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天下豪商-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韩忠彦是旧党嘛,旧党都是有恐辽症的,这个并不奇怪。
“相州韩家难得没有几个能为将的门客家臣?”
“没有啊!”韩治连连摇头,“我家又不是将门,养那种能为将的家臣做何用?而且……相州韩家虽蒙皇恩,但是也不能忘了人臣之本。”
不能忘本更应该养士吧?要不事到临头就没人可用了,怎么保卫大宋圣主赵佶?武好古心中一叹:如今中原的义门和豪门都这样,就知道培养文士考科举,根本不知道养点保家保国的武士。
“大哥。”武好文知道自己的哥哥手中有人才,“您能不能给推荐几个知兵的能人去做家岳的幕僚?”
还真是个“好兄弟”啊!武好古心说:既然老弟开口了,自己也不能不理啊。
他想了想,“御龙猛士直的都虞侯王禀,御龙内卫直的都虞侯杨可世都是难得的将才,可以让他们来河北辅佐韩相公。另外,他们在二直中也有些心腹,可以带来河北,只要能操练出两三万河北府兵,就可以无忧了。”
王禀和杨可世终究不是武好古夹带里的人物,把他们留在御前三直之内是很不方便的。所以武好古就琢磨着找个机会把他们调走,然后自己从猛士和骑士中选拔精英去替代他们的职务。
韩治也听说过王禀和杨可世,顿时笑着冲武好古拱拱手:“若有此二人相助,家父在河北任上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武好古笑道:“即便没有此二人,韩相公在河北也可以安枕的,因为契丹人根本不可能大举进犯河北两路。”
“不会?”武好文眉头皱着,“若是朝廷要和元丰四年一样的打法呢?”
“和元丰四年一样?”武好古稍稍皱眉,这事儿童贯和他说过,他自然也有了思想准备,所以并没有显得太惊讶。
武好文点点头:“蔡京现在力主速灭西贼,还要东西对进,会战灵州……多半是陶节夫和钟傅提出的方略。这两人都依附蔡京,甘为走卒。”
“官家也答应了?”
“官家说听听大哥你,还有陶节夫和钟傅的意见后再做定论。大哥,你可得劝劝官家。”
劝?武好古心说:你哥哥我不会打仗,还劝什么?一个外行去和两个假内行唱反调?
“京中还有要紧的消息吗?”武好古又问。
“小苏相公去当礼部尚书,准备出使辽国了。”
“出使辽国?”武好古想了想,“这倒是个机会啊!二哥儿,要不你也做个随员?”
“我去辽国?”武好文摇摇头,“现在去辽国会有甚好处?”
“谍画啊!”武好古笑着,“祖传的手艺还在吧?”
武好文苦笑着摇头:“大哥儿,我就能画几笔山水写意,谍画可不行啊。”
他的功夫都在科举考试上,没有在绘画上下过多大功夫,不过他的山水画还不错,不比武好古差。
“无妨。”武好古笑了笑,“我让米友仁派个学生和你走一趟辽国,总归你帮你升到朝臣的。”
其实燕云一带的地形、城池,辽军的武器装备阵容,都已经被云台学宫派出的能画谍画的博士绘制成图了,现在就存放在博士团大楼里面。只要拿出一些由武好文交上去,一个朝官就到手了。
不过武好古让武好文北上辽国,其实还另有目的,就是为了帮苏辙解套。
而要让苏辙解套,就一定得让这次使辽看上去得到了不少好处,而谍画就是其中一项。
苏东坡眼看就要不成了,李格非也已经病重,旧党的局面就要靠苏辙、韩忠彦和范纯粹三人撑起来了。其中韩忠彦庸懦,范纯粹又没有进士文凭,能在政事堂里面斗争蔡京的就只有苏辙了。
所以武好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苏辙倒台!虽然他和苏辙的关系一直比较冷淡。
