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粟邑张家似乎丝毫没有嫌弃这个女婿身残体废,非但岳父张林鹤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始终面有喜色,而且那张春华出阁之后对司马懿亦是倾心相待、体贴入微。
虽然司马家是名门大族,但毕竟儿子残废了,等于失去了今后的任何人生希望,嫁给他就是照顾他的起居而已,大家都说:以司马懿目前的状况和条件,能够娶到张春华这样一个对他不嫌不弃、温柔体贴的妻子,已实在是大有福气了——除了张林鹤这个傻帽儿之外,谁还会把自家的黄花闺女嫁给司马懿这样一个半残废之人?
7 故乡的安闲生活——司马懿等得起
既然不能出仕了,那就踏踏实实过一段安稳日子吧,司马家毕竟富甲一方,儿子残废了算个啥?生活照样过得有姿有色,吃喝不愁那是不用问了,花园别墅佣人照顾,比一般的普通人活得精彩多了。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切看起来又是那么顺眼,温县孝敬里的司马府内,司马懿每天过得充实而丰富:他上午便坐在榻床上与司马孚、司马馗、司马进等弟弟们研习典籍、吟诗作赋、评古论今;到了下午,他又让刘星、司马寅将自己抬到树荫底下,一边晒着暖暖的太阳,一边和妻子张春华对弈品茗、琴瑟和鸣,当真是怡然悠游、其乐融融。
女人嫁给谁就会更像谁,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这几年里,张春华在司马懿身边耳濡目染,渐渐变得愈发博学睿智起来。她在和司马懿讨论经史大义、经纶理迹之际,总有一些字字珠玑的妙语令司马懿暗暗钦佩。
司马懿对自己的这个妻子也十分满意,妻子嫁过来后,勤俭好学,谦虚有礼,他有时便深深感叹道:“看来,这世间贤与愚、拙与巧、成与败的差别,完全在于其人能否好学勤习而已,不好学、不勤习,堂堂须眉丈夫胸襟见识未必能及一巾帼女子;能好学、能勤习,巾帼红颜女子,器识才华尤胜缺才乏术之男儿——春华,你便是专而终精、自学成才的一位女中智囊!”
有些女人的悟性本来就高,只需稍加点拨立即触类旁通,张春华听着这话,心底里却轻轻地颤动:夫君,你可知道,经史子集上那些经天纬地的义理之学,历朝历代那些帝王将相的纵横之术,图簿古册里边那些山川形胜之迹,它们又枯燥又无味又艰涩又难懂,春华哪里喜欢得起来?
很多女人其实也就是为了丈夫的爱好,自己一点不感兴趣的东西照样苦学,希望能与丈夫有所沟通,若不是司马懿心目之中萦绕不息的便是这些话题与内容,春华为了让你躺在病榻上不至于生出寂寞之感,便也不会硬起头皮啃这些书籍,整理出一些点子和要诀,陪同你共坐畅谈,欣然度日。就我本意而言,也只想帮你每天过得快乐一些、充实一些,倒不是我有心借着这博览群书之际而成为什么博学多才的女子啊!
妻子对丈夫总是抱有极大的希望,每个女人都想望夫成龙,司马懿自然是不会清楚妻子这一番心声的,自顾自地与张春华读书对弈之余,埋头攻读典籍,写下了不少精辟深刻的心得批注。而张春华则将他这些批注整理记下,装编成一卷卷的书简,她时常称道:“夫君,妾身要将你这些警句箴言全部都收藏起来,以便将来制成集册流传天下。”
其实司马懿的抱负远不止此,有些内心的想法他也不能与妻子说得太多,对妻子的话司马懿听了,却只是淡淡而笑:“人之求学,须以面壁自得为本,以炫智于人为末;以陶铸器识为主,以交流互补为辅。切不可本末倒置、主辅错位。”
至于学问小事,司马懿只是平时闲暇随心而为,他的真正目的根本就不在这里,这些心得体会,不过是为夫坐井观天的一孔之见罢了!“昨日为是,而今日已成非;今日为是,而明日已成非……说不定有一天为夫自己看了都会哑然失笑——春华,你就不用再多费这个闲心了!”
