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隋末-第2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咝!”
杜如晦的如此铁血严厉的处置方式一提出,立即就引起了数人的倒吸凉气。
这次的世族豪强大叛乱,基本上河北山东等地的世族有九成以上反叛。而地方上的豪强亦有七成以上叛乱,就是那些乡村的农庄主小地主们,也有半数以上附逆反叛。除了这些领头之人,自愿与不自愿被裹挟叛逆的农民及世族奴仆更是数量惊人,仅渔阳等四郡之地,所聚集起来的乱兵就足有二十万人。如果再算上他们的家人,那么这四郡中涉及到的人数就能多达六七十万人。
渔阳的叛军还只是一支,如果把河北、山东、淮北的叛军都加起来,人数能多达百万。而把所有涉及到的人口加起来,绝对达到三四百万人口。
据朝廷的统计,河北、山东、淮北三地加起来的百姓也就两千万人口左右,再加上连年战乱的减口,如今这三地,连还没有收复的那些郡县的人口加起来,也都不到两千万之数。
如果真按杜如晦所说的办,那整个朝廷治下的人口就要立即减口三分之一,这数量比自大业七年以来数年的战乱减口的人数还要多,如何不让他们惊讶。
就连陈克复都不由的眉头扬了一下,真这样搞,只怕到时真要尽失人心了。
“三代以后到现在,人越来越薄情狡诈,所以秦朝只靠律法统治;汉朝虽然讲王道,但是加上霸道,看来是想教化,结果教化不成。天下难道有能够做到而不要去做的吗?魏征这种书生,不识时务,如果相信他的虚论,一定会败坏国家。我主张严律重刑。”陈家老臣,刑部尚书鲁广利上前道。
魏征摇头,“从前,黄帝征蚩尤,高阳征九黎,商汤王放逐夏桀,周武王征伐商纣王,都能够做到天下太平,百姓还是那些百姓,而变大乱为大治,五帝三皇他们难道不是以教化做到的吗?”
陈克复笑着点了点头,阁中众多的大臣也都拍掌附和。
“乱世当用重典,杜尚书说的没有错,不过重,也有一个界限。早在开隋之初,朝廷就已经废除了肉刑。所以我们处置也不能过于严厉,但是也不能一味如魏征所言一般从轻处置。轻重处罚,皆在朝廷一念之间,但朝廷也须慎之又慎。”
“治乱当用重典,乱后当以仁德安抚天下。”陈克复站起身,负手而立,“此次河北世家的反叛,性质十分严重,影响及其恶劣。如果不是朝廷早有防备,我们的朝廷很可能已经不得不退回了辽东。我只问诸位大臣们一句,如果这次世族叛乱,最后输的是我们,你们觉得那些世族会怎么对付我们呢?”
第571章 流放百万
“吾治乱世,非猛不可!”沉寂的文华阁中,陈克复满脸肃穆,严厉道出。
“世族豪强数百年来,依靠着他们在乡村的庄园、坞堡完全就是不服朝廷管教,犹如世外之国。他们巧取豪夺,兼并土地,欺凌乡里,压迫百姓。偷漏逃避税赋,隐匿人口,更兼私自蓄养私人武装,暗自囤积粮食武器。一待朝廷有变之时,立即就跳出来兴风作乱,甚至败坏朝纲。如果我们能老实归正,本王还可以放他们一马。可是这次朝廷不过是向他们借些粮食,清回一些他们巧取豪夺之土地,他们就立即裹挟百姓,武装大军叛乱。”
“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房玄龄若有所思的望着陈克复,已经大致明白了陈克复的心思。
总之就是朝廷绝不能容忍在朝廷的治下,还有着这么一个国中之国的存在。这些世家豪强们以前的作为,早已经让陈王有了打压削弱他们的意思。这次的借粮与清田正是如此,可是世族大族们的反应太过激烈,居然举兵反叛。
如此一来,反而是给了朝廷一个天大的机会,虽然短时间内会给予朝廷损伤。但是从朝廷的长远利益来说,这却是一个可以一举铲除他们,将这个积弊彻底清除的大好时机。
明白了陈克复的意思,房玄龄快速地在心中仔细的盘算了一番后,立即有了一个大致的策略。
他恭身道:“殿下,臣赞同殿下之意,乱世当用重典,非如此不足以震慑宵小,非如此不足以稳定地方。不过杜尚书先前所上之策,却是有些过于严厉。臣以为,此次叛乱,罪在满怀野心的世家豪强,至于那些附逆的百姓却大多不过是被迫而已。所以臣以为,朝廷当区别对待,既要惩前又要蔽后,既要铲除那些心怀异心之人,也须得对大多数普通百姓多留一次机会。”
陈克复满怀欣赏的对着房玄龄笑了笑,能这么快明白自己的想法确实不错。
“那依右仆射之意,朝廷该如何分别处置这些世族豪强及普通附逆百姓?”
