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谌顺僖刹灰训谋砬椋懿俎圩抛约旱男膑祝Φ溃骸爸罹兴恢笕舜朔耸谴砩砦菏易谑业牧醣砬袄聪虮菹陆敝猓褂幸恍┗芤滦氚臁K裕鞠嘀坏靡载┫嘀鸫沓⑾刃薪蛹怂运笾乱喔枇肆倩χ谩M罹灰嘈牟攀恰1鞠嗟囊磺兴魉际俏顺⒁煌程煜隆⑺嗲逅暮5耐蚴牢耙的芄还Τ稍猜 
  听到曹操的如此说法,大家各自心中都有自己的考虑,郗虑一听,急忙转过头来左右一望,向荀彧、钟繇、华歆、王朗、杨俊等人示了示意。荀彧与他的眼神一接,目光里闪过一丝隐隐的不满,不顾他继续连使眼色,兀自坐在席位上一动不动。见到身为宫廷“内相”的荀彧尚且并无举动,其他人自然也不好跟着郗虑有所响应。
  毕竟荀彧才是在场诸君中最为重要的人物,所以他的言行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令君大人……”郗虑不禁涨红了脸,侧头向荀彧附耳过来,“咱们应该对曹丞相如此操劳国事有所表示才是……”
  得意忘形的曹操这时也感到一丝丝疑虑,是不是自己把话说得太狂妄了,曹操略一思量,便轻轻咳嗽了一声,正了正脸色,带着几分软和的语气向荀彧说道:“呃……令君大人啊!韩嵩到许都来的那天,本相本来是吩咐他先行到您的尚书台那里去登门报到的,但是那天您正忙着为各州郡拟定供粮缴税的任务分配计划,本相怕他扰了您的公务,便将他留在丞相府这边临机处置了。”
  本来荀彧对曹操的说法心里有很大不满,觉得天下本来就属于大汉皇朝,不能让他最后属于曹家,听着曹操的这番解释,荀彧沉滞的面色这才徐徐缓和了过来,犹如春风融冰,现出一片暖意。他身形一起,郗虑、华歆、钟繇、王朗、贾诩、杨俊等高卿大夫们也急忙跟着齐齐站起,在他的带领之下齐声称道:“丞相英明睿智、公忠体国、日理万机,我等恭服不已,岂敢妄生他念?”
  会后曹操举办了招待韩嵩的酒席,为了夺取荆州,曹操热忱拉拢韩嵩,酒过三巡之后,曹操对韩嵩说道:“韩君莫怪——本相素有私不废公之习,便是闲暇之余亦不敢忘了国事为重。本相请问:如今荆州之中,与韩君你一般怀有献忠朝廷之心的人士究竟有多少?”
  看到曹操如此礼遇自己,韩嵩也觉得有点受宠若惊,他端起酒杯向曹操言道:“丞相大人不必如此多礼。依韩某之见,荆州境内的名士大夫十之七八皆倾心朝廷、誓无他念。刘荆州身边的亲信重臣蔡瑁、蒯越、张允、王粲等人便是其中的铮铮守节之士。”韩嵩急忙欠身一礼谢过,款款而答,“不过,恕韩某实言相告,剩下的有十之二三的荆州人士遭到丞相大人的宿敌——刘备的蛊惑,跑到他那一边去了……”说到这里,他忽然停顿了一下,瞧了瞧曹操的脸色,才又继续讲道,“虽然这批荆州人士的数量不多,但其中亦不乏才识卓异之士,有些难以对付啊!”
  刘备一向是曹操的眼中之钉,当初刘备在曹操的麾下韬光养晦,曹操一直被他瞒过,结果放虎归山酿成大患,“哦?刘备小儿还想在荆州自立门户与朝廷相抗吗?刘表一向量小器狭,还会容他刘备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培植势力?”曹操听了,冷冷一笑,“韩君,你这话不合常理嘛!他刘备在刘表的百般猜忌之下,哪能放手招揽到什么人才呐?”
