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正说司马家[全三册]-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书名:正说司马家
作者:张朝炬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05月
ISBN:25105404
所属分类:图书》历史》史学理论》历史研究
编辑推荐
“正说司马家”系列丛书从历史事实出发,揭开《三国演义》所未提及的司马家真实面纱。以史实为证,配合热播电视剧《军师联盟》,全景展现三国时代战火纷飞下,司马懿如何从小小地方官,一步一步走向曹操手下*能臣,从而为之后的司马炎称帝,开创太康之治作下铺垫!
——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 司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作序。
——有声书于喜马拉雅FM、考拉FM、荔枝FM、蜻蜓FM等平台播放作者讲解音频播放量100万 。
——《正说司马家》系列电子书咪咕、掌阅、小米多看多家上线!
——作者亲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等二十多个省市开设讲座!更有 “大春时光” 新浪微博同步直播!观看人次及转发量均过万。
内容简介
由张朝炬所著《正说司马家3:孙子司马炎》叙述了晋朝的开国君主司马炎的传奇一生,他在位25年 ,对结束三国时期国家的动乱状态,复兴经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公元265年,他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之位,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国号大晋,建都洛阳。公元279年,他又命杜预、王溶等人分兵伐吴,于次年灭吴,统一全国。结束了分裂长达 半个世纪的三国时代。成为继秦皇、汉祖、光武帝之后第四位统一全国的皇帝。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 、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本书将为你再现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让你深刻地了解晋朝历史、了解果断刚毅的晋武帝司马炎。
作者简介
张朝炬,著名作家、翻译家,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系博士,昆士兰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商业评论撰稿人,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美中关系协会(National mittee on United States…China Relations)会员。常年旅居美洲、欧洲、澳洲,致力在全世界发现历史真相。著有“正说司马家”三部曲:《正说司马家 1:老子司马懿》《正说司马家 2:儿子司马昭》《正说司马家 3:孙子司马炎》等作品。
=================
正说司马家1 老子司马懿
司马懿出生在东汉末年,今河南焦作人,属于中原豪门大族,他早年跟随曹操征战天下,历任曹魏四代君主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等职,依靠忍耐的力量后来掌握了曹魏的大权,为其孙子司马炎建立晋朝奠定了基础。
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关系表
汉献帝(天子)—何进(大将军)—董卓(太师)—王允(司徒)—貂蝉(美人)—吕布(战将)—袁绍(诸侯)—刘表(宗室)—刘璋(宗室)
吕布—貂蝉(夫妇)
董卓—貂蝉(爱慕)—吕布(义子)
袁绍—袁谭、袁熙、袁尚(亲子)
袁绍—袁术(兄弟)—田丰(谋士)—沮授(谋士)
管辂(老师)—司马懿(弟子)—桓范(弟子)
水镜先生(老师)—诸葛亮(弟子)—庞统(弟子)—徐庶(弟子)
魏国
曹操(君主)—荀彧、郭嘉、贾诩(谋士)—夏侯憞、夏侯渊(大将)—曹仁(堂兄弟)—曹丕(长子)—曹植(三子)—张辽(战将)—典韦(战将)—许褚(战将)—关羽(战将)—司马懿(下属)—杨修(下属)
曹丕—甄姬(夫妇)—司马懿(下属)—曹仁(堂叔)—曹植(兄弟)
曹仁—曹操(主公)—庞德(同僚)—曹丕(少主)
张郃—夏侯渊(同僚)—司马懿(同僚)
司马懿—曹丕(少主)—张郃(同僚)—杨修(同僚)
司马防(父亲)—司马朗(长子)—司马懿(次子)
司马懿(丈夫)—张春华(妻子)—司马师(长子)—司马昭(次子)—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之子)
