嗯,一切都依你的想法实行,最好把考题也设计来出,老夫在这种比较新颖的机谋方面不如你,就只管执行就好。”
  萧瑀对于孙享福的才能,早就充分认可了,如果是以别的大臣的处事风格,肯定不会像他这么牛气一改到底,他们会考虑各方反应,畏首畏尾的同时,选择一些妥协或者平衡的办法,而几度沉浮的萧瑀却是不怕,做的彻底才是他一贯的风格。
  历史上的他,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就一直都是急先锋,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劝不住他,已至生出一些矛盾,这也算是他的一种性格吧!只要是他认定了是好的事情,他就会坚决的执行,不计较对于他自己本人名利方面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李世民喜欢用他的原因之一。
  “如此的话,还请萧相让朝廷各部门尽快上报所缺人手数量,专业,以及特长,这样,咱们就能根据各部门所缺少的人才,针对性的取士,至于地方,根据人口户数不同,咱们限定一个标准配备就好,让获取了文凭的考生,自行选择实习地点,如此的话,对外,咱们也有个合理的说法。”
  把科举,办成是一场朝廷各部衙门根据岗位对社会展开的一次招聘会,这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只要执行的好,像宋朝,明朝那种被冗官拖垮的现象,大唐应该就不会出现了。
  缺什么人,就招什么,谁家都是这样,合情合理,别人挑不出毛病。这种制度一旦形成,今后在官员满员,没有空缺的时候,不开科考,也属于正常,不让所有人都把晋身的希望放在科举上,那么其它方面出头的渠道就变的更加重要起来,这样,职场上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朝廷只是供养少部分实习生,只是满足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话,待遇跟一个工人差不多,花费可以低到忽略不计。
  之后成为要官员的实习生,需要得到各部门领导的认可,地方官,还需要得到百姓的认可,那么,大部份官员上任的时候,其实都已经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这样会让朝廷所有的职能部门运转的时候,更加高效。
  而在地方任职的官员,为了保持群众基础,也不敢肆意的贪赃枉法,欺压民众,吏治做到这样,基本在大方向上就不会出问题了。
  考题的事情,孙享福还要慢慢琢磨,争对各种专业人士的需求量,他需要设置不同程度的难易程度。
  像文科官员,朝廷肯定缺,但报考的人数也会很多,把题目设置的难一点,就能将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久而久之,他们会自动往好考,容易当主官的专业上转移,就好像唐朝科考历史上刚开始比较热门,后来却被废除的秀才科一样,中奖率太低,久了自然就没人考了。
  人逐利,其本质并没有什么错,施政者只要做好引导,问题基本就能解决。
  谈完了科举方面的事情,孙享福又和马周谈起了渭南新城的事情,没有去现场看过,孙享福并不知道整个新城的具体进展,当然,他也不是渭南新城的负责人,这事也轮不到他具体管,他只是根据朝廷的征发任务,跟马周进行一些需求上面的磋商而已。
  “马总督,新城的总体进展,我就不问了,现在,你先告诉我,冶炼厂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产,二十多万大军的武器装备,也就只有渭南大冶炼厂能够快速满足了。”
  “如果幸福村的技术工能够多派一些过来的话,春节以前,冶炼厂就可以开始生产,只不过,咱们的工厂那么大,只怕各色金属矿石到时候会供应不上。”马周面有难色的道。
  渭南新城的大冶炼作坊,在主体建筑完工之后已经取名叫做大唐冶炼厂,是渭南新城最先开始动工建筑的项目,从开始建造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基础的生产车间房屋全部都建设完毕,车间内的生产线建造,却需要慢慢摸索建造,其实大多也是将幸福村冶炼作坊的各种设施和生产流水线放大,增多而已,只是由于技术工人太少的原因,相比于建房子来说,进度上慢了很多。
  孙享福知道,即便这个冶炼厂建的再大,头两年的时候,估计也只能上一两条生产线,因为工匠需要时间来培养,以这个时期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一个钢铁厂的生产工人,可能需要花费后世成倍的时间。
  所以,急是急不来的,索性现在社会需求上,现在也没有后世那么大,能够比之前造东西的速度快上个一两倍,已经足够让全世界颤抖了。
  “马总督,矿的事情,你在报纸上面刊登一条消息出去,差不多就能解决,你就说朝廷要对外出售境内的矿产,无论金银铜铁,具备一定开采能力的世家,或者,州县集体,甚至百姓自发组织的集体,都可以来议价,他们除了能够用开采出来的矿石来抵用开采权之外,还能直接购买矿产,自行开采,不过,卖出去的矿产,需要跟朝廷签订一些供货协议。”
  孙享福此话一出,马周顿时有种看到了善阳招商引资计划的那种感觉,连忙追问道,“孙都督,这矿产乃是朝廷的资源,国家的公产,卖给私人,会不会不妥?”
