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豪商-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可是随后高俅又在安塞堡击退了西贼的大军,一路追杀数百里,不仅把进犯的西贼赶出了大宋境内,而且还取得了斩首2300余的战绩!
  短短的一个多月,鄜延路的宋军不仅拿下了银州、石州、石堡三座城堡,而且还斩杀、俘虏了超过8000西贼!这还是在天气寒冷,不适宜作战的艰苦条件下取得的!
  如果再考虑到西线战场上取得的浩亹河战役的胜利,西贼在几个月的时间中,已经丧失了两万五千大军。还丢掉了银州、石州、石堡寨、仁多泉城等至少四座城堡。
  这样的胜利,简直可以和元符二年的横山大捷相比了,甚至还超过了横山大捷……毕竟横山大捷是动用了西北七路(陕西六路加河东路)的主力才打出的胜利。
  而现在的连场大捷,只是动用了熙河路和鄜延路的兵力,西军的主力根本还没动用呢!
  而且这一次在无定河一带的作战中,还出现了大宋骑兵横扫西贼骑兵的状况!不过千数的甲骑正兵,以少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损失,在无定河北岸一通横扫,如入无人之境!
  在过去,这样的情况简直是不可以想象的。过去哪怕宋军的骑兵可以和西贼的骑兵较量,也不可能以个位数的损失取胜……个位数啊!这几乎是碾压对手啊!
  这说明宋军和西贼的实力对比,已经发生了显著的逆转。宋军已经具有了碾压西贼的实力!
  “西贼看来真的不行了!”
  “也许不是西贼不行了,而是御马直和猛士直太厉害了……特别是御马直,如此能战,实在是太让人意外了。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咱家都怀疑武好古在谎报军情了。”
  “是啊,本官在西北为官十余年,管的都是军务,也从没见过御马直恁般的甲骑。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打垮西贼的铁鹞子,若是能败了铁鹞子,那么攻破灵兴,也不过是转眼间的事情了。”
  延安府城的节堂里面,已经锁了印的陶节夫和童贯闲来无事,又聊起了军务。
  他们两人可不是纸上谈兵的主儿,童贯不必说了,是李宪之后大宋的头号军事宦官,陶节夫也不差,他可是章楶的头号谋士,等于是参谋长。上一次横山大捷就有他的一份大功劳!
  陶节夫捧着一碗香喷喷的云雾茶抿了一口,看着童贯问:“道夫,三五年是不是太久了?”
  “三五年袭破兴灵还久?”童贯笑着,“若是元丰四年时咱们能存着三五年灭亡西贼的心思,西北早就大定了。”
  “难道契丹会坐视西贼覆灭?”陶节夫反问。
  童贯思索了一会儿,轻轻摇头。
  现在是天下三分!宋辽夏三国的联动的,理论上辽国眼睁睁看着大宋灭亡西夏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童贯思索着问:“可是元丰四年那一回,契丹也没有大举出兵啊?”
  陶节夫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碗,思索着说:“开宝元年,太祖趁北汉国主刘钧新丧遣李庄武(李继勋)北伐太原,当年十月直逼太原城下,十一月契丹发大兵救北汉,李庄武引兵南归。次年二月,太祖亲自率大军亲征太原,三月太祖围太原并引汾河水灌城,前后长达三月,随后辽军再次大至,太祖仓皇退兵。开宝九年八月,太祖又遣五路大兵云集太原城下,辽兵又至,后因太祖驾崩而休兵。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太宗亲率大军伐辽,再次兵围太原。辽国以宰相耶律沙威都统,率兵救援。被郭进统兵击败并阻于石岭关,北汉才得以破灭。随后,太宗以得胜之师进逼燕云,五六月间连战连捷,六月二十三日太宗亲至幽州,驻跸宝光寺并督军攻城。其后激战近二十日,士卒疲惫不堪时,耶律休哥又引辽北面军大至,战于高粱河,摧破太宗大军。最后雍熙三年之战,太宗有鉴于太平兴国四年之败,因此没有兵围幽州,而是兵分三路,先取幽州周遭之州郡,所以也就没有战于幽州城下了……在我朝历次北伐之战中,只有这一次不是先顿于坚城之下,再遇上契丹大军的!”