蜀国
刘备—关羽、张飞(义兄弟)—刘禅(亲子)—诸葛亮(军师)—孙尚香(夫妇)—赵云(战将)
关羽—关平(义子)—张飞、刘备(义兄弟)—曹操(恩情)
张飞—张苞(亲子)—关羽、刘备(义兄弟)—庞统(军师)—马超(同僚)
赵云—刘备(主公)—刘禅(少主)—庞统(军师)—诸葛亮(军师)—关羽、张飞(同僚)
马超—庞德(下属)—刘备(主公)
黄忠—刘备(主公)—魏延(同僚)—严颜(同僚)
诸葛亮—刘备(主公)—刘禅(少主)—姜维(师徒)—黄月英(夫妇)—庞统(同门)—赵云(战将)
姜维—诸葛亮(师徒)—夏侯霸(同僚)—刘禅(君主)
魏延—黄忠(同僚)—刘备(主公)
吴国
孙坚—孙策、孙权、孙尚香(亲子女)—黄盖(部下)
孙策—孙权、孙尚香(兄妹)—大乔(夫妇)—周瑜(义兄弟)—太史慈(战将)
孙权—周泰(部下)—吕蒙(部下)—陆逊(部下)
黄盖—孙坚(主公)—周瑜(大都督)
陆逊—吕蒙(同僚)—甘宁(同僚)
凌统—甘宁(同僚)—凌操(亲子)
大乔—孙策(夫妇)—小乔(姊妹)
小乔—周瑜(夫妇)—大乔(姊妹)
序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近二千多年来发生过无数名垂史册的人文故事,读历史可以知更替,历朝历代人们总是在反复演绎着相似的剧情。作者张朝炬博士是我的学生,王朝兴衰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三国时期的司马家族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如何才能在政敌环顾间左右逢源,历经数任老板而不倒,平步青云直至位高权重,这是一门学问。
司马懿忍辱负重、集腋成裘,不但自己有功于社稷,而且善于经营政治联盟,将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都争取到自己这一边来,用超越常人的能力与谋略来夺取天下,他的经验值得后来人学习。
在司马懿之后,其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孙子司马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将父辈留下的事业发扬光大。俗话说:创业难,守业更难!有多少富二代倒在了父辈成功的荣誉堆中,很多人都逃不过安于享乐这一关。但司马家族的子孙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优秀家教产生的积极成果,当前的成功人士应该多多借鉴。
《史说司马家》系列丛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透视官道与职场奥秘的窗户,对眼下奋斗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人们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所谓“善谋者胜”,善于谋划永远比一味蛮干强胜百倍,而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了准备之后还得耐心等待机会,机会不到就盲目出击照样难获成功,所以忍耐是一种力量。
2017年4月18日
第一章 政治世家
政治这东西不容易玩,你若出身布衣,除非遇到乱世,否则还是洗洗睡吧!
你所看到的是人家的飞黄腾达,你没看到的是人家的背景后台。
唯一能管点用的后天过硬关系——女人靠嫁人,男人靠联姻。
1 基因传承——非同凡响的家世
东汉时期,颍川太守司马儁有一个儿子叫司马防,司马防长得英俊潇洒、仪表堂堂,平时很注重衣着,就算普通出门吃顿饭也会打扮得风度翩翩,由于家里有权有势,司马防为人又大方,很快就成为当地豪门的代表人物。司马防最初担任洛阳令,后来升为京兆尹,相当于我们现在首都的市长和市委书记。
司马防生有八个儿子,每个儿子的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被周围人称为“司马八达”。司马防不但对自己平时的做人处事要求极严,对儿子同样从小严加培养,他的儿子们每次进家门都需报告,父亲不说让进就不敢进门,进门后父亲不说让坐就不敢落座,父亲没有提问儿子们就不敢随便说话。所有人都称赞他教子有方,他的儿子们后来果然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司马八达”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司马防的二儿子司马懿,字仲达,乱纷纷的三国局面就是终结在他的手里,其中有何玄机?这需要从头说起。
