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宋军的烽火台反应倒还及时,已经发现周军大队踏冰而来了!
  ……
  河间府城外,大宋新军所在的大营,在河间城西面,依着滹沱河傍着一处丘陵。左右都有依靠,背后是河间府城,前方则是一片开阔地,用木栅栏圈了起来,放着许多马匹。
  驻扎在河间府城外的新军有10个将,分别是开封第五将;河间第一、第二将;熙河第一将,朔方第一、第二将;大名第二将;鄜延第一、第二将;昭义第四将。其中的朔方第一将和昭义第四将还是纯骑兵的将。
  现在的大宋已经谈不上特别缺马了,有西北的凉国和金国提供,还有朔方大马场存在。足够宋军组织强大的骑兵军团了!所以一人双马配置的骑兵将也就不是什么稀奇玩意儿了。
  当然了,宋军的马匹也谈不上富裕。因为他们除了建立骑兵,还搞了个车堡战术,部队中有许多四轮马车,也需要挽马来拖。还需要马匹拖拽大炮。而且因为照顾马匹的水平不高,马匹的折损率也偏高。
  所以马匹的供应还是比较紧张,以至于没有足够的挽马来拉比较重型的火炮——在用轻炮配合车堡还是用重炮弃用车堡的问题上,宋国新军内部和枢密院是进行过长时间争论的,最后也不知道怎么就取了一个“轻炮加车堡”的组合了。
  不过即便在大炮的选择上出了一点岔子,宋军新军的战斗力仍然不容小觑。
  所以军中上下,对于八月份那场莫名其妙的败仗都很不服气,都摩拳擦掌的想要一雪耻辱。只有一群机宜比较消停,不敢再上蹿下跳了。
  因为八月、九月中,包括宣抚司和河间经略司以及下属各将在内,都对喜欢妄言的军事机宜进行了一番清洗。不少人被免职罢官,还有一些人干脆叛逃去了周国。频发的叛逃事件,又让宣帅吕颐浩感到军机不可靠,所以还上了一道奏章,建议用知兵的文人替代武人军机。
  官家赵佶居然批准了这个奏疏,倒不是信不过武人,而是新军正在大肆扩充,到处都缺军官。既然吕颐浩觉得武人机宜没有用,那就调回去带兵吧。
  而在武人军机们离开河北宣抚司、河间经略司和沧州经略司的同时,熟读兵法,善于运筹帷幄的书生也来了一些。
  其中就有光复党的大才子张浚,还有大名路经略安抚使刘韐的两个儿子刘子羽和刘子翚——二刘和张浚都属复古党,三人都是被何栗推荐到吕颐浩军中的。
  顺便提一下,何栗、陈东、张浚这些复古党人,因为“杀栗始可言和”变得非常吃香,被宋朝的士林看成周国克星了。
  何栗的官职升到了中书舍人兼侍讲,陈东则接任了提举均田司事,张浚则以朝官衔出任河北宣抚司总军机。
  张浚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公认的“抗金名将”,属于有多少兵就能抗掉多少兵的名将……不过那也不都是他的错,手下的兵将也的确挫了点。如果有30万大宋新军这样的兵力去打富平之战,怎么都不会输掉的。
  “彦修,你看过《奇袭天津策》了吗?就是那个岳飞领衔建白的奇策。”
  张浚这时正在军机房里面翻看之前的军机们留下的文书和应对策(预案)——他可是学霸!而且这些年为了更好的清田也学了许多新学(清查田地需要几何学知识),所以能够看懂新式军学的应对策。翻看到岳飞上的《奇袭天津策》时,忍不住叫起好来了。
  “看过了,就是不得用啊!”刘子羽道。
  张浚道:“策不得用,将却是可以提拔的。这岳飞现在做什么呢?”