  童贯已经明白陶节夫的意思了,“使相是说,元丰四年之战时,如果不是我军先败,辽国也会遣大兵救援西贼的?”
  “难道不会吗?”陶节夫将茶碗轻轻摆在案几之上,“契丹连着五次这么对付咱们,难道不会有第六次、第七次?”
  “说的也是……”童贯点了点头,“不过辽国为何要劳师远征出兵兴灵?不能来个围魏救赵吗?”
  陶节夫笑道:“围魏未必能救赵,搞不好就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契丹人眼下困于阻卜、女真、高丽之间,而且国内释教太盛,浪费无度,国用匮乏,是拖不起的。而直接发兵援救灵兴,趁着咱们师老兵疲之际打一场又快又狠的胜仗,重创了咱们最强的西军,回头还能向朝廷勒索更多的岁币。大官,你要是契丹人,会怎么选?”
  童贯连连点头,这个陶节夫果然有点门道,分析得很有道理!
  表面上看,围魏救赵似乎是契丹人的上佳之选,但是就目前契丹人面临的困境来看,无疑是一场豪赌。只有在短时间内攻破开封府,夺取中原富饶之地,才算赢下了赌局。而一旦兴灵先被摧破,西军大举东援,契丹人恐怕就得同时面临大宋、阻卜、女真和高丽的围攻,想要不灭亡都不可能了。
  再说了,以御前三直在战场上的表现,以高太尉的善战,契丹人能在短时间内打破开封府?到时候别让高太尉打败了,那可真的就哭死了。
  相比之下,还是对围攻兴灵的宋军来一场短促突击来得保险。顿于坚城下的大军是非常脆弱的,肯定比坚守城池的敌人要脆弱。
  而且援救兴灵之战肯定是一场速决战,几天,最多十几天也就分出胜负了。
  师老兵疲的西军一旦溃败,大宋也就只能打落牙齿和血吞了,说不定还会被迫增加几十万的岁币。
  陶节夫有些得意的又往下说:“不过要援救兴灵也不容易,毕竟兴灵远离契丹人腹心之地,如果长途奔袭,人马困顿,恐怕就要重蹈辽兴宗的覆辙了。所以必须先在后套牧马休整一段时间,等马匹恢复了元气,再沿黄河直下兴灵。而后套草原又是西贼的牧马放羊之地,他们在那里摆了个黑山威福军司就是用来防备契丹的。不过一旦无定河一带皆为我有,河间之地成为我朝铁骑纵横之处。那么割让后套草原与契丹就势在必行了,拿到后套之地的契丹,要南下援救兴灵就容易多了。另外,现在北阻卜的乱子还没有平定,契丹人一时也抽不出兵力,所以三五年才取兴灵是有点久了。”
  “三五年太久……”童贯心里也在反复盘算着陶节夫的言语,道理似乎是有的!
  先取银夏,然后屯田耕种筹集军粮,再汇集大军,一举夺取兴灵的办法看着稳妥,但是完全没有考虑辽国的反应。
  如果西夏在失去兴灵后割让后套、河间之地给辽国,大宋还有攻打兴灵的机会吗?
  到时候辽国在河套草原摆上十万大军,西军恐怕动都不敢动了,还打什么兴灵?
  “使相有何良策?”
  陶节夫道:“日前武崇道上报说可以在明春就组织府兵在银州屯田数十万亩,到秋天时至少可以收获百万石麦子。另外,还可以在明堂川上游的草原牧马放羊,等到秋天马壮羊肥之时再出大兵,当可一举破灭兴灵!”
  “明年就攻打兴灵?”童贯皱着眉头,“会不会太急了一点?”