有时候妻子只想着丈夫能够小富即安,过安定平稳的日子即可,但丈夫却雄心万丈,有吞吐天地的志向,“夫君,你真是太过谦虚了。”张春华仍是不以为然地摇头说道,“我们司马世家的儒学造诣素来根深叶茂,须当薪火相传。你既对这典章义理颇有独到之悟、新颖之见,岂可湮没无闻?经纶世务是一时之趋尚,而立言传道才是千秋之基业啊!”
为了安慰一下妻子的感受,司马懿也只能装得更像一点,毕竟在哪一步说哪一步的话,他听罢妻子的劝说,沉吟了好一会儿,才点了点头:“你这话讲得不错。你能有如此明达的见识,实在不愧是为夫的贤内助。我书香门第、经学世家,也该当如此。这样罢,你便将这些心得箴言抄写几本,让三弟他们拿去切磋琢磨罢……为夫心性雄放不羁,喜好纵横捭阖,终是不甘在这笔砚纸墨之间立身扬名。”
妻子其实也常常感觉到丈夫的志向不凡,因为张春华听司马懿说话里隐隐然豪气逼人,就不再多说什么,依着他的吩咐去做了。倒是司马孚、司马馗、司马进等几个弟弟,拿到了二哥这些典章义理的心得箴言之后,一个个读得津津有味、手不释卷,对他的学识佩服得五体投地。
8 顷刻兴亡过手——官渡之战的最后结局
汉献帝建安五年九月,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打得热火朝天,双方胶着僵持,尤其是曹操压力山大,有谋士建议,请曹操突发奇兵劫烧袁军后方最重要的乌巢粮仓,截断了十余万袁军的生命供养线,顿时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袁军在一夕之间散溃无余,袁绍只得抛弃了所有营垒、辎重、图簿、军械,独与八百残骑仓皇北逃而去!
袁绍失败后一时气不过,郁闷而死,他的四个儿子还想着垂死挣扎,袁绍之子袁尚、袁熙带着河北袁氏最后一支残兵,败逃到朔方,与塞外胡虏乌桓单于蹋顿互相勾结,组建十万骑卒南下,向追杀到北平郡的曹操发起了最后一次反攻。
毕竟袁绍大势已去,老子都死了,儿子更加不成器,曹操亲率三万精兵,以谋士郭嘉为参军,以猛将张辽为先锋,迎击而出,在辽西白狼山与胡虏联军展开了一场震古烁今的大战。这场大战下来,素有匈奴冒顿单于再世之称的乌桓酋首蹋顿,被曹操手下的精锐“虎豹骑”斩于马下,十万敌军一战而溃,乌桓各部族纷纷望风而降。袁尚、袁熙抱头鼠窜,却被辽东太守公孙康擒杀,函首送给了曹操。
打仗永远是墙倒众人推的事情,只要你失势了,很快就会被所有人抛弃。从此,曾经盘踞朔方数十年的袁氏一族及塞外胡虏,被曹操以雷霆手段一举肃清。黄河以北数千里疆域、数百万兵民尽归曹操的彻底掌握之中。
而曹操绝不以一时之胜败沾沾自喜,他所追求的是统一天下,在平定北方、肃清中原之后,随即亲笔颁下了一道钧令,传遍了各州各郡:“自从发义兵诛暴乱以来,算算已近二十年矣!而我之所以能征必克,不是一人之功,实乃大家的群策群力襄助也!天下虽尚未悉定,吾誓必当与众贤士大夫并辔共定之!天下有德有才者,须明吾之至诚,吾将开阁虚席以迎之!”
