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的是武大郎!
  潘孝庵想到武大郎就气不大一处来,可现在是端王殿下亲开金口给武大郎做媒!他也不能一口拒绝啊!
  而且端王既然开口为武好古和潘巧莲做媒了,也就说明潘巧莲入宫“梦碎”,是不可能嫁给端王了,哪怕做小也不行了。那么武大郎也就不失为一个上佳之选了。
  武大郎可是年少多金,而且官身在望,最关键的是端王赵佶还肯出面给他做媒。这说明……赵佶是很喜欢武大郎的!而赵佶将来又极有可能做皇帝,到时候武大郎还不是闭着眼睛升官发财?
  这样的佳婿,潘家不要,有的是人要!
  潘孝庵到底是将门中的“银行家”,脑筋是很灵光的,一点儿都不死板。所以转念一想,就认定武好古是佳婿了。不过也不能让武好古太容易把十八姐儿搞到手,一定得折腾他一下。
  打定了主意,潘孝庵便冲赵佶拱了拱手,“大王,您说的那人,在下也是认识的,的确是一时才俊。不过……他的祖上武士彟是唐朝的勋贵,不是本朝的勋贵。而他本人也没有一官傍身,终究是个吏员商家,如何能配将门虎女?”
  赵佶笑着点点头,“不就是一个官嘛,待他使辽归来,我六哥总能给他一个官的,若是供奉等不得,我便去保举则个如何?”
  虽然老赵家是开官帽铺的,但是端王赵佶可以保举的人数还是非常有限的,高俅跟了他不少日子,都还没官身呢!
  现在端王居然肯为了武好古早几日做官,就拿出一个保举名额,说明他是把武好古当真朋友的……
  “不必!”潘孝庵摆摆手,他可不会让武好古占这份“便宜”,因为他知道人情是有限的,哪怕武好古和赵佶关系铁,这人情也是越用越少。所以有限的人情,一定要用在最关键的地方。
  他说:“武大郎想娶我妹子可以,但必须凭本事得官!而且官还不能小,文官得到京官,武官得到大使臣,要么就是科举入仕,只要东华门外唱名,立即就能娶十八姐儿。”


第一百九十六章 官家不哭
  宰相章惇经由垂拱殿入了大内,在一个宣赞舍人的引领下,向崇政殿走去。宣赞舍人隶属于閤门司,掌管传宣赞谒,是皇帝与百官之间的“桥梁”。
  在唐朝时,閤门司是由宦官掌控的,而本朝天子遂行的是让臣下分权相制的策略。自然不会让宦官控制自己和外臣见面交流的通道。因而掌握閤门司的是开封勋贵,閤门司的官员都是武资,大部分是勋贵子弟,也有一些是武举及第入仕之臣。
  而垂拱殿则是官家日常早朝的地方。在宋朝建立初期,官家上朝的地方通常在外朝的大庆殿或文德殿。不过如今这两座大殿已经变成了礼仪性的摆设,除了重大的日子,官家并不御外朝大殿,而是在内朝的垂拱殿早朝。
  垂拱殿也由此变成了朝臣进入大内面君的门户,而官家在内朝办公和召对臣僚的地点,则通常是崇政殿。
  作为宰相的章惇,不知多少次从垂拱殿步行到崇政殿,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走到。不过宫廷的礼仪是不能废的,还须由宣赞舍人引领。
  到了崇政殿门外,章惇立定等候,那么宣赞舍人则向殿内内侍通报。
  不需多久,一个有些矮胖,皮肤也不大白净的内侍从殿里出来,向章惇等人行了一礼,然后凑上前去,低声对章惇道:“相公,官家今日心情不予,刚刚在殿内流泪了。”
  和章惇说话的这个内侍名叫刘有端,四十许岁,是入内内侍省的押班,勾当御药院。和以往在宫中任职的宦官不大敢公开结交外臣的情况不同,刘有端这个内官却和宰相章惇往来密切。
  同时,他还是新任的刘皇后的心腹。通过他,当时还是贵妃的刘皇后就和宰相章惇勾结,促成了孟皇后的被废和刘皇后的继立。
  这哲宗皇帝治下的大宋,还真是有点另类——不仅出现了长期独相和一党把持朝政的情况,而且还出现内宫、内官和外朝勾结的事情,可谓是家法大坏。因后世史家对开疆辟土的哲宗皇帝以及辅佐他的章惇评价普遍不高。
  基本上就是昏君加奸相的最佳组合了,正是由于他们二位坏了祖宗家法,才造成了后来的靖康之耻。再顺着昏君赵煦和奸相章惇往上追查,靖康之耻的责任就落到了王安石头上了。
  听说“昏君”赵煦在哭,“奸相”章惇愣了愣,低声问:“官家因何而哭?”