  “怎么会不妥呢!那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卖给百姓开采,朝廷马上就有的用不说,还能赚取一大笔收入,本督手上有陛下的征发令,这些卖出去的矿产,便当作是本督征发朝廷的一项吧!”
  李世民给孙享福的征发特权,他第一次就用在皇家产业上。第二次又用在了朝廷资源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向百姓伸手的意思,倒是叫杜如晦干着急半天。
  然之后,孙享福又就矿产项目的具体运转,说起了自己的建议,听的马周和萧瑀脸上是异彩连连。
  由于这个时期的技术原因,开采矿物,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项目,一般都是由官府,或者实力强大的世家来控制,虽然有暴利,却只是富了少数的世家和权贵阶级,并没有起到富民的作用,反而,会因为官府或世家子缺采矿的劳工,而坑害很多老百姓。
  朝廷现在需要价值千万贯的军械,钢铁类居多,那么在矿上面的需求,势必会暴增,孙享福将切入点放在矿上面,不仅是想要解决军队的军械问题,还想借此机会,给矿业制定规矩,让其变成一个能够给百姓带来福利的资源产业。
  首先,孙享福设置了购买朝廷矿产的一些条件,买家要买矿产可以,像在北地参与拍卖的那些世家一样,拿地,你得证明你具有开发田地的实力,那么开矿,你得证明你有一定的开采能力。
  然后,朝廷只接受拿开采出来的矿石,来抵扣购买矿产的大部分费用,跟朝廷签订稳定的供矿协议,或者直接把开采出来的矿产作价卖给冶炼厂都行。
  这样,朝廷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将许多已经探查出来,却没有能力开采的矿场盘活,让他们源源不断的将矿石送到冶炼厂来。
  而且,孙享福将受众面放的非常广,比如,一个县,或者一个州郡有矿资源,那么,可以由县衙或者州府出面,甚至地方民壮自己组织起来,跟朝廷签订协议,然后开采,其中七成的产出,用来抵扣向朝廷购买矿场的费用,另外三成,则是可以变卖成钱,给所有参加开矿的工人分福利。
  这就会让一些有矿产资源地区的百姓,增加一笔除田地产出之外的收入,毕竟,除了农忙时间,普通百姓,还是有很多空余时间用来劳作的,尤其是现在粮食价格便宜,百姓去开矿卖出来的钱,比种田得到的钱还多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去开矿,放弃种田,这也算是对市场的一种调节。
  相信,对于这种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优质产业,世家子弟肯定是很有兴趣的,看看人家韦家,只是在关中买下几座煤矿,现在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要知道,铁,可是不愁销路的贵重物品,比煤值钱的多,这种产业,那个世家不想要?
  想要,可以,都来争呗,孙享福正愁军费没着落呢!卖掉几个矿,把军费所需全部弄出来,再去抢别的国家几倍的矿回来,这笔生意不要太划算。
  而且,金属矿物的产量丰富起来了,会大大的推进这个国家的发展,这就是一些看不见的好处了。
  “下官多问一句,是不是所有参与矿产项目的工人,都要像善阳那样,签订一份劳动协议?”
  “马总督当真是聪慧过人,一点就通,为了让投身矿物开采事业的百姓能够切切实实的享受到劳动成果,所有购买,或者跟朝廷签订开采协议的家族,或组织,都应该和雇工,或者其它形式存在的劳动者,签订协议,保障他们利益的同时,方便朝廷对整个行业的管理。”
  “孙都督之才,才是令人望之不及,如此的话,对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咱们也要全面盘查一次,这还需要萧相尽快给地方官出台政令,下官以为,出售矿产,也可以像善阳那样搞一次拍卖会,其它地方且不说,关中的和洛阳这些可以快速到达长安的地方,需要先弄起来,也好尽快让矿石能够运送到冶炼厂。”
  确定了怎么干,以马周的才能,根本不需要孙享福多交待,孙享福比较认同他的后续计划,点头道“可以,尽快的运作起来,最好在年底前,各方矿场的矿石,已经提前运到冶炼厂了。”
  “下官明白,不过,除此之外,我渭南新城其它的产业,可都是要到明年才会开始运转,对于都督其它方面的征发任务的帮助,就十分有限了,还请都督多想办法自行解决才好。”
  明年幸福村的各项产业确实能够开始生产,但是,翻过年来,马上就又会进入春耕农忙时期,百姓们都需要回去田地里劳作一段时间,在夏粮收割以前,倒真是没有太多时间做军备方面的事情。
