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隋末-第2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海上之地?一想到这,本来脸上的笑容都没有了。

但是封邑已经下来了,他们也无法再要求朝廷更改。如果不是因为封地在这些蛮夷地方,朝廷又岂会给他们如此大的封地,还给这么多的食邑?不管怎么样,最起码这爵位的封号还是实实在在的,也算是个安慰了。

殿上坐在龙椅之上的陈克复看着众人的反应,嘴角也不由的露出了微笑。

封爵能凝聚朝廷的官员忠诚之心,更能凝聚统治阶层的力量。但是封爵也是双刃剑,封的越多,给的越厚,官员们高兴了,可是中央朝廷的实力必然受到削弱。可要是不给,那么眼下别说这新税政推行不下去,就是将来也早晚要给的。

想来想去,最后陈克复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

不但封,而且大封,每个人都大封特封,加倍的封。但同时,却不将他们封在中原,不让他们有机会吸中央朝廷的血。而是把他们给封到这几年新打下的边疆疆土上去,那些地方,动不动就是有数一两个河北那么大,但是却地广人稀。

现在朝廷把这些不值钱的土地封给这些文武功臣们,一来厚赏了大臣们,二来有了这些大臣们的参与,以后边疆各州也必然能加快发展与融入到中原。

一举数得,何乐不为。

第574章 元旦朝会

共和元年,元旦。

按隋朝国朝例制,每年的新年元旦,进行都要举行元旦大朝会,又称元会。这一天,不但京官从七品以上要参加元会,而且各地地方上的太守、通守以及驻守地方的留守、副留守等大臣通通都要赴京朝集。且四海蕃国国王使臣,也会一齐来贺。

元会不单单只是朝会,而且还是一个庆典。既彰显中央进行的权威声势,也是避免外方地方大臣久不入朝,而在地方无人管束,每年的朝集不单要入京参加元会,也得接受尚书省的考核。

大业十一年的元会,是先皇帝杨广继位以来,最隆重的一次元会,不但各地方官吏通通入京朝集,就是四方的蕃国也大多遣使前来进贡朝见,甚至有数个小国国王亲至。这是前所未有的盛世,也是杨广一生事业的巅峰。

不过才短短的一年间,天下已经剧变,九洲分裂,群雄割据,中原大地,皇帝、反王各地雄立。且各方战乱四起,地方不稳。新的一年到来,这朝廷盛事朝集却冷清了下来。

北京朝廷如今拥有辽西、辽东、室韦、河北、山东、淮北等广大区域,甚至边河东北京,关陇北部的十余个郡也尽皆统属于北京朝廷,所辖郡已经多达近六十个,首次超过了江南陈朝,成为了如今拥有地盘最广的一方势力。

这次的元会也是辽东军拥立杨杲称帝建都北京后的第一次元会,同时也是改元共和的第一次元会,更是辽东军进入中原后的第一次元会。不论从哪方面讲,这次的朝会也是十分重要。因此,虽然如今淮北、山东、河北、河东等地还不稳定,但这次的朝集各地方的官员们支是没有缺席者。

唯一的区别就是这次的官员们入京的时间很晚,基本上都是在元旦前几日到达,而且朝廷也免去了地方官员入京面见天子须带贡品的惯例。而且为了应对地方的局势,这次地方也就只有各郡县的太守、县令到达京城,其余的官员都留守地方。

反倒是契丹、靺鞨、新罗、百济、奚国、铁勒、东突厥等各国,基本上都有重要人物到达,不是国王即是王子、大臣。且全都带着丰厚的贡品前来朝见。

紫禁宫中,在京官员与地方朝集大臣们,从太和大殿一直排到了千步之外的宣和门。气势虽不如大业十一年的元会,但也依然让不少的外族使臣们惊讶。

元旦大朝会是一次典礼朝会,不议政事。

之前陈克复的封爵之事,勉强也能算的进庆典之中。封完爵位之后,不少的大臣们原先想在这元会之上,直言反对税赋改革一事。不过陈克复的一着封爵,削去了大多大臣的不满。最后虽然心中还有些不满新的摊丁入亩税赋改革,但是顾虑到今日的大朝会,再加上先前也得了封爵的好处,众人也没有人再提起此事,只等日后再提。

