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农圣-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享福当众将这花椰菜的功效说的天上有地下无的,也算是再度给它打了个广告。
  而且,还有长孙皇后这个活着的代言人出面助攻道,“难怪陛下不惜马力,也要让军士将这花椰菜送到长安来给本宫食用,原来它不仅是菜,还是上好的药材,听你这么一说,本宫才想起了,自从食用这花椰菜之后,往日时常胸闷气短,咳嗽的症状,都不曾出现过了,此菜真乃良药也。”
  大厅里正说着,张轲已经从冷藏的库房里取了一个先前卸下来保存的花球来,孙享福让人捣碎,弄出了小半碗花菜汁给莱国夫人灌下去,然后才找长孙皇后讨了一块令牌,让大内侍卫去封锁杜淹和杜如晦的府邸,并且,将有咳嗽症状的人全部隔离起来。
  救人如救火,孙享福没有太多时间陪家里的宾客酒宴聊天,很快的就戴着口罩,赶到了杜如晦的府上。
  “正明才刚刚从北地回来,就为老夫之事操劳,真是惭愧。”见礼之后,一脸病容的杜如晦,在床榻上仰卧着的杜如晦满含愧疚之色道。
  “莱国公那里话,这都是应该的,在下只恨这花椰菜引进的迟了些,否则,安吉郡公也不会这么早就去了。”
  见杜如晦还并没有病入膏肓的样子,孙享福心中便大定,要是这病症严重了,他可没有把握靠花椰菜就将其救回,当然,即便是给杜如晦服用了花菜汁,孙享福还会让太医署根据情况,开一些止咳清肺活血抗菌的药物辅助。
  吃了药之后,杜如晦没有马上歇下来,而是请孙享福于榻前安坐,缓缓道,“老夫虽然有一段时间没有上朝听政,但也知晓了高句丽寇边之事,陛下欲东征高句丽久矣,此次,正明回长安,只怕不仅仅是因为令夫人产子吧!”
  闻言,孙享福苦笑道,“本来就是因为贱内产子的事情,可出了这么档子事情,陛下又给我临时加了任务,现在,筹备出兵钱粮装备的事情,也落在我头上了。”
  “高句丽非速亡之国,陛下欲行征伐之事,必然大动干戈,恐怕只有十六卫精锐尽出,才有些许胜算。”
  杜如晦不愧是前任兵部尚书,对于大唐内外的情况,都烂熟于胸,一下子就猜到了当下的情况。
  “莱公所言正是,此番潞公会征调十六卫所有精锐之士于长安整训,最迟明年夏粮收割,便会出征,人数保守估计,会有二十五万以上。”
  闻言,杜如晦一副了然的神态点了点头道,“二十五万大军远征在外,一年的耗费何止千万贯,正明打算如何筹集这些费用?”
  “正要请教莱公呢!”
  忍不住肺痒,杜如晦咳嗽了两声,才又道,“老夫任兵部尚书多年,却也没有执行过这么大规模的征发筹集令,却是没有多少能教正明的,不过,老夫这几年来,对你多少有些了解,有些事情,老夫要劝劝你,该摊派的,还是得摊派,不要太害怕百姓会吃亏,吃苦。如果此等规模的大战你都不摊派,往后朝廷再有战事,就都不能往百姓头上摊派了,这治心,才是最难的。”
  闻言,孙享福一愣,细细品味之后,却是觉得杜如晦说的很有道理。
  百姓应该为国家承担责任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觉得他们的经济情况不够好,而想办法把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转嫁到别人头上去,这样搞习惯了,他们反而会觉得理所应当,在此后朝廷必须要用出摊派手段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怨言产生,这就是人心,人性。
  “莱公之言,让在下受教了,这几日,莱公还请按时服药,好生休养,过几日正明还有好多事情需要请教您呢!”