  “因为一幅画。”刘友端叹息一声,“今日翰林图画局送了一幅画到崇政殿,官家一开始见了还大为赞叹,可是没一会儿就哭起来了……”
  一幅画把官家弄哭了?这是什么画?不会是《流民图》那样的画吧——章惇马上就想到了神宗年间的一幅《流民图》,这图是光州司法参军郑侠所画,用以批评王安石的新政。随同《流民图》奉上的还有一道《论新法进流民图疏》。结果宋神宗展视《流民图》后,夜不能寐,第二天早朝时下了“责躬诏”,罢去方田、保甲、青苗诸法……
  莫不是又有哪个旧党余孽上了《流民图》之类的“逆图”了吧?这可不行,得马上治罪啊!
  章惇的白眉毛一拧,面露凶相,问道:“谁的画?”
  “是翰林画局待诏直长武好古的画。”
  “武好古?”章惇心想:一个小小的待诏直长竟恁般大胆?一定要重重治罪!
  想到这里,他便整整衣衫,随着刘友端进了殿门。
  大殿深处,穿着常服的官家赵煦正坐在案后,看着《大宋官家横刀立马图》暗自落泪。
  因为《大宋官家横刀立马图》是面向赵煦摆放的,所以从章惇站立的位子看去,只能见到一块竖着摆放在架子上的木板。
  虽然很想马上看看那幅惹哭了皇帝画,但是章惇还是先行了揖拜之礼。
  “赐座,上茶。”
  官家赵煦的声音传来,很轻,显得中气不足,听得章惇好一阵心疼。
  很快就有内侍搬了个杌子过来,放在章惇身后。宰执大臣召对时赐座是惯例,章惇也不谦辞,大模大样就坐了下去,还从另一个内侍手中接过了茶碗。而他的目光却盯着那个木板,显得非常好奇。
  赵煦看见章惇的样子,苦笑道:“把这画儿掉个个儿,让章卿看看吧。”
  “喏。”
  马上就有两个内侍上前,端起画板下的木架子,转了个面,将有图画的那一面对着章惇。
  “这是……”
  章惇看见画上横刀立马的官家赵煦立即就被惊了一下,差点儿把手里的茶碗给砸了。
  “画得可好?”赵煦问。
  “这……”章惇盯着图画上面,横刀立马,仿佛在指挥万马千军的赵煦看了一会儿,一对老眼居然也有些湿润了。
  这画……太真了!和真人一模一样!而且还画出了章惇和赵煦藏得最深的心思。
  如果赵煦的身体还能立马横刀,挥军征伐……燕云何愁不复,西贼何愁不灭啊!
  可是年纪轻轻的皇帝,身体却已经无法承担他的雄心壮志了。
  “陛下,这画……”
  章惇一开口,却不知该说什么了?
  武好古的确画了一幅好图啊,可惜这图上的一幕,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了,怪不得皇帝见了图画会流泪不止。
  “陛下,您还年轻,好生将养几年,身子骨养好了,便能和图上一样,御驾亲征了。”
  顿了一顿,章惇还是说了几句哄赵煦开心的话。
  赵煦点了点头,一指眼前的画说道:“章卿,朕打算将此画挂去都亭驿内。”
  都亭驿位于汴河北岸旧城光化坊的都亭驿,是专门接待辽国使节的。再有几日大辽国的贺正旦使就要抵达那里,这幅《大宋官家横刀立马图》正好摆在都亭驿内吓唬辽人……看到没有?我们大宋官家是很厉害的,你们这些辽人不服的话就放马过来吧!
