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第2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好一会儿,陈克复突然兴奋的一拍大腿,站起来高兴地道:“本王明白了,本王终于明白刚才卫公所言了。按卫公所言,那就是无论哪个角的政治势力,在两翼经营的得失,都足以决定其兴衰,足以决定其能否摆脱偏霸格局,向外扩展。经营好两翼,以守而言,可以巩固其防守态势;以攻而言,可以包圈中原,进取天下。”

陈克复激动的走来走去,“按卫公所论,如今我们朝廷要想重新一统天下,那么当前最重要的不是争夺江淮,而是当立即先平定河北,然后争夺河东与山东这两翼。特别是以如今的形势,我们的重新更应当暂时的舍弃山东,而全力的争夺河东。唯有夺得河东,我们才能改变偏安一隅,真正统一中原。”

第577章 门户之争

李靖点了点头,“历来争霸天下,往往由北统南,谁夺得了北方,谁就能统一天下。而北方之争,则往往是关中与河北之争。而关中与河北的争夺,最重要的则在于河东的争夺。”

“得河东者,得北方,得北方者,得天下。”

陈克复不由得反复念诵着之句话,“得河东者,得北方,得北方者,得天下。”

对于关中来说,汉中和河东为其两翼,尤以河东的经营为关键;对于河北来说,河东和山东为其两翼,亦以河东的经营为关键。因为北方的争雄常表现为关中与河北之间的争雄,河东像一个楔子楔入关中与河北之间,双方在河东的角逐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

金边银角草肚中!

四边四角都是真正的战略之地,乱世中,反而中原却不是什么好地方,也少有靠着中原也最后成功夺得天下的。

中原处四方之中,可以合天下之全势。中原四通八达之地,为四方联系的枢纽。由中原趋周围地域、由周围地域趋中原,都很便捷。其形势与周围地域息息相关。中原有事,必涉及四方;四方有事,必影响中原。必中原安定,四方才可安定;若中原纷乱,则四方形势必致散裂。

但是,天下纷乱之初,因为中原四面皆可受敌,四方分崩的离心力足以撕裂中原形势,而使中原成为一个动荡的交汇之地。动荡的洪流足以冲毁任何据守中原的努力。此时,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者易,而据中原四战之者难。

在历史治乱、分合的交替变迁中,在从治到乱、从合到分的阶段,据中原四战之地者常难,据四角山川险这地者常易;而在从乱到治、从分趋合的阶段,只有走出四角争中原者才有机会争天下。若仍固守一隅,则终难摆脱偏霸局面。在任何全局性的角逐中,中原都是必争之地。进取天下,中原为必取之地;安定天下,中原为控御中枢。只有中原才是真正逐鹿问鼎的竞技场。只有中原四通八达的地理条件,才能获得控御八方的形势。

陈克复感觉自己与李靖的这番交流,让自己也提升了许多。过去他最在意的还是军队,觉得军队强,则可一力降十分。但现在却突然明白,争天下,不光光要兵马强壮。历史上那么多以弱胜强的例子,早说明了军马强不代表一切。

如过去他没有弄明白这天下格局大势,连自己的根基之地河北都还没有扫平,却派出兵马急切切的南下。山东未平,又不远千里,调兵马南下江淮。连番的动作,让如今北京朝廷的军队,从辽东一直到河北,再到山东,直到江淮,成了一个长长的链条。可偏偏,连河北的根据之地都还没有平定,却已经把势力散的这么开。如今河北南部是农民军,中原是李密与王世充,三方势力如今乱成一团,没时间北上。

如果这个时候,中原势力突然北上,那么辽东军很有可能会被人在黄河一切两断,首尾不能顾,中心根基的河北腹地,也要被人攻上门来。到时就算朝廷兵马强壮,也得付出很大的代价,就算找败了来犯之敌,只怕河北不但元气大伤,还有可能错过一些重要的机会。说不定连河东这样的关键之地,都会被其它势力夺走。