  “嗯,你初为人父,正是安享天伦之时,别陪着老夫这个病秧子了,回头到兵部取老夫以往的一些手稿看一看,或许对你有帮助。”
  “那就多谢莱公了。”


第367章 起塘
  从杜如晦的府邸出来,孙享福感慨良多,这些千古名臣,还当真是有他们的人格魅力,重病在床了还在忧心国家的治理,贞观盛世,或许是因为有一帮他们这样的大臣,才造就出来的吧!
  而当他再回到府邸的时候,府中上下对他的称呼就已经完全变了,包括四十好几的德叔,都开始喊他老爷了。
  孙享福摸了摸自己刮的干干净净的下巴,还真有点不适应。
  长孙皇后和一干前来贺喜的人早已散去,却趁着还没到宵禁时间,仍然有不少人陆陆续续的在往孙府送礼,如果是后世的话,一般会送鸡蛋,等小孩摆满月酒的时候,主人家便有红鸡蛋来招待客人了,不过这个时期,却是什么都送,最土的,就是直接送钱的,如果在这个钱的数额很大,那么,就应该在那个‘土’字后面加个‘豪’字。
  “老爷,王侍中派人送了十万贯存票过来,说给小姐和公子的降生礼。”
  “十万贯?王圭还真有钱。”孙享福似乎并不意外的道。
  想必那些从自己府上离去的勋贵客人,此刻都到了他府上去订购,或者说求取花椰菜了吧!因为权贵大多怕死,而且最爱干的就是花钱买好东西享用,他们的消息很灵通,基本都知道了这花椰菜,孙享福会交给王家来大面积种植。
  “王家的钱再多,也是老爷故意放给他们赚的不是,皇后娘娘临走时交待老奴提醒您,尽快给大小姐和大公子取名字,陛下的恩荫圣旨,可还等着填名字宣读呢!”德叔满脸笑意的道。
  当高官就是这一点好,儿子一生出来,就有个象征性的身份封赏,尤其是像孙享福这种积功太多,皇帝不好赏他本人的大臣,好处都会落到他的子女身上,封妻荫子嘛!古代官员图的就是这个。
  对于名字这个事情,孙享福还真不好自己就拍板决定了,他两世人的老爹都不是太有文化,愿望也很俗,所以他叫享福,他弟弟叫得寿。
  而孙享福自己,也是只期望孩子们能够平安喜乐,做个大众俗人。不过,老婆虞秀儿却是个世家女,给她的孩子取一个庶民才会起的双名,俗名,在某些场合,是要被人取笑的,所以,还是商量着来比较好。
  想到这一节,孙享福便快步到了虞秀儿休息的房间之中。
  此时,侍女早已帮她清理了血污,并且转移到了她平时息睡觉的卧房,见孙享福进来,专门负责伺候虞秀儿坐月子的喜娘和端娘便上前见礼,这两人是长期在宫里负责伺候贵人生产的,倒是比孙享福府上的侍女更加熟练的多。
  “大都督,初生的婴儿,抱的时候要紧些,而且要用手托住后脑勺,您不时的走动,他感觉有人在,反而睡的安心。”
  孙享福一边听喜娘传授经验,一边小心翼翼的按照她教的方法,将她怀里抱着的婴儿接了过来,才道,“有劳两位大娘费心了,稍后,府上必有重谢。”
  “可不敢受大都督的重谢,大都督的这套剖腹接生之法,可是所有妇人的福音,往后我等只怕又多了许多活计,该是我等谢都督之恩才好。”
  喜娘所说的活计,自然是宫里和各大权贵府上的活计,皇家属下的人,只有被需要,才会有价值,新生儿成活率越高,她们的差事就越多,被需求的地方多了,地位自然也就高了,至于钱财,对于她们来说,反而不是最重要的。
  “要的,要的,一码归一码嘛!夫人是从生产后一直睡到现在嘛?甄太医可有交待?”