  ……
  “文官要到京官?武官要到大使臣……”
  端王赵佶正在自家王府里和武好古说着潘孝庵嫁妹的条件。
  条件不是房子,也不是聘礼,这个对武好古根本不是问题——光是几天前的丰乐楼唱卖,佳士得行获得的纯利就超过了两万缗!武好古还卖出了《墨娘子舞蹈图》获利一万缗(给了佳士得行一千缗佣金)。
  另外,佳士得行印刷的带有墨娘子和李师师图像的花招儿现在也值钱了,一张可以卖到几十文!
  这说明出版《花魁》画册是完全可行的——没钱去泡花魁,还没钱买本画册过过眼瘾吗?《花魁》画册只要能打响了,可就是一个滚滚财源了。
  所以房子和聘礼都不是问题,潘孝庵也没有提出,他提出的要求是让武好古取得“京官”、“大使臣”或科举及第的地位。
  这要求……可真有点高了。
  不是说武好古没办法做到京官或大使臣,而是很难在短期内取得这样的地位。如果给武好古几年时间,那倒是没有什么难度的。
  可是潘巧莲转年就是十八岁了,再等几年不就是老姑娘了?
  “其实也不很难。”赵佶笑着说,“我六哥和当朝宰相章子厚都是赏罚分明的路数,只要你使辽建功够大,一个大使臣不算甚底。”
  “可怎么才算功劳够大呢?”武好古皱着眉头问。
  “这个……”赵佶笑着摇头,“我也不知道,毕竟本朝也没出过像大郎你恁般能画的画师。或许你该去问问纪忆之吧?他不是在枢密院吗?该知道相公们想要甚底样子的谍画吧?”


第一百九十七章 功劳必须大大的
  出了端王府,林万成就牵了马过来。武好古翻身上马,与林万成一起向内城行去。
  此时天将黄昏,金红色的光芒洒满了开封城。街上拥挤着熙熙攘攘的人群,道路两旁的店铺里传出吆喝叫卖的声音,处处都透着繁荣和喜庆的气息。
  武好古很想快些见到纪忆,好早点打听清楚章惇和曾布到底想要什么样的谍画?可是却被人群挡住,只能耐着性子缓缓而行。
  纪忆的宅邸就在任店街上,距离武好古原来住的第一甜水巷不远。过了御街,沿着潘楼街向东,到了佳士得行总店所在的十字街口再向北拐弯就到了任店街。纪家的宅邸当然不是沿大街的,而是在一条小巷子上。
  巷子的入口就在那栋名叫任店的大酒楼旁,拐弯一进去,就能看见一个好大的宅邸门脸儿,富丽堂皇,飞檐斗拱的宅门上挂着“纪府”的牌子。门口还有一列拴马柱,两个穿着短衣的仆童正在打扫尘除,看见武好古和林万成过来了,都上了唱喏行礼。
  门口迎出一个满面春风的中年人,笑吟吟的抱拳行礼。武好古从马背上下来,还没自报家门,那人就用一口吴音对武好古说:“官人可是武待诏吗?”
  武好古微笑抱拳:“正是武好古,您是……”
  那中年人也微笑:“在下纪磊,是忆之的堂兄。”
  纪家是平江首富,自然是人丁兴旺,共有八个房,纪忆只是长房的少主。他如今在开封府混得风生水起,不仅巴结上了端王赵佶,还成了章惇、蔡京的党羽,要应付的事情也就多了,需要有人帮衬,而且纪家在开封府也有买卖需要专人主持,于是就把这纪磊和另外几个子弟从平江调到开封府来了。
  这就是大族的好处了,有自家人可以帮衬,不像武家现在就父子兄弟三人。
  “原来是纪员外,久仰,久仰。”武好古客套了一番,就问:“不知纪大官人在家吗?”