  “兵贵神速嘛!”陶节夫道,“如果真的拖上几年,不知道要生出多少变化呢!道夫,这一次进京,不如咱们俩就一块儿向官家进言献策吧。”
  童贯眼珠子转了转,笑道:“使相,咱家走不开啊……银州那边的武崇道毕竟是个商人,那么多兵交给他,咱家不放心。所以咱家已经奏请官家,让咱家去银州坐镇了。”
  陶节夫并不知道童贯的请镇银州的奏章还没写呢!他想了想,也觉得童贯的话有道理,于是就道:“也好,那就请道夫上了奏章,本官自去开封述职吧。”
  童贯点点头,“好啊,就依使相吧。”


第七百一十八章 捞够了就要避险
  陶节夫提出的观点,平心而论是很有道理的。分两步攻打兴灵的计划完全没有考虑辽国的反应,如果是一鼓作气,辽国也许反应不过来,可是要分两步拖个三年五载,契丹人又怎会完全无备?
  不过童贯却不支持陶节夫!
  道理很简单,童贯已经捞够了。在之前的湟州和鄯州之战中,出风头的虽然是高俅,但是赵佶也不傻,知道拿头功的是童贯。所以童贯在调离熙河路时就被提升到了从五品的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而这一回收复银、石二州,又斩首、生俘8000余党项的大功,他这个监军怎么都能分润一二,一个落阶还不是闭着眼睛拿下?
  再进一步,当上入内内侍省副都知、都都知也不是不可能的。甚至有可能和昔日的李宪一样当上经略安抚使!
  哦,不是有可能,是只要顺利收复无定河流域诸州,这份大功就能到手了。
  直攻兴灵?呵呵,一个内侍,功劳再大还能宣麻拜相?可要是和元丰四年、五年之战时一样,岂不是要走李宪的老路,晚节不保了?
  童贯恁般机灵,自然知道捞够了就要及时收手的道理。毕竟大宋对外征战时都有虎头蛇尾的毛病……
  不过作为当今官家最信任的军事宦官,想要在风险来临前退出西北战场,也是很不容易的。
  好在眼下被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还有武好古和高俅这两只,他们恐怕也不甘心一直困在西北战场上吧?
  所以童贯也不顾寒冬腊月的风雪,离开陶节夫后就立马带着亲随去了御前三直都虞侯司所在的石州。
  “道夫,你来的正好,给看看这些报功举荐的奏章写得怎么样?”
  武好古把童贯请进了自己的都虞侯司大堂,也就是原来的西夏祥祐军司的大堂后,就乐呵呵取出一堆刚刚写好的奏章交给童贯。
  这些奏章有的是武好古自己写的,有的是让幕僚起草,然后自己抄了一遍的,内容都差不多,就是吹嘘御前三直的赫赫战功。
  武好古现在的心情也好到了极点。因为他刚刚得到报告,西贼留在弥陀洞的守军已经溜了,弥陀洞已经被前去侦察的御马直骑士控制了。也就是说,整个银州(并不是西夏的银州,而是原来宋朝的银州疆域)已经被武好古收复了!虽然多少有点儿取巧,但是斩首也有两千多,生俘有三千多,还攻下了三座大城,这样的战功怎么说都是实实在在的。
  童贯装模作样地看着武好古递给他的奏章,笑着说:“一次收复一个州啊……以本朝武官有功必赏的惯例,大郎你这回算是打出一家将门了。”
  “是吗?”武好古笑着,“依着道夫的经验,官家能给我升个啥官啊?”
  “呵呵。”童贯笑了笑,“横行正使加遥郡是肯定的,能不能落阶就不知道了,倒不是官家不肯给,多半是怕你升得太快遭人嫉妒。”
  横行正使就是正五品内客省使到正六品西上阁门使之间的十三阶。宋朝的武阶官设置很奇怪,正五品的内客省使往上就是一个正二品的太尉了。太尉不是寻常可得的,也就是说武阶官差不多到正五品内客省使到头了!