  “甄太医说,等郡夫人睡足三个时辰再将其唤醒进食,如若郡夫人想要自己哺育小姐和公子,还等还要伺候她开乳······”
  所谓开乳,即是在那什么上用消过毒的猪毛或者细针扎几个小洞洞,将初乳挤出来,此后,就可以方便婴儿食用了。
  孙享福两世为人没当过父亲,自然是不知道这些的,听了喜娘好一通讲解,他才懂一些,而正在他们讲的兴起的时候,虞秀儿已经悠悠转醒过来,差不多正好睡了三个时辰左右。
  “秀儿,恭喜你,渡过了女人最伟大的时刻。”
  “该是妾身恭喜夫君才对。”眼前的画面仿佛梦境,还比较虚弱的虞秀儿轻轻的答道。
  “呵呵,除了恭喜你,为夫还要感谢你,一次过就给为夫生了两个孩儿,快看看他们吧!就是皱巴巴样子,有点丑。”
  “呵呵,小姐和公子的面相可不丑,只是还没长开,过一阵,脑袋长圆了,就好看了。”
  端娘听了孙享福和虞秀儿的对话,也适时的把自己怀里抱着的男孩儿朝虞秀儿眼前凑了过来,让她看看模样。
  “他们那个大,那个小啊!”
  还没太多力气的虞秀儿在看到两个小家伙的时候,顿时精神了许多,目光细细的在两个孩子的眉宇,眼角,鼻孔,小嘴巴上扫过,相信,孙享福此前那种奇妙的感觉,她此刻也体会到了。
  “我怀里的是姐姐,比弟弟早出生不到一盏茶时间。”
  “夫君是怎么分辨他们的,妾身可还看不出男女呢!”
  “呵呵,为夫也不知道,反正一眼看过去,就知道他们谁是姐姐,谁是弟弟。”
  ······
  或许,所谓天伦之乐,就是聊这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事情吧!反正享受天伦之乐的孙享福,是一点都不觉得疲惫的,直到端娘和喜娘让他帮虞秀儿吸初乳,他才败逃而出,竟是忘了跟虞秀儿说两个孩子姓名的事情。
  次日,太阳都老高了,孙享福也没有一点要睡醒的意思,大家都知道他太劳累了,也没有来吵他。
  府里的第二代降生了,所有的下人都更加有了指望,孙大力一大早就将幸福村的许多土特产送到了孙府来,两三斤的大鲫鱼,他一次就送过来了一百多条,据说这么大的鲫鱼,得几年才长的出来,今年一整年,捕捞队捕上来的大鲫鱼,就没有往外卖过。
  第一次哺育了自己两个孩子的虞秀儿心情非常好,让德叔招待幸福村专程过来探望她的老乡们吃喝,直到中午饭菜的香味飘满整个府邸的时候,差点把被角吃掉一块的孙享福才自然的醒了过来。
  “俺媳妇生了两胎,想不到被你一胎给追上了。”体重再度上了一个等级的孙大力举着杯子跟孙享福碰了一下,略带酸味的道。
  他媳妇虽然是生了两胎,可两胎都是女儿,让他们孙家长房继承人的位置依旧空悬,为了这事,孙大力可没被他老娘少抱怨,现在,他媳妇和他老娘已经给他物色了三个看上去很好生养的女人,下一步他交公粮的任务很重,孙大力感觉自己可能会吃不消。
  “一胎差点要我一家的命,还是像你一样,一个一个的来比较好。”
  想起昨天动手术的场景,孙享福现在还有点害怕,这一胎能安全落地,纯属靠运气,以后可不敢冒这样的险了。
  “只要生一个儿子,俺在家里,也过的没那么糟心,还是二力好,远远的躲出去,耳根子清净。”
  “你们家这个重男轻女的思想可要不得,不过,真想生儿子的话,我建议你把饮食习惯改改,或者,带嫂子去善阳住几天,换个环境,或许有奇效,对了,你刚说二力躲出去,他上那了,没跟我说啊!”