一想到此,陈克复不由的有些后怕。自己这些人终究有些过于轻敌了。一直以来,除了在辽东时还打了些恶仗,入河北后,基本上没有和那些强悍的势力打过什么真正的战争,这也使得上上下下都开始轻敌了。

李靖缓缓道:“历史治乱更替,天下大势也随之分合变迁。通常,一个统一的王朝因积弊太深而瓦解,天下便随之分崩,而演成群雄逐鹿的局面。

逐鹿虽在中原,真正能参入逐鹿的群雄,却多不起于中原,而趋于四角。历史上,那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势力,大都是趋于四角。历史上,那些最终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势力,大都是起于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先据有一到两个角,积累力量,继之以向两翼扩展,然后,向中原发展,进取天下。

秦、西汉、隋都是以关中为基础统一天下的。由关中进取天下,以秦的统一开其先例,且其进取天下的历程亦最典型,西汉、隋的统一,大抵循秦之故辙,其根基在关中,扩展在两翼,决战在中原。

东汉刘秀则开创了由河北进取天下的先例。刘秀在河北脱离更始帝自立,先据河北、河内作为根基,次取河南,据洛阳,立为都,然后,遣将四略,平定四方,统一天下;今我朝廷正是占据了四角之中的河北,且我朝廷河北的后方还有辽东,乃是真正的后顾无忧。”

陈克复目光越来越明亮,“据河北一角以积聚力量,夺河东以安右翼,扩张势力,最后两面合围,决战在中原。据洛阳以为都城,再遣将四略,平定四方,统一天下。”

李奔雷听的也是大发感慨,“河北山河形势,足为英雄凭资。”

李靖继续道:“河北南北狭长,东、西山海夹峙。太行山既是西部屏障,又是与其它地域产生重大利害关系的地带。河北的这种地域形状及其与太行山的关系,遂使得河北呈现出三个层次:即以北京为重心的北部,以恒山郡、河间郡为轴线的中部,以邺城为重心的南部。

河北呈现出的这三个层次,与太行山两侧的地理形势有很大关系。太行山与河北平行列峙,西侧有雁门、太原和上党等战略要地与河北的三个层次之间平行对应,太行山的几条陉道将他们联系起来,几处重要的关隘又扼守这些交通孔道。与河北北部相通的是河东雁门,雁门与谷之间有数条通道,飞狐、军都、蒲阴、都是连接两地的快速通道。”

“而恒山郡控制着通往太原的井陉关,河间郡又是拱卫北京城的屏障,所以恒山与河间是河北的第二层次。如今河北北部中部尽在朝廷之手,河东的雁门也由朝廷掌握,京师北京可保安全。但是与恒山、河间相对应的是河东的太原城,太原居于高原,对河北中部有着俯攻的优势。且太原为河东中心,一日不占太原,则河北一日有可能被敌方势力,从太原一举突破至河间、恒山,将河北从中拦腰切断,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隐患,唯有夺得太原,才能保证河北中北部的安全。”

“太原不仅是太原盆地的重心,也是整个河东的重心,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井陉将太原盆地与河北中部连通起来。控制井陉对于太行山两侧的任何一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无论哪一方,只要顺利穿越井陉,便可进入对方腹地,而收执其中枢之效。但相对而言,井陉对于居于河北的我朝廷的重要性有过于对于河东的重要性。河东地势高峻,河北地处平原,自河北逆井陉仰攻河东较难,而自河东穿越井陉东下却较易。

秦攻赵都邯郸,王翦便率秦军由井陉东下。楚汉战争时,韩信入山西后,灭魏、平代,然后由井陉东出,破赵、降燕,略定河北。北魏拓跋珪伐后燕,以一军出居庸关以攻幽燕,自率主力由晋阳东出井陉,击降常山。如今河东正是可图之时,朝廷却反而忽视了这大好良机,实属不该。”

