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А笆看蠓虻刂鳌惫盍恕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科举制度所带来的,不是高成本的精英教育,而是低成本的“普及教育”,读书的花费并不高。地主富农都可以承担,一次次科举落地对他们而言,不过是浪费点不值钱的时间罢了……
而这种科举上升的模式对于数量庞大,生活成本比较低的中小地主家庭是最有利的。
“那你也考过发解试?”武好古又问谢尚宾。
“考过。”谢尚宾道,“不过小底没入过府学……所以学问比魏大哥还不如,但是各种门类的书,小底还是看过许多的。”
刻书行的普通工匠可以不读书,哪怕不识字也没关系。但是刻书行的都料匠必须读过书,而且还必须读过各种杂书,不一定要精通,但必须能读通。因为送到他们手上的书稿不可能没有一点错漏,字迹也不一定清晰。所以刻书行的都料匠不仅要“审稿”,有时候还要抄书,所以都是有文化的。
武好古点点头,顺手就在桌子上拿出两张李诫写的关于“石作”的书稿,分别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看得懂吗?”武好古问二人道。
“看得懂。”谢尚宾道,“是石作,也就是采石、垒石、石板、石刻等等……似乎是《元祐法式》里的内容。”
武好古又看着魏四海,四海道:“小底手里这张不是《元祐法式》里面的,《元祐法式》的石作篇小底见过,和这篇不一样,没有恁般细致。”
看来这魏四海负责过《元祐法式》的刻印。
“还行啊。”武好古笑了笑,给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打了个眼色。
米友仁马上说道:“老师,两位都料在国子监是拿100缗的年例,和效用士差不多,我们佳士得要请他们,得加给三倍……”
100缗加给三倍就是400缗!
索价不低,但也不是狮子大开口。因为他们可是国子监出来的都料匠——身上背着金字招牌的!
“加给三倍没问题。”武好古笑了笑,“不过得先试试本事。”
说着话,他又拿起两张墨娘子的素描递给了谢尚宾和魏四海。
“这是墨娘子……”
“这画……是用甚东西画上去的?”
两人拿过素描,看了一眼,都被惊呆了。
他们当然知道佳士得行的大东家是画中第一人武好古,而且也去过丰乐楼看美人图——自从墨娘子和李师师的画像挂在了丰乐楼,丰乐楼都快变成旅游景点了,生意比平时好了一倍都不止。一楼的门床马道更是连个位子都等不着!
可是两人现在看见了墨娘子的半身素描像,还是大感惊讶。
仅仅是黑、白、灰三种颜色,再加上一堆线条,便将墨娘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但是这份功力,就不负了“画中第一人”的称号了。
“能刻出来吗?”武好古看着两人问。
“刻不出来……”
“小底也刻不出。”
不意外。
刻不出来是正常的,因为武好古在这两张素描上运用了光影素描法,可不容易印出来。
“换两张吧。”武好古又给了两张素描,这是两张线条素描,不过还是用了一些明暗处理的手法。
“头发不能这样,画得太细了,刻不出来,就是刻出来了,也印不好。”
“鼻子这里也得改一改,都用线条就成。”
武好古点点头,看来印刷技术改进的余地还是很大的。不过这事儿不着急,以后有的是时间。
“行啊,明日你们再来,我给你们白描的图,你们拿去寻人雕版开印。”武好古说,“若是印得好,便给你们500缗的年例,行不行?”
“行,大官人您等着看好吧。”
“给某5日,保管把事情办妥。”
这回两个都料匠都拍了胸脯,白描的图是不难刻的,年画和佛像都是这样的图。他们只要去寻了国子监里面最好的刻匠,花个十缗八缗就能把版子雕出来了,这活儿可比刻书容易多了。
……
今天的阳光很明媚,也没什么风。
接近年关时的开封城,寒意稍退,城市中心的街道上人头攒动,处处透着繁华的气息。
武好古和米友仁一块儿出了佳士得的店门,沿途不时与人招呼。他们俩是向西而去的,肩膀上都背着用来速写的画板。
两人沿着潘楼街一路来,在潘楼下面拐了个弯,寻到了一处出租牲口的店铺,租了两头毛驴,骑着向镇安坊而去。
他们去镇安坊是找李师师的,墨娘子的素描有了,李师师可还没画呢。虽然武好古在几个月前就答应给她画上一纸,可是这承诺一直没有兑现。倒不是抽不出空闲,而是李师师不知怎的就勾搭上了端王殿下,成了“赵小乙”的专职模特儿……
第一百七十三章 算是朋友了
十二月的开封府,冬色怡人。
气温虽然很低,但是因为没有风,也不潮湿,所以太阳照在身上就能感觉到几分暖意。
如今的大宋帝国正处于最好的时代,不仅对西夏的战争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国内也算是风调雨顺,作为帝国首善之地的开封府,更是沉浸在一片繁华富庶之中。
大概是受了大宋开国以来便极力推崇的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如今开封府的街头巷尾,酒楼茶肆之中,人们谈论的最热门的话题,却不是西线的大捷,而是围绕李师师、墨娘子、武好古和赵小乙这四个展开的一段佳话……
才子佳人,风花雪月,才是这座温柔富裕之城的最爱。
赵佶和王诜都在镇安坊的青衣楼上,一块儿听李师师唱曲儿。
王诜这段时间非常低调,因为他是大宋驸马界的反面教材!