  纪忆也是个忙人,枢密院北面房有一堆事儿,还得读书准备科举,还得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拍马屁。这官做得也真不容易啊!
  纪磊笑道:“回来了,刚从章相公府上回来,正在读书呢……武员外,您先和我来吧。”
  说着话,便做个肃客的手势,将武好古请进了纪府的外客堂,还叫人上了点茶。茶水刚一上来,纪忆就快步而来了。瞧见武好古就唱了个喏,然后便笑道:“崇道兄,你来的可瞧,省得我明日去佳士得行总店寻你了。”
  武好古现在依旧没有开始在翰林图画局轮值,每天白天就在佳士得行总店呆着,一边处理商业上的事儿,一边在那里给墨娘子、李师师以及其他几个被选出来的花魁画写真——其实主要还是画线条素描,都是为《花魁》画册准备的。七个花魁加上墨娘子、李师师一共九个美女,每人一本“写真集”,每本写真集上有二十四纸写真图,一共有二百一十六张图。不过实际上不可能画那么少,至少得画五百张铅笔线条素描,再从中挑出好的,交给苏大郎、谢尚宾、魏四海等人去安排刻印装订发行。
  这项工作,必须在武好古随着访辽使团离开开封府前完成,否则佳士得行的画册业务就不能如期展开了。
  除此之外,武好古还在为使辽谍画工作操劳。他对燕云和辽西、辽东地形并不是一无所知,因为前世的职业,他曾经画过一些油画风格的地图,其中就有中国地图。由于反复画过多次,所以还有一点记忆,现在可以把这些图样从脑海中捣腾出来,画在纸上。等到了燕云,再和马植提供的地图对比,再实地考察一番,差不多就能画出一幅逼真形象的《辽国南面地图》了。
  这可是大大的一份功劳啊!
  另外,武好古琢磨着还可以把燕京城“搬”到纸上,画个几十纸上百纸的铅笔素描,再从马家拿到燕京平面图。等回了开封府后,就能做一个按比例缩小的燕京城模型了。
  有了这模型,理论上就能一比一复制出个燕京城……
  “忆之兄,你寻我有甚事情?”听到纪忆的话,武好古就笑着发问。“可是又有大买卖要照顾小弟。”
  “不是,哪有那么多大买卖?而且……你现在哪里忙得开?有买卖也做不了啊。”纪忆笑着摇摇头道,“是章相公要见你。”
  “啊……”武好古一愣,“忆之,你说章相公要见我?”
  “没错。”纪忆说,“明日你在佳士得行等着,等我忙完了公事就来带你去相府拜见。”
  “忆之兄,可知章相公因何召见在下吗?”
  武好古有些忐忑地问。
  章惇肯定比赵煦、赵佶两兄弟难伺候!后面这二位终究还是青少年,而且长在深宫王府,阅历和章惇相比可差着等级呢!
  而且章惇在官斗中出了名的凶狠难缠,对待下属也颇为严苛,稍有失误就会受到惩罚。而武好古这些日子疏于翰林图画院的本职工作,整日忙着私活和勾搭端王赵佶……
  纪忆笑了笑道:“章相公自然是为了使辽的事情召见你我的……说起来这事儿还真和你脱不了干系,那位马良嗣不就是你从海州带到大名府的?要没有你,童大官也见不着他。若马良嗣真的出身辽国大族,又心向我朝,你也会有份功劳的。章相公素来是赏罚分明,有功是必赏的。”
  “这个……”武好古闻言突然脸色一变,压低声音问,“莫非章相公有意恢复燕云?”
  他可不记得历史上章惇提出过北伐燕云的建议——也许是他没机会提出,也许历史书上没有记载这方面的谋划。
  纪忆一笑:“这事儿谁不想?只是过去做不到,如今嘛……有几分可能了。”
  有可能吗?