按照固有的礼仪制度仪式,元旦大朝会一项一项的进行,一切安好。唯一的一点不足,那就是本应当出席的天子,却被告之身体不适无法出席。

一直到了午后,这繁复的元旦大朝会才算结束。

陈克复下令,宫中赐御膳。

待得满朝官员吃饱喝足,这元会也就算结束,各回各家。

不过普通的官员们可以离开,但朝中的重臣们却被传到了政事堂。

政事堂为加参知政事衔的宰相们的议事办公之所,就在紫禁宫中的南门附近的顺华阁中。

北京朝廷的大多官制都是依隋朝,也实行的是群相制度。三省六部中,除了尚书令一职为虚职不授外,尚书省左右仆射、门下省左右纳言,内史省左右内史令六位主官,自动为宰相之位,除这六人外,按新制,还须从在京从三品以上大臣中调三位大臣加授参知政事衔,补齐九相之位。

九相每日在政事堂聚集办公,九相位置相等,无高低之分,轮流执掌政事笔,七日一轮。

如今朝廷,陈克复名为大丞相,却并不是宰相,而是比之宰相更权大,相当于监国的摄政王,在皇帝成年亲政之前,朝廷政事由他暂摄。

如今的朝廷九相之中,毛喜刚刚被陈克复加封了无权的三公司徒位,却被罢去了相位。

房玄龄为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高士廉为左内史令、鲁广利为右内史令,魏征为左纳言,长孙无忌为右纳言,兵部尚书李靖加参加政事衔,金吾卫大将军李奔雷加参知政事衔,新晋吏部尚书陈节加参知政事衔。九人共同为相,皆陈克复之心腹。

毛喜自辽东起事以来,一直就是陈克复的文官之首,只是如今,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这位毛伯执政,已经与他和他的这个朝廷,开始有了差距,总是无法节奏一致。再考虑到毛喜终究是年龄大了,特别是因这次河北世族之事的处理上,他的观念与自己的相关太远。因此,最后陈克复加封他为三公,罢他的相位,却又将同是陈家庄出来的老家臣鲁广利,由吏部尚书晋为右内史令的相位。

而陈节就是过去的李节,自当初李阀被灭后,他就转而投靠了自己。这几年由武转文,表现出色,这次也将其提升为相位。

新晋为右仆射的杜如晦道:“殿下,如今朝廷名义上所收复占据的郡已经多达六十个,三百多个县。而且随着朝廷陆续收复更多的土地,那么郡县数量还会激增。大业七年之时,朝廷已经有二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中央尚书省要同时管理两百多个郡,根本无法同时高效的管理这么多的郡。所以臣请提议,按先前已经试行的方法,继续推行州、郡、县三级制度。”

魏征反对,上前道:“早在大隋代周的大象二年,天下已经有211州、508郡、1124县。当时许多郡甚至只有一个县,一个郡一般只辖一至三个县,三级行政区划的意义已经不大,许多郡的太守实际不理事,但这个额外的行政机制却仍造成地方官僚体系庞大,增加朝廷与百姓的负担。后来文皇帝才撤去郡制,改为州县二级制。到了大业三年,先帝又改州县为郡县二级制,目的也是减少庞大的地方官僚体系,减轻百姓负担。如今右仆射又要恢复三级制,这无疑是在倒退。”

高士廉也上前道:“朝廷如今虽然有两百多个郡,但是早在先帝之时,就已经在郡之上增设了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监察州。监察州行监察考核之权,官府体制并不大,官员也不多,却能很好的代替朝廷监察地方,还能很好的消除地方庞大的官僚体系,此是利国利民之事,如今我朝也吸须如此照做即可,无须恢复州制。”

对于这个监察州,陈克复并不怎么看好。事实上,监察州不是如郡县一般的行政单位,而只是一个中央派出的监察单位。地方上的二百多个郡,依然得由朝廷的尚书省直管。尚书省不但要处理全国政务,还要管理着这两百多个郡,以此时尚不发达的通讯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实行三级制,由中央管理到州,州管理郡,这无疑能让中央朝廷的反应更迅速。甚至地方上的政务处理起来也更快,如地方上发什么什么灾情动乱,也能更及时的处理。

不过如魏征等人所说,增加一个州级体系,无疑也有弊端。一来是让地方的官僚体系更加的庞大,二来也有可能造成冗官,甚至还有可能让地方的权力过大,架空中央朝廷。

凡事有利有弊,一切都有两面性。

陈克复是个穿越者,他深知历史走向,明白历史上不管是唐宋还是明清,都是三级行政区划。最大的原因,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朝廷的地盘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东汉末年,天下只有十三州,分辖一百多个郡。经过三国割据,南方荆、扬、益、交等州有较大发展,到西晋统一时增加到十九州。而现在的朝廷却足足有着两百多个郡,一千多个县,早超出了以前。