再过不久,德国公主就要下嫁左卫将军潘意了。所以为了敲打潘意,让他好好对待德国公主,官家赵煦上个月还在朝堂上把王诜揪出来批斗了一番……
现在还有传闻说,官家准备把他贬到天涯海角去和苏东坡作伴!
这可真是吓死王驸马了,每次上朝都是战战兢兢,生怕官家金口一开,他就要去“亚龙湾看海”了。
而赵佶还是非常够朋友的,并没有因为王诜走霉运而疏远他。不仅在哥哥面前给他求了情,而且今天退了朝还请王诜到镇安坊听李师师唱曲儿。
一曲唱罢,师师躬身而退,屋子里面只剩下了赵佶和王诜。
“驸马,我和官家求了情,不会把你贬太远的……”
听了赵佶安慰人的话,王诜刚刚好看一些的脸色就垮下去了。
还是要贬啊!
只是不去和苏东坡作伴。
看到老驸马沉默不语,赵佶拿出一个画卷,在老驸马面前展了开了。
“你看这里如何?”
老驸马扫了一眼,图上云山雾罩的,看着倒是挺有味道的,不过他哪有这个心情啊?
“这是武好古的《云台山居图》。”赵佶说。“没想到他的山水画也有大家风范啊……写实工笔的山水,真是难得。”
“云台山?”王诜一听到云台山,就想起了苏东坡,哭丧着脸道,“唉,昔日苏东坡就去过云台山,还留下了佳句:郁郁苍梧海上山,瀛台方丈有无间……不想今日却人在天涯海角了,也不知道今生还能不能再回中原?”
赵佶一笑:“驸马,把你贬到云台山如何?”
真的要贬了?
王诜一蹙眉头,就是一副要哭出来的样子。
云台山素称仙境,肯定比亚龙湾好,可是怎么能和开封府相比?
自己年纪都一大把了,一辈子不得志,现在还要去海州,真是太倒霉了。
半晌后,王诜轻声道:“是编管海州吗?”
宋朝的贬官也是分档次的,最好的贬出知州,这可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待遇,通常是宰执一级的高官才能在失势的时候出京去做知州。而一般的官员被贬都是跑去偏远州郡做通判、别驾、监督、团练副使什么的。再惨一点,就是削去一切职务,某地安置。而最重的处罚就是追夺出身以来文字,某地编管了——也就是剥夺官身,再加一个发配边远监视居住了。
“没有恁般严重的,怎么可能是编管呢?”赵佶连连摇头,“就是海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而已。”
团练副使这官听上去蛮大的,但实际上是加在被贬官员身上的虚衔,“安置”则有监视居住的意思。
王诜叹了口气,说道:“这也不轻啊……和昔日苏东坡乌台诗案后一样了,再贬就是去天涯海角了。”
“不会再贬了。”赵佶安慰王诜道,“官家说了,到海州止了,你去那里安心居住,过上两年就让你回来。”
“也只得如此……”
王诜也没办法,谁让自己倒霉,娶了公主后又遇上公主早死?其实公主的死和他没什么关系……虽然他身边有不少女人,但是蜀国长公主并没太吃醋,还是和他非常恩爱的。
而且公主病重之前,王诜已经因为被苏东坡的“乌台诗案”牵连给贬到外地去了。蜀国公主怎么可能被一个见不着的驸马给气病了?因为见不着驸马相思成疾才差不多!她临终前还求高太后让王诜回家呢,她怎么可能是被王诜气死的呢?