  武好古心道:这事儿在赵佶和童贯手中可搞砸了!不过……章惇可不是赵佶和童贯之流。前者是什么都会,就不会当皇帝,而后者其实有点将才,但他毕竟不是章楶这样的阃帅。
  童贯只能指挥十万北伐大军,而且还只能通过西军和河北军的将主指挥,根本指挥不动河北东、西两路的地方文官。指挥不了地方文官,北伐大军就很难得到河北东、西两路地方的全力配合,而宋军在对西夏作战中惯用的“堡垒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术是根本离不开地方民夫配合的。
  历史上河北地方对于战争的支持能力,根本不能和陕西相比。宣和北伐的时候,河北不少地方还闹起了民变……这说明宣和北伐的准备工作搞得太糟糕了,根本支撑不了一场长期而且艰苦的伐辽战争。
  如果宣和北伐可以让章惇来主导,肯定会进行充分的准备,先整顿河北,然后再沿着界河…桑干河一路“堡垒推进”,稳扎稳打地磨过去,耶律大石就算三头六臂也是没办法的。
  历史上耶律大石和萧干仅仅凭着万把人同童贯的宋军在反复血战。靠这点兵力,野战突袭还能打打,打堡垒战肯定不行的。那可是实打实的消耗,在横山之战中小梁太后的几十万大兵都打不下只有五千人守卫的平夏城。耶律大石的几千万把人还能打出花儿来?
  如果宋军能稳扎稳打,把堡垒一路修到燕京城外——理论上是可能的,因为桑干河就从燕京城西流过,而且这条河还是辽东粮食海运入燕京的通道,在丰水季节的通航能力不会太差,足够支持大军后勤——宣和北伐的结局恐怕就可以改写了。


第一百九十八章 孺子可教
  对身为翰林图画院待诏直长的武好古而言,见官家、见太后,肯定都比见章惇要容易一些。这位章相公可不是那种只会“取圣旨”、“领圣旨”和“已得圣旨”的三旨相公,而是真正大权在握的权相。
  每天去他府上求见的官员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哪里轮得到武好古这个“大吏”去见?
  不过例外的事情总是有的,武好古跟着纪忆,刚一入相府,在门房通报了一番,很快就有个操福建口音的章家老仆,领着武好古和纪忆在又大又旧的府邸中七拐八弯了。很快就到了一间堂屋之外,章惇就在里面坐着。不过武好古和纪忆都不能进去,门口有章家的家仆守着。
  把武好古和纪忆两人带来的那名章家老仆吩咐了一声:“二位官人稍后,容老儿去通禀一声。”
  “老丈辛苦了。”武好古连忙摸出一张私交子递了上去。
  那老头却一愣,连连摆手道:“不可,不可,相公不许的。”
  说完便迈步入了厅堂。
  一旁的纪忆则低声对武好古言道:“章府、曾府这等宰执重臣府上都是家规森严的,你不必如此。”
  宋朝官场当然也是腐败的,不过眼下的哲宗朝还不是“无官不贪,无事不贿”,还没到了进个宰相的门就要给多少贿赂的地步——这要是给御史老爷们知道了还不得批斗成宰执级大老虎?
  过了不到半刻钟,那个章府老仆就出来了,冲着纪忆拱拱手:“纪官人,相公叫你先进去。”然后又对武好古说,“武员外,你稍等片刻。”
  说完,他就引着纪忆走进了章顿所在的厅堂。
  “下官纪忆,见过章相公。”
  纪忆走入厅堂,冲着坐在书案后面低头批阅公文的章惇施了一礼。
  “坐。”
  章顿头也不抬,只说了一个字。
  厅堂里面摆着待客的茶几和玫瑰椅,纪忆挑了把椅子,端端正正就坐了下去。
  “蔡元长告诉老夫,你结交上了端王殿下?”