  “在做队正。”
  “这等将才怎么去当队正了?”张浚摇摇头,“应该给个营将。”
  “吕宣帅如何肯用他?”刘子羽说。
  “那就荐他去开封府练新兵吧。”张浚道,“那边机会多,一个营将总是有的……”
  正说话的时候,门外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然后就看见刘子翚快步走了进来,“德远、彦修,清州方向烽火大起!”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狮子大开口
  河北宣抚司衙署的公厅之内,一片叮当叮当的剑鞘碰撞的声音。整个大厅之内,都是穿着窄袖袍衫,踏着乌皮靴,束着九革带,带着幞头巾帻的新军将领。这些武人现在分了老派和新派,各自在大厅左右站立,泾渭分明。
  所谓老派,就是那些没有读过新式军校的传统武夫,多少有些粗鲁野蛮,但却很受文官阃帅们的青睐。这些粗鲁武夫也许读书不多,但是却知道文贵武轻的道理,肚子里面也没那么多花花绕绕的,拨弄起来也容易。
  而所谓新派,则是武学学宫系统出身的科班生。他们读得书可就多了!虽然宋朝的军官养成体系没有周国那么完善。但是武学学宫的教育水准也不差,四年的科班教育之前,还有一到两年不等的预科教育。而能够进入武学堂预科的生员,又多是将门子和军N代,多半接受过家庭的军事教育。所以也都是十数年苦读出来的军官。而且他们读的书比传统的儒家士大夫还多不少!儒家的经典他们也学,实证派、理性派的新式学问他们也懂。传统的兵法他们倒背如流,从骑士学院抄来的新式军学也是必修。另外他们这些人还都打熬出一身的武艺,马上马下,舞刀弄枪射箭,无一不通。
  这等文武双全,学贯新旧的人才,当然自视甚高,看不起老派军官,也瞧不上科举出身的文臣阃帅。最可恨的就是还喜欢和周国的新式军官比较。
  人家那边新式军官的前途待遇都是极好的!不仅有庄园有身份(公民等级),而且晋升也容易,三十多岁当到将级是稀松平常的。在转入预备役后,还能在官场上找到不错的出路。
  周国的各级议员和高级政务官中,至少三分之一是预备役的高级军官——这可不是去当花瓶!周国的元老院和各级议会都是真有权力的。
  另外,周国的那种有“杀人放火牌照”的特许贸易商会也是预备役军官们的出路,那可是大把大把抢钱的地方啊!
  周国的军官们在正式服役的时候收入也不高,但是在转入预备役后,却有许多发财的机会。
  所以没有什么家产的军官,往往在三十多岁就会自己申请预备役,然后去特许贸易商会找一份报酬优厚还能捞到油水的工作。比起贪污受贿,这条发财的路子才是正道。因此周军内部几乎不存在腐败——如果因为贪污受贿被开除军籍,可就没有转成议员、政务官和去特许贸易商会捞钱的机会了。
  相比之下,宋国的新式军官就苦了。首先是上升困难,从武学宫毕业的新式军官大多只是校尉衔(除非有荫补的官身)。而校尉转官身对于科班出身的军官而言,本来应该是个熬资历的事儿。可是由于新派旧派在官场上的冲突是全方面的,所以科举出身的阃臣往往将新式军官看成异类,在转官的时候就百般刁难。让转官身之事变成了鱼跃龙门一般!
  与此同时,宋朝的武官又有“快上快下”的传统。有军功可捞的时候升起了和飞一样,可一旦犯了错,又没后台可依靠,也会被轻易一撸到底。
  所以新式军官们往往升得慢,撸得快,前途远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好。渐渐的都已经影响到武学学宫的招生了……不得已之下,纪忆和张叔夜只好给武学学宫的学生、预科生发放全额的校尉俸禄。
  但是在提拔新军军官做官的问题上,纪忆和张叔夜也不敢越权——给军校生发钱是没有办法,实在没有人来啊。可是提拔军校生做官或是额外发钱,可就有在军中结党的嫌疑了!
  御史的弹章砸过来,纪奸相也得吃不了兜着走。
  不过新式军官们混久了,也是下有对策了。他们的对策就是在打仗前狮子大开口!