  在韩嵩看来,刘备绝对是个奇才,他的魅力指数不在曹操之下,别看他目前啥也不是,但照样可以招到卓越的人才,“丞相大人不可大意啊!刘备招揽人才之道有些与众不同。他一向是以质为本而以量为末,专门挑选荆州上乘的名士高人!据韩某所知,而今刘备帐下的军师诸葛亮,便是他半年之前从南阳郡隆中三顾茅庐恭请出山的。
  刘备能请出超强谋士来,韩嵩也深感钦佩,其实这个诸葛亮本来还算是刘表刘荆州的亲戚呢,他年纪虽不满三十,却实乃天下奇才,谋略超凡,人称‘卧龙先生’,堪称我荆州第一异士啊!”韩嵩急道,“刘备得到此人辅佐,已是如虎添翼,便是刘荆州也不得不将他召到襄阳附近的新野县,以便于监控!”
  看韩嵩这么一说,席间的所有人都有点暗暗心惊,其中也有不少人相当不服。当听到“诸葛亮”这三个字时,堂上席座之间只有两个人的表情微微有变:一个是荀彧,他立刻双眉微蹙,眉宇之间隐有忧色;另一个是那黑袍青年,他那时正欲举匙舀汤,闻得“诸葛亮”这个名字,手臂竟是微微一颤,那只银匙险些失手掉落在了汤钵之中。
  当时的诸葛亮尚未闻达于诸侯,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他,还不算是知名人物,“什么诸葛亮?本相从来没有听过这个名字……哎!不过是一介庸儒村夫罢了!何足为患?”曹操甚是不屑地一摇头,抱拳向荀彧那边拱了一拱,“韩君,论起这天下的智谋之士,有谁能比得过荀令君吗?荀令君才是真正的神机妙算、所向无敌!不是本相夸口,便是那伊尹、姜尚重生,与他相比亦要逊色三分!呵呵,你们荆州的诸葛亮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本相也不必详问那诸葛亮的本事,只凭刘备如今虽有诸葛亮为辅却仍是龟缩荆州一隅来看,他们亦成不了什么气候!”
  而荀彧在当时早已是闻名天下,人人皆知的大谋士了,荀彧最擅长干的就是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哦……荀令君乃千古一圣、海内儒宗,天下名士无不衷心景仰。那诸葛亮与您相比自然是望尘莫及的了……”韩嵩听得曹操这么说,急忙也转过来向坐在他上首席位的荀彧深深伏身施礼,“就是韩某,远在荆州僻壤,亦对荀令君的高行伟绩始终心向神往、敬慕无比啊……”
  面对曹操与韩嵩的当面奉承,荀彧心里固然高兴,但表面上总得客气几句:“曹丞相和韩大人实是过奖了。荀某何德何能岂敢当此谬赞?”荀彧慌忙避席站了起来,恭然还礼道,“其实诸葛亮这位青年俊士,荀某曾经听到南边来的一些名士大夫们谈起过。据闻他志向高远,自称‘经国之能如管仲,用兵神武似乐毅’,迥异常人。曹丞相,以刘玄德之一世枭雄,尚且对他‘三顾茅庐’而屈尊敦请——此人焉可等闲视之?韩大人刚才之警告,不可不深虑而预备之。”
  13 杨修与司马懿的对决——聪明与睿智的典范曹操指着席中的一位锦衫青年对众人说:“这位是杨彪杨太尉的公子杨修,他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两个月前就被本相辟为丞相府副主簿了,副主簿相当于副秘书长吧,专管丞相府里的杂事。”
  杨修在当时可比诸葛亮有名多了,估计是因为他父亲是太尉杨彪,而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只是青州泰山郡丞,最多也就是个市委办公室主任级别,怎么比得上人家军委副主席?众人一听,甚是讶异:原来这锦衫青年便是杨彪太尉那个名闻遐迩的公子杨修!传闻他心思之捷、耳目之敏、文才之妙、学问之深,于当世青年才俊之中鲜有其匹,连孔融大夫也称他是“贾谊再世”。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