公元179年,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早上,司马儁与司马防父子二人正在书房焦急地等待着,不一会,从司马防妻子的房间里传出一声婴儿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诞生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来到了这个世界,出生在豪门大族是每个人都期盼的,但这还真得凭运气,司马懿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
这时管家进来报告,说有客人登门道贺,请老爷出迎,司马防不敢怠慢,赶紧出去,发现来道贺的客人是好友杨彪,杨彪也是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杨赐曾任太尉,是握有军权的大人物,杨彪有个极为聪明的儿子叫杨修,从小被称为神童。
杨彪最初出任议郎,后来转任侍中,在京兆尹的位置上也干过些时候,大致相当于先是当皇帝的国策顾问,比如说政研室主任,然后转任类似副总理的官职,同时还兼首都市委书记的职务。
杨彪与司马防交好,这次听说司马防喜添贵子,杨彪立即前来祝贺,司马防把杨彪让进客厅奉茶叙礼,杨彪赠玉如意为贺。双方谈及朝廷之事,有感于外戚专权,宦官获宠,对儒家士族遭到压制深感不满。当时的东汉王朝,早已形成了大族世袭的官僚体制,每一位重要官员,其背后都有庞大的家世背景,只有外戚和宦官才有可能从平民直升到统治最高层。
杨彪告辞后,管家又来禀报说:“北海的孔融来访。”司马防赶紧出迎,孔融是山东人,孔子的第19世孙,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父亲孔宙曾任泰山都尉,孔融喜欢结交朋友,与司马防交情莫逆,这次携名贵书画前来拜贺。司马防非常欣赏孔融的才华,孔融与陈琳、王粲等人组成的建安七子加上后来的曹操、曹丕、曹植,几乎囊括了东汉时期所有的文学成就,在诗歌、散文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因此孔融在当时的名声极大,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2 做官的先决条件——论“孝廉制度”
那个时代,年轻人想要当官,首先要“举孝廉”,这是什么意思呢?儒家的治国思想讲究的是“忠、孝、廉、节”,孔子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对父母孝顺,就不会犯上作乱;作为一名有德行的人,仁义廉洁是最基本的操守。”
到了汉武帝时期,当世大儒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汉武帝觉得很有价值,因为在此之前都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声音都有,这其中不免有些论调与统治阶级的想法不一致,比如说,道家的黄老学说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这就和汉武帝好大喜功的性格相抵触,而儒家提倡的“春秋一统,仁义道德,君臣等级,父子伦理”等思想非常符合汉武帝的需要。
在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把全国分为十三个州,各州设置刺史一人,也叫“州牧”。“刺史”是个官名,相当于各省省长,很多时候是兼省委书记,兼省军区司令。“州牧”是它的别称,意思是“代天牧民”,就是替皇帝放牧百姓,这个就说得很清楚了,在皇帝看来,全国的百姓和牛羊牲口没什么不同,皇帝一个人放养不过来,于是雇一些人帮着一起放,而这些被雇来的“放羊娃”就是州牧。
既然老百姓都是牲口,那牲口就不需要有什么思想,有了思想麻烦反而多了。但老百姓毕竟与牲口还是有区别的,他们真的有思想。汉武帝心想:既然你们有思想,不如我就给你们规定思想的范围,省得你们瞎想。瞎想害人啊,比如那些不切实际的盲目攀比,想当年秦末农民起义时,陈胜吴广竟然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谬论,皇帝是天子,天的儿子,岂是凡人可比?陈胜吴广喜欢瞎想,这不就完蛋了吗?
但有时候汉武帝想想他自己的祖先汉高祖刘邦,本来也只是秦朝的一个微末小吏,靠着造反夺取了天下,这又当何论呢?看来必须让司马迁在他所写的历史书里将高祖皇帝写成是赤帝下凡,否则不能自圆其说了。
董仲舒提倡的儒家思想非常符合汉武帝当前的需要,当然汉武帝心里也明白,这儒家思想关键是要看他在什么时候提出来,目前政治稳定,天下太平,而且当皇帝的人是我,那提倡儒家思想就非常合适了,但若处在当年汉高祖造反的时期,或者我本人是社会最底层的奴隶时,那么我宁可相信法家、墨家、纵横家,也不相信儒家。
不过历史毕竟不能假设,我汉武帝现在是皇帝,为了维护皇帝的利益,那就应该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家都给我听明白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社会有等级,上下有尊卑,不要妄图造反,安分守己最光荣!