可是神宗皇帝偏偏迁怒王诜,没过多久又把他贬去了均州,直到元祐元年才被知道真相的高太后召回复职。
不过高太后一死,哲宗皇帝又看他不顺眼了……
“驸马爷,小乙哥,武大郎和米小乙来了。”
李师师的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
“武大郎?”赵佶一愣,“是来找我的吧?他该知道我这些日子都在镇安坊。”他朝王驸马一笑,“驸马,那个武大郎还不知道赵小乙就是端王赵佶呢,所以就只能到镇安坊来找我了。”
会不知道?王诜寻思着:半个开封府都快知道了,武好古多机灵一个人?会不知道?他也就是在陪你玩……这份心思,倒也颇深,将来说不定能成一番事业。
可惜这人在儒学上没有多少功力,终究难成大器啊!
不过他也没点穿,只是站起身拱拱手:“老夫要回去收拾行李,好准备去海州居住了,便先告辞了。”
赵佶笑着点点头,“安心吧,不会有甚难过的。”
然后他又对门外的李师师道:“师师姐,送驸马从后门离开吧。”
“知道了。”李师师应了一声,便拉开门,把驸马王诜带去了后门,让他悄悄离开,然后又亲自去把武好古和米友仁请上了楼。
“小乙哥,你也在啊。”
武好古一进门,就看见穿着一袭月白长袍,耳鬓插着支梅花赵佶在朝自己微笑,连忙上前去拱了拱手,“方才还和米小乙提到你呢。”
“是吗?”赵佶笑吟吟道,“提我何事?”
“小乙哥,你先看看这个。”米友仁将自己背着的画板递给了赵佶。
赵佶接过来一看,上面是一张宣纸,宣纸上用黑灰线条画了个栩栩如生的美人,正是墨娘子。
“这是……碳条画?”赵佶伸手轻轻摸了摸,然后又看看手指,“不是碳条?”
“是铅笔。”武好古道。
“铅笔?”
“就是铅椠的铅。”米友仁又从自己的笔袋里面取出了一支简易铅笔递了过去,“我师父叫笔匠作了这么个铅笔,这可是习画的至宝啊!”
“这个是习画的至宝?”
赵佶接过铅笔看了又看,怎么都不像是宝贝啊。
米友仁解释道:“此物加上家师所创的速写之法,可以将练习绘画的速度加快百倍!画个人像只需半刻钟,一日写真数十纸也不费多少时间。”
绘画也是要讲熟能生巧的,中国古代的画家习画将近“费纸三千”,也就是画上三千张,技术自然就好了。而武好古现在的画技则是建立在几万张也许十万张(具体多少他也记不清)的高强度训练上的。
而这种高强度的绘画训练,不可能是油画和国画,只能是铅笔和碳条素描。铅笔相比碳条容易使用和携带,可以走到哪里画到哪里。
以赵佶的财力,自然不会买不起纸,有了铅笔和速写,他练习绘画的效率就会大幅提高了。
听了米友仁的这番话,赵佶终于明白武好古的画技为什么会那么高明了!
一定是画仙人传了他“铅笔”和“速什么写”的。现在武好古又把这个看家本领传给了自己,真是够朋友啊……
“原来如此!”
赵小乙终于明白了武大郎一片“好心”,冲着武好古一拱手,笑道,“大郎,多谢了……有了这铅笔和速画之法,我的画技可就要突飞猛进了。从今往后,我们就是朋友了!”
米友仁闻言顿时面色一变。
这话……端王可没和谁说过!他是君王,君王是孤家寡人,没有什么朋友的!据米友仁所知,赵佶也就是把王诜当个朋友。
现在,武好古也是赵佶的朋友了。
“好!我们现在就是好友了。”武好古哈哈笑了笑,“今日我先给李娘子画几张速写,然后我们再去烧猪院吃酒如何?”
“烧猪院?”赵佶哈哈笑了起来,“是不是大相国寺的和尚开的烧猪院?”
“是啊。”武好古道,“烧猪院和尚慧明的徒弟临政是我的朋友,所以我常去那里吃酒。”
“临政和尚?”赵佶问,“他也会烧猪吗?”
武好古笑道:“他现在去了日本国做外来和尚了。”
“日本国做外来和尚?”赵佶听了觉得好玩,“怎么回事?”