“臣提议,所有的叛乱之世族豪强的家主、及其在叛军中担任校尉以上职位者,皆以叛乱谋逆罪论处,就地斩首示众,并没收其全部财产,其三代以内亲眷改死刑为流放,通通流放韦州垦荒屯田放牧。”
“所有有家中子弟参与到叛乱中的世族豪强宗族,全部抄没宗族财产,全部宗族成员流放至刚刚由冉摩罗岛更改的罗州(韩国济州岛,此时还是野人时代,刚被海龙卫攻占不久,更改为州,辖两郡四县)。”
“至于附逆之百姓,也须区别处置,凡世族豪强之世代奴仆家丁者,全家流放韦州与罗州二地,有担任叛军军职者,一律斩首,家人流放。其余附逆百姓,则需举族迁入燕州、辽州、海州三郡。”
陈克复沉吟了一会,“对于叛逆之世族豪强,只诛逆首骨干,其实不杀改为流放,确实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一味的杀戮并不是上策,流放韦、罗两州,却也能充实荒芜二州,确实上策。不过也不能大意,对于流放的世族豪强宗族,必须打乱分散流放,切不可让其一起流放,且流放之后,也须由韦、罗二州驻军多加监守,防止其再作乱。如有逃跑,作乱者,由当地驻军杀无赦。”
“将些次参与叛乱中的百姓,举家全部免于刑罚,而改而迁入辽东,本王同意。不过对这些百姓不能以流放论,就按移民算,迁移到辽西辽东之后,将其打乱,分散入各郡县,再由当地里正、保正、甲正监察,且须按均田制,分给土地。”
“殿下仁慈!”毛喜与魏征等人,虽然对这结果还有些不太同意。可也明白这事情已经不再单纯的是一件叛乱之事,而是关系到朝廷与地方世族豪强之间的利益争斗,这个时候陈克复退了步,比之杜如晦的大清洗已经轻了不少,他们也见好即收。
房玄龄看到陈克复称赞,心下也是松了一口气,他年龄不大,却居于次相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他。在朝中他也是小心翼翼,紧跟陈克复的步伐。
“殿下,臣还有一个提议,为防止他日世族叛乱重演,臣以为,朝廷在击败了各地叛军之后,应立即下令摧毁所有的坞堡。将其材料拆下来,对各地郡城城池朝廷候补,并可用来在各地建筑蒙学、小学堂之用。不但如此,对于那些这次未参与的世族豪强,朝廷也不能轻视。须下令将其坞堡拆除,并清点所有的隐匿人口,登记造册。”
“除此外,可下令迁各地世族豪强富户,尽皆迁入京畿之地,以充实京畿。如此一来,将其置于京畿重地,朝廷监视之下,必然不可能再有机会作乱,且不但充实了京畿,也能一举铲除地方豪强势力,由朝廷重新执掌地方。”
迁富户入京畿,这是历朝历代开朝之时,都会做的事情。一来大乱之后,京畿人口稀少,迁富户入京畿,可充实京畿。二来把各地的豪强富户们迁入京畿,那么地方上的豪强势力必然会相应削弱,有利于朝廷对地方的平稳管理。
这次朝廷挖了这么大的坑,将大多数的世族都给拉下了水,一网打尽。但也还有一些并没有作乱,并不是因为他们忠于朝廷,只是有些人奸猾,想要再观望观望罢了。也正因此,他们才躲过此劫。不过现在正是削弱世族的绝好机会,陈克复又岂能做一半就停。
“好,本王同意次相的提议,就按此办理。另外朝廷马上将于各地开办县学、郡学,需要大量的饱学之士。这些世族豪强们自来有治理经学的传统,就由朝廷下令,征僻世家饱学之弟,调任各处郡县担任教习教员,县学教习可视为从九品,郡学教习可视为正九品品级。凡在各郡县执教满五年以上者,即可获得吏部诠选资格,表现优异者可诠选为朝廷正式官员。”
