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话,听上去很在理。
  奔者为妾,父母国人皆贱之!
  这是《礼记》上的话,也是世家大族所遵循的婚姻法则之一。私奔的行径,是绝对不为所容的。
  当然了,宋朝对于“奔”的界定没有后来的明清那么严格。见个面,谈一下人生理想什么的,也不算“奔”,只要别谈到床上去或者小两口不告而别就行。
  而潘巧莲之前和武好古一起离开开封府出游的行为,其实已经踩了私奔的红线!
  这事儿要是做实了,潘孝庵和潘巧莲可在潘家大宅门里可就没脸见人了。所以潘孝庵现在的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武好古却总觉得有些不对劲儿。
  “十一哥言之有理,好古也知道,之前的事情可能让十八姐的清誉受损。但是好古今天冒昧前来,只是想见十八姐一面,别无它意,还恳请十一哥行个方便。而且好古这次是被太后宣召而还的,不日就要去为太后绘画,一个官身想来不在话下……到时候,便能明媒正娶十八姐了。”
  潘孝庵闻听,只是不置可否地一笑。
  “大郎,既然如此,你又何必急于一时?”
  说着话,潘孝庵站起身来,绕过书桌走到武好古跟前,“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全天下都是这么办的。你和十八又不是没见过面,不知道根底的,现在有甚必要相会去招惹流言蜚语?这样吧,若大郎真个想见十八,只要不是私会,潘家也不会拦着,如何?”
  这话等于没说,潘巧莲和武好古在公开场合见了面,潘家怎么阻止?可问题是,潘巧莲现在已经不大在界身巷的潘家金银绢帛交引铺出现了,武好古也没办法和她联络,又如何知道她会在哪儿出现?
  连这个都不知道,武好古又如何和她见面?潘孝庵大概不会好心到帮助通风报信吧?
  而且武好古也不是呆子,还会看不穿潘孝庵的心思?
  潘巧莲也许对做端王赵佶的妻子没有多大兴趣,可是潘孝庵绝对想当国舅爷。因为大宋一朝,凡是皇后的父亲或是嫡兄,起码都有刺史以上的官位。这官位虽然是空的,但还是能给潘孝庵带去巨大的利益。
  别的不说,但是由一个刺史带来的荫补名额,就能让潘孝庵所有的儿子都当官!
  如果再算上皇后或太后(潘巧莲)能给潘家带去的荫补官额度,潘孝庵女婿和孙子都不用愁了。
  至于由皇后、皇太后带来的灰色利益,那就更是多的数都数不清。
  所以现在满开封府的勋贵将门,都在为自家的女儿争这个位子,潘孝庵又怎么会对此无动于衷?
  他现在没有把武好古一顿乱棍打出门去,大概是觉得潘巧莲虽然占了先手,但也不见得有十足的把握,所以还要留着武好古这个备胎吧?
  “既然十一哥怎么说,那么好古便只能听命了。”
  武好古深吸一口气,站起身向潘孝庵抱了个拳,“好古还有俗务在身,便不讨扰了,告辞!”
  “那我送送你吧。”潘孝庵依旧是一副和气生财的乐呵模样,笑着起身相送。
  “大郎。”一边往外面走,潘孝庵一边说,“不论何时,父母之命总是要讲的……你回去后,尽快谋个官身,其他的事情就交给你爹爹去办吧。”
  什么意思?
  武好古闻言又有点糊涂了。潘大官人是想让自己走“正规渠道”把潘巧莲娶了?
  原来是错怪了潘大官人?武好古心想:也许“古人”就是这样的吧?不过官身的事情最好快点弄好了,然后就叫老爹寻了媒人去向潘家提亲,省得夜长梦多。
  ……
  “高俅,刘大官,你们都看看,孤王这幅《毗沙门天图》临得如何?”
  端王府,品逸轩内。
  端王赵佶刚刚临好了一幅《毗沙门天图》,在书桌上展了开来和武好古的原画在做对比。他身边则站着高俅和刘有方二人,都是一脸发自内心的佩服。
  这位王爷,还真是画中天才啊!
