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再サ男∶妹谩P∶妹萌ハ嗲祝匀灰绺缱髋恪
德国公主最长的哥哥是官家,当然不可能管这事儿,比官家小的是申王赵佖,但他是个瞎子,不可能让个瞎子陪着德国公主去相亲吧?所以就是赵佶陪着德国公主出门了。
而相亲的地点,也是赵佶安排的。就选在了最近和他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米友仁家的茶楼里面了。
结果正好撞上了武好古。
“方才见老师骑着毛驴从西而来,可是从城外回来的?”
米友仁看见场面稍有尴尬,于是就打了个岔。
武好古点点头道:“是从城西高家的白云观而来。”
“高家将门的白云观?”
潘意知道这个地方,“那里可荒废好几年了。”
“某想将那边盘下来,交给两位道友做个子孙观。”
道教宫观向来有“子孙观”和“丛林观”之分,所谓子孙观就是观主的私产,可以父子相传或师徒相传,而丛林观则是天下道众公有,观主由道众信徒选举产生,不得世袭继承。
一般而言,丛林观都是大道观,往往在北宋朝廷的控制下。而子孙观都是小观,就如城西高家白云观这样的。
“那两位道友,可是日前在丰乐楼见过的?”赵佶又问。
他对道士是很有兴趣的,况且这两位道人在丰乐楼的那次酒宴中表现出了一点道亨。
“正是。”武好古道,“等道观盘下来,某还打算重新修缮一番……好好花点心思。”
赵佶问:“打算供奉那路神仙?”
武好古答道:“供奉画仙人。”
“画仙人?”化名赵十郎的德国公主来了兴趣,“可没听说过天上有这路神仙啊。”
武好古笑了笑,“绘画一途也有道的,既然有道,就一定有神仙在管。”
赵佶点了点头,然后又认真地端详着武好古。
他早就让人打听过武好古的经历了,所以知道武好古在被开封府逮去之前,本是个平庸的画师,而在被开封府大牢释放后突然就在画技上突飞猛进,俨然就是一代画圣了。
而武好古后来又在云台山遇到了两个道亨高深的道人,现在又要弄个“画仙观”……他是不是真的在开封府大牢里眯着的时候被画仙人点化过了?
武好古也瞧了一眼赵佶,又看了看女扮男装的潘巧莲,再扫了眼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
本来是自己想巴结宋徽宗的,现在怎么人人都在巴结他,而且都巴结的比自己还成功呢?
看来自己得努力一点了。
“小乙哥,你也是画中高人,不如一起来替画仙观的修缮出点力吧。”
“出力?”赵佶一愣。“怎么出力?”
赵佶心想:装修房子我可不会啊。
武好古笑道:“其实绘画一途并不全是雅趣,也是实用之学。山水画可以用来绘制地图,界画楼台可以用来修缮房屋,颜料设色可以用来印染布料。”
似乎有点道理!
赵佶听了武好古的说法,微微点头。
绘画果然是实用之学!
只是这界画楼台怕是不能用在盖房子上面吧?那得先有房子才能画啊,若是没有房子,要怎么去画?
“大郎。”赵佶道,“这界画楼台之法怎么用来修缮房屋?”
“自是先把自己的想法画出来,再照着画来修房子。”
武好古肯定是要涉足建筑业的!因为他不能放过房地产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而在宋朝,开发商的模式是行不通的。现在可没一个成熟的建筑市场,也没多少家建筑商可以发包。
而且,武好古想要造的房子也没有现成的式样,必须重新设计,精心建造。
这种事情,可不能假手他人。
“似乎是可以的。”潘意接过了武好古的话题道,“开封府的潘家园和大名府的老宅修缮的时候,有些工匠手里就有图样。”
米友仁补充道:“将作监里不就存了许多样图?而且还有专门的图集,称为《元祐法式》,如今正在丁忧的前将作监李明仲还受命编修新版的营造法式。”
武好古抚掌笑道:“这可好啊,元晖,你路子广,可能将《元祐法式》借出来给我和小乙一观?”