……
大年初一的开封府之夜,依然有着浓浓的节日气氛。
傍晚时的一场风雪,并没有将节庆的喜气压下来,反而因为瑞雪之兆,让人们更加欢乐了。
苏东坡穿着厚厚的裘皮,手上抱着个暖炉,靠在一张铺了熊皮的胡床上,一脸的病容加倦容。胡床之侧,散乱的放着几本奏章,上面的笔迹犹新,看来是苏东坡刚刚写得的。
已经被一纸诏书唤回开封府的苏辙已经看过这几本奏章了,正叹着气说:“子瞻,你这又是何苦?身子都这样了,何必再强撑着?不如上表辞了差遣和职位,在家好生休养,身体好了,比啥都要紧。”
由于年关前后的操劳,苏东坡的病情更加严重了,现在拥着厚厚的皮裘,衰老病弱的身子显得更小,一脸病弱的似乎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过了片刻,才轻轻叹息:“本来以为李文叔总比我强一点,没想到也染了重病,能不能熬过今年都不好说了。现在蔡京和吕惠卿又在西北战事的问题上咬起来了,他们两人怕是不能共相,现在只能指望子由你了。”
这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来李格非深得赵佶的宠幸,甚至有可能在苏东坡故去后接任右相。可是他最近也得了痨病,而且病情严重,看上去命不久矣。
如果他倒下了,那么旧党在政事堂中就没人了。而蔡京现在又在憋着一举平灭西贼的大功。如果让他得手了,政事堂还不变成他的一言堂?
可西征若是失利了,对旧党仿佛也没什么好处。因为吕惠卿关于西北战事的奏章也已经到了开封府。他的意见是坚持既定的方案,由西线佯攻,吸引西贼的兵力,再由东线主攻,夺取夏、宥、盐三州,最多再加个河间草地以设立朔州。
吕惠卿还建议,在拿下夏、宥、盐、银、朔(河间地)等五州后,设立朔方路,派出在这次无定河…河湟战役中功劳最大的武臣担任经略安抚制置使以掌军事大权。所谓的制置就是便宜制置军事的意思,加上“制置”名义后的经略安抚使就拥有了军事上的全权,但还是不管财政。
因此吕惠卿还建议设立朔方路营田群牧使司,派出精通军略及牧马的文官出任营田群牧使。总管夏、宥、盐、银、朔等五州屯田畜牧之事。
如此一文一武互相搭档,一定可以把朔方路经营起来,作为将来北拒契丹,西征党项的本据之地。
可以这么说,吕惠卿的建议比蔡京的主张靠谱多了。如果陶节夫、钟傅不能一举夺取兴灵,那么赵佶就只能用吕惠卿的办法设立朔方路,屯田畜牧,聚集兵力,徐图兴灵。
到时候,蔡京必然下台,吕惠卿就成为左相!失去蔡京牵制的吕惠卿,就会成为二苏一党的大敌。
而蔡京如果得计,那么吕惠卿因为献策无用,也就失去了拜相的可能。蔡京就会独掌朝纲了……
总之,在苏东坡、李格非都命不久矣的时候,朝中出现的是蔡吕对决的局面。
所以苏东坡现在只能想尽办法,安排政见和自己并不相同的苏辙拜相了。
“指望我?”苏辙摇摇头,“我这趟辽国回来,是铁定要被御史的弹章给埋起来的?还想进政事堂吗?”
“有办法的,一定有办法的……”苏东坡仿佛自嘲般笑着,“你我两个老儿没办法,武大郎那个不会打仗的武官却是一定有办法可以调停辽宋,总归能让你下得了台。”
苏辙冷淡地笑笑,对于武好古,他是非常反感的。“他又不在界河商市,还能使得上劲儿?再说他能有何良策?还不是花钱……可是这一次朝廷要一举灭亡西贼,他的钱恐怕也不好使了。”
苏东坡笑了笑,淡淡开口:“……钱有不好使的时候,譬如我的寿数就不是花钱能买到的。但是和契丹人交涉却是能花钱摆平的,问题只是花钱的门路。只要钱花到了点儿上,就不会真的打起来了。至于他人不在界河商市没有关系,钱在,门路在就行了!”
