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耍
面对天子的反问,曹操只能与之争辩,毕竟天子年轻,曹操所决定的事,他根本无力抗衡。曹操按捺住心头的不快,环顾天子四周,见所有禁军卫士全都是自己的人马,于是冷然说道:“启奏陛下,这诏书上写得清清楚楚——孔融在北海之时,经常胡说八道,他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对大汉不利的言论;他平时生活作风散漫,不遵守礼法规矩,将儒家礼教视若无物。对父母亲属也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光贪图自己的享乐;经常聚众喝酒吃肉,大肆腐化堕落,此等罪迹昭昭在目,陛下还有何疑问乎?”
看到曹操如此强势地要杀了孔融,献帝原本也不敢过于得罪曹操,但毕竟孔融在儒林士族中的影响太大,对献帝来说几乎是唯一的一面旗帜,用来获得天下读书人的拥护,所以刘协暗暗咬了咬牙,正了正脸色,肃然又道:“曹爱卿,孔大夫忠或不忠、义或不义、孝或不孝,朕了然于胸,天下士民亦有目共睹。”
看到曹操满脸的凶相,一副不依不饶的模样,献帝内心也无比恐惧,他几经挣扎,还是拗不过曹操,终于悠悠一叹:“曲阜孔家可是千百年来为天下士民所瞻望礼尊的‘圣人门第’,孔大夫又自幼便有佳名美誉流传于世……我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爱卿,你这道诏书用玺后一发,天下儒生说不定可就一下全炸了锅了。”
曹操看献帝终于低下了头,不敢再与自己争辩,虽然这是早已料到之事,但毕竟场面上曹操仍然维持着君臣礼节,“承蒙陛下相劝,老臣感激不尽。”曹操这时才俯腰微微一躬,道,“不过,休言天下儒生一下全炸了锅,他们就是一下炸翻了天,本相也丝毫不怕。此番南征,本相说不得就要用他这孔圣后裔之血来祭一祭旌旗了!”
43 皇权的旁落——曹操力压天子的正误辩这段时间,曹操连续做了许多事情,他的野心越来越显露出来,朝野各方都在暗地里评估曹操所做每一件事情的得失,“曹操做了哪几件失策失算之事?”司马防沉沉而问。
司马家族几乎是每隔几天召开一次家庭研究会,针对曹操的所作所为加以仔细研究,听父亲这么问,司马懿起立答道:“至少有三件。第一,诛杀孔融;第二,南征荆州;第三,偏爱曹植而嫡嗣失衡。”
看到二儿子观察力如此敏锐,父亲司马防很是欣慰,这几个儿子都是他一手栽培起来的栋梁之材啊,“唔……诛杀孔融,确实是曹操一大失策。懿儿,你且给为父细细剖析而来。”司马防微微含笑捋须而道,“为父要听一听你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在司马懿看来,曹操虽强,但也并非每件事情都做得十全十美,他的失误非常多,我们及时总结,以后可以加以利用,“父亲大人,请恕孩儿献丑了。首先从曹操诛杀孔融谈起,孔融其人,虚名甚高,却并无阴鸷诡变之才。他与曹操交锋,走的全然是光明正大一路。虽然他给曹操制造了不少麻烦,但都是循理而动、遵义而行,不会从背后捅他曹操一刀。然而曹操却不能以光明正大之道而应之,反以阴谋之术而将他置于死地,天下谁人能服?”
反观孔融,他在大是非、大原则方面一向把握得很好,从无谋逆的行为,一直以来都是士林儒家的旗帜人物,司马懿说,“况且孔融实乃汉室不二忠臣、孔氏至诚孝子,四海之内人人尽知。曹操凭着郗虑、路粹罗织的一些不实之词、无稽之谈,哪里就能将他抹黑得了的?所以,他这一次诛杀孔融,罪名太过牵强,手段太过拙劣,流于任刑逞威,天下士民都看破了他虚劲有余而名实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曹操想要杀孔融,在道理上是站不住脚的,他会因此失去天下所有儒家士族的心,曹操企图拿孔融的人头来杀一儆百,就完全成了一句空话。他诛杀孔融,肯定会激起所有读书人的反抗,虽然目前大家畏惧于曹操的权势,不敢在明面上公然反对,但在暗地里的抗争就难说了,估计以后不会再有人愿意帮助曹操,他公然与孔氏圣门为敌,岂非大大的失算?”