  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嘛!
  要咱们出兵打仗是吗?那先把官身拿来,平日压着不让转的官,现在都得给爷拿来。
  要不然咱就破罐破摔,誓不力战!
  除了官,钱也得给足了!大家都穷死了,不捞一把上毛战场?
  开拔费是一笔,战时的盐菜费是一笔,放赏的准备金也得给足了。要不然打起来没有钱给,神仙也没招。
  总之,一帮恶狼一样的新军军官这个时候都没什么好商量,先得吃饱捞足!
  都饿了多少年了,能不给吗?
  所以今天到来的武将,不管新派旧派,都带着账本——旧派手下带兵的也是新式军官啊!要不然他们怎么指挥?怎么训练?宋朝新军也和周国共和军一样,是非常讲究标准化和精确化的军队。列阵、队形、战壕、车堡、大炮布设,统统都要按照条例进行。需要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老派的军官连新式的阵图(赵佶画的)也看不懂,也不会进行绘图。怎么指挥部队?
  因此平时怎么压制是一回事儿,现在可不能不大把放赏。要不然大军根本上不了战场……
  不过新来的张浚、刘子羽和刘子翚哪知道这一套?
  没等吕惠卿和姚古出来,看到下面十个正将提交上来的晋升名单和各种账单,就有点头皮发麻了。
  “什么?这都三百多个转官了……哪有这样的?仗还没打,就开始升官了?”
  “钱也要得太多了!一个营就要二十万缗……五十个营要一千万!这也太多了!”
  “不给就打不了仗?这什么规矩?怎么能这样?太不像话了!”
  在场的正将副将听了这话,都面面相觑。原本机宜司的军官也是新的,都帮下面要钱要官。哪有打回票的?机宜司和下面的新军军官要不穿一条裤子,以后怎么指挥?两边抬扛吧!
  在平交趾之战中建功的熙河第一将正将曲端是河北新军军官们的头头,这个时候当然得出来说话了。
  “三位军机,下面的营队官佐平日带兵辛苦,转官又殊为不易,以至于不少带兵多年的队正、营副,都还没有一个官身。眼看大军就要开拔,大家伙生死都不知道,怎么都得把转官的文书报去开封府吧?要不然大家伙还有什么士气?钱当然就更不能少了!官佐要转官,下面的兵募则要见钱!没有钱,路都走不了,还打什么打?”
  “一个营要20万?”张浚怒气冲冲看着曲端,“一个营才900余人,就敢要20万?想钱想疯了吧?”
  “均摊下去一人也就二百多,够干什么呀?”曲端摇摇头,“而且现在打仗都是扎硬寨,围车堡,讲究持久,一场大战没几个月完不了。期间还有可能多次拔营转移,每一次都得放赏,上阵一次也得放赏……没20万备着,哪个营将敢把兵马带出去?”
  曲端的话当然是有道理的。现在是棱堡、硬寨、车堡、火炮和重型火枪(骆驼炮)流行的时代。
  战争模式就是持久!
  打个棱堡几个月,打个车堡硬寨搞个把月也不算什么。
  除非是两支军队存在代差,或者一方存在明显的失误,否则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分出胜负。
  而根据河北宣抚司机宜房所制定的“对策”,宋军在河北战场上的思路也是持久抗衡。靠硬寨、呆仗、棱堡,依托险要之地慢慢和周国打消耗。
  这种打法当然是可行的,以宋国新军的战斗力和装备,和周军打对攻的确是有困难的——车堡、硬寨在攻势作战中也没有用啊!他们的火力又不够,骑兵也没优势,总不能让长枪兵顶着对手的霰弹冲锋吧?
  再说了,要是麻利打完了,新军将士们宰谁去啊?打着仗才能要钱要官!