  “临”可不是“摹”,难度高了不知道多少。能在恁般短的时间里,将武好古的画临到这种程度,当世之间恐怕也难寻出第二人了吧?
  高俅惊得不知该说什么,刘有方却摇头晃脑地评论开来了:“大王,您的这纸《毗沙门天图》和原画虽然不是一模一样,但是却尽得了原画的精髓,而且还有所突破。原画上的毗沙门天应该是照着真人画的,写实的功夫是到家了,可是意境不足。在老奴看来,还不如那幅《醉罗汉图》好。而大王所画,却补了原画的不足。图上的毗沙门天表情更加夸张,体形也更加威武,衣衫怒张,显出了护法战神的威武。”
  虽然只是小小的改动,但是却由如画龙点睛,让赵佶所临的《毗沙门天图》在艺术性上超过了原画。
  听了刘有方的一番评论,赵佶得意地一笑,对刘有方说:“刘大官,等孤王再摹一幅《毗沙门天图》,你就将两幅画都拿去丰乐楼挂起来。”
  “老奴知道了。”
  说着话,赵佶就提起毛笔,在刚刚临好的《毗沙门天图》上题上了“布衣书生赵小乙”的落款。
  临了人家的画,而且还在临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然后再将临本和摹本(摹本是基本一样的)挂到丰乐楼这种开封府士子名流聚会的地方去显摆,这就是在邀斗了!
  武好古若是不敢应战,那么他的“画中第一人”的虚名就要拱手让人,他的画自然也就没有现在那么值钱了。
  “大王,那武大郎不过是一介布衣,怎敢和您比斗?”高俅笑道。
  当然不希望武好古和赵佶去斗画——赵佶可不是米友仁,后者不过是个国子监生,赵佶是大王,搞不好还要做官家的……
  武好古输了自然丢脸,还会失去“画中第一人”的虚名,要是赢了……赵佶会不会下什么黑手也不好说啊!
  赵佶回头看了眼高俅,笑着点头:“你提醒的是,不能让他知道我的真实身份。”他的语气突然放沉,“可知道?”
  高俅心里面抖了一下,连忙回答道:“知道,卑职知道。”
  赵佶一笑:“若是那武好古就这点本事,倒也是不错的,不过还是配不上画中第一人的名号。他若真的想赢了孤王,还是得多拿出点真本事才行啊!”


第一百四十一章 赵小乙是谁(一)
  离开潘大官人的府邸之后,一头雾水的武好古就回了潘楼街上的店铺。他的账房先生张熙载如今就住在店铺的二层,武好古自己则搬回了第一甜水巷的住宅居住。
  当然,两人都是暂住。
  因为手头有了许多现金,武好古就决定在开封府购置一所体面的住宅了,还计划在潘楼街上买一间大大的铺子,作为将来书画商行的总部和唱卖行。
  不过买房子不是买大白菜,得有个过程。因而武好古和张熙载两人,就只能暂时住在店铺和甜水巷的小宅子里面了。
  武好古回到铺子里面的时候正是天将申时,潘楼街的晚市还没有开张。不过武家画斋里面却有个客人,正在和张熙载说笑。武好古老远就听出了来客是苏家铺子的苏利达苏大郎。
  “大郎怎地在我这里如此悠闲?”
  武好古推门进去,朝苏大郎唱了个肥喏,顺便拉了把玫瑰椅子,坐到了苏大郎身边。
  “这就要问你了。”苏大郎笑着说,“你回了开封也不来寻我这个老朋友,若不是今日张二哥拿着你的帖子到我的茶楼来,都不知道你已回开封了。”
  “那还真得赔个不是了。”武好古打着哈哈,“待到酒宴之上,我就自罚三杯如何?”