  “还不是被王二牛那小子一封信就骗去洛阳了,不过,这也是皇后娘娘的意思。”
  孙享福不用多想就明白,关中的农业,再怎么发展,也就这样了,而作为洛阳的老牌世家,现在洛阳世家团体的领军人物,长孙氏需要洛阳周边的经济产出更发达些,农耕社会,农业产出,也就是经济产出了,所以,长孙皇后派了孙二力去主持洛阳地界的农业。
  有同样想法的还有石大郎,他已经不再满足于打理关中的几十个大水库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在全国各地开辟更多的养殖场,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吃上滋补鱼货。
  “村长,自从朝廷的官俸改革之后,渔业司就不需要负担官员的鱼俸了,之后市面上的销售额度开始大涨,半年下来,已经累计盈利十几万贯,皇后娘娘的意思,俺们的鱼,猪,鸡鸭农场,不能只限于关中发展了,应该往洛阳,河北,山东,荆襄,江南,蜀中等地全面铺开,如此的话,一年的盈利,只怕不下百万贯。”
  既然说到这个上面来了,孙享福自然也是要指点几句的,道,“铺开肯定是要铺开的,不过摊子不要一下铺太大,由近往远吧!对了,渔业司的产出,市面上应该消耗不掉吧!”
  孙享福太知道二三十个大水库的养殖能力和长安时常能够买鱼吃的群体的比例了,由于渔业司一直保持了一定规模的野生捕捞供应市场,年产至少可达十亿尾的渔场,应该会有大量结余,因为关中能够每天都买的起鱼吃的百姓,绝对不超过一百万人,一百万人就算每天吃一两条鱼,一年也才吃几亿条而已,还有一些或许会往北方之地输出一点,但肯定还有大量的囤积。
  “我们一直只是保持长安以及关中各州县城池的定量供应,今年都九月了,却还有近一半的水库没有起过鱼,来年,只怕整个关中百姓都有大鱼吃了。”石宝有些兴奋道。
  现在像老龙山这样的大水库里,已经有很多前年放下去的草鱼苗一直还没有起过,要是再养一年,到了明年,那可就是三年的老鱼了,以现在他们投喂的饲料的营养,三年的草鱼起码可以长到十多斤,那可真正算的上是大鱼了。
  “起塘吧!趁着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晒鱼干做成吃食,明年拿来做军粮。”


第358章 今年科举不授官
  当鱼的体积和重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喂养它所消耗的饲料与它的出肉率比例,就会不断降低,具体是个什么数值,孙享福没有见过相关的统计,不过却是知道,在后世,很少有人养鱼三年才起塘的,一年一起塘,两年一起塘的最多。
  而作为一个地地道道在长江边长大的湖北人,孙享福知道太多淡水鱼的吃法了,用少许盐腌制晒干的腊鱼,就是家家都会吃的菜,不管是加些配菜煎煮,还是加点香料烤食,都是嚼劲堪比牛肉干,营养热量甚至超越牛肉干滋补肉食。
  孙享福小时候最喜欢吃在锅里干炕出来的腊鱼块,即便不加什么调料,也是美味的零嘴,保存时间很长,是一种很方便军士食用的辅助军粮。
  现在,满脑子是军需筹备的孙享福,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它,既然皇家渔场有这样的资源,那孙享福手上的这个征发令,就从皇家开始征起吧!正好給各大渔场清清塘,明年好喂养新鲜鱼苗。
  不仅如此,孙享福还想给关中所有的农场来个大优化,即,除了保存最新的高产品种之外,其余的全部淘汰。
  这道命令一下,可能会有过千万只鸡鸭将会被屠宰,因为三年多过去了,光是皇家的农场,规模达到几十万只的养殖场就有近三十个,而从这些农场里引进种苗,养殖过千只的个体户,至少有数百户,养殖过万只的村集体,也有数十个,这种恐怖繁殖的速度,很有可能在未来造成产能过剩。
  而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主要还是因为百姓们穷怕了,今年骤然富起来之后,还没有改变以往节俭的习惯,把鸡鸭这种可以持续为家里产出的家禽当命根子一样,舍不得吃。
  大家都拼了命的养,都不去吃,这就导致了市场上的家禽和蛋类越来越多,价格一再往下掉。
  毕竟,有钱人只是那么一小撮,他们也不会餐餐吃这些东西。
  那么,孙享福正好借这次机会,帮关中百姓去去库存,这样不仅能够优化今后的养殖效率,还能让条件比较好的府兵家庭,养成吃鸡鸭的习惯。
  所以,关中百姓过一段时间之后,不仅会晒鱼,还要晒腊鸡,腊鸭,甚至,易保持,能够直接食用的猪肉脯,孙享福也打算弄一些,在吃食上满足了府兵,相信在战场上,他们的力气就绝对不输给高句丽士兵了。
  “咱们村里各项产业在渭南新城的大作坊都建立起来了吗?今年能不能投入使用?”