  可是张浚还是觉得曲端等人在狮子大开口,说什么都不答应往上报。
  就在两方面闹哄哄争执的时候,屏风之后传来了靴声。然后就听见宣抚司都统制姚古的声音:“吵什么呢?宣帅驾到了!都站好班次,不可军前失礼!”
  原来是吕颐浩来了!
  吕大宣帅这些日子因为撤掉了一批新式军官出身的机宜,换上了知兵的文官,所以烦心事儿少了许多——原本的军事机宜代表的是下面的同窗,现在的机宜则在替吕颐浩遮风挡雨,效果自然是不一样的。
  不过那是平时,现在大战就在眼前,这些文官机宜能不能应付就不好说了。
  底下的将领和机宜们才按品级站好,就看见吕颐浩板着一张脸走进了公厅。将领和机宜们纷纷拱手行礼,倒也有几分恭敬。
  但是吕颐浩也知道,恭敬是表面的,上下博弈才是眼下要应付好的事儿。
  要不然大军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开上战场?
  吕颐浩朝着麾下的诸将淡淡一笑,“诸位,本官刚刚接到金牌急报,东贼约三万步骑已经在清州城和钓鱼寨棱堡之间渡过黄河,目前正在黄河西岸构筑营垒,并以骑兵迫近清州城!现在便是尔等武将为国杀敌的时候了!天子养尔千日,耗费民脂民膏无数,为的就是今时今刻!诸将当体圣心,当畏军律,奉命唯谨,事上为勤!至于赏赐转官,本官自会为尔等力争!”


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当打仗变成了生意
  吕颐浩说的都是场面话儿,底下的将领们自然要给面子,全都从小肚子那儿提足了气儿,轰然应喏!震得这议事的公厅都嗡嗡响动。
  吕大宣抚脸上也堆出了微笑,在公案后面坐下。双手伸出,示意大家也都坐下。
  “诸位都是受皇恩久矣的宿将,不少还是世受皇恩,和大宋休戚与共。这次,相信诸位也不会让官家和天下人失望的……本官要坐镇河间府离不开,出兵抵挡东贼的事儿,就拜托诸位了。”
  吕颐浩说得和气,才坐下来的众将却都是面无表情。虽然大家都想好好拍一拍吕大宣帅的马屁,但是接下去的仗还有的打!
  所以下面的人必须安抚好了,得有个交待……该升官的升官,该放赏的放赏,有些饿太久的,还得让人家贪一点儿!
  要不然一肚子怨气上战场,不好好打仗还是小事儿,给你来个哗变倒戈,麻烦可就大了。
  而且新军制度严,油水少是出名的。宋朝的新军在很多制度上也抄周军的。营队标准化和军官轮换制度都有的——除了将主倚重的少数军官外,大部分的军官都要定期轮换。
  一营十八个官每三年就要换一圈,很难养成个人势力。想要吃空额和克扣军饷就不容易了,最多在军粮上做点文章,不过也捞不了几个小钱。而且上面还有将主、副将,哪容下面的营队军官克扣太多?
  另外,宋朝在十几年前还制定了一个御史监军制度!现在虽有改动,但大致上也保留了下来。
  不过御史不会常驻军中,而是定期巡查。主要就是查账!这些御史都是进士,和新军军官不是一个系统,所以就使劲儿查,查得带兵的营队军官很难下手捞油水……
  平日就没油水,少前途。现在好不容易熬到打仗了,还能不把大刀磨快了使劲儿宰?
  吕颐浩笑吟吟的看着大家,然后就开口叫了宣抚司总军机张浚的字号:“德远……”
  “属下在。”
  “诸将的保举状和犒赏账册递上来了?”
  “已经递上来了……”
  看到张浚有点吞吞吐吐,吕颐浩眉头一皱,“怎么啦?还没收齐?”
  “已经收齐了。”张浚马上道,“只是需索甚多,保举转官的有三百多人,犒赏的备金每营要20万。”
  “一营要准备20万?”吕颐浩拧紧了眉头。
  保举300多个官还好说。这些官大多数是早就该给的,只是为了磨一磨新派军官的锐气才压着。现在都要上战场了,怎么能不给?