曹操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虚怀若谷、唯才是举,但凡你有能力,他不问你的过去,能者上,不能者下,这也是战争期间最明智的方法。这道钧令在朝野上下搅起了层层波澜,果然,天下各州各郡的名士英豪闻之纷纷整装而起应召而出,犹如过江之鲫,从四面八方奔赴许都投往曹操麾下效力。
曹操既然打赢了,就像一场赌局已决出了胜负,至少在短时期内没有不确定的抉择艰难了,在这道钧令传到温县孝敬里的第六天,身为曹操司空府主簿的司马朗轻车简从悄悄返回了司马府。是夜,司马懿的卧室里灯烛齐燃,亮同白昼。他已屏退了张春华与所有侍仆,就倚躺在榻床上与大哥司马朗密谈了起来。
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因为他要继续平定天下,所以更加求贤若渴,不惜重金招募人才。“二弟,你且瞧一瞧这个……”司马朗从袍袖中取出一方朱漆木匣来,递给了司马懿。“这是……”司马懿轻轻打开木匣,却见两颗大如鸡蛋的玉球在匣中静静地流转着一派绿莹莹的夺目光华,映得他眉发尽碧。
“这是曹司空专门赠送给二弟的,曹丞相也是唯才是举啊,但凡是人才,他都要抢到手里,比如那个徐庶,白养着他曹丞相也干。曹司空对二弟实在是念念不忘、志在必得啊!自从郭嘉君在这次北伐乌桓途中病逝之后,曹司空仿佛对青年俊才的渴求比先前旺盛了许多。”
曹操在那个年代早就明白了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这一千古不变的真理,司马朗指着朱漆木匣里那两颗碧玉球,徐徐言道,“他听闻于阗异域的凝碧美玉可以舒筋活络、治疗风痹,特地让西域长史府的特使去于阗购了这两颗碧玉球来,赠给二弟你。他还说,倘若你真是一病不起,他让人抬也要把你抬到许都为他效力。他承诺会让专人、侍妾来服侍二弟的日常起居。”
“唉!曹操此举了不起啊,重视人才实乃霸业的基础,古往今来,最重要的一向都是人才。他愈是这般亲贤重才,广纳众士,他胸中所藏的图谋就愈是恢宏雄大,他所追求的成功就愈是非同凡响……”司马懿从木匣中拿出那两颗碧玉球,握在掌中缓缓地转动着,玉球碰撞之际传出了一阵阵浑厚绵密的清韵之音。
曹操这次的大胜一定会让他有更多筹码与信心控制朝政,只怕再也无人能够抑制曹操的勃勃野心了,袁绍先前在许都朝廷里一直霸占着的那个大将军之位,此刻已未必被他曹孟德放在眼里了罢?”“二弟,你果然是聪颖过人!”司马朗听了司马懿这话,不禁霍然一惊,瞪大眼睛看了他半晌,才附耳轻声而道,“这一次曹司空挟‘平定河北、大获全胜’之赫赫功勋返回许都之后,他有意无意间透露出来的意思是想乘势而上,独揽朝纲。”
第二章 初露锋芒
做生意一定要计算胜率,没把握时不要出手。
聪明而不显露出来这实在是非常困难的。
凡事忍一忍,必能等到对方的破绽。
9 天下大势优劣已判——十拿九稳方可出山曹操打败袁绍后,彻底消除了他在北方的所有后患,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前后左右都是敌人,自此,曹操以官渡之战的赫赫全胜真正树起了他中原霸主的无上威势与地位!关中的马腾、荆州的刘表、江东的孙氏、益州的刘璋等割据一方的诸侯们,都不禁对此怵然惊惧,同时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而忧心忡忡——如今曹操兵锋所指,无人能敌,倘若他瞄准的下一个对象是自己,岂非危如待宰之羔羊?