第一百七十章 大学在哪里(一)
“借《元祐法式》吗?”米友仁思索着道,“这倒不成问题,家父和李明仲有些交情,莫说是《元祐法式》,便是正在编修新版的营造法式也可以借出来的。”
米友仁说的李明仲就是北宋著名的建筑家李诫,他是官宦世家出身,曾祖父李惟寅、祖父李惇裕、父亲李南公和弟弟李譓都是文官。他的父亲李南公为官几十年,如今还在世,官拜户部尚书,龙图阁直学士。他的哥哥李譓则是前任的陕西转运判官,因为不久前死了老妈(李南公的老婆),和哥哥一样在家里丁忧。
丁忧这事儿放他们家是挺奇怪的,一个快八十岁,刚刚丧偶的爸爸天天上班赚钱养家,俩六十上下的儿子整天宅家里做孝子——这怎么看都有点变扭啊!
难道不应该是伤心欲绝的爸爸在家养着,两个老孝子出给官家打工赚钱养家吗?
不过俩老孝子在家呆着也有好处,就是方便了武好古、米友仁和赵小乙登门拜访。
因为李南公家也在开封府右一厢,距离米家的茶楼很近——俩老头也是“咏茶”的常客,如果去写满大字的墙壁上仔细找找,还能发现他们俩的诗词呢。
从茶楼出来,武好古、米友仁就同赵佶和潘意约了时间,在第二天中午就去李南公府上拜访。
因为李南公是个老寿星,所以他俩儿子到了五六十岁还没在开封府单独买房居住——“父别居”是不孝,因而在开封府李家一大家子人就只能挤在一个宅子里面了。这倒也抑制了开封府的房地产需求……
武好古等人是在中午快到饭点的时候,才到了李家门外的。倒不是为了蹭饭,而是要等赵佶下朝。赵佶是端王,而且还挂着司空也不知道是司徒的官衔,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还是要经常上朝的……不是天天要去,也不能天天都不去,总之是个麻烦事儿。
退朝后,赵佶先回了王府,换了一身便服,才带着一个亲随,在高俅等人的暗自护卫下,到了米家的“咏茶”茶楼。
武好古、米友仁和潘意已经到了,于是便一起去了不远处的李南公府上。潘意、米友仁和武好古都递了拜帖,赵佶还是自称赵小乙,并没有递上端王的名刺。
对于潘意、米友仁和武好古的来访,李家两兄弟稍稍有点意外。
“明仲,潘家这段时间在兴大工,潘左卫找你应该是为了营造上的事情吧?”
李家两孝子中的弟弟李譓一边看着张卷子,一边对哥哥李诫说。他看的卷子是李诫写的,是一篇应试的文章。
原来在家丁忧的李诫也没闲着,每天都在弟弟李譓的辅导下温习道德文章,准备在三年守孝期过后去参加科举大比……
没错,李诫这个官是倒霉的“伎术官”,因为他年少时醉心杂学,在道德文章上下的功夫不足,所以没有中过进士。
他不仅是个建筑学家,而且还精通地理、历史、古文字、音乐和六博(一种棋类游戏),除了《营造法式》之外,他还写过《续山海经》、《续同姓名录》、《马经》、《古篆说文》、《琵琶经》和《六博经》等多部著作。
论起真才实干,他弟弟李譓和父亲李南公,其实都大大不如他的。但是李南公和李譓都是进士,东华门外唱名,是真正的好汉。
而李诫虽然博学多才,可偏偏少了一个进士,因此一直在官场蹉跎。而进士也成了他老人家的心结,一大把年纪了,还想考一个出来。所以在遍修《营造法式》的同时,他还在工习道德文章,希望能在丁忧结束后去科场上一试身手。
虽然60多岁中进士晚了一点,但是总比没有的好吧?而且他爹妈都是高寿,自己的身体也很好,中了进士以后,应该还能替国家效力多年的……
“快快有请。”李诫吩咐家人道,“请他们到书房相见。”
哪怕武好古他们是踩着饭点来的,李家兄弟也不会招待他们,因为现在是丁忧期间。
是不能大吃大喝的,那样就不孝了。
家人走后,李诫拿起了米友仁和武好古的拜帖,摇摇头道:“此二人都是大才,可惜走错了路,在小道上花费了太多精力。若是将来在科场上没有建树,终究要蹉跎一生的。”
李譓捋着花白的胡子,看着和自己一样须发花白,显得有些清矍的兄长,只是轻轻叹息。
论起才干,他自知不如兄长……没有进士还可以做到通直郎(从六品朝官)和将作监,满朝之中,恐怕也找不到第几人了。
可是没有进士而执掌实职的文资朝官在官场上的日子有多难,也是让人难以想象的。
在官场上,抬不起头啊!