  苏大郎笑道:“一言为定,到时候可不许耍赖。”
  “一定一定。”
  武好古满口答应,然后笑吟吟看着苏大郎。他知道这位苏大郎也是个大忙人,不会无缘无故在自家铺子里面待那么久的,一定是有什么事情。
  果然,苏大郎寒暄了几句之后,就问起了开办合股商行的事情。
  不过武好古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大郎,你的茶铺如今还有唱卖的勾当吗?”
  “唱卖?”苏大郎一愣,点点头道,“有是有,只是淡得很,一个月也未见得有一次唱卖。”
  武好古笑了笑:“可知道为何如此清淡吗?”
  “嗨,这勾当本来就淡。”苏大郎一笑,“鬼市上的好东西本就不多见,而且真假莫辩,买卖双方又不大愿意抛头露面。”
  后世的书画行,其实是分成拍卖行、文玩行和画廊三大类。其中拍卖行……不考虑中国国内那种泛滥的局面,主要就是做精品的,一般都会有专业可靠的鉴定作为保证;古玩行业假货就比较多了,是考验收藏者眼力的地方,捡漏和被蒙钱都是共存的;画廊一般是卖当代画家,也就是活人书画的地方,通常是直接从画家那里进货,是保真的。
  而在宋朝,这三大类书画交易是合一的,没有专业的拍卖行,也没有画廊,都是大杂烩一样的书画文玩行。
  武好古现在,就准备把拍卖行和画廊这两个行业做起来,而且还要做成行业中的第一品牌。
  “如果能有一家既能辩真伪,又能为顾客保密的唱卖行出来,能不能做起来?”
  “能辩真伪,又能保密?”苏大郎苦苦一笑,“这当然能做起来了……如今玩书画古玩的有几个真懂行?还不都是些好事家?要是能有个保真又保密的地方,多花钱他们也买啊。不过这勾当,我那小店是做不了的,要不然非得让人一把火给烧了。等等,武大哥,您的商行不会要做这个勾当吧?这可不容易啊!”
  武好古点点头,说:“这不过是两个主要的勾当之一,还有一个就是保真书画斋。”
  “保真书画斋?”苏大郎愣了又愣,“这个和唱卖行有何不同?”
  “唱卖行卖得都是珍品,大部分是古人的东西。保真画斋里面卖今人的作品,价值比较低,直接从画家书法家那里进货。还可以定期举办书画展出,让开封府的名家进行品评。”
  苏大郎抽了口凉气,“大郎啊,你这是要一口吞下开封府书画文玩行啊!”
  武好古笑了笑,“一口吞下是不敢的,吃下三分之一吧。”
  开封府书画文玩行一年上千万的流水怎么都有,三分之一起码有三百万。而且这是个高附加值的行业,毛利打个两成还不是闭着眼睛的?二百万的三成就是六十万啊!
  哪怕净利润再打个对折,三十万缗也是个天文数字了……要知道大宋一年给辽国的岁币也就是这个数。
  当然了,三十万缗要是在开封府买房子,也就是普普通通的三四十套而已!
  “怎么样?”武好古问,“这买卖可做得?”
  苏大郎点点头道:“做是能做的,可是……你这样可挡了不少人的财路!潘楼街上,恐怕人人都会把你当成死对头吧?”
  那是当然了!
