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且,今年的画中第一人大比只有两人参加,以后可不止两人,会有更多的青年画家参加。这不仅会让画中第一人大比变得更加热闹,还会让佳士得行有机会发现更多的“当代杰出画家”,对于“佳士得画斋”的运营也大有好处。
  可谓一举多得!
  不过绘画行的附加价值,肯定还不止这些。
  因为在傅和尚给武好古捎来的书信最后还提出了一条看似不大合理的要求:请武好古远赴东瀛去为老和尚官家白河院法皇写真……还要把白河院画成佛祖的模样!
  武好古肯定是没功夫去日本国的,他接下去多半还得去辽国出差呢。
  不过和日本老和尚官家的买卖还是要做的,而且最好能拉上宋徽宗一起去做。
  不仅要把买卖做到日本国,而且还要做到高丽国,还要做到大辽国……不仅是为了赚钱,而且还为了打造出一支可以纵横东亚海上的船队。
  而一支可以纵横东亚海上的船队,当然是一支海上的武力!
  只要这支海上武力存在,并且掌握在武好古手中,辽东、辽西的绵长海岸线,就随时处于被入侵的危险之中。
  女真铁骑可以南下,汉家的海船也可以北上,这就是礼尚往来,增进民族和谐了。
  而要打造出这样一支可以和女真人礼尚往来的海上力量,不仅是烧钱的问题,还必须有几条繁荣的海上贸易线做支撑。要做到这一点,在武好古看来,最佳的路线就是同日本国老和尚官家,还有高丽国的国王建立联系。
  当然,能拉上宋徽宗一起参与,就最理想不过了。
  想到这里,武好古对笑着对赵佶道:“其实利用画中第一人大比和花魁大比高价卖画还只是小利,真正的大利,还在这封信中啊。”
  说着话,武好古就把傅和尚的信递给了赵佶。
  “这信中说了什么?”
  赵佶接过书信看了起来,看了半天,也没发现哪儿有大利可图。
  “看最后。”武好古说,“日本国的老和尚官家想要我去给他写真,还想我把他画成佛祖的样子。”
  白河院法皇虽然是个极有权威的日本天皇(法皇),不过他的权威并不是建立在皇权强大基础上的,而是因为公家政治已经到了末路,才让天皇的权威相对上升。
  所以日本皇权的基础并不牢靠,这也是白河院要出家做法皇的原因——他是在借助佛门的力量增强自己的权威。
  而将自己变成佛祖在人间的化身,毫无疑问有助于白河院法皇巩固自己的权威。
  “哦……”赵佶道,“大郎,你想去日本?”
  “当然不去了。”武好古一笑,“一路上风大浪急的,如何能去?不过,我不去还可以让别人去啊!”
  别人?
  赵佶看了看米友仁,心想:武大郎不会想让米友仁去日本吧?
  米友仁当然也不能去,现在武好古可离不开这个官场小狐狸的指点。所以不能让他冒险去日本国,万一淹死了,武好古可就玩不转赵佶了。
  “我想再收个徒弟,传给他铅笔速写之法。”武好古笑道,“这样就能让他去把日本老和尚官家的样貌画了带回来了,我再照着老和尚的样貌画个佛祖像。如果能找到好的雕刻匠人,还可以给那老和尚刻个佛像,一并送去日本国,摆进相国寺里面,这样就能把日本相国寺的市面做起来。有了日本相国寺做后盾,同日本国的贸易就容易多了。”
  武好古知道一点欧洲人大航海时代的做法,他们是贸易和宗教不分家,一边贸易,一边传教。贸易和传教互相配合,以获取最大的利益。
  而傅和尚现在果然忽悠住了日本的白河院法皇,这对武好古的海贸雄心而言就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是核心竞争力啊!
  “小乙。”武好古笑吟吟看着赵小乙,“我看你器宇不凡,想必是世家子弟,这门和日本国贸易的勾当,不如我们一起来做吧?”