第七百二十一章 不会打仗武好古(二)
大宋建中靖国四年元月十日,白雪皑皑。
开封府周遭的气温并不太低,至少比起横山以北要暖和太多了,不过仍然不足以融化年前降下的瑞雪。
路边大片大片的田地,全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从东南方吹来的一股暖风,稍稍驱散了笼罩在开封府上空的寒气,让人感到即将到来的春天的气息。
再往前,便可以看见红色的城墙了。这应该是城市稍稍西扩后修建的新墙,采用了夯土包砖的工艺,用不计其数的红砖覆盖了城墙的表面。在阳光下透出一股子坚不可摧的雄浑之气。
因为运河还没到开冻的时候,整个开封府的商业活动算不上多么活跃,城外往来的车马也不是太多。
武好古骑着马,在几十名效用骑士和幕僚的簇拥下,沿着官道前行。他一边呼吸这熟悉而又略显陌生的空气,一边又有点儿归心似箭。
又是数月分别,不知家中如何?十八姐可安好?几个孩子又长高了多少?
大概是经历了真正的战场厮杀,看到了别人的家破人亡,武好古现在愈发珍惜起自己的妻儿家人。一想到他们,心中就没由来有一种甜蜜的感受。距离红色的城墙越近,就越是有一种战士归来的疲惫。一旁米友仁和他并肩而行,一路上都是愁眉不展。
米友仁是从界河商市到相州和武好古会合的,一路上都在向武好古汇报商市的情况。
也不知道是因为没有了武好古这尊大神还是大宋和西夏的战争引起了恐慌——人们担心一旦辽国卷入战争,界河商市就会成为契丹铁骑践踏的目标。总之,商市现在人心惶恐,地产价格也出现了开市以来的第一次下跌,而且连跌了数月,不少房产价格已经丢去了三成。
除了房产价格下跌,更让人担心的是原任沧州通判吕颐浩提出的,在宋辽开衅时抢先接管界河商市并且设立界河州的密奏——虽然是密奏,但是米友仁也是赵佶的心腹,自然是知道的。
米友仁道:“老师,官家并没有把吕颐浩的密奏出示给宰执们看,可能会先问您的意见,您可得想好怎么回答。”
“你觉得应该怎么回答?”武好古问。
米友仁摇摇头:“学生也不知道……”
“不知道官家的心思?”
“不知道契丹人会不会真的和咱们开战……”米友仁分析道,“若是契丹人不和咱们打,咱们单方面接管商市无疑就是向契丹宣战了。西北之战未平,谁也不敢在河北再开个战场的。”
武好古点点头,不置可否。
米友仁又道:“如果能确定不会和契丹开战,那么老师就应该显得大公无私些……反正朝廷也不敢动界河商市的。如果有可能开战,那么老师最后快些返回界河商市坐镇。这样就算朝廷要接管商市,老师也能当上第一任的界河知州。”
武好古轻轻一笑:“我才不去当第一任界河知州呢!我又不会打仗,怎么守得住界河商市?”
米友仁一愣,“老师……界河商市可是咱们的根基所在啊!”
“那就更不能去当界河知州了。”武好古冷笑道,“当了知州就会有通判,就会有一大堆的属官……这可都是朝廷的文官!为师一个武官,能管得了他们?这知州我不能当!你也别去接!咱们的人都不能接!”
“咱们的人都不接?”米友仁一怔,“那让谁去?”
“谁?”武好古冷笑,“吕颐浩、蔡攸都可以啊!守土之责,他们不去谁去?”
米友仁恍然大悟,“老师的意思是把界河商市变得没有人敢接手?”
武好古哼笑一声:“是该让人知道商市烫手了……都以为咱们捞了不少,怕是眼馋的人很多啊!我倒要看看谁有恁大的胆量,敢和我争界河商市!”