  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
  不过武好古在后世见识过的商业手段也多的是,知道要怎么应付。
  “不怕。”武好古笑了笑,“苏大郎,我可不会一刀子下去就斩了人家的财路。这事儿得慢慢来,由易至难,由浅及深,先做保真画斋,再做真伪鉴定,然后是唱卖……”
  这就是温水煮青蛙。
  首先从潘楼街市不大重视的当代书画绘画作品下手,做一个极有品位,能够吸引名家和阔佬的保真书画斋。
  或者,叫书画会馆也行。
  为此武好古本人必须拿下画中第一人的名头,还必须开办画学,招募招收一批老师和学生。
  这样才能保证足够的优质货源供应,同时获得一定的炒作书画作品的能力。
  在这以后,武好古才会开始运营书画唱卖行。当然了,唱卖行也是从当代作品开始,逐步向古代的书画文玩珍品发展。等到拿下了书画文玩珍品市场后,唱卖行还可以直接进军房地产,把房地产中介的业务拿下一部分。
  另外,书画艺术品唱卖,还是一个洗钱和贿赂的渠道,真要是能做到“保密”,那可就太受欢迎了……
  “而且。”接着武好古又是一笑,“多大的买卖多大的后台,这个道理,好古还是明白的。”
  现在武好古所有的盘算,都是建立在能攀上端王金大腿的基础上的。这个基础要是没有了,那以后就是独善其身。
  最多就是在云台山办个六艺书院,教出几十个一百个允文允武的人才,让他们在靖康之难中一显身手。
  苏大郎微微一笑:“大郎,你可听说过一个名叫赵小乙的士子?”
  “赵小乙?”武好古想了想,真不记得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物。
  “他是谁?”武好古有些诧异的看了一眼苏大郎,他不明白苏大郎为什么会突然提起这么一号人物?
  苏大郎看着武好古,一字一顿地说:“今天午饭的时候,某在丰乐楼看见了两幅《毗沙门天图》,落款就是布衣书生赵小乙。”
  “两幅《毗沙门天图》?”武好古一愣,“是谁挂在那里的?”
  苏大郎笑了笑,说:“你的老熟人,入内内侍省副都知刘有方!”
  又是这老东西!?
  武好古一听到这名字气就不打一处来!
  自己马上就要攀上端王了,他怎么还没完没了啊?
  不对啊,他弄两幅《毗沙门天图》的摹本挂在丰乐楼是什么意思?是找自己的麻烦还是在替自己做宣传?
  不行,一定得去看个明白。
  武好古腾的一下站起身,对张熙载说:“廷扬,我和苏大郎走一趟丰乐楼。若是晚上我还没回,铺子就不开了。”
  张熙载做账房是没问题,当个管事也凑合,不过书画文玩是不懂的,所以武好古不在,铺子就不能开了。
  吩咐完毕后,武好古就和苏大郎一起出了门,急匆匆往丰乐楼去了。
  丰乐楼距离武好古的画斋并不远,步行一炷香也就到了。
  丰乐楼的面积是很大的,由五座三层高的巨大建筑物组成,每座建筑直接还架起了飞桥相互连通,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座巨大的城堡。如果走进丰乐楼的建筑群,又会发现这里原来是一座园林化的超级大酒楼。五座楼宇中的四座由围墙相连,将中楼包围其间,围墙之内,廊庑掩映,亭阁排列,吊窗花竹,各垂帘幕,仿佛是一座园林式的多层住宅小区……
  武好古和苏大郎直接由丰乐楼的西楼入内,从被称为“门床马道”的面向平民大众的底层餐厅穿过。然后又通过一条笔直的廊道,直接进入了丰乐中楼的底层大厅。
  这处大厅有点类似宫殿,面积很大,气势也不小,只是显得有些陈旧,画在廊柱墙壁上的壁画全都色泽斑驳,似乎多年没有修补过了。地板也有些坑坑洼洼,不过这也说明此处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人来人往的。
  武好古的脑海中出现了关于丰乐楼的记忆,原来这座中楼的底层大厅并不是用来摆酒席的,而是给文人士子聚会,或是花魁娘子献艺使用的。
  大厅靠北的一堵墙壁上,则钉了一排挂钩,是专门给文人墨客们展出自己的书画诗词的地方。
  武好古和苏大郎到达的时候,这堵墙壁前面,正立着不少看客,大部分都是穿着儒服的士子,也有一些是做员外装扮的,所有人都仰着脖子,在观看两幅挂在高处,由一排灯笼照亮的画卷。
  而那两幅画,就是《毗沙门天图》,不过其中一幅似乎和原画有所不同。


第一百四十二章 赵小乙是谁(二)
  夜了,屋外又下起了雪。
  寒冬已至,连日的夜间风雪,让开封府的气温急速下降。
  不过武家在第一甜水巷的家宅里面,却是热腾腾的一片。冯二娘和王婆儿一起忙碌了快一个时辰,终于弄好一席“暖锅”。所谓“暖锅”就是涮火锅,其实自古就有了。后世流传所谓火锅是蒙古人或者女真人发明的说法,完全是扯淡。
  不就是把食物切成小块薄片丢到水锅或汤锅里面煮熟吗?多简单的事儿啊!古时候那种铜釜啊,铜鼎啊,不就都能涮火锅吗?