既然重重地打了这些世族们一棒子,那么接下来也得适当的安抚于他们。把他们拉出来当先生教员,一来解决朝廷教员的缺少,二来也是可以安排这些世族子弟,避免他们整日无所事事。
不过虽然陈克复表面上看似大方,把他们安排去当教员,就有从九品,正九品的品级。但实际上,这个品级只是视同,也就是享受这个级别的待遇,并不是真正的朝廷官员。他们只有在教满五年书后,才有资格参加吏部的官员先拨,不过到那时,选不选的上,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当即,内史省拟诏,门下省审核,陈克复用印,朝廷关于世族叛乱的处置诏书迅速的下达到了河北各地将领的手中。
李奔雷第一个得到诏书,接到诏书观看过后,他没有半分犹豫。当即下令,依诏令,数以千计的世族子弟被就地斩首,一颗颗的人头堆成了人头山。
从卢家堡开始,渔阳等四郡之地中,一座又一座世族大家用了数百年时间经营起来的坚固坞堡纷纷被摧毁,所有的粮食已及财产被抄没,未被斩首的叛乱世族豪强宗族亲眷,也全都被关进了渔阳的临时犯人营中看押起来。
一场暴风雨一般的大清洗在渔阳率先展开,一个个的人头被砍下,一座座的坞堡被摧毁。一个个的世家豪强被抄灭,无数的世族豪强的族人从过去高高在位的人上人,一下子成了犯人营中的待罪之身,等待着流放到最北面的韦州草原和最东面的罗州。
还有不少的被认定有罪的百姓也是心有戚戚,他们都被下令举族流放到韦州、罗州。到是不是被告之,要被举族迁往辽西、辽东的世族豪强的隐户、及佃农们,反而长长的松了一口气。虽然去辽东要背井离乡,但是这几年辽东已经不再是苦寒之地,一说起辽东,只会让河北的百姓向往。能离开这个混乱的河北,去辽东辽西,还能均田分地,百姓们心中反而隐隐激动高兴起来。
所有人中,心中最复杂最不安的也许就是那些并没有参与叛乱的世族豪强们了。他们也被下令,需放弃坞堡,需要被清量土地,清除隐匿人口。还要举族迁往京畿幽州,一个个的心里充满着愤怒与不甘,却又无可奈何。
那些铺天盖地起来造反的世族豪强们,瞬间就被朝廷灭掉了,那前车之鉴让他们心中畏惧。不过等最后听到,朝廷要将世族子弟中有学问之人,征僻为九品教员,调至各地县学郡学任教员,且任满五年后,即可参加朝廷吏部诠选官员时,又激动起来了。当李奔雷让手下隐晦的提醒那些世族们,此次朝廷征僻的名额有限,先迁到京畿才能先得时,大多数的家族立即就一改态度,无比主动的搬迁起来。
第572章 摊丁入亩
河北卢氏世族联军兵败第二天,高阳郡才传来李承义兄弟的捷报。
本来他们平定高阳郡的时间在李奔雷之前,不过因为跑掉了一个高开道,李承智不肯上传捷报,非亲率兵马追击高开道,一直在大雪中追了两天,才终于将高开道俘获。
等到他们的捷报一路传到北京时,已经比李奔雷的捷报晚了一天。
渔阳燕王卢彻二十万联军战败,卢彻自刎身亡。
高阳郡佛国大乘皇帝高昙晟鲜虞城兵败,只做了不到三天皇帝,就与他的尼姑邪轮皇后静宣一起人头斩落,去了他所宣扬的未来世界。
燕王、大乘皇帝、齐王死后,很快河北又传来了清河崔氏家主赵王崔贤兵败身死的消息,渤海魏王高奎、赵郡高邑王李竣、平原刘家家主平原王刘德,也先后被秦琼、罗士信二将击败被俘。
紧跟着,在李靖的五万大军,与张仲坚的五万水师舰队的联合进攻下,山东琅玡王氏家主鲁王王植,彭城兰陵县的兰陵王萧俨,齐郡的济南王郑经,纷纷如雪水遇到铁水,瞬间蒸发。