  章惇的语气显得颇为严厉。
  其实纪忆这个级别的文官巴结亲王也没什么要紧的,又不是宰辅重臣,连进士都没中呢。不过章惇已经将纪忆看成自己一党的人物了,他背着自己去结交亲王,当然要敲打一番。
  “相公。”纪忆倒是不慌不忙地说,“下官是在武好古那里结识端王的,当时端王自称是赵小乙,下官并不知他的真实身份。”
  知道不知道都已经结交上了,而且纪忆还替章惇打摸了摸赵佶的底牌。
  章惇顿了顿,“下不为例。记住,近幸之路是邪道,你是读书人,读书人当走正道,走正道,才能做大事。”
  “相公教诲,下官谨记。”
  章惇又道:“马植此人如何?他也是武好古的朋友吧?你和他结交过吗?”
  “下官和马植见过几面,并无多少交情。”
  纪忆这些日子忙得很,又要拍赵佶的马屁,又要巴结蔡京,还要准备使辽,哪有功夫去顾及马植?
  “那就去结交!”章惇道,“马植这条线关系重大,不能让给童贯独占了……另外,你去探一探他的口风。”
  “口风?相公的意思是……”纪忆顿了顿,“相公是想知道医巫闾山马家想要的到底是甚底?”
  纪忆是读书人,但绝不是书呆子。他当然不会相信马植仅仅因为不甘心让燕云汉人被契丹奴役就冒险南来联络的。他很可能是医巫闾山马家,甚至是燕云汉人四大家族派到开封来探路的使者……
  孺子可教!
  章惇轻轻点头。纪忆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的胸中还是藏着机谋的。如今大宋的文官,道德文章都是好的,可是外交军略却普遍差着火候……科举考孔孟之道,不考鬼谷之术啊!
  “先探一探。”章惇说,“然后再来报我。”
  “下官明白了。”
  章惇道:“叫武好古进来。”
  “喏。”
  马上有守在堂内的章家仆童应了一声,出去把正在外面等候的武好古叫进来了。
  “晚生武好古,见过章相公。”武好古走进了昏暗的厅堂,看见一个穿着青布儒服,头戴黑纱的幞头老者坐在书案后面,知道一定是章惇,于是便深深一揖。
  “武大郎是吧?你不错啊,已经和端王玩在一起了。”
  章惇开口了,他也不抬头看武好古,只是一边看着不知道什么公文,一边和武好古说话。
  借着放在章惇书桌上的油灯,武好古打量了一番老宰相。他看上去很老,须发皆白,满脸皱纹,比后世六十多岁的老头要老得多,看着足有七十多岁。
  苍老的面孔上没有任何表情,语气也平稳的没有一丝波动。
  “端王酷爱绘画,恰巧和在下趣味相投。”武好古斟酌着回答。
  “哦。”章惇低声应了一声,然后就是一阵沉默,再开口已经开始说正事儿了。
  “你说说,去辽国能画甚底?”
  “画山川、画河流,画城池,画人物。”
  听了武好古的话,章惇才放下手中的文书,抬起头看着立在堂下的武好古。
  “你都能画?”
  “我都能画。”武好古也看着章惇,“而且都应该把这些画下来,带回大宋。”
  章惇一阵沉默,只是看着武好古,也不知他在想什么?
  过了一会儿,老宰相又道:“你知道界河、白沟河、拒马河、无定河和桑干河吗?”
  章惇说的其实就是后世的海河流域,界河大约就是后世的海河,白沟河和拒马河大约就是后世的大清河,无定河则是后世的永定河,是海河的支流,桑干河则是无定河上游的支流。和后世海河流域水量不足的情况不同,此时海河流域来水充足,特别在黄河北流入界河后整个流域的通航能力大增。
  “知道一些。”
  章惇点点头:“这几条河就是你此行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黄河入界之口,界河入海之口,无定河入界河之口,桑干河入无定河之口,都必须画仔细了。河口地形,辽国有无城池,以及城池的样子,通航的船只的样子,都给老夫一一画下来。可明白吗?”
  “明白了。”
  武好古心想:章惇真的在谋划攻辽?听他的意思,仿佛要以宋辽界河为北伐燕云的出发线,还想要沿着无定河…桑干河向燕京城逼近?也许还要建立一支水军,沿着黄河北上进入界河吧?