仔细地把辽东等改成三级制度试行的前后思虑许久,陈克复才慢慢道:“如果继续实行郡县二级制,那么等朝廷重新统一天下时,那时中央面对数百个郡,上千个县,将无法有效管理。而如果只是一味的继续实行九州监察制,也一样无法改变这种情况。本王倾向于增设州制,但魏大人与高大人所言也不能不重视。”

“朝廷既要增加效率,加进中央集权,可也必须防止出现冗官,免增加百姓朝廷的负担。所以本王的意思是,在现有的郡县基础上朝廷改革,避免过去一郡只有一二县的情况。凡郡,必须至少辖四县,每州也必须辖四郡之地。如此一来,才能既解决朝廷的办事效率,也避免地方造成冗官冗僚,平白增添朝廷与百姓的负担。”

商议许久之后,最后议定,在辽东军的直属的辽西、辽东、河北、山东、淮北区域,朝廷设立了海州、罗州、韦州、燕州、辽州、幽州、翼州、云州、赵州、青州、兖州、徐州、琉州共十三个州,其中原来辽西辽东室韦共五州,河北之地为四州,山东为四州。州设刺史、长史、司马等官职。

第575章 李靖论战

刚刚在山东平定了山东世族叛乱匆忙赶回来的李靖,元旦前两日才赶回京城参加元会。

原本是准备元会过后,就要再次匆匆南下回到山东,却没有想到,元会之日,先是被授予了卫郡公的郡公爵位,还得了六千户的真封食邑和六千亩的永业田。

饶是出身关陇世家贵族,自小优越的他面对如此厚重的封赏也不由的动容。这次的朝廷可是只封赏了四位国公,其中毛喜和李奔雷,那是辽东军中元老的元老,一直位居文武首位。另两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虽然入辽东军晚,又是文臣,但是他们两人受陈王的器重却是非同一般,两人此次更是晋升为左右仆射,身居朝廷的首相次相之位。

而自己并不是辽东军的元戎之臣,一个半路加入的武将,一入辽东军就能得到前所未有的信任,且一直能将临统领一军在外,这份信任之深由此可见。

此次除加封四位国公,次一级的郡国公爵位,一共加封了十八位郡公,他一个非陈王嫡系将领出身的关陇贵族,能获得十八个郡公位之一,这份厚赏让他顿有一种世为知己者死的感觉。

封爵的激动还没有过去,朝廷再次下诏,他以兵部尚书职加参知政事衔,首次入政事堂,成为朝廷九相之一。在大殿时,感受着同僚们恭喜羡慕的眼神,让他既兴奋,又感觉压力很大。辽东军比他资历高的文臣武将多的是,论起来,不论是陈王当年陈家庄的旧臣,还是辽东跟随他一路拼杀的臣子,还有如长孙及高家这样的陈王后族,每一个都比他更有这资格。

如今他却不但成为十八个郡公之一,而且还成了九相之一。

这份厚重的封赏,与他在大隋朝虽年出身名门贵族,少年时更是早早扬名朝廷,可到了五十出头,却也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从五品郡丞。如果不是那次洛水河边的阴差阳错,也许到现在,他也只还是一个小小的马邑郡丞吧。

两相一比较,去越发的觉得陈王对他的这份知遇之恩的厚重。

李靖心中激荡翻腾,他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虽然早年心中一直感叹怀才不遇,但后来渐渐壮志消磨,甚至想着就此平淡度过一生。

可怎么也没有想到,就当他想甘于平淡时,他的生活却又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着,这算大器晚成,还是苦尽甘来?想起陈王的知遇之恩,多年来渐渐被他埋于心底的那番雄心壮志猛然破土而出,迅速的发芽壮大,在心中长成一颗参天大树。

他坐在一侧的软垫子上,听着陈王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高士廉等讨论着改革郡县制度之事,讨论的那么的热烈,可自己却根本插不进嘴。

他胸中有百万兵,却无治一县之策。

让他统兵百万,攻城伐国,他毫无畏惧,可是让他来处理这些案牍政事,却是让他不知如何开始。他努力的听着他们的议论,想让自己也沉入其中,哪怕提出一两个建议也好,总不能枉费了殿下一番看重,提拔他入政事堂为相。

可他越是努力的听,却越发的感觉自己的思绪飘远,不一会就又沉浸到了自己的兵书战策之中去了。没片刻,他已经沉浸于那翩翩脑海中的宏大战事之中,自得其乐,居然在政事堂讨论之时,开了小差。

“卫郡公,你看如何?”