  回来就赶上一摊子事,孙享福还没有跟马周会面具体谈,便趁着吃饭的空闲,向孙大力问道。
  “都开始建了,不过,目前也就最早开始建造的冶炼作坊主体建筑完工了,其它作坊,可能还要几个月才能陆续建好,春节后能够开工生产,就不错了。”
  李世民虽然给渭南新城弄了几十万劳工,但新城的摊子太大了,需要用到人手的地方太多,不是短短几个月就能见成效的,现在已经九月中旬,按照孙大力的说法,也就是三四个月后,幸福村投资建设的大工坊,才能初步投入使用,估计真正的招满工作人员,高效的运转起来,还得一年多以后。
  因为,很多工坊,简单的生产车间或许好建造,但是能够在里面生产的熟手工人,却是需要时间培训出来的。
  “咱们本村的作坊不能停,可以先期招工培训,少量的生产,稍后,我会给一些你们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列个单子出来,你们按照先后顺序,尽可能的在明年夏天之前,一直保持全负荷生产。”
  “行,正好秋收过后有很多人闲了下来,回去之后,我马上就安排招工,只是,还有一个问题,咱们村子的场地可不够了。那些棉花,可是把咱们村一大半的地方全部都堆满了。”
  由于新的户籍制度实行,关中的老百姓们更加愿意出门了,用工量比较大的幸福村,就时常有人来寻活计,招工方面,孙大力还是有些信心的,当然,有些问题,他还得跟孙享福反应。
  场地确实是个问题,尤其是棉花,这玩意忒占地了,孙享福听了孙大力之言,转头向石宝问道,“大郎,你娘今天来了吗?”
  “来了,在楼上看望夫人呢!”
  “一会帮我转告她吧!从明天开始,让制衣作坊所有熟手工人领一个生产任务,把原材料发放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带回家里去制作,一个熟手工人如果一天能够制作两套棉甲的话,你们就每天给他派二十套的量,做不完,让他们自己找邻里乡亲帮忙,只要他们按照要求的质量交货,就能拿到全额的工钱,如果能够超额完成的,给奖励,多做多奖,现有的制衣作坊,今后只作为培训场所和收发货的场所。”
  孙享福的这套手段,等于是定价发货,给熟手工人包工,其实,在农耕社会,织布,做衣服的活计,大多数妇人都会做,现在的制衣作坊差不多有两千多熟手女工,这些女工做夏衣短打,每人每天可以做十几件出来,做长袖,长裤或者秋装,简单的棉袄,一天也能做出三五件,至于厚实,功能比较多的棉甲,一天就只能一两件了。
  不过孙享福知道,这些东西制作起来其实并没有多少难度,正常人,或者小孩子,都可以完成其中大部分工序,只需制衣作坊掌握了裁片大小,统筹较一些关键部位,一个熟手工人带领着几个生手,一天做出来的衣服数量就能翻倍。
  他这是要让每个熟手制衣工人都回去招募一批人,形成自己的生产班子,把街坊,或者同村邻里,都发动起来制作衣物,就像后世南方沿海城市的制衣行业一样,大订单来了,制衣厂只需要按规格裁好裁片,挂牌子对外发货,就有成百上千个个体户加工班子过来接货制作,完成之后,交成品交货领工钱。
  这种做多得多的模式,很自由,门槛低,会大大的刺激这些穷怕了百姓的赚钱欲望,相信,用了这个手段,不需要等到渭南的大工坊建立成功,制衣行业的产能就会先一步提上去。
  而将几十个库,上百万亩田地里产出的棉花,快速的变成老百姓身上穿的衣服,或者军人身上穿的棉甲,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可别以为在这件事情上孙享福,或者制衣作坊会贴工钱什么的,实际上,他们会大赚一笔。