“可是万一吕颐浩真敢接受呢?”米友仁想了想,又问,“蔡攸胆小,是怎么都不敢去的。但是吕颐浩有胆略,善鞍马弓剑,说不定敢去界河。”
武好古淡淡道:“那他就死了!”
对武好古来说,让一个人死在界河商市实在太简单了,哪怕他是堂堂文官,是大宋的知州。
师徒两人说话的时候,已经到了开封府西城的新万胜门工地了,新万胜门并不是这座尚未建成的城门的正式名称,它的名称是万胜门。之所以临时加了个“新”字,是因为在尚未拆除的“旧西墙”上还有一座“老万胜门”。等到新西墙完全建成,老西墙拆除,就不再有新老万胜门之分,而是只有一座万胜门了。
新万胜门外有值守的监门官和税吏、厢兵等人,见到武好古一行人过来,立即就有个五十多岁的老监门满脸堆笑上来,小心翼翼地将武好古和米友仁迎进城来。
离开开封府不过几个月,城中,至少是城西的模样已经大不相同。
才进新万胜门,就看见了“地标性的建筑物”共和楼、画仙观和三层楼高的佳士得行总店——就是原来那栋实验用的筒子楼,现在经过了一番改建扩建,成了佳士得行的总店所在。
顺便提一下,新西城的规划是黄四郎的族弟黄五郎做的,不用说,自然是让共和行的利益最大化了。
共和楼、画仙观、佳士得总店,现在都成了新西城商业区的中心,是真正的黄金地段了。
另外,武好古一早还收购了共和楼周围的一大块土地。现在也都成了工地,由万家地产负责建设开发成万大瓦子开封店。
在共和楼、画仙观、佳士得总店和万大瓦子开封店对面,则是潘家、米家、高家、万家和苏家(苏大郎家)的产业。
有潘家的小潘楼和潘家金银绢帛铺总店(新的总店);米家专门贩卖南货海货的小米商行;高家(高俅他家)和米家合开的米高美大旅馆;万家开办的万豪大旅舍;还有苏家的苏果子商行。
这几家商行、旅舍、酒楼和银行的建筑,全都是三层四层的高大楼房,和共和楼差不多。因为建筑高大,因此施工时间也比较久,现在都只是刚刚打完地基,至少得再过个年余才有可能完成主体建筑施工。至于内部的装修,那可就没个准了。
如果这些所有的建筑全部建成,那么武好古现在所在的新万胜门大街,就有点儿开封城西商业中心的模样儿了。
在新万胜门大街以南,是开封新西城的豪宅区和琼林宫的所在,以北则是大片的“石库门”和“筒子楼”——御前房奴最爱的房子,就在那里!
和开封府的新城墙工程以及新万胜门商业街工程相比,这些御前房奴最爱的房子,反而是施工进度最快的。哪怕现在年假期间,工程都没有停下来。
新万胜门街上不时有拖着红砖的马车进过。为了尽快造出房子以满足房奴猛士们的需要,赵佶不得不在去年秋天开了“红墙之禁”,允许民间使用红砖建房——老赵家第一怕武将造反,第二怕大头兵哗变。
要是那帮用敌人的人头换房子的房奴兵们回了开封府拿不到房子,满朝文武的脑袋都有危险!和可能的哗变相比,砖头是什么颜色就一点也不重要了。
“这不是武宣赞吗?甚时候回来的?”
“啊……”武好古正骑马走在新万胜门大街上,忽然听到有人在喊他,四下一张望,就看见一个骑马的内侍就在不远处。原来是梁师成。
“梁大官,你这是上哪儿去?”武好古看着梁师成一副急匆匆的模样就好奇地问。
“刚刚去看房子了。”
“房子?你要买房子?”
“不是咱家要房子,是御龙猛士和殿前骑士的房子……官家让咱家每天都去督促则个,就怕不能按时完工。现在宣赞您回来了就好,以后这差事就是您的了。”
“哈哈。”武好古和梁师成是很熟的,各种戏话尽管可以说,“梁大官,这事儿还得你来啊。某家就是回京述职,完事后还得去西北打仗。”
“还去打仗?您会吗?”