44 江东绝非等闲——孙权才是曹操的劲敌司马防听二儿子分析得有理,算是把第一个问题讲解透彻了,那么还有他刚才说的第二个问题,曹操的南征,于是又问:“那么,你为何认为曹操南征也是有问题的呢?荆州地势极为重要,假如曹操占据了荆州,东可以取江东,西可以进益州,四周围可以掌控大片富裕地区,可谓兵家必争之地,若是换成了我司马家用兵进讨,应该也会先行占取此地啊!”
“在我看来,任何地方都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还得看占据这些地方的人,荆州那么好的地利条件,几乎是整个富裕地区的中心地带,北可仰攻中原,东可俯压江南,西可窥伺巴蜀,堪称‘天赐福地’,但是占据此地的人是刘表,刘表拥有这么好的一块土地,几十年下来了,一事无成,根本就没有发挥此地的作用。唯贤俊人杰,方能一尽地利之用也!”司马懿侃然谈道,“现在刘表自己重病在身,身边的人离心离德,家庭内部关于继承权的问题也闹得不可开交,虽有刘备在侧而又怀忌难用,所以他绝不该成为曹操目前的首要大敌。
“反而我认为那个盘踞在江东的孙权,继承父兄的遗志,雄才大略,起用精锐人马,比如周瑜,张昭等人,比如上次孙权派来参加朱雀会的那位鲁肃,那是满腹诡计之人,绝非等闲。因此,江东孙权才应该算是曹操眼下的一大劲敌。
“如果我是曹操,就该兵分两路,一路佯攻荆州,故意让江东与荆州方面联合抗敌,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后派另一路暗出奇兵,绕道迂回猛攻江东的大本营,打孙权一个措手不及,孙权若降,则刘表不足为虑,届时以江东为根据而乘势溯江西上一压,便足可平定荆州。”
司马防听二儿子关于战争打法的分析,心里赞许,顿时满面笑容,然后转头对司马朗说:“朗儿,你觉得你二弟的分析如何?”
司马朗也非常吃惊于二弟的精妙分析,他敬佩地说:“二弟,你的说法很了不起啊,昨天上午丞相府里讨论进军方案,大家都还停留在如何明攻暗袭荆州的层面上,怕刘表一死,荆州会被刘备占了去,完全没人像你这般想得如此深入,考虑到袭击东吴的方略,没有人提出把江东孙权当作劲敌来看待。”
“刘备是个杰出人物,他现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假如再能有一块根据地,只怕此人不好对付,但荆州的众人肯定也都在防着刘备,不会让刘备有可乘之机,不过,依懿之见,刘表也应该有些安排的,蔡瑁、张允、蒯越、王粲等荆州重臣都是他用来监控和对付刘备的势力。”
司马懿说到这里,转头看了看父亲,又接着说:“据我所知,蔡瑁、张允、蒯越、王粲等人和韩嵩一样,早就被曹操收买了,曹操的厉害之处就是善于笼络人心。因此在荆州方面,刘备只怕是无所作为。在曹操此番南征的全局谋划之中始终应该是以江东为重,定要雷霆出击、先发而制;荆州虽轻,务必里应外合、借力打力!”
司马防听到这里不禁大为赞叹,他的二儿子竟然对军事战略有如此精妙的分析。司马朗也觉得真没料到儒士出身的二弟竟是这等深晓兵机、精通兵法的奇才!