一个又一个傲立数百年的大家族,一个又一个的声望传于天下的大家族族长,仅仅过了一把自立为王的瘾后没多久,就纷纷被朝廷早已经秘密集结调拨隐伏好的兵马,一一击溃。
要么兵败自刎,要么直接战死,要么战败战俘。
涿郡卢氏、渔阳卢氏、河间卢氏、高阳崔氏、清河崔氏、上谷崔氏、赵郡李氏、渤海高氏、平原刘氏、琅琊王氏、齐郡郑氏、彭城兰陵萧氏。
这些传承了数百年,宗族千万的地方土皇帝一个个的倒下。
更多附庸在他们身后的世族豪强家族倒下,河北山东江淮再一次变了天。到处都在流血,无数的人头砍落,连天边的霞云都如血一般的鲜艳。
一个个坚固的坞堡被摧毁,一个个强大的宗族被瓦解,更多被隐匿的人口被重新登记在册。
与此同时,河北山东淮北等地的佛门道教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寺庙的田产被丈量登记,寺中隐匿的户口佃农也被清查登记带走。就边寺庙中的浮财,也被当作历史积欠的税赋抄没,大量的僧尼观道被勒令出家还俗。甚至各郡县城中不少的寺庙也被拆毁清除。
紧接着朝廷的圣旨下达,无数的告示从涿郡贴到了江都。在这一张张的通告上,朝廷宣布,下达分家令,所有的宗族百姓,两代以上者,必须分家立户。并且下达禁止蓄奴令,废除奴隶制,改为雇佣制,所有的大隋子民不得再蓄养买卖奴隶,对于家中的佣人仆从,也全部更改为雇佣制。并下令,在各地兴建学堂,并每三年一次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官。同时更改税法,田赋改为摊丁入亩制度,将百姓所有的田赋丁役等各种各样的税收,通通合并为田赋及丁税一样,并且实行摊丁入亩制度。田地多,则需要缴纳的丁税也多,田地少,则需要缴纳的丁税也少,并将每年的税赋改成春秋两季征收。
一道道的朝廷政令,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一道分家令,却是在破除宗族世族举族共同居住,实行大宗族制度的一项法令。这法令的目的很简单,破坏宗族的凝聚力,拆分宗族的实力,避免世族越聚越大。且在分家开户后,能增加户数,增强户籍统计,减少隐匿,偷逃避税。这一道法令要是放在以前,绝对是会引起世家豪强们的齐齐反对。不过如今河北世族刚受到灭顶之灾,已经没有人敢,也没有人顾的上反对这条法令了。
而禁奴令,对于普通百姓同样影响不大,甚至是有好处。往年碰到天灾人祸之时,破产的百姓最后往往自卖为奴,进入那些世族豪强们的庄园作工。如今禁奴令一出,却是能减轻一些这种情况。
而那个建学堂,与重新举办科举考试的告示,却是让不少的士子读书人眼前一亮。大隋朝首创科举制度,将推荐制度进行了修改,加入了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新方式。这科举制度一出,却是打破了贵族世家们以往的出仕垄断,给了普通的文人们一个鱼跃龙门,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
不过大隋朝的科举因动乱,已经停了许久没再开科考试。
自天下出了七个皇帝之后,更是没有哪方势力再提这科举考试。却没有想到,如今河北朝廷首先重开科举,不仅让那些读书人一个个看到了希望。就是那些这次逃过一劫的世族豪强子弟们,得到这个消息也是纷纷动心。如今他们想再如以前一般的靠着世族的地位,举荐入朝为官,已经是不可能了。但是如果能通过朝廷的科举。却是一条阳光大道。