  看到曹操将自己向众人引见,杨修态度雍容,不卑不亢,起立微微而笑,揖礼向众人谦谢了一番,举止之间显得落落大方。他礼毕之后,便坐回席位低下了头,翻开那本《治道集》一目十行地看了起来。
  介绍完杨修,曹操转过身来,又伸手一指坐在杨修下侧的那一位黑袍青年,继续介绍道:“那位公子乃是前京兆尹、骑都尉司马防大人的次子,嗯,也就是本相府中司马朗主簿的二弟——司马懿!司马二公子乃是儒学世家出身,又曾担任过河内郡上计掾,不仅精于庶务,而且深通典章义理之学,堪称文武全才。现在,他正任本相府中的文学掾之职。”
  司马懿的名气也够响亮,因为他父亲和祖父都了不起,大哥司马朗也早就声名在外,听得曹操这一介绍,郗虑、华歆、钟繇等人更是一惊:久闻司马朗有个二弟司马懿志大才广、刚明雄毅,当年任河内郡上计掾时便能以肃贪除奸为己任,一举铲除杜传、袁雄等豪强奸党,实在是非凡之器、栋梁之材!数年之前,曹操就曾三番五次派人前去征辟过他——只因他身犯风痹之疾未能应辟。不料到了今年,曹操居然还是将他征辟入府,这也足见曹操不达目标誓不罢手的收揽人才之道了。
  司马懿在出山前,对自己早已暗中做了很多广告宣传,好酒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东西不推广都没人知道。右侧长席之上,荀彧、杨俊面现笑容,亲切地向那黑衫青年打过了招呼。杨俊还转过头来对韩嵩推介道:“韩大人,这位司马二公子乃是杨某平生所遇见的诸多青年才俊当中,最为卓异的一个……”这时,却见司马懿带着一脸腼腆的笑容,谦恭得近乎拘谨地站起身来,向在座诸位大人环揖了一礼,然后垂眉敛目地坐了下去。
  在座的人当中只有韩嵩对司马懿还不太熟悉,他毕竟久在荆州,对北方的人物不了解也是情有可原,他一边不以为意地听着杨俊对司马懿的夸赞,一边用挑剔的眼光上下打量了几番司马懿,心底暗暗道:这小子看起来很有些木讷,哪里有什么出奇之处?不过就像还没有怎么开窍的“书呆子”嘛。
  14 一笼二鸟的竞争——曹操帐下的能人异士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把两个差不多优秀的人才放在一起对比,司马懿和杨修就是这种情况,司马懿刚坐下没多久,杨修却站了起来,将《治道集》还给了席侧的侍婢,让她奉还给了曹操。他双眉一挺,正视着韩嵩,傲然说道:“杨某先前以为韩大人带来的这本《治道集》有何妙语卓见,原来不过是满篇平平之词而已!”
  在座的所有人一下子都没搞明白杨修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怎么突然针对韩嵩发起难来?“杨公子何出此言?我荆州诸名士纵是‘卑之无甚高论’,亦容不得你这般轻贬!”韩嵩一听,面孔顿时涨得通红。“不瞒韩大人,你这《治道集》中的章句,我中原人士自孩童时便已耳熟能详,实乃教人识字启蒙的流俗之书。”杨修迎着他咄咄逼人的质问,毫不退却,微微笑道,“杨某虽已年近而立,幼时也曾熟读此书——丞相大人在上,您从这书中随意抽出几章来考一考杨某,杨某自信还能背诵得出来。”
  听杨修如此说,大家都是大吃一惊,很多人心想,韩嵩不可能拿一本在中原连小孩子都会背诵的书籍来蒙骗丞相啊,“你……你说什么?”韩嵩已是气得连胡须都快翘起来了,用手隔空指着杨修,竟自结结巴巴说不出话来。曹操也是一脸诧异:倘若这本《治道集》真是书塾中间教人识字启蒙的读物,那他身在中原怎么会从没读过呢?杨修只怕是有些胡说了。
  曹操心想,杨修肯定是瞎掰,这本书连我都没见过,他竟然说中原小孩子人人会背诵,我倒要考考他,曹操略一思忖,便翻开那书册,抽了其中的第3章,让杨修当场背诵。