  不过,现在武器,衣物,和食物方面的问题,孙享福已经解决了大半,剩余的,并没多么难以完成,告辞了他们二人,孙享福没有直接回家,趁着天还没黑,直往兵部而去,在没有看到过往兵部征调战备物资的资料以前,他还真是有点两眼一抹黑的感觉。


第361章 军事装备升级的运作
  侯君集这个人有一个特征,就是好学习,善摸索。
  李世民给他加了兵部尚书衔,回来长安后,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把兵部的各种事物都熟悉了起来。
  孙享福过来的时候,他还在和数十个兵部佐官一起勾选名册,桌案上摆着不少食物,还是温热,没怎么动过,应该是府上送过来的晚餐,见到孙享福进来了,他才想起该停下来歇歇,也正好趁吃完饭的空挡,把工作方面的事情聊聊。
  “正明还没吃晚饭吧!正好一起,我也抽空给你大致说一下,各军在物资方面的需求。”
  “行,不过还要劳烦潞公安排几个人,帮我把兵部以往征调物资的一些资料找出来,等咱们聊完了,我带回去看看。”
  “些许小事,谈不上劳烦。”
  侯君集招呼了一声,便有属下的人去忙活了,两人在案前相对而坐,一边吃,一边聊了起来。
  “今日老夫带人勾选了将近一半的府兵名册,料来,明年夏季能够出征高句丽的战兵数量,应该有二十三万余以上,此外,负责转运各种辎重物资的民夫,有五万余,从集结的命令下达之后,除驻守河北道的两卫兵马,其余兵马会在两个月之内,在长安,或者山东莱州集结。
  届时,第一批粮草,冬衣,你就要提供给我了,当然,士兵们本身就有一定的衣物遮体,只需要将粮草提前运来,衣物,铠甲,兵器,等装备,可以稍缓一些,只要出征之前配齐都行。”
  闻言,孙享福点了点头,大战开始前的训练,很有必要,两个月后,差不多就到了腊月,正是冬训的好时候,不过那个时候,粮食的消耗也会很大,孙享福略微在心里算了一下,加上转运民夫,二十八万人的话,每月至少要准备四十五万石粮食供大军消耗才算妥当。
  今年的秋收已过,那么,在明年夏粮出来之前,除了岭南和江南还有还有一季大米可收之外,其它地方的粮食产出,就基本已经入库了,用钱,倒是可以买到不到粮食,想到这里,孙享福又问道,“不知届时会有多少军士在莱州聚集?”
  “六万兵马左右,加上刘弘基和张亮已经带过去的五万兵马,差不多十一二万的样子。”
  闻言,孙享福稍作思索,便道,“我大唐有先进的船只防守海上,莱州之地,倒是一个进攻和补给俱佳的战略要地,有十余万兵马驻守在哪里,应该是稳如泰山。
  如此,我便下令,让江南道,岭南道将粮食直接走海运,送到莱州,相信今年最后一季,加上明年的第一季产出的粮食,足够所有大军吃用一年的了,届时,位于河北道的主力大军,只需要从莱州押运粮食送往前线各地就好。”
  “走海路?安全么?”
  “放心,安全的很,而且,咱们是提前就将粮食运到莱州,高句丽的船若是敢出海袭扰我们的海上粮道,相信他们会后悔的。”孙享福含笑道。
  且不说张亮有数万水军在莱州码头,岭南水军和孙享福的私人武装,每次在海上对上高句丽或者倭国的水军船队的时候,可都是毁灭性的打击他们,孙享福就怕他们送给自己的俘虏太少,不足以支应各方面对劳力有需求的部门。
  侯君集闻言点头又问道,“走海运的话,倒是可以省下很多民夫,那关中大军的粮食呢?”
  孙享福又想了想,答道,“关中今年种植粮食的田地较少,好在此前周边各地囤积了不少粮食,市面上的粮食还算多,而且,咱们只需供应十几万在长安冬训的士兵的粮食就行,缺口不大,两百万石足以,以市价购买,二十几万贯可应该就能够买齐。
  而等大军出征之时,明年的夏粮就出来了,到时候咱们再买一点,带着在路途上食用便好。至于草料,豆料等牲畜用料,安北军会直接从善阳押送到前线去。”
  善阳的牲畜多,牛马随便都能征调个几十万头,运送体积更大的草料等物资更加方便,而且,北地到处都产这些,供应起大军来,方便的很,如果孙享福直接给大军配上一定数量的割草车,甚至都不用带那么多草料去前线。
  “如此,倒是又轻省了不少,不过即便再怎么省,国库里的钱,估计也是不够支付这些军粮的款项的,昨天我已经见过长孙尚书,他说今年秋税还未上来,国库里可支用的钱财,一百万贯都不到。”
  通常,能在腊月之前把秋税收上来就不错了,现在才九月中旬,秋收过后没有多久,各地的地方官估计都还没有把税收收齐呢!哪里会那么快把钱财解押进京。
  不过,孙享福从一开就没打算这笔巨款从国库里出,走钱庄贷款,才是正途。
  长安的大唐钱庄里具体有多少存款,孙享福不知道,但至少,也是善阳的两三倍以上,几千万贯还是有的,借贷个几百万贯出来,虽然数额有点大,但应该能承受的起。
  “钱财不是问题,只要市面上有足够的物资就好,今年关中和善阳的百姓都种植了大量的棉花,产量倒是能轻易的给全军配备棉甲。”
  “给全军配备棉甲?那感情好,不过,就算一人一身,你也要准备二十多万套,能造的出来吗?”