一条条的通告让整个河北朝廷统治下的郡县都沸腾了,这连番的大变革,让无数的人惊讶。
不过真正让无数人关心侧目的还是最后一条摊丁入亩制度,前面的几条,基本上就是奔着那些世族们去的,不过是痛打落水狗,一举绝了他们再次坐大的机会,而从根本上瓦解削弱他们的政策罢了。
可这后面的一条,可却不光光是对付原先的地方世族豪强了。
摊丁入亩制度,看似简单,可实际上却是将自先秦有记录以来的税赋制度彻底的改变了。简单一点的说,就是以前的税赋制度虽然也多有变动,但有核心的一条,即是以丁为基础,按丁纳税。不管田地多少,只以丁收税。
丁是古今以来的税赋基础,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二十一岁到六十岁为正丁,中男为次丁,老小黄免课役。所有的税赋都是按这丁来算,正丁是一份,次丁则纳一半。
这样的制度对普通百姓是最不公平的,因为百姓的地越来越少,可要交的税赋却从来不变,都是按人口纳税。但对那些地主贵族们来说,这样的制度却是对他们最有利的,因为他们田多,一家几口几十口人,却拥有着成千上万亩地,把要交的税摊到自己的田地中,实际比例并不多。
而现在,这新出的摊丁入亩制度,却把这千年来的税赋制度改变了。征税不再以丁为基础,而以田地为基础。田地越多的人,需要交的丁税越多,相应的,百姓如果地少则少交,如果没有地,则不用丁税交。而且在这新锐中,是把所有的杂税捐役,通通纳入了丁锐之中,所以,百姓除了需要承担自己相应田亩的田赋,即粮食税外,其实的税收也全部按田亩数转成了相应的丁税。
而那些地主贵族们,他们不论人多人少,也一律将按照他们的田亩数量来征收田赋以外的丁税,这是一笔庞大的丁税,过去百姓所承担的杂税,基本上全都转嫁到了他们的头上。
如同一记重锤,不但敲击在了世族地主身上,再一次狠狠地打击了他们。这一记重锤,同时也将所有朝廷的文武大臣,贵族等田产多者都打击到了。
这是一记大范围的大杀伤性的新政,也是陈克复考虑许久,酝酿再三之后,才最终挑选在了这个时候公布的。此时地方强大的世族豪强地方势力已经瓦解,明知是打击他们的,他们也无法再反对。
唯一可能反对的就是内部的文武功勋们,不过为了抑止以后再次产生那些强大的世族豪门,陈克复还是祭出了这个杀手锏。摊丁入亩,就是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去抑制他们的兼并。也是减轻那些百姓们的负担,避免那些无地的百姓因承担不起赋税最后造他的反。
不过如果得不到内部文武们的支持,再好的政策也是无法施行的。
这一点,陈克复深知。
为了能得到朝廷内部文武们的支持,他考虑许久之后,又颁发了一项新诏令,以换取内部势力的妥协合作。
在元旦的元会大朝会之上,陈克复不等那些大臣们发言反对新税制,率先拿出一道诏书交给了宣旨官。
“大隋皇帝令,奉天承运,皇帝诏日:为表彰朝廷功勋之臣的社稷军功,朝廷特重新制定封爵制度。凡封爵为十二等,一十八级。第一等为王爵,非皇子不得封,明定正一品,封食邑万户口,并授永业田万亩。第二第上为嗣王,为王爵之子降级袭封之爵位,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并授永业田五千亩。第二等下为郡王,皇太子之子为郡王,嗣王之子降级袭封为郡王。明定从一品,封食邑五千户,永业田五千亩。所有王爵,非皇族不得封,异姓臣子不得封王!”