又叹了口气,李譓有些同情地看着哥哥,摇摇头,“明仲,你的文章还是差一点火候啊。你看这一段……”
“是吗?”李诫伸出脖子,看着弟弟在自己的文章上指指点点,眉头越皱越紧。
他的文章写得并不差,但是到不了必中进士的地步,只能碰运气,而李诫在科场上的运气,一直都不咋地好。
而且他毕竟上了年纪,思路没有年轻时那么好了,虽然文字功夫更加老练,但是写出来的东西也变得圆滑而没有棱角,无大错,也不能让人拍案叫好……这是文章虽好,但是不能打动考官。
这样的文章用来写公文、写王言都可以,唯独不能用来科举。
李诫正皱眉头的时候,门外传来了脚步声,然后就是一个李府的仆人推开房门,随着一阵凉风,赵佶、武好古和米友仁依次走了进来。
“端……端……”
李诫耳边突然响起了弟弟李譓满是惊诧的声音,然后就听见哗啦啦的声响,原来是李譓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还把椅子给带翻在地了。
这是怎么回事?
李诫扭头往门口看去,就见一个瞧着非常眼熟的青年正背着手,大模大样站在那里。
这人是……
“在下开封赵小乙,见过二位李大官人。”
赵佶开口了,自然不会说自己是端王。
端王私见大臣是犯忌的——他可以去见王诜、潘孝严、潘意这样的亲贵官,一起吃喝嫖赌都没问题,御史老爷只当看不见,这是宋朝的惯例。
但是朝臣级别的文官……这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二李现在正丁忧呢,属于一个模糊区域。如果二李的父亲在家,赵佶是无论如何不会进门。
当然了,赵佶还是报了个假名,这对二李也没坏处。
“啊,原来你就是赵小乙……”李诫忽然想起又个名叫赵小乙的画师正在挑战画中第一人武好古,没有想到竟然是端王赵佶!
“武好古见过二位李大官人。”
“晚辈米友仁见过二位李大官人。”
武好古和米友仁都恭恭敬敬行了礼。
“你就是武崇道?”李诫又看着武好古,“我见过你的画作摹本……画得太好了!”
“先生过奖了。”武好古又拜了一下,然后直起身子打量眼前这位皮肤有点黑,长子一对金鱼眼的六十多岁的老者。
“先生是……”
“老夫李诫。”
原来他就是李诫!武好古没有看过《营造法式》,但是他知道有这本书,也知道这本书在中国古建筑史上的地位。
此人就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第一人啊!
“原来是明仲先生,久仰久仰。”
李诫一直身边的年轻一些,面相有些刻薄的李譓,“这是舍弟李智甫。”
“见过智甫先生。”
李譓的官声并不好,素来以刻薄待人著称。若是武好古在单独遇上他,恐怕连正眼都不会瞧一下。
不过今天情况不同,武好古可是和端王一起来的……
“坐,快请坐吧。”李譓满脸堆笑,伸手指着屋子里面的几张玫瑰椅,请赵佶、武好古和米友仁落座。
然后又吩咐家人去准备最好的“密云龙”点茶。仿佛来的不是三个晚辈小子,而是他老子李南公的同辈老人。
“明仲先生。”开口的是赵佶,他其实早就认识李譓和李诫了,不过从来没用“先生”称呼过他们,今天是个例外。“听说你在编修新版的营造法式?”
竟然是为了《营造法式》!
李譓看了眼哥哥,目光中满是羡慕。
端王将来很可能要做官家的……
“正是。”李诫愣愣地回答。
“可能借来一观?”赵佶问。
“老夫还没写完呢……”李诫答道,“还缺了许多样图。”
“缺了样图?”赵佶笑道,“那正好,我和米小乙、武大郎都善于界画,就帮你画了。”
什么?
都管米友仁叫“小乙”,管武好古叫“大郎”了?