武好古笑了笑,“且等我给李娘子写了真,去烧猪院的路上再说吧……很快的,只要一刻钟就行。”
“一刻钟?”赵佶突然想起了什么,“对了,大郎,听人说你在宫里面还画了默写?真有这事儿?”
“有啊。”武好古道,“都是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赵佶点点头,冲着李师师一招手,“师师姐,就让大郎画几张,也叫我开开眼界吧。”
李师师甜甜一笑,“好的。”
第一百七十四章 一起来修书吧
武好古和米友仁把赵佶带到了烧猪院,刚刚寻了个雅间落座,烧猪院大和尚就推门进来了。
武好古回到开封府已有多日,和烧猪院大和尚却是第一次相见。
大和尚手里拿着封信,见到武好古就说:“大郎,你来的可真是时候,临政的书信方才寄到。”
“傅和尚的信?他可到了日本国?”
武好古连忙追问。
“到了,早就到了。”烧猪院和尚说,“信是从日本国的平安京寄出的,临政在信上说,他还见到了日本国的和尚官家。”
“和尚官家?”赵佶盯着烧猪院和尚看了一会儿,已经发现他就是那个“醉罗汉”了,又听他说的有趣,于是就问:“怎么回事?日本国的和尚做了官家?”
“是官家出家做了和尚。”烧猪院和尚笑着说,“称白河院法皇,不过日本一国的大权还在这位做了和尚的官家手中。临政那小子平日也不好好念经,如今竟能做了和尚官家的座上宾,看来真是与我佛有缘呐。”
武好古从烧猪院和尚手中接过书信,展开看了起来。其实也没写什么,除了些问候的话,就写了自己在日本国的遭遇。
他是从海州出发,直赴日本国的,过程还算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风浪,只是晕船晕得厉害。到了日本国的大宰府博多津之后歇息了几日,然后才把自己带去日本国的丝绸贩卖了换成黄金带着继续上路。
博多津虽是个日本港口,但是居民却多是宋人,大部分是明州一带的海商。宋人在博多的聚居区被称为“唐房”——虽然现在是大宋天下了,但是日本国人似乎还没有忘记唐朝。他们称宋人为“唐人”,宋人居住区为“唐房”,连大宋出产的货物都被称为“唐物”。而傅和尚,自然也是“唐僧”了!
“唐房”就在港口旁边,是博多津最繁华的地段,大片大片的都是非常华丽的建筑。在博多津的大街上,也随处可见穿着大宋服饰,操浙江方言的宋朝商人。
而这些商人大多极为富有,家资数百万者也不乏其人!在博多津附近,就有许多恢宏的寺庙,都是宋商所资助建造的。傅临政跟着戒绝老和尚一起,也成了不少宋商的座上宾,收到了大量的捐助,足够在平安京建一座小相国寺了。
管理博多的日本衙门叫大宰府,大宋和高丽国同日本的贸易也是由这个衙门负责管理的。不过戒绝和尚是大宋官家封过的高僧,又是原来日本国的高僧和大官,所以大宰府的日本官人没有收傅和尚的税就放行了。
在博多呆了些日子后,傅和尚就换乘走濑户内海的商船去往一个名叫难波的港口。难波距离日本国的首都平安京很近,因此也是一座繁荣的港口城市。不过却没有什么宋人,都是日本国自己的商人。
傅和尚和戒绝在难波没有住几天,就启程入了平安京。平安京是日本国最大的城市,也是首善之地。同时还是一座“唐式”的城市,拥有和大宋城池一样的城墙和城门(只有一座门和一小段城墙),城外风景秀丽,山青水美,城内街道整洁,市面繁华更胜过博多津。平安京内外佛寺和神社林立,居民都敬佛礼佛,因而彬彬有礼,城中的贵人大都能说“唐语”,还时常举行歌会和茶会,喜好吟诵诗歌,钻研书画,陶冶情操——估计傅和尚和一帮宅男公卿混在一起了。
在平安京城内的皇宫,傅和尚真的见到了一个剃了光头的日本老和尚官家。然后傅和尚就代表开封大相国寺献上了礼物,就是武好古画的《戒绝罗汉真容图》、《毗沙门天图》和《飞天图》。日本和尚老官家也是识货的,马上就看出了这三幅画是“无价之宝”,亲自在画上题诗押印,收进宫中宝库当成国宝了。
称着白河院法皇大喜之际,傅和尚就提出了要在日本国建立小相国寺弘法的请求,白河院法皇立即就应允了傅和尚所请,很大方的将平安京御所北面的一块土地划给了傅和尚,让他在那里修建一座平安京相国寺。同时还封傅和尚做了权律师和相国寺造寺司。
在书信上傅和尚还解释了“权律师”和“造寺司”是什么意思,前者是日本国僧纲官位,准五级,相当于从五品。“造寺司”则相当于“职官”,就是负责建造寺院的官,相国寺造寺司就是负责建造平安京的相国寺。
“外来和尚好念经”果然是真理啊!