大元会之上,殿中监安排的今日议事内容并没有这一项。但是宣旨官的话音一出,仍然是引得无数的大臣心神激荡。封爵,历来是大多数大臣所最终奋斗向往的目标。
第573章 封建边疆
“第三等国公,明定正二品,食邑四千户,授永业田四千亩。”
宣旨官站在御案之下,手中捧着明黄色的皇帝诏书,声音抑扬顿挫,洪亮的宣告着诏书。
正二品的国公,已经是人臣所能得到的封爵的最高一级,正二品的高品,更兼还有四千户的食邑与四千亩的永业田。让殿中一个个穿着紫袍的大臣们都目光发亮,从某些方面来说,三品以上的大臣,都有机会获得这个国公爵位。毕竟此时是开朝之时,爵位的封赏,绝对会比普通的时候来的更大方。
虽然之前朝廷也有加封了一些爵位,但一来数量少,二来也有些混乱,是以,所有人都对这次的封爵更加看重。
宣旨官不急不缓的念着诏书,不少的大臣们则在底下心中思量着。
没有多久,这次的爵位制度已经全部宣布完毕。
十二等十八级爵位,从正一品的王爵,到从六品的县男。足足有着十八个爵位,除了皇族专封的王、嗣王、郡王,还有十五个爵位是臣子可以获封的。
公、侯、伯、子、男,五个爵位之下,各自下面还有着郡、县爵位。正二品的公爵后面是从二品上的郡公和从二品下的县公。其次是正三品的侯,下面还有从三品上的郡侯与从三品下的县侯。然后就是正四的伯,下面有从四上的郡伯,与从四品下的县伯。然后是正五的子,下面是从五上的郡子与从五下的县子。最后才是正六的男,与从六上的郡男与从六下的县男。
封邑与永业田也是从正二品的四千,到从二品的三千,正三的两千,从三的一千,正四八百,从四六百。正五四百,从五三百,正六两百,从六一百。
这些食邑与永业田都是十分的丰厚,反正比起隋朝以前的爵位制度是大方了。大年三年时,朝廷只保留了王、侯、伯三级封爵,且不给封邑与永业田,只领一些俸禄,成了一个好听一点的名号却没有什么实际的好处。
可眼下朝廷的新爵位制度,却是给出了丰厚的食邑与永业田。就算按惯例,到时真的实封食邑不会有这么多,可是这世代可以相传的永业田却不会有假。
等宣旨官念完之后,陈克复却没有让他继续念封爵诏书,而是站了起来,“封爵,乃是国之重事。封爵之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为酬谢我朝文武大臣们的奋力拼搏,今日特定此十二等十八级封爵之位。封爵地位尊崇,轻易不与授,封爵为世袭之制,由嫡长子继承,世减一等。”
“为酬谢诸臣之功勋,陛下与本王决定,所有的封邑与永业田全部为食封,一分不减,且为酬谢众臣功勋,此次所有的封爵的食邑与永业田皆增加一倍。”
一道道惊讶声响起,无数人惊讶侧目。众人没有想到,朝廷不但不按惯例只实封食邑的三分之地,或者不给实封只级荣誉,这次不但给真封,而且居然还要翻一倍。那一等王爵可是就有整整两万户的食邑,两万亩的永业田。那可就是说,一个王爵就能得到整整两万户人口的所有税赋。这可是一笔巨大的收入,更不用提还有两万亩的永业田,一时人人激动起来。
就算到时封一个最低的第十二等、十八级的县男爵位,那也有两百户的食邑,可以享受上千人的上缴税赋收入。
“毛喜加封为燕国公,加文散官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实食封八千户,赏永业田八千亩。陛下特旨,加封两千户实食封、两千亩永业田。另自今日起,晋封三公之司徒位,与天子坐而论道。”
毛喜叩拜谢恩,“谢皇帝恩,皇帝万岁!”