李家两个老兄弟心下都吃了一惊——米友仁这下要飞黄腾达了……他要是能中个进士,将来十有七八就是宰执啊!以后看到米芾一定要客气一些。
而那武好古……也不知道他的文章如何?不过就算中不了进士,将来的总有一个朝官可以做的。
听赵佶称自己“大郎”,又说要一起给李诫画插图,武好古心中也是一阵惊喜。
虽然收赵佶做弟子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不过和赵佶做好基友的目的,看来是能达成的。
大家一起画女人,一起画插图,一起设计画仙观,对了,还要一起捞一笔大钱……
第一百七十一章 大学在哪里(二)
“元晖,这李明仲真是天下奇才啊!”
十字街口,佳士得总行的书房内,武好古一边翻看着厚厚一大叠从李诫那里借来,还没有装订的《营造法式》的草稿,一边忍不住赞叹起来。
这是一本奇书啊!
谁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注重科学技术?这本《营造法式》明明就是一本《建筑工程标准施工大全》啊!上面列出了包括壕寨、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旋作、锯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画作、砖作、窑作共十三种一百七十六项工程的尺度标准以及基本操作要领。
这本书如果再加上运用了几何学知识的样图、平面图和绘图方法,是完全可以作为将来画学(美术学院)建筑院的标准教材使用的!
而且,利用《营造法式》上的十三个工种(作)分类和施工标准为依据,佳士得行完全可以组织起自己的建筑行……
当然了,一个建筑行也不可能靠一本书就撑起来,还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工匠和“工程师”……呃,不仅仅是建筑行需要工匠和工程师,而是佳士得行想要冲出书画文玩行,进入建筑、印刷、纺织、“化工”(染料、火药什么的)、冶金、造船、畜牧(养马)、航海等行业,就必须拥有大量的技术人才。
“这样的奇才,我朝可有不少啊。”米友仁手里拿着支“铅笔”,正在一张黏在画板上的宣纸上画速写(画武好古),听见老师的话,就一心二用,回答道,“绍圣二年才过世的梦溪丈人更是古今少有的奇才,他的《梦溪笔谈》中所涉及的学问更多更杂,而且他还是进士出身呢。”
“《梦溪笔谈》?沈括?”
武好古听到《梦溪笔谈》便是好一阵激动,“元晖,你能搞到《梦溪笔谈》的书稿吗?”
“可以啊。”米友仁道,“回头我给家父写封信,叫他想办法去讨要一部。”
沈括是杭州钱塘县人,而《梦溪笔谈》诞生在他晚年隐居的润州梦溪园。现在这部奇书还在刻印过程中,估计也印不了几本,能得到的都是当下的名士,米芾肯定有办法拿到。
如果说《营造法式》是一部建筑施工标准大全,那么《梦溪笔谈》毫无疑问就是一本百科全书了,全书共六百零九条(不同版本稍有出入),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
其中属于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占了总数的36%,基本上囊括了截止11世纪末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
如果好好整理一下,完全可以从这本《梦溪笔谈》中寻找到一所11世纪标准的世界级的综合类大学的大部分教材!
这是一部可以撑起一所大学的奇书啊!
只要将这部奇书“拆开”来,分成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门类,一所大学就有了……当然,还需要很多教育经费,不过这对武好古而言,似乎不是什么问题。
对了,截止11世纪,中国还没有谁系统总结出“科学方法”。但是只要有了大学,有了探究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场所,总结出“科学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自然科学的进步,就是必然的结果。
“还有一位奇人。”米友仁这时又记起了一位宋朝大科学家,“太子少师苏子容……他的《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也是奇书啊!”
苏颂!
武好古马上想起来了,这个人发明了个钟表擒纵器,被英国人李约瑟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谁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重视自然科学的?
至少在宋朝哲宗年间,就同时存在过沈括、苏颂和李诫三位大科学家。
对了,还有一个燕肃燕龙图也是个科学家,而且还是个画家兼科学家,著有《海潮图》,制造出了记里鼓车,莲花漏(计时装置),其中记里鼓车在画院里面还存有实物呢。
另外,还有一位以活字印刷术名留后世的毕升……
可以说北宋时期中国,不仅在文化艺术领域处于高峰,在自然科学领域同样拥有巨大的成就。
相比西方灰暗的中世纪和已经开始没落的阿拉伯,眼下的北宋,正在释放耀眼的光芒。
可是这光芒,却是昙花一现,就在女真和蒙古的铁蹄之下,化为灰烬!