傅和尚在开封府也就是个做饭的小和尚,现在去了日本国可就牛逼了,居然当了从五品的大和尚,简直就是一步登天啊!
武好古一字一句念着傅和尚的信,目光却不停打量着赵佶。这位大宋端王正津津有味在听着呢,不知道是不是把日本国的事情当成奇闻来听了。
“哈哈,和尚官家,是怎么想出来的?”赵佶笑着问烧猪院和尚,“法师,这封信是谁送来的?是日本国的使臣吗?”
“不是,是几个往来日本国贸易的明州海商。”烧猪院和尚回答。
米友仁在旁插话道:“这日本国并没有向我朝派出过正式的使臣,两边的往来都是由和尚在做。”
“这是为何?”
“大概是因为日本国的官家称天皇吧?”武好古说,“这个名分太大了,不好打交道。”
宋朝虽然对外挺挫的,但还是有点死要面子。也就是和辽国行平等国礼,高丽、西夏、大理、安南都被当成属国看待的。
而日本国的官家是天皇,天上的皇帝,自然也是个死要面子的,不可能向大宋官家称臣,这样两边就不大好正式交往了。
不过由和尚代替使者往来也没什么问题,反正宋朝和日本也够不大着对方,而且两国官家都是关门大王——现在的日本还不是武家时代,辅佐白河院法皇执政的一堆平安京都不愿意出的废物公卿,至于给白河院充当打手的北面武士也没多少战斗力,只能欺负一下不听话的公卿,要打出去是不行的。
“大郎,你知道的还真多啊。”赵佶笑呵呵看着武好古,“都是从哪儿听来的?”
“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武好古没有说自己看得什么书,而是转了个话题,“对了,最近我还听说了一本奇书,名叫《梦溪笔谈》的。上面的内容包罗万象,记载了许多有意思的事情。”
“《梦溪笔谈》?”赵佶似乎没有听说过这本书,“是谁著的?”
“是前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兼知延州的沈存中沈龙图。”武好古说,“他在元丰五年的永乐城之战后就被贬,此后就专心学问,在熙宁九年奉旨编绘《天下郡县图》,绘图完成后就迁往润州梦溪园居住,费时六年编修了《梦溪笔谈》。据说此书内容极丰,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沈存中。”赵佶点点头,“可是个奇人啊,这部书……”
“我这就写信托家父去讨要。”米友仁已经明白武好古的想法了,他笑道,“小乙,等书讨来后,我们一起来整理编修一番吧。”
“整理……编修?”
武好古道:“这部书据说有30卷,内容过于繁杂庞大。如果想要刻印,那就必须加以整理,再分门别类,将一部《梦溪笔谈》拆成数本乃至数十部书籍。这样就能让更多的人可以研习梦溪丈人的学问了。”
一部30卷的《梦溪笔谈》想要刻印发行是很困难的,而且也没什么人需要一整部《梦溪笔谈》,就算大学开出来了,大家需要的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另外,沈括是当大官的,而且在官场上有不大得意,天知道他会在《梦溪笔谈》里面写点什么不该写的话?
要是整部出版了,叫那些御史言官看见了还了得?
所以必须得进行整理和编修,而且为了以防万一,还得有一个不怕御史老爷的人参与编修。而将来的大宋,唯一一个不怕人参的,肯定就是徽宗赵佶了。
只要他参与了《梦溪笔谈》的整理编修,那么这部书和从中衍生出来的书籍就不可能被大宋朝廷列为禁书了。
此外,武好古现在整理编修《梦溪笔谈》的目的是想把它当成未来的大学教材。而宋徽宗的参与甚至领衔,一定会对未来的大学有所帮助——这可是皇帝的学问,谁敢来批斗?而学好皇帝的学问,给个官做似乎也是应该的……
当然了,让宋徽宗参与大学教材的编修还得注意防止“教条主义”,可不能因为教材是宋徽宗编修的,上面的内容就是真理了。
一定得引入科学和实证主义的观念,得让宋徽宗自己写个序言,加在每一本教材的开篇。
“先看看书吧。”赵佶想了想,笑道,“若真的有意思,就依大郎所言,我们一起来整理编修一番。”
武好古一笑:“要编修的话,可不止《梦溪笔谈》,还有苏魏公(苏颂)的《图经本草》和《新仪象法要》,李将作正在编修的《营造法式》等等,都可以拿来一起整理编修。这件事情若是成了,我们就能名留青史了!”