  因为由这些熟手工人带领的家庭作坊一旦形成,就能快速的将棉质衣物在市场上铺开销售,霸占市场,到时候,盈利的钱,足够补贴制作几十万套军装的工钱了。
  对于这样的国家大事,石宝一点都不敢怠慢,怕自己望漏什么,直接就去楼上找了聂三娘说明情况。
  然后,孙享福也趁吃饭的这点时间,多指点了聂三娘几句,类似于刺激大家积极性的方案,最先可以把单价定高一点,发的款式简单一点,作坊里面还制作一些能够帮助工人们高效生产的针线,裁剪闸刀等,总之,就是无限制的扩大制衣生产规模,尽快的清理掉棉花存货。
  相信有了这个策略,关中街面上,今年冬天就很难看的到闲人了。
  这还只是孙享富在自己可动用的资源内做的工作,相比于朝廷这次要筹备的所有东西来说,只是一小点。
  吃完饭后,他只是短暂的看了一眼老婆和孩子,就匆匆去了政事堂,萧瑀和马周,估计都在这里等了他一上午了。
  “诸事繁忙,让两位久等了,抱歉,抱歉。”孙享福给两位在等待中还要不断翻阅着文稿,处理公务的大忙人抱拳道歉道。
  “孙都督诸多职司加身,恐怕也和我等一样,忙的脚不沾地,客套话就不多说了,我等已经将必须要尽快解决的事情列成了单据,孙都督在方便有建议或特别的安排,请逐条的提来,时间不等人,咱们议定之后,就要马上执行了。”
  萧瑀果然是实干家,一大把年纪了,干起事来还雷厉风行,不过,孙享福看到他所列出来的第一条建议,就眉头一皱,大摇其头。
  “萧相,既然朝廷诸多大臣都不在京,这个什么行卷制度,您觉得还有保留的必要?下官以为,让这些读书人在入仕之前,就各投门墙,形成派系,对国家是不利的。”
  隋朝的科考有个很操蛋的制度,就是参考之人,必须给在朝大臣投卷,只有得到了大臣推荐的读书人,才能参加考试。
  这个制度在当时的好处就是,能够保证参考者有一定的文学水平,毕竟,隋朝时期的科举,可不像宋明清时期,是一级一级的考上去的,而更像是在汉朝举孝廉的制度上加了文学考试这一关。
  朝廷的大臣接受考生行卷,给了考生推荐,就相当于是给这个考生做担保人,在行为品德上,这个担保人可以对考生有一定约束,即便是考生通过考试做了官也一样,担保人与被担保人之间,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在孙享福看来,这就是一个滋生官场派系的温床,可偏偏有这么大漏洞的制度,在当时就形成了,这也是为什么,五姓七家能够把持隋朝朝堂的原因之一。
  读书人较多的世家门阀,中奖几率本就高,而在朝廷没有靠山的寒门子弟,即便是参考了,而且还天赋异禀,考的比哪些世家子弟好,你也没有大官做,甚至被排挤出官场,因为少数群体是斗不过多数群体的。
  寒门子弟想要做官,还有一种途径,投效到世家门下去,他们不说保你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至少,让你能在官场混得下去,不过,那时候你得以世家的利益为最高准则。
  这种模式,很快的就让世家门阀垄断了知识文化,形成了左右朝堂的力量,到了唐初,即便是有很多造反派起家的武人走进了朝堂,也没能改变这个局面。
  对于孙享福提的这个问题,萧瑀也不是没有考量,但是,你让他凭空构想一个全新的科举制度出来,就有些为难人了,古人要是有那么强的创新能力,后世还不知道是啥样子呢!