说干就干,汉武帝立即下令查封一切非儒家的违法刊物,禁止一切非儒家的非法言论,从此之后,国家选拔干部,首先要按照儒家的规矩“举孝廉”,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洁”的意思,国家每年给各个州郡一定数量的选才指标,你们把各个乡里广受好评的既孝顺又廉洁的年轻人推荐上来,作为国家选拔各级干部的候选人名单。
3 东汉末年的现状——乱世容易出英雄
到了东汉末年,皇帝幼小,太后干政,外戚专权,宦官当道。大将军何进不听劝告,召远在西北的西凉刺史董卓率军进京诛杀宦官,结果消息泄露,何进反被宦官所杀。而号称“西北豺狼”的董卓进京后,控制了朝廷的大权,架空了天子,他的独断专行遭到了以曹操和袁绍为首的各地诸侯的反对,曹操与袁绍召集十八镇诸侯共同讨伐董卓,逼董卓从洛阳迁都长安,结果因各路军阀彼此怀有私心无功而返。
朝中司徒王允设美人计,离间了董卓和吕布的关系,结果吕布刺杀了董卓,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又一次进犯长安,终于搞得天下大乱。此时全国农民起义也风起云涌,以“黄巾军”为代表的反政府武装席卷东汉大地,冲击各级地方政府的统治。各地诸侯借着保卫家园的名义纷纷招兵买马、扩充实力,其结果就是相互争夺地盘,形成各方割据势力,中原大地从此战火纷飞。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股势力就是曹操,曹操与众不同的地方有那么几条:(1)唯才是举,广收人才。
(2)善于纳谏,重视谋略。
(3)“奉天子以令不臣”。
(4)虚怀如谷,不计前嫌。
(5)文武双全,事必躬亲。
曹操的父亲曹嵩曾拜在大宦官曹腾名下为义子,被曹腾提拔为太尉和相国,虽然在朝中有权有势,但认宦官为父这件事毕竟不光彩,曹操从小就被骂作“阉宦之后”,听起来要多别扭有多别扭,所以曹操一直憋了一股气,要为曹家洗刷名声。在他年轻的时候,因为是高官之后,很早就当上了首都北部郊区的公安局长,他到任后令行禁止,扫黄打非,把他管辖的地面搞得人人守法,个个规矩。
有一次朝中另一个大太监蹇硕的叔叔蹇图违反了禁令,夜晚带着一帮人提刀外出办事,这明显是意图不轨,经群众举报,曹操接警后迅速赶到现场,将蹇图等一干人抓了个现行,蹇图仗着自己是大太监蹇硕的叔叔,根本没把曹操这个小小的郊区公安局长放在眼里,双方发生了争执,蹇图仗着人多要扒掉曹操的这身警服,曹操当时也是一时冲动,竟然就以蹇图袭警为由,拿出当年的电警棍——五色棒,当场将蹇图打死了,这下子闹出了人命,曹操心里也有点发虚。
但是毕竟双方都是有背景的人,后来经过双方高层靠山的喝茶谈判,终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曹腾与曹嵩给出一点优惠条件,蹇图就算白死了。但这件事极大地提升了曹操的威名,曹操从此作为“犯罪克星,打黑英雄”而闻名天下。
在十八镇诸侯伐董卓的时候,曹操也是联盟的组织者之一,后来因为人家袁绍毕竟“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而不得不将盟主的位子拱手让给他。人家袁绍的父亲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将;把东汉王朝最重要的民政、官吏、军事等最高岗位都包揽了下来,全国近三成中小官员出自他“汝南袁氏”的门下。袁绍虽然与曹操是从小一起玩大的伙伴,但一直以来袁绍总是小朋友中的老大哥。
4 双雄相争谁能胜出——首先是看各自的优势所在后来在北方各路诸侯彼此的争斗中,曹操与袁绍都经过无数次奋战,打败了各自身边的对手,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北方地区两支最为强大的军阀势力。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当双方的势力开始相互碰撞时,一决雌雄在所难免。
既然曹操要与袁绍争夺天下,那首先就要看看双方各自有些什么砝码:(1) 袁绍的优势:他当时拥有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个州的管辖权,也就是北方的四个主要省份都在他的掌控中,兵力有十多万人。而曹操当时的地盘只有许昌一个地方,兵力三万多人,似乎明显与袁绍相去甚远。
(2) 曹操的优势:汉献帝在他的手里,有皇帝在就代表了正统,代表了道义,在与袁绍的斗争中,曹操绝对是站在了正义的高地上。
既然曹操代表正统,而袁绍代表叛逆,那么天下绝大多数的有识之士都愿意投奔曹操,而不是去袁绍那里助纣为虐。当时的皇权正统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思想教导大家要“忠君爱国”,谁都愿意被人称为“忠义之士”,而不是“乱臣贼子”。基于这个原因,司马懿年纪轻轻就打算投奔曹操,为了将来能在曹操那里获得一个比较不错的职位,司马懿事先做了许多工作,他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是办实事;第二是做宣传。