  “一起做?”
  赵佶显得有些犹豫。
  宋朝的亲王当然可以做生意了,宋朝是不禁止官员经商的。在宋初的时候,高官显贵们还有些看不上工商业,一般不会公开做买卖,都是借着家奴的名义去做的。
  不过现在谁也没这顾虑了,就是亲王投资商业也不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可是赵佶说不定是要做官家的……
  米友仁这时对赵佶说:“小乙,我听人说海贸素来是有大利的,明州、泉州、扬州和海州的海商中,拥有几百万缗家产者比比皆是,最富有的可能有几千万家财,可谓是富可敌国啊!如果我们和能和日本国的官家做贸易,一定可以赚到更多的钱,而且对国家也是有好处的。”
  也对啊!
  米友仁的一番话顿时打消了赵佶一半的顾虑,大宋官家和日本国官家互通有无,这可不丢人……
  武好古这时也想到了一个理由,他说:“而且从日本国渡海北上约2000里,便是原来渤海国的地盘,如今则是女直人的属地……通过日本中转,我朝便可绕开高丽国,直接同女直人往来了!”


第一百七十六章 贺正旦
  和赵佶、米友仁两人吃完了饭,武好古便告辞离去。
  今天得到了傅和尚的来信,着实让他有点兴奋——这可是佳士得行未来进入海贸行的突破口啊!若是真的能借助傅和尚的日本相国寺在日本国的北陆地区搞到一个贸易中转港,那么大宋的船队就能绕过朝鲜半岛前往海参崴了……海参崴城市现在肯定是没有的,但是天然的港湾应该是存在的。
  而且海参崴是建在一个什么半岛上面的,也许还有岛屿可以驻扎,地形应该是非常险要的。若是加以建设,应该可以建成一个难以攻克的要塞型港口。
  这可是抵在女真人背后的一把尖刀啊!
  其实也不需要从海参崴要塞出兵,只要通过这个要塞源源不断贩卖铁质兵器给敢于反抗金国的部落,应该就能达到牵制金兵的目的……
  虽然只是小小的牵制,可总是一个好的开端吧?
  另外,历史上的渤海国的中心仿佛就在海参崴附近。也不知道现在那里还有没有渤海国的余烬?
  若是能扶植起一个比较强大渤海政权,那可就有女真人喝一壶的了。
  关于渤海人的问题,武好古通过马植的叙述也有所了解。渤海人在辽国境内的数量不少,和契丹人不相上下,不过社会和经济地位却是非常低下的。
  据马植所言,在辽国直辖的领土上,主要生活着契丹、奚、汉、渤海、熟女直等民族。其中契丹人和奚人关系非常密切,契丹和奚同是源出鲜卑宇文部的一支,而且两部又是近邻,世世代代通婚。因此在契丹崛起的过程中,奚人也搭了便车,成为了辽国的国族。萧(述律)这个姓氏,就被赐给了奚人的各个部落贵族。奚人萧氏,也就是大辽国的后族萧氏——辽国皇后几乎都出自萧氏。
  因此也可以将奚人看成是契丹人的一部,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了。在大辽国内。契丹人和奚人都是一等国族!