“卫郡公”房玄龄回头本想也征求一下李靖这位宰相的意见,毕竟他也是宰相之一。而且虽然大家叫他首相,叫杜如晦次相,但这只是一个传统称呼,事实上,如今的政事堂九相制中,并没有高下之分,唯有执政事笔之人,才是九相之中的最高一位。可政事笔却是轮流执掌,七天一轮。

不过当房玄龄叫了一声没回应,再叫时,却惊讶的发现,这位刚刚晋升为卫郡公、宰相的李药师李靖大人,居然坐在那里,微闭着双目,神飞万里了。

这边的异常,很快就让政事堂的其它人也都发现了。

甚至有一旁的内侍都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在陈王殿下面前,在这么庄重的政事堂中,居然还能发呆出神,那太监都不知道该如何佩服起这位李大将军了。

“李将军,山东军情急报!”陈克复看着李靖出神的样子,不由好笑,走上前几步,突然对着李靖大声地喊道。

果然,房玄龄叫了李靖数声,李靖都没反应。一说山东军情急报,这位相国大人,却突然跳了起来,“快呈上来。”等李靖发现,自己此时正站在政事堂中,身边的都是朝廷的宰相,以及摄政王陈王大人时,不由得也老脸一红,不知道如何是好。

“老臣失礼,请殿下责罚!”李靖请罪道。

陈克复笑了笑,“卫公刚才想什么事情呢,居然想的这么入神?”

李靖讪笑几声,“刚才老臣本来也在想殿下与诸位相国所议之事,奈何却不由自主的就想到了兵法战事之上去了,一时入迷,还请见谅。”

陈克复挥了挥手,“卫公所长者兵事也,乃朝廷一方大帅,让卫公来听这些琐碎之政事,只怕是让卫公有些不耐烦了。不过本王倒是很想知道,卫公刚才所沉迷之军事,又是何事?”

一说到军事,李靖立马就来了精神,眼睛也明亮许多。

“老臣刚刚在心中仔细的全盘考虑朝廷如今的战略布局,对整盘局势推演了一遍。”

“卫公可有何想法?但请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朝廷之战略布局虽也是朝廷中诸将考虑许久后做出的决定,但难免会有些漏洞,卫公是兵法大家,这专业方面的事情你可不能藏私。”

李靖笑了笑,如果是在今天以前,李靖肯定会是另一个态度。他早知道,朝廷如今整个的战略布局,大都是陈王提出,然后由参谋本部的将领们完善的。这个计划就是入河北后,立即抢占太行山各条通道关隘,将河北与河东之间的通道尽皆据于已手。然后派军援助江都,再派兵马打通山东淮北一线,阻江南兵马于长江南岸。再然后才是出兵平定河北南部,收复整个河北后,继续大军南下,彻底占据山东。与此同时,再派一支轻骑入河东,联结河东、陇右等地方豪强势力,联手打压太原的李渊,既起到消耗李渊与河东、陇右豪强实力的同时,也能保证河东的李渊无法北顾。等到朝廷据河北山东两地,休养生机,恢复到一定实力时,再一举攻入太原,甚至同时进攻河南。总的来说,朝廷的计划就是自北向南,最后再由东向西的计划。

这个计划看起来中规中矩,并没有什么错误,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中上的计划。

但是在李靖这样的兵法大家来看,这只是一个中下之策。如果不是如今的局势对朝廷有利,也因朝廷的兵精将广,无人敢北上首先攻打朝廷,那么这个计划就是一个碴。

不过李靖在隋朝坐了几十年的冷板凳,最后都只是一个郡丞,这事情给了他很大的触动。有的时候,紧跟着上司才是对的,至于上司是对是错,这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陈克复的这个计划虽然碴了一些,但毕竟辽东军的强悍在那里摆着,光凭着这强大的战略,虽然谋略差了一些,但一力降十分,也是能补足的。只是,总归在他这样的兵法大家看来,有些太不上台面罢了。