第一百七十五章 赚钱的路子可真多啊
烧猪院和尚把傅和尚的书信交给武好古后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武好古则点了一桌子的肉菜和烧酒(不是白酒的意思),和赵佶、米友仁边吃边聊。
“小乙,你觉得我们之间的比试如何?”
武好古和赵小乙的斗画,可是眼下开封府的一个热门话题。
不过现在由武好古来问赵小乙这个问题,还是显得有些尴尬,赵小乙和米友仁都是一阵沉默。
半晌后,赵小乙轻声道:“不比也罢,说实在的,光是你的铅笔速写就能做实了画中第一人的地位了。”
赵佶和武好古的比试纯是好玩,用章惇的话,就是轻佻。比就比了,图个好玩罢了——后来搞什么花石纲和宣和北伐都是这个路子。
不过在和武好古接触多了以后,他却发现自己的画技完全不是武好古的对手。特别是他知道了“铅笔速写”这门练画的技法后,才知道自己和武好古的差距有多大了。
自己画一张的时间,人家几十张都画了,还怎么比?
“甚底画中第一人?”武好古笑了笑,“虚名而已。不过这份虚名,也是很值点钱的……所以,你我还得比试一番。”
赵佶一蹙眉头,未曾开口。武好古就接着说道:“小乙,你看如今我们俩人的画作多热门啊?每天去丰乐楼赏画的人,都快把丰乐楼的门槛给踏破了。等到唱卖的那一日,你的《李师师写真图》,我的《墨娘子舞蹈图》肯定都能卖出个天价。而且之后你我还各有10幅《花魁图》要画,画好之后也定然能唱卖出一个天价的。所以这场斗画,你我都是赢家,而且已经赢了不少啦!”
武好古到底是了解后世艺术品市场的游戏规则的人,知道炒作对艺术品的“价值发现”有多么重要。
再好的艺术品,如果完全排除了炒作的成分,也是很难卖出一个高价值的。而武好古和赵小乙的这场斗画,也因为某些知道也不能说的原因,成为了一场疯狂炒作。
当然了,被炒作起来的还不仅仅是武好古和赵小乙的画儿,还有被当成模特的墨娘子和李师师。
墨娘子之前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家伎”,而李师师虽然红极一时,但是也隐退多年,名气大不如前了。
可是现在她们俩的画像就被挂在丰乐楼最显眼的地方,每天不知道有多少文人墨客,豪商权贵们去一睹芳容。
还有不少善于舞文弄墨的才子在两幅画像旁边题了诗词,更有不知道多少土豪砸下重金想要一亲芳泽。
这还是刚刚开始呢!
等到佳士得行出版了《花魁》画册,李师师和墨娘子真不知道要红成什么样子呢。
“老师。”米友仁皱着眉头问,“那这画中第一人该给谁?”
“无所谓啊。”武好古一笑,“画中第一人可以一年评出一个啊,我们三个人人都可以做啊,有了这个名头,才容易发财嘛。”
发财?赵佶听了这话有点乐了。
这武好古画倒是好,可人怎么就恁么俗啊?
“小乙。”武好古看赵佶有些发愣,马上就明白他的心思了,笑了笑道:“钱财固然是俗物,可却是万万不能少的俗物,否则钱到用时便知少了!”
“钱到用时便知少?”赵佶现在还没到花钱如流水的时候,所以不大能理解这句话。但他还是觉得武好古是个很能弄钱的朋友……
他想了想又道:“是一年一比吗?”
“对,一年一比,就由佳士得行来办。”
武好古点点头道:“可以和花魁娘子的大比一起来办……以画选秀,以秀选画。”
他的意思是想让佳士得行包揽花魁娘子大比和画中第一人大比。如果能成功,《花魁》画册肯定也能大火,佳士得行就算突破了书画古玩行,进入到印刷刻书出版这几个关键行业中了。
而且,今年的画中第一人大比只有两人参加,以后可不止两人,会有更多的青年画家参加。这不仅会让画中第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