司马懿不怕从小事做起,积极把每一件事情都办得完美,而且在办事的过程中显得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尤其对那些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毫不留情,一旦遇到坚决举报,并通过各种关系予以处理,次数多了就给他带来了一个“肃贪除奸能手”的美誉。
与此同时他积极结交高层次的朋友,广结善缘,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司马懿有个哥哥叫司马朗,很早就已经在曹操的府中任主簿,也就是秘书长的工作,这个工作结识的人多,对朝廷的情况了解的也多,司马朗很愿意为弟弟大做宣传,逢人就说他弟弟司马懿是多么得能干,能文能武!既能做官,也能做事,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说的多了,广告效应就出来了,大家逐渐都知道了司马懿这个大名。曹操也知道了他的大名,特意下发征召令,征召司马懿入朝为官,但就在司马懿正要跨出这一步时,曹操干了两件不得人心的事情,让司马懿犹豫了。
曹操所干的第一件事情是“许田围猎”,曹操作为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在即将与袁绍展开大战之前,很想通过某一个办法侦察一下朝廷内部有多少人与自己是不站在同一个战壕里的,因为一旦开战,由于袁绍的实力远胜自己,曹操预料到前半段的战事一定对自己不利,如果能挺得过去,胜利还有希望,万一此时朝廷内有人与自己作对,那麻烦就大了。
具体的侦察方法就是,在一次陪同皇帝去许田围猎时,曹操故意借用皇帝的箭射中猎物,在外围跟随并护卫天子的众大臣与禁军将领们看见皇帝的特制金箭射中了猎物,当然以为是皇帝所射,于是山呼万岁,此时曹操竟然越过皇帝,坦然接受大家的朝贺,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当时就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
皇帝回宫之后,很多忠臣都前来安慰他,但皇帝这次也对曹操的做法非常生气,荀彧与孔融等人都劝他忍耐一时,但皇帝此时年轻气盛,想起一直以来饱受曹操压制的委屈,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就暗中联系国舅董承等人,以血书衣带诏相托付,让他去召集外地兵马进京勤王,消灭曹操,拯救天子于水火之中。
皇帝没想到此事是曹操用来探测人心的一个阴谋,曹操早就安排下了人手紧密监视皇帝及周围大臣们的一举一动,董承很快就被抓了起来,搜出了衣带诏,曹操以此为理由将董承以及一大批忠于皇室,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全部杀了,为了斩草除根,甚至连董承的妹妹,皇帝的董贵妃也杀了。曹操这么做,一时间朝野大哗,舆论四起,都说曹操现在变得跟当年的董卓一样,欺君罔上,无法无天。
这时候司马懿也犹豫了,他原来之所以看好曹操,就是因为他拥护天子,代表正义的一方,司马懿相信正义永远会胜过邪恶。但如今曹操的所作所为大出他的意料,他甚至怀疑,曹操一旦失去了道德的高地,他还有什么能胜过袁绍?论地盘,论兵力,论名望,论势力,曹操都不如袁绍,那他打算用什么去和袁绍争?在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贸然去投靠曹操是不是有点太心急了?一旦曹操落败,自己岂不是跟着完蛋了?
5 以退为进——关于出仕的艰难抉择
每天脑筋都动得飞快的司马懿半躺在卧室里,他整日都在研究自己每一步行动的方向,靠窗的那方榻床上垒着各种收集来的资料,似乎整个时代就在他的手心当中,需要他认真做出每一个决断,抬眼遥望着窗外的天穹,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当中。
本来想好是投靠曹操的,但现在事情发生了变化,局势有一点看不明白,这短短的四个多月里,时势犹如白云苍狗,变幻莫测,一瞬间已是斗转星移,许多事情都变得面目全非了:正当司马懿挟“肃贪除奸”之美誉,踌躇满志地准备跨入许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之际,曹操擅杀国舅董承、缢死董贵妃的消息猝然传来,一下让他有些犹豫了!
作为对权谋无比热爱的年轻人,司马懿看任何问题都是从阴阳两面来分析,从权谋之术的角度来看,无论许都城中真实的情形怎么样,曹操在这个时候突然以一己之名而公然擅杀董国舅、董贵妃,都是极不明智的贸然之举!这会让他背上与董卓一样“专权跋扈、欺君肆威”的恶名的!
曹操之所以能成,不但依靠他的实力,而且更依靠他奉天子以令不臣的道德标杆,现在曹操这么做,就有了恶名,他既是负有这等恶名,今后在与袁绍、刘表、马腾、刘璋、刘备等人的交锋之中,又岂能继续在“奉天子以讨不臣”的名义上占得优势?你曹操的“不臣之迹”已赫然昭著,又能凭恃什么去讨伐别的也有“不臣之迹”的诸侯呢?你和袁绍、刘表、袁术等“悖逆之臣”又有多大的区别?