如果是今天之前,陈克复问他,李靖是绝对不会说你的计划很烂,我随便想想就能想出更好的。因为这是历来上位者的大忌,做臣子的怎么能比君更聪明呢。要是碰到一个不好的君,说不定就会因此惹祸上身。

不过今天的元会之上,陈克复对他如此看重厚赏,封爵郡公,提升入相,这样的知遇之恩,让他把心里的那些猜忌的想法都抛诸了脑后。

他仔细的整理着脑中的思路,决定将自己心中的一切想法尽皆说出来。就算到时惹陈王不快,那时也算是报达了陈王殿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了。

“殿下,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也。及为之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多,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而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罫,以自生于小地,然亦必不如。”

“殿下,如今中原这场天下之争,就是一场如棋般的局势。而围棋者,讲究格局,同样的,如今争天下,也离不开中原之地理格局。夫战,天时、地利、人和,这其中,地利,即是地理之格局,至关重要。”

“从战争军事地理的角度看,天下的地理格局就像一个不规范的围棋盘。在这个不规范的围棋盘上,关中、河北、江淮和岷蜀是其四角,河东、山东、荆襄和汉中是其四边,中原为其中央腹地。华夏中原地域虽然辽阔,但在历代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却主要是上述九大地域。”

李靖一出口,就立即将中原分为九大块,四角四边及中原。仅一个开头,立即让陈克复眼前一亮,静待其说下去。

第576章 平天下策

虽然开头短短几句,却已经道尽了中原天下的军事山川地理格局,天下九大块四边四角加一中原的分法,也让政事堂中的这些宰相们一个个提起了兴趣。

特别是李奔雷也同样是一个征战一生的大将,对于政事堂的那些政事他也提不起什么兴趣,但是一听到讲起战略,他却是立马来了精神。本来有些低沉的脑袋也是立即转向李靖,一双目光更是锐利无比。

李靖朗声道:“在这个棋盘型格局中,关中、河北、江淮和巴蜀分处其四角。四角之地,都各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有优越的山河形势,有相对稳固的后方和可以凭恃的山川险阻,处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也有优越的经济条件,足以供养、支撑起一个庞大的政治、军事势力;一方势力兴起之初,占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可以建立起根据之地,从容经营,积累力量,为日后进取天下打下基础。如今我们朝廷,就是占据河北这四角之一,才有如今之大好局面。”

“关中山河四塞,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有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地势上,关中对东部平原地带呈高屋建瓴之势。关中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其地位重要者,函谷关扼崤函之险,控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往来通道;武关控秦岭东段之险,扼守着关中东南方向的进入通道;散关扼秦岭西端之险,控制着关中与汉中、巴蜀之间的交通咽喉;萧关扼陇山之险,守备着关中西北通道。四塞险固,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形势有利,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从而使关中能进能退、可攻或守的态势。这也是秦汉周隋等最终夺得天下的根本。”

“而我们朝廷如今占据的河北依山傍海,三面山海环抱,南面中原。燕山山脉起着抗击塞北游牧民族南下的屏障作用,翼蔽河北乃至整个中原的安全。军都关、临渝关、松亭关、北口、冷口、卢龙等关隘,扼守穿越燕山山脉的几条交通孔道。太行山脉为河北的右侧翼的重要屏障。飞狐陉、井陉关、滏口等关隘扼守穿越太行山脉的往来通道。在河北平原腹地上有一些东西向的河流,如拒马河、滹沱水、漳水等,更是能成为我们抵挡来自南面威胁的坚固门户屏障。”

“而江淮的防御格局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南北对抗,南方主要是依托长江和淮河。南方一些军事重镇的形成,都是以此为基础的。长江上通巴蜀,中经荆襄,下连吴越,纵贯东西,延绵数千里,上下游之间相互呼应,使整个南方地区的形势得以完整;另外,长江本身即发挥着对抗北方铁骑冲击的天堑作用。历来随着南北力量的消长变化,其攻守之势也随着而变化南方强盛时,可以前出淮北进取中原;南方衰弱时,则往往退守长江;南北势均力敌时,则往往以淮河一线为对抗前沿。”

“巴蜀居长江流域的上游,是典型的盆地地形。在盆地外围的每个方向,都是崇山峻岭,其防护之厚非其它地域可比。长江三峡是其与东面之间的往来孔道,嘉陵江及其支流河谷低地是其与北方之间的往来孔道。两个方向的往来孔道俱极险要。大抵东面为水路,行江道;北面为陆路,行栈道。历来都是天险之地,易守难攻。”