45 背离了主方向——儒林中人皆自危
司马懿淡淡一笑,对父亲和兄长说道:“曹操是急于称帝,急于取代大汉天子,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完全放弃了本来荀彧为他设计的阳光大道,铤而走险,反而会耽误了他夺取天下的进程。”
“目前曹操失去了天下读书人的支持,失去了正义之师的道义,失去了全国人民的信任,那么,是否意味着曹操自己的基业也岌岌可危了?”司马防沉沉地问道,“曹操本是一代枭雄,且又一统中原、势大根深,怎会如此轻易败亡?懿儿,你这话讲得有些空泛了。”
司马懿又道:“曹操虽然大失民望,偏离了主方向,但以他雄厚的基础,也不至于会很快衰败,而且我们司马家还需要依靠曹操的力量来壮大我们自己的势力,曹操假如彻底完蛋对我司马家扭转乾坤、改易江山的大业而言,反倒是一件有害无益之事。”
司马朗也跟着说:“对我们司马家来说,曹操的势力既不要让他强大到统一天下,也不要让他衰落到一蹶不振,这样我们才有机会逐步控制他,取代他,曹操丧失了天理大道、人情民望之后,他意欲一统六合、靖平四海的帝业,只怕终是难以如愿了。这样一来,他的功业一时难以有所拓展,其间便会出现一段不强不弱、不进不退、原地踏步的僵持期。”
听两个儿子分析得头头是道,父亲司马防也笑着说:“我们可以潜伏在曹操的阵营里,逐步吸收他的人脉和资源,利用他的影响力来扩大我们司马家的势力,这样才能慢慢使他为我所用,我司马氏‘扭转乾坤、一统六合’的伟业就会无形无声地自然而成!”
今天曹丕特地过来看司马懿,“司马兄,父亲就要起兵征伐南方了,本来每次都会搞一个励军诗会,但这次的压力似乎比较大。”曹丕举起茶盏轻轻呷了一口清茶,向司马懿笑道,“听说这一次南征励军诗会,居然因凑不齐人手而有些难办?”司马懿叹了一口气:“是啊!今年的南征励军诗会,气氛是有些冷清啊。”
往常曹操每次出征,所有士大夫都会积极写诗作赋以壮军威,任何一次战争在道义上是否正当都非常重要,曹操杀死孔融之后,大失人心,所有儒林士族的读书人都人人自危。司马懿想要邀请那些名士们前来参加诗会,但无人应答,所有人都能推则推,许都城中,除了华歆、路粹、董昭等少数几个曹府亲信之外,其他人士都闭门谢绝了。
这次励军诗会是否能开得起来,司马懿根本不担心,他早就有所预料和准备,早在十天之前,他就派人去寻找了一些从荆州流浪过来的庶民,名义上由他们联名写一份《欢迎南征万民书》呈送上来。其实这份《欢迎南征万民书》根本就是司马懿自己写的,他当然把昏庸无能的刘表、野心勃勃的刘备说得昏庸无能,人神共愤,把曹操这次南征写得万众期盼,是天命所在、人心所向、万民所盼的。有了这样一份《欢迎南征万民书》,司马懿相信自己是绝对能够得到曹丞相难得的赞赏和夸奖的。
这次曹丕主动来找司马懿,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一直以来许都有一个传言,说曹操这次南征若是能获胜回来,就会取代天子自立为帝,并且让三儿子曹植成为太子,这才是曹丕每日里茶饭不思的大事。
46 曹丕与三弟争宠——认司马兄弟为知己曹丕最近一直对此传闻耿耿于怀,父亲对三弟的宠爱有目共睹,三弟的才华也是远高于自己,但毕竟自己是长子啊,难道父亲就真的不顾礼法要把位置传给三弟?这件事情虽然他牵肠挂肚,但还不能逢人就吐露心声,所以就来找他认为较为可靠的司马兄弟倾诉一下,寻找对策。司马朗兄弟毕竟是天天周旋在父相身边的主簿和掾吏,他俩知道的消息一定比自己更快、更多,他俩给出的建议也一定比别人更准、更灵。