  这个北伐路线,比历史上宣和北伐的路线,是不是要稍稍靠谱一些呢?
  章惇又道:“除了这几条河,燕京城也须画上一画……尽可能画仔细了。另外,有可能的话,辽国平州境内的滦河入海之口,辽国耀州境内的辽河入海之口,以及辽东苏州关的情况,也都给老夫画下来。”
  要画的东西还不少啊!这一回出使恐怕画不完啊!
  章惇仿佛知道武好古的疑问,接着说:“这次画不完没有关系,以后有的是机会让你去辽国。”
  这大辽国还得常去?武好古心道:这章惇仿佛要认真准备伐辽了……不过这位的宰相宝座仿佛坐不了多久了!就算因为自己的蝴蝶翅膀有所改变,他多半也战胜不了自然规律,他都六十多了,等到阿骨打在白山黑水之间举起反旗,他老人家在不在世可都不好说了……
  没有了章惇,也没有了宋哲宗,大宋的宣和北伐,还会按照章惇现在制定的方略进行吗?
  仿佛还是不大靠谱啊!
  “武大郎,你好好去做事吧。”章惇这时又开了口,“若有功劳,朝廷自不吝赏赐!”



第三卷 北国行


第一百九十九章 萧好古
  哗啦啦马蹄声响,几十骑雄俊健马疾驰在开封府城北的官道上。马上骑士,全都穿着左衽长袍,头上戴着帽遮上翻,帽耳同样上翻,帽盔略尖的契丹风雪帽。这样的打扮,在开封府左近虽不常见,却也不算稀罕。路上的行人看到这些胡服裘帽的骑士,也不大害怕,只是闪避在了路边,让这些纵马疾驰的胡人快些通过。
  这几十名骑士,都是契丹武士,他们簇拥着一个蓄着一部大胡子的中年人。他个子挺拔,略微显得有点消瘦。看起来似乎应该是一个文质彬彬的儒生,可是却披着契丹锦袍,骑在马上纵马疾驰,身体随着战马奔驰自然起伏,宛然就是个马背上长大的北朝英豪。
  此人姓萧,名好古,官拜大辽国高州管内观察使,北枢密院都承旨,是这一次使宋贺正旦的正使。
  辽国的官制和宋朝一样复杂,也分本官、职官、功臣号,有时还有什么试官,还有虚授官和遥领官,非常复杂。而这位萧好古的“高州管内观察使”则是个本官,是个高级武官,只是用来标示官阶的,实际上高州并不需要他去观察——有时候授下的某某州某某使中的某某州,都不在辽国境内,而是在宋朝,想去观察一下都不成……
  萧好古的职官则是北枢密院都承旨,这官儿看上去好像和蔡京的枢密院都承旨差不多,但实际上却比蔡京官大。因为辽国是重武轻文,枢密院的地位在中书省之上,枢密使也比宰相官大。实际上,北、南枢密院才是总理朝政的衙门!
  目前总管北、南两个枢密院的就是辽国的皇位继承人耶律延禧。顺便说一下,耶律延禧是辽国当今皇帝耶律洪基的孙子,不过他并不是皇太孙,而是辽国的天下兵马大元帅,总北、南院枢密院事,加任尚书令。
  在北、南两个枢密院中,又是以北枢密院为尊的。所以萧好古这个辽国北枢密院都承旨是个足够分量的贺正旦使。
  而担任贺正旦副使的,则是个汉人文官,中大夫,北面林牙承旨刘云。
  这位刘云虽然是文官,而且还是进士出身,可是长得却是又黑又壮,还蓄着络腮胡子,骑在马背上的矫健程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个契丹武士。
  实际上,他这个进士出身的文官的武艺比萧好古这个武官也差不太多。今次在开封玉津园参加射箭比试的就不是萧好古,而是这个刘林牙。
  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因为他出身燕京刘氏(燕云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