  不过宋朝武官制中还有两个非常奇怪的存在,遥郡和正任官。所谓遥郡就遥领州郡的意思,共有节度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一共五阶。而在受了遥郡之后,还有落阶升正任的晋升路线。也就是落去武阶官,将遥郡官变成正任官。而正任官一共有六阶,分别是节度使、节度留后、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和刺史。不过加遥郡加到节度留后的武官也不多见,一般在防御、团练、刺史三阶就能落阶了。
  而武好古这次的功劳直升到正任也不是不行,不过赵佶多半不会那么干,毕竟爬得太快也是遭人恨的。
  另外,银夏之战还没打完呢!等到武好古攻拔了夏、宥二州,一个正任官躺着都有了。
  顺便一提,西夏初兴的五州之地分别是夏、宥、银、绥、静等五州。其中绥州早就被宋朝收复,现在是绥德军。静州在灵州以南,瀚海沙漠以西,不是无定河战役的目标。余下的夏、宥、银三州就是所谓的无定河流域诸州。而西夏在这三州土地上又增设了石州、洪州、龙州三州,不过大宋方面是不承认的。
  所以武好古需要收复的就是夏、宥、银三州,现在银州已经拿下,还有两个州要少不了武好古的参与,特别是打攻坚战!如果夏、宥二州尽复,武好古怎么都有正任官做了。
  大宋重文轻武是一回事儿,论功升官是另一回事儿。哪怕武好古的功劳来得取巧,但是只要能拿下州郡土地和斩首,太尉不一定有得做,节度使是肯定的。
  不过宋朝的武官是个暴涨暴跌的行情,升起来可以连着涨停,一旦打了败仗也会连着跌停……所以真正的大赢家,一定是会避险离场的武官。
  童贯话锋一转,就开始谈论避险的问题了。
  “大郎。”童贯道,“陶使相担心契丹会在我们占据无定河之地后得到后套草原,并且以此为据点随时增援兴灵二州。”
  “那就让他们占据吧。”武好古笑着点头,“不过咱们也可以拿下一部分河套草原,河套草原可是隋唐牧马之地。如果能好生经营,将来也可以成为群牧监的养马之地。这样中原的牧场就能用来安置骑士,如果能有一万名御前骑士,收复燕云也就不在话下了。”
  群牧监管辖的土地很多,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被用来收租了,还有一些用来“给地养马”,不过由群牧监主管下的牧场还占据着一千多万亩土地,足可以安置一万名骑士。
  这可是一万名甲骑加上两万名辅助轻骑的战斗力啊!如果他们能有眼下御前骑士的战斗力,不仅收复燕云不是问题,就连日后大兴的女真,也不可能有力量进犯中原了。
  童贯缓缓地说:“可是契丹一旦占据了后套草原,那咱们就不可能在三五年内夺取兴灵了。”
  武好古一笑:“银夏宥三州是西贼的冶铁产粮之地,河套草原是他们的产马之地。如果没有了铁器、粮食和马匹,西贼还怎么可能立国?弃兴灵而西迁是必然的。”
  他顿了顿,“以西贼的实力在咱们这里讨不到好,去了西域保管能打下一大片天地的,到时候他们就顾不了兴灵这块骨头了,说不定连凉、甘、肃、瓜、沙等州也得放弃。到时候朝廷花点绢帛都买下来,再封给西军将门管辖就能万无一失了。”
  童贯心想:武好古这厮的如意算盘打得也太好了!
  他嗯咳了一声,“大郎,陶使相的意思是明年就一鼓作气,拿下兴灵二州!”
  “明年就一鼓作气?”武好古一怔,“这不是要逼着西贼拼命吗?”
  “可不是吗?”童贯苦笑着,“其实还不止陶使相有一鼓作气的想法,河西路的钟傅只怕更着急……怕是天气一暖,就要猛扑秦王川了。”
  “钟傅如果扑击秦王川,咱们在无定河的仗倒是好打了。”武好古道,“只是秦王川是西贼必守之地,怕不好打啊!”
  童贯叹了口气:“秦王川不好打,兴灵怕是更不好打吧?”
  武好古看了眼童贯,心说:捞够了就要闪人了吗?这仗打得怎么和做投资一个路数呢?