武好古摇摇头,“不会,不过没关系……有房契就行了!怎么打有高太尉和童大官,我就管发房契。对了,今年的御前演武办过了吗?选出多少猛士?”
“办了,办好了。”梁师成道,“选出2100多人……个个都摩拳擦掌想要上西北建功去呢。”
“那可太好了。”武好古笑着,“现在西北可正是建功的时候,梁大官,你的五年边疆任期满了吗?要不要也去西北建功?”
梁师成哈哈笑着:“可不敢去,听说西贼凶得很,咱家还是在琼林宫伺候官家吧。”
“官家在琼林宫?”
“是啊。”梁师成道,“十月份皇宫失火后,官家就一直住在琼林宫了。”
“皇宫失火?”武好古忙问,“烧得厉害吗?”
“不厉害。”梁师成笑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宣赞,琼林宫离您的梨花别院可不远,以后您入宫就方便多了。”
武好古笑着:“那倒是,劳烦大官去和官家言语一声,带某和小米安顿一番,就去宫里面拜见。”
第七百二十二章 不会打仗武好古(三)
梨花别院就在琼林宫北面不过五百多步开外的地方,紧挨着开封府新内城的城墙。新内城的城墙还没有开始建筑,只是在预留好的土地上砌了一堵红墙。在准备要修建内城城门的地方还安了两扇大门,都敞开着,还有禁军兵士站岗。
大门之内差不多就是禁区了,可不像位于开封府城中心的那个老内城恁般松松垮垮,拥挤不堪。新内城里面是没有普通民宅的,除了琼林宫和两府三省六部九寺五监这些衙署,就是权贵的私宅赐第——私宅并不多,除了武好古的梨花别院,就是潘孝庵的新潘圆,米友仁的小米园,高俅的白虎堂,蔡京的安养阁等等不多的几所宅邸。赐第倒是不少,不过大多没有建成,只是用红墙圈着,只等将来营造好了,会赐给在开封府的宰执重臣们居住。
到了那时,地处开封府城西南角的新内城就会成为大宋的帝国的中枢神经所在了。
当武好古骑马到了梨花别院门前的时候,就瞧见宅子门口站着四五个穿着皂绸绵披袄、白绢绵袜头裤,扎着紫罗头巾、黄蓝搭膊,足蹬麻鞋,腰挎直刀的护卫。
看到武好古带着一大群人,其中一个护卫就大喝了一声:“此乃武太尉府邸,来着通名!”
武太尉?武好古一愣,是自己吗?应该是的!自己现在也是中高级武官了,的确可以称得起太尉了。只是这些护卫是谁派来的?看他们的穿着打扮像是禁军啊。
一个梨花别院的老门房听见动静,出来一看,顿时就嚷嚷开来了:“老……老爷!老爷回来了!”
门口这几个护卫都是一怔,接着都纷纷拱手行礼:“见过太尉!”
那个门房更是一蹦老高,喊着嚷着就朝里面通报去了。武好古冲身旁还和他一起的米友仁笑了笑:“都让人叫太尉了,看来这个武官要当一辈子了。”
米友仁笑着:“老师,您要想转文资还不是小事一桩?而且下一榜进士就分左右榜了,您要拿个右榜进士也是小菜一碟吧?”
武好古笑了笑,就从马背上翻了下来,把缰绳丢给了奥丽加,大步就朝宅子里面走。米友仁也连忙下马,快速跟了上去。
此时梨花别院里面“老爷回来”的呼喊声一阵连着一阵,不一会儿就传遍了。武好古才过二门,就看见潘十八一手拉着一个小娃娃,分别是武美娘和武义勇,飞也似的奔了出来,小脸哭得跟花猫似的。两个小孩子倒是挺欢快,一边跑一边“爹爹,爹爹”的喊着。
潘巧莲大眼睛泪汪汪的,看这架势,就要一头撞进武好古怀里来。武好古已经做好准备抱个结实了。没想到潘巧莲看见米友仁屁颠屁颠的跟着进来了,一下站住,离着武好古三四步远,委委屈屈的瞧着他,一副要哭不哭的样子。武好古上前几步拉住她,深情的打量着自己的妻子:“十八,我回来了!瞧瞧,毛也没少一根……那些个西贼可奈何不了我的。哦,美娘,勇儿,快过来给爹爹抱抱。”
说着话,武好古一把就把自己的这两个年纪较长的孩子抱了起来——还挺沉的!