  这种吃法在唐宋被人称为“暖锅”,是冬天非常流行的吃法。
  当然了,这种“暖锅”和后世的“火锅”还是有不同之处的。吃“暖锅”时,各种肉片不是一片一片下锅涮的,而是一盘一盘下去的……反正武好古没见过有谁夹着一片肉在那里涮的。
  今天冯二娘准备的是兔子肉和羊肉,两种肉都切了不是很薄的薄片,各准备了两大盘,又用酒、酱、椒、桂做成了调味汁,还准备了豆腐、面筋、豆芽菜和白菜等几种素食配菜。
  顺便说一下,武诚之和冯二娘现在已经“破镜重圆”,两人又是恩爱夫妻了。当妻子在厨房里面准备晚餐的时候,武诚之这个大男人还主动进去帮忙,将妻子准备好的暖锅、肉片、蔬菜、酱料,一一端上了餐桌。
  武家的两兄弟这个时候则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武好文在温习功课,他已经得到了开封府学的举荐,获得了参加太学考的资格。明年开春,他就将和从大宋各地汇聚而来的儒生,参加太学入学考试了。其中的2000名幸运者可以考入太学外舍,成为一名光荣的太学生。
  根据《三舍法》的规定,太学外舍生的学期是一年,内舍和上舍都是两年。而由外舍入内舍的考试非常激烈,2000名太学外舍生中,只有300人可入内舍,300名内舍生中,又有100人可考入上舍。
  由此可见,太学内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的。
  不过再激烈也是多了一条做官的路子——入太学照样可以参加科举!所以武好文这几日天天都啃纪大官人给的“复习材料”,每天不到深更半夜是绝不就寝的,真个拿出了志在必得的劲头。
  而武好古则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面画画,画一幅《毗沙门天图》,不过不是原本的写实风,而是在写实的基础上加入写意的成分,画成半写实半写意。
  就是昨天他在丰乐楼中楼底层大厅里见到的赵乙的那幅改进版《毗沙门天图》的画法。其实武好古也能画这种半写意半写实的画,他前世的正经职业是原画师,卡通的、唯美的、写实的,各种魔幻、科幻、仙侠、娘化、东西方的风格,他都能画。
  他现在画的就是一幅中式魔幻工笔风格的半写实鲁智深,画面非常绚丽和细腻,可以给人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
  艺术上的好坏难以评价,不过看着还是蛮好的。
  武好古放下手中的毛笔,借着稍显昏暗灯光,看着刚刚画好的“动漫版”《毗沙门天图》,眉头却微微皱起。
  倒不是担心自己的画技输给那个“布衣书生赵小乙”,而是吃不准那个赵小乙到底什么来路?
  他是赵佶吗?
  看落款题字,仿佛不是瘦金体……
  不过现在赵佶才十六七岁,大约还没创出瘦金体吧?
  武好古昨天就让张熙载去找郭京,让郭三哥去高俅家里面打听一下。可是直到现在,也没个回音。
  就在武好古陷入沉思的时候,忽然听到用人用力敲门。
  “谁啊?”
  刚刚忙完晚餐的冯二娘擦了擦手,快步走去院子里询问。
  门外传来了吴地的口语,“我是纪忆,武大郎和武二郎的朋友!”
  “纪大官人怎地这般晚来?”