  “兴灵之战即便要开打,也是明年秋天的事情吧?”武好古思索说,“总要等到银州的麦子熟了,大军才能有粮食可吃啊!在这之前咱们还有夏宥二州的油水可以吃啊!”
  “吃了夏宥二州之后呢?”童贯问,“不知大郎可有退路吗?”
  武好古笑了起来:“退路是可以安排的!既然童大官您提醒下官了,那么下官自然会安排则个。”
  “那么咱家的退路呢?”童贯缓缓地道,“兴灵二州兴许就能让陶节夫和钟傅取了……这份功劳不小,咱家也想着分润一二。不知道大郎有何两全其美之法吗?”
  “两全其美之法?”武好古看着童贯,心想:这只没卵子的老狐狸倒是挺精的,怎么宣和北伐的时候就糊涂了呢?
  想到这里,武好古吐了口气,笑道:“驻兵河间,防备契丹如何?”
  “倒是和咱家想得一样!”童贯拈着胡须,“不仅河间草原上要有人镇着,河北两路也得有大将镇守啊!”
  “河北就交给下官和高太尉吧!”武好古笑道,“以高太尉的赫赫威名,应该可以镇住契丹人吧?另外,下官还可以再当个海路制置使,从海上威胁辽东,牵制契丹的兵力。”
  “那是再好不过了!”童贯抚掌笑道,“只是咱家走不开,也没有运动的门路,不如就由大郎代替本官去开封府述职吧。”
  “也好!”武好古笑了笑道,“有大官在银州坐镇,当是万无一失,下官就走一趟开封府吧!”


第七百一十九章 我不会打仗
  由于开封府城和无定河前线路途遥遥,腊月中旬就完全结束的银州之战和塞门寨…安塞堡之战的捷报,直到年关前的几日,才露布飞报,送到了大宋首善之地的开封府。
  这可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了,而且还出人意料。本来冬季是西北战场上罢兵休战的日子,虽然陕北高原比较干旱,不会有大雪封山封路的情况出现。可是气候毕竟严寒,对交战双方都没好处。
  可是这一届的开封禁军在天可汗赵佶的圣名领导下明显耐得苦寒,竟然在冬季打下了银州全境,拔掉了银州、石州和弥陀洞三座坚城,斩首和生俘将近六千!而且还扫荡了位于夏州以北的安庆泽绿洲,消灭了盘踞在那里不知道多少年的党项颇超部!
  另外,在横山以南的延安战场上,太尉高俅依旧表现抢眼。在安塞堡、塞门寨两战两捷,仅以两万西军就击退数万党项大军,斩首两千几百。如果不是高俅大手大脚把奖金花光了,斩首的数字至少能再翻一倍!
  消息传到开封府,顿时就让朝野内外沉浸在一片兴奋当中。
  从浩亹河大战开始,西贼明显变弱了,砍杀、生俘加投降,已经没了三万多,而给宋军造成的损失还没有三千。十比一的交换啊!
  对于人口只有几百万,国族(党项)最多一百万的西贼而言,这样的交换比绝对是没有办法承受的。
  也就是说,灭亡西贼的时机,肯定已经成熟了。
  崇政殿上,力主用兵的左相蔡京得意洋洋的在述说着他的两路攻夏之计。
  “……从银州之战的情况看,根本用不着河西军进攻卓罗城、秦王川以分西贼兵力,以鄜延、环庆、河东三军加上殿前三直的兵马,就足够夺取夏、宥、盐三州之地。所以臣建议改变计划,在东路诸军夺取夏、宥、盐三州后,再和东路军同时对进。由东路军自盐州西进灵州,西路军则进逼秦王川。两路大军只要有一路得手,西贼覆亡之日就可待了。”
  赵佶笑眯眯的点头,又把目光投向了坐在杌子上精神萎靡的右相苏东坡。苏东坡似乎想要起身,赵佶笑着道:“苏卿坐着说话吧。”
  苏东坡也没有逞强,便咳嗽了几声,用沙哑的嗓音说:“陛下,西北军事之事,应当等吕惠卿、陶节夫、钟傅等帅臣入朝后再商议决断。而且也不能只考虑西贼,不考虑契丹。若西贼灭亡在即,契丹会不会南下攻打河北、河东?”