“司马兄,我父亲这次出征南方会不会带上曹植一起去啊?”曹丕很关心这件事情,于是乘机向司马兄弟打听。“哦,这件事情大公子你竟然不知道吗?”司马懿显得微微一愕,“这事儿相府上下早就传开了呀,丞相已经点名要三公子陪他一同南下出征啊。”
“是啊,父亲是曾经这么说过,但不知是真是假。”曹丕感觉不好意思,自己在相府里消息其实并不灵通,“是啊,植弟他天资英挺、文武双全,又得父相大人这般悉心栽培与扶持,这个……这个……必定是能在南征之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的……”
司马懿看着曹丕的样子感觉好笑:“假如这次三公子在南征的过程中立了功勋,那么曹丞相对他加以栽培就更名正言顺了,但是我们司马家族向来遵守礼法,认为长幼有序,对曹丞相这些做法也不甚赞同,只是碍于曹丞相偏爱之心太盛而不好明言罢了。”
司马懿这么说,曹丕听了心里大感安慰,心想这司马兄弟可真是我的知己啊,他竟然如此直截了当地表达支持我的意愿,这我得好好加以利用啊。他心中狂喜之下,声音立时都变了调:“司马家不愧为儒林世家名门出身,一抬手一投足都遵循着纲常礼法,实与俗儒庸士之流截然不同。司马家的这一片深心真意,曹某永铭于心、没齿难忘。”
司马懿也赶紧起立向曹丕施礼:“大公子,我们司马一家永远都是你的支持者,我们永久站在你这一边,但此事只能你知我知,不能宣扬出去!”曹丕双目之中泪光盈动,深深地正视着司马懿,暗暗咬紧了嘴唇,默默地、缓缓地点了一下头。
47 曹操出征的前兆——让百姓禁酒,高官不限北方人都喜欢喝酒,尤其在西北出生的人,酒更加离不开身,因为西北苦寒之地,不喝酒无以驱寒。贾诩就在西北的武威郡出生,喝酒是他的喜好之一,但他喝酒主要还是为了理清思路,为了更清晰地思考问题才稍稍喝酒,而绝不像其他凉州人士一样为了寻欢作乐而喝酒。这个“底线”也一直延伸到了贾诩居处进退中的方方面面,只做一切对自己有益的事情,绝不沾染任何对自己有害的事情。
曹操为打仗的需要,颁布了禁酒令,因为酒需要用粮食酿造的,禁酒能节约粮食,但目前只是对老百姓禁酒,对士大夫倒是没这规定。说起来,这还真得感谢那个孔融。他听说曹操想禁止所有人喝酒,就写文章批评这个规定:“古时候很多人喝酒而成为圣贤,喝酒并不是坏事,一个人做事好坏跟喝酒没有关系,不让喝酒是违反人类基本需求的。”虽然贾诩对孔融常常公然讥刺自己为“五姓家奴”而感到十分愤怒,但他也觉得孔融这篇短文讲得没错。禁酒固然在战争期间可以节约粮食,但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曹操当时也是看到了孔融的批评文章,才没有要求士大夫们一律禁酒。
贾诩喝酒其实是在仔细思考目前的局势,当今很多事情错综复杂,行走不慎踏错一步都有可能给自己惹来麻烦。曹丞相终于还是杀了孔融,这样一来他以前所宣扬的种种虚假标签全都失去了公信力,让先前一直半隐半现的汉曹争鼎之局面猝然公开化了。其实,贾诩应该算是最先察觉到这种迹象的名士高人之一,所以此刻他也并不感到突然。
自从官渡之战曹操大胜袁绍之后,曹操的地位早已发生了变化,他已经和汉献帝分庭抗礼了。所以贾诩也顺水推舟地协助曹操朝着自成一家的路上走去,曹操也注意到贾诩的变化,暗中将他视为心腹谋士,时有密函来访。只不过,为了避免汉室诸臣怀疑生变与授人以柄,他和曹操在对外场合中,一直都颇为默契地表现出了一种不冷不热、不远不近的关系。
现在曹操诛杀了孔融,可以说是彻底揭开了原来蒙着的一层遮羞布,一切都算是公开了,我贾诩是否也要表明自己的态度,硬着头皮从幕后走到前台和曹操站在一起?这样做,有没有什么后患?这样做,合不合乎时宜?这样做,到底会给自己带来多少利益?