  棉甲可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在寒冷的东北地区作战,听到孙享福说给全军配上棉甲,侯君集虽然有些难以自信,但却是一脸欣喜和期待,要知道,杨广的百万大军,至少有几成是被东北的寒冷天气冻死冻伤的。
  孙享福正是考虑到了东北的寒冷天气,才想要给全军配备棉甲,点了点头笑道,“棉甲应该不是问题,不仅如此,我还想要给每个军士配备一床厚实的棉被,只是这样的话,军费的账目上,数额可能会很大。”
  “关中的棉花产量还能够给每个军士配备棉被?只要你信,就必须要配啊!钱的事情,先欠着呗!要真是全军都能配上棉衣棉被,打下高句丽的机会至少能够增加三成以上,到时候,咱们完全可以拿高句丽国库里的钱来还债。”
  好吧!原来侯君集好动人家国库的心思,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历史上,他就是在灭了高昌国之后,擅自动了人家的国库,让李世民对他生厌,才迫使他把李承乾当成了救命稻草,跟着造反的。
  侯君集本人并不是贪财的人,可能是他在打高昌之前,就因为军备的一些问题,欠下了巨债,是早有所谋做的吧!
  “还债自然不是什么大问题,就是这笔花销出去,怕朝堂的诸公会有异议。”
  一套内部套了丝绸,外加塞入了全幅钢条的棉甲,造价就是十贯左右,二十几万套,那就是两百多万贯。
  而能抵御北方寒冷的棉被,孙享福自然也不能造的轻薄了,宽大,足以裹住士兵全身,厚实,足以抵挡寒气侵袭,是必须的。
  这样一来,一床被子差不多就是十斤,加上制作抗寒气渗透较强的皮质被套,还有弹棉花的工钱,即便是在棉花今年大掉价的情况下,一床被子的价格,也在三贯钱以上。
  这还没算武器和攻城装备呢!在装备上就已经划出去了三百万贯左右,孙享福是害怕这个会给朝廷欠下上千万贯巨债的建议,满朝诸公会不同意。
  “放心,此事陛下和所有的武将都一定会支持你的,有了这些好的配备,将士们的士气会好很多,你是不知道,在那种冰天雪地的地方,士气对一支军队有多重要。”
  有侯君集这句话,孙享福就放心了,又问道,“那除了制式刀枪之外,大军还有什么大的缺项?”
  “当然有啊!高句丽地势险要,城池多,像你们善阳这次展示的那些床弩车,连弩车,投石车,有多少就可以给我们装备多少,有了这些东西,可以少牺牲很多儿郎的性命。”
  “那些东西的造价可就更高了,而且使用起来的费用也高。”孙享福给侯君集打个了个预防道。
  以孙享福的怕死程度,和善阳的重要性来说,他都只敢将每样战车造一千架,可见其造价和使用的费用有多高昂,为了打造三千架战车,光钢铁料,和弓弦,滑轮之类的东西,至少就花费了三十万贯以上,。
  而造是一方面,养起来就更贵了,三千战车,就要近一万重甲力士来操控,关键是还要养一万多匹战马,因为一个战车,要配两匹马才能战斗,那么后备用马,就得至少四匹以上,只是三千战车,马匹的数量就达到近两万匹,加上一些战车装备维护的费用,这三千战车部队,可比两万骑兵部队养起来还花钱。
  也就是善阳的财政宽裕,才敢弄出三千架这样的战车来守城,如果像侯君集说的那样多多益善的话,只要弄个五千八千架出来,估计东征的军费就要翻倍,因为这些东西在战场上开动起来,那才是最花钱的时候。
  穿透力强的精铁箭头,每一个都要斤半斤铁,床弩大箭,每一支箭杆,都需要一颗小树的树干来打造,陶瓷罐装的碎石弹,打一轮出去,几百贯就没有了,几千架战车往战场上开火的话,一个时辰之内可以打掉上万贯钱财出去,大涨价是打的经济,打的资源储备,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一样的。
  但,即便是这些东西的消耗再贵,也没有士兵们的性命贵,孙享福是支持唐军配备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