不行,这种事情绝对不允许出现了!
武好古已经有点压抑不住心里面的激动了。
他原本就有开办大学的设想,不过他并不知道该怎么把一所大学撑起了。因为他自己不是理科生,他就是一个艺术生,肚子里那点自然科学的知识是不够一所大学使用的。
而且他掌握的是后世起源于西方的科学知识,和东方科学并不是一个体系……你这个东西拿出来,人家看不懂啊!
比如一个化学公式写出来谁认得是什么啊?
还有许多化学元素、数学和物理的术语,东西方的名称都不一样。
武好古必须把那些他自己都记不全的后世自然科学的知识,都变成宋朝人能看得懂的语言文字,才有可能支撑起一所小小的大学。
而现在,有了《梦溪笔谈》、《营造方式》、《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等等宋朝的科学书籍,开办大学就容易多了。
只需要把这些书籍“拆开”了,分门别类整理成系,一所类似近现代模式的大学不就有了?
可别小看这种分门别类的大学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因为很少有人可以像沈括这样涉及那么广泛的——其实沈括的学识也有杂而不精的问题——必须要分成诸多门类,然后才能集中精力钻研其中的一类或几类。
而且大学还能集中多位科学家的精力和脑力用于一个或几个项目研究,研究和传授科学知识完全可以成为职业而不是单纯的个人兴趣。
“元晖,得把《梦溪笔谈》、《图经本草》、《新仪象法要》这三本书都得想办法弄到手,多少钱不论。”
武好古已经拿定了主意,“还得去寻一些能看懂这三本书和《营造方式》的士子,这样才能把这三本书拆分整理成许多本专注一类学问的书本……拆得细一些才好研修。”
“这样的士子……可不好找啊。”米友仁摇着头说。“这杂学毕竟不列入科举,学通了最多就是一伎术官。”
武好古笑着一拍桌子:“伎书官?对了,司农寺、国子监、将作监、军器监、少府监、都水监、翰林医官局这些衙署里面总有吏员能读懂吧?”
宋朝有伎术官,自然也有管伎术的衙门,这些衙署里面不仅有官,而且还有吏员。和官不同,宋朝的吏员是可以世袭的。官可以不懂行,但是下面的吏员必须懂,他们世世代代可都靠这点学问吃饭呢。
“他们应该能看。”米友仁想了想,“只要老师舍得花钱,还可以从这些吏员家门中请些人到佳士得行来。”
吏员虽然有世袭的路子,不过世袭的名额有些,总有轮不上的子侄。
米友仁又说:“这些日子学士已经从国子监的吏员世家中找了两个善于印刻书籍的子弟。一个姓谢名尚宾,一个名叫魏四海。家里面都世世代代在国子监书库充当吏员。”
国子监书库并不是一个藏书的地方,而是掌管印刻和出售书籍的官署,宋初的时候名叫国子监印书钱物所,在太宗朝才改名为国子监书库的。因为朝廷对国子监书库出版的书籍要求很高,通常要经过校勘、复勘和主判管阁官三道审核程序。
因此能世代都在国子监书库充当吏员的家族都不简单,培养出的子弟在刻书这一行中,全是大行家。实际上,许多私人刻坊都有国子监书库吏员家族在后面撑着。
“好,安排则个。”武好古说,“我见见他们,若是可用,便请过来……就在佳士得行里成立一个伎术房,把他们放在伎术房里面。”
目前草创中的佳士得行的组织模式是这样的,最大一级是“行”(商行),商行由股东会掌握最高权力,行之下是“房”。
诸房之首是大掌柜房,直接向商行股东会负责。账房则接受大掌柜房的指挥,但是必须每月向股东会进行报告并且提交账目,接受审查,有双重隶属的关系。而大掌柜房之下除了账房之外,还有人事房、唱卖房和商馆房。
另外,还有计划建立画册房、印刻行和书画房。不过现在情况有变,武好古就琢磨着先成立一个伎术房,负责刻印(目前是刻印传单)和整理伎术书籍这两大业务。至于将来,伎术房还可以发展成为佳士得行的技术研发部门……
第一百七十二章 都料匠
北宋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能工巧匠自然不少,在雕版印刷这一行也不例外。
不过,米友仁给武好古寻来的谢尚宾和魏四海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手艺人,因为他们的手艺并不好。雕版、制墨、印刷、装书……这些刻书行的手艺他们都会做,但是都不精通。如果真的要亲自动手,也就相当于学徒刚刚出师的水准。