潘巧莲则含着眼泪看着武好古,“都瘦了一圈了,也不知道白飞飞和罗汉婢是怎么照顾你的……”
白飞飞留在了石州,替武好古操持他的帅府后宅,罗汉婢倒是一路伺候着,她也瘦了一圈,却出落成了个大美人儿,听到主母的埋怨,就怯怯的上前准备领罪。武好古却笑着说:“在西北军前的时候可没瘦,这一路好赶才瘦下来的……罗汉婢,叫厨房弄点好吃的给我补补,再去准备洗澡水。”
罗汉婢应了一声,大松口气的走了。武好古又把抱着的两个孩子给了跟着出来的老妈子,这才和潘巧莲、米友仁一块儿进了中堂。
“家里怎么样?”武好古在主座上坐好,接过一碗云雾茶喝了一口,就顺嘴问了一声。
“好……”潘巧莲的回答有些小声,表情也显得古怪。
武好古觉得奇怪,刚想追问,就看见潘巧莲的眼眸扫了下米友仁——有外人在场呢!
出什么事儿了?武好古更觉得奇怪,顿了顿,又问:“界河和海州那边怎么样?”
“都好。”这回潘巧莲答的倒是干脆,“就是大姐也怪想你的……大郎,西北的仗快打好了吧?”
“恐怕得打到今年秋天。”武好古想了想,“不过开封府这边的事情了了以后,总能抽空去一趟界河商市。”
去界河商市并不全是为了西门青,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了!和辽国那边必须接触一下,商市的人心也需要稳住,另外就是有人觊觎的问题也要和西门青商量对策……
正聊着的时候,门外一个管事又飞奔进来通报:“禀老爷夫人,宫里来人了。”
来得可真快!武好古心想:看来赵佶也急于想了解西北的实际情况吧?
来的是梁师成,他是来颁旨的,赵佶早就让人准备好了给武好古升官的旨意,就等武好古回来了。
给武好古的官职还有额外的奖励同日前崇政殿上商量的一样,封武好古为西上閤门使,领海州刺史,并荫二子为官,又赐了些绫罗绸缎和杂七杂八的东西。
颁完了旨,梁师成又口述了一道口谕,让武好古和米友仁尽快入宫觐见。
……
琼林宫内也有大庆殿、文德殿、紫宸殿、垂拱殿、崇政殿等等的大殿,名号和开封皇宫内的大殿完全一样,功能也仿佛。只是外观稍有不同,其中崇政殿就是一座两层的殿宇,一层是召对大臣的所在,二层则是官家用膳和处理日常公务的地方。
武好古和米友仁到达的时候,赵佶刚刚让人摆上午膳,看见武好古和米友仁风尘仆仆地赶来,就让伺候的小黄门又加了两副碗筷。
“大郎,小米。”赵佶依旧是那样的亲切,“你们一块儿来了也好,西北之事,北面之事,都和朕说说吧。大郎,你可打得不错啊!”
武好古一笑:“陛下您还不知道臣的本事吗?臣哪里会打仗?不过就是房契能激起斗志罢了。哦,另外那个完颜斜也也是个不可多得的虎将!殿前御马直变得恁般厉害,都是他的功劳。”
“真的吗?”赵佶笑着,“那就留他在我大宋吧……反正生女真联盟也打不过高丽人的,他回去也没甚前途。”
人家的前途比你不差的!武好古心里这样想,嘴上可不能说。只是摇摇头道:“不好说,不好说……女真人的骑兵真的很厉害!咱们只是学了一点,就已经能用御马直扫荡党项人摆在无定河一带的游骑以及安庆泽的部落了。”
“不过几百几千的。”赵佶摇头,“还能打得过高丽人的几万大军?”