  冯二娘立即就给来人开了门,并没有什么怀疑,这边可是开封内城,天子脚下,几百步就是一个军巡铺,便是梁山好汉来了,也要夹起尾巴装好人的。
  门外站着的正是打着伞纪大官人,没有车马,应该是步行而来的。其实纪大官人在开封府内的宅邸就在任店街上,距离武家不远,走着过来也没几步。
  武好古在屋中听到动静,放下毛笔,起身出了书房。
  这时候纪忆已经走进了院子,大步流星到了屋檐下面,才收了纸伞,就看见了武好古,便笑着说道:“大郎,这几日你可去过丰乐楼吗?”
  “进屋说吧。”武好古知道对方也是为“布衣赵小乙”而来,忙将其请进了屋子。
  武诚之和武好文也迎了上来,客气的和纪忆见礼。
  武诚之满脸堆笑着说:“纪大官人来的正好,不如就在寒舍用个暖锅吧。”
  “那就叨扰了。”
  “快请,快请……”
  武家父子客气的将纪大官人请入了席,分宾主落座。因为有来客,冯二娘就不方便上席,便和王婆儿一起去用饭了。
  暖锅已经点上了火,不过锅里面的汤水却没沸腾,于是桌上的父子三人和纪忆就一边喝着小酒,一边说话。
  “忆之兄可知那布衣赵小乙是何人?”
  寒暄了几句,武好古就直入主题了。他知道纪忆是个消息灵通人士,不仅官场上朋友很多,而且不久前还是太学生的领袖。所以就向他打听起赵小乙了。
  纪忆一笑,摇摇头:“若是知道,我就不来了。”
  “忆之兄也不知道?”
  武好古扬了下眉毛。
  不知道也是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那幅画是刘有方拿起丰乐楼的,而纪忆和刘有方的关系是很不错的,如果赵小乙的身份是可以说的,那么刘有方绝对不会瞒着纪忆。
  现在既然瞒着,那就说明赵小乙绝不是普通人,甚至他就是端王赵佶本人!
  武好古心说:如果赵小乙就是赵佶,那么……这位爷可比米友仁难伺候多了。
  不过想想也对,米友仁的出身比赵佶差远了,心气再高也不能和那位“才艺古今第一”的皇帝相比啊。若是不经过一番较量,那人恐怕是不会服了自己“画中第一人”的名号的。
  若是不服,自己别说做他的美术老师了,就是好朋友大概也做不成啊。
  当然了,碾压这个“赵小乙”的实力,武好古是有的!
  “赵小乙”最多也就临摹出武好古的工笔写实,油画他可摹不了,更别说临了。
  不过这样恶狠狠的打脸有意思吗?人家将来要做皇帝的,你现在打他的脸,他记仇了,将来就算不砍脑壳,也能送你去亚龙湾住海景别墅……
  另外,这纪忆大晚上的冒雪而来,恐怕也不是要看自己恶狠狠抽赵佶的脸吧?这位爷出手阔绰,交友广泛,到哪儿都一大堆朋友,显然是个会做人会做官的角儿。
  这种人怎么会要看未来的皇帝被打脸?
  想到这里。武好古笑吟吟望着纪忆纪大官人,仿佛在等他的建议。
  “这是以画会友,是读书人的雅事儿。”
  纪忆一开口就定了调,他接着言道:“便是要分高下,也得慢慢来……慢慢来,才能交上朋友。”
  有道理!
  这脸得慢慢打,轻轻打,打出感情,打成好基友。
  “言之有理,言之有理……”武好古佩服地点点头,“忆之兄,还有吗?”
  “在分高下的时候,最好能让对方的画技有所增益。”
  纪忆准是认定“赵小乙”就是“赵佶”了!
  画说到这个份上,武好古再不明白就是傻瓜了。这回是端王想玩,那么自己就得陪着玩了。还得让赵佶玩得尽兴,还得在玩的过程中提高技艺,当然还得佩服自己本事……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和赵佶做好基友。
  做了宋徽宗的好基友,将来才能救国救民!