  而汉人在大辽实际上二等人,因为大辽国实行的是“南北两面”制,也可以说是一国两制,汉人在“南面”有一定的自治权,而且汉人大族基本垄断了辽国的科举,在辽国的官僚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二三十年的辽国宰执重臣中,汉人的数量占到了一半以上。
  另外,汉人官员还长期操控着辽国的财政和对外贸易。在辽国的五京计司官员中,汉人长期占据九成以上,“计使”则几乎全是汉人。而五京计司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除了征收租调之外,还管理盐课、坑冶、商麴等事务。可以说,辽国的经济,除了畜牧业之外,完全在汉人大族的控制之下。
  虽然普通的汉人还是饱受压迫的,但是他们这些大族其实是很滋润的,拥有的财富不在耶律和萧氏之下。
  至于渤海人,差不多是最苦逼的。汉人还有个“南面系统”,汉人大族还能通过科举入仕,还可以通过替国家理财和同宋国、高丽贸易致富。渤海人却没有自己的“东面系统”,只是在北面诸帐官下列了一个渤海帐司,油水远远比不上汉人官僚。
  而渤海人的世家大族因为有一个“大氏王族”(渤海王族姓大)的存在,还多次发动叛乱,因此一直得不到辽国朝廷的信任。渤海人的高、张、杨、窦、乌、李等六大家族中,很少有人可以位列大辽宰执,地位远远比不上汉人的四大家族。
  至于渤海人经济地位就更不能比了,基本上属于受压迫最重的民族。
  因此渤海人对辽人的反抗精神,也远远强于汉人。在辽国历史上经常发生由大氏王族后裔或渤海六大家族成员领导的起义。
  另外还有不少渤海王族和贵族成员避走高丽,末代渤海王大諲撰的世子大光显就在渤海亡国后率领数万部民避走高丽,至今仍有后裔存在。
  如果渤海人能趁着辽国崩溃的机会复国,也许可以消耗女真人的实力。
  这念头,在武好古的脑海中一起来,他脸上的神采就忍不住要飞扬起来了……
  大宋面对的显然不是一场死局!
  虽然宋军的战斗力靠不住,但是手里可以打得牌还是有几张的。除了一直梦想要复国的渤海人之外,还有草原上的阻卜,还有许多想要在乱世中一显身手的北地汉人豪强。
  如果这些力量都能发动起来,再加上契丹人和奚人的余烬,女真人真的能“满万不可敌”,把他们都砍瓜切菜一般收拾了?
  “崇道!”
  就在武好古乐呵呵的向潘楼街的方向走去的时候,忽然有人喊他的名字。
  听声音,有点尖细。
  武好古停下脚步,回身顺着那声音看去,却见大街的另一边站着个穿着月白色儒袍,头戴东坡巾的文士模样的男子,正是梁师成。
  武好古这些日子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几乎没有怎么在翰林图画院露过面。李忠给他安排的训练课程,也都能推则推,实在不是个模仿员工。
  不过武好古在对待上司的问题上,还是非常恭敬的。一看见梁师成就快步走了过去,上前便唱了个肥诺:“见过梁大官。”
  梁师成却把面孔一板,“崇道,你叫我梁大官可太生疏了,是不把我做朋友吗?”
  “守道,守道兄。”武好古连忙改口。
  梁师成也笑了起来:“这还差不多。这几日都不见你的人影,忙得很吧?”
  “都是些俗务……”
  梁师成笑着问:“还有多少俗务?”
  “俗务那里有完结的时候……哦,守道兄,可是官家、太后召唤吗?”
  梁师成摇摇头,“官家、太后的宣召好应付,今次的事情却有点扎手。不过,若是做好了,你可就要做官了。”
  什么事情?
  武好古一琢磨,就有点明白了,大概是要自己去辽国画谍画吧?
  这事儿还真不能推脱了。
  因为武好古早就答应了马植要去燕云走一遭的,而且武好古为将来的打算,也需要对辽国多多了解。
  若不亲眼去看看,能说了解吗?
  想到这里,武好古便笑道:“是何事情?”