大局已定,看来司马家族又要有所行动了,就在这一年的年底,身为司空府主簿的司马朗突然回到了温县孝敬里休假省亲。司马府的后花园背倚金刀谷南面的伏犀山壁,占地极广,有丘有壑,有湖有池,有圃有苑,有亭有榭,一脉清流恍若玉蛟盘绕其间,条条曲廊四通八达,显得豁朗开阔而又不失清幽深邃。
温县孝敬里的司马府内,“笃笃笃”,竹扉被人在外面轻轻敲了几响。“何人?”司马防拈着棋子的右手在棋盘上空应声一定,转头缓缓向外问道。“父亲大人,孩儿前来请安了。”司马懿的声音从竹扉外传来。“哦……原来是懿儿哪!”司马防将棋子慢慢放回棋钵之中,整了整衣冠,在席位上敛容端坐,徐徐开口,“你且进来吧。”司马懿在外边恭恭敬敬地应了一声,轻轻推开竹扉,举步而入。
父亲例行公事地关心道:“懿儿,你的风痹之疾刚刚康复,似乎还是应当在床静养为佳。”司马防将左手所持的那卷棋谱放在了膝上,右掌缓缓捋着自己的须髯,目光沉沉地正视着司马懿,“若是没有什么打紧的事儿,你就不必这么拘礼请安了。”
司马兄弟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培养,父慈子孝,严于律己,到老不变。司马懿在他面前六尺之处停下,垂手躬身答道:“父亲大人,我司马家多年来晨昏定省的孝悌之风,岂能因孩儿身有不适便可轻废?孩儿在此向父亲大人请安了。”
司马防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假戏即将演完,司马懿就要出山了,于是只得依他所言,司马防神色一肃,身形一直,立刻端坐如钟,静静受了他这深深一礼。然后,他才开口发话道:“罢了。你且坐下罢——曹司空派特使送来的辟书,懿儿你已收下三日有余了,不知此番懿儿心中有何谋断?”
司马懿知道,这只是父亲的一句启首语,他等待着父亲的训话,“这个……想必父亲大人早已为孩儿想出了极为周全的回应之策——孩儿恭听父亲大人明示。”司马懿坐在侧席急忙欠身而道。
在家里很多时候,司马防作为父亲也同时也是谋略的发起者,司马懿是非常熟悉自己父亲的这些谈话方式的,父亲大人的这类提问并不需要他真的回答什么。这只是一种过渡,是为了把他自己胸中所藏的重要想法牵引出来。所以,面对父亲这样的提问,司马懿只需“恭听明示”。
也算是父亲给儿子的临行赠言吧,儿子要出去当官了,父亲怎么都得嘱咐几句。果然,司马防侃侃然谈了起来:“此番曹司空之征辟,与先前情形大不相同了:他扫平朔北、基业磐固,俨然以周公自居,他给的这个面子,你是再也轻拂不得了!而且,他在征辟你之前就对他的特使明言:‘倘若此子依旧徘徊不应,即刻缚他入许都来见。’……唉,我儿素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之志,如今时势相逼,只恐我儿身不由己矣!”
听父亲这么一说,司马懿感觉他们父子其实是想到一块儿去了,“不错。孩儿此番确实再无借口推辞曹司空的征辟了。”司马懿敛眉垂目缓缓而言,“而且……如今天时人事交应,孩儿也该应辟出山,前往许都为我司马家的宏图大业与大哥并肩打拼了。”
司马防很为自己有这样几个好儿子而感到自豪,司马家族后继有人啊,“唔……懿儿真是长大了成熟了!你这段话讲得真好啊!”司马防听了,双眉一扬,含笑注视了他片刻才款款颔首道,“不错,我司马家的宏图大业,终归是要靠你们兄弟八人同心同德、其利断金啊!”
司马家族可非等闲家族可比,司马祖先一直有龙飞天下的抱负,成就大事靠的就是这种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积累。说着司马防站起身来,走到屋角的一座书架旁,从上面取下了一方镌刻着白虎玄豹之精美纹饰的灿亮银匣来。“铮”的一响,银匣缓缓开启:一尊晶莹剔透、青光内蕴的骏马钮四方形玉印赫然显露——玉印上殷王玉印四个篆字雄浑大气、飞扬灵动,似欲脱印而出跃然眼前。“懿儿,这是我司马家当年裂土称王、开基建侯的信物啊!”
司马防郑而重之,小心翼翼地将那尊殷王玉印托在掌上,缓缓举在半空,让司马懿仰望端详着,“我司马家世世代代乃是殷国王族之后,出身清贵高华,门楣堂皇正大,才学冠绝天下,本是四海之望、社稷之尊——哪里像他们沛郡曹氏本系阉宦之后、门第卑贱,为了遮丑,还要拉上贤相曹参妄称祖先以作涂饰!”