48 贾诩的算计——出身决定立场
贾诩一边喝酒一边思考,对朝廷的种种人事与曹操的现状都做了分析。对于朝廷,对于天子他根本就没有什么感情,其一,他出身不高,本来只是普通一个文人,跟汉朝的士大夫差得很远,一点也没沾到朝廷的光;其二,他的仕途也不是靠朝廷或者制度提拔起来的,在朝中他也没有任何靠山。他当年在雍州当上讨虏校尉,竟是那个被骂为“国贼”的董卓破格提拔的。
贾诩本来想在西凉军中安身立命,结果董卓被王允的美人计给搞死了,贾诩接下来本想投靠朝廷,结果王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下令杀光所有从西凉来的人,为了自保,贾诩才鼓动李傕郭汜起来反攻长安,杀死王允,为曾经给了自己知遇之恩的董卓报了仇。
但是进入长安后,贾诩第一次如此接近朝廷与天子,但他发现这个外表光鲜的地方,里面竟然千疮百孔,根本就给不了他施展才华的空间,贾诩知道跟着李傕郭汜根本就不是个事,但自己手中无兵无权,想自立门户也难。汉献帝固然待他不错,但他跟了汉献帝一段时间之后,觉得这个皇帝水平其实也一般,根本难成大事。最终,他还是舍弃了长安城里的一切,抛离了那一片喧嚣,在中原大地上混战不休的各个诸侯中间,犹如一头孤狼般穿梭游走着,寻找着那个属于他自己的“真命之主”。
在遇到曹操之前,他也见过了许多诸侯,一个个看下来,真的是没有合适的人选,君主选人才和人才选君主道理是一样的,对于人才来说,选对了君主前途无量,选错了君主白忙一场。直到遇见曹操,他才察觉这个负有“阉宦遗丑”之骂名的曹将军,实际上是一位世所罕见的大英雄!那个郭嘉一见曹操便兴奋得跳了起来:“真乃吾之主也!”这种骏马喜逢伯乐的心情,其实也早已在贾诩的心田里深深地埋下了种子。
贾诩在投靠曹操之前,曾经帮助张绣袭击过曹操,打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打得曹操落荒而逃,就是这样的奇耻大辱,曹操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官渡之战前夕,贾诩说服张绣一同投诚在曹操帐下时,曹操果然不计前嫌,亲自率众出城远迎,并敬奉贾诩为座上宾。
自从到了曹操营中,曹操一直对他相当尊敬,曹操这种唯才是举的大度,是贾诩所佩服的。贾诩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个从内到外都能给予自己一种可靠的安全感的主君——现在,他终于遇到了。
本来贾诩自负才学高深,智谋过人,但到了许都之后,发现此地藏龙卧虎,荀彧、荀攸叔侄,郭嘉,程昱等人无不是治国整军之大才,于是便自甘退隐到官场一角,收敛起所有的才气,非因曹操亲问而不敢轻示于人。
49 干大事的抉择——“两害相较取其轻”
那日在朱雀会上,孔融公开顶撞曹操,贾诩曾向曹操提出建议,暗示曹操应该把孔融软禁起来,既不杀他,也不用他,确实包含了司马懿所猜的“把孔融变成‘瑚琏之器’一类的死物扫出朝廷、移入宗庙而永加摒弃”之意。他的本意是:上策自然是能将孔融流放到鲁国曲阜孔庙去监控起来最好,实在不行也只得痛下杀手了。
当时的孔融,可以说是把自己当作了一个人体炸弹,不惜牺牲性命也要揭穿曹操的野心,也就是因为孔融的特殊身份,让所有人不知所措,不过,对孔融的处置,他也看出曹操是左右为难。迅速把孔融杀了,怕引起朝廷上下的不满;不杀孔融,又怕他鼓动其他人一起来反对曹操。尤其是眼下南征在即,难保孔融不会乘机在后面鼓捣出什么“惊人之举”来。
孔融这人有时候做事很冲动,如果曹操率兵南征,孔融在后方说不定就会组织什么反曹活动,以孔融的身份和影响力,一旦组织反曹,只怕是很难对付。所以,到了关键时刻,曹操只能是理会贾诩那话里的最后一层深意,“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再牵绊下去只会更糟。要干大事,只能是“两害取其轻”,纵然惹来物议沸腾,纵然背上一身骂名,为了根除隐患,他也顾不得了。
但是既然杀了孔融,曹操与朝廷及士大夫的关系就破裂了,这次南征,只怕朝廷方面不会给予任何支持。荀彧现在也是闭门不出,不再给曹操出任何主意,缺少了荀彧的帮助,曹操的南征蒙上了一层阴影。这应该就是他拒绝辅佐曹操的开始罢?那么,曹操也很快就该屈尊折节光临自己这贾府寒舍,来敦请自己公然入幕曹府了罢?