但是他们却是行内公认的“大匠”,或者叫“总匠”、“都料匠”。他们的工作不是亲自干活,而是指挥别的工匠和学徒干活。
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们就是印刷行业的工程师。
在宋朝,大部分手工行都有“都料匠”、“总匠”或“大匠”的存在。其中名留后世的就是开宝寺塔的建造者喻浩,因为欧阳修在自己的《归田录》中记录了此人,并称其为: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
而那位正在编修《营造法式》的李诫,和武好古的老祖宗武宗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都料匠。前者是建筑行业的总工程师,后者是负责室内装修(壁画)的工程师……
这天下午,就在武好古刚刚从城西莲花庵墨娘子那里归来,并且带回几张铅笔素描的时候。米友仁已经带着个年纪轻轻的都料匠,候在佳士得行的书房(武好古的办公室)内了。
“老师,你可回来了。”
米友仁等得有些焦急,见到武好古进了门,连忙就开始介绍了。
“这两位就是您要的人,这位是谢都料。”他先指着一位身穿青色儒袍,五官非常秀气,留着几缕修剪的非常整齐的胡须的青年说道,“他是刻书谢家的人,如今在国子监书库勾当。”
“在下谢尚宾,见过武大官人。”
米友仁介绍完毕,谢尚宾就是躬身一礼。
“你是官匠?”武好古看着他问。
“在下是和雇的民匠。”谢尚宾回答道。
宋朝的手工业发展和之前的时代不同,民营手工业发展迅猛,而官营手工业相对滑坡——这滑坡不是和唐朝五代相比,而是和民营手工业的大发展相比。
而民营手工业的崛起,就造成了官匠流失。优秀的工匠可以在坊间得到更高的报酬,也可以自己创业开设工坊,所以都不大愿意进入官营手工业充当官匠。
另外提一下,在宋朝还有一种“兵匠”,就是拥有军籍的匠人,一般挂厢军军籍——宋朝的厢军其实不是真正的军队,而挂个军籍替朝廷做各种杂务的人员。类似于后世的警察、税务人员、消防队、国营企业员工等等之类。
不过真有本事的人,也一样不会愿意去当个挂军籍的军匠。
所以宋朝的官营手工业就出现了大量“和雇”民匠的情况,而一些民匠也喜欢这种“来去自由”的雇佣模式。他们可以在官营手工业中学到本事,然后再出去赚大钱。
这种“和雇”的模式,在解决了官营手工业人手不足的问题的同时,也在提高民间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老师,这位是魏都料。”米友仁这时又指着另外一位年长一些,做员外打扮,面目显得忠厚老实的男子说道,“他也是刻书世家出身,是刻书魏家的人。也是国子监和雇的民匠,转年就可以到我们佳士得行来了。”
宋朝因为没有社会化的职业教育,所以职业世袭还是主流。师傅教徒弟,难免是要留一手的!爸爸教儿子,才会毫无保留。
所以一门手艺不干上几代,别人是不会相信你有真本事的!
“二位都料,坐下说话吧。”
看到两人落座,武好古点点头,继续发问。
“二位读过书吗?”
“读过的。”看着挺老实的魏四海一笑,“干刻书行的,不读书可不行……实不相瞒,小底年少时还进过府学,考过一次发解试呢。”
“进过府学?”武好古心说:书念得比自己(魂穿前)强啊!
“怎么不读下去?”武好古又打听道。
“大官人,开封府手艺行里都是这样的。”魏四海苦笑道,“一次发解试不过,就得去学本事了。”
本朝工商地位高于前代,是允许参加科举考试的。不过工商户对于科举考试通常没有小地主那么执着,不大会没完没了考下去,通常一次不过发解试也就算了——这大概也和开封府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高有关,若是在乡下当地主,有个两百亩,一年收个二十缗(相当于)的租,就能维持一户“士大夫地主”躬耕生活了。
当然了,这也和以道德文章为取士标准的科举制度下的“低成本教育”有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