司马懿一直认为,道义高于一切,凡是想成就大事的人,首先在道义上不能有缺。曹操本来是很重视自己的政治影响力,所谓站在道德的高度,但这次事件让曹操在政治高度方面的优势已大为削弱!正所谓“有道则竞于德,无道则竞于势”。
那么,曹操若失去了至高无上的道德标杆,仅以军事实力而言,他不占优势,与袁绍的大战是否能胜,只怕就难说了。这次事件让素以“忠君爱主、匡扶汉室”而自诩的曹操,几乎便把自己的政治美誉度降低到与袁绍、袁术之流的水平上去了!然而,单就一个“势”字而言,曹操又如何抵挡得住兵强势众的冀州袁绍?唉!曹操也算英明睿智,居然在此大敌当前之际出了这样一记错招,把自己置于四面孤立之境,实在是可嗟可叹!
司马懿本来就是一个投机分子,他所想所做就是看人下菜碟,谁强拥护谁,曹操既然有些动摇了,他当然要重新考虑,经过反复权衡比较,仔细思考,研究了曹操袁绍等各路势力的现状后,司马懿暗暗抑住了入仕之念,在与父亲司马防、大哥司马朗多方商议之后决定:鉴于当前许都时局尚不明朗,曹操又犯如此草率之失,且荀彧、杨彪等汉室骨干之臣,是否会如先前一般鼎力支持曹操,而今也难说得很,河内司马氏便只有潜伏下来,隐入幕后静观其变,然后伺机应变、审慎而动。
鉴于曹操已经下发文书征召他入职,怎样才能完美得体地拒绝加入曹操集团呢?于是,在曹操的司空府辟书送达司马府的前几日,司马懿在一次外出上街巡视市井百业的途中,突然从马背上重重跌下,那一跌摔得他双腿筋断骨折,从此足不能动、身不能行,再也做不成什么官差公务了。太守曹仁也被他骗过,曹仁可没有司马懿那样的诡诈心机,见他伤情实在严重,便准许他返回温县孝敬里家中好生养护治疗。
6 天才的演员——司马懿必须足够坚韧
演戏就必须演得像,既然做了就尽量做得逼真,想要瞒过诡诈的曹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古语有云:祸不单行。曹操派来的征辟使者赶到孝敬里前去探访之时,却又被司马懿之父司马防一把鼻涕一把泪告知:据医师诊断,司马懿跌下马来的那重重一摔,非但摔成了他严重的腿折骨断,而且还伤及了他背脊筋脉,导致他的风痹之症发作,怕是数年之内再也无法出仕做官了。
由于大家都目睹了司马懿的不幸遭遇,司空府征辟使者也无可奈何,只得带着那一纸辟书和满车聘礼,一无所获地黯然返回。这司马懿正值年轻有为之际而遭此厄难,犹如雄鹰欲翔而双翅尽折,一时也成了河内郡内人人叹惋的不幸之事。
感觉上司马懿最近运气实在不佳,幸运女神不再眷顾这位本来前途无量的年轻人,就在这一片阴云笼罩在司马家上空的同时,大概是为了给司马懿冲凶去厄,一桩出人意料之外的大喜事又在孝敬里司马府锣鼓登场了:身负风痹之疾的司马懿,竟与同郡粟邑县令张汪的闺女张春华,举行大婚之礼,他是被贴身侍从刘星、司马寅搀扶着,与张春华拜了天地父母,送进洞房的。
这时候要举办婚礼,本身也是办给周围人看的,就相当于一次冲喜仪式,据参加这场婚礼的亲朋友人回忆:在这场婚礼上,司马懿满面泪痕、悲不自禁,仿佛是在为自己凄凉的下半生而恸哭不已。他曾经是那么的才华横溢、光芒四射,也曾经是那么被世人期许为“公卿之器、社稷之才”,但如今却是只能蜗居故里、困守寒庐,仅与妻子奴仆相对颓然,在默默无闻之中了却余生了。
外人自然不会知道内情,但司马懿的丈人家里是明白的,他老婆既然嫁给他了,也就成了他的忠实助手,双方连接为一体,共同面对纷乱的局面。亲朋好友们还是为司马懿感到了一丝欣慰:看得出来,粟邑张家似乎丝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