曹操这次亲自来请自己出山,假如真能帮助曹操平定天下的,这当然很好,不但施展了平生抱负,还能捞到无数政治红利,自己必然就会以曹氏新朝的开国元勋之荣而载入史册,这对自己而言,又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啊!可是,自己这一次真的能辅佐曹操一举荡定荆州吗?
正在贾诩苦苦思索之际,净室的木门被“笃笃笃”地敲响了数声。“何事?”贾诩握着酒杯仍自慢慢呷饮,头也没抬。“禀报老爷,府门外有一位客人前来求见。”
50 南征励军曹操问计——妙解文案贾诩迂回来人竟然就是曹操,曹操被管家带到了客厅稍坐,他看到贾诩的客厅十分简陋,座椅上还有一层薄薄的灰尘,看来暗探报告的没错,贾诩果然并不结交朝中百官,平时只是闲居在家,并无结党拉派。
在贾诩客厅的侧面有一副画像,上面画着西汉开国初年的名相陈平,陈平当年协助汉高祖扫平天下,以谋略过人见长。
曹操心想,看来贾诩是以陈平自居了,我倒是希望他真能像陈平那样协助老夫平定天下,以贾诩的谋略,应该当得起“陈平再世”的称号。“丞相大人,下官有失远迎,还望恕罪。”客厅的侧门边传来了贾诩那永远不温不火的声音。
曹操看到贾诩略有一点点喝醉酒的样子,手上还拿着一本诗集,非常恭敬地朝自己小步跑来。他呵呵一笑:“贾大人好兴致,这个时节还在饮酒吟诗?”贾诩先是招呼曹操及随行的曹仁,许褚坐定,最后自己才在曹仁、许褚对面的草席跪坐了下来。
“贾某刚才正在欣赏丞相府送来的《南征励军诗集》,看到高兴处就喝了点小酒,诗集里很多精彩文字让人看了热血澎湃。”贾诩将手中那卷诗集翻开举起给曹操看了看,淡笑道,“适逢读到击节称叹之处,丞相大人便屈驾而来,贾某心中更是欢欣无限。”
“哦?这本诗集的文字能让贾大人看了之后热血澎湃?”曹操看着贾诩微笑着说。“启禀丞相大人,这本诗集中《欢迎南征喜讯书》和大公子曹丕所作的《述征赋》令贾某击节称叹,拳拳可感,字里行间溢满了对王师南下那种久旱逢甘霖的真情挚意。”
“贾大人,《欢迎南征喜讯书》乃荆州流民所写,的确是发于至诚,真情凝结,令人称叹。”曹操横了贾诩一眼,“至于《述征赋》不过是铺陈华丽的应景之作,贾大人怕是有些谬赞了!”