“而且,一直以来,朝廷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河北南部。”李靖说到这里,摇着脑袋十分不高兴。在李靖看来,朝廷即忽视了河东太原的重要性,也忽视了河北南部的门户屏障作用,这是一个最低级的错误,可是整个朝廷居然没有一个明白,这不得不说,让他觉得有些可笑。

陈克复看着李靖那样子,也不由的脸红了红。在人家看到的如此低级的错误,整个朝廷和参谋本部的那么多将领,却没有一个人发现。

“《读史方舆纪要》称武安郡邯郸‘西出漳邺,则关天下之形胜,东扼清卫,则绝天下之转输。邯郸之地,实为河北之心膂,而河南之肩背哉!’称襄国,西带上党、北控常山,河北之襟要,而河东之藩蔽也。称武阳郡,西峙太行,东连河济,形强势固,所以根本河北,而襟带河南者也。”李靖连续引用几句兵书,立即道出了河北南部诸郡的重要性。

“与河北南部隔太行山而相对应的是上党盆地。长治盆地地势高峻,犹如一个堡垒,俯临河北、河南。其上有上党、壶关等重要据点。从上党东下太行入河北之路主要是浊漳水等河流穿切的河谷低地,重要关隘有滏口。滏口为太行八陉中的第四陉,山岭高深,为太行山南端险隘。”

李靖对于眼下如此重要的河北南部,居然还被一群农民军掌控着,不由的有些痛心疾首,“河北南部诸郡,不但是河东上党与河北南部的门户,而且还是中原河南入河北的门户屏障。邯郸、襄国一带向来为河北的南面门户,前临黄河,次阻漳水,西恃太行。自河南方向而来之敌,即使越过黄河、漳水等险阻,但若不攻克这些重要据点,也不敢继续深入;无论是将来朝廷南下争夺中原,还是朝廷在南部防范中原势力,这武安郡邯郸与襄国郡,魏郡邺城,武阳郡四郡都是至关重用,兵家必争之地。可如此重要之地,朝廷却到如今还放着不管,反而跑去江淮争夺,这岂不是舍近求远,本末倒置?”

一番话说的陈克复也不由的变色。

第578章 征南平西

头一次,陈克复对于李靖是如此的钦佩。

以往李靖入辽后,虽也数次单独统兵,独当一面。但是以辽东军的战力,他几次统兵所面对的也并不是什么危难之局,所以虽然表现出众,陈克复也没有觉得太突出,毕竟换上李奔雷或者王仁恭、罗忠、于钦明等将领,也一样能取的这样的战绩。

可是这一次,李靖的这番突然爆发,政事堂中的战略之策,却是让陈克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

陈克复走到李靖的面前,恭身弯腰行了一礼“多谢卫公教我,有此一席话,从此我辽东军尽掌天下大势,何愁不能一统天下,收复中原,多谢!”

看到陈克复向他行此大礼,李靖才突然醒悟过来,自己面前的这个可是陈王殿下。这可不是一般的亲王,甚至是丞相,而是河北真正的无冕之王啊。如果不是碍着眼下的形势,大隋朝的旗帜对于陈王还有帮助,只怕陈王殿下早就已经进位天子了。

一想起自己刚才那番没遮没拦,没有留半分情面的话语,他不由的有些后悔。更何况,自己刚才只顾说的痛快,后面可是越说越过份的。

其实真要说起来,朝廷当初制定战略决策之时,也是征询过他的意见的。可是那个时候自己却还抱着谨慎小心,只是提了些不痛不痒的建议,甚至对朝廷的策略也没有说过半分反对的话。现在时过境迁,自己却又突然跳出来痛指其中的错误漏洞,这岂不是有些太过份了?

想到这可能引起的后果,李靖不由的在心里骂了自己几句,都说了多少次要改,可怎么一得意又忘形了呢。难道不记得在大隋朝,五十出头还是一个小小郡丞了。只怕这次的事情过后,陈王怕是会对自己有意见了,唉!