祖先的辉煌往往能够激励后人努力奋进,司马家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一代代人为了使命而奋斗,司马懿端详着那方青光莹然的殷王玉印,胸中滔滔然涌起一股激昂澎湃的热流,只觉全身劲气充溢无比,直可俯仰天地、吞吐河山。
祖先开创不易,后辈当需努力,司马家族就是靠不断的努力堆积起今天的成就,司马防的双眸之中亦渐渐射出一股狂热而灼亮的光芒来:“所以,懿儿哪,你一定要时时铭记我司马世家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无上荣耀,在许都城中,你和你大哥一定要齐心合力、潜谋秘行、精耕细耘,为我司马世家‘异军突起、后发制人、独占鳌头’之大业圆满成功而开拓进取!”“父亲大人的这番明示,孩儿一定铭记在胸、矢志不忘。”司马懿身形一低,埋首在席上深深拜伏了下去。
10 父亲的谆谆教导——厚黑为本,忍耐为王其实父亲这么做,就是要激励即将出征的二儿子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看到效果达到,司马防这时才将殷王玉印缓缓放回了几案,凝望着司马懿缓缓讲道:“临行之前,为父有一些话须得正告于你。你在许都城中纵横捭阖之际,须当视曹孟德为平生第一强敌,千万不可怠忽相待。
关于今后如何面对曹操,司马防有他自己的一套经验与理论,这时拿出来与司马懿交流,“你与曹孟德之间,无论你如何恭敬服侍他,也免不了有忌惮之情潜滋暗生,非你不足以致曹孟德之忌,非曹孟德不足以致你之惮,这才是你周旋于许都朝廷,骋志于府署官场的最大障碍啊!对此,你一定要切记勿忘。”
一个成功人士,不但要自己本领出众,他的家族、父亲、兄弟甚至儿子都非常重要,司马懿没有料到父亲居然已将这一切情形看得如此透彻明晰。俗谚说:“姜还是老的辣。”父亲宦海沉浮这么多年,一眼就觑准了自己将来纵横官场的关节之所在。
司马懿听父亲谆谆教导后,倍感父亲之伟大,他事事都能想在头里,料敌机先,司马懿垂下头去,深深叹道:“父亲大人教导的是,孩儿一定牢记不忘。”“那么,你准备如何应对曹孟德将来的窥测与忌惮呢?”司马防目光炯炯地盯视着他,“你且讲给为父听一听。”
就如战前的演练,父亲把所有即将遇到的问题都替司马懿想明白了,司马懿见父亲这番话问得十分切直,便也不再虚与回旋,当下直抒胸臆道:“孩儿定会牢牢恪守《太公兵法》上一段铭言‘古之善用谋者,非信义不立,非阴阳不胜,非奇正不列,非诡谲不战。谋藏于心,事见于迹;心与迹同者败,心与迹异者胜。谋者,诡道也;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心谋大,迹示小;心谋取,迹示与;惑其真,疑其诈。湛然若元阴之无相,渊然如沧海之不测。’孩儿依此铭言而遵行之,想那曹孟德纵有盖世枭雄之才、百般钳制之术,亦未必能奈我何。”
看到儿子能如此透彻地明白自己的担忧,并且做好了一切应对工作,父亲也很觉得安慰,司马防听罢,微微点头,忽一皱眉,又徐徐说道:“懿儿,你采用谋略之术在朝廷中与曹操周旋,固然不失为一条可行之道。然而,如今曹操坐拥重兵,手握权柄,势压于人,你若单用权谋之术未必能与他相敌。万不得已时,你还须得打脱牙齿和血吞,坚守一个‘忍’字诀自立自强……”
说到最重要的关节,其实就是一个“忍”字诀。司马懿听着,不由得微微一怔。“不错。‘忍’字诀!”司马防正视着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然后,他右手一伸,又从那方光亮灿然的银匣之中取出一幅颜色颇旧的糯白绢帛来。司马懿急忙向那绢帛上看去,只见它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大大小小的“忍”字。那一个个“忍”字殷红醒目,仿佛是用斑斑鲜血写成。
拿着这幅血书,司马防双手略微颤抖,目中泪光闪闪,“这是先祖征西将军司马钧留下来的‘百忍血书’!”司马防的语调忽然变得有些怆然,“他是用自己血的教训来告诫我司马家的子孙,每值喜嗔爱憎、进退屈伸、成败得失之紧要关头,一定要‘忍’字当头、沉毅自持、随机应变,万万不可为情所乱啊!”