  赵佶又看了看知枢密院事蔡卞,蔡卞说:“河东防务素来严密,陛下只需要派遣知兵之臣往镇,就不必担心契丹了。河北两路的防务有些疏忽,应当进行整顿。”
  “那么谁是可以镇守河东的知兵之臣?”
  蔡卞道:“判大名府事韩忠彦素来知兵,可以出镇河东。”
  蔡卞推荐韩忠彦担任河东路经略安抚使当然是没安好心了,现在苏东坡随时可能倒下,他的继任人选自然是新旧两党斗争的重点了。
  用河东路牵住韩忠彦,再让吕惠卿困在西北军务之中,然后推赵挺之宣麻就是蔡京、蔡卞的路数了。
  赵佶又看看苏东坡,苏东坡道:“韩忠彦是相州人,且相州韩氏在河北颇具人望声名,既然蔡卞认为韩忠彦知兵,何不让他担任河北两路经略安抚使?”
  赵佶也觉得苏东坡的话有道理,韩家是相州名门,在河北地方上势力很大盘根错节。用韩忠彦镇河北两路,绝对可以动员出河北豪门的人力物力,河北的府兵征募和训练也可以比较顺利的进行。
  “韩忠彦倒是可以安抚河北。”赵佶又问。“那么河东路谁去?”
  “范纯粹可以安抚河东。”苏东坡推举了旧党内部少有的知兵之人范纯粹。
  范纯粹现在是永兴军路安抚使,虽然也在陕西前沿,但是却沾不到军功。苏东坡把他推上河东路,就是为了让他能立点功劳,将来就能寻机再入中枢了。
  赵佶想了想,又问:“范纯粹去河东,韩忠彦去河北,那么现任的河北两路抚臣苏辙应该改任何职?”
  这个问题苏东坡就不大好说了,他是苏辙的兄长,应该回避的。蔡京道:“臣建议让苏辙以礼部尚书使辽。”
  又是个坑了!
  现在使辽谈什么?还不是争取辽国在宋夏之战中中立?可能吗?就算可能,也少不了加岁币割土地。等到西夏打败了,这可都是罪过。
  赵佶却点了点头,“契丹那里倒是要有人去交涉,苏辙的确最为合适。”
  “陛下。”苏东坡的弟子李格非这时上奏道,“臣建议派遣起居舍人、翰林学士林摅为副使陪同苏辙一起使辽。”
  林摅是蔡京提拔起来的官员,在担任屯田员外郎时曾经去河北视察,提出了“大府宜择帅、边州宜择守、骄兵宜更戍”的三点建言,得到了赵佶的看重,即赐进士及第,擢升超迁提拔到了如今的地位。
  “那就择机让苏辙、林摅使辽吧。”赵佶拍了板,然后又将话题扯到了论功行赏上了,“银州得以恢复,全赖将士用命,朕当不吝重赏,诸卿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
  殿中的重臣齐声应答。
  然后才是知枢密院事蔡卞单独上奏:“禀陛下,银州之战全赖三直都虞侯武好古调度有方,指挥若定,当居首功,请陛下超迁重赏武好古,以激烈三军将士。”
  左相苏东坡也上奏道:“禀陛下,武好古并不知兵,得以建立功勋,完全是因为殿前骑士和御龙猛士善战勇猛,此乃陛下之功,高俅之劳。而且银州之战时,高俅也在三直军中,武好古多半是坐享其成,所以不应该超迁。”
  赵佶愣了又愣,心想:你们俩位是不是拿错笏板(用来记录上奏话语的手板)了?