李靖患得患失,陈克复却是欣喜异常。

对于他一个现代穿越的人来说,批评什么的算不得什么,很正常的事情。他又不是老虎,摸不得。对于他来说,谁来批评他都行,但关键只有一条,你骂也好,指责也好,但你必须给出更好的计划来解决指出的错误。如果不能,只是一味的过瘾骂人,那陈克复到时就不会客气了。

像李靖这般不过是有些不留情面的说重了点,可却给了更好的策略,可以说把他们从先前的弯路上重新引回了正道,他感谢还来不及呢。

“卫公,河北南部诸郡为我河北南面门户,是通往河东上党与中原河南的南大门,如此重要之地,朝廷当立即夺取收复。可卫公刚才也有说,河东才是我河北朝廷争夺天下的关键之所在,不但能护卫我河北右翼,更是西进统一北方的关键枢纽。眼下,朝廷兵马四散,攻河北南部诸郡,则无法攻太原。攻太原,则无法兼顾河北南部诸郡,不知卫公有何法可以教我?”陈克复诚恳地问道。

李靖沉思了一下,“殿下,对朝廷来说,夺下河北南部诸郡,这是稳固河北的大事。唯有掌握了河北南部,才能进可南下中原,退可稳守河北。眼下中原瓦岗军李密与洛阳王世充正打的难分难解,虽然一时还没有决出胜负的迹象,但我们不能再拖下去。瓦岗军先前已经越过黄河攻入河北汲郡,万一李密在洛阳之争中占了上风,那么必然会抽出兵马北上河北争夺南部诸郡。诸郡一旦有失,那朝廷不但河北根据之地不稳,也将随时有可能被李密将朝廷与山东江淮的兵马切断。如此一来,我东面侧翼山东必失,甚至淮北江都等地也不保矣。”

“那朝廷要暂时放弃攻河东吗?眼下李渊率主力全力南下,准备去争夺关中。正是河东势力最弱之时,万一错过这次机会。到时不管是李渊成功入得关中,还是杨暕击败李渊,顺势北上河东,那我们再想争夺河东,难度可就加大了许多。”陈克复的计划,原本是要过年之后,就准备陆续增加河东的兵马,最后等开春后,再派大军自井陉攻太原,一举夺得太原,继而攻占河东。

“不,朝廷不能在此时放弃河东。如殿下所说,先前李渊坚守太原,这是一个死局。但是如今李渊主力尽皆南下,只余少数人马守太原,其主力与杨暕、王世充、宇文化及等会猎于黄河,这正是我们朝廷取河东的千载难逢之机,绝不可错过。臣的提议是,立即传令给王仁恭将军,让其组织联络刘武周、尧君素、梁师都、郭子和等人马全力攻打太原。然后再秘密调集数支轻骑自飞狐关潜入雁门、马邑等郡,随时准备抢夺河东北部诸郡。等河东兵马与太原李家消耗的差不多时,然后朝廷集结大军自井陉关一举杀入太原,直接强攻夺下太原。到那时,先前潜入河东的轻骑则趁势抢夺河东北部各郡。一举解决这些河东陇右地方势力的兵马,一劳永逸。”

陈克复苦笑了一下,“朝廷哪有这么多的兵马,如今朝廷数面开战,又要留守辽西辽东韦州,防范那些草原部族。各地又刚刚经历世族大叛乱,地方必须也得有兵马驻守威慑。河北南部与河东两处,朝廷最多只能打一边,同时开打,朝廷将再无任何预备兵马,这是十分危险的事情,实为不智,不可取。”

将所有的兵马都派上去,那就是赌博。一旦有一个环节出了差错,到时弄不好,就会引起全局崩盘。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朝廷必须有足够的兵马在手预备。

李靖笑了笑,“河北南部与河东太原朝廷都要打,而且必须调集充足的兵马。”

陈克复沉默不语。

政事堂中其它大臣,也有些不太明白李靖的意思。

老帅李奔雷突然道:“卫公是要从其它地方调兵吗?辽东已经无兵可调,联盟诸国也不可能再调派兵马相援。难道你想把山东的兵马调回来?”