赵佶看见武好古和米友仁都有些拘谨,笑着一挥手道:“吃吧,吃吧,瞧你们俩也饿了,一边吃一边说。”
武好古和米友仁也不客气,顿时就大快朵颐起来,吃到了五六分饱的时候,武好古才又开始和赵佶谈论西北军务了。
“陛下。”他斟酌着用词,“陶使相是否上奏说要在今年秋后一举荡平兴灵?”
“倒没有说荡平兴灵,只是要会攻灵州。”赵佶笑着,“大郎,你看能得手吗?”
武好古道:“臣不知道,不过童贯却让臣提醒陛下注意契丹人。”
“哦?他有何见解?”
“童贯认为西贼有可能会在失去夏州、宥州之地后,将后套草原割让给辽国。这样辽国就会在后套草原屯驻骑兵,并且在我军大举围攻兴灵时挥军南下……”
“大郎。”赵佶打断了武好古,“你认为辽国会因为咱们攻打兴灵就开战?”
“会!”武好古肯定地说,“只要西贼割让后套草原,辽国就一定会出兵!”
“一定会?”赵佶眉头紧皱,“难道他们就不怕战事旷日持久,给阻卜和高丽以可乘之机?”
“多半不会旷日持久。”
“不会?”赵佶一愣,“难道辽国能一鼓灭亡我大宋?”
武好古摇摇头说:“辽国哪有恁等实力?他们多半不会在河北、河东开战,只会以骑兵奔袭兴灵,袭击久攻坚城的我军。只要能摧破西军主力,他们也就保住西贼,也让咱们元气大伤,同时又不至于撕破脸皮,全面开战。所以童贯才建议屯重兵于河间草原,以吓阻契丹之兵。同时,河北、河东也要有所准备,也防止契丹袭扰抢掠。”
赵佶点点头:“屯兵河间的建议倒是和吕惠卿一致,他建议在收复夏、宥、盐三州和河间地后,设立朔方路并且派遣安抚经略制置使和营田群牧使。同时,他还建议缓攻兴灵,先集中精力于朔方路。大郎,你以为如何?”
武好古略作思索,然后笑道:“陛下,臣虽然不会打仗,但是对于理财还是有所心得的。所以臣以为,丧失横山、无定河、河套草原大部的西贼,是难以在兴灵立足的。西迁在所难免,所以一旦朔方路安稳,兴灵就可不战而得了。”
第七百二十三章 不会打仗武好古(四)
“不战而得?”琼林宫崇政殿中,大宋官家赵佶举着酒杯,“难不成大郎想花钱买下兴灵之地?”
武好古轻轻笑了一笑,抿了一口酒中仙,“陛下圣明,一旦银夏盐宥及河套草原尽失,西贼的地盘只剩下兴灵、甘凉、瓜沙之地,地蹙民贫而又手握百战之强兵,东进自然无路,唯有向西开拓,尽得汉唐西域之地,再开一番局面。而西域之地,据臣所知,乃是近中土之地多沙漠,近波斯之地多大河名城,近弗林之地多草原。西贼如果想在西域开创局面,必然要抵近波斯,取西域富饶之地为家。而西域富饶之地距离兴灵河西之地远达数千里,西贼如何能两头兼顾?到时候咱们花个几十万上百万就能买下兴灵二州了,怎么都比发兵攻打要划算啊。”
花费上百万缗买下兴灵之地在政治上也许不正确,不过却符合拓展华夏文明生存空间的大战略。
西夏虽然和大宋鏖战多年,但是从文明归属而言,还是华夏的一员。而且当今的西夏国主乾顺又在国中大兴儒学,循的也是佛治心,儒治国的路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