  杨修毫不含糊,张口当场就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马为策己者驰,神为通己者明……”杨修将头一仰,侃侃诵道,“明君之治,不患人之不己知,惟患己不知人也;不患外不知内,惟患内不知外也;不患下不知上,惟患上不知下也;不患贱不知贵,惟患贵不知贱也……”“停!”曹操听到这里,右手一扬,又道,“你且背诵此书第5章来给大家听一听。”“人莫不有贤愚,才莫不有奇拙,识莫不有深浅,事莫不有穷竭。善用人者,必尽其贤愚;善用才者,必尽驭其奇拙;负远识者,必预得其浅深;善治事者,先已能判其穷竭。故而,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识人之才以发其用,方为用人行政之诀。正所谓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纯白之裘者,皆取众白而合一体也……”杨修略一回忆,毫无迟滞,便又顺口背诵出来。
  看到杨修随口背诵,曹操频频点头,在座各位均想,估计杨修没有背错,郗虑、华歆、王朗等博学鸿儒们听了,个个面现惊容:这些段章句句精妙隽永、文采斐然,岂是普通的教人识字启蒙之书可比?但是,又瞧见杨修如此倒背如流,亦实非熟读此书者不能也。
  曹操其实心里雪亮,就知道杨修是凭个人过目不忘的奇才来故意为难韩嵩,他连考了杨修五六章,杨修都背诵得一字不差。他只得放下《治道集》,向韩嵩摊开双手笑了一笑,道:“韩大人,看来杨公子说的是真的。”
  韩嵩可能做梦也没想到天底下竟然会有如此过目不忘的奇人,所以他一时也糊涂了,结巴着说:“怎么……怎么会这样?真的怪了……这些文章都是我们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写成的啊……”韩嵩顿时怅然若失,一下跌坐在席位之上,喃喃自语着,怎么也不肯相信眼前所见。
  15 外露与内敛的才华——看破而不说破的隐藏曹操看杨修露了这一手,已经震撼当场,于是他又想考较一下司马懿,转身对司马懿说:“司马公子,你讲一讲看。”曹操忽然点了司马懿的名,“你和杨公子年纪相仿,他在童蒙之时读到的这本书——你也应该读过的,你应该会有些印象罢?”
  司马懿心里暗想,韩嵩这个蠢蛋,杨修说什么此书在中原连小孩子都会背诵,他完全可以随便让在座的任何一位大人背背看,保证除了杨修无人能背,但此话又不能直说,“这……”司马懿极为恭敬地垂手站起,慢慢答道,“说起来让诸位大人见笑了,在下家教甚严,家父一向只让在下攻读《易经》《论语》《孟子》《荀子》等大本大源之典籍,从来不许在下乱看其他杂书的。”
  这些话其实就是暗中说杨修杂而不纯,司马懿虽然不愿将杨修看作自己的对手,但说话仍然不客气。说到这儿,他语音一顿,忽地抬起眼来平视着对面而坐的韩嵩,徐徐又道,“不过,刚才在下听到杨兄背诵那本书第5章‘人莫不有贤愚……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识人之才以发其用……’这一部分内容时,感到其中似乎有些不够细致精到之处,冒昧地欲以一孔之愚见而恭请列位大人指教。”
  曹操心想,司马懿也是好大的名气,究竟水平怎样,今天正好试一试,“司马公子认为这本《治道集》中的章句尚有不足之处?”曹操饶有兴味地看了看他,“你且指出来给我们看一看。”“在下遵命。窃以为,‘假人之长以补其短,识人之才以发其用’这段论述着实精辟。然而,执柄用人者最需要的乃是具体可行的方法。有了具体可行的切实方法,加入理论之中才能真正算得上细致精到。”
  既然曹操给了自己在众人面前露一手的机会,司马懿也就不客气了,他话音不高不低,娓娓道来,“在下曾经总结出识人选才有这样八条观察之法:习则观其所言,闲则观其所好,富则观其所养,贵则观其所交,贱则观其所不为,贫则观其所不取,临机则观其所决断,逢难则观其所执持。这便是在下的管窥之见,让丞相和诸位大人见笑了!”