陈克复猛地抬头,目光直视李靖。

果然,李靖笑了笑,“镇国公所料不错,下官确实是这个打算。”

“山东为河北左翼,这个时候放弃,那江淮岂不是也将不保?”陈节疑惑道。

“非也,山东淮北十郡之地,先有屈将军镇守,又有末将移镇山东在后。上次世族反叛,又得张大人的水师相助,山东之地反而是平静了许多。虽然还有几股农民叛军,但已经势力大削。眼下江都的陈棱将军得了屈将军的支持,又有水师的援助,基本上已经能与陈朝打个平手,守住江都不成问题。”

“下官在山东有五万兵马,而张将军的水师有十万人。所以下官的提议是,下官留三万人马镇守山东,继续剿灭叛军,安抚地方,并由张将军抽调五万水师负责江都与山东兵马的粮草后勤,并随时增援两支兵马。而下官则率两万兵马,与张将军的另外五万水师沿黄河西进,直接攻打河北南部诸郡。另外驻守渤海、平原两郡的秦琼、罗士信、张锦等将军也可以从东面协助进攻。”

“另外,朝廷再在恒山郡集结入河东的大军,也能给予叛军北面很大的压力。恒山的军队无需南下,只须等到河东的时机成熟,即可挥师入河东,争夺太原。如此一来,河北南部诸郡可收复,就是太原,也一样势在必得。待平定河北南部诸郡,本将还可立即率兵从太行山攻入上党,争夺河东南部诸郡。”

陈克复想了想,这个计划确实不错,只运用山东的兵马,以及水师的兵马,还有一部份驻守河北南部的兵马。那么朝廷在京畿附近依然可以保持一支充足战力的预备部队,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只要平定了河北南部诸郡,那么朝廷就可以将在河北中部与南部的兵马推进到,黄河漳水一线驻防,将敌人拦在河北之外,也能加强对黄河与运河大部份的控制。

到时李靖的兵马既可攻入河东南部,也可以退守山东,甚至是可直接往攻河南。确实是进可攻,退可守。据河北一角,展河东山东两翼。西可往攻关陇,统一北方,南可围夺中原,彻底夺取半壁江山。无论怎么选择,那么朝廷的地盘都不再是自北而南一个狭长的地带,随时担心着被别人斩成个十截八截,首尾不能相顾了。

“好,就依卫公所提之策。由卫公为征南元帅,张仲坚为征南副帅,罗艺为行军长史,秦琼为行军司马,薛定国为行军先锋,另征调罗士信,尉迟仁、张猛诸将,合山东兵马两万,水师五万,河北兵马三万,共十万兵马征讨河北南部诸郡,彻底剿灭盘踞之乱匪,收复河北南部门户。”

“另,传令王仁恭元帅,令其接令之后,立即联合河东、陇右之刘武周、尧君素、梁师都、郭子和等各部兵马,火速南下,攻打太原。并传令,调李承礼、李承智,张勇各率本部三千轻骑出飞狐,潜入河东,以待军令。”

“令,调于钦明为平西行营元帅,张合为平西行营副帅,刘铁柱为平西行营行军长史,陈林为行军司马,沈光为行军先锋。征调粮草器械于恒山郡,起马军三万,步军七万,以为征西行营。”