  梁师成笑道:“正旦将至,辽国今年还会向以往一样派出贺正旦使。”
  大宋和大辽每年都会互派“贺正旦使”去对方的京城,祝贺元旦。同时,大宋的一些属国也会派出使臣来东京祝贺元旦。
  而“贺正旦”的活动不仅仅是在朝堂上祝贺一声,还包括赐宴、比试射箭、摔跤、检阅军队等活动。
  不过今年的情况有点特殊,宋辽两国因为西夏在横山大败而陷入了关系紧张,边疆上已经开始出现小规模的摩擦了。
  因此开封府的朝堂上一直在争论是否要派出贺正旦使赴辽的问题。
  而朝议的结果,则是不派贺正旦使,以抗议辽国最近边境上的挑衅。可是辽国方面,却在不久之前通知大宋,他们将会按照惯例派出贺正旦使。
  辽国的这个决定,则让朝中不少重臣和哲宗皇帝都大松口气——在大宋不派贺正旦使的情况下,辽国的这个决定是可以看成希望缓和的表示。
  这说明辽国之前的一系列边境威吓行动,都是虚张声势,他们根本没有开打的决心。
  看来现在的宋辽两国就是麻杆打狼,两头都害怕啊!
  既然辽国也怕打仗,那么双方停滞了一段时间的外交斡旋就将进入高潮了。
  在今天进行的崇政殿问对上,宰相章惇向官家赵煦提出建议,在正旦之后遣使赴辽进行“回访”,顺便搜集辽国境内的情报。
  搜集情报的重点就是两个,一是绘制谍画;二是通过马植和辽国境内的汉人义士接触,看看能不能建立联系渠道。
  而武好古作为“谍画第一人”和翰林图画局待诏直长,自然是要出马去辽国一行的。
  所以得到通知的梁师成,便亲自到佳士得行在十字街口上的总店,想要找武好古商量一下前去辽国公干的事宜。
  结果刚到潘楼街,就碰巧遇上了背着画板返回的武好古。
  “他们派出了贺正旦使,那我们是不是也要派贺正旦使?”
  武好古看着梁师成,有些吃不大准。
  现在可是个关键时刻,《李师师写真图》和《墨娘子舞蹈图》都在丰乐楼挂了好一阵子了,差不多该唱卖了。
  而且开封“七大楼”的花魁都已经选出来了,武好古要准备为她们画写真了。这个时候要是被抓去出使辽国,那可就太耽误事情了。
  “我们不派贺正旦使。”梁师成笑道,“现在都十一月了,也来不及派了。不过开春以后,立即就要派出使团回访。崇道兄必须得跟着去了……最晚两月初就得出发了,你得抓紧时间准备则个。另外,明日你得来翰林图画局,有些事情须得早些商议好了。不仅是谍画的事儿,还有贺正旦的事儿……我们翰林图画局得好好表现则个,好好画些东西,以显示我朝的大国威仪。”


第一百七十七章 陈佑文回来了
  十一月底,隆冬已至,冰封雪覆。
  不管开封府城内是如何的繁华热闹,可以是出了高大巍峨的城墙,便立刻就能感受到冬天的肃杀。
  官道一旁的金水河早已封冻,没有了往昔的轳轴相连,另一旁则是雪覆的农田村落,农人早就猫冬了,只有袅袅升起的炊烟告诉冒雪行路的人们:待到瑞雪化尽时,又是春花烂漫日。
  再往前,便可以看到高大恢弘的西水门了。
  高厚而坚固的城垣,在冬日的阳光下透出一股天朝气象。
  路上往来的车马行人也多了起来,虽然谈不上川流不息,但还是营造出一番生机盎然的景状。
  陈佑文坐在一辆四面漏风的马车里面,将一件裘皮的袍子紧紧裹在身上,撩开了厚厚的窗帘,看着外面的景物,呼吸着这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空气,一边有一种归心似箭的冲动,一边又害怕回到这座让他魂牵梦绕的城市。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在从横山军前返回时,接到了儿子陈珍的一封书信。信中述说了武好古风风光光回到开封府,还有赵铁牛因为勾结梁山寇和拦路抢劫的罪名被通缉……
  赵铁牛可是拿了自家的钱去勾结梁山寇的!论起罪名来,自己才是幕后元凶吧?他要是被抓到了,会不会把自己供出去?
  一定会的!