  “老夫也以为不妥,正明觉得,如何能保证参考者都有才学,以及如何辨别这些有才学的考生,品德修养足以为官呢?”
  对于萧瑀这个问题,孙享福没多想就答道,“参考者有没有才学,咱们可以在考试题目上考嘛!至于他们的品德修养能不能够为官,咱们让百姓来评啊!下官此前已经跟陛下商议过了,今科所取之士,不授官。”
  “不授官?”
  孙享福这三个字说出,连排队等候跟他商量事情的马周,也朝他看了过来,不授官,你搞科举干啥?


第359章 背锅者萧瑀
  作为一个后世人,孙享福太知道科举对于古代的影响了,好的,坏的,都有,它给了所有读书人希望,然而,却因为它的鼎盛,让这个民族丢失了很多东西。
  汉唐的武风,正是因为科举的盛行,让读书人彻底的统治了这个民族,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宋被元灭,明被清灭,让蛮夷统治了这个本应该雄霸于世的民族,让本应该快速的发展,进步的华夏文明,出现了短暂倒退。
  根子的问题是什么?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说白了就是利益。
  读了书,考了功名,就能做人上人,其它一切皆为下品,那大家还不死命的专研这玩意?
  在孙享福看来,并不是这些古代人所钻研的儒家学说有多毒害人,毕竟,真正做到了儒学里面所提倡的正确思想的人,差不多都是对古代国家有积极作用的人。
  毒点就在,科举,它只是让会读书的人做了人上人。
  而会读书的人,却未必是会做事的人,而国家最需要的,却是会做事的人。
  在这个地方官能主导地方上大多数事情的时代,一个会做事的主官和一个只会读书,不会做事的主官当政,起到的效果是天差地别的。
  孙享福认为,科举的目的既然是为了朝廷选官,那就应该选国家需要的官。
  会做事,也不能体会在脑袋里有多少策略上,赵括这样纸上谈兵的人,要是当了政,只会误国。
  而古代读书人的实干能力往往都较差,因为他们为了读好书,放弃了很多其它方面的知识,五谷不分的都大有人在,你指望他们能带领百姓,发展民生?
  就像后世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样,只学了一套理论知识,大多数人在生活上还需要父母照顾,你直接让他当一个大公司的领导,这能行吗?
  结果基本都是搞乱了这家公司,而套用在古代,就是这些书呆子会害惨了一地的百姓。
  所以,孙享福首先就要改变的就是科举的模式,只把它当做一个读书人获取学政实习的入门考试,这就比较符合国家的需求了。
  后世的精英社会里,各个企业,政府部门最喜欢用什么样的人?
  答案是在实习工作中,表现较好的大学实行生。
  这些表现较好的实习生基本都已经有了胜任工作的能力,而且非常具备可调教性,适应能力强。
  贞观朝实行的首届科举,会对今后整个大唐国运造成影响,最好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设定一个好的方向。
  所以,汉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丛生的举孝廉制度,隋朝玩脱了,导致世家门阀把持朝堂的假科举制度,孙享福都不能用。
  “萧相可是觉得,只要是读书人,就都能当好官?”
  “这······”
  萧瑀语塞,这个问题其实根本无法回答,当官,和当好官,根本没有什么很好的界定标准。
  “所以,为了尽可能的保证朝廷能获得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