  果然不含糊!曹操心想,司马懿不愧当代才俊,对此文评论得头头是道,句句入理,曹操不禁一掀须髯,十分高兴地说道,“河内司马氏果然是家学渊源淳厚,名不虚传啊!司马懿,你这‘八观’之法,可谓尽得识人选才之精要——崔西曹、毛东曹,你们二位以为如何?”崔琰、毛玠都是执掌相府内外人事大权的重要官僚,选贤任能正是他俩的职责所在。听到曹操这么问,崔、毛二人急忙起身答道:“司马公子所讲的‘八观’之法甚是精当,我等自当铭记在胸并遵而行之。”
  司马懿心思缜密,不像杨修那么喜欢炫耀,他事事不为己甚,生怕无意中得罪了别人,一听崔、毛两位主官的赞扬,神情倒是显得非常惶恐:“丞相大人、崔大人、毛大人……这番言语,在下如何当得起?在下才疏学浅、班门弄斧,请列位大人务必原谅才是!”
  曹操其实不在乎一个人行为细节,他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实际能力,只要有才,其他不论,“唔,你不要这么拘礼。”曹操大手一挥,止住了他,“我这丞相府中议事行政最是开明的,你的点子讲得对,无论你是多么的年轻位卑,该奖赏的一定要奖赏;你的点子讲错了,无论你是多么的资深位高,该批评的一定要批评。
  曹操对司马懿无比欣赏,虽然他很年轻,但只要说得对,曹操照样采纳。司马懿今天讲出的这‘八观’之法,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东曹署、西曹署下去后要拟个条陈发下去施行。”他吩咐完毕之后,又向韩嵩笑道,“韩大人,您对刚才杨公子、司马公子的表现有何高见?”
  韩嵩就知道曹操想向大家炫耀他麾下的能人多多,当然很知趣地起身拱手作礼道:“丞相府内果然是人才济济!单凭杨公子、司马公子二人的才思学识,已让韩某甘拜下风!我荆州荒僻之域,所生之才与中原风流名士相比,实乃萤火之与日月争辉,自取其辱乎!”
  16 家庭的内部密议——曹操永远是焦点
  本来大汉的天下,各路诸侯只服天子一人,曹操作为汉相无人肯服,所谓的曹操想要统一天下,其实也就是为了让各路诸侯都认可他而已。“二弟啊!有一个消息你知不知道,据说踞守西凉的槐里侯、征西将军马腾,继韩嵩代表刘表进京朝贡之后,不日也要来许都向曹丞相归顺投诚了。”
  司马朗对曹操有点服气了,他心中暗自认为以曹操的强势已经天下无敌,所以他的声音慢得有些出奇,“曹丞相如今的声威可谓登峰造极,他只要稍一叱咤睥睨,哪个诸侯胆敢抗命不从?听说就连江东的孙权似乎也派出了使者即将前来述职贡奉。唉,眼下这时节曹氏的势力如日中天,曹氏的基业固若金汤,我司马家‘异军突起、后发制人’的大略只怕是无从下手了。”
  司马朗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本来司马家族是想乘乱起事,做大自己,但看来时机已过,曹操已经做大了,听完了大哥的话,司马懿的眼中精芒一闪,亮得便似刀锋一划而过。他静默了片刻,终于也缓声开口了:“大哥,此刻便讲曹氏的势力如日中天、曹氏的基业‘固若金汤’似乎还过早了一些。
  司马懿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其实很想从曹操和各路诸侯的言行中找出破绽,有破绽司马家族才有机会。“依小弟之见,表面上看来曹操势倾天下、力压群雄,马腾、刘表、孙权个个都向他表示了恭顺之礼——不过,这一切都是他们在借机探察曹操的虚实、底细!”
  司马懿对大哥的说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曹操远远没有达到天下无敌的境界,大哥以为马腾真的是进京向曹操归顺来了吗?“据小弟所知,马腾此番赴京之前,已将他手下十万西凉兵马的统帅之权移交到了他的嗣子马超手中,并令他们全部留守后方原地不动,随时听从他的调度——他这也是为自己留了一记‘后招’的。倘若马腾在许都察觉事有不测,那十万西凉铁骑是会随时向曹操发难的。”
  照着司马懿的分析,各路诸侯都是明着归顺曹操,暗中各自备战,谁也不肯真正服气,“还有,你以为韩嵩本人虽被曹操用一个‘侍中’之位收买之后,回到荆州就能说服刘表真的前来归附臣服?据小弟所知,刘表已经把刘备的兵力安排到了靠近中原腹地第一线的新野县与樊城,那正意味着他已经做好了全面抵抗曹操南下征伐的一切准备了呀!”