  赵三黑子可没恁般义气……
  坐在马车里面的陈佑文现在真是悔恨交加,弃官逃亡的心思都有了。
  可是心中总还是有侥幸的念头。也许赵铁牛不会被抓住,儿子陈珍的信上还说了:赵铁牛多半是上了梁山,落草为寇了。
  上了梁山,那可就没有恁般容易被抓住了。自己总还有发卖了家当,卷款潜逃的机会吧?陈佑文一路上都在盘算这事儿,他是有身家的!城里面有店铺和房子,手里还有不少藏品,现钱也有不少,城外还有土地。
  林林总总加一块儿,十几万缗还是有的!
  这份家业搁在开封府不算什么,可是在别处,俨然是一方巨富了。要他舍了家业逃跑,那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的。
  再说了,他在开封府还有不少路子。他可是当过待诏直长的,交友自是广泛,除了刘有方、刘瑷这两个老公,不少当朝重臣也都和他有点交情。便是赵铁牛咬了他,他有路子,有十几万的家产,还怕铲不平事情?
  至于武好古,哪怕他当了待诏直长,根基也浅得很,最多就是在亲贵圈子里有几个靠山。
  可那又如何?
  大宋的亲贵又不掌什么权,文官……东华门外唱过名的文官才是真正辅佐官家治理天下的重臣。
  一想到自己和几个朝廷重臣之间的交情,陈佑文提着的心就稍稍放下了一些。
  无非就是破财免灾……
  ……
  “陈佑文那厮快回来了吧?”
  正在自家宅院的花园里面散步的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刘有方忽然停下脚步,问身后刚刚来访的勾当翰林图画院的梁师成。
  “快了,就快回来了,可能这几日就能到。”梁师成一笑,“为了早点回来,他可是使了不少钱。”
  刘有方呵呵一笑:“他这次也是因祸得福,横山大捷他也跟着沾光,该要转官了吧?”
  “转一官总有的,该是从九品上的文林郎了。”
  转官就是升官,一般来说,伎术官要升官是很难的……又不是东华门外唱名的,有个官就不错,还升什么?
  不过军功晋升的路子还是不能堵死的,这次横山大捷是西贼作乱以来所未有之大捷。所以在军前效力的文武官员人人有份,起码都能转是一官。如果陈佑文舍得使钱,转上两官做个正九品的登仕郎都是有可能的。
  “不如再提携他一把。”刘有方笑道,“让他也去辽国走一遭吧。”
  原来梁师成今天是为了派遣画师赴辽的事情来和刘有方商量的。虽然画院这边有了武好古这个“天才”,可也不能只派他一个啊。万一要是水土不服倒下了,这趟任务怎么办?
  而且,武好古这个待诏直长是个光杆,下面没有徒弟跟着(米友仁不是画院的人,也不可能去辽国),一个人出远门可不方便,所以必须得有个老待诏领着。
  可是杜用德因为没有做上待诏直长正一肚子火气,肯定不会出去。而另外一个待诏是个“黄家富贵”的高手,花鸟画一流,可是不大会画界画和山水画。派他去辽国能干什么?去画辽国的花花草草?
  如果不派个待诏,派个艺学和武好古搭班的话,也有不妥。因为武好古占了待诏直长的位子也就堵了一个艺学晋升待诏的路。下面的几个艺学表面上没什么,心里面一定恨死武好古了,怎么肯和武好古一块儿去辽国?
  至少梁师成的面子是不够用的,得叫刘有方出面说话。
  可是没想到,刘有方居然推荐了陈佑文——他可是武好古的老冤家啊!让他和武好古一起出去,那可真是冤家路窄了。
  这刘有方安得到底是什么心啊?
  刘有方回头看了梁师成一眼,笑了笑道:“老夫知道他们二人有些误会,但是官场之上,谁没有几个冤家对头?大家不照样同朝为官?见了面还不是称兄道弟?老夫推荐陈佑文绝不是想给武好古下绊子,而是真心想把事情办好。一来这陈佑文是走过北朝的;二来他成名多年,北朝那边一定会全力提防他的,正好给武好古打了掩护。而武好古虽然名气也大,但是毕竟太年轻,北朝那边一定没人认识他,而且看着也不像是个高手。到时候换个假身份,装个花花公子,还有哪里去不得?”