  可是一营20万缗的备金就有点勒索的意思了!
  大宋这个士大夫之国的武官做事情来,却比对面那个奸商之国的军头更像是商人啊!
  打仗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桩可以发家致富的买卖吧?
  真不是知道他们在武学宫里面念得圣贤之书都用到哪里去了?
  心里怎么想,嘴上却还得笑呵呵应付着。
  因为他也知道,大宋军中会做买卖的可不仅是将主!下面的营官队正,最底层的大头兵,一个个都是生意人。
  将主们就是大包工头,下面的营官队正就是小包工头,大头兵就是小工。
  一层层的讨价还价吧……所谓知兵的文臣,就是会讨价还价,知道什么时候要用雷霆手段,什么时候就得哄着下面的一群“奸商”。
  之前把“擅开边衅”的锅甩出去时已经伤了人心,如果现在再压得太狠,那下面的人就真没干劲儿了,这仗也不必打了。
  “一营20万,50余营就是1000万……”吕颐浩道,“宣抚司可没那么多钱,得去找转运司想办法了。而河北漕司并不在河间府,而是摆在大名府。本帅可以把要钱的文牒送去大名府,不过大名府方面不可能那么快把钱送来。要不这样吧,各营先带5万缗上路,余下的等钱财运到了,马上就给。”
  一旁的张浚听了这话,顿时大摇齐头。不过吕颐浩只当没看见,只是笑吟吟看着曲端。
  曲端就是个喜欢出头的性子,当下就起身言道:“宣帅既然答应了俺们,那俺们也没什么好说,回去便令儿郎们出阵。不过5万缗的确不多……开拔费一兵就得给5缗,军官给二三十缗。一营就需要花掉五六千缗!另外,还要采买一些酒肉带着上路,还得采买一些民间的牲畜车辆,修理器械也得花一点。如果手松一点,一万缗都花得出去啊!”
  吕颐浩知道,一万缗根本不够!
  一营有18个军官,一人分500缗就没了9000……只是这钱分得不合规矩,不能摆在明面上说。
  可要不分也不行,大家都有今天没明天了,不得给家里留点底子?
  宋朝新军的军官家里可没有庄园!
  “知道了,知道了。”吕颐浩笑着,“本官又不是第一天掌兵,怎么不知军中的规矩?只要能挡住周兵,些许钱财官家还会舍不得?”
  有了吕颐浩的保证,诸将都放心了,十个将主全都出列,排成一排,一齐躬身:“请宣帅授以方略!”
  吕颐浩满意地点点头。方略对策,早就由军机房拟定完成了。当然不是张浚他们拟定的,而是在之前的军机房军官们制定的多个预案中挑选出来的一个最稳妥的方案。
  就是快速推进到霸州大城县城——这里位于清州州城的西北,和清州城、钓鱼台寨形成了一个大三角形。
  在占据了大城县城后,大三角的三个角就可以遥相呼应,周军如果甩开这三个角,直接往河间府扑击,后勤线可就完全暴露在宋军的刀口下了。
  只要大宋官家掏钱够爽快,河北一战的问题应该是不大的。
  ……
  “两,两千万缗!?他们以为朕的钱是大风吹来的吗?”
  琼林宫中,河北的“账单”已经寄到了!
  2000万缗!
  不是1000万……因为周军是分两路进兵的,除了出清州河北西路军团之外,还有个进攻沧州的河北东路军团。由王禀率领10个将去抵抗,这10个将当然也都是“生意人”,不可能不要钱的。
  赵佶怒气冲冲地问:“纪卿,你说说,这钱该不该给?”
  纪忆也是一脸纠结,他本来以为有5000万就能扛一阵子了,可没想到河北方面狮子大开口,一下子就索取2000万……要是给了他们,这一仗还不得打掉几个亿?
  看见纪忆不言语,赵佶气呼呼地问:“你不是总说师周长技以制周吗?周国给了多少钱?”