  各路诸侯之中,司马懿认为最为棘手的应该是江东的孙权,孙权年纪虽轻,但能力非凡,“至于他突然派出使者直赴许都述职贡奉,其用心也是昭然若揭。曹操若想凭借着肃清中原、扫平朔方的一时赫赫声威就能慑服这些诸侯们,只怕难以如愿。如今正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要关头,倘若他稍有不慎、一着走错,这天下的大局说不定就会猝然逆转!”“不会吧?”司马朗听得有些心惊肉跳,“二弟,你这些话未免有点儿言过其实了。”
  看大哥对自己的判断好像不太相信,这就像炒股票,虽然人人都盯着大盘看,但得出的结论各有不同,司马懿似石像一般沉默着,并不为自己的推断多作辩解。这时,车帘外面传来了驾车的刘星的话声:“二位少爷,到家了。”“且慢。刘星,你且驾车继续向前驶去,”司马朗心中一动,向车厢前面吩咐道,“本座要和你二少爷在车里再谈一会儿话——到时候喊你回府,你再回府。”
  “是!”刘星在车帘外应了一声,长鞭“啪”地一甩,又赶着马车向前疾驰而去。
  17 各方都有了反应——曹操引起了诸侯的焦虑曹操下达了禁酒令,曹操自己本来就很爱喝酒,这次突然下令禁酒,只有一种原因就是为了积粮,积粮就是为了备战出征。汉献帝不理解,让赵彦去请教荀彧:“袁绍、袁术、吕布三贼已灭,关西亦无大患,曹丞相依然一意急着积粮养兵,却欲麾指何方?莫非还要对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等宗室发兵进击吗?”
  荀彧虽然心知肚明,但既然曹操没有公开宣布,他也不能抢先透露风声,于是只好说:“这个……本座相信,曹丞相请求朝廷颁布禁酒令必是老成谋国之言。禁酒,也不单是为了积粮备战,亦可视为曹丞相是在澄清吏治、以俭养德。还有,丞相府所呈的那个提高庶民田地租税与纳粮到十分之六的条陈,本座已决意批复不予施行。丞相府那边若有异议,本座自会前去解释平息。赵君意下如何?”
  听了荀彧如此回答,赵彦赶紧说:“赵某只是据实传达陛下询问之语罢了,自己并无他见。但是,就驳回丞相府提高庶民田地租税与纳粮之量的这个条陈而言,赵某以为令君大人之‘导君以仁、顺成其美’,可谓圣贤之风、泽被苍生了!”赵彦恭恭然而言,眸中却忽地闪出了一道奇异的光芒。
  赵彦接着提问,他受汉献帝之命来向荀彧探听曹操的用意:“令君大人,陛下还问:如今荆州牧刘表、江东孙权均已派出特使前来朝贡示礼……而且征西将军马腾亦将入京述职归顺……”赵彦仍是继续遵照着汉献帝的授意问下去,“您对此有何高见?”