  还别说,刘有方到底是几十年的“老书画”了,实际上也是个“老特务”,不知道布置过多少次“谍画行动”,各种套路早就烂熟于心了。
  “可是……”梁师成还是摇头,“可是他们俩……”
  “不用担心。”刘有方笑了笑,“这你不用担心……这次回访的副使可是童刚夫。西军的厮杀汉他都能摆弄,两个画画的还不是被他弄在股掌中?”
  ……
  丰乐楼,中三天一号雅间。
  这里是整个丰乐楼最好的雅间,装饰得非常考究,在室内墙壁上还画了壁画,描绘的是仙女献舞。如果推开朝南的窗户,则可以从高处俯瞰开封府,将这座天下首善之城的冬日景色,尽数收入眼底。
  武好古这时就坐在这个雅间之内,和童贯、马植、纪忆、米友仁一起喝酒说话,因为说得事情涉及机密,所以也没叫歌伎,就哥几个在里面干吃。
  涉及机密的事情,自是出使辽国和“谍画行动”了。
  因为马植的缘故,童贯不久前也升了官,从供奉提到了押班,还做了往来国信所的勾当官,所以才有资格出任访辽的副使了。
  纪忆的官运也来了,官是没有转,不过却从同文管调入了枢密院北面房!这可是个容易立功升官的地方。
  而且纪忆刚入北面房,就得到了一个随行出使辽国担任通事的机会——这是章惇在提携纪忆,因为这次使辽有马植和武好古两张王牌,躺着也能立功的。而且纪忆还负有特殊的使命,要和马植一起去医巫闾山见马家的长辈。
  此事如果办好了,那可是妥妥的一件奇功,回来转几个官是肯定的。如果能在明年的春闱大比中过关,那纪忆可就真的要飞黄腾达了。
  而武好古本人,也被选入了使团作为随员,准备作为一个宋朝的画家特务去辽国画谍画了。
  其实就算他不当待诏直长,也入不了使团,他也是要去大辽国走一遭的,现在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至于米友仁,自然是不会去辽国的。他是国子监生,还没授官呢。而且武好古也需要他留在开封府看着佳士得行的摊子……
  另外,端王赵佶也需要有人去勾着。武好古不在的时候,这个光荣使命就是米友仁的了。
  酒过三巡之后,武好古又问起了出使辽国的正使人选,“忆之兄,你可知这一次的正使是谁啊?”
  纪忆之答道:“应该是礼部尚书蹇授之。”
  武好古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官?于是就看了自己的好学生米友仁一眼,小米不言语,只是眉头微皱,显然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不过这也正常,能被权相章惇大用的人,肯定不是个好好先生。
  纪忆接着又道:“蹇龙图是章相公的左膀右臂,有他带着我们出使辽国,事情总不会办砸的。”
  蹇授之名序辰,授之是字号,龙图阁待制是他的馆职,对于文官而言是极大的荣誉,所以纪忆称他为蹇龙图。
  武好古眉头微皱,“那此行赴辽,在下要画何等样的图带回来呢?”