“据四角山川险固之地,大多能成就一方霸业。”李靖缓缓地道。

陈克复点了点头,确实如此,四角之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居于四角,进可攻、退可守。

顿了顿,李靖继续道:“河东、山东、荆襄和汉中分处四边。四边之地,也大都有比较险要的山河形势,但这些地域条件不如四角。它们都夹在两角之间,彼可以来,此可以往,既是双方联系的纽带,又是双方对抗时争夺的焦点。其地形特点也与它们的地位相符,既有供双方出入的交通孔道,又有可以扼守的险要;而且,它们与中原之间有比较捷径的通道。历代之中,兴起于四角的势力,要想摆脱割据一隅的偏霸局面,向外扩展,必先争两翼,控制夹该角的两边。”

听到这里,陈克复眼前一亮,若有所思。

“河东在整个北方具有枢纽性的地位。河东地形的主体是由东西两侧的山脉夹中间一系列珠状盆地构成的。东面太行山脉构成河北西部屏障,西部吕梁山、中条山与黄河一道构成关中的东部屏障。河东境内山河分布错综复杂,形成了一系列小盆地。这些盆地地形都相对封闭,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区域。在这些小区域内,分别形成了一些军事重镇和重要关隘。它们分别面向不同的方向,显示出不同的战略意义。河东的山河形势使河东具有极为有利的内线作战的地位。河东地势高峻,足以俯瞰三面;通向外部的几个交通孔道,多是利于外出而不利于入攻。这是河东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也是河东在北方枢纽地位得以形成的地理基础。匈奴刘汉灭西晋之战、北魏百年兴亡的历程和周齐隋三朝的更迭,都能说明河东在北方的枢纽性地位。”

“而山东地形的意义在于中原大平原上显得尤其突出。山东地形的主体是鲁中南低山丘陵,三面都是平原,东面为海所环抱。山东的一些重要军事据点基本上分布在鲁中南低山丘陵的四侧,大都依山临河,控扼一方。黄河在北方地区东西纵贯,为东、西部之间的一条交通大动脉。大运河在东部的大平原上南北纵贯,为南北之间的交通大动脉,山东便处在这两条大动脉交汇的位置上。另外,山东半岛为海上运输的一大中转地。山东在南北之间尤居枢纽性地位。如今我们与南陈南北对峙之际,山东便是我们争夺的焦点。”

“荆襄居长江中游,在上、下游之间居枢纽性地位。荆襄外围有延绵的山脉为之险阻,又有大的江河通往境外,从而形成它‘用武之国’的战略地位。从荆襄沿长江上溯,穿越三峡,是为入蜀的主要通道之一;若是上下游之间对抗,则荆襄可阻遏川中势力之东出。荆襄居东南之上游,立足江淮之势力,无不恃荆襄为上游屏障。自古未有失荆襄而能保有江淮者。西晋灭孙吴、隋灭陈、局面均自荆襄上游打开。因此,将来我朝廷如与陈朝交战,荆襄必先取之。”

“四边之一的汉中,则是秦岭和大巴山脉夹汉水河谷构成汉中地形的主体,两列山脉平行耸立,东西延绵,汉中便夹在它们之间。秦岭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可为汉中与四川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汉中与四川之间,也有两条谷道穿越大巴山脉:金牛道和米仓道。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这两个上游地区之间,历来关陇与巴蜀之争夺,最激烈不在秦岭,而在汉中。”

有道是听君一席位,胜读十年书。

听了李靖的这番对天下地理格局的讲解,陈克复这个原来自习成才的半桶水战略家也立马豁然开朗。李靖区区一席话,已经把这些事情全给说透了。这可比读上一大堆的兵法战策还要管用。

陈克复心中分激动,总觉得自己悟出了什么东西,却又仿佛差一点才能抓住。他坐在那里,闭目沉思,一心想要打到这种感觉。

李靖看到陈克复的样子,也明白了他此时的感觉,也不再言语,只是坐在那里。房玄龄等人虽不是带兵将领,但这种谈地理格局战略而不是谈战术,他们却也是能听的差不多。都是抚须点头,大感有道理。心中暗叹,怪不得陈王如此看重李靖,不但一来就让其独当一面,更是封公拜相,李靖也确实当的起。

好一会儿,陈克复突然兴奋的一拍大腿,站起来高兴地道:“本王明白了,本王终于明白刚才卫公所言了。按卫公所言,那就是无论哪个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