  “禀陛下!据臣所知,东贼出兵、上阵和获胜之后,都无需放赏银两铜钱。有功者记落干大、中、小功即可。战后再论功行赏,或升官,或授勋,或授民爵(公民身份),或赏田庄,只有一小部分功赏需要花钱。”
  回答问题的是中书舍人兼侍讲何栗。周国要杀他,而他却对周国的各种制度了如指掌,而且颇多赞赏。
  他说:“贼虽商国,但并不事事言利,行军打仗也不会当成买卖来做,比咱们大宋要强啊!”
  赵佶目光投向张叔夜,张叔夜连忙出班奏道:“禀陛下,东贼之兵虽不事事要钱,但是所取之地,十之八九都分给他们了……贼之大者,无出其右,还做什么买卖?”
  也对!
  如果周国拿下了河北,那么河北的土地就都是周军将士的田庄,河北的小农就尽是周国骑士、府兵的客户了……都这样了,谁还在乎几个小钱?
  现在可还是自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时代,所以社会财富的大头是土地!大头都分给兵将了,他们还好意思要钱吗?钱有什么用啊?喝酒玩女人,爽一把就造没了,那有田庄实在?那是传家的财富啊!
  河北的一亿多亩土地的市价至少几亿缗!
  而且周国军事公民的田庄是免税免杂派的(教育摊派除外),也不会被贪官污吏盘剥(周国的官吏需要军事公民的选票)……这样一来,军事公民的田庄收益就很有保障了。有150亩田宅,一辈子都不愁吃喝,儿子们上学读书也不成问题了!
  所以周国实际投入的军费,远远比大宋要高!
  中书舍人何栗再次奏道:“陛下,东贼是用均田之兵与我朝兵募交战,在花费上就占尽便宜了。东贼的人口虽然只有我朝的七分之一,但是出兵百万都不是问题。而我朝空有亿万民众,却无募兵百万之财。如果不立即实行抑兼并,均田地之法,只怕国将不存啊!”
  赵佶听了何栗的谏言,顿时有一种无力挽回狂澜的感觉。
  在大宋搞抑兼并,均田地是不可能的!
  但是大宋的确没有募集百万大兵的钱财……河北的20个将,不过十万出头的兵马出击就敢狮子大开口要2000万犒赏!如果再多10倍,光赏钱就得两个亿!还要平日维持的军费,把琼林宫卖了也不够啊!
  而周国那边,不要钱的兵将何止百万?灭了大宋一人给200亩田就是了,顶天就是2亿亩田……大宋至少有6亿亩田,足够他们分的!所以和周国的这场战争,大宋怎么看都赢不了啊!


第一千三百六十二章 京东第二战场
  在黄河西岸,大宋河北新军诸将的前锋诸营,几乎逼着周军大营下寨。
  在吕颐浩答应为诸营请款,并且拨付了两成半的“首付”以后。庞大的河北新军主力,在姚古的督促下,相当迅速的行动起来了。
  不得不说,这些新军商人的业务水平还是有的!
  10将新军,以曲端的熙河第一将为先锋,急行军赶赴大城县,在迅速完成布防后,再步步为营,向黄河逼近。
  最后以开封、熙河两将为左翼,以朔方、大名两将为右翼,以鄜延两将居中,以河间两将驻大城为后殿,以朔方第一,昭义第四两个骑兵将为机动,摆出了好大阵势。
  各路宋军的轻骑哨探,则在宋军大寨和钓鱼台寨、清州城之间往来巡查,严防周军从两处突入河北腹地。
  而周军似乎也没有大举突入河北腹地的想法,而是和宋军一样,摆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姿态。并且兵分两路,一路向大城方向逼近,在和宋军先头部队遭遇后就开始挖壕修寨,并没有展开决战的意思。
  另一路周军则包围了清州城。但是也没有马上攻城,而是在清州城外三面掘壕(清州城一面临着黄河),摆出一副围攻棱堡的姿态。
  消息传来,河北新军诸将,上下都士气大振。他们最怕的就是速决之战!一来打不过;二来也没办法继续讹钱了……
  现在渡过黄河,在大城县——钓鱼台寨——清州城之间展开周军数量明显多于这一带的宋军!