左内史令高士廉亲自起草诏令,笔走龙蛇,不一会一挥而就,陈克复接过仔细看了一遍,点点头,从内侍手中接过传国玉玺,啪的一声盖上玺印,令门下省颁发。

第579章 李唐绝境

天空下着鹅毛大雪,山河平原一片皑皑。

在河东南部的黄河与汾水的交汇的北面三角地带,李唐的八万兵马,已经被阻滞在这里一个多月,不得寸近。

寒冬里的一个多月时间被迫驻扎在此,李世民的雄心斗志,也被消磨的几近崩溃。

一大早,他照例骑上战马,将连绵驻扎于汾水北岸的军营给巡视了一番后,才回到烧着火炉的中军大账之中。一入帐中,军中的文武们都已经在等着他了。

军中的长史裴寂满脸忧虑的对他说:“秦国公,驻扎在此地月余而不得进,天寒地冻,将士们多有冻伤。昨日统计,又有数百弟兄冻伤严重,甚至短时间内已经无法执兵器做战。这前后加起来,军中受冻伤严重者,已经逾千人之多。而且今年冬天比往年都要寒冷,八万大军的后勤粮草及御寒衣物已经渐渐供应不上。就是军中每日所用来御寒的柴火薪炭也越来越不足了,再这样下去,只怕军无斗志,士气尽降。”

父亲李渊今天又没有出现在帐中议事,连带着大哥李建成也不在。所有的军中事务也只好由李世民拿主意处置,坐在往日父亲的位置之上,李世民尽量表现的平静。

帐中火炉中发出的熊熊火光映在他的脸上,将他的脸照映的有些模糊,特别是在那火光照映之下,李世民的影子映在他身后的帐篷之上,显得格外的阴暗与高大,仿佛就如同一个守护在他身后的恶魔。

虽然表面尽量表现的十分平静,可是等到裴寂说完许久之后,李世民都还用那只独臂拖着下巴,目光直直地盯着帐中一盆燃烧着的炉火怔怔出神。

事实上,此时他的心中充满了忧虑。

放弃河东而全力争夺,原本就是为了避开四面环伺的敌人,希望能夺得关中,好全力的积聚实力,以图后续。当初父亲在知道杨暕攻入河东郡后,曾经与大部份臣属都决定撤回太原,坚守河东。是自己,一力要求南下西进争夺关中。

可是却没有料到,如今会是这么的一个局面,杨暕来得太快,把他们堵在这黄河与汾水的夹角间,进退不得。甚至一边还有一个王世充的江淮军,如果不是顾忌着他们,他们李唐手中握有八万兵马,是不会惧杨暕的五万兵马的。奈何东有王玄应,西有宇文化及,这两个该死的明显就是打着坐山观虎斗,渔人得利的目的来的。

他几次向父亲请令,准备要渡河与杨暕决一死战,可父亲每次都拒绝了。

到今天,已经是新年元旦,他们足足在这和杨暕耗了一个多月。

如今战士们疲惫又憔悴,这样冰天雪地的寒冷天气还要露宿野外,士兵们一个个缩在营帐里靠着篝火嗦嗦发抖,他们实在是经受不起。今年的冬天比往年都要严寒的多,滴水成冰。再这样下去,没等到与杨暕交战,队伍就要先垮掉了。

“已经到了必须做出决定的时候了,要么孤注一掷,奋勇向前,击败杨暕西进争夺关中。要么就退回绛郡,先在城中避过这个寒冬,待开春后再与杨暕决战。”李世民手中紧紧地握着拳头,脸上的疤痕无比狰狞,口中咬牙切齿的不知不觉的说了出来。

帐中诸文武也都皱着眉头,眼下能拿主意做决定的是李渊,可他既不同意攻打,也不同意撤退,在这冰天雪地的野外,他们已经隔河与杨暕对峙了一个多月。没有谁知道李渊的心思,也没有人知道这场对峙还要朝廷多久。对于李世民的话,他们都并不在意。

裴寂忧虑的道:“唐王的心意,就连我这个都老部下也是猜不出半分。不过我们和杨暕已经对峙了一个多月,如果唐王真有心渡河决战,或者后撤的话,只怕早就下了决定了,可是到如今,也只是一直下令隔河与杨暕兵马对峙,既不攻也不撤,只怕还有些其它的深意。”

李世民长身而起,“当初是我强求着父亲南下的,如今军马陷于此处,进退不得,实非上策。我听闻河北先前内乱,想必父亲也是觉得陈破军一时无法平定河北内乱,我们北面威胁可消。可是如今又有消息传来,陈破军已经尽平河北内乱,只怕他们下一个。目标就要对准我们河东了。如今我们再不能西进入取关中,那到时河东根基再失,我等就将飘零于外,覆没不远了,裴长史,唐王在哪,我去见他,陈述明白。”

裴寂叹了口气,“唐王一大早就带着大郎又去那里了。”

李世民愣了一下,“又去那里了,父亲这是什么意思?”