司马家族历代祖先都总结出“忍”字的妙用,“忍”字诀贯彻在司马家族每一代人的奋斗历程中,关于先祖司马钧的故事,司马懿是十分熟悉的。司马钧沉勇善战,于安帝年间官拜征西将军,威名赫赫。
但行军打仗,胜败往往只是一线,很多时候小不忍则乱大谋,那一年他奉命率军征讨西羌逆贼,途中他的副将仲光、杜恢等自恃其智,不听从他的调度指挥,贸然进攻羌贼,遇伏被困。司马钧一时赌气不愿发兵营救,致使杜恢与其部卒尽遭败殁。后来,司马钧亦被朝廷问罪入狱,悔恨自杀。临终前,他咬破手指给家人留下了这张“百忍血书”,以此警示后人。
祖先血的教训,让后辈更加警醒,小不忍则乱大谋,很多事情退一步海阔天空。见到这张“百忍血书”,司马懿仿佛从那一个个方正遒劲的“忍”字中读出了先祖司马钧用鲜血凝成的一句句教诲与警诫,深深地长叹一声,伏在席上向父亲司马防叩首无言。“古书有云:‘必有忍,其乃有济。’”
司马防对忍耐的学问很有研究,他认为世间一切成功都离不开忍耐,没有忍耐就谈不上成功,双目灼灼,炯炯有神地直视着他的儿子,肃然讲道,“忍者,乃人心至刚至劲之用,以自强卓立而执掌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蓄德威之固。一个‘忍’字,足可令你以天下之至柔而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曹孟德纵是权倾天下、威盖四海,又能奈你何?”
11 终于大权独揽——曹操成了董卓第二
曹操总算又要更上一层楼了,司空当了很多年,怎么都得换换头衔了,北方已经统一,皇帝又在自己手里,想当什么官还不是自己一句话的事。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五月,汉献帝刘协亲笔下诏颁示天下:即日废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官,另行设置丞相一职总揽朝政,司空曹操转任丞相之职;自今而后,文武臣僚上书奏事,一律先行呈送丞相府制其轻重缓急,然后与尚书台共同审议裁断。
虽然这件事情其实傻瓜都能想得到,无论何进、董卓、李傕、袁绍、曹操,谁大权在握都会独揽朝纲,但是这道诏书犹如在朝廷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官位之设,本是光武大帝刘秀中兴汉室以来,为巩固帝王之权而实施的“分解相权”之举,他为了避免重蹈逆贼王莽权重倾国之覆辙,将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太尉掌兵权,司徒掌礼法,司空掌庶务。
东汉以来的三公政体很好地维持了国家的强势与发展,而这延续了两百年的分权政体,如今竟被曹操一举打破,三权归一,重设丞相,并由自己亲身担任此职,做到了势压群僚、权倾天下。
但是不满归不满,规则是成功者制定的,曹操希望这么干,别人也无法劝阻。朝廷对各方诸侯发布的文告中都冠冕堂皇地宣称“曹司空剪除袁绍、袁术、吕布等逆贼,劳苦功高,勋名赫赫;非任丞相不足以彰其能,非秉国政不足以行其道”,但是各方诸侯心下都是雪亮的:曹操凭着自己削平袁绍、平定朔方、肃清中原之功,已在朝中树立了极高权威,天子现在只能“论功行赏”,以让他独揽相权的代价来安抚他继续为汉室效忠了。