  纪忆笑了笑,“这某可不知了,得问童大官。”
  “总归是谍画。”童贯笑道,“这里可不方便说……不过凭崇道兄你的画技,是少不了一场大功的。”


第一百七十八章 新党人物
  中书门下省,政事堂。
  森严得让人产生了压抑感觉的宰相都堂之内,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左仆射,上柱国,观文殿大学士章惇和往常一样,袍褂整齐,带着幞头,笔直端坐在书案之后。
  他正在和三位身穿朱紫公服的高官谈话,这三人一看便知是久居人上的,都上了些年纪,都有一部能彰显出男子威仪的大胡子。和章惇面对面而坐,身材稍显瘦小,面色阴沉的老者是枢密使曾布。
  曾布如今是新党的二号人物,官职和威望仅次于章惇,是完全有资格和章惇一起入主政事堂担任右仆射的。根据大宋一直以来的祖制,也应该让他入政事堂做右相的。可是章惇偏偏要独相,还利用官家的信任,说什么要权责系于一人,新法才可成功。
  而官家也糊涂,居然相信这个奸臣的话,真的让他独相多年。更让人生气的是,章惇虽然是奸臣,但做事的手段一流,独相的这几年,大宋国力蒸蒸日上,特别是在横山大败西贼,俨然确立了对西夏的形胜。
  另外,章惇的运气好的让人难以置信。本来以为辽人的压力能让章惇焦头烂额,没想到有消息传来,辽国现在自己先焦头烂额了。国内阻卜人造反,在草原上打了六年快七年了,还没有平定下去的苗头。
  同时,被契丹人压迫了恁多年的女直人,据说也趁着契丹人在草原上吃瘪的机会雄起了。生女直节度使完颜扬歌雄心勃勃,一心想要统一生女直各部。
  而一直以来都是辽人附庸的高丽,现在也蠢蠢欲动,想要趁吞掉几个临近的生女直部落……
  如若这些消息都是真的,没准这燕云之地,就在章子厚手中恢复了,这可大宋开国以来的天字头一号大功啊!
  一想到章惇有可能得到的复燕大功,曾布的心情就万分复杂起来了。他毕竟是枢密使,若是燕云恢复,还能少了他一份功劳吗?
  可是章惇的独相,恐怕也要因此独到老死了吧?
  心情复杂的曾布一言不发,连眼皮都耷拉着,仿佛一尊石像,岿然不动。
  坐在他左首边的是枢密院都承旨蔡京,如果说曾布盯着那张空悬着的右仆射(右相)的宝座而不得,因此记恨章惇。那么有一张面团脸,看上去仿佛是个好好先生的蔡京则因为没有如愿得到同知枢密院或枢密副使的位子而深恨曾布。
  论起在新党中的资历和办事的能力,蔡京早该坐上枢密副使了,和他同年中进士的蔡卞,现在都是尚书左丞(副相)了,可他却还是个枢密院都承旨……之所以官运如此之“差”,全是因为曾布以蔡卞备位枢府为名,阻止了蔡京的同时提拔,只让他做了都承旨。
  也就是说,现在章惇当了曾布的路,曾布又当了蔡京的道。在斗垮了旧党之后,原本还算团结的新党,现在早已经分裂成了几块,只是还没有公开进行恶斗罢了。
  “相公。”蔡京摸着自己的大胡子,笑着开了口,“兵法有云:上兵伐谋。如今还不是对北朝用兵之际,但是伐谋的时候,看来是到了。不过对北朝的伐谋,必须要认真布置,小心推行,最好由一个朝廷重臣亲自负责。”
  章惇摸了摸胡子,轻轻点头。
  蔡京一下子就说中了问题的关键。对北朝的伐谋一定要有人负责,还必须是重臣负责,最好是枢密副使一级的重臣专管对辽国的伐谋!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五年之内,把辽国内部的情况完全掌握,同时和辽国内部各种“反契丹势力”建立起联络。
  与此同时,对于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的整顿也要跟上。同样要有重臣去出任安抚制置使,把陕西诸路的那一套办法运用于河北东、河北西、河东三路。使这三路可以支持大战!
  当然了,河北东、河北西、河东三路的禁军也必须好好整顿,至少要达到西军的水准……
  章惇盘算了一番,觉得达成这一目标最大的问题倒不是辽国内部——辽国内部肯定有麻烦,要不然耶律洪基不可能派出贺正旦使——而是官家的身体,如果他能再支撑十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