  荀彧也知道天子目前把自己当作是唯一可以依靠的忠臣,“本座以为,刘表、孙权派出特使前来许都,均可谓外托朝贡进礼之名而内行观望刺探之实,皆不足为恃。”荀彧悠悠答道,“唯有征西将军马腾,先前曾随钟繇讨平郭援、高幹等逆贼,而今又亲身入朝陛见,终与刘表、孙权等‘口惠而实不至’不同。陛下须当留心,多加礼敬于马腾——赵君谨记将老臣此言回禀陛下,不可轻泄于他人。”赵彦一听,立刻肃然敛容而道:“下官定然谨记而不外泄,不负令君大人所托。”
  荀彧对天下的各路诸侯也是了如指掌,诸侯的所作所为代表他们的内心想法,荀彧几乎都能看穿,“江东孙权,其父兄本皆有忠烈之名,本座先前也一向看好他,以为他可以堪为汉室藩屏之臣。”荀彧淡淡地说道,“且说这一次他派出使者入京进贡——本座先前便以为他会派出张昭作为使者,却不料他竟派了一个名为鲁肃的江淮之士而来。如此看来,江东孙权亦未必是大汉之纯臣啊……”“令君大人何以见得?”赵彦愕然而道。
  听荀彧如此一说,赵彦颇有些不解,于是又继续问,荀彧不慌不忙地回答:“张昭者,忠于汉室之清流直士也;鲁肃者,观时应变之战国策士也。”荀彧神色凝重,话声果决,“孙权派遣张昭还是派遣鲁肃前来进京朝贡示礼,这二者之间的用意是截然不同的。”“令君大人高瞻远瞩、明见万里,下官钦佩之至。”赵彦听了,不由得躬身深深一礼,满面恭服之色。
  绝大多数人连近在身边的人和事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千里之外诸侯的心思和动向了,他没料到荀令君竟对远在江东的孙氏部属人士竟也如同掌上观纹一般,了解得如此清楚,荀令君委实堪称神人:耳目遍布之广、心思覆盖之远,可谓已囊括五湖四海!荀彧却悠悠一叹:“乱世之际,能身处众浊之间而始终不失其清者,何等难能可贵也!江东孙氏父兄两代忠烈可旌,而传至孙权之时不纯其节、不终其德……可叹!”
  18 博弈的战利品——江东来客与荆州的命运从历史上来看,曾有很多独掌朝纲的权臣出现,但最终结局圆满的不多,其根本原因往往是儿子的水平不行,如今刘表身患痼疾,两个儿子刘琦、刘琮又皆不成器,他手下的大将蔡瑁、张允与谋士韩嵩、蒯越、王粲等又在向曹操暗送款曲——荆州上下只怕早已人心动荡,哪里还有余暇去谋划这种与江东孙氏“近交远攻”的联手大计?除非是刘备主政荆州还差不多……他或许还有这种器宇和胆量敢于做出这种非统揽大局而不能的非常之举。
  荆州刘表的情况直接牵扯到江东孙权的所作所为,因为荆州是江东的屏障,荆州一破,江东就危险了。那么,孙权日前又派出特使到许都来干什么呢?他莫不是也察觉到了荆州方面存在着的一些异动迹象,特来刺探自己的虚实、底细的?毕竟,韩嵩亲近许都朝廷的那些言行也实在太过露骨了些……或许孙权也在惴惴不安。倘若荆州猝然彻底投向了许都朝廷,臣服在了本相的脚下——这大概便是他生命中绝对不能承受之“噩梦”吧?
  这次江东孙权派遣鲁肃来朝见圣上,曹操就知道孙权不怀好意,名为朝见,实乃探查他的虚实。曹操端坐榻席之上,冷冷地望着鲁肃。但见他年过三旬,玉面乌须,体貌魁奇,虽是一袭儒服装束,然而眉宇之际却自有一派明敏精悍之气溢然而出。这也是一个豪杰之士啊!曹操在心底暗暗赞叹一声,却并不开口发话。
  鲁肃是第一次见到曹操,他这次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探查曹操在平定北方后下一步的行动计划,“在下临淮寒士鲁肃,在此拜见丞相大人。”鲁肃望了一眼高坐堂上的曹操,一进门便伏身下拜,行过了大礼。“免礼。”曹操慢声应了一句,待他立定之后,缓缓而问,“孙讨虏特遣鲁君入朝述职贡奉,想必此行目的已经达到——鲁君今日前来本府,又为何事呀?”鲁肃深深一躬,俯下头去,恭然之极地言道:“在下谨奉孙将军之命,特来恭贺丞相大人登居钧位、秉国执政、威服天下、万众归心!”
  听鲁肃随口胡乱奉承,曹操脸上不露丝毫声色,他知道鲁肃是孙权手下非常有见识的人物,于是继续问:“本相升任钧位,不过是天子贤德所加、厚爱垂恩而已——本相自思何德何能何以堪之?孙讨虏又何贺之有?”鲁肃仍是躬身不起,俯首继续而道:“丞相大人神武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