  “明白,明白了。”武好古连连点头,“多谢忆之兄提点。”
  纪忆笑了笑,又道:“另外……崇道还记得我家的墨娘子吗?”
  “记得,当然记得。”武好古点点头,他怎么能忘记墨娘子那个极品人体模特?要是不能把她的人体留在画布上传给后世,那可真是一大憾事啊!
  纪忆笑道:“不如大郎去为墨娘子画一纸,然后挂在丰乐楼如何?”
  这倒不错……武好古心想:人体画不成,人像写真也可以啊。
  “好。”武好古点点头,“若是忆之兄舍得,那某就去给墨娘子画上一纸吧。”
  “有甚舍不得?”纪忆一笑,“家伎而已。”
  “好,好,那就这么说好了。”武好古顿了顿,“明日便去贵府如何?”
  “不,这几日她不在我家。”纪忆笑道,“她住在城西的一座庵堂之内。”
  庵堂?
  出家当尼姑了?这可就太可惜了!
  武好古一愣。
  纪忆笑道:“明天我派马车来接你过去吧。”
  “好吧。”武好古笑着一点头,“对了,忆之兄,你上次在我家的画斋订了十幅画,说是要办个花魁大比的……这花魁大比何时开始啊?”
  纪忆笑了笑:“这不已经开始了吗?”
  “给墨娘子的画是……”
  纪忆摇摇头:“只是个引子,可不是那十纸画之一。”


第一百四十三章 模范官
  武好古醒来时,已过了辰时。
  昨天晚上他陪纪忆喝酒吃暖锅,喝得稍微有点高了,所以这一躺下就睡得有点沉。早上起来的时候,脑袋还有点昏沉沉的,看来以后还是要少喝一点为好。他换了一身衣服,走了一圈之后,才觉得精神了一些。
  “你总算醒了,纪家的马车早就到了,赶紧洗漱则个,吃点东西便去吧。”
  武诚之没有去开店,就坐在武好古的卧室外,看到他出来,就和他说了纪家车马已到的事情。
  纪忆纪大官人如今不仅是武家的财神爷,而且还能保武好文入太学……武诚之自然要巴结一下了。
  “纪家……哦,想起来了。”武好古则想起了墨娘子。恁般婀娜的女人,怎么被纪忆那厮送去庵堂了?
  这可不行,一定得寻个机会解救她!
  “知道了,爹爹,儿子这就过去。”武好古刚挪了步子,突然想起皇宫大内里面还有个老太婆呢。
  也不知怎么了,向太后急急派童贯到大名府把自己宣回了开封府,却又好像忘记有这回事儿一般——其实老太太这两天因为孟皇后被废的事情,在和官家赵煦怄气,哪儿心情宣武好古进宫去?
  看来还得找个时间去拜访一下童贯,武好古心道:还是叫上米友仁和马植一块儿去……
  “爹爹。”武好古停下脚步又道,“若是宫中来人,就马上派人去纪家。”
  “知道,知道。”武诚之笑道,“你放心吧……你又不是待诏,不必随叫随到,便是授了称旨,也都是提前一二日传召的。”
  翰林画院待诏、艺学和祗候也不是没有一点自由的,他们是得轮流当值,只要保证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人在翰林画院里面值班,随时准备出任务就行了。
  而绘画称旨就更自由了,便是官家宣召,通常也不必马上过去,而是会定在一日或几日后去觐见。
  “那便放心了。”武好古笑了笑,“阿爹,儿子去洗漱了。”
  武好古洗漱完毕,随便吃了点早餐,便带上画具画架,施施然出了门,门外就是一辆两匹“兔儿马”拉的马车,一个穿着体面的车夫站在车子边上,看见武好古出来,便上前去行礼。
  “在下纪安,奉家主纪将仕之命在此等候武崇道武员外。”
  “某家便是。”武好古道,“认得米襄阳府上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