带着疑惑,李世民离开大账,带着数十骑护卫就向着西边奔驰而去。

战马在雪地上奔驰,没有多久就到达了裴寂所说的老地方,紧靠着黄河的龙门山。

远远就听到哗哗的黄河水流之声传来,李世民与侍卫们已经看到,在不高的龙门山下,有一队父亲的侍卫正守在山下。在手下弃马上山,没有一会就到达了山顶,父亲和大哥两人正站在山俯瞰着黄河龙门。

“父亲!”

李渊回头看了眼李世民,“二郎也来了,正好一起看看这黄河龙门之景。”

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河东龙门与关中韩城交界的黄河峡谷出口处。

李渊指着下面奔腾的黄河水,“二郎你看,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过十余丈,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传说这里就是大禹治水的地方,故又称禹门。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黄河流经此地,破山峦而径出,泻千里而东流,据《名山记》载:黄河到此,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两岸均悬崖断壁,唯‘神龙’可越,故名‘龙门’。如何,此处景象大气,让人观之心旷神怡吧。”

李世民心中想的尽是李家面临的困境,并没有什么心情观赏这龙门景象。不过还是耐着性子看了起来,这处的黄河即窄且急,宽不过十二三丈,水流湍急无比,大有一泻千里之势。站在这龙门山顶上,能一眼就看到对面许远。

“二郎,看到没,隔着河就是关中。一河相隔,不过十余丈,却如同一道天堑,明明就近在眼前,可却始终遥不可及。”李渊望着对岸,眼中充满了无尽的落寞。以李家如今的困境,据守河东最多只能是偏霸一隅,最晚要被其它群雄扫灭。唯有跳出河东,夺得关中,李家方能破此困局。可眼下,他们却被困在这咫尺之远的黄河对岸,仿佛触手可及,又却是遥不可及。

李世民也叹了一口气,“要是此处能有一座浮桥就好了,不但可以让我们渡过黄河,还能直接绕过潼关,直接深入关中。”

陪在李渊身后的李建成道:“黄河上有桥,可是桥却在下游的蒲阪,如今那里为杨暕所占据,我们根本不得下。而且就算抢到了蒲阪,可那桥的另一面的有二城一关,蒲津、中潬二城为入关之门户,而西关城,则护河上浮桥。如今杨暕与宇文成都各占一边,这桥,我们根本无法渡过。”

“父亲,大哥,我河东大军至此已有月余,却一直与杨暕兵马隔河对峙而不过。如今天寒地冻,军中将士多有冻伤,军心士气不断下降,再这样下去,只怕军中就会开始出现逃兵。所以孩儿向父亲请令,儿臣愿率本部右军二万人马为前驱,渡过击败杨暕所部。”

李渊好像对于李世民的语没有半点兴趣,摇了摇头,“现在时机未到,此事不用再提。”

李世民心中一阵失望,有心想再据理论争,但见父亲没有半分兴趣,终于没有将话说出口。

沉默了一阵后,李世民转而道:“父亲,如果此时不战,那不如兵马暂时退回绛郡,在城中度过这场寒冬,待到天气暖和之后,再挥兵攻打杨暕,父亲觉得如何?”

李渊留恋的收回看着对岸的目光。

长叹一口气,李渊落寞的道:“我们已经退不回去了。”

李建成看着李世民一脸震惊的样子,沉重地道:“父亲还没有来的及告诉二郎,就在前天,王世充的长子王玄应已经率两万江淮军,越过了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