“大隋皇帝令,房玄龄加封为宋国公,晋位尚书左仆射。杜如晦加封楚国公,晋位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加封越国公、晋位内史令。三位大臣皆加文散官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并食实封八千户口,赏永业田八千亩!”
得到加封的三人连忙上前,跪倒拜伏,三人此次不但加封为第三等的正二品国公,而且还都升了实职,为三省之首,心中实在是激动不已。
“加封李奔雷为镇国公,加武散官从一品骠骑大将军!实食封八千户,赏永业田八千亩!”
一开始,就立即加封了四位正二品的国公,立即让无数的大臣都不由心动起来。
不过随后他们又微微又些失望,四位国公之后,朝廷后面只加封了十八位郡公,三十六位县公,以及四十八位国侯,七十二个郡侯,一百零八个县侯。
两百八十六个爵位,基本上都是当年跟着陈克复在辽东起兵的武将们,其中虽然有一部份是文臣,但数量很少,都是如毛喜一般的陈家旧臣,剩下的也都是如房玄龄这样后来从中原过来的文臣。
而河北降兵一派,只有三人获得封爵,分别罗艺的镇北侯,薛定国的征北侯、罗成的定北郡侯。其实的降臣降将,都没有获得封爵。
有人高兴有人羡慕也有人妒忌,但他们也不敢对这次封爵有什么意见。朝中最主要的那批人都封了爵,其它人也就无关紧要了。
陈克复坐在皇帝的宝座之上,代天子理政,小皇帝自从上次的事情之后,已经彻底的被陈克复软禁在和安宫,再也接触不到宫外的人,甚至就连上朝做样子,也不需要他了。
缓缓地扫过众臣,陈克复朗声道:“这次的封爵名单,只是第一批。相信为朝廷立下功勋的也不这些人,肯定还有更多的人立下功勋,朝廷从不吝惜封赏,只要有社稷军功,朝廷就会给予封赏。”
听到这话,不少没有得到封赏的大臣们也是心安了不少。
“此次朝廷的封爵异常丰厚,但是唯有一个条件。那就是朝廷自共和元年往后,所有爵位封地都不许封在大业七年以前的朝廷疆土之上。今天所封的两百多个爵位,你们所有的封地,都在大业七年以后打下的疆土之上,其中燕州、辽州、海州三地不包括在其中。现在可以封赏的地方包括辽州北面的韦州,海州东面的罗州岛,江南东面刚更改为流州的流求岛三个地方。你们所有的食邑封户同样如此,朝廷给了你们丰厚的食邑,但是能不能达到朝廷给予的数目,则须由你们亲自去招揽流民自愿到封地去。”
“等到将来,朝廷打下的疆土越大,那么诸位大臣们可供选择的封地也就越多,实食封的食邑也会越来越多。”
听到这最后的一个条件,本来满脸高兴的不少获封爵位的大臣们,突然傻眼了。他们的食邑,他们的永业田,居然不在大隋朝,而在那些偏僻的蛮夷之地。那所谓的韦州那是以前的室韦草原,地方比两个河南河北加起来还大,可人口却只有移民过去的二三十万人口。
至于那个什么罗州,那更是悬于东海之上,靠近百济国的一个大岛,虽然面积巨大,但是那以前还全是野人,虽然如今朝廷水师占据了那里,也抓走了那些野人,可那样的地方,谁愿意去。
而那个本来是水师元帅张仲坚大人国家的流求岛国,虽然如今成了朝廷的一个州,改成了流州。可距离北京足有上万里之遥,而且还同样是悬于海上,这样的封地,给的地盘再大,又有什么可高兴的。更何况,这样的恶劣的封地,他们还要自己负责找封地百姓,他们却能拐骗那成千上万户的百姓前往那些蛮夷海上之地?一想到这,本来脸上的笑容都没有了。
但是封邑已经下来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