贾诩当面夸奖曹操的儿子,曹操作为父亲肯定要谦虚几句,贾诩当然不会认真,他必然要继续猛夸下去:“哎呀!丞相大人过谦了!大公子的那篇《述征赋》读起来真的是铿锵有力、振奋人心!‘建安十三年,荆楚傲而弗臣,命元司以简旅,予愿奋武乎南邺。伐灵鼓之硼隐兮,建长旗之飘摇;跃甲卒之皓旰兮,驰万骑之浏浏;扬凯梯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伊皇衢之遐通兮,维天网之毕举;经南野之旧都,聊弭节而容与;遵往初之旧迹,顺归风以长迈;镇江汉之遗民,静南畿之假裔。’贾某一向记性不好,虽然只读了两遍,可是却把这篇妙赋记得清清楚楚的,仿佛是大公子用这篇妙赋一下唤起了贾某对南征荆州的所有鲜活生动的想象与激情,丞相大人,您听一听,这是何等激昂的豪言壮语啊。”
曹操笑道:“打仗靠的是谋略而非文章,文章写得再好能有何用?”口里虽是这么说,内心还是为贾诩夸赞曹丕所著的《述征赋》而隐隐有些乐滋滋的。贾诩仍在自顾自地说道:“丞相大人太看轻大公子这篇《述征赋》了。打仗之前营造声势非常重要,大公子的这篇文章顶得上十万雄师,首先就把敌人给镇住了。”
51 志节高峻,德服于人——历史一向是强者说了算贾诩这么说,首先就表明他自己的想法和态度,这个立场很重要,所以虽然有奉承之嫌,曹操心底还暗暗有些高兴。贾诩这么用心地盛赞曹丕的《述征赋》,就分明表示他是全力支持自己南征荆州的。
曹操看贾诩的态度很明确,于是就想是该与他沟通如何南征的事情了,他咳嗽一声,清了清自己的嗓子。听得他这一声咳嗽,一向熟悉曹操各种细节习惯的贾诩立刻非常知趣地停住了继续讲话,微微含笑地恭候着他开口。
这次曹操来找贾诩,也算是有备而来,事先他面见了天子,打算封贾诩一个官职,这样可以收买他的心,让他更好地为自己服务,果然,曹操的声音沉缓肃重地响起:“散骑常侍贾诩接旨……”
贾诩事先并不知道曹操这次来竟然还带着圣旨,曹操这么一说,贾诩赶紧起立来到曹操面前跪下。许褚、曹仁也离席而起,在他身后跪下。曹操从袍袖中取出一卷黄绢,随手轻轻展了开来,缓缓念道:“朕闻树贤为国、擢才为民:原散骑常侍贾诩,志节高峻,德服于人,特升任为太中大夫之职,钦此。”
贾诩一听,有点不知所措,知道曹操让天子给自己升官了,而且还是个自己害怕接任的官职,不禁耳朵里“嗡”的一响,原来自己竟被陛下下诏接任了孔融的太中大夫之职!而且,不知是曹操刻意写的呢,还是天子故意暗讽自己,这份诏书上居然还给自己安了两个驴唇不对马嘴的评语“志节高峻,德服于人”!这可真是让人有些啼笑皆非了。
显然这里面有曹操示恩的因素,贾诩知道接了这道旨意后,以后就算是曹操的人了,站队就得站在曹操的一边,但他此刻也不敢多说什么,只得跪在地上叩头谢恩道:“微臣贾诩领旨。”
曹操在用人之际,对有才学的人还是相当客气的,以丞相之尊礼贤下士,待贾诩收好诏书坐回了草席之上,曹操含笑向他拱手一礼道:“贾大人……不,不,不,现在该改口敬称‘贾大夫’了。以前孔融当过这个‘太中大夫’,但他德才不配,只有你贾大夫当此官职才算是名正言顺。”
贾诩心中暗想,孔融是忠于汉室而当上这个“太中大夫”,而我现在当这个“太中大夫”究竟是在忠于谁呢?但不知将来局势的发展,究竟走哪一条路才算是正路。只怕被曹操这么一弄,自己从此可就真真正正成了他的曹府幕僚了。曹操这一步棋,是在彻底阻断自己于汉、曹两家之间的游移周旋啊!不过,以今时今日自己在许都的情形,只怕是除了依附他之外,也确无更好的出路。
贾诩想到在汉室朝廷中,一切讲出身门第,所有士大夫都看不起他的草根身份,也只有曹操还能提拔他,离开了曹操他啥都不是。以荀令君之通情达理、中正仁和尚能包容自己之外,自杨彪、伏完、王朗等汉室高卿以下,他们谁不把自己视为眼中钉呢?罢了,罢了,汉室对我本无格外之恩遇,我也犯不着攀上这条破船畏畏缩缩地仰人鼻息。
曹操看着贾诩脸上的表情变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