曹操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天下各地诸侯全都服他,听他的号令,否则就大兵压境,武力征服。目前,曹操手握重权,挟天子而称尊,睥睨四海,其赫然声威让盘踞凉州的马腾、蜗守益州的刘璋、蛰伏荆州的刘表、据有吴越的孙权等各方诸侯无不望而生惧,个个惴惴不安——生怕他抓住自己的什么破绽便横扫过来。
如此大的动作,但曹操做起来也是轻而易举,并没有费他什么事情,尽管许都外面的人都瞧着曹操“废三公、揽相权”这一举动颇为破格,而实际上身在许都的人士都十分清楚,曹操在废除“三公”之官制时,其实并没有搞太多的花招。
朝廷重臣们看到曹操如此霸王硬上弓,大多心灰意冷,纷纷找理由撂挑子不干了。首先,太尉杨彪因足疾告病休养在家,他的太尉之位就暂时虚悬了出来,由御史中丞郗虑代领着;其次,司徒赵温在今年年初举荐曹操长子曹丕,被曹操用一个“阿谀营私、选举不实”的罪名参了一本,免去了他的司徒之位。一时之间,太尉之位虚悬,司徒之官被逐,曹操这个司空便一枝独大了。
曹操也正欢迎目前在位的老臣们退休,把权力让出来,由他一人独掌朝纲。他乘势废三公之官制而揽三公之大权于一身,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虽然曹操做得有些露骨,但是就他一步一步攫取相权的手法来看,许都朝廷里的名士大夫们,一时也抓不住他的把柄发难,只能眼睁睁瞧着他身居相位,大权独揽了。
从此大汉的天下就由曹操做主了,曹操虽然没有篡位,但跟篡位也没啥区别,皇帝只是一个摆设而已。丞相府厅堂正中的紫木方榻之上,昂然端坐着身穿紫袍的曹操,他身形虽不魁梧,然而那一副浓眉虎目、方面鹰颔的堂堂相貌和那一派叱咤风云、势压山河的咄咄气质,于俯仰之际令人几乎不敢正视。
以后丞相府就是权力中心,丞相就是主宰一切的人物,皇帝成了摆设,在曹操所坐木榻两侧的长席上,右边依次坐着朝廷来的高官大吏:御史大夫郗虑、尚书令荀彧、司隶校尉钟繇、吏部尚书华歆、谏议大夫王朗、散骑常侍贾诩、黄门侍郎杨俊等;左边的长席上则依次坐着丞相府内的僚属:军师荀攸、主簿司马朗、东曹掾毛玠、西曹掾崔琰、军祭酒董昭。
在这次聚会上,出现了两张新面孔,虽然现在大家还不熟悉他们,但很快他们就将登上历史舞台。董昭的下首,坐着两个年龄相仿的青年文士,他俩一个身着光洁锦衫,面目俊秀,顾盼流连之际神采飞扬;另一个则身穿朴旧黑袍,方脸圆额,峻眉深眸,气宇沉笃,仿佛有些矜持地微微垂首而坐,目光只静静地盯着面前的桌几,很少抬眼起来东张西望。
12 曹军威势震天下——征西平东自此始
在平定北方之后,曹操的野心就不可抑制了,他的下一个目标肯定就是平定天下,他要扫清所有的诸侯,让万里江山臣服于自己的脚下。大堂之上曹操一捋颔下须髯,扬声哈哈一笑,忽然开口说道:“不瞒列位大人,本相今日除了宴请诸位同堂共乐之外,还邀请了一位来自荆州的名士——韩嵩韩大人!”
大堂中立即有点窃窃私议:“韩嵩大人?看来荆州刘表就是曹丞相的下一个目标了。”对韩嵩这个名字,大家并不陌生:他是荆州牧刘表手下最重要的心腹谋士之一,不知为何却突然来到了许都?而且,看来他一入许都,居然还没去向朝廷有司报到,便径自来谒见了曹丞相,这事儿可真有些异乎寻常。
对韩嵩的到来,曹操是非常得意的,谁都看出来这代表了刘表方面的态度,如果归顺万事好说,否则立即大兵压境。看着众人迟疑不已的表情,曹操捋着自己的须髯,哈哈笑道:“诸君有所不知,韩大人此番进京,除了是代表身为汉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