  算上钓鱼台寨和清州城的守军,宋军的数量也就在六万左右。而周军的人数恐怕十万都打不住!
  此外,周军的火力也强于宋军。人家的野战火炮能打6斤、4斤的炮弹。而宋军的400斤炮只能打1斤弹丸。
  虽然也有一些重炮,但是数量太少,机动性也太差,根本不能和周军炮兵相比。
  如果周军选择先打大城县东部的宋军主力,后打清州城。那么河北宋军的10个将可就难免要吃败仗了!
  河间府路经略安抚使种师道的老营,也从三河口堡垒转移到了大城县城。这次作战的地点是河间府路的辖区,种师道才是最合适的三军统帅。
  他一到前线,就立即召开了诸军的军议。和上回由吕颐浩主持的军议不同,这回答军议是真的要讨论怎么打仗……或者说,怎么把买卖做大,做久的!
  军帐之中,巨大的木图上面,已经密密麻麻画满了各种符号,旁边还用小楷注明了各将的番号。
  老种相公披着一件棉袍,系着布带,指着木图上的两军阵势侃侃而道。
  “……东贼军势虽众,但是也不愿意来啃咱们的硬寨,而是选择了围攻清州城。这是要迫使咱们主动出击,然后用野战决出胜负啊!东贼兵多,火器又好,骑兵更是胜咱们多矣,要野战决胜,咱们多半会落下风。幸好清州城坚,一时半会儿也无大碍!……某的办法,就是尽可能把硬寨往前挪,贴上东贼的营寨,然后再一点一点往清州城修,这样东贼就无法全力攻城了。只要清州城能坚持到明春还不失,咱们就有获胜的可能了。”
  种师道说完自己的计划,公厅当中,就发出了一阵低低的交头接耳的声音。无论是姚古、种师中这样的宿将,还是曲端、王渊这样的新军将领,全都露出了满意的表情。
  老种的指挥还是靠谱的。和对面的十万东贼硬拼一仗是犯傻!本钱拼光了,大家伙儿上哪儿发财去?
  还是用硬逼上去比较好。哪怕硬寨扛不住,大家也能有个徐徐而退的机会。
  至于拖延到明年春天后再怎么样,到时候再说吧!
  也许朝廷练了更多的新军可以补充到河北,也许朝廷同东贼达成了和议,赔个几百万岁币了事……
  “轰轰轰……”
  诸将们正准备恭维种师道一番的时候,外面忽然传来了闷雷滚动的声音。
  今天可是大好的晴天,大太阳高高挂着,怎么可能打雷?
  诸将马上意识到出了什么事儿,脸色一下凝重起来了。
  种师道显得非常镇定,摸了摸胡子,笑道:“一定是东贼在放炮……走,咱们瞧瞧去!”
  见种师道沉稳,诸将也都松了口气儿。都跟着种师道一起出了大城县城内的帅司驻地,然后翻身上马,带着随扈,一块儿往炮声传来的前沿而去。
  正在发炮轰击的是武义信的第三师所部。第三师的工兵刚刚完成了一个位于前沿的炮垒,还架上了才从后方运来的12斤重炮,这会儿正在轰击对面宋军的营垒呢!
  另外,还有整整一个旅的步兵,在这处炮垒两翼列阵,等着和被炮击“逼出”营垒的宋军交战。
  不过他们注定是要白来一趟的。
  因为宋军的营垒早就考虑到了挨炮轰的问题,外墙修成了斜面,而且高度有限,根本不怕周军的大炮轰击。
  而且就算死伤一些,宋军的新军也能坚持,最多放几炮意思意思——并不是为了壮胆,而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