  其实他哪里知道,武好古现在不能太出风头!武好古已经是“界河城主”,大宋首富,实学大儒,可以说是有地盘,有财富,有学问,如果再是用兵如神就牛逼大发了。
  因此苏东坡一派就得捧高俅,抑武好古。而蔡京一派就要捧杀武好古了——武好古越牛逼死得就越快!武好古一完蛋,他的“遗产”可就都姓蔡了。
  看到赵佶迟疑,尚书右丞李格非连忙奏道:“武好古即将入朝述职,陛下可以当面询问他到底谁在指挥作战。”
  赵佶其实也不相信武好古有什么军事才能,他点点头道:“就算有高俅相助,武好古的功劳还是颇大的,就给个西上閤门使加海州刺史,再许荫二子为官吧。”
  正六品的西上閤门使是横行正使中最小的,而刺史又是遥郡之中最小的。不过相对武好古过了除夕才27岁的年龄,这样的官职实在不小了。
  赵佶接着又道:“高俅看来真是用兵打仗的奇才,这一次银州克复也有他一份功劳,在安塞堡、塞门寨又立了大功,就让他做东上閤门使加霸州团练使,调往河东路任兵马副总官,率河东军出银州。另外,武好古和高俅还联名举荐苏迟知银州事兼银州屯田使。诸卿以为如何?”
  苏迟也参与了银州之战,自然有他一份功劳,转两官是肯定的。而且他是银州前线唯一的文官朝臣,又是老资格的地方官,知州事肯定给他做了。就连蔡京、蔡卞,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只能捏着鼻子看着苏家的子弟离着政事堂又近一步了。
  ……
  朝中明争暗斗的时候,武好古已经住进了相州城外的一所豪华庄园。这是韩忠彦在相州的产业,现在给女儿和女婿武好文居住。而借道河东入京的武好古一行,也特意路过相州,和兄弟武好文以及武好文的大舅子韩治见面。
  “大哥,银州之战是怎么回事儿?真是你指挥的?”
  兄弟俩见面聊了没几句,武好文就向风尘仆仆赶来的武好古问起了银州之战的真相。
  “唉。”武好古一挥手,“我哪儿会啊,都是……都是高大哥的功劳。”
  他本来想说都是赵钟哥和慕容鹉在帮忙,但是一想不对,这两人都是武家班的人才!可不能让他们被朝廷划拉过去,要不然自己往后还这么上战场?靠谁去收复燕云?
  而且……他们知道的也太多了!如果不能留在界河商市,商市和假子军团的那些秘密,就都有可能会外泄。
  所以银州之战的风头必须是高俅的!
  “高大哥?是那个会蹴鞠的高俅吗?”
  问话的是韩治,他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文士,曾经在开封府做官,认得蹴鞠高手高俅。
  “对,对。”武好古连连点头,笑着说,“他可不仅会蹴鞠,而且还善于用兵,是难得的将才啊!”
  韩治摸着自己保养得很好的胡子,蹙眉道:“真没想到他竟然是个将才……若是我相州也有这样的将才就好了。”
  什么意思?武好古一愣,相州韩家也想要抓武装了?那岳飞就是你们家的大将了!


第七百二十章 不会打仗武好古(一)
  看到武好古在发愣,武好文苦笑了起来,“大哥,家岳被蔡京那个奸臣给害了。”
  害了?上了元祐党人碑了?还是给发送去海州了?武好古还是不明白。武好文道:“蔡京举荐家岳当了河北东、西两路经略安抚使。”
  “这是好事啊!”武好古笑了起来,“西贼这次疲态尽显,看来是要挡不住了,他们一定会向契丹求援,河北东南两路少不得有些小摩擦。到时韩相公少不了一份功劳,没准可以再次宣麻。”
  这事儿对武好古真的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儿!他本来就想找个离场的机会,韩忠彦主持河北东、西两路防务不就是现成的机会?到时候可以请韩忠彦夸大一下敌情,自己就能顺势带着假子骑士、女真骑士、界河效用骑士和两个工兵指挥一块儿返回界河商市了。
  韩治却眉头大皱道:“怎么立功?家父哪里会打仗?而且河北的对手是辽国啊,蔡京分明是在陷害家父。”
  韩忠彦是旧党嘛,旧党都是有恐辽症的,这个并不奇怪。
  “相州韩家难得没有几